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do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do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do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do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这

种创新意识,而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

利实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

创造的源泉,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观也要实现相应

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上来,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一、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

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

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创新认识的误区,创设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

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

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

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理顺师生关

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机制;②

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情感交融,思维碰撞;③教师要改

变过去那种“你讲我呼,我打你通”的灌输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允许学生“试错改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

经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创设教学情景,听录音、欣赏漫画等,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②由完全讲授转变为不完全讲授,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想像补充;③巧妙“设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④

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延迟判

断,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

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是逐题讲解,

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

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

有的意不明确。然质疑于学生的求 知、求思给予肯定,并用“”“你是怎么想” “找到了答案” “很 好”等一言敢于极探索自误的勇气。教 师地搞好合作教学, 、 学生的化计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松境所欲言,各, 掌握了学,最大限动学新能力。(三)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新思维 培养是新能力所在, 程是一个丰富多态 过程, 只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次 的思考,才全面提高新堂教中行结,必 须结能力是 培养学结能力,生集能与培养学生的求相成的, 集使学生准确、 灵活地 掌握了各,概括、 自点求, 保障了求异思维 的广度、程度和科学性 给学生现学生藏着的巨大的潜 力。等源导差,以,才能拓展学, 堂机制。 疑情“机械接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才一步题,才会展, 霍姆林 “人的心有一种把自己现者、研究者、探 索者的固有需要? ? 统教中,学生参与,接受;少自,多依 附性。学生、教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造个性抑和 遏制。因此,在教学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学生的的。鼓励学生自 疑, 疑情学去的机械接受展, 展学造个性。 (二)探疑。 遇、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目停取初步探索的结 果上, 要培养已明白的续探究、 才能充学生的好奇 心和内新欲望, 培养生探究。 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能 力水平, 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 充分运用教成的材料将学生逐步引向深

而提出探造个性的具要护。 三、学趣是培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申: , 将探求真理的欲的趣新的程持。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趣 兴趣是成功。运用多媒 将抽象的、 深奥的概念为 象, 充学趣。 学趣而学, , 并 地去解新。 (足学生心理创新信心 学生烈心理, 如果中屡,失去信心。应

当充分

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有个女生,每次考试,只要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特别是开放性、给信息的题目,就空白不做、放弃思考。课堂

练习书写英语方程式时,笔者特意请她上台板演,可她坚持说不会做。教师微笑着鼓励她:

“你能做出来的。”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走到黑板前面,教师再引导她按照题目的意思一

步一步写下去。她最终顺利完成,全班学生为她鼓掌、欢呼。此后她经常捧着英语书请教教师。后来,她还在英语高考考试中取得了139分的好成绩。为什么一句“你能做出来的”具

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因为它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成功。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创新信心。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在实 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慧,使他们养成 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鼓励创新注重求异培养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在好动、好奇的行为活动中,每个学生或多 或少都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再加上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本身 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生 虽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但他们从上小学起就被老师们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管得 死死的:只有老师让干什么才敢做什么;回答问题,不能离开那“唯一”正确的答 案一步;没法问老师课本以外的一些问题,不敢举手质疑……长此以往磨灭了好奇心,磨灭了求知欲,磨灭了想象力,又谈何创新能力的萌生?又谈何创新能力的 培养?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注重求异训练,鼓励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观把获取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往往从教材或学习过 程中获取“唯一”正确的答案。“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是形成唯一正确答案的基本模式,学生很少有发挥创新的余地。破除“唯一” 正确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根据所学的知 识“异想天开”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求“众多”答案,发挥自己的创新,鼓励 标新立异……只有不断的这样训练,学生才会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 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应变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磁铁》时,让学生做“巧取曲别针”的实验,同学们大都很容易 地想到先用磁铁在烧杯壁外吸住曲别针,然后沿着烧杯壁慢慢向上移动取出的方法。此时,我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强烈的好胜心 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不一会儿,他们果然想出了很多办法:“我用铅笔刀在磁铁上磨几下,铅笔刀就能吸出曲别针”。“我用磁铁吸住一长串曲别针,然后 将它们伸入烧杯也能吸出曲别针,好像猴子捞月亮一样。”……这些方法虽不能说 明磁铁隔着物体吸铁,但也是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几次试验后“发现”的新奇方法,不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吗? 二、巧妙观察实验,诱导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创造的成分,不去发现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 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科学老师应巧妙组织观察,设计合理 的实验,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中,提供发现问题的契机,诱导学 生独立分析,尽可能地多“发现”问题。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不 成熟、不完整时,教师应多鼓励,以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 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 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巧妙设计了四个乒乓球分别装有沙、锯末、 空气和水(留少许的空气,目的是“模拟”一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同)。通过 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一样大小的物体,轻的浮在水面上,重的沉入水底。“物 体的轻重和谁相比较呢?”继而,细心的同学又“发现”:四个装着不同物体的乒乓 球在水中的高低位置不同,而装水的乒乓球处在他们“中间”,自然而然地想到: 是不是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呢?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材料,诱导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标的这段话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树立语文实践意识,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让课堂生活化、趣味化,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投放进去,如游戏、表演、竞赛、讲故事等,就能将较抽象的理论化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积累新知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兴趣激引,生出再探求、认知的渴求。这时,学生就会努力地争取进入未知领域,实际上,对他们而言,已有创新的理念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了,这也是创新中永不知足探索精神的最初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文本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置身于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语文阅读课文《狐狸和乌鸦》,课上,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对话极为感兴趣,对狐狸想骗取乌鸦口中那片肉时的虚伪、奉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对语言、表演训练性极强的课文,教学课文之前学生们已经反复演读,趁热打铁,我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力求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自主挑选合作的伙伴, 老师帮助协调。让学生在已有的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4-07-16T15:49:40.82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武文娟 [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武文娟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1.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2.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在使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 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学生语文综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 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 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Student's language is comprehensive to practic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Zheng Zhong 【Abstract】The language is most the social intercourse tool of importance, is mankind culture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tool and humanities unify, is a language course of basi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3442074.html,nguage course of property, come to a decision the language is the fulfillment very strong academics, so development student language practice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 morely direct contact language material, control usage language regulation in a great deal ofly of the language the fulfillment, make the student acquire basic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hen became language teaching of heavy medium of heavy. 【Key words】Language;Practice ability;Development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学生获得 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学生好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实践机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 1.充分发掘教村资源,让学生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 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 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陈浩的调查,87%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课堂全是教师讲述”、“答案先由教师设定”。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大自然的语言》、《牵牛花》、《生物入侵者》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 我激励他们课后动手试试,进行课外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写出调查结果,学 生学习的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 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发挥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要多。在一些 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 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人的克隆》、《月 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 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 长了见识。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完成人陈道炯施小明钱炜杨茉甘屹李郝林林建中朱坚民崔建昆仲梁维张振东张丽芳 学校上海理工大学日期2009年4月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 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细则》、《上海 1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empirenews.page--] 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修订本的这些要求,既统领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大纲修订本在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是试验本中没有的,也是以往任何版本的大纲所没有的。大纲明确指出,“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纲修订本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在必修本中有:“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等5项。在选修中有:“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4项。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empirenews.page--] 在教学内容中,大纲还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如必修本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在这些成就中,可

【最新范文】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社会处处皆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教师应适当引导、点拔,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观察,探究、发现与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一)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应从考虑“怎么教学生”转为“学生怎么学”。例如教学《跳水》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小记者采访”,说一说,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金色的脚印》一课,教师设计“演一演正太郎”,出一期以“互爱互助,和谐相处”为主题的板报,写“建议书”等,给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课上尽量让学生多交流,甚至争论,使学生由单独思考,变成群体交流,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园。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甚至要允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训练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使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例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瀑布是怎样的一条瀑布?游人叹息的原因是什么?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这个闻名于世的大瀑布举行葬礼?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文章哪一段使你最感动?文章给人类怎样的忠告?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自己讨论回答,让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实践的氛围。

(三)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向学生自由发展转移。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 教师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让学生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惰性,积极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开放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实践机会,初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 三、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档资料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站在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以学生为 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使学生敢想、敢说,闪现灵动的智慧。 好的环境,能直接沟通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身心愉快,在活动中轻松接受知识,而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情境中。创造环境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播放音乐,利用挂图、实物、投影仪等,还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根据内容布置教室,将桌椅根据需要进行摆放,效果会很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一分耐心去发现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对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火花,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

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老人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陶艺课中,教师首先出示各种精美、独特的作品,并告 诉学生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作品参加展览,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这样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 三、鼓励求异探索,诱导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如教学《制作笔筒》时,教师先演示笔筒的制作过程,而后让学生自己制作, 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模仿制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异想天开,设计新异、独特的笔筒,并大胆地去实践,把自己创新的构思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三、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进行教材的再创造。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

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就是把课堂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是对语文知识产生新的认知、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过程。当今社会的很多小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知识技能以及促进思维创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能力。 一、积累文学语言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1.加强对课外书的阅读,培养大量的文学语言 汉语在形成过程中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各汉字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汉语的感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增加其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语文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感悟

语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为日常生活所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记录生活中片刻的悲伤与喜悦,并运用相关的语言采用日记等方式记录下来。平时要注重对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谚语、歇后语或者对联搜集工作,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获得大量的语文知识。二、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一个特别的认知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只有为学生讲授大量的知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学生讲授大量的知识,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动脑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加强口语方面训练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书面上的语言进行培训,还要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