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P.41)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生产行为本身、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 (P.43)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P.47)其四,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P.47)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在他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把“物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来考察,成为自己哲学思想的独特内容。但是他是在没有看到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情况下对异化问题所作出的系统表述。马克思的《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谈到异化问题的重要著作,在1932 年才发表。而卢卡奇的《意识》一书发表于1923 年,卢卡奇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视角开始对“物化”现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3](P.224)他的物化理论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上就蒙上了一层物的纱帘。人们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目光愈来愈短浅,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其二,资本主义社会失去其整体性,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人们的职业愈益专门化,其生活局限在狭小范围内,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景象把握的能力,更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三,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的物化,物化意识侵入人的内心世界。在资本主义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一切劳动都以一种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的精神意识受到机械化的压抑,从整个人格中分离出去,变成一种物品。卢卡奇没有明确地把消除物化和消灭私有制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三、辨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物化或异化,分别构成了卢卡奇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维度,即二人都从物化现象或者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二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感和社会实践性特色。对于相同点,这里不多做论述,本文重点讨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不同点主要集中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包括对象化,也包括异化;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和对象化却有明确的区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异化、物化概念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 (P.91)劳动产品作为客体。只有与主体相分离、相对立,才有客体的客观存在,这本身并不是异化。只有“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P.91)此时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因此,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异化只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卢卡奇没有把对象化和异化相区分,而是把它们混同。他认为:“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它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从客观的方面看,一个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3](P.96)显然,卢卡奇把对象化与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2.异化、物化现象产生根源的差异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然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生产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饰。卢卡奇在《意识》中认为,劳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

倾向。这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和分工相互作用的体现。

而马克思则是从更广阔的视野,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并着重论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必然后果,随后二者就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了。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却加深了劳动的异化,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3.扬弃异化、物化途径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要真正地消灭异化,首先,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自己的产品。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和自身内在的需要直接分离,即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分离,从而使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因此,马克思把私有制的消灭于异化劳动的消灭看作同一过程;其次,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实现敌对于工人的。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斗争到底,消灭私有制关系;最后,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经是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与马克思不同,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自我意识,这时,通过无产阶级实践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因此,自我意识就是“革命过程本身”,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在其中融合为一体。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并且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显然是不科学的,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

4.异化、物化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

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统治地位还未形成。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尖锐的,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问题,在革命中还没有突显出来。因此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从《手稿》到《资本论》,是从劳动异化的概念,深入到分析商品拜物教,并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入手,逐步深入地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的扬弃与根本变革私有制联系了起来,为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卢卡奇写作《意识》的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科学技术不但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极不平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化。所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思路,而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基础之上,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阐述物化概念,并追溯到劳动的异化。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在近现代哲学演进过程中,曾有一些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异化问题。例如,黑格尔曾阐述过客观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曾描述过宗教的异化,而青年马克思则主要关注人的本质活动——劳动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所带来的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表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这部手稿完成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时期,却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直到1932年才得以问世。但是,“手稿”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变得陈旧,相反,这部手稿一发表,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培育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影响了20世纪许多理论家,包括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内含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哲学视野,可以成为20世纪人类应付文化—历史困境的重要的文化批判精神。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试图从自我意识出发超越不合理的世界,即不合理的国家和政治制度。但是,在进一步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发现,国家和政治制度,并不像黑格尔断言的那样,构成市民社会的基础,相反,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以私有制为特征的不合理的市民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类幸福。在1844年写成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造成市民社会自我分裂和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由此,马克思表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四个基本方面揭示劳动异化的规定性。首先,异化劳动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处处可见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现象,即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和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并且,他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统治他的力量。其次,造成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劳动从人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活动蜕变成外在的、强制性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的谋生活动。再次,由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因此,劳动活动的异化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最后,上述三重异化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人与人的冲突与背离。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的四种基本规定性时,又做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属于“物的异化”,它只是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属于人的“自我异化”,它是异化的深层规定性和实质。因此,马克思指出,要变革不合理的世界,实现人的解放,最根本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改变财产的占有方式,而在于从根本上扬弃劳动活动的异化本性,恢复人的本质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本性。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实现同异化的扬弃联系起来,称共产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人的生存方式为关注点,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的哲学。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放到19至20世纪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中加以关照,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历史地位具有两重性。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哲学立场,它成为20世纪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批判的重要依据。在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没有停留于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一般阐释,也没有简单地把变革现存世界的使命归结于改变财产的占有状况和经济、政治体制,而是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现实基础,把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即异化的扬弃置于人类解放的核心。在马克思看来,就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言,无论是对象化劳动的成果(如科学与大工业)还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如私有制和宗教),

无论这一结果对人的本质力量具有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意义,它们都是人的劳动(人的实际活动)的结果,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才能得以理解。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关注在另一种意义上就是对人类历史的文化层面的关注,这是因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文化不只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且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每一时代或每一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普遍遵守的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构成基本的文化模式,而这种生存方式的改变就是文化模式的转型。从这种角度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确代表着一种文化批判立场,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本质的理解和他对人的异化受动的生存方式的批判被整合到20世纪的各种文化批判理论中,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本质性文化批判精神。

富士康现象:劳动者异化的样本

2010-05-23 12:53:09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跟贴184 条手机看新闻

这不是一篇讨伐富士康的文章,也不是一篇献计献策的策论。文章只是试图解释一个现象:在富士康治下的城中之城,在严格服膺于郭台铭语录的生产车间里,那些20多岁的年轻人经历了怎样的异化过程,而异化的劳动又是如何将他们变成机器零件,从而彻底剥夺了人的主体地位。

我们无意在连环自杀事件与富士康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但一个人如果只能用结束生命来证明作为人的绝望时,劳动者的环境因素就没有理由全身而退。而旁观者,更不该认为那只是别人的痛苦,异化与自己无关。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自己的处境,那么从别人的遭遇中或许能发现一些线索。

2009年7月,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孙丹勇自杀。与后来的连环自杀事件相比,它很快湮灭无踪影。当年11月,郭台铭以10亿元新台币(约折合人民币2.14亿元)买下台北县豪宅“水立方”三个楼层,创下台湾豪宅史上单笔最高金额的交易纪录。80多万雇工无法想象他们东家的富豪生活。他们像士兵一样被驱赶着,日夜创造富士康帝国的财富。如果不是发生卢新、马向前、梁超、田玉、饶淑琴、祝晨明、刘志军等人的十起自杀事件,没人会注意他们。

血汗工厂的定义变迁

截至今年5月21日,富士康“十连跳”的频繁自杀事件集中在三个月内,造成8死2伤。当事人的年龄段在18岁到24岁之间,入职富士康深圳厂区都不到一年时间。密集的自杀事件像惊悚的谜题,继富士康创下的众多经济成就后,不幸地成为特有的富士康现象。在这里,连环自杀事件不仅仅是指富士康员工或生或死的自戕举动,还更多地指向他们在富士康里的经历。那些将富士康与自杀事件相切割的评论者会发现,他们无法对议论的质量负责。

据称,包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樊富民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研究所前所长吕秋云教授在内的大陆顶尖的心理学家受郭台铭邀请,空降深圳,会诊富士康。专家团肯定的是,2008年,全国自杀率大约是每10万人中有12名自杀者,而富士康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约有2名自杀者。因此,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率,远远低于全国的自杀率。统计概率是冷冰冰的,尽管它可以粗糙地区分正常与否,却不能提供连环自杀的答案。谜底并不在专家的断言中。

包括那些自杀者在内,40万深圳富士康员工蜗居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服从于流水线上精密的管理,每月休1天,每天工作12小时,休息10分钟吃饭1小时,完成工作量后8小时外算加班,待遇不差但压力巨大,工友室友互不相识,工作不能说话,焊点须读秒,多名干部时刻督查并设测试陷阱,如有差错,扣绩效写检查被处罚。自杀学研究的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任何事件,都不是自杀的特定原因。”但这样的工作环境会怎样培育压垮意志的最后那根稻草?

富士康是不是血汗工厂,这取决于对血汗工厂的定义。如果将血汗工厂主要理解为工作场所肮脏、管理低下或欠薪,富士康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富士康按时发放工资,提供食宿,甚至还说要追求企业文化,这跟通常意义上的血汗工厂大相径庭。然而,如果不要局限在外在特征上,而将焦点集中在员工精神的压抑、痛苦和不自由上,尤其是在富士康所营造的生存空间内,不难得出血汗工厂的深一层含义。不能忽略的是,富士康令血汗工厂的定义产生了变迁。

暗藏在劳动异化中的秘密

北京学者秋风最先明确这个关键问题。当舆论将富士康作非黑即白、罪与非罪的简单划分时,他在《南方都市报》专栏里连续刊文论述了富士康抹杀员工社会特性的方面,即:员工被封闭在狭窄的“城中城”,他们的整个人都被纳入流水线的效率算计中,也可以说生产线延至员工的全部生存活动中;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在这里是受排挤的,是荒芜的。而富士康采取的铁血管理模式,体现为集权式的保安管理,不仅维护了城中城的因素,还强化并实现了反社会的空间塑造。

涂尔干否认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自杀动因,但他没有否认自杀者是环境产物的这一事实。富士康生产流水线上的员工的每一个工作动作都被分解,使员工的每一个动作达到最高的效率。富士康要做的就是:让员工动作标准化。被约束着的员工就像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电脑主板,也成了必须精确动作的“零件”或机器人。他们融入生产流程,也为生产线所奴役,而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富士康现象提供了异化的样本,它所显现的劳动者异化应该受到严肃对待。

异化的本意是自身的丧失。诗人席勒认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马克思则认为异化是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如果流水线、城中城以及迟迟不能付诸实现的个人规划就是“整个世界”,可以想见富士康员工的处境和心境。他们从劳动中没有获得力量感,甚至

于,他们为了维持没有内容的生活,不得不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付出为代价。异化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

富士康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劳动者的异化上。其实,也只有依赖异化了的劳动配置形式,才能贯彻并达成郭台铭所谓“合理的集权主义”,不给他的威权管理制造麻烦。要知道,在一个借助于剥夺生活价值而存在的工厂环境里,自主的劳动者必然会对富士康构成根本威胁。当乔布斯的员工享受着幸福感倍增的劳动状态,合作推出一个个苹果奇迹时,郭台铭的员工站立在中国模式的流水线旁,变形成为生产机器的一部分(包括生产苹果手机)。富士康帝国的核心秘密隐藏在这里。

劳动的异化并不必然带来劳资双方的冲突和对立。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异化理论提出10 0年后,有过更准确的阐述。他认为,异化改变了马克思所谓的对肉体的奴役形式,转换为对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改变对工人是一种麻醉。在马尔库塞看来,决定生产力的不再是别的产品,而是机器;这种关系不是工人同其他阶级关系的问题,而是技术进步同发展工业的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问题。在这个适应中,人同机器浑然一体,感受不到奴役之苦,反抗情绪也就很少了。

异化不该是我们的宿命

富士康在连环自杀事件后认为这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言下之意是,不该由富士康一家来担责。类似的言论很多,不乏支持者。他们认为富士康算是不错的企业,不要苛责它,它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替富士康喊冤的言论说对了一半,也说错了一半。劳动异化确实是普遍存在,只要阔谈者作无心之论,也可以宽泛地概括为社会问题。可是,社会在哪里?难道富士康可以撇开社会而独立?要求恢复劳工主体地位,却遭到同样被异化的人的斥责,反讽的效果很强烈。

所谓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企业或个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正是这种习惯性地推脱,最终促成了社会溃败的现实,“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破碎不堪,人们熟视无睹。很多人在谈论富士康现象时,将它简单看成农民工二代的问题,看作是80后、90后的心理脆弱问题,是符合自杀率的正常现象,总之错误地以为那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人们不仅没有正确地理解自身的境遇,还丧失了从他人的痛苦中省察自己的能力。异化传染给了更多人。

从2005年到2009年,富士康的《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从371名升至109名。福布斯列举2008年台湾最有钱家族,郭台铭以身家60亿美元,位居第三。但是,深圳龙华一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说,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对中国的意义,“我们也在考虑”。他举例,同为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2006年以460多亿元的产值,上交国家财政49亿元;而年产值高出2000亿元的富士康,在享受大量税收优惠后,“去年(2005年)的财税贡献微乎其微”。

回到问题上,富士康的异化现象带有标本意义。19世纪的异化理论仍能清楚解释21

世纪的中国情境,又赋予这一异化现象以浓重的宿命感。不禁让人质疑:活在过去,难道就是我们的未来吗?在造就异化的势力不会主动放弃的环境里,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显得那么迫切。如果缺少这些做支撑,单纯供应在富士康厂区的生存技巧,或将救助片面地等同于丛林求生秘笈之类的东西,无异于缘木求鱼。承认这一点而不是蔑视它,那些为问题寻找出路的人才不会迷失。(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媒介化生存与人的异化

2010-2-28 16:58:31

简要内容:今天,异化现象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媒介越来越成为异化

现象的帮凶。

一、媒介化生存

信息社会,人类进入“媒介化生存”时代。正如塞伦麦克莱所言,“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作为一种“工具性存在”,媒介越来越成为人在生产、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一个中介物,甚至有时候成为目的本身,即人们逐渐形成的对媒介的某些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赖。B.R.贝雷尔森总结过人们使用报纸的6种形态: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和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其中,“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反映的正是人们对媒介的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赖。人们把接触媒介本身作为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和日常仪式,而不是出于

对媒介内容的实际需要。人对于媒介的依赖度越高,人的生活也就越媒介化。然而,物极必反,媒介化生存,必然带来人的异化。

二、异化理论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束缚人、压迫人、奴役人。

“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一个范畴,在霍布斯那里,异化指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指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但外化物与它所有外化的东西即理念却漠不相关。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主要指宗教异化、人本质的异化。而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指劳动受资本这个异己力量的支配,使从事劳动的人丧失主体性。当然,对于异化,一些现代哲学家还有其他解释,但主旨是相近的:都认为异化是对象化、物化的延伸,是由人创造他物而他物又束缚了人的过程。

今天,异化现象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媒介越来越成为异化现象的帮凶。因此,理清“媒介化生存”与“人的异化”之间的内部关联与脉络,颇具现实意义。

三、异化表现

1.交往异化

本来,交往的目的是为增强人的社会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及社会联系,让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摆脱个体存在的孤独感。其突出特征是交往主体间的互动性,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主体间发生了真实的交往关系。然而,“媒介化生存”的一个突出表征是,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媒介化。手机、E-mail、QQ、MSN等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地介入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当主体间离开了面对面的真实交往,就导致了一定的交往失真,因为所有中介物都只

是某种工具性媒介,它们无法像面对面交往那样,通过对方的表情、语调、姿势、服装、佩饰等非语言符号来辨别交往双方内心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情感状态。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强了,到最后,人不但没有摆脱孤独感,反到越发成为一个个孤独的个体。

日本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曾用“容器人”一词来描述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何尝不是媒介化生存样态下的交往主体的内心写照他说,现代人的内心,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这样看来,通过各种媒介物来交往,而不是面对面的真实交往,倒是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虽然现在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却有可能越来越远,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而人的孤独存在完全背离了人的交往本性,也是媒介化生存对人的交往方式带来的异化的明证。

2.休闲异化

媒介技术不断变革,媒介内容日益丰富。大众传播时代,媒体不仅为我们提供资讯,也为我们提供娱乐。一项1998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天消费媒体的时间为11. 8小时。而在中国,复旦大学“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课题组于2007年9~10月所做的一项调研数据表明,中国人业余时间排名前两位的活动,就是看电视和上网,而且看电视的时间在所有业余活动中的比例竟高达64.7%。我们几乎可以模糊地认为:休闲就是看电视。

不可否认,无论电视还是网络,都丰富着我们的闲暇生活。然而,当它成为人们打发时间、排遣寂寞、休闲娱乐最主要的内容时,当它过多地占据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时,它就反过来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人、奴役人,因为它已经异化为时间的窃贼,并且充分发挥它“社会麻醉剂”的功能,让人在对它的依赖与迷恋中沉沦,让人的惰性毫无节制地放纵,让人在它面前

麻木地无痛感任意流淌,让人主动成为“沙发上的土豆”或“电脑前的肥猪”而不愿从事任何现实中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人对社会真正的现实问题已经失去兴趣,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媒体文化时代造就了大批的“知道分子”,他们仅仅满足“知道了”,而毫无亲自参与政治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人其实失去了自由支配闲暇时光的能力,也失去了真正的快乐,人的休闲生活被异化了。

3.消费异化

鲍德里亚认为,当社会生产力过剩,需要寻找出路时,就产生了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为消费行为寻找意义与依据的文化,是刺激并制造消费欲望的文化。消费文化改变以往人对物的使用关系,消费的实用观逐渐下降,而意义和价值的消费则不断增长。

大众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共谋共生导致了消费异化。在消费社会,人的消费行为越来越不在于满足“需要”(need),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desire),而大众传媒正是造欲的机器。在媒介化社会中,新的欲望不断被制造出来并成为社会共识,人在这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地奔波劳碌,以期用消费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最终,人被媒介生产的消费文化所控制、奴役,人被异化了。

但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宣扬,并不是简单露骨的。而是隐含在其文本之中,通过持续而广泛的传播,对受众进行消费主义的“洗脑”。比如在电视剧中,不断出现的名车、豪宅、靓衫,一掷千金、热衷享受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而广告则是在直接培养受众的消费主义意识。

广告总想把商品和个人的价值、感情等联系在一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这里,广告商想让人们认为钻石是永恒爱情的一个象征符号,拥有这种钻石,就能获得永恒爱情的保证。于是,只要人们想要表达坚贞的爱情,就会自然地想到购买这种钻石送给爱人,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实际上,任何品牌的钻石都和爱情没有必然的联系。“独具匠心的广告

就能够利用这一点,把罗曼蒂克、珍奇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等各种意象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品上。”当商品通过大众媒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时候,人们对这些物品的消费就不单纯是物质和功能性的消费,而是文化的、心理的、意义的消费, 而这,也就必然导致消费的异化。

4.审美异化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媒介文化的繁荣昌盛,而媒介文化最直接、最擅长、最密集、最持久地推动着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走向。虽然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介文化极其复杂,至今为止它依然抵触任何较为综合的理论概括。”但媒介文化依然有它固有的属性及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媒介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媒介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必然决定了它要与社会流行趣味结盟,以赢得最大的市场空间。表面上看,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实质上,它的模式千篇一律、结构简单重复、内容肤浅平庸,根本不需要人的凝视与思考,更谈不上创造。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而复制性的媒介内容则往往创造出感觉粗糙、模式化的文化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媒介文化往往会钝化大众的审美想象力,弱化审美能力,滋长审美惰性,甚至降低大众的审美趣味。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这其中一个隐含前提是——人与物的真实相对。然而,媒介化生存时代,从电影、电视到各种电子媒介,美轮美奂的影视制作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和理解,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心灵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心理,人的审美变得越来越媒介化。影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满足视觉欲望的可能,传统意义上对艺术的“静观”似乎刹那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统艺术标准中的“惟妙惟肖”、“逼真”、“真实”都可以在复制、粘贴技术的随意运用中信手拈来,人们不再需要以沉思的方式去理解艺术,而是瞬间的快感就足够了。

然而,快感并不等于美感。但媒介文化恰恰是靠“快感”和“参与”起作用,而不是靠美学的“凝视”起作用。它超越了文化的审美性,弱化了大众的审美能力,使人的审美发生异化。

5.思维异化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就提出大众媒介四大罪状,其中之一就是“持续不懈地宣传使人们完全丧失了辨别力,从而不加思索地顺从现状”。这正是思维异化的一种表现。到了上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也曾就大众传播对人的思维的异化做过尖锐的批判。时至今日,这样的批判依然不过时。

在美国“9 11事件”中,世贸大厦中的许多职员在第一次撞击发生后准备撤离,却从广播中得知消息,大厦不会有危险,于是不少人停止撤出,又返回了办公室,最终出现重大的伤亡。1999年5月11日,新英格兰有线电视台的《晚间新闻》邀请几名学者就“中国盗窃美国核技术案”等问题进行一场辩论。当中国学者提出:“你们有何证据”时,其他学者异口同声地回答:“你有没有看昨天的《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已经报道过了。”事实上,媒介已经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左右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人们的行为举止、政治立场、审美趣味、精神信仰、思维习惯甚至内在需求和愿望,都潜移默化地受媒介支配,按大众媒介所给定的进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曾举例说,“一个年轻的姑娘,当她在想表示接受或拒绝对方的约会时,当她在打电话或在约会的地方谈话时,或者叙述自己的心理和内心活动时,她都能按照文化工业提供的模式表达。” (大众媒介是文化工业产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传播管道)受众自主的意义空间被媒介的意义空间不断压缩,导致米德所谓的“内省式思考”的终结。

对此,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的“内部殖民化”概念,更能形象地说明媒介对人思维的控制。维利里奥认为,“技术正被用来对人类的身体进行殖民,这种殖民已经替代了以往的殖民焦点(即对世界进行殖民)。也就是说,殖民的焦点已经从领土转移到了肉体”。现代传播媒介拥

有无以伦比的技术力量,媒介可以通过技术力量直接联系到每一个个体,从内部进行着控制,实现身体殖民和意识殖民,从而实现对思想的绝对统治。

总之,媒介左右了人的日常生活话题,左右了人们的语言,左右了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及世界观。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技术越来越发达,但人却越来越不能自由地思考。人的思维能力被异化。

四、结语

人创造了工具,也创造了对工具的依赖。然而,任何一种工具都有两面性,既能带来“善果”,也能导致“恶果”,这就要看工具的使用者是否能理性地认识它,正确地使用它。探讨大众媒介对人的异化,正是为了更加全面、理性而深刻地了解大众传播媒介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人的媒介素养,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传播工具,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 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对象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蠹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人和人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社会,“这个人” {能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_1:入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

马克思劳动异化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感到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成为哲学畴 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显然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把费希特的能动性的原则和卢梭的否定性思想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当作绝对精神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来理解。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学说,成为批判神学的锐利武器。费尔巴哈在批判否认上帝时,使用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不是上帝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91217.html,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作者:郭百庆刘利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社会批判共产主义 作者简介:郭百庆,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利,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 A ; ; ; ; ; ; ; ; ; ; ; ;DOI:10.1938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91217.html,ki.1009-0592.2020.02.343 马克思通过赋予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历史意义,将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异化形式转换为社会历史范畴,形成对现实对象的解读,为明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异”提供了指南。该理论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导致异化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形成多种学说。因此,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背景,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新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社会人”的解放,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异化”是一个社会批判的概念,马克思之前的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希特等对它进行过论述,但真正对“异化”概念实现全面革新的是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的形式有四种主要框架是:(1)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己;(3)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等,这表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劳动成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人本质的对立物,资本下的异化劳动过在使生产劳动中折磨和摧残工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了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弄群众的异己力量。此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为马克思主义深化批判资本主义开辟了新方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社会劳动经济的分离,将异化范畴限制在商品经济范围的框架内,进而解剖劳动了在“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中的演绎过程,提出了“自然共同体-经济的社会形态“虚假共同体”-“人类自由联合体”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明确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对抗性质的体现。 (一)异化劳动理论内涵需要明确 当前,“异化劳动”是社会学问题还是哲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讨论陷入各种学说中。部分西方学者将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简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学问题”,或者形式化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技术方法,都是没有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本原。因此,导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面临着质疑: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一)卢梭的异化观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 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Political model of Marxist alienation view 编订:JinTai College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 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 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 20 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

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 20 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马克思主义理论 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 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 使现象世界产生了。“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1](P39)⑵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是一种异化。人对自然现象如日月盈缺等无法解释因而产生恐惧、崇拜,要人为的解除自然的异化,必须承认理性并借助理性把自然看作是理性的一种体现。[1](P49)⑶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神是非人格的、非实体的存在,“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人自身关于神的观念的证明,因此一切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一切关于神的驳斥。” “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P101)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的政治异化理论 (1)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自我异化的产物。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进行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1](P251)而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国家的前提,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2)政治异化、宗教异化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是同人民生活相脱离、相对立的“宗教领域”、“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1](P283)人是所有社会组织的本质,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3.《德法年鉴》时期的金钱异化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拜物教的分析,发现金钱和资本是工人异化劳动的产物,是工人劳动的物化结果。劳动产品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却被资本家占有,反而成为压迫工人的外在力量。“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人,人却向它膜拜。”[1](P448)此时马克思开始将异化和对象化明确区分开。 4.《穆勒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青年马克思在构件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逻辑的时,自觉地批判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对象化与异化混为一谈的错误,站到了费尔巴哈这边来。当时马克思要站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根据的立场上就必须要否定异化,并且从异化这里寻找到批判资本主义的路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还具有摧毁人的一面,马克思因此提出了异化劳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梁丽营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中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差异:首先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他的哲学异化观、政治异化观、金钱异化观、劳动异化观,其中以劳动异化观最为完整的体现了经典异化理论。其次,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当前中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仍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警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 26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着作《1844年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着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着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