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2.理解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用除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理解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用除法。

教学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

8里面有()个4。

12里面有()个3。

18里面有()个6。

(二)

第一排有()个3。▲▲▲

第二排有()个3。■■■■■■■■■

二、你问我说

(一)“倍”的认识

出示情境图:

师:图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师:这种问题怎么算呢?先看看李飞和王丁两个人分别拾了多少个贝壳?生:李飞拾了6个,王丁拾了3个。

师:很好,那么这个问题就转化成6是3的几倍喽,你怎么知道呢?生:我用学具摆一摆,6里面有2个3,是3的2倍。

师: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用除法,6÷3=2。

师:就是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二)进一步理解“倍”。

出示问题: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生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8个。

生2:王晶拾的贝壳数是4个。

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用画图的方法。

王晶拾的贝壳数:●●●●

刘林拾的贝壳数:★★★★★★★★

8里面有2个4,所以8是4的2倍。

生2:我用算式的方法。

8÷4=2。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老师很高兴。刚才一个同学用了画图的方式,另一个同学用了除法的意义的方式求倍数。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1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观察刚才的两个问题和算式,你会发现,在问题中“是”后面的是“1倍”,看前面的数有几个后面的数就是几倍,我们用除法计算。

出示问题: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核对答案。

同桌两人互相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自主练习

1.

45÷9=36÷4=72÷8=49÷7=

63÷9=18÷3=35÷7=54÷6=

答案:5 9 9 7 7 6 5 9。

2.

□×□=□

□÷□=□

□÷□=□

答案:

2 4 8

8 4 2

8 2 4

3.

(1)王红投进()个,没投进()个,投进球的个数是没投进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案:

(1)16 2 8

(2)略。

4.数一数,填一填。

(1)的个数是的几倍?□÷□=□

(2)的个数是的几倍?□÷□=□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案:

(1)4÷2=2 (2)12÷3=4 (3)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己概括、总结、反思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1.森林的空地上一些小动物在玩耍。有18只小鹿,6只小猴子,8只鹅,24只小白兔。

(1)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2)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张奶奶养了24只公鸡,6只鸭子,鸡的数量是鸭子的几倍?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倍: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说明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如:6里面有2个3,说明6是3的2倍,6÷3=2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 【篇一: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2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喜欢到海边捡拾贝壳吗?下面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观察情境图,说出信息,提出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关问题: 李飞拾得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刘林拾得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林杰拾得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二、合作探究、鼓励创新。 1、建立倍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建立倍的概念。用学具来摆出李小飞和王一丁拾的贝壳数,第一行摆3个方块(小棒),第二行的小方块(小棒)不要一个一个地摆,要以第一行的根数为标准,3个3个地摆,要明确李小飞的贝壳数是2个3只。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王一丁拾的贝壳数是一份,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有2份,就可以说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一丁的2倍。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只,就可以说成6是3的2倍。在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如果第二行摆4个3只,如果摆5个3只??那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倍的认识》 执教:曲征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出发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解决有关 倍的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加减的解决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倍数问题,学生对于解 决问题的思路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倍数问题很陌生,本节课要充分地借助形象演示沟通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理解后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五、教学策略: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自主探究图中 的信息,教师根据学生回报的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本课的内容,根据学习内容“一个 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深刻体验本课的内容。 六、教学流程:

课后反思:学生在想办法解决“李小飞贝壳的只数有2个王一飞拾得那么多”加深了对“倍“的理解,加上老师的总结,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学生在理解了”倍“的意义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学生通过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在探索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建议采用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当遇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很清楚时,教师多注意引导。引导学生练习刚才的操作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2.理解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用除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理解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用除法。 教学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 8里面有()个4。 12里面有()个3。 18里面有()个6。 (二) 第一排有()个3。▲▲▲ 第二排有()个3。■■■■■■■■■ 二、你问我说 (一)“倍”的认识 出示情境图:

师:图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师:这种问题怎么算呢?先看看李飞和王丁两个人分别拾了多少个贝壳?生:李飞拾了6个,王丁拾了3个。 师:很好,那么这个问题就转化成6是3的几倍喽,你怎么知道呢?生:我用学具摆一摆,6里面有2个3,是3的2倍。 师: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用除法,6÷3=2。 师:就是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二)进一步理解“倍”。 出示问题: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生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8个。 生2:王晶拾的贝壳数是4个。 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用画图的方法。 王晶拾的贝壳数:●●●● 刘林拾的贝壳数:★★★★★★★★

8里面有2个4,所以8是4的2倍。 生2:我用算式的方法。 8÷4=2。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老师很高兴。刚才一个同学用了画图的方式,另一个同学用了除法的意义的方式求倍数。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1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观察刚才的两个问题和算式,你会发现,在问题中“是”后面的是“1倍”,看前面的数有几个后面的数就是几倍,我们用除法计算。 出示问题: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核对答案。 同桌两人互相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自主练习 1. 45÷9=36÷4=72÷8=49÷7= 63÷9=18÷3=35÷7=54÷6= 答案:5 9 9 7 7 6 5 9。 2. □×□=□ □÷□=□ □÷□=□ 答案: 2 4 8 8 4 2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倍的认识》优秀教案3篇 《倍的认识》优秀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倍的认识》【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倍的认识 导学目标 1.掌握倍数的概念 2.对于一个数的倍数有初步认识 3.通过实际场景练习,提高对于倍数的理解能力 授课内容 一、倍数的概念 倍数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如,4是2的倍数,因为4除以2得到2,所以2可以被称为4的因数,并 且4可以被表示成2乘以2的形式。 二、一个数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是指可以被这个数整除的所有数。例如,2的倍数是2、4、6、8、10、12等等,因为它们都可以被2整除。 三、实际场景应用 我们可以从一些实际场景中了解倍数的概念,例如计时器、货物计算等等。 1. 计时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计时器。如果我们需要用计时器来测量时间,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比如5分钟的计时器,当它响铃的时候,表示实际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那么,在这个5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多少件事情呢?假设我们可以完成一件任务需要2分钟的时间,那么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我们最多可以完成几件事情呢?我们可以用倍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5分钟可以表示成2的几倍,可以转化为以下数学问题:2乘以几等于5,由 于2乘以2等于4,再乘以2等于8,8已经大于5了,所以我们最终得出的答案 是2。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2件任务。 2. 货物计算 在一些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我们会看到一些商品打着“3件8折”、“2 件立减”等促销口号。那么,如果我们买了4件打着“3件8折”优惠的商品,我 们需要支付多少钱呢?

我们可以运用倍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3件8折表示买3件可以打8折, 即支付原价的0.8倍。那么,如果我们买3件商品,支付的总价就是原价的0.8倍。如果我们买6件商品,支付的总价就是原价的1.6倍,也就是原价的0.8倍乘以2。类推,如果我们买9件商品,支付的总价就是原价的2.4倍。 由此推出,如果我们买4件商品,需要支付原价的多少倍呢?我们可以将4件商品表示成3件加1件,即原价的0.8倍乘以3加上原价的1倍,也就是原价的 2.4倍加上1倍。最终答案为原价的 3.4倍。 四、练习题 1. 题目 求36的倍数。写出所有结果。 2. 解答 倍数是指可以被某一个数整除的所有数。36可以被以下数值整除:1,2,3,4,6,9,12,18,和36本身。所以36的倍数包括以下数值: 36,72,108,144,180,216,252,288,324,360等。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倍数的概念和一个数的倍数的定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际场景的练习,加深了对于倍数的理解。期望同学们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对于倍数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熟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点: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1、教师:同学们,我们表内除法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生口答,教师整理。展示整理结果。教师加以归纳板书: 除法的意义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分一分(平均分)表内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 倍的认识 二、单元复习(分一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1、复习分一分 用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用除法表示分一分,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3、全班交流。 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板书不同的分法。 4、用乘法口诀求商 通过分小棒写出了除法算式并知道了除法算式的商。如果不分小

棒,你能很快算出8÷2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的? 板书:8÷2=()想二(四)得八所以8÷2=4 12÷6=() 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又快又好。 三、巩固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2题 独立填空,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可以填乘法也可以填除法) 2、整理和复习第3题 想一想,填一填。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练习十九1题 读题,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分析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点评:从生活中“比高矮、比轻重”引入,简单自然。并让学生感受到,同样是比较长度、比较质量,既可以“比多少”,也可以用“倍”比,简洁清晰地建立起“倍”的概念,凸显“倍比”与“差比”的区别。]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信息窗4第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几何直观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能够提出简单的倍数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前置练习 ☆☆☆☆☆☆ 6里面有()个2 ☆☆☆☆☆☆☆☆ 8里面有()个4 ☆☆☆☆☆☆☆☆☆☆ 10里面有()个5 ☆☆☆☆☆☆☆☆☆☆☆☆ 12里面有()个3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捡贝壳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海边游玩吧! (出示情景图) 三、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统计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利用学过的除法知识尝试着提一个问题。“李飞捡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来。 (1)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表示出王丁的贝壳数和李飞的贝壳数。 学生可能利用的几何直观方法有:画图的方法、摆小棒或图片的方法、利用几何图圈一圈的方法、摆石头或贝壳的方法等。 你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贝壳数的几份呢?(学生在摆李飞的贝壳数时,可能三个三个的摆或三个三个的画)

(2)小组内交流后展示自己的方法。(大屏幕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分别让用不同方法的一名同学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画图、摆学具、圈一圈、剪一剪等方法知道了6里面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或画一画等方法看一看,8是2的几倍? 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你的方法,学生一边摆,一边说出8里面有几个2, 8是2的几倍。 3. 小结:通过摆、画等方法我们可以看出,8里面有4个2,我们就说8是2的4倍。那么同学们你能用心里的小棒、图画来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10是5的几倍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用手比划心里想的过程) 师生小结:求10是5的几倍,你为什么这么摆?(因为求10是5的几倍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5)对!求10是5的几倍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5,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列除法来解决) 4.36是9的几倍?48是6的几倍?学生列式计算,个人汇报、全班交流、反馈。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打开课本82页完成第2题。 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 四、回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已经到了尾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都学习哪些新的知识。 1.认识了“倍”。 2.学会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方法是除法。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倍的理解》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倍的理解”是第八单元第四个信息窗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推理、迁移的水平以及语言表达水平。 3、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倍”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片、正方形片 学具:圆片、正方形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课件)“拔河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边的人数,问:这样比赛公平吗?引出:“多”和“少”是以前学过的描述两个数之间数量关系的词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描述数量关系的

词“倍”!同时教师板书课题:倍的理解。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儿听说过“倍”。 (二)合作探究,建立概念 1、建立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3个红色方片:□□□,并让学生跟着操作,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在第二行摆蓝色方片,蓝色方片的个数是红色方片的2倍,□应该摆几个? 引导学生先动脑思考,再动手摆一摆,自主探索后实行全班交流,在投影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摆法,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要使蓝方片的个数是红方片的2倍,蓝方片就应该摆2个3,所以是6个,引导学生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片的个数是○的2倍?并通过指名说、同位说等形式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 2、操作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演示课件):第一行摆2个○,在第二行依次摆出4、6、8个,并逐一让学生说一说:□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3、大森林里有4只兔子,有8只猴子,猴子的数量是兔子的几倍? 让学生说一说,8是4的2倍。 教师讲解:能够用除法计算:8÷4=2 教师点拨:“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在结果中不写“倍”,是为了避免“倍”与单位名称混淆、分不清。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become a bigger compan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倍的认识是在学习表内乘法和除法后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有: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在实践探究出求出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从此教学设计来看,本人有下面的几点可取的反思: 一、充分运用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充分运用微课引入课题,这种方法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的画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苹果和橘子、草莓三种水果,学生一下都被吸引住了。这时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这样老师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新课——倍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思维 1、首先,学生动手画一画心目中的3倍。由学生自己说,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小结。

2、其次,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倍”的概念。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两行,时期存在倍数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摆出两行不同的个数。 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认为现在三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是“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用此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设计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的,他们年龄小,爱说好动,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等,所以从教学设计来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媒体和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借助媒体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概念;第二次操作与合作交流,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对倍的认识,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在反思过程中,我只能分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而没有体验到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想在此对同行说:作为一个辅导者,引领点拨没有适时到位,是难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的。还有在课堂上没有及时给予学生的鼓励,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多一点的赏识,多一点暗示,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资料第七单元倍的认识求几倍预习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资料第七单元倍的认识求几倍 预习卡青岛版 项目 内 容 1.算一算。 12÷6= 8÷2= 6÷2= 5÷1= 24÷4= 4÷2= 10÷2= 12÷4= 3÷3= 20÷5= 2.李飞拾了6个贝壳,王丁拾了3个。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王丁: 李飞: 李飞拾的数量中有2个王丁拾的数量。 6÷3=□ 6外面有( )个3,6是3的( )倍。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外面包括几个( )。 4. 〝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带( )。 5.画□,○的个数是□的3倍。 ○○○○○○ 6.圈一圈,填一填。 的个数是的( )倍。

的个数是的( )倍。 温馨 提示 学具预备:圆片、小棒。 知识预备:除法的计算。 参考答案: 1 2 4 3 5 6 2 5 3 1 4 2 2 2 2 3 另一个数 4 单位 5 □□ 6 32圈图略 5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项目 内 容 1. 有( )个 ,有( )个 , 的个数是 的( )倍。 2.刘林拾了8只贝壳,王晶拾了4只。求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就是求8外面有几个4。 可以借助学具圈一圈,从8个小正方体中圈4个,圈了2次,8外面有( )个4,8是4的( )倍。列除法算式是( )。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 )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 )数。

4.用乘、除法处置有关倍数的实践效果时,要明白是求倍数还是求数量,求倍数,商不带( )。 5. 24只 8只 (1)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2)鹅的只数是鸭的4倍,鹅有多少只? 6.刘奶奶养了6只灰兔,2只白兔,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温馨 提示 学具预备:圆片,小棒。 知识预备:除法的计算。 答案: 1.3 9 3 2.2 2 8÷4=2 3.除 倍 4.单位 5.(1)24÷8=3 (2)8×4=32(只) 6.6÷2=3

《倍的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倍的认识》评课稿篇1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十分抽象。这节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倍是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谈谈李老师的“倍的认识”这节课。 一、微课新授,新颖有趣 现在科技发达,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多的改变。在这节课中,李老师用微课进行知识的讲解,在微课视频中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倍?以及几倍的含义?看完微课后,问学生你知道了哪些关于倍的知识?在学生不断说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倍的认识。 二、注意数形结合,理解“倍”的概念。 在课上李老师非常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例如: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数水果,摆水果,圈水果,把“倍”的认识转化成几种水果的关系,使“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的个数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接着李老师又让学生圈一圈三种颜色的圆片,从实物转化成寻找图形之间的关系,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这样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高效。 三、重视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探究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摆一摆、画

小学数学_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倍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倍的认识》练习题 姓名: 一、圈一圈,再填空。 的( )倍。 的个数是 的( )倍。 去掉( )个就是 的2倍。 增加( )个就是 的3倍。 二、画一画。 第二行: (第 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 《倍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3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的描述和学具的操作初步建立“倍”的意义表象,了解倍的意义,并能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动手操作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抽象出两数关系,形成数学 概念“倍”,并用“倍”描述数学事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知识来自现实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 了解“倍”的意义,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几节课同学们经历了采集动植物标本、制作标本的活动,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知道了用乘法口诀可以解决除法问题。今天,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海滩上,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捡贝壳,做标本。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1、师:这里的景色美不美?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教师指名回答 生:王丁捡了3只,李飞捡了6只,刘林捡了8只,丁明捡了9只,王晶捡了4只,林杰捡了18只。 师:小朋友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李飞拾的是王丁的几倍? 2、师:下面我们就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师:请小朋友用学具把李飞拾的贝壳和王丁拾的贝壳摆一摆,比较一下二人的贝壳,能发现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生1:李飞拾的多,王丁拾的少。 生2:李飞的比王丁的多3只。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的概念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我在研究教材之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在教学工程中我设计了下面一些教学环节。首先,创设情境,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表象。通过花丛中的小蜜蜂、蝴蝶的课件展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再展示鸽子图让学生说出其倍数关系。其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权利下放,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亲自动手摆一摆。在经历从老师的引导到自己独立完成,从小组合作到自主动手的反复操练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倍的认识。并在摆学具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一个数的几倍其实就是几个几,求几个几可以用乘法计算,运用知识的迁移,求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最后,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本节课学生经历了初步感知——动手操作——经历探索——方法类推——知识积累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简单的解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棒、花片 教学方式: 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3)□□□□□□ 6里面有()个3。 (4)◎◎◎◎◎◎◎◎ 8里面有()个()。 (5)口答:小鸡:○○○ 小鸭:●●●●●● 小鸡有3只,小鸭有()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倍。 [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导入:同学们,我们实验小学的校园非常漂亮,为了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成校长决定在校园内再摆放一些像这样的花坛。看,花儿们开的多艳啊!谁能说说花坛里有几种颜色的花呢? (1)出示情境图(电脑演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闪动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有6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黄花比蓝花多4朵。 蓝花比黄花少4朵。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谁愿意到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二班级数学上册《倍的熟悉》教案1 教学内容: 倍的熟悉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学校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同学把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熟悉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学问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沟通,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观看、推理、迁移的力量,进展同学的语言表达力量。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同学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同学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同学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观看、推理、迁移的力量以及语言表达力量。 4、通过详细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爱好,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胜利的欢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供应素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爱去海边玩吗?今日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呢,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吧!〔出示情境图〕认真观看,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同学完好地说一说〕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沟通反馈问题。 预设一:同学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同学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依据上课环节中同学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学问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讨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 1、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借助情境图中的萝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水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白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让他们感受到“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在自主、开放的活动中让生经历、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设计的数学练习题也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究、主动获新知识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自已完成探究单,通过说一说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由小组讲解展示,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稍加点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新知。 3、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注重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识的拓展,改变比较量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 4、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了1根胡萝卜,比较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到标准量,说出他们的倍数关系;小兔又拔了3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标准量,说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说出蓝色圆片的个数是黄色圆片的2倍,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