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价值

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价值

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价值
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价值

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价值

【摘要】能够系统的阐述地理理论与教学方法的一种典型事例,称之为地理教学案。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对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二个维度剖析了高中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6-02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把现代教育思想划分为人文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以及创新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已经被人们达成共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地里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一。其可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1促进学生更充分发展

1.1案例的开发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原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有非常强的结构联系,因此,其相同结构的内容非常少。但是,高中学生理解最为困难的还是许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地理过程之间的联系有区别,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使这些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直观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从客观上引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旅游地理》§1旅游景观的欣赏 绥林一中张慧文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巧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巧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摘要:地理案例教法运用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出现的背景,其次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材案例具体使用过程中应做到的要求,最后总结了高中地理教材案例使用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巧用高中地理教材案例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早已全面铺开,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的新课程改革这一特点尤为突出,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案例便是一个亮点,因此对于新教材中的案例如何使用便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使用人教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地理新教材的难度虽然降低,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加新的知识,课本上的一些东西我们自己都搞不懂,如何去教学生呢?如必修①案例“台风及其危害”和“寒潮及其危害”,要求地理老师对台风和寒潮的形成、源地、路径、危害、对策等基本知识掌握,还要求地理老师了解一些与台风相关的实例,又特别是学生感兴趣并与战争、生活、生产等相联系的实例。教师讲解以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再如:教材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般从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各有侧重。其中,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生产的特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侧重于发展的努力措施。分析这些案例,需要教师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等等方面了解甚多且透彻,并且要结合惠州的农业类型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来加以分析,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结果,然后再用其他类型的农业类型与惠州的农业类型加以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为教学营造更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自主学习。 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者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地理新课改当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如必修①案例“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能会有学生提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还有可能学生对欧洲的冬天下大雨会有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要表扬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但是要及时作出解析。又如:教材对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主要分析其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对以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重点放在特点和发展条件两个方面。这时,就有可能有学生要问:为什么各个国家所发展的工业不一样?建设工业基地所需要的区位因素跟当地的地理环境有联系吗?这就要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重要的天气系统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重要的天气系统》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1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是人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第二章教材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天气系统是其中知识结构上重要的一环。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一课是在综合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使得本章各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特征;理解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学会运用“冷锋天气”图、“暖锋天气”图,判别冷锋与暖锋的特点,并能联系当地天气变化的特点或气象资料,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锋面天气图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教学难点:锋及锋面天气的形成; 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的运动 四、教学方法手段:指导观察法、程序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与会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下提供两个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 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 相关知识:“气候资源与建筑”(必修本上册P56)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分析: 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 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 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 结论: 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曾大,调节气候。 案例二: 程庄路交通状况分析:丰台区实验学校门前的程庄路,位于北京西四环路以西,京石高速路以南,北连卢沟桥路,南连丰台西路。长期以来,这条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提出问题:程庄路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必修本下册P80)等。 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讨论分析: 1、程庄路交通堵塞的原因? 2、北京城市道路网与程庄路交通的关系?

3、改善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程庄路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 结论: 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乡村比较,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⑴、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⑵、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城市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⑶、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特点⑵、特点⑶在程庄路都有明显的体现,这正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目前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还不够合理和完善,也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2、北京目前已经形成方格—环行—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网,大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但是,由于环线与放射线交叉处的道路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了位于城市干线边缘的程庄路的交通堵塞。 3、交通线路拥堵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改变人们的交通道德意识和观念。 案例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源于实际,是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隐含着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且,这些结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变得鲜活、有用。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两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把篮球当地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背景: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把篮球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 在课之前,我从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其中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是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流动状况;不理解锋面气旋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能不能变教师的讲、比、画而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画,自己分析、思考、归纳?同时还可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四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同学们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让学生画出三种情况的风向(理想状态;高空中;近地面),并让学生明白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

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应强调是属于近地面的情况),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还可让学生上黑板来作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第四步,利用左右手法则来进行巧妙的记忆:伸开双手,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向手心握,表示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右手适用于北半球,而左手则适用于南半球。经过这四个步骤,学生对气旋、反气旋的知识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锋面气旋的难度又有所加大,内容既有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知识,也有锋面的相关内容。基于此,对于此内容的处理也采用以上方法。第一,先搞清锋面气旋的成因: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合,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散。辐散的气流是不会相遇的,只有辐合的气流才能相遇。而锋面就是冷暖气流的相遇。因此气旋与锋面易相伴而生,故称锋面气旋。再让学生进行作图验证。第二,认知锋面气旋的性质与运动方向;以北半球而言,首先判断低压槽两侧C、D两点气流的冷暖情况,低压槽北侧C点的气流来自极地方向,故较冷,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王玲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含义和划分的意义;了解世界主要的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农业、发达的商 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分布和特点;理解各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 成条件。 2.通过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认识到农业生产若要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改造自然,进而一步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世界主要的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和特点。 2.难点 (1)比较分析法的运用; (2)主要的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形成条件。 3.解决办法 (1)通过读地图、景观图,分析主要的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和特点。 (2)通过课堂讨论,尤其是小组讨论,明确不同的主要的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和特点。 (3)通过实力分析,明确经济效益与区位选择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世界地形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 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图”和“世界三大粮食作物的分布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读图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地理结论; 2.根据资料介绍,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3.实践活动: (1)社会调查:到郊区去采访农民,了解水稻种植业的生产过程,使学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2)搜集资料: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搜集有关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相关资料、数据,编写成报告;一组搜集有关我国水稻种植业的相关资料、数据,编写成报告;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含义 (2)了解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划分的意义 (3)了解世界主要的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分布和特点; (4)理解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5)了解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2)通过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1)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与会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案例一: 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分析: 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 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 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 结论: 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曾大,调节气候。 案例二: 上元大街交通状况分析:江宁区实验小学门前的上元大街,长期以来这条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提出问题:程庄路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等。 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讨论分析: 1、程庄路交通堵塞的原因? 2、北京城市道路网与程庄路交通的关系? 3、改善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程庄路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 结论: 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乡村比较,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⑴、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⑵、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城市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⑶、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运输特点⑵、特点⑶在程庄路都有明显的体现,这正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目前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还不够合理和完善,也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2、北京目前已经形成方格—环行—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网,大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但是,由于环线与放射线交叉处的道路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了位于城市干线边缘的程庄路的交通堵塞。 3、交通线路拥堵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改变人们的交通道德意识和观念。 案例点评: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仁怀市农村垃圾 ——现状及处理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组组长: 课题研究组副组长: 成员: 指导教师: 单位: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仁怀市的农村垃圾现状及处理 一、问题背景: 仁怀市在西南边陲,那里本是一个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地方。近几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主要以高粱,烤烟为主的农副产 品为经济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通过调查垃圾的处理情况,初步研究在家乡是否深受到垃圾的影响。 二、课题目的: 本课题采取行动研究法,首先对课题进行全面规划,使调查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了解仁怀农村垃圾状况,了解人们的 环保意识和对垃圾污染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仁怀周边进行调查,分析 其结果,最后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总结论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仁怀市农村垃圾现状,增强同学们仍至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通过调查研究,为当地人民提出可行的垃圾治理建议。 三、课题研究过程: 1、实地调查垃圾的来源 通过调查一个村仅有的几个垃圾池,发现农村垃圾主要包括两大类:一、 日常生活垃圾和食品垃圾,约占了总量的50~60%,如各种食品包装袋、方便袋、废旧电池等;二、废弃生活用品,约有30%,如残破衣布、玻璃等,其它占了不到 10%。

令人痛心的农村垃圾 2、问卷调查农村居民的垃圾处理和环保意识 农村家庭生活垃圾状况问卷调查 1、被调查家庭住址: 2、家庭人口:人。 3、家庭经济状况属于()。 A 高收入家庭(年收入 5 万元以上) B 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 1 万—— 5 万元) C 低收入家庭(年收入 1 万元以下) 4、家庭每日产生垃圾总重量为()千克,其中: ①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可卖废品回收站)重量为()千克; ② 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蔬菜等食品类,可填埋)重量为 ()千克; ③ 有害垃圾(包括电池、日光灯管、温度计、过期药品、废弃农药等, 需特殊安全处理)重量为()千克;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案例教学教案资料

《农业的区位选择》案例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智能目标 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图表导读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农业生产活动有多种类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展示: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 高原的游牧业)。 而且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作物和驯化了的动物,那为什么这个地区要选择这种类型呢?一块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虑的呢?怎样考虑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板书: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转)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区位,什么是区位呢?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 它的定义,看看是否等同于位置。 新课教学 讨论归纳:不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指该事物与 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板书斜体字) (转)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因此,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后者,也就是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这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怎么影响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学 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两则案例谈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注意其中黑体字的内容。(板书: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案例一: 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望京地区某街道两旁种的竹子几乎全都枯死了。记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分层次学案导学 学什么、如何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地理复习内容的最基本载体。所以,“学案”的第一层次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小型问答和填空题逐步按章节次序重新通读或自学课文。对于地理知识结构的总结,我在编写“学案”时设置难度阶梯。把握这样几个方面:将某一节知识点的内容归纳出重点,分析几个知识重点的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平行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找出连接几个知识重点的‘桥梁”,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结构图把它们表示出来。通过这些途径或程序使学生吸收必要的外部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例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这部分知识的学案: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写出左图中各序号所表 示的水循环环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③④⑤表示____________循环,又称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______________得以再生。 (3)图中①②表示____________循环,④⑧⑨表示____________循环。 (4)①-⑨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____________,图中序号为_______。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三章第一节) (1)使地球上各种_________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 (2)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实现了_________交换和_________转移; (3)不断塑造着_________形态。 “学案”第二层次的目标是:理解高考对学习能力的要求。现在,书店、书摊里堆满了各种复习用书,仔细翻阅这类书籍可以发现,这些复习用书质量不高,相互抄袭、模仿高考试题或抄袭高考试题的很多,有创新性的很少。为减轻学生负担,必须精讲精练而选编。在组织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历年的高考试题是优秀的试题资源库,它充分体现了地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高中地理课 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新课标的深入发展,迎合了学生学习特点,有利于提 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探究案例教学法在新课程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或描述具体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 讨论和研究案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仅传授了学生地理知识,还传授了学生学习方法,将教学与学 习整合在一起,满足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必须加强与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遵循这一原则,所选的教学案例可能缺乏典型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典型性;第二,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学生在课堂上更多 的不愿意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导致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难以完成,讨论时,有些学生敷衍了事,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学生没有深入去分析案例,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第三,教学

案例的好坏没有界限,主观性强,教师选择的案例没有针对性,不能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导致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第四,地理一节课45分钟,时间紧,一节课很难完整的展示案例以及有充足的讨论时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地理教师要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探究方向,切忌偏离主体。如,在讲解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章节知识点时,书中的案例材料3:仅考虑土地因素,分析以下工厂的区位安排合理吗?(1)珠宝首饰加工厂设在市中心〔2)钢铁制造厂设在市中心。有些学生可能忽略了前面仅考虑土地因素”这个限制条件,纷纷展开讨论,那么这是在做无用功,教师要及时引导,避免他们偏离主题。第二,安排任务、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讲解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章节知识点时笔者在开讲前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积”、’`南蔗北甜”等谚语来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去思考这些谚语中隐含的问题、知识。笔者根据教学经验,以“工业区位影响因素”为例,笔者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分析“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第二步:播放有关钢铁生产过程的视频第三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决策者,正计划在本市投资建设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