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本文对《说文》“木、火、水、土、金”这5个和五行有直接关系的部首的字序作了考察。在字序的前提下,把每部下面的字按义类进行排列,并详细举例,进而总结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得出许慎按字义类别排字却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的结论。

标签:《说文解字》五行部首字序义类

一、引言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首创540部首。《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从《说文》部首次序的安排上不难看出,许慎坚持的原则是“始一终亥”“据形系联”。

所谓“始一终亥”,就是根据汉代阴阳五行家提出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说法来安排部首,以“一”部开始,以“亥”部结束。所谓“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许慎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儒学显赫,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他的思想不可能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从他对字义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比如,他解释“木”字时说“东方之行”。其次,“始一终亥”“据形系联”是部首排列的原则。每个部首下面统领的字是依据什幺排列的?字序是否能体现其哲学思想和五行观念?

基于此,本文从“金、木、水、火、土”这5个部首入手,考察部首内部的字是如何排列的。

二、木部

《说文·木部》文四百二十一,重三十九。开头第一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从义类来看,可以把《说文·木部》的字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果实名称

从“橘”到“”,共15个字。许慎还解释了某些果子的产地、类属、形状、味道等。如:“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似橙而酢。”“,果,实如小栗。”

(二)树木名称

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不同用途、不同材质的树木进行了区分。木部

从“楷”到“树”共132个字,差不多都是各种各样的树木名称。

“楷”字排第一,是因为“孔子冢盖树之者”。在引言里,我们已经提到了当时儒学显赫的时代背景,因此,把“楷”字排第一正是体现了尊孔思想。

许慎在解释这一系列字时,对有的树木特别指出了它的质地和用途,如“楢,柔木也。工官以为耎轮。”“枋,木。可作车。”我们认为,这从侧面证明了古代木器文化的发达,因为房子和车的制造都离不开木头。

(三)树木结构

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中国人对木的结构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如“本,木下曰本。”“杈,枝也。”该部分从“本”到“杳”,共56个字。

(四)木制物品

这部分从“?”字到最后一个字“棐”,共208个,几乎占了木部的二分之一,可见当时的木器文化是多么发达。对这些木制物品,我們可以做如下更加细致的分类。

1.有关房屋建筑的

如“栽,筑墙长版也。”“楼,重屋也。”在这部分字里,也有一些是表示室内常用物品的,如“牀,安身之坐者。”“枕,卧所荐首者。”

2.农具

如“槈,薅器也。”“杵,舂杵也”。

3.生活用具

如“案,几属。”“桶,木方〔器〕,受〔十〕六升”。

在这一大类里除了很多日常用品(如食器)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比如:酒器“榼,酒器也”;纺织工具“杼,机之持纬者”;乐器“枹,击鼓杖也”;和书写有关的“札,牒也”;和交通有关的“桥,水梁也”等等。

4.刑具

如“械,桎梏也”。

5.圈养动物用具

如“柙,槛也。以藏虎兕”。

6.丧葬用具

如“棺,关也。所以掩尸”。

根据木部字的排列顺序,大致可以看出许慎排字的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农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吃野果→逐渐对各种树有了认识→由于生活的需要,对每种树的结构、质地和用途进行研究→制造出丰富的木质工具,这些工具从满足基本生活开始,然后扩展到乐器、刑具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木部字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树木以及木制品。这说明几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已经对树有很深刻的认识,木材加工业已经很发达,那时人们已经会饲养动物了。

虽然字序在总体上是有理据性的,但是许慎并没有贯彻到底,例外情况也是有的。

1.在某一大类里出现了其他大类的字。如在第(二)大类树木名称中出现了果实名称“某,酸果也”,在第(四)大类木制物品中出现了树木名称“柃,木也”。

2.许慎一般是先说解名词,然后是动词、形容词,如“枚,榦也。可为杖”→“,槎识也”→“枖,木少盛皃”。然而,有时又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顺序,如“桢,刚木也”→“柔,木曲直也”→“柝,判也”。

三、火部

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那一刻起,才算真正走向了文明社会。因此,“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说文·火部》文一百一十二,重十五。第一个字“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许慎把五行配五方,大概是因为南方气候炎热而将火归属于南方。第2个字是“炟”:“上讳”。

下面的字按义类也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火”的名称

共3个字。如“燬,火也”。

(二)用火烧

共6个字。如“然,烧也”。

(三)火的基本特性及属性

共29个字。如“烈,火猛也”“炪,火光也”“炥,火皃”。

(四)“火”的用途(共74字)

1.烹饪

如“炊,爨也”“炮,毛炙肉也”。

2.熨衣服

“?,从上案下也。从;又持火,以尉申缯也”。3.占卜

如“灸,灼也”。

4.冶金

“炼,铄治金也”。

5.其他

如“煣,屈申木也”。

6.火带来的消极作用

如“燎,放火也”“烖,天火曰烖”。

7.燃烧的产物

如“烟,火气也”。

8.带来光明以及照明

如“炳,明也”“燿,照也”。

9.带来温暖或干燥以及加热、使干燥

如“热,温也”“炕,干也”“熙,燥也”。

从上述字序不难看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钻木取火”以后,人们只是简单地会用“火”烧东西→逐渐对“火”的基本属性有了认识→扩大用火范围。

由“火”的用途不难发现,关于烹饪的字比较多。可以说,有了火,才有了世界闻名、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火不仅能发光,也能发热。能发光,就可以用来照明;能发热,就能用来取暖、使物体干燥。因此,人们对火能发光、发热这一特性的应用也比较多。除此以外,人们已经知道怎么用火熨衣服了。

跟木部一样,火部字字序在总体上有理据性,但也不乏例外。如“爓,火也”本应出现在“火”的名称类,却出现在了“火”的用途类。两个解释完全相同(火,飞也)的动词一个出现在特征及属性类,一个出现在用途类。

四、水部

古人大概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水是生命之源”这个道理,所以择水而居。《说文·水部》文四百六十八,重二十二。第一个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

从义类看,可以把水部的字分为几下几大类。

(一)水名

水名部分共148个字,超过水部总字数的四分之一。如“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溺,水。自张掖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泥,水。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中华大地水资源的丰富,于《说文·水部》可见一斑。熊露露(2007)认为,多水的自然环境为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大小小的水系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也孕育了博大的中国文化。

从水部字不难看出,很多地名来源于水名。如“浙”“洛”“汾”“湘”“沂”等等。

(二)水貌与水声

该部分共106个字,分别从水的大小(如“滔,水漫漫大皃”“涓,小流也”)、水的深浅(如“泓,下深皃”“浅,不深也”)、水的清浊(如“洌,水清也”“淈,浊也”)、水的流滞(如“淢,疾流也”“洔,水暂益且止,未减也”)、水波大小(如“澜,大波为澜”“沦,小波为沦”)、水的声音(如“活,水流声”“灂,水小声”)、水的盈亏(如“满,盈溢也”“渻,少减也”)等多方面描写了水貌与水声,说明古人已经对水的特性作了充分而细致的观察。

如上所说,《说文·水部》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水貌且意义对立的字。刘绪义(2006)认为,这些字饱含了古人关于水的辩证法认识。熊露露(2007)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水的特性作了许多细致的观察,同时,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性、道德加之于水,逐渐认识到水性、人性有许多相通之处,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法水哲学。

(三)与水有关的地方

这部分有32个字。如“涘,水厓也”“浦,濒也”“沚,小渚曰沚”“洼,深池也”“湄,水草交为湄”“涧,山夹水也”等等。

(四)水的用途

该部分27个字。如“,漑灌也”“澨,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渡,济也”“泳,潜行水中也”“湮,没也”等等。

熊露露(2007)认为,灌溉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水的形态变化

这部分有69个字,还能再进一步分成三个小类。

1.描写天气现象的

如“凄,云雨起也”“溟,小雨溟溟也”“瀑,疾雨也”“潦,雨水大皃”“洅,雷震洅洅也”“浓,露多也”“瀌,雨雪瀌瀌”等等。其中描写雨的字比较多。

2.描写干湿流滞的特性的

如“滞,凝也”“汔,水涸也”“渴,尽也”“润,水曰润下”等等。

3.描写热水与温水的

如“汤,热水也”“涚,财温水也”等等。

(六)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这部分共62个字,主要介绍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在诸多用途中,以清洁作用为主,如“滰,浚干渍米也”“漱,荡口也”“沐,濯发也”“,濯衣垢也”等等。刘绪义(2006)认为,“洗”“澡”“沐”“浴”等有关清洁作用的字表现了上古栉风沐露的清洁文化。

还有其他如滤酒(“湑,莤酒也”)、做豆浆(“灏,豆汁也”)、灭火(“淬,灭火器也”)、印染(“染,以缯染爲色”)等很多作用。对水的利用显示出了我们祖先超凡的智慧。

(七)体液

这部分7个字。如“湩,乳汁也”“汗,人液也”“涕,泣也”等等。

(八)其他

最后的12個字排列得有些杂乱无章。比如,有本应放在第(六)类里表示练丝的“湅”,有本应放在第(二)类里表示水貌的“濊(水多皃)”,还有表示治水的“汩”等等。

水部大致的字序是:发现很多水系并命名→对水貌与水声作了具体的描写→水研究完了,就延伸到与水相关的地方→粗略阐述水的用途→发现水的各种形态变化→详细说明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例外情况也是有的,从最后12个字编排的杂乱无章、义类与前面的大类有重合的现象就可见一斑。

五、土部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家。要想种地耕田,人们就不能离开土地。因此,土地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文》土部文一百三十一,重二十六。第一个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许慎将五行与方位相配,但是“土”字的解释里却并没有“某方之形”。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五行观念认为土含金、木、水、火四气,因此土包括所有方位。

下面按义类给土部的字进行分类。

(一)土地的自然形态

这部分共20个字。其中有描写各种土地的“墺(四方土可居也)”,有描写土地性质的“坪(地平也)”“壤(柔土也)”“垆(刚土也)”“埴(黏土也)”“坴(土块坴坴也)”等等。

土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上面的字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很早就对“土壤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土的用途

这部分共111个字,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耕种

如“塍(稻中畦也)”。

2.建筑

如“垣(墙也)”“堂(殿也)”“坫(屏也)”“坟(墓也)”“坛(祭场也)”等等。

3.涂饰

如“墐(涂也)”“垩(白涂也)”。

4.扫除

如“埽(弃也)”。

5.阻滞

如“堤(滞也)”。

6.制造东西

如“壎(乐器也。以土爲之,六孔)”“壐(王者印也。所以主土)”“埻(射臬也)”等等。

7.下陷与增益

如“坎(陷也)”“垫(下也)”“增(益也)”“埤(增也)”。

8.土的治理与破坏

如“埩(治也)”“圮(毁也)”“压(坏也)”“坼(裂也)”。

9.形成尘埃

如“坱(尘埃也)”“埃(尘也)”。

10.其他

如“封(爵诸矦之土也)”“垸(以桼和灰而?也)”“垤(螘封也)”。

第(二)大类按顺序大致可以分成以上10个小类,但是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1.3、4、8三个小类算作用途不太合适,因为它们讲的是人们对土的处置;

2.字序比较乱,属于同一义类甚至是表示相同意义的字并没有排在一起,如表示用土制造出的东西的字到处都有,毫无规律。

综上,《说文》土部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其字序的义类相对简单,即对土地外部形态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土的特性,并从多方面利用土。

例外情况同样存在,如表示土的坚硬程度的“垍(坚土也)”被放在了第(二)大类第7小类的后面,同样表示动物洞穴的字也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如“垤(螘封也)”和“堀(兔堀也)”。

六、金部

《说文·金部》文一百九十七,重十三。第一个字“金”:“五色金也。黄爲之长。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

下面是根据义类对金部字的分类。

(一)金属名称

这部分主要是从色泽角度对金属作了分类,共17个字。如“银(白金也)”“铅(青金也)”“铜(赤金也)”。

(二)金属冶炼

本部分共12个字。如“鍊(冶金也)”“锻(小冶也)”。

(三)金属制品

这部分从多方面介绍了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共147个字。

1.容器

如“锺(酒器也)”“鉴(大盆也)”。

2.礼器

如”鏏(鼎也)”。

3.一般生活用品

如“针(所以缝也)”“錾(小凿也)”。

4.农具

如“钱(铫也。古田器)”“鉵(?属)”“銍(获禾短鎌也)”。

5.度量衡

如“锊(十铢二十五分之十三也)”“钧(三十斤也)”。

6.军事物品

如“钯(兵车也)”“镯(钲也。军法:司马执镯)”“铎(大铃也。军法:五人爲伍,五伍爲两,两司马执铎)”。

7.乐器

如“钟(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鍠(钟声也)”。

8.兵器

如“铊(短矛也)”“锬(长矛也)”“鍭(矢。金鍭翦羽谓之鍭。)”“铠(甲也)”。

9.束缚工具

如“衔(马勒口中。衔,行马者也)”“锒(锒镗,琐也)”。

(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

该部分共20个字。动词如“钞(叉取也)”“铬(也)”“鈌(刺也)”;形容词如“錭(钝也)”“(利也)”。

金部的字序相对简单明了:认识各种金属→冶炼金属→用金属制造各种工具。

例外情况同上,如同样是表示酒器的字却没有排在一起,如“锺(酒器也)”“(酒器也)”。

七、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五行部首的字序,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

1.将五行与方位相配。“木”是“东方之行”,“火”是“南方之行”,“水”是“北方之行”,“金”是“西方之行”,而“土”包含所有方位。

2.总体看来,每个部首之下的字序都是有规律的,即每个部首之下的字大致上是先按照字义类别来编排,而且遵循“认识具体事物的特征→利用该事物”的过程进行排字。然而,有不少字并不是按照字义类别来编排的,即有些字的排列顺序找不到理据。

3.其次是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顺序来编排。每个部的字并不是先列名词,然后列动词和形容词,而是相关动词和形容词列在与其意义有关系的名词之下。当然,这个规则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名词下先列形容词,再列动词。

4.如果该部首下的字有本朝皇帝的名讳,则该字必居“部首之下,百字之上”。

徐铉说过,“偏旁奥秘,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转引自汤可敬,1997)。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说文》五行部首的字序总体来说是有规律的,即是按照字义类别来编排的,但也不乏例外情况。我们认为,在许慎

编写《说文解字》时,他对义类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排字的时候把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排在一起,但是却又没把这个原则贯彻到底。

(本文受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5YJ080318]。)

参考文献:

[1]贺菊玲.从《说文解字》土部字看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思想[J].社會科学家,2008,(3).

[2]马保平.阴阳思辨与五行辨证[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4).

[3]刘绪义.《说文解字》“水部”的文化阐释[J].语文学刊,2006,(1).

[4]孙黔蜀,陈莎莎.《说文》木部字与木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5]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6]王立群.《说文解字·金部》字文化含义初探[J].语文学刊,2008,(20).

[7]熊露露.《说文》“水”部字的文化观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9).

[8]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余秀忠,丁红杰.“五行”之“木”考[J].贺州学院学报,2008,(2).

[10]朱鸣.《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蔡楠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100083)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摘要】:《说文解字》中的36个无从属字部首向来被学界看做《说文》编排体例上的一个缺陷。通过仔细研究分析,36个部首中有些是有属字的。文章对36个无属字部进行首归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认为其设置具有合理性,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关键字】:说文解字无属字部首系统性文字观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读音的字典,也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对9353个小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540个部首,对字典编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文·叙》中说:“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由此可知, 许慎按照以形相次和以义相次的原则,把9353个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将540个部首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作为部首,应该有从属字,但是《说文》中却有36个无从属字部首。它们分别是:凵(去鱼切)、ㄑ、久、才、乇、垂、克、录、丏、冄、兕、易、率、萈、能、凵(口饭切)、燕、它、幵、三、四、五、六、七、甲、乙、丙、丁、庚、壬、癸、寅、卯、未、戌、亥。有人认为这36个无属字部首是《说文解字》体例上的缺陷,失去了立部的意义。实际上,通过对这36个部首进行详细的考察和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的部首是有属字的,并且这些无字部首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一、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

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下有属字 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字并不是无属字的,无属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属字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属字为会意字,按主要义符分部 王宁先生曾提出:《说文》对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多义符形声字的入部采取从主不从次的方法。会意字的义符之间也有主次之分,一个字会被分入主要义符做部首的那一类里,那么次要义符形成的部首当然就成为了无字部首了,但实际上这个字仍是与该部首形义相关的属字。 “录”《说文》解释为:“刻木录录也。”段玉裁注曰:按剥下曰。彔,刻割也。录的本义是刻镂。“剥”字许慎解释为:“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录和剥形义相通,但是剥字“刀”为主要义符,所以剥入刀部而不入录部。 (2)属字为古文 《说文解字·序》:“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依据《说文》的体例,一字的小篆字形和古文形体相异时,那么依小篆字体入部,古文形体列为重文。假若从属字为古文的话,那么古文不收在部首之下。所以,这就造成了有些字成为无字部首的状况。 《说文》酉下:“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卯部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 酉、卯二字义通形似,酉字本应归入卯字下,但卯是古文,所以酉单独立部。冄字和乇字也是这种情况。 (3)属字因统帅他字而另立部首

说文解字序

说文解字序 说文解字序笺 1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 23456取諸身,逺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為治而統其事, 78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黄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9101112。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葢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 1 庖犧氏:上古帝王。《易?系辞下》:“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释文》:“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犠,郑云:鸟兽全具曰犠;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宋王应麟辑《周易郑康成注》:“包,聚也。鳥獸全具曰犧。”按孟、京之训为今文旧说,《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风俗通》引《含文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又作宓羲,王筠曰:“考诸经史纬候,无宓羲之号。孔子弟子虙不齐,后人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与伏古字通用,后误以为宓也。”郑玄之训,据吕思勉《先秦史》所论,本自刘歆,《汉书?律历志》载歆《世经》:“作网罟以田渔取犠牲,故天下号曰炮犠氏”,可证。吕氏曰:“《易》但言田渔,歆妄益 ‘取犠牲’三字,实非也。”琢案:吕氏论古史,以今文为正,故断论刘说为非。《说文》:“犠,宗庙之牲也。”《鲁颂?传》:“犠,纯也。”犠者,纯色之牲也,以荐于宗庙。《易》云田渔,必当得获,刘郑寻“包犠”之名,以获取鸟兽解之,较之今文“变化天下、咸伏贡献”之浮谈,未可轻言谬也。又有“庖犠”之

名,《礼记?月令疏》引《帝王世纪》:“庖犠氏,风姓也。取犠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犠氏。”此则由“包犠”附会庖厨之意也。 2 《易?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孔疏:“此一节说八卦人身之象,略明近取诸身也。”《说卦》又云:“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孔疏:“此一节说八卦畜兽之象,略明远取诸物也。” 3 伏羲画卦之说,多见于古籍。如《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乾凿度》:“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礼?含文嘉》:“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之以鸟兽文章,地应之以龟书,伏羲乃则象作易卦。”郑玄《六艺论》:“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宋人始言八卦为造字之始,见郑樵《通志?六书略》,大抵牵强附会。王筠《句读》又有“许君放周易而作说文”之说,曰:“其序字也,前七篇首一部,放《易》上经首乾坤也,后七篇首人部,放《易》下经首咸桓也。《易》终于未济,以见其无穷尽,《说文》终于亥,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以见其循环无端,亦所以放之也。”自《说文》之篇章体系而言之,自成一家言耳。 4 宪象:法象。(王筠说) 5 神农氏:上古帝王。《易?系辞下》:“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礼?含文嘉》:“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礼记正义》:“案《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又《明堂位》云:‘土鼓苇龠,伊耆氏之乐。’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即田祭,与种穀相协,土鼓苇龠又与蒉桴土鼓相当,故熊氏云:伊耆氏即神农也。”琢案:熊说是也。 6 结绳为治:

说文解字序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 东汉许慎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本文对《说文》“木、火、水、土、金”这5个和五行有直接关系的部首的字序作了考察。在字序的前提下,把每部下面的字按义类进行排列,并详细举例,进而总结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得出许慎按字义类别排字却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的结论。 标签:《说文解字》五行部首字序义类 一、引言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首创540部首。《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从《说文》部首次序的安排上不难看出,许慎坚持的原则是“始一终亥”“据形系联”。 所谓“始一终亥”,就是根据汉代阴阳五行家提出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说法来安排部首,以“一”部开始,以“亥”部结束。所谓“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许慎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儒学显赫,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他的思想不可能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从他对字义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比如,他解释“木”字时说“东方之行”。其次,“始一终亥”“据形系联”是部首排列的原则。每个部首下面统领的字是依据什幺排列的?字序是否能体现其哲学思想和五行观念? 基于此,本文从“金、木、水、火、土”这5个部首入手,考察部首内部的字是如何排列的。 二、木部 《说文·木部》文四百二十一,重三十九。开头第一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从义类来看,可以把《说文·木部》的字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果实名称 从“橘”到“”,共15个字。许慎还解释了某些果子的产地、类属、形状、味道等。如:“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似橙而酢。”“,果,实如小栗。” (二)树木名称 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不同用途、不同材质的树木进行了区分。木部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一)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一) 卷一上 1. 一yī 字源解说: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 造字本义: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 说文原文: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弌,古文一。於悉切。 释文:(一,开天辟地之初、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体化的浑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所有与一相关的字,都采用“一”作边旁。弌,这是古文写法的“一”)。 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 (需了解的内容):“惟初太始”,小徐本作“惟初太极”。“太始”、“太极”,這里义同,指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语本《老子》“道生一”。“道”,道家指无形的宇宙本体,“一”,指天地未分之時有形的混沌状态、“道立于一”谓无形的宇宙本体产生出一个有形的混沌不分的统一物体。“造”谓始,“造分”谓始分,言有了这样一個混沌不分的统一物体之后,才剖分出天和地来,从而化育出万物。 许慎这样解说“一”目的有三个:一是用来表明五百四十部首“立一为耑zhuān”的缘由,他告诉人们,“一”是天地万物之始,他的五百四十部首作为万物之物,必始于“一”。二是用以阐明“一”的构形原理,言“一”作为文字符号,本取象于天地未分時的那个混沌一体的

有形之物。三是用以揭示“一”的本义,言它在意义上表示初始。 许慎着眼于这第三个用意而把元、天、丕、吏收入本部,认为这四个字均从“一”之初始义得义,其实不然。就“一”本身来说,甲骨文所见“一”比照二作“=”、三作“ 三”、四作“亖”,其构形原理并无许慎讲的那样神秘深奥。所表之义不过是数目中的“一”而已,没有延伸出初始义,也始终没有带着这个意义参与其他字的构形。 2.丄shàng 字源解说:“上”是特殊指事字,由两横构成,底端一横较长,顶端的一横较短。古人用代表混沌太初状态;用(二,由两个“一”组成,两横一样长)代表从混沌太初中分化出来的、相并列的天与地。古人调整表示天与地、等长的两横,以短横方向表示朝天、或朝地的方向。 造字本义:与地相对的天。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为区别于数目字“二”,在两横之间加一竖指事符号,以显示纵的方向。 说文原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丄,篆文上。時掌切。 释文:(高处。这是古文的“上”字,是指事字。上,篆文写作丄。) 例如:文王在上。——《诗· 大雅· 文王》。 (需了解的内容):考甲骨文,上字正作二、其构形是下面用长的横画作为基本笔画,表示一个基点,再在其上书一短横表示上方之意,是个典型的指事字。至秦,将“上”这种写法的竖画上部弯曲作上,其形遂为小篆承袭。本部收有“帝”、“旁”二字,它们均非从“二”得义。帝字构形和“二”无关,旁字从凡从方,构形也和“二”无关。“帝”、“旁”之外,本部还收一“T”(下)字,因其构形和意义均与“上”(上) 相反,故入此部。 例如: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一、汉字数量 汉字数量有多少呢?一般人认2500个就可以看书看报发短信了,好的高中生认3500字,能教古文的高中语文老师认5000字。《新华字典》收11000字。东汉《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字,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据清人《十三经集字》统计,先秦“十三经”所用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16917字。宋代《集韵》收53525字除去异体实收32381字。清代《康熙字典》收47035字,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参与编撰的《汉语大字典》收56000多字,而今天电脑内能搜集到的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形在10万以上。 二、《说文解字》与基础汉字(字根) 不管汉字总量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乛”五种笔画形态了。 《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 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括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540部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许慎

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九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鼻、蓐、殺”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只有470来个。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5000汉字—10万汉字,都是是由这470个基础汉字组合出来的。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0%以上。 三、《说文》540部首歌诀 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ɡào 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步bù此cǐ正zhènɡ是shì辵chuò彳chì廴yǐn chān行xínɡ齒chǐ牙yá足zú疋shū品pǐn 龠yuè冊cèjí舌shé干ɡānjué只zhǐ nè句ɡōu丩jiū古ɡǔ十shí卅sà言yán 誩jìnɡ音yīnqiān丵zhuó菐púɡǒnɡ癶pān 共ɡònɡ異yì舁yújūchén爨cuàn革ɡé 鬲lìlì爪zhǎo丮jí鬥dòu又yòuzuǒ 史shǐ支zhīniè聿yù畫huà隶dài臤qiān 臣chén殳shū殺shā几shū寸cùn皮píruǎn

《说文解字》疒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疒部字研究 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 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 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 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 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字典告诉你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 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 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汉字的真理,它就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要把他有生之年所 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到。我们必须满足用户这样的“老人”,使他把一个小小 的汉字联系出来的巨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与我们。这也就是科学知识的奥秘。 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后有孙星衍文:“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 其解”。通过孙序,《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然欲深层次、全方位阐释研究《说文解字》,我奈何能力远远不及,就是故四书其序,反反复复推敲,有所税金。而在述我税金之前,我指出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 自身学识就是十分必要的。 《说文解字·序》云:“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 人之微旨”,“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这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文 之争”,另一方面透露了许慎作此文之因。“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那时候,“诸生竞说字解经谊”,他们臆测文字 起源和结构,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说成是“人持十”,廷尉在解说 法令时也“以字断法”,把“苛人受钱”说成“止句”。针对“鄙夫俗儒”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 并提供相关依据。 若许慎就是纯粹的重新加入两派争夺战,其说道未必能够服众。但他少时博学经典, 研习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业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就是古文经。这样,他仲和古、今文经,使他嘻笑怒骂今文经就变得强而有力,这种身份做出的评论著作也能够使人心悦诚服。

【《说文解字.口部》字字形及义类分析】 义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口部》字字形及义类分析】义 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创立部首,提出分析字形理论的字典。许慎首创540部,用部首来统摄众字,将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编排在一起。《说文解字・口部》共收字180个,重文21个,字数比较多,在《说文》中算是比较庞大的一族。

一、《说文・口部》字字形分析

许慎将汉字造字方法总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他对《说文》中各字字形的分析也是从“六书”这个角度进行的,口部字字形包含了以下几种:
1、象形字。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该部首中的象形字只有这一例,数量比较少,对它的解说也是直接说象形,简单明了。
2、形声字。形声字有170多个,占口部字的大多数,是最主要的造字方法。如嗌,“咽也,从口益声。”哆,“张口也,从口多声。”啜,“尝也,从口�声。”口部中的形声字都是由一个声符和一个形符分组成的,没有两声一形或两形一声的字,并且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口部中的形声字多是左形右

声。
3、会意字。口部中的会意字有10个,数量也比较多,仅次于形声字。会意字是两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台起来就表示该字的整体意义,对会意字的说解没有直说会意的,一部分为“从某某,从某从某”形式,如周,“密也,从用口。”肩,“开也,从户从口。”一部分为在“从某某,从某从某”之后令加说解的形式,如名,“自名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局,“促也,从口在尺下复局之。”
4、省声字。省声就是省去了声旁的一部分,所以省声字都属于形声字,只是比较特殊。口部中的省声字有7个,如�,“朝鲜谓儿泣不止曰�,从口宣省声。”�,“高气多言也,从口董省声。”�,“吞�也,从口�省声。”唏,“笑也,从口稀省声。”省声的目的一是为了简化字形,不省太繁;二是为了字形的美观。但其中的有些省声是有问题的,如上例如果不省声则�成了“喧”字,“喧”已有其字也有它特定的意义,二字容易发生混淆,所以省声客观上也减少了多义字的出现,给人们交际带来了方便。

二、《说文・口部》字义类分析

1、与口部有关的名词。
(1)表示人类或鸟兽用来饮食和发声的器官或部位。如: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段注“言语饮食者口之两大端。”咽,“嗌也。”嗌,“咽也。”表示人的器

《说文解字》具体部首及其在汉字形体构造中的功能及意义

《说文解字》具体部首及其在汉字形体构造中的功能及意 义 摘要: 一、引言 二、《说文解字》部首概述 1.部首的定义 2.部首的作用 三、具体部首分析 1.单一字根部首 2.组合字根部首 3.具有多重含义的部首 四、部首在汉字形体构造中的功能及意义 1.字义归纳与分类 2.字形构造的辅助工具 3.字源探究的重要线索 五、部首在现代汉字教学与应用中的价值 1.识字教学的抓手 2.汉字研究的基本素材 3.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的桥梁 六、结语 正文:

【引言】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辞书之一,作者许慎对汉字的构造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其中,部首是他对汉字形体构造的重要创新,对于理解和掌握汉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说文解字》部首概述】 部首是《说文解字》中对汉字字形构造的基本单元进行划分和组织的方法。它既是一种字形分类工具,也是一种字义归纳手段。部首的设立,使得汉字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章可循。 1.部首的定义 部首是具有相同字根和基本含义的字形的集合。在《说文解字》中,部首是按照字形和字义的相关性进行划分的。每个部首代表一个字义范畴,同类字通常具有相同的部首。 2.部首的作用 部首在汉字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学者快速检索和分类汉字;其次,部首有助于理解字的字义,通过对部首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字的意义;最后,部首是研究汉字字源的重要线索,通过部首的演变,可以探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具体部首分析】 在《说文解字》中,部首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单一字根部首、组合字根部首和具有多重含义的部首。 1.单一字根部首 单一字根部首是指由一个字根构成的部首,如“木”、“水”、“火”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一、汉字数量 汉字数量有多少呢?一般人认2500个就可以看书看报发短信了,好的高中生认3500字,能教古文的高中语文老师认5000字。《新华字典》收*****字。东汉《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字,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据清人《十三经集字》统计,先秦“十三经”所用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字。宋代《集韵》收*****字除去异体实收*****字。清代《康熙字典》收*****字,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参与编撰的《汉语大字典》收*****多字,而今天电脑内能搜集到的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形在10万以上。二、《说文解字》与基础汉字(字根) 不管汉字总量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五种笔画形态了。 《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 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括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540部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许慎 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九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鼻、蓐、杀”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只有470来个。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5000汉字―10万汉字,都是是由这470个基础汉字组合出来的。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0%以上。 一、汉字数量 汉字数量有多少呢?一般人认2500个就可以看书看报发短信了,好的高中生认3500字,能教古文的高中语文老师认5000字。《新华字典》收__字。东汉《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字,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据清人《十三经集字》统计,先秦“十三经”所用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__字。宋代《集韵》收__字除去异体实收__字。清代《康熙字典》收__字,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参与编撰的《汉语大字典》收__多字,而今天电脑内能搜集到的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形在10万以上。 二、《说文解字》与基础汉字(字根) 不管汉字总量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五种笔画形态了。

《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 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括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540部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许慎 《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九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鼻、蓐、杀”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只有470来个。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5000汉字―10万汉字,都是是由这470个基础汉字组合出来的。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0%以上。 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

说文解字序及详解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说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现在让我们就《说文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 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汉字,而许慎首开研究汉字之事,功莫大焉。 许慎《說文解字序》(繁体)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 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 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 ,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 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 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 ,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

张三夕:读书必先“识字”,“识字”必从《说文》始

张三夕:读书必先“识字”,“识字”必从《说文》始 东汉人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关于许慎的生平,正史上有简短的记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后汉书·儒林传》)。这篇传记没有提到《说文》,而主要是推崇他在经学上的突出成就。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和他的儿子许冲的《上说文解字表》,我们还可以知道,他向贾逵学习过古学,做过太尉南阁祭酒,

曾奉诏校书于东观。后来有人称呼他为“许祭酒”。除了《说文》一书外,许慎还撰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著作,但它们都已散佚,仅有清人的辑本。 许慎编写《说文》,始自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于病中派其子许冲进上,前后长达20多年,可谓精心之作。许慎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部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呢?这不能不涉及到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经学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所谓“显学”,影响很大。但是到了秦汉之际,儒家经典的传授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秦始皇“焚书坑儒”,严禁私人藏书,推行“挟书之律”,严重地打击了儒家经典的正常传授。儒家经典面临“失传”的危险,幸亏秦帝国的文化专制和暴政没有像始皇帝期望的那样万世不绝,否则我们今天能否看到五经等儒家经典还有很大的疑问。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之后,又广开献书之路,儒家经典才得以逐步浮出水面。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朝中专门设置研究经书的经学博士官职,儒学又成为“显学”。 汉人整理和传授儒家经典文献主要是通过两种文本方式。一种是口耳相传,靠背诵和记录来流传的文本,记录所用的文字是当时通用的隶书,称为今文,如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记录的《尚书》,又称为《今文尚书》。另外一种是从墙壁或地下发掘出来的文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如鲁恭王从孔子旧宅墙壁里发掘出来的《尚书》,又称为《古文尚书》。这样的古文,我们今天从出土的战国竹简上还能读到,其写法与汉代的隶书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今文和古文,本来只是书写文字的不同,但后来研究与讲授的人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他们在治学方法和经典取舍等方面,各有师承,逐步展开门户之争。这就是经学史上著名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所谓的五经博士,都是今

说文解字部首整理

《说文解字》部首 1、yī(一)(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 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shàng( )《说文解字解字注• 部》:“ ,此古文上。”《说文解字注》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 。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

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 。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 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 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 ,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 “上”: 从该部的字: 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註詳一部二畫。 (shàng) (shàng) (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下)《说文》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 (古文二) (下)二(上)。《说文解字注》篆 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下”字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