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秉纯学术思想浅见

吴秉纯学术思想浅见

吴秉纯学术思想浅见
吴秉纯学术思想浅见

吴秉纯学术思想浅见

【摘要】吴老系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始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倡导中医治则并选择扶正固本治则研究。尤以中药药理研究见长,本文就导师学术思想最为代表的扶正固本主张略加浅述。

【关键词】中药药理;扶正固本;补气方药

吴秉纯研究员1961年8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药学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理室,从事中药研究工作至今,历任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中药研究所所长等职。现担任中药药理实验室名誉主任;院学位与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家药品审评委员;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重大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编委等职,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吴老多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了33项课题,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6项,新产品7项,通过厅级以上成果鉴定10项。近三年承担“保和丸”和“消渴”颗粒,有较丰富、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

导师具有五十年中药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尤以中药药理专业研究见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药研究工作。既传承古训,潜心祖国医药学,又科学发展,站在现代的高度,形成了特定的学术思想。从师学习期间,我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本文就导师学术思想最为代表的扶正固本主张略加浅述。

1选择补气药研究

为了阐释扶正固本治则意义、实质,选择在扶正固本治则指导下的补益法(或称扶正固本法)之补益药(或称扶正固本药)。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的药物。补益法及补益法作用的药物有四方面,导师之所以首选补气法所用的补气药进行研究,理由有以下几点:

1.1“气”在人体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补气药能补益脏腑之气,其中尤以脾、肺气虚证疗效最为显著。此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它在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人体的气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防御、推动、固摄、营养及温煦作用等。正气是防御功能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精、气、血、津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而形成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其中气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正气的防御作用,一是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是邪气入侵后发生了疾病,正气与之进行斗争,驱邪外出或战而消灭之,防止邪气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促进健康的恢复。

1.3补气药中的气系指正气是指与精、血、津液并列的气。补气药主要作用是扶正,使正气加强,除了有助于机体抗御病邪和驱除病邪的作用外,还有助于治疗“气虚证”。

针灸学全真试题及标准答案5套

《针灸学》套题一 《针灸学》习题 时间:120分钟 一、A型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内。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20分) 1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下列哪个时代。………………………………………………() A.秦汉时代 B.春秋时代 C.战国时代 D.宋金元时代 E. 远古时代 2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甲乙经》 C.《灵枢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难经》 3 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4 《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应是…………………………………………………………() A.脏象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三焦学说 5 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哪几方面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阴阳五行 D.脏腑阴阳手足 E.手足上下阴阳 6 十二经脉流注的起止经是……………………………………………………………() A.从肺经开始到三焦经止 B.从肺经开始到脾经止 C.从肺经开始到肺经止 D.从肺经开始到肾经止 E.从肺经开始到肝经止 7 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神志病 B.胃肠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E.妇科病 8 《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记载中,所溜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 9 十二经脉中,起于本脏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厥阴心包经 10 下列穴位除哪一个,其余均在一水平线上…………………………………………………() A.神阙 B.归来 C.大横 D.带脉 E.肓俞 11 双手短针的进针方法宜选用……………………………………………………………() A.指切近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管针进针法12用镊子夹乙醇棉球,燃后在罐内绕1~2圈,退出后将罐吸附至穴位的方法为……()A.闪火法B.投火法C.架火法D.内罐法E.推罐法 13 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有错误的是…………………………………………………………()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注意通风、保暖 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 D.可灸百会、关元、气海 E.首先将针全部拔出 14 散刺法的操作属于…………………………………………………………………………() A.皮肤针操作法 B.皮内针操作法 C.毫针操作法 D.三棱针操作法

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流派⑴有师承关系⑵有独立的鲜明的学术见解. 中医学术6流派: 医经,经方,河间,xx,寒温,汇通. 医经学派: ㈠校正疏证诸家⑴校勘研究诸家①林亿”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②胡澍<素问校义>⑵注释疏证诸家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释方法: 迁移整理;通篇释义,义理周详;补七篇大论,传运气之学②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水平甚高③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㈡分类诸家⑴全面而无选择的分类①杨上善(隋唐)<黄帝内经太素>29类②张介宾(明)<类经>12类⑵选择内容分类①滑寿<读素问钞>12类选择性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第一家②李中梓(明末清初)<内经知要>8类③沈又彭(清)<医经读>4类,分类最少”平,病,诊,治”㈢专题发挥诸家⑴华佗<中藏经>脏腑辨证⑵巢元方<诸病原侯论>病原证候学,第一部论述多种疾病病原证候的专著⑶①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北宣南局,<太平和剂局方>②陈无咎<明教方>义乌三溪: xx: xx;xx: xx;xx: 虞抟.经方学派⑴王焘<外台秘要>⑵葛洪<肘后备急方>(简便廉验)⑶陈延之<小品方>不重医理的阐述而以搜集防病备急的经验方为要⑷许叔微<普济本事方>⑸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河间学派1刘完素(字守真)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学术思想: ㈠抗害承制论㈡火热论-火热病的治疗⑴表证-辛凉或甘寒以解表①夏暑季节外感,不宜使用麻黄,桂枝等热药发表.感寒,寒性药物,以加减用之,否则就会热②邪热郁遏于表,出现寒战,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可使以为寒,必须从脉证上详细分辨③表证兼有内热,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⑵里

刘半农的政治思想历程

刘半农的政治思想历程 专业:历史系年级:081 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 摘要: 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有一位著名人物,这就是刘半农。他生于1891年5月29日,猝于1934年7月14日,名复,字半农。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干将,在这场斗争中,他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下冲锋陷阵。鲁迅说:“他活泼,勇敢,狠打了几次大仗”。①他的一生经过了从才子到闯将、从诗人到学者、从战士到名士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历程,在风云变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生活归宿,有着突出的典型意义。刘半农一生的政治思想经历了几次变化,“五四”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从旧文学走向文学革命,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彻底与封建腐朽的传统文化划清界线,坚决反对军阀的反动统治,坚决主张抗击日寇,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认识到共产党是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 刘半农“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主张抗日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思想天枰偏向共产党 正文: 他本是一个江南才子,欣赏的是“红袖添香夜读书”②,但旧中国的现实却让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学士,更是逐步成长为一名战士,一名闯将,一名革命者、一位“五四”新文化运动运动的先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刘半农适值血气方刚之时,因此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大潮,怎么也不能安心蛰居故里,去过那平平稳稳的“粉笔生涯”。每天,他都和天华在一起议论国事、家事和自己的抱负与前途,不时从江北传来革命军节节胜利的大好消息,使他豪情激荡、心潮难平。两个人恨不得离家出走,投笔从戎,插翅飞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用一腔热血去报效国家。但这一想法遭到父亲和妻子的一致反对,自古“忠孝难两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圣爱中医馆

圣爱中医馆简介(2017年1月1日版) 圣爱中医馆成立于2005年1月19日,是一家集中医文化、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为一体的集团化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下设云南昆明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湖北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江苏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四川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贵州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重庆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云南圣爱养生服务有限公司七家公司和华龙圣爱培训学校,还成立了云南圣爱中医基金会、圣爱中医集团党支部和工会等组织。 圣爱中医馆在创始人刘琼董事长的带领下,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昆明姚氏妇科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中医中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工作站、云南中医学院和法国巴黎杵针中医学院中医药临床带教基地,并在云南中医学院开设了大学生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园。圣爱中医馆汇聚了“姚氏妇科流派”、“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戴氏医学流派”、“李氏医学流派”、“张氏疏调学派”、“张氏妇科流派”、“冯氏儿科流派”、“孟河医派”、“吴门医派”、“山阳医派”、“温病学派”、“澄江针灸学派”、“外科学派”、“金陵医派”等二十多个中医流派,成立了二十八个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成立了九十五个名老中医名医工作室,并汇集了中医流派的当代掌门人、传人、弟子和国家级、省级、市级名老中医专家

700多名,还汇集了云南、江苏、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名老中药专家66人工作在中药房、加工坊等工作岗位的一线零距离服务老百姓。圣爱中医馆现年服务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圣爱中医馆荣获“全国诚信民营医院”、“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华国医药文化杰出贡献奖”、“云南匠心品牌”、“云南好雇主”、“互联网+中医药团体科普传播杰出贡献奖”、“全国十大名中医馆”等荣誉,姚氏中医妇科疗法还进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圣爱中医馆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正在开展交流与合作。圣爱中医馆雕梁画栋、清香飘逸、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老中医把脉问诊,就医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似乎又回到了一代医圣仲景、华佗、时珍和兰茂的时代。 圣爱中医馆以“圣者济世,爱心养生”的企业精神和“仁爱、诚信、负责、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立志“把圣爱中医馆打造成医术精、开良方、配好药、疗效好、服务佳、惠百姓的老百姓喜爱的百年老店式的全球性的名中医馆”,“为老百姓的健康和梦想保驾护航”,为实现“打造中医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服务中医,让更多的人享受中医的服务,把中医药事业进行到底”的中医梦,圣爱人践行着中医人的信仰正努力拼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 华龙圣爱中医集团 2017年1月1日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窦汉卿乃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他在阐释针刺手法与发展针刺配穴处方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研究其针灸学术思想者代不乏人,据李鼎[1]分析,窦氏著作既有直接继承自老师经验的内容,如《流注通玄指要赋》和《流注八穴》等,也有摘录或注解前人医书的内容,如《针经直说》等,当然也受到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的影响。黄龙祥[2]386认为,《针经指南》中最能反映窦氏本人学术思想的是“真言补泻手法”“气血问答”2篇。笔者通过对《卫生宝鉴》[3]《济生拔粹》[2]387-401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2]365-386(下文分别简称《卫》《济》《指南》)中窦氏相关篇目的对比分析,颇为同意黄龙祥教授的观点,此外,“离合真邪说”亦为窦氏本人所写,是窦氏有关养生的观点。下面从《卫》《济》《指南》三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2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 1 真言补泻手法 《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主要是有关针刺补泻法的内容,《卫》《济》已有收录,但和《指南》所录篇目亦有不同之处。三书比较,《卫》《济》主要为篇章次序之不同,亦有微小文字出入,如《卫》泻法“气至病已,合手回针”,《济》作“以合手以回针”;与《卫》《济》比较,《指南》不仅在篇章次序、文字上有较大出入,且较前两书多了5篇文章,即“《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呼吸补泻”“生成数法”“手指补泻”和“迎随补泻”。 1.1 泻法、补法 《卫》中描述针刺泻法、补法的专文收在“针有补泻法”中,先为摘录《素问·离合真邪论》“黄帝问曰:……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故命曰补”的文字,次为窦氏自撰之泻法、补法。《内经》中有关针刺补泻法的论述有很多,而窦氏在其论述针刺补泻法之始独独引用这段文字,显然是以其为基础与标准来阐发他的理论与观点的。因此如果想要研究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我们就要从这块基石出发,同时应对《素问·离合真邪论》通篇文字加以注意,方可获得整体的形象。在《指南》中,这段引文并未与补法、泻法在一起,而是出现在“呼吸补泻”之中。 将此段引文与窦氏自撰之泻法和补法进行对比可知,窦氏针刺补泻手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补泻法,但对针刺方法之叙述更加具体,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方法。如进针以双手配合,在咳嗽时进针,然后再分呼吸进退针至不同的深度,以分、豆为计量单位进行详细描述,并具体化了针下的感觉和依据此感觉所

重脾胃即重元气

重脾胃即重元气 《内经》中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虽指阴阳而占,实际还是元气的问题,因为凡病无论表里标本,元气 能抵抗,便能却病;元气不能抵抗。病必告危。故凡遇病重 而体力(元气)不支时,当先固其元气,俟元气来复,再议祛 邪。若拘于治病,而不顾及元气。未有不债事的。赵老亦常 说:“人岂能无病,病之生死,不单在受邪之轻重,而重在体 力之盛衰。”这也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两句话,是长 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出来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赵老的学术 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而这两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重 脾胃是方法,重元气是目的,因为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重 脾胃即达到重元气了。以上阐述了赵老的主要学术观点,明 其所论,尚须进一步掌握其重脾胃之技艺。现分述如下: 1重脾胃、重元气,必须时时处处维护胃气综观历代医家, 重脾胃、重元气者.莫过于脾胃论坛的“盟主”——李东垣。 但有人认为,李氏生于兵荒马乱的金元时代,人民流离失所,饥饱不定故脾胃病多,现在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美好, 脾胃病自然减少。重脾胃已失其意义,不必过于强调。其实 太过与不及,都是不正常.饥饿与过饱,对脾胃来说都是损 伤,要做到维护脾胃,不只是平时要维护,得病时也要维护, 尤其在患重病时更要维护。再进一步说。脾胃本身有病要维

护,脾胃本身未病,也要维护,这就是赵老的多年临证体验, 所以他不论何病,都加一些维护脾胃的药,以利于疾病的康 复。赵老强调重脾胃.不完全等同于补脾胃,而是从 脾胃所固有的生理特性出发,从多方而实施有益于脾胃的方 法,这些方法并不局限于药物方面。因此历代医书中所论及 的,诸如通过养心安神、不妄作劳、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抗御外邪、力除痰瘀等颐护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他都十分赞 赏。此外尚有他个人的一些见解,一是利用五行相生理论指 导,人之一生,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量最大的,唯有脾胃受 纳的水谷,因而脾胃负载最重,唯畏其衰而不健运。如何维 护其健运不衰.除了强壮本脏腑的“胃气”之外,尚可借助“火 生土”的力量。这里“生”有资助之意,火指“心阳”或“命火”均能温养中土,助其动力,强其运化,因此有“脾喜温”的说法, 脾喜得阳助。临床上凡遇火热证需用苦寒药清热泻火解毒时, 应掌握其用量.适可而止,不必过剂。以防苦寒碍胃。二是 利用五行相克的理论指导,“木克土”,肝气、肝火、肝阳, 在疾病的病理变化中,常会克伤脾胃,应先实脾土,以杜滋 蔓之祸,此即《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 意。赵老在治肝胆系统疾病时,常加麦谷芽、淮山药之类, 此意不仅在于保土,更进~步以防“土塞木郁”,足见其用心 良苦。肝气主疏泄,在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脾胃 病,因精神因素诱发、复发或加重者,不乏其人。赵老治此

新安医家吴昆

新安医家吴崑 汪雅晴 摘要:吴崑(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歙县人,著名的新安医家,针灸学家。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在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崑素问吴注方论针药一理 1.生平简介 吴崑自幼灵异,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爱好写文章,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因举子业不售,遂束发修儒,弃举子业,专事岐黄。(就是通俗的弃儒就医,我们知道鲁迅的弃医从文,而新安医家中更多的是弃儒从医,如汪机,吴崑)。于是,吴崑就跟着乡里的名医余午亭先生学医,“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余午亭先生的赏识。老师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后来他到了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2.学术渊源 吴崑作为新安医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为新安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吴崑早年到处拜师,丰富了临床经验,也受其祖父吴正伦和老师余午亭的影响。在对《内经》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王冰的注本,注释原文。又在其三十三岁时写成《医方考》6卷,为明代中药的方剂学著作之一。晚年时,对《内经》的深入了解,提出了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的比较,针灸思想日益成熟。 3.学术特色 3.1 阐发原意,补其不足 《素问》博大精深,文辞古奥,虽然有些注解,但是依旧让后人难以理解。吴崑的《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将《素问》现存的79篇原文逐篇分段注释,是继全元起,王冰后,通注《素问》的第三家。汪昂赞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人注所未备。”他从字着眼,探求医经本义。古人用字,讲求生动形象,故从字的本义去探求经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运用得当,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易于理解。如《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吴崑注释:营,营垒之营,兵之守也。冬主闭藏,脉来沉石,如营兵之守也。这样一解释,“营”字就好理解了。这让后人可以更好的了解《素问》。 3.2 汇集分析方论 吴崑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按病症分24门,每门下收方若干,每门前先叙述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剂,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症,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书中既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又收选了金元四大家等著名医家的方子,以及民间有效的验方。 3.3 针药一理,针药兼施 吴崑对针灸与中药两种疗法进行了比较,系统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认为两者治病机理一致,从而提出了针药一理,针药兼施,各有长短。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吴崑把针刺手法与方药作用形

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

2019年第40卷第5期!南中医中约杂志1 &名医专家经验& 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 郑进1,张玲2,李兆福2,葛元靖9,彭江云4! (1.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云南昆明650200; 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3.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昆明650021; 4.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概述云南本土中医药发展源流及历程,顺应时势,将本土学术流派集合起来形成地域性学术流派,充分考虑内涵及特色,予其赋名,以正视听,便于整理及推广。 关键词:滇南医学;学术流派;命名缘由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01-05 在祖国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各流派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促进了中医的学术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咼,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百花齐放的学术及文化特色。 除深受古时经典影响而形成的传统医学流派如扁鹊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之外,地域因素也深刻影响着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⑴。由于的不的,之理的异、人之禀赋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一、所发疾病也各,,学术流派 惯等文化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出发点,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地域性特征。其命名皆以山水江,如医学()、医学()、 河医学(江苏)、吴中医学(苏州)、钱塘医学(江南)、永嘉医学(温卯I)、湖湘医学(湖南)、吁江医学(江西)、绍兴医派(浙江),齐鲁医派(山东)、敦煌医学(甘肃)、闽台医派、海外医派等〔2*% 1云南本土医学源流及特点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加之少数民族众多,傣、彝、藏、苗、白、哈尼、纳西、拉祜等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为本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征。经有汉、唐、明朝三次较大的汉族移民入滇,中医药学在云南得以广泛传播,逐渐与各民族医药文化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至明、清时已至鼎盛而名医辈出[3*%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问世,开创了云南传统医学发展的新篇章,这本我国最早的地方性本草专著,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许多常见的中医药都是始载于《滇南本草》,如仙鹤草、灯盏花、川牛膝、川草乌等,却因地域因素,该书未得以广泛流传,后世将兰茂及其地方性医学著作所表达的学术思想统称为“兰茂医学”〔4*% 彰显滇南医学特色的兰茂医学主要学术特色有% 1-1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是最有力的粘合剂,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极强的理解力和吸收力。相对封闭的环境,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在此繁衍生的各民族相互医药的流与发展%因此,滇南医学的发展具备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各民族的医药在源源不断进补和 展。《滇南本草》中就记载了不少来源于彝族药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养麦等), 作者简介:郑进(1958-),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和民族医药研究△通信作者:彭江云,E-mail:Pengjiangy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8026112.html,

高维滨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_刘双岭

?906?Shanghai J Acu-mox, Aug 2016, V ol 35, No 8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8-0906-03 ·名医经验· 高维滨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 刘双岭,王伟华,高维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关键词】 针灸疗法;名医经验;电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06 高维滨教授,男,1944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人指导老师。先后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 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 医药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学术上擅长针刺、中药 治疗神经病,主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针刺方法,取穴参考腧穴解剖及神经肌肉起止点,他 的针刺方法简单易学,取穴用药少而精,创立新穴位、针刺手法,掌握发病及治疗机理,尤其治疗延髓 麻痹这一世界性难题,临床疗效卓越,高教授主张辨病分析,医理大道至简、举一返三,异病同治,不 断地探索总结中医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高维滨教授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医术精湛,治学严谨,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及针刺技术闻名海内外。笔者随师临证,得恩师言传身教,获益匪浅,现将高教授多年来运用电针疗法、项针疗法治疗神经科疑难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选穴精简,近取为主 高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探索针刺治疗神经病的方法和规律,运用电针疗法、项针疗法治疗神经疑难病疗效显著,针刺选穴原则以精简为主,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高教授临证选穴处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取为主,远取为辅,创新腧穴,取穴少而精,根据病因选取主穴,穴位多则可能会相互抵消治疗作用。比如治疗中风后痉挛期下肢足内翻之症,电针连接阳陵泉、纠内翻,选用疏波可以纠正足内翻,若再加上足三里、太冲则纠正足内翻动作消失,治疗作用被抵消了。还有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腿痛,单纯针刺腿部腧穴效果并不理想,高教授仅取腰椎病变节段上下夹脊穴,仅6根针,运用电针疗法[1],通以疏波,使局部肌肉大幅度跳动,在电针牵拉作用下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减轻,缓解疼痛。在治疗颈椎病方面高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现代社会进步伏案工作人群增加,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导致很多人坐、躺姿势不良,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责之气血不足,运用高教授的夹脊电针疗法可行气活血,行气就是针刺的机械刺激,使肌肉产生运动;活血就是肌肉运动在电针带动下的运动,肌肉之间的血管受到挤压,使血液循环加速。故夹脊电针治疗颈椎病的原理可以解释为先行气,即电针机械刺激使肌肉有节律舒缩牵拉,后活血,即肌肉舒缩挤压血管使局部血供增加。高教授认为夹脊电针治疗颈椎病是中医学“气行则血行”理论现代化应用的一个具体体现[2]。又如中风后尿失禁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是中风病患者常伴有的症状,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忧虑,这种失禁症状临床上称为无抑制性神经源性排尿障碍,当患者出现以尿频、尿急、尿失禁为主症时,高教授只需选择肾俞、会阳两组穴位,仅用4根针,重症加针头穴四神聪,四神聪区的左右神聪处是主管排尿的高级中枢,针刺四神聪可提升阳气;肾俞穴下分布交感神经,刺激肾俞穴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会阳穴下分布阴部神经,可使尿道扩约肌收缩。四神聪平补平泻,肾俞和会阳针刺后使针感传向阴部,得气后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KWD-808Ⅱ型,正极接肾俞,负极接会阳[3] ,选疏波,频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上课讲义

1.尤在泾认为中风中寒,有汗无汗全在体质或在风在寒 2.喻昌言葛根汤所针对的是太阳阳明合并(太阳阳明病或阳明表証) 3.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千金苇茎汤 4.钱乙治疗心气热,常用哪里导赤散 5.钱乙“五脏所主”的内容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6.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暗痱 7.刘河间对中风的病机的人是强调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8.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内伤外感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 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入里头痛方罢,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 9.王好古阴证鉴别要点是什么? (1)发热辩(2)口渴辩(3)烦躁辩(4)咳逆辩(5)便秘辩(6)下血辩 (7)小便不利辩(8)小便色赤辩(9)手足自汗辩 (10)全身有汗辩(11)谵言妄语辩(12)厥阴辩 “若病在少阴,则有面赤,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如冰石,脉沉细。若病在厥阴,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面黎目黑色,或自汗不止,脉沉弦无力。若病阴毒证,身表如冰石,四肢厥逆,体如被杖,脉沉细而微,或六至以至八至、九至、十至而不可数”。“惟太阴一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尺寸脉俱沉而弱” 10.钱乙治疗五脏虚实证所用方剂 (1)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 (2)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 (3)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玉露散;脾气虚:益黄散; (4)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 (5)肾虚:地黄丸 (1)心虚:生犀散.安神圆;心实:泻心汤.导赤散 (2)肝虚:地黄圆;肝实:泻青圆,泻白散 (3)脾虚:益黄散;脾实:泻黄散,玉露散 (4)肝虚:补肺阿胶散,泻白散,益黄散;肺实:泻白散,甘桔汤,葶苈圆 (5)肾虚:补肾地黄圆 11.许叔微认为,仲景《伤寒论》辨证的关键在于辨清表里虚实 12.许叔微治疗“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不效”时,他认为应该『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差,不可以畏虚以养病』(温脾汤) 13.擅长表里双解,并创制防风通圣散的医家是刘完素 14.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酸甘化阴敛阴,寓收于散,方中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治疗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

山东省情.wps知识讲解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山东锦绣壮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山东农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国民经济位于全国前列,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山东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历史简况]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自此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皇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 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 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教科书上介绍了药王孙思邈在医理、方药、养生以及医德的弘扬方面对后世的巨大贡献,我今天介绍的是他在针灸方面对我们后世产生的影响。 孙思邈从医八十余年,汇聚唐以前诸家的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被后世誉为“临证全书”。《要方》第2O~30卷和《翼方》第26~28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忌等。通过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些资料我把他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孙氏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 2、辑录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其收集之多,范围之广为他书所不及。 3、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在临证治疗中很重视针灸与药物的配台运用,他在其著作中所记述的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针药兼施。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他认为针灸与药物各有专司,两相配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孙氏又认为,针药并重并不是简单的并用,临证时需辨证取法。所以他说“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而灸之。”这种按证取法的治疗思想充分发挥了各种疗法的优势,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4、注重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他认为用针施灸必须在察脉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疗效。他说:凡欲针灸,必先看脉”,“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乱勿乱下针也。” 5、丰富艾灸疗法、临证讲究权变,即施灸量还要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和病情轻重来确定。 6、整理经穴,绘制《明堂三人图》,以甄权所撰《针经钞》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按位分经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这三幅图分别从正,背,侧三个方向来绘制,并用五色笔标明了不同的经络走向。还确立四种指寸取穴法:①取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 ②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③一夫法;即以横四指并拢为一夫;④尽中指长为三寸,即:“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 7、收集奇穴,创立阿是穴,他在所撰《千金》二书中第一次收载了近二百个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应用。阿是穴,为孙氏所首创,是医者对病者体表循按而得的压痛点。 8、勘定鬼穴“孙思邈十三鬼穴”是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根据现代针灸临床著作中记述,十三鬼穴多具有主治精神、情志疾病的功效,临床使用也每每证实,对这些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宋立群教授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经验_马文政

2013年第6期?55? 拿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颈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推拿后部分患者局部肌肉紧张得以缓解,小的关节通过被动活动幅度来达到为神经血管组织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内环境,症状能暂行缓解,但疗效不能巩固。在多年对该病治疗时笔者同时发现,腰髋部骨骼及软组织的病变导致的脊柱平衡失调也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通过对腰髋部的推拿梳理,对局部的慢性病变起了很好的治疗作用,调整了脊柱的生理曲度,疏通经络,对肾俞等穴位的按压能够补肾固本,强身健体,因此疗效持久,总有效率高,明显优于单纯的颈部推拿。 参考文献 [1] 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 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8.  (2013-08-22 收稿)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氏病”,是中年以上比较多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其病理上表现为黑质和蓝斑核变性,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严重缺失。 临床上表现可见双手搓丸样震颤、肌张力强直、运动迟缓、步伐缓慢等,严重者甚至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等症状。目前现代临床常见的有震颤麻痹综合征、老年性震颤、小脑萎缩、脊髓小脑变性症等。西药主要用多巴胺和抗乙酰胆碱药物治疗,因而其副作用较大,故中药治疗上发挥了很好的优势。1 中医对震颤麻痹的认识 震颤麻痹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内风”、“颤振”、“振掉”等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对此病症状的描述有“掉振鼓栗”、“其病摇动”、“掉眩颠疾”。可见此病主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根据五行学说,推演络绎:中医认为“诸风”所引起的颤振(即“掉”),皆和肝脏密切相关。而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颤振》中云:“此病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素问》中又论述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若年事渐高,或劳倦太过,以致肾中之精血虚亏,失以滋养之职,无以濡养肝木;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肝失调达,故虚风内动。《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可知本病病机多属肝肾亏虚。再如《医宗己任》中论曰:"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孙一奎在《赤水玄珠?颤振门》中指出:“气虚 宋立群教授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经验 马文政 高思博 宋立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150040) 摘 要 震颤麻痹在中医的治疗中属于疑难杂症,故治疗起来极为不易。导师宋立群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肝肾同源理论,以及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从脾肾论治震颤麻痹屡收佳效。 关键词 震颤麻痹 健脾益肾 经验  * 通讯作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可见气血虚弱,加之“此病中年此后始有之,老年尤多”,也是构成颤振的病机之一。然而,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提出该病以邪实为患,风、火、痰致病为标。[2] 中医认为震颤麻痹的病因病机多属于风、火、痰、瘀阻滞经络;或肝肾阴虚,无以濡养筋脉;或气血不足,难以温养筋脉;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所导致的肢体颤抖、麻痹等症。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病位在肝,涉及到脾肾,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脑髓、筋脉失于濡养;标实则以风、火、痰、瘀为主。 2 浅谈肝肾以及脾肾与震颤麻痹的相关性 明?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一)》言:“掉,摇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属于肝。”《赤水玄珠》中,指出“颤振者,病人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3],颤振之人手足震颤,而肢体动摇,肌肉挛急而强直,实乃风之故,皆因肝木精血亏虚不能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肾生骨髓,髓生肝”。盖肾水为肝母,肾虚则水不涵木,肝肾交亏,下虚则高摇,以致颤振。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学术思想。[4]肝肾同属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本同源而异形,同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然精血互生则是肝肾同源的基础。[5]又有《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肝肾从经脉上相通并同隶属于奇经。[6]因肝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故在病理上可肝肾同治,以达到益肾养肝的目的。

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字,成为现代实验语青学的奠基人和创始者,造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为人熟知的佳话。他虽然仅仅活了43岁(1891-1934),但却在其短促的一生中成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他不仅在杂文写作、民俗学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摄影艺术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编辑思想,在编辑学上,尤其在文学编辑领域,也具有突出成就。察古可以知今,鉴人可以益己,了解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对于改进今日的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现对刘半农的编辑思想试做归纳,并对其编辑思想的现实意义试做分析。 一刘半农的编辑之路 (一)编辑工作的起步 刘半农幼年在常州府学堂就读。毕业前一年,他出于对学校保守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放弃大好前程,毅然退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1912,刘半农离开家乡,只身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编辑工作,并在业余时间向《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和《礼拜六》等周刊发表译作和小说。由于悟性高,国文功底好,加上勤奋和才情,刘半农很快成为匕海滩文坛上活跃的小说新秀,拥有一批读者。1913年10月,刘半农在《时事新报·杂俎》上发表百字小说《秋声》,揭露辫帅张勋镇压二次革命,茶毒地方百姓的罪行,荣获专栏悬赏一等奖。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在上海五年时间里,给自己起了几个艳俗的名字,如半依、寒星、范瑞奴等(最多的笔名就是半侬),以迎合读者口味。他5年内发表40多篇言情、警世、侦探、滑稽、社会等等艳情小说,及他的《失魂药》《最后之跳舞》等有闲阶级阅读的消遣小说,累计百万余字,成为享誉国内的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他的名字常出现在《小说月报》《小说大观》《礼拜六》等杂志上,受到许多读者的追捧。经过几年奋斗,刘半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约他写稿的杂志越来越多,就连赫赫有名的报人和小说家严独鹤都来向他组稿,刘半农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