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A)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

(B)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B、东汉

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

(D)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A)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D)

7、《灵枢》之名始自()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A)

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类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

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

A、杨上善

B、王冰

C、张介宾

D、马莳

E、林亿

(B)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

(C)

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

A、王冰

B、张介宾

C、吴崑

D、马莳

E、杨上善

(E)

16、《类经》的作者是()

A、王冰

B、张介宾

C、张志聪

D、马莳

E、高士宗

(B)

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

A、李中梓

B、丹波元简

C、汪昂

D、吴崑

E、杨上善

(A)

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

A、《内经知要》

B、《黄帝内经素问》

C、《黄帝内经太素》

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E、《类经》

(E)

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

A、王冰

B、张介宾

C、全元起

D、杨上善

E、马莳

(E)

三、简答题

1、《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

通观《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产生并且历代流传着,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们的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决不是一个时代的成就,决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限为战国,下限为西汉)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冠以“黄帝”,亦不过是托名而已,并不是黄帝时代由黄帝所著。

因此,《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东汉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

2、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八十一篇,计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所载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多学科的内容。就医学知识而言,又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历代医家曾经采用分类的方法对《内经》加以注释研究,就其理论知识部分,借鉴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精神、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

4、简述《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即: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辨证地对待生命活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

第一单元养生

一、名词术语

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3、志闲而少欲:控制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

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

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34、空外以张:鼻孔向外张大。

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实。

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二、单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

(E)

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

A、主水液代谢

B、主藏精的功能

C、主骨

D、主天癸

E、生殖之精

(B)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D)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A、口

B、心

C、目

D、耳

E、神

(C)

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D)

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阳明脉衰

E、肾气实

(C)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A、肾气有余

B、三阳脉盛

C、气机畅通

D、天癸未竭

E、肾气实

(A)

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

(B)

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A、寒变

B、痎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

(C)

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B)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A)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C)

1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D)

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E、五十岁

(B)

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A)

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C)

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E、好坐

(D)

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

(B)

三、多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①肾气平均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癸至

(③④⑤)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①阳明脉衰②任脉虚③天癸竭④冲脉衰少⑤肾气衰

(②③④)

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①精气溢泻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癸至

(①②⑤)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①肝气衰,筋不能动②天癸竭,精少③肾脏衰④形体皆极⑤发堕齿槁

(①②③④)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①起居无节②务快其心③食饮有节④法于阴阳⑤和于术数

(③④⑤)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①以酒为浆②以妄为常③不妄作劳④不知持满⑤不时御神

(①②④⑤)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①美其食②高下不相慕③恬惔虚无④任其服⑤乐其俗

(①②③④⑤)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①夜卧早起②早卧早起③被发缓形④广步于庭⑤使志安宁

(①③④)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①夜卧早起②早卧早起③使气得泄④无厌于日⑤使志无怒

(①③④⑤)

10、《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①夜卧早起②早卧早起③使气得泄④以缓秋刑⑤使志安宁

(②④⑤)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①早卧晚起②早卧早起③必待日光④以缓秋刑⑤使志若伏若匿

(①③⑤)

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①春夏养阳②春夏养阴③秋冬养阳④秋冬养阴⑤必待日光

(①④)

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①五脏坚固,血脉和调②营卫之行,不失其常③呼吸微徐,气以度行④肌肉解利,皮肤致密⑤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①②③④⑤)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①血气始盛②五脏大定③血脉盛满④肌肉坚固⑤肌肉方长

(②③④)

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①五脏皆虚②神气皆去③精气皆亏④形骸独居⑤六腑化谷

(①②④)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①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②喘息暴疾,又卑基墙

③薄脉少血,其肉不石④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⑤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①②③④⑤)

四、简答题

1、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早衰的原因是因不懂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而贪图一时的享乐,以致精气耗竭,真气匮乏,故半百而衰。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能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

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

2、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这一观点反映了《内经》形神统一的学术思想。就生命体而言,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离则为死,偕则为生,故形壮而神旺,形为精所成,积精可以全神;神旺则形壮,神能驭气,炼气可使体健。因此在诊法上,形神并察,如破脱肉等形败则死,而失神亦死;在预测寿夭上,形壮神旺者寿,而形存神亡者夭。

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原文有二层意思,一是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二是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肾与五脏六腑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之本,同时又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才能源泉不竭。这种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并从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提出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说明了只有适应四时规律进行养生,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

6、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

7、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指人体胚胎的形成,以母血做基础,父精做遮蔽与捍卫,阴阳互用,促使其发育成长。即胚胎由父精母血结合产生。此论人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认为人体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结晶。父精为阳,母血为阴,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并开始发育,至脏腑齐全、营卫气血调和畅行、神气藏舍于心,魂魄毕具,可称谓人,脱离母体而降生。

8、结合《灵枢?天年》简述决定寿夭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后天调养对寿夭有何影响?

从《灵枢?天年》篇来看,影响人类生命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形成,既有内在机理,也有外在体征。一般地说,禀赋强者多长寿,禀赋差者多早夭。但后天调养是否得当,对人的寿命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这为疾病防治、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9、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说明病人如果没有了神气就会预后不良,有了神气则有可生之机。神是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人不能离开神而单独存在,“神气俱去”意味着死,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尤其在诊断疾病方面,应用极广。大凡人之面色、眼神、语言音声、身体动作、脉象变化,皆可反映“神”之有无。

五、论述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①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②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③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④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⑤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2、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

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

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

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

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

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

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

3、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

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4、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贵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现出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诊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第二单元哲学思想

一、名词术语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月真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

(C)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均不是

(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A、通B、泄C、发热D、发泄E、发散

(B)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病性

E、阴阳

(E)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B)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C)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C)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D)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B)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B)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D)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C)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A、阴阳五行

B、脏腑气血

C、养生规律

D、呼吸精气

E、七损八益

(E)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

(D)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B)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

(A)

三、多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出下窍

(②④⑤)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实四肢

(①③⑤)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①阴气自半②起居衰③体重④九窍不利⑤耳目不聪明

(③⑤)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①身热②寒厥③齿干④腠理闭⑤喘粗为之俯仰

(①③④⑤)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清

(②③⑤)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浊

(①④⑤)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①生杀之本始②天地之道③变化之父母④万物之纲纪⑤神明之府

(①②③④⑤)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

(①②)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

(③④)四、简答题

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望诊,病人沉默寡言则属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谓“阴静阳躁”。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现了《内经》什么学术特征?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义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寒(热)过极,物极必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

3、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之机理?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4、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

气(阳)气归精(精食气)

精归化(化生精)

化(气化、化生)

药物饮食气(太过)伤精精化为气

味(阴)味归形(形食味)

(气生形)

气(真气、元气)

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

6、如何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例如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

7、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本句原文是承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时也;“寒”,阴邪也。“冬伤于寒”,是谓重阴;温病,阳证也,是即“重阴必阳”。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句原文为后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发展成为后世的“伏气温病”学说。

8、如何理解“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

9、如何理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10、如何理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蓄积于体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

1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原文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之理?

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

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15、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

1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

五、论述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

(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

味(阴)出下窍

薄——阴中之阳——通-泽泻、茯苓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气(阳)出上窍

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

3、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基本内容: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互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交感: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6)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7、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

(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阴证:“阴盛则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体勾画出《内经》理论体系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藏象

一、名词术语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3、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4、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

7、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也;渎,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7、方士:指通晓方术之人,此指医生。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魄与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朝,会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

2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27、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遊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气,即饮之精气。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29、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30、肠澼:指下利脓血的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

(C)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

(D)

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E、心

(B)

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E、以上都是

(C)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B)

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A、肝

B、心

C、胆

D、脾

E、肾

(C)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B)

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D、主面之华色

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A、毛

B、骨

C、筋

D、血

E、发

(E)

10、《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A)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A、毛

B、皮

C、筋

D、血

E、发

(B)

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

1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土气

(A)

14、《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的仓廪之官是指()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

(C)

1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A)

1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C)

17、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中不包含()

A、三焦

B、胆

C、肠

D、胃

E、膀胱

(B)

18、据《素问?五藏别论》,为“五藏使”的是()

A、脉

B、脑

C、髓

D、魄门

E、女子胞

(D)

19、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A、肠实而胃虚

B、胃实而肠虚

C、肠胃俱实

D、肠胃俱虚

E、以上均不是

(B)

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A、面

B、发

C、气口

D、目

E、七窍

(C)

2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

A、饮食不节

B、起居不时

C、贼风虚邪

D、情志不节

E、跌仆损伤

(C)2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

(B)

23、《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脾不主时

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

(D)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汗液

(D)

2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

(B)

26、《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

A、东方

B、西方

C、北方

D、中央

E、南方

(D)

27、《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

(A)

28、《素问?五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

(D)

29、《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口能知五谷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

(B)

30、《灵枢?脉度》指出心和则()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舌能知五味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

(C)

31、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A)

32、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B)

33、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A)

三、多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廪之官”是指()

①大肠②小肠③胃④脾⑤三焦

(③④)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局部解剖学试题

局部解剖学试题(1) 一、单选题(10分) 1. 关于面静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 ) A.位置较浅,伴行于面动脉的前方 B.在下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 C.穿深筋膜,注入颈外静脉 D.眼静脉为面静脉入颅的必经通道 E.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 2. 关于腱膜下疏松组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一层蜂窝组织 B.头皮撕脱自此层分离 C.血肿或脓肿可蔓延全颅顶 D.导血管不与板障静脉相连 E.被称为颅顶“危险区” 3. 副神经的行程是(E) A.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B.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C.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D.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E.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4. 颈丛皮支阻滞麻醉穿刺处为(C) A.斜方肌前缘中点 B.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 C.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D.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界处 E.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 5. 右肺根动脉排列自上而下是(B ) A.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B.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肺下静脉C.主支气管、肺静脉、肺动脉D.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E.肺静脉、主支气管、肺动脉 6. 关于腹前外侧壁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 A.有明显的节段性B.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C.第9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 D. 脐以上是第10肋间神经分布E.耻骨联合上缘是肋下神经分布 7. 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的(D) A.上部 B.下部 C.水平部 D.降部 E.升部 8. 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翼状肩”,估计可能损伤( B ) A.胸背神经 B.胸长神经 C.肩胛上神经 D.胸内侧神经 E.胸外侧神经 9. 股疝容易发生嵌顿现象的原因是:(A ) A.股环周围结构缺乏伸缩性 B.股管过于狭窄 C.股管过于宽松 D.股鞘坚硬 E.卵圆窝的镰状缘锐利 10. 收肌管内的结构不包括(B ) A.股动脉 B.股神经 C.股静脉 D.隐神经 E.股神经内侧肌支 二、填空(20分) 1.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2.颈动脉鞘的结构排布关系,位于前外的是(),前内的是(),二者之间后方的是()。3.膈的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及主动脉裂孔所对的胸椎平面分别是(8 )、(10 )和(12 )胸椎平面。三者的穿经结构分别为(食管)、(上腔静脉)(主动脉)。4.壁胸膜包括()、()、()和()4部分。 5.股鞘内结构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 四、简答(30分)

南京中医药大学成教2008夜本内经试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课程试卷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写在该题右侧之括号内。共30分,每题1分) 1.《类经》的作者是: ( ) A.杨上善 B.王冰 C.张志聪D.张介宾 E.张琦 2.《素问·咳论》认为咳的病因首推: ( ) A.湿邪 B.风邪 C.寒邪 D.燥邪 E.火邪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壮火”指: ( ) A.药食气味温和者B.药食气味纯阳者 C.生理之火 D.病理之火 E.以上都不是 4.《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的病因是 ( ) A.风B.暑C.寒D.湿 E.热 5.《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气上是指: ( ) A.阳气亢盛 B.肝气上逆 C.血液郁积头部 D.阴寒之气积于胸中 E.营卫之气,逆而上行 6.《灵枢·百病始生》云:“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 ( ) A.营、卫之气虚弱B.气、血虚弱 C.阴阳皆虚 D.外界虚邪之风与人体正气虚弱 E.以上都不是 7.《素问·平人气象论》称:“溺黄赤安卧者”为: ( ) A.胃疽 B.谷疽 C.黄疸D.黑疸 E.以上都不是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甚则” ( ) A.肿 B.痛 C.浮 D.泻 E.热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浊阴”指: ( ) A.糟粕B.刚悍之气 C.精血津液D.痰饮与瘀血 E.以上都不是 10.《素问·咳论》:“使人多涕唾”,句中“涕唾”是指: ( ) A.鼻涕 B.涎液 C.痰 D.唾液 E.津液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清气在下,则生” ( ) A.飧泄B.洞泄 C.溏出糜 D.濡泄 E.后泄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称“神明之府”指: ( ) A.心B.脑 C.膻中 D.精力旺盛 E.以上皆非 13.《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腰转摇不能”是由于: ( ) A.髓海不足,神气衰微 B.心肺失强败坏 C.肾脏失强 D.肝脏失强 E.脾脏失强 14.《灵枢·大惑论》认为目系上属于: ( ) A.肝 B.心 C.脑 D.脾 E.肺 1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属于脾的病机是: ( ) A.诸风掉眩 B.诸湿肿满 C.诸厥固泄 D.诸寒收引 E.以上都不是 16.《灵枢·水胀》认为:身肿、腹大、皮色青黄、腹上络脉突起为: ( ) A.肤胀 B.臌胀 C.肠覃 D.石瘕 E.石水

内经选读试题-2

内经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297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首次整理增删编次《内经》篇目与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注释的医家是( )。A.全元起 B.杨上善 C.吴昆 D.王冰 2.《灵枢》之名最早被称为( )。 A.《针经》 B.《九卷》 C.《玉枢》 D.《神枢》 3.《黄帝内经》引用的医学文献大约有( )。 A.十余种 B.二十余种 C.三十余种 D.四十余种 4.男子“天癸”产生的年岁在( )。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5.《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 )。 A.天运不光明 B.折寿而不彰 C.内闭于九窍 D.外壅于肌肉 6.《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是( )。 A.阴阳反作 B.阴阳离决 C.气血失和 D.脏腑失常 7.《灵兰秘典论》称肺是( )。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8.《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华彩反映在( )。 A.面 B.唇四白 C.发 D.毛 9.《五脏别论》认为五脏的功能特点是( )。 A.藏而不写 B.实而不满 C.写而不藏 D.输写浊气

10.《脉要精微论》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是( )。 A.平旦 B.鸡鸣 C.黄昏 D.日中 11.《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12.《热论》“热遗”产生的原因是( )。 A.热甚而强食 B.单感寒邪 C.两感于寒 D.劳倦过度 13.《举痛论》指出过度的悲忧将导致( )。 A.气乱 B.气缓 C.气耗 D.气消 14.《痹论》认为春天感邪所产生的痹证是( )。 A.骨痹 B.筋痹 C.脉痹 D.肌痹 15.《调经论》认为“气有余则”( )。 A.笑不休 B.喘咳上气 C.怒 D.悲 16.《至真要大论》指出“澄澈清冷,皆属于( )”。 A.风 B.寒 C.暑 D.湿 17.《本神》说“意有所存谓之”( )。 A.智 B.虑 C.思 D.志 18.《营卫生会》认为营卫之气一昼夜间在人体的循行周数为( )。 A.三十 B.四十 C.五十 D.六十 19.《水胀》认为出现腹大身尽肿、皮厚、按之凹陷不起、腹色不变者,其病证当属( )。 A.肤胀 B.鼓胀 C.水胀 D.肠覃 20.《百病始生》认为清湿之邪容易侵犯的人体部位是( )。 A.上 B.下 C.左 D.右

中医药大学2018年专升本下学期期末内经选读 - 复习题及答案-名校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教点 《内经选读》试卷 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层次: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D )。 A.阴阳学说 B.养生学说 C.病因学说 D.藏象学说 2.《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生气通天”应解释为(A)。 A.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互相通应 B.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相互通应 C.人体卫气与自然界相互通应 D.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关系密切 3.《素问?六节藏象论》“仓廪之本”指的是(B)。 A.胃 B.脾 C.口 D.魄 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C)。 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各十八日寄治 D.脾主夏 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用补益药治疗正虚而所致痞塞不通之证的治法属(D). A.热因热用 B.求其属 C.正治法 D.塞因塞用 6.《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B )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D) A 、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则是(E) A、滋养胃阴 B、滋养肝肾 C、补之以阴 D、温之以气 E、补之以味 9.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A) A 、《黄帝内经太素》B、《素问吴注》C、《黄帝素问直解》D、《黄帝内经素问》E、《读素问钞》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C)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B)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完整版)局解颈部测试题

局解颈部测试题(一)名词解释 神经点 腋鞘 囊鞘间隙 斜角肌间隙 Virchow淋巴结 (二)选择题 型题] [A 1 1.颈前区是指: A.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部分 B.两侧斜方肌前缘之间的部分 C.两侧斜方肌前缘之间和脊柱颈部前方的部分 D.两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部分 E.一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与颈前正中线之间的部分2.关于颈丛皮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伴颈外静脉上行 B.耳大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 C.颈横神经横越胸锁乳突肌中份分布于颈前区 D.锁骨上神经以2终支越过锁骨 E.锁骨上神经分为3支穿过锁骨深面 3.关于气管前间隙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深层之间 B.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 C.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D.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 E.此间隙与椎前间隙相交通 4.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的间隙为:

A.咽后间隙 B.椎前间隙 C.气管前间隙 D.椎后间隙 E.颊咽间隙 5.包裹下颌下腺和腮腺的筋膜为: A.颈浅筋膜 B.颈深筋膜浅层 C.颈深筋膜中层 D.椎前筋膜 E.颊咽筋膜 6.关于气管前筋膜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紧贴在舌骨下肌群前面 B.行于甲状腺、气管颈部的后面 C.上方附于下颌骨下缘 D.下方附于胸骨柄上缘和锁骨上缘 E.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 7.咽旁间隙与以下哪个间隙相连通? A.锁骨上间隙 B.胸骨上间隙 C.气管前间隙 D.咽后间隙 E.椎前间隙 8.下颌下三角的内容主要有: A.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B.下颌下腺和舌咽神经 C.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D.下颌下腺、舌动脉和下牙槽神经

成教局部解剖学模拟试题(一)

成教《局部解剖学》模拟题(一) 1、颅顶软组织撕脱分离时常发生于D A.皮肤 B.浅筋膜 C.帽状腱膜 D.帽状腱膜下间隙 E.颅骨外膜 2、颅底的构造特点E A.颅后窝较薄且易发生骨折 B.骨折后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C.硬膜与颅底骨结合疏松 D.骨折常不伴有硬膜撕裂 E.骨折后易形成脑脊液外漏 3、何者不是海绵窦外侧壁上的结构E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眼神经 D.上颌神经 E.下颌神经 4、何者不是“腮腺床”结构A A.颈外动脉 B.舌下神经 C.舌咽神经 D.迷走神经 E.副神经 5、胸膜顶最高点的体表投影D A.锁骨中1/3上方2~3cm B.锁骨外1/3上方2~3cm C.第1肋上方2~3cm D.锁骨内1/3上方2~3cm E.第7颈椎横突上方2~3cm 6、胸锁乳突肌不参与围成C A.颈动脉三角 B.肌三角 C.下颌下三角 D.枕三角 E.锁骨上三角 7、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易损伤A A.喉上神经喉外支 B.喉上神经喉内支 C.舌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 8、何者不是头皮损伤的特点B A.伤口小但出血较多 B.神经分布少且疼痛不明显 C.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D.伤及帽状腱膜的横行裂口较小 E.不引起颅压增高 9、颅顶骨D A.分外板和内板2层 B.内板较厚且弧度小 C.外板薄而坚硬 D.钝性外伤时内板骨折而外板可能完整 E.较颅底骨承受力小 10、骨折后的脑脊液漏,正确的是C A.蝶骨体咽漏 B.颅前窝眼漏 C.鼓室盖耳漏 D.颅后窝椎管漏 E.以上都不对 11、何者不穿经翼下颌间隙A A.舌下神经 B.舌神经 C.颊神经 D.下牙槽神经 E.下牙槽动脉 12、何者形成甲状腺悬韧带 C A.颈浅筋膜 B. 颈深筋膜浅层 C.气管前筋膜 D.椎前筋膜 E.甲状腺真被膜 13、颈动脉鞘叙述错误的是D A.上起颅顶下连纵隔 B.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C.迷走神经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后方 D.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的内侧 E.鞘与静脉壁紧密愈着 14、右喉返神经B A.勾绕主动脉弓 B.勾绕右锁骨下动脉 C.甲状腺手术中较少损伤 D.位置较左侧深 E.上行于脊柱与食管间 15、何者不是枕三角内结构E A.颈丛肌支 B.枕小神经 C.耳大神经 D.副神经 E.枕大神经 16、颏孔E A.位于下颌骨上、下缘连线中点处 B.正对下颌尖牙根

局部解剖学试题(含答案)

局部解剖学试题 1 一、单选题(10分) 1. 关于面静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位置较浅,伴行于面动脉的前方 B.在下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 C.穿深筋膜,注入颈外静脉 D.眼静脉为面静脉入颅的必经通道 E.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 2. 关于腱膜下疏松组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层蜂窝组织 B.头皮撕脱自此层分离 C.血肿或脓肿可蔓延全颅顶 D.导血管不与板障静脉相连 E.被称为颅顶“危险区” 3. 副神经的行程是() A.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B.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C.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D.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E.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4. 颈丛皮支阻滞麻醉穿刺处为() A.斜方肌前缘中点 B.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 C.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D.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界处 E.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 5. 右肺根动脉排列自上而下是() A.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B.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肺下静脉C.主支气管、肺静脉、肺动脉D.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E.肺静脉、主支气管、肺动脉 6. 关于腹前外侧壁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有明显的节段性B.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C.第9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 D. 脐以上是第10肋间神经分布E.耻骨联合上缘是肋下神经分布 7. 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的() A.上部 B.下部 C.水平部 D.降部 E.升部

8. 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翼状肩”,估计可能损伤() A.胸背神经 B.胸长神经 C.肩胛上神经 D.胸内侧神经 E.胸外侧神经 9. 股疝容易发生嵌顿现象的原因是:() A.股环周围结构缺乏伸缩性 B.股管过于狭窄 C.股管过于宽松 D.股鞘坚硬 E.卵圆窝的镰状缘锐利 10. 收肌管内的结构不包括() A.股动脉 B.股神经 C.股静脉 D.隐神经 E.股神经内侧肌支 二、填空(20分) 1.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2.颈动脉鞘的结构排布关系,位于前外的是(),前内的是(),二者之间后方的是()。 3.膈的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及主动脉裂孔所对的胸椎平面分别是()、()和()胸椎平面。三者的穿经结构分别为()、()()。4.壁胸膜包括()、()、()和()4部分。5.股鞘内结构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 三、名词(12分) 1.翼点2.斜角肌间隙3.Calot三角4.腕管: 四、简答(30分) 1.腮腺和面神经的关系? 2.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 3、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有哪些? 4、腹股沟管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腋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6.股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内容? 五、综合分析(12分) 某患者女性23岁,突然发生上腹部疼痛,10小时后局限于右下腹,伴有呕吐、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右下腹部压痛明显。诊断:急性阑尾炎。问: (1)触诊何部位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为什么?(3分) (2)需立即手术,行右下腹部麦氏切口进人腹腔,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3分) (3)打开腹腔后,寻找阑尾最可靠的标志是什么?(2分) (4)在手术中,必须结扎阑尾动脉,叙述其动脉来源?(2分) (5)阑尾炎腹痛部位需与哪些器官的病变及疾患的牵涉痛相鉴别?(2分) 六、填图题(16分) 1 10

内经选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内经选读复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 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内容,下列属邪气内伏延期而发的病变是( )。 A.飧泄 B.洞泄 C.温病 D.痎疟 E.肠氵辟 2.《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述“百病之始生”的原因是( )。 A.风雨寒暑 B.居处 C.饮食 D.燥湿 E.阴阳喜怒 3.《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以此参伍”,其内容主要包括( )。 A.视精明,察五色 B.按尺肤,知滑涩 C.切脉动静 D.审问病情 E.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 4.《素问·热论》全篇原文所涉及的外感病有( )。 A.广义伤寒 B.狭义伤寒 C.温病 D.寒湿病 E.暑病 5.据《素问·痹论》的内容,“行痹”的辨证依据是( )。 A.肢节酸痛 B.肢节剧痛 C.肢节重痛 D.疼痛游走无定外 E.重痛不移 6.《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其“逆从”是指( )。 A.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 B.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 C.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 D.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E.不求标本求其中气 7.据《灵枢·天年》所述,下列属长寿的生理表现的是( )。 A.呼吸微徐 B.气以度行 C.肌肉解利 D.五脏坚固 E.血脉和调 二、填空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夏伤于暑,;秋伤于湿,。” 2.《素问·太阴阳明论》:“故伤于风者,受之,伤于湿者,受之。” 3.《灵枢·营卫生会》:“其者为营,者为卫。” 4.《素问·玉机真藏论》:“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不泽,毛折乃死。” 5.《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应中,夏应中矩,秋应中,冬应中权。” 6.《素问·咳论》认为,肺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二是,二者是引发肺咳的主要机理。 7.《素问·咳论》论及咳病刺治的取穴原则时说:“治者治其俞,治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8.《素问·痹论》在论述痹论发生与季节的关系时说:“以冬遇此者为痹;以春遇此者为_________痹。”

局部解剖学试题

局部解剖学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 1、下列哪层损伤伤口裂开最明显: A、皮肤 B、浅筋膜 C、帽状腱膜横断 D、帽状腱膜纵断 E、颅骨外膜 2、可带动甲状腺随喉的运动而上、下移动的结构是: A、封套筋膜 B、甲状腺真被膜 C、甲状腺悬韧带 D、椎前筋膜 E、甲状腺假被膜 3、组成三边孔的是: A、小圆肌,肱三头肌短头,背阔肌 B、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 C、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短头 D、小圆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 E、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短头 4、解剖学“鼻烟壶”的深部有: A、第一掌指关节 B、小多角骨 C、腕舟骨 D、桡侧腕屈肌的止点 E、拇短伸肌止点 5、锁胸筋膜深方沿腋动脉上端的淋巴结群属于: A、中央群 B、尖群 C、内侧群 D、外侧群 E、后群 6、不属于大隐静脉属支的是: A、腹壁浅静脉 B、阴部内静脉 C、旋髂浅静脉 D、股内侧浅静脉 E、股外侧浅静脉 7、血管腔隙内无: A、股环 B、股神经

C、股动脉 D、股静脉 E、腹股沟深淋巴结 8、上纵隔内不含有: A、心包 B、迷走神经 C、膈神经 D、胸腺 E、头臂静脉 9、与食管后间隙相通的是: A、椎前间隙 B、气管前间隙 C、锁骨上间隙 D、下颌下间隙 E、咽后间隙 10、心包穿刺常用的部位是: A、右侧第四肋间隙 B、胸骨左缘第4肋间 C、心尖搏动的外缘 D、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 E、锁骨中线与左第4肋交点处 11、关于scarpa筋膜描述错误的是: A、scarpa筋膜为脐平面以下浅筋膜的深层 B、scarpa筋膜在中线附于腹白线 C、scarpa筋膜与浅会阴筋膜相连 D、scarpa筋膜与阴囊肉膜相延续 E、scarpa筋膜与腹股沟韧带附着 12.腹股沟管浅环: A、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 B、有髂腹下神经通过 C、前方有腹股沟镰加强 D、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 E、以上说法均不对 13、腹股沟管: A、前壁的外侧部有腹内斜肌 B、前壁的内侧部有联合腱 C、后壁为有腹横肌腱膜 D、后壁有腔隙韧带 E、上壁有腹外斜肌 14、胃脾韧带内有: A、胃短动脉 B、胃左动脉 C、脾动脉 D、胰尾

20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200530期末考试复习题

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 1.(1分)据《灵枢·水胀》所论,“色苍黄,腹筋起”的症状属()。 A. 水胀 B. 肤胀 C. 鼓胀 D. 肠覃 参考答案: C 2.(1分)《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说明了阴阳的() A. 对立制约 B. 相互转化 C. 无限可分 D. 互根互用 参考答案: C 3.(1分)《素问·六节藏象论》称“罢极之本”的脏是()。 A. 肾 B. 肝 C. 肺 D. 胆 参考答案: B 4.(1分)《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被称作是“魂之居”的是() A. 心 B. 肝 C. 肺 D. 肾 参考答案: B 5.(1分)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精明之府”是指()。 A. 头 B. 脑 C. 心 D. 胸 参考答案: A 6.(1分)《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之“两虚”是指() A. 虚邪与正虚 B. 气虚与血虚

C. 虚邪与虚风 D. 阴虚与阳虚 参考答案: A 7.(1分)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参考答案: A 8.(1分)《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 A. 阴阳 B. 寒热 C. 虚实 D. 气血 参考答案: C 9.(1分)《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A. 阴气 B. 阳气 C. 阴阳之气 D. 卫气 参考答案: B 10.(1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惔虚无”的含义是指() A. 思想安闲,心无杂念 B. 精神充沛 C. 面部安详 D. 身体放松 参考答案: B 11.(1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 病因 B. 病机 C. 正气 D. 阴阳 参考答案: D 12.(1分)《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察(),无失气宜” A. 病因 B. 病机

局部解剖学试题1

一、选择题(20分) 【单项选择题】 1. 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是() A.腮腺前缘至口角的连线的后1/3段 B.眶下孔与颏孔连线的中点至腮腺前缘的水平连线 C.口角与腮腺前缘中点的连线的1/3段 D.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E.以上都不是 2. 关于面静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位置较浅,伴行于面动脉的前方 B.在下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 C.穿深筋膜,注入颈外静脉 D.眼静脉为面静脉入颅的必经通道 E.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 3.副神经的行程是() A.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B.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C.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D.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E.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4.在肺手术中,切开肺韧带时须注意保护的结构是() A.膈神经B.心包膈血管C.迷走神经D.肺下静脉E.支气管动脉 5.关于阑尾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般位于右髂窝内B.其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C.3条结肠带汇合于阑尾根部D.属腹膜内位器官E.小儿的阑尾壁肌层比成人厚 6.腹股沟直疝三角的边界是() A.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内侧缘和腹壁下动脉B.腹股沟韧带外侧半、腹直肌外侧缘和腹壁下动脉C.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和腹壁下动脉D.(腹)白线、腹股沟镰和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E.半月线、腹壁下动脉和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 7.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翼状肩”,估计可能损伤() A.胸背神经 B.胸长神经 C.肩胛上神经 D.胸内侧神经 E.胸外侧神经 8.单纯桡神经深支损伤,下列哪块肌肉将会瘫痪() A.肱肌 B.肱三头肌 C.肱桡肌 D.旋后肌 E.桡侧腕长伸肌 9.股疝容易发生嵌顿现象的原因是:() A.股环周围结构缺乏伸缩性B.股管过于狭窄C.股管过于宽松D.股鞘坚硬E.卵圆窝的镰状缘锐利 10.最易发生骨坏死的骨折是(): A.股骨干骨折B.腓骨骨折C.股骨头骨折D.股骨下段骨折E.趾骨骨折 【多项选择题】 1.关于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下列叙述那些正确() A.与骨缝相愈着 B.与浅筋膜、皮肤合称头皮 C.该层内有沟通颅内、外静脉的导血管 D.该层出血时范围广泛,不受骨缝限制 E.该层出血易广泛蔓延而难于形成较大的血肿 2.关于环状软骨,下列的叙述哪些是正确() A.位于甲状软骨的上方 B.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 C.为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 D.可作记数气管环的标志 E.平对第6颈椎 3.胸膜腔积液穿刺引流常在() A.腋后线第8~9肋间隙 B.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 C.靠近但不宜紧贴肋骨上缘进针 D.靠近肋骨下缘进针 E.在肋间隙前部进针,应在肋间隙中间穿人 4.腹股沟区发生疝,从解剖学分析其原因是() A.腹外斜肌移行为腱膜还有浅环B.腹股沟韧带内侧部上方缺少腹内斜肌和腹横肌C.存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一、名词术语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相互交通。 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2.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3.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4.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A)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 (B)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B、东汉 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 (D)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A)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D) 7、《灵枢》之名始自()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A)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B)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A)

2018年自学考试《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A卷)

2018年自学考试《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A卷) 一、名词术语 1、陵居:依丘陵而居住。 2、褐荐:穿粗布衣,铺草席。褐,粗布衣。荐,草席。 3、华食:鲜美酥酪骨肉之类的食品。 4、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5、灸焫:用艾火烧灼,或火针、火罐治病的方法。 6、食胕:以经过发酵制成的鱼肉、豉酱之类物品为主食。胕,同腐。 7、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 8、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之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9、导引按蹻:古人用运动肢体、调节呼吸以及按摩等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方法。 10、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综合五方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疗。 11、引:即指补气升提之法。 12、鑱石:古代石制针具。 13、神不使:神机衰败,针灸、药物已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14、五谷: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15、五果:王冰注:“谓桃、李、杏、栗、枣也。” 16、五畜:王冰注:“谓牛、羊、豕、犬、鸡也。” 17、五菜:王冰注:“谓葵、藿、薤、葱、韭也。” 18、病有标本:指疾病的发生有先后、缓急、主次之分。 19、刺有逆从:针刺治病有逆治、从治之别。逆治: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从治: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 20、前后相应:治病时注意对先发生的病证和后发生的病证相互照应。 21、标本相移:治病时对本病和标病治疗的先后或逆从,要根据病情决定。标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移的。 22、正行无问:正确的治疗行为,没有疑问。 23、小大不利:大小便不通利。 2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间,病轻。 25、能毒:耐受气猛味厚作用峻猛的药物。 26、行复如法:对邪气不除,病不愈者,可用上述方法继续用药。 27、重身:妇女怀孕者,以其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28、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9、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30、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1、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2、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33、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34、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导读:《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经太素》,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始见于(E)A、《黄帝内经》,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B)A、《黄帝内经》,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 绪论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 经太素》 (B) )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B)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 D、刘向 E、王冰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 ) A、战国 B、东汉 C、西汉 D、战国至秦汉 E、秦汉之际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 )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B、刘歆的《七略》 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 E、《吕氏春秋》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E)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E、《脉经》 7、《灵枢》之名始自(A)

A、唐朝王冰 B、东汉张仲景 C、晋代皇甫谧 D、西汉刘向 E、西汉刘歆 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B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素问直解》 D、《太素》 E、《素问吴注》 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D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类经》 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B )A、杨上善 B、王冰 C、张介宾 D、马莳 E、林亿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C )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 (A) (B) (A) (D)

《内经选读》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是肺病的主要见症。“肺之令人咳”把咳与肺联系在一起。内外合邪,伤肺成咳。就肺而言,是“内外合邪,因而客之”的结果,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食入胃,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产生咳。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它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临证可见肝火上犯肺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水寒射肺之咳等,故张志聪注云:“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因此临证除用宣肺、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治咳之法外,还有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在于此。 2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分证和治疗? (1)痹证的病因:风寒湿气夹杂侵袭人体,壅闭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证。风性善行数变,故风气偏盛者,痹痛行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性凝滞收引,寒气盛者其痛剧烈,称为痛痹;浊气重浊粘滞,湿邪偏盛,症见肢体沉重,酸痛不移,称为着痹。(2)痹证的病机: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熛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布散于胸腹。故营卫气虚或失调,都能制使奏理皮肤疏松,精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驯,此时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3)痹证的分证:五脏痹,由体痹发展而成,五脏精气损伤,加之复感风寒湿气,则体痹内传相应之脏而成五脏痹。六腑痹,因饮食不洁,肠胃先伤,痹邪内传于腑而成。五体痹(4)痹证的治疗:脏痹以“输穴”为主刺治,腑痹以“合穴”为主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分之”,如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筋痹,用黄耆建中汤合羌活盛湿汤治疗皮痹。 3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会于前阴者虽有九脉,但冲脉、阳明脉占重要地位,而冲脉通过气街与阳明相会,以接受阳明的气血,故冲脉之气血本之于阳明。所以高世拭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治痿独取阳明”源于《灵枢.根结》“痿疾者取之阳明”的针刺治疗原则,不能当成治痿之独法。如“各补其荣而通其俞”,并不拘限于阳明胃经。表明治疗痿证既要重视阳明后天之本,又要重视辩证论治,可见独取阳明只是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而已。4“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变机理是什么?它们与现在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阳盛则寒”有何不同? “阳虚则外寒“是指外感表证中恶寒症状产生的机理。”阳虚“指肌表卫阳为寒邪喝阻不能宣达,肌表失于温驯所致,治宜辛温发散,透解表邪。而”阳虚则寒“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内脏之阳虚损,机体失温而致,治疗宜温补阳气。“阴虚则内热“指脾气虚发热,”阴虚则热“指肺胃或肝肾之阴不足,虚火内生发热。”阳盛则外热“指外感寒邪所致的表证发热,”阳盛则热“指邪气入侵,阳气亢盛所致的发热,包括内热和表热证。”阴盛则内寒“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的内寒证,‘阴盛则寒”现在泛指一切脏腑机能衰退或代谢潴留的内寒证。 5“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对虚寒虚热病证治本法则的论述。阴虚阳热,病本于阴虚,其“热”乃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的虚热,故用苦寒药

局部解剖学精选试题及答案

局部解剖学试题( 1) 一、单选题( 10 分) 1. 关于面静脉的叙述 ,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 位置较浅,伴行于面动脉的前方 B. 在下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 C. 穿深筋膜,注入颈外静 脉 D. 眼静脉为面静脉入颅的必经通道 E. 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 2. 关于腱膜下疏松组织的叙述 ,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一层蜂窝组织 B. 头皮撕脱自此层分离 C. 血肿或脓肿可蔓延全颅顶 D. 导血管不与板障静脉相连 E. 被 称为颅顶“危险区” 3. 副神经的行程是( ) A.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 1/3 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B.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C. 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 中 1/3 交点处进入枕三角 D. 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处进入枕三角 E. 胸锁乳突肌后缘上、 中 1/3 交点处进 入枕三角 4. 颈丛皮支阻滞麻醉穿刺处为( ) A. 斜方肌前缘中点 B. 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 C.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D. 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 1/3 交界处 E. 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 1/3 交界处 5. 右肺根动脉排列自上而下是( ) A .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 B ?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肺下静脉 C ?主支 气管、肺静脉、肺动脉 D .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 E .肺静脉、主支气管、肺动脉 6. 关于腹前外侧壁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 .有明显的节段性 B ?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 C ?第9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 D. 脐以上是第 10 肋间神经分布 E .耻骨联合上缘是肋下神经分布 7. 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的( ) A. 上部 B. 下部 C. 水平部 D. 降部 E. 升部 8. 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翼状肩” , 估计可能损伤 ( ) A. 胸背神经 B. 胸长神经 C. 肩胛上神经 D. 胸内侧神经 E. 胸外侧神经 9. 股疝容易发生嵌顿现象的原因是: ( ) 三、名词( 12 分) 1 .翼点 2 .斜角肌间隙 3 . Calot 三角 4 .腕管: 四、简答( 30 分) 1 .腮腺和面神经的关系? 2 ?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 3、 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有哪些? 4、 腹股沟管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腋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6.股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内容? 五、综合分析( 12 分) 某患者女性 23 岁,突然发生上腹部疼痛, 腹部压痛明显。诊断:急性阑尾炎。问: 1 )触诊何部位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为什么?( 3 分) 2) 需立即手术,行右下腹部麦氏切口进人腹腔,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 3) 打开腹腔后,寻找阑尾最可靠的标志是什么?( 2分) A .股环周围结构缺乏伸缩性 B ?股管过于狭窄 C ?股管过于宽松 D . 10. 收肌管内的结构不包括( ) A. 股动脉 B. 股神经 C. 股静脉 D. 隐神经 E. 股神经内侧肌支 二、填空( 20 分) 1 ?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 )、( )、 2 ?颈动脉鞘的结构排布关系, 位于前外的是( ),前内的是( 股鞘坚硬 E .卵圆窝的镰状缘锐利 3?膈的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及主动脉裂孔所对的胸椎平面分别是 ( 胸椎平面。三者的穿经结构分别为( )、( )( 4.壁胸膜包括( )、( )、( )和( 5.股鞘内结构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 )( )( )、( )。 ),二者之间后方的是 ( )、( )和( )。 ) 4 部分。 )。 ) 。 ) 10 小时后局限于右下腹,伴有呕吐、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右下 3 分)

局部解剖学模拟题(二)

局部解剖学模拟题(二) 一、选择题:(共20分) 1、颅顶软组织的哪一层血管最丰富: A、皮肤 B、浅筋膜 C、帽状腱膜 D、腱膜下间隙 E、颅骨外膜 2、腮腺咬肌区: A、此区前界为咬肌后缘 B、后界为外耳道 C、下界为二腹肌后腹上缘 D、上界有颧弓 E、翼内肌位于此区内 3、坐骨肛门窝内侧壁不包括: A、肛门 B、肛门外括约肌 C、肛提肌 D、尾骨肌 E、盆隔上筋膜 4、胃幽门窦后壁溃疡穿孔后,发生局限性浓肿多见的位置是: A、左肝下前间隙 B、右肝上前间隙 C、左肝下后间隙 D、左肝上间隙 E、肝肾隐窝 5、胃后动脉行经在: A、肝胃韧带内 B、胃结肠韧带内 C、胃隔韧带内 D、脾肾韧带内 E、隔结肠韧带内 6、胆囊低的体表投影是: A、胸骨旁线与右肋弓相交处

B、右肋弓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 C、液前线与肋弓相交处 D、两侧肋弓最底点连接线中,右1/3交界处 E、剑突下偏右1.5cm处 7、外上象限乳癌淋巴转移常较早侵犯的淋巴结是: A、胸肌淋巴结 B、胸骨旁淋巴结 C、锁骨上淋巴结 D、中央群淋巴结 E、尖群淋巴结 8、胃脾韧带内有: A、胃左动脉 B、脾动脉 C、胰尾 D、胃短动脉 E、胃后动脉 9、关于右肠系膜窦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小肠系膜根的右侧 B、此窦向下开放连同盆腔 C、外侧界为升结肠 D、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 E、其后面为腹后壁 10、直肠措诊时能触及的结构应除外: A、膀胱底 B、前列腺 C、输精管壶腹 D、骶骨 E、子宫底 11、不通过腕尺侧管制结构是: A、尺神通 B、尺动脉 C、尺静脉 D、尺侧腕屈肌腱 E、以上都不对

12、下列何结构不是盆脏筋膜形成的: A、子宫阔韧带 B、子宫圆韧带 C、子宫主韧带 D、耻骨前列腺韧带 E、直肠膀胱隔 13、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A、位于头皮与颅骨外膜之间 B、其间出血或化脓时,早期即可出现剧痛 C、其间有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许多小梁 D、此处出血时可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E、属于浅筋膜 14、不参与构成骨盆下口的是: A、耻骨联合下缘 B、尾骨尖 C、骶结节韧带 D、坐骨棘 E、坐骨结节 15、参与构成肘后三角的结构是: A、肱骨内上髁、鹰嘴、桡骨小头 B、鹰嘴、肱骨内上髁、肱骨小头 C、桡内小头、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 D、肱骨外上髁。鹰嘴、肱骨内上髁 E、肱骨小头、桡骨小头、鹰嘴 16、不参与腋腔前壁的是: A、前锯肌 B、锁骨筋膜 C、锁骨下肌 D、胸小肌 E、胸大肌 17、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的结构是: A、正中神经 B、尺神经 C、桡神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