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研究生考试)

自然辩证法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研究生考试)

自然辩证法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研究生考试)
自然辩证法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研究生考试)

1、回顾每学期开班的讲座,尽可能准确列出讲座主题(题目),并根据自身

需求提出本课程建设方案及合理化建议。并谈一谈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

讲座主题(题目)

李猛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杨仕健理性精神与科学思维

张艳涛近代科学理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贺威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

宋建丽生命伦理前沿问题研究

詹达中西科技制度比较与科技人才培养

章军理性对待转基因

马永慧生命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陈玲李约瑟问题专题研究

蒋昭阳工具理性的人文反思

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

陈墀成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问题研究

梁丹环境议题和问题的社会建构

邱仲潘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研究

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

张艳涛近代科学理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主要观点:

1)为什么要关注现代性?现代性指我们现今所处的生活状态,其基本的制

度结构,经济生产模式、文化形态、价值理念等。关心现代就是关心我们身边与周遭未来的一切。

2)“六神无主”的当下: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其结果是:经济发达,

但内心空虚。

3)“我饿”-“我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已走在

从”生存性需求满足“向”发展性需求满足“的途中。较”生存性需求满足”而言,”发展性需求满足“是一种更为多样的需求。4)物化时代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存方式成为物化生存,需要防止

精神懈怠。

5)“欲求“取代”需求“。人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人们在任何情况

下都会感到从不可缺的”绝对需求“,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过他人,感到优越自尊的”欲求“。

6)消费社会来临。资本逻辑指导下的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

费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西方现代的基本特征。

课程建设方案及合理化建议

1)课程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建议引入新媒体手段,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将一些相关的课程教案、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等信息在公众号上发布、交流,扩宽学生的视野。

开通留言功能,增强互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不但使大量阅读变得可能,还使枯燥的阅读过程变得活泼起来。

2)课程应加强师生交流,建议每堂课设置10分钟左右的自由提问、师生交流环节,思辩则明,更好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强课程互动效果。2、以本专业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进展为例,说明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建设科技创新提高建筑品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继而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对建设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助力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研究进展:

1994年3月25日《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布,首次提出“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与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

201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全球新一轮建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数化部品部件。研

究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轻质高强的绿色建材,促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

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可分离性,亦即技术与社会二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在大力发展技术时,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双向整合调适,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以发展绿色建筑为重点,全面提高新建建筑质量品质,提升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要解决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必须从社会的改革入手,针对制约技术发展的不利社会因素进行变革,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家、省、市要求,自2014年起,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各类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选答题(四选二):

1、分析科学与哲学的异同,陈述科学与哲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以一两个哲学家为例,阐述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对现代科学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从黑格尔介入柏拉图立体世界图形)

(1) 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自然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抽象和概括,揭示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提供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

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术规范。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存在的特殊规律。从理论内容上看,科学提供的是关于特殊对象各种实证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

哲学是研究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要通过思考来研究;科学是研究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主要通过实验或调查验证来研究。科学研究当然需要思维和意识,但它不研究思维和意识与物质存在的关系;哲学研究也不排除实验验证,也需要经验素材,哲学的经验素材就是我们人类都会有的那些一般性的经验。科学研究所需的实验验证一定是大多数人都没经历过的特殊试验。

(2)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早期的科学与哲学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二者是同源的,哲学包括科学,科学是哲学的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

科学影响哲学的发展,推动哲学不断前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思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哲学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影响着科学的探索,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

科学与哲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没有哲学意义上的灵性运用,科学研究难以成功。科学中有闪光的哲学原理,哲学中有严谨的科学结论。

(3) 古希腊时代的哲学作为一种古代知识的汇总,既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近代科学得以发生的母体和背景。它不仅为近代发展的许多科学理论、科学观点提供了胚胎和萌芽,更重要的是它为近代科学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概念框架、以及理性分析和批判反思的一些规则与原理。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一脉相承的,他的“绝对精神”就是对柏拉图“理念”的进一步阐述。古希腊的原子论思想到了近现代更是被发展成为科学原子论思想,得到很多人的认可。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实验的重要作用的不断认识,实证主义也兴起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人们对经验的一贯重视以及20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又激发了罗素

逻辑原子主义的产生,并进而走向了历史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一系列古希腊思维方式的演变,促成了哲学的繁荣和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发展。在不断的争论中,真理越辨越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2、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以微电子为例,阐述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

关系。

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是指特定的实践事实、真实的事件,它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总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实践因素而对客观事实作了纯自然主义的理解。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件。无论自然事实抑或客观事实,一旦被人类认识并用语言对其描述而做出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就形成了经验事实。而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与科学哲学上所说的科学事实也同样是有区别的,它们的重大差别在于: 究竟其可靠性是取决于它与描述体系的一致性抑或是与实践的一致性。

微电子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门前沿学科。微电子学的诞生是以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的,晶体管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后的必然结果。集成电路(IC)技术的发展才 40 余年的历史。但是集成电路技术已经从小规模(SSI)、中规模(MSI)、大规模(LSI)、超大规模(VLSI),发展到现在的巨大规模 (ULSI)(集成度大于 108 元件/芯片),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

科学技术创新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工程师应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电子设计所遵循的规律。在电子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电子设计工程师。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们在科研的这条道路上能走的更远,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使我们国家的强国梦越来越近。

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了科学技术观,其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创造出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电子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而电子设计的发展又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电子设计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的要求,在当前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科学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一个体现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变化莫大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较早期的电路系统的设计都采用手工设计的方式,但是随着电子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采用手工方式进行设计就变得非常困难,例如一款 CPU 的设计,Intel 公司早期的奔腾系列 CPU 都是采用手工绘制,但是随着晶体管数目的增加,随着布线层数的增加以及电路复杂程度的加深,采用手工设计已经变得不可能,因此电子设计的计算机应用便应运而生。通过采用专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量,从而大大的推动了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经成了电子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3、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

文化制约说.美籍学者成中英认为:“一门新的物理科学必须开始于一个新的数学创造,完成于一个新的逻辑的诞生.”“我们甚至可主张,现代科学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学与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结晶”“犹太教及基督教传统的超绝神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机械式模型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的因果律标准模型.……若没有这些文化传统作为科学知性的基础,西方科学就不可能产生.”然而在中国,宗教意识较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与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东方大陆的高度统一,使思想单一化,不利于折学思想的产生。只要考察一下科学产生的环境就会明白这一点。思想的活跃在西方的第一次产生是古希腊的城帮体制。第二次经历的中世纪的宗教压迫之后文艺复兴的各国频

繁交流时期,文艺复兴之后便产生了近代科学。科学首先是从哲学中脱胎而来的,而哲学思想的创立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够自圆其说,而它的基础就是多元的环境。西方的文化的分立或者分化,为思想的创新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建立提供了契机。在中国,思想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虽有周天子名义上统一中国,实际却是各诸侯国分制,各国的理念有别,利益也不可能一致,利益的多元化必定造成思想的多元化,各学派百家争鸣,所以几乎中国的所有的思想都产生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由史可查的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是秦朝,而大统一的结果就是整个东方大陆利益的单一化,进而造成思想的单一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将不利于秦统治的思想封杀,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将思想控制在有利于统治的范围。如果说,大统一这个初始条件是一个偶然,就象宇宙的创生,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心中便只有统一的这一个模式,不仅是造成了文化的单一还造成了改朝换代时期的不停战乱。

3、结合“科技发展到今天并不一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环

境问题,生态文明问题”阐释科技异化。

因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科学也因为科技异化的影响也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就生态层面来讲,科技加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能力,但是在控制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恶化了气候与生态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的严重污染、资源的短缺、生态系统平衡的失去,都是人类不当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科技异化及其所引发的全球性生态性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科学技术自身而言,其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没有也无法完全达到对自然界全面、系统的认识。科技异化所产生的“变异”和造成的资源短缺正是科学技术自身的不发达,与整个自然界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不够深刻、系统、全面而造成的,这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引发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首要原因。

第二,从认识的角度讲,人类在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其目的性受到一定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了异化,这是人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而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从社会性质来看,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其过度运用和盲目发展是科学技术异化及其引起的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私有制社会中,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扭曲性、盲目性,也决定了科学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以及由此引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寻求科技异化对生态危机影响的途径

当我们讨论科技异化如何消解,寻找答案的时候,我们把最多的关注点放在人对科技的主动关系上,我们怎样主动的使用科技,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作为主观态度上的一种取向,我们对待科技的态度显得如此重要。

①提高科技主体的科技素养与使命感

科技发展关注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抛弃功利主义的眼界,对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人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这就更需要科技主体本着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增进人与科技的相互融合,减少科技异化现象的发生。

②坚持全面协调的方向与目标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全面发展。

③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人类已经迈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人类只有以合乎自然规律的途径利用科技适度开发自然界从而取得物质资料,使大自然能够再循环、再生产,以保持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思明校区考生作答)什么是科学事实?什么是客观事实?请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粒子电子为例,陈述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是什么(字数不得少于300字,30分)

(1)科学事实:从内涵上讲,它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知觉、直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外经验知识。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这个命题确认了科学事实是事实性与解释性的辨证统一:“事实性”表征着科学事实的价值和地位,“解释性”则蕴含着科学事实的可能性条件。它发展了科学事实的“理论渗透说”,并能对人们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意义

(2)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事实是物质及其规律,意识是主观的,客观事实决定主观意识,只有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意识的作用才能取得实践结果。主观精神的认识能力把存在作为认识对象,这就构成了互为对象的依存关系。因此,和主观认识行为发生相互作用的存在就是客观存在。客观事实的实践性。客观事实的本质内涵与决定环节的是社会实践。(3)关系:科学事实也是客观的,客观事实包括了科学事实。从客观为真实,科学为一定主观性出发来解释。

5.结合具体事例,试述科学创新的社会伦理问题(克隆、安乐死、网络)

(1)克隆

①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

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克隆技术包括两类,一是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另一类是以克隆人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

②比较区别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的区别(4点不同):

A、目的不同:前者是通过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出所需要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去治病救人,后者则是在于克隆出人类。

B、过程不同:前者是在体外进行,后者则要求必须把克隆胚胎植入母体。

C、对胚胎的操作时间的界限要求不同:前者要求不得超过胚胎发育的第14天,后者则是一直到出生为止。

D、结果不同:前者得到的是细胞、组织或器官,后者得到的是生理意义上完整的人。

③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目前突出争议的表现(3个方面):

A、克隆使人的基本定义发生了改变,使人丧失了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品性,克隆出来的人恰恰没有这一点。

B、克隆人彻底搞乱了社会人伦关系。在无性繁殖的克隆人中,真正的基本社会关系消失了,因而相应的道德也消失了,势必会搞乱人伦、颠倒人们的世代观念,冲击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权力与义务观念,这在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上也将无法定位。

C、克隆技术若被一些科学狂人、仇视社会或毫无责任感的集团滥用,还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自然生殖的人的生命、地位、尊严势必受到极大的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

(2)安乐死

①定义: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②安乐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

A、实行安乐死符合现代人道主义。现代人道主义原则应建立在“生命神圣论”和“生命质量论”相统一的观念基础之上。人类希望优化自身,不仅需要“优生”,也需要“优死”。安乐死不是“生”向“死”的转化,而是死亡时由“痛苦”向“安乐”的转化,是解决死亡的质量问题。所以,安乐死的本质是驾驭消除痛苦的机制和规律,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科学调节,消除痛苦,使死者死得安乐,是优死。优死,是人类死亡方式的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理性的觉醒,是可喜的理论升华。

B、实行安乐死是对患者的尊重,是为患者着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人们对生活数量的要求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发生变

化。传统的医德只讲义务,而现代医德则更注重价值,注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

C、实行安乐死并不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承认现有医疗水平的不足,赋予绝症患者选择安乐死的权利,不仅尊重绝症患者的个人意愿,维护其人格尊严,而且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正视医学的局限,加强医学研究,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安乐死的原则是严肃的而非轻率的,必然要有权威的、科学的会诊与确诊,必然要有严格的、受到监督的法律程序和技术程序来保证其正确实施。即使偶见个别误诊病例,也不能成为反对安乐死的理由。

D、实行安乐死并不是对社会责任的否认。从法律上讲,请求安乐死的人,他们的生命中包含着他人的利益,即对他人的义务,要么这些义务已经履行完毕,要么义务人在客观上不可能或无力履行这些义务。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选择安乐死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也不构成对其社会责任的否认。

E、实行安乐死具有现代社会价值。从救助一个无药可救的病人所耗费的大量财力物力,药物资源角度考虑。

(3)网络

网络社会即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型,起交往互动的作用,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

①特征:

A、自主性。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B、开放性。主题的能动性、创造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实现社会人类交往的种种限制被打破,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比起交流的同时发生碰撞和冲突,使之表面化,尖锐化。

C、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里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在这里交汇,形成了多元化社会格局。

②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问题

首先,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在网络社会中盛行。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且可能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制约力下降,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这里畅通无阻,严重危害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个人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污染、垃圾信息、电脑病毒和网络犯罪、信息欺诈等问题。

其次,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遭到严重的冲击。网上道德秩序的混乱不可避免地波及现实社会的道德信仰和信念。更严重的是原先隐蔽于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社会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凸现出来甚至深化和扩大。此外,在网络中产生的恋爱、结婚、生子、离婚行为也给现实社会的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次,网络的开放与兼收并蓄造成不同道德规范、伦理意识、伦理行为间的经常性冲突与碰撞,最终导致少数国家的文化霸权。在无国界的网络中间,难以控制的跨国信息流动,使信息输出大国更容易将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上的扩张。

最后,个人责任意识的下降以及自制力的降低,导致不道德行为的增加。在网络空间中,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如果这些自由不受限制没有义务和责任的支撑,势必引起个人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对立和冲突。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之中,在网络中人民的需求和个性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滑足,但是传统的道德遇到了危机与挑战,法律规范和道德机制已经不能维护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尤其是伴随着网络伦理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主要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指定协议和规则,以防止网络应用中的不道德行为。但是网络社会呼唤的是自律性的道德,只有通过建立起新型的伦理规范,网络和现实社会才会更加协调。

6.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

7.谈谈你对科技异化现象的认识:含义,产生根源,现实表现,克服途径

(1)科技异化含义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说:“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黑格尔最先将异化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强调“异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与对立”。用我们的话说,其实异化就是自己

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科学技术其实就是如此,它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科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技术异化。例如,空调本是使人生活空间清凉的技术产品,却异化为使市民都共同生活在更热的城市之中的一个原因。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今,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异化对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反而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统治人本身、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

(2)科技异化产生根源

一、科技的“伴随效应”导致科技异化。

科技的正负效应往往交织在一起,当科技的正效应产生或出现的时候,其“伴随效应”即负效应,并不因人类的意愿而不出现。人类认识能力是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难于觉察科技应用的潜在风险。恩格斯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因此,科技的实现过程,带给人类的并不是单纯的进步,而可能是“忧喜之共门,吉凶之同域”的种种矛盾过程。

二、社会文化导致科技异化。

“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从核武器的威胁和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穷和环境恶化,到对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传统科技观使科技简单化,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科技完全是“自主”的,能够“自我调节”的,而看不到科技是非人类的,或者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都已经异化了,科学真理不再是整合的,科学技术变成了与人无关、独自运转的事物。

三、社会制度导致科技异化。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研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服从于政治的需要,特别是政府的需要。由于科学家的群体职业化,科技研究的课题和经费越来越依赖于政府,而科研成果与具体运用或者是最后的善恶效果离得越来越远。政治力量的干预使科技行为难以遵守带有社会公德的伦理道德规范。

四、科技的非法滥用导致科技异化。

有时科技专家发明的科技,却被一部分人作为满足某种欲望的工具,作为统治和威胁他人的工具。导致人类经常误用或滥用科技,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缺乏长远利益意识。由于人类要求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习惯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破坏了地球系统相对的稳定,引发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生态环境恶化。

(3)科技异化表现: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类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类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1997年的IBM计算机“深蓝”以3.5:2.5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

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化,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是科学技术的异化,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

(4)科技异化克服途径

科技异化阻碍人类的社会化。人类给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如果说技术是中性的, 则技术的社会应用不可能是中性的。技术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技术异化带来的严峻问题活生生的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再无法逃避。只有正确认识它,找到解决之道,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当前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快速的发展着,人类的各项活动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我们要如何在发展的基础上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对人来说,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人自己的最高目的,人之所想、所做都是为了人自己,而不是为了人之外的东西。科技的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人的本身,就是要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发展。当然,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各国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遵循超前思维和超前认识的原则。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虽有可能带来危险,但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一发展的整个过程,人类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决定在何种情况下终止研究、改变计划或继续钻研下去。

(三)在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人始终居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科学技术异化问题,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并辅之以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以保证主体能力的正确发挥而不至于被滥用、误用。当然,对于主体建设不能抽象谈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抽象的一般主体。社会是由有各种不同利益需要的主体构成的,他们的利益需要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尤其要处理好科学技术主体与政府主体、公众主体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对话、沟通、理解,对科学技术“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达成共识,确立多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四)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关键是要变革构成这一社会制度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则要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结构,使科学技术朝着符合人性的、有利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它既能体现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同时又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从而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能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论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是强调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这一论断说明了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发展生产力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自邓小平提出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论断开始,中国就在推进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几十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能忽视结合的不彻底,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今,中国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更符合创新规律的方式来推动。在对结合的认识上,不仅要加深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将结合问题看作科技界的问题,也要看作经济界的问题,切实转变经济工作的根本理念,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明确技术创新的经济属性,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入手,获得高价值。此外,现阶段我国的新产品主要应用者不能依赖于国外市场,应该发挥本国市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牵引作用,将市场应用作为自主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资本市场对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也至关重要。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尽管开办了创业板,但真正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短期利益导向严重阻碍了科技与经济结合。当前,在政府资金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下,应该下大力气引导投资市场关注科技与经济结合,关注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鼓励创新的投资市场。 或者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A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B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C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D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集中体现在生产的影响上。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则: 1、技术上的新颖性或创造性。技术创新特征在技术上的体现就是“新颖”,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市场范围内,相对于原有技术的改进或创造。2、经济上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技术创新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创新,这是因为创新存在极高的回报。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或过渡性。作为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中间环节的创新具有中介性,是技术与经济。 2、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⑤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你的专业上选一个题,并简述选题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所谓科研选题,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从广义上来说, 它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研究课题是指科学技术领域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而研究方向是指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领域。 选题的过程 (一)课题调研和实际考察。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总结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A、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看法。包括自然界得起源、演化、存在方式。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提出科学问题,选题,依据题目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进行对观点的验证、鉴定。C、科学技术观:对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形成一种看法。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关系、相互联系】:A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B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C科学观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D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E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4.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答:A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集合体。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运动看作是时间和空间内的位移变化,运动要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实现的。B自然界的组成是由一系列过程构成的集合体。自然界是建立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集合体中。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硕士研究生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 A 非 B 非 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 A 非 B 非 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 A 亦 B 亦 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 A 非 B 非 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 A 亦 B 亦 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 A 亦 B 亦 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AD)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 A 非 B 。 D 亦 A 亦 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 A 亦 B 亦 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