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行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行治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行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行治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行业差不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庞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专门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行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行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爱护和湿地生态旅行的可连续进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行;可连续进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育和进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庞大的生态旅行资源开发潜力。旅

行业是全球进展最快的展业之一,而生态旅行又是其中进展最快的部分,利用湿地旅行资源开发旅行业差不多成为生态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湿地生态旅行大量文献的研究,观看我国湿地生态旅行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学术动态,从而更加明确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归纳专家学者对湿地生态旅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有力的推动湿地生态旅行业的进展,实现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爱护和湿地生态旅行的可连续进展。

一、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

(一) 湿地的概念

关于湿地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说明,以以下举几位学者对湿地的定义:鲁铭,龚胜生〔2002〕在«湿地旅行可连续进展研究»一文中从四个角度对湿地进行了说明:从动力地貌学角度来看,湿地是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 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浅水地貌系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邻近变化;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 都可视为湿地加以爱护,不管它们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临时的;而美国工程师协会( 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 那么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连续时刻内被地面水或地下水埋住或浸润的地区。[1]

庄秀琴〔2003〕提出了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景观类型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 ,集合着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2]

丁长春,王松〔2002〕两位学者从湿地的重要性方面对湿地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他们指出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专门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3]

丁玲玲与杨士建〔2004〕那么是从湿地的功能的角度对湿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湿地是处于陆地过渡地段的专门生态系统,具有抵御洪水、调剂径流、蓄洪抗旱、操纵污染、调剂气候、爱护生物多样性、爱护区域生态平稳等多种生态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誉。[4]

滕玮峰〔2006〕在«对湿地生态化的摸索»一文中指出〝湿地〞一词来源于英文的〝Wetland〞,我国的多数学者倾向于国际«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淌、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米的水域。该公约还对湿地的定义延伸为更广泛的栖息地类型, 包括河流和湖泊、沿海泻湖、红树林、泥炭地、珊瑚礁以及人工湿地, 诸如鱼塘、虾塘、农田池塘、灌溉农地、盐池、水库、砂砾矿坑、污水处理场、运河。[5]

丁季华,吴娟娟〔2002〕在分析了不同学者关于湿地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湿地的三个差不多要素,即水,专门的土壤和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物。[6]

〔二〕生态旅行的概念

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行规划»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性旅行〔eco-tourism〕〞这一概念。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确认了〝生态旅行〞这一名词。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旅行概念的研究专门多,以以下举几位学者的观点:

雷国琼,刘娜〔2006〕和孙琦〔2005 〕等三位学者倾向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行协会对生态旅行的定义,即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

区域的旅行。这种旅行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制造经济进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他们指出这一定义的提出对生态旅行有一个明显的内涵注入,那确实是生态旅行应是负责任的旅行,除爱护环境外,应维系当地居民生活,制造进展机会。由于生态旅行对经济、社会、环境3大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视,把长远的可连续旅行作为自己的进展目标,因此,生态旅行被视为是爱护环境、爱护生态平稳的最好旅行方式,是旅行进展与环境爱护良性互动的典范,是实施可连续进展战略在旅行领域中的最正确选择。[7] [8]

赖叔懿,陈华芳〔2007〕两位学者对生态旅行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指出生态旅行是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连续进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观赏和研究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特点为旅行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爱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行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差不多原那么的专门形式的旅行行为。[9]

鲁铭, 龚胜生〔2002〕分析综合了多数学者的研究,提出生态旅行的概念应该分为三个范畴,即定向于连续进展目标的生态旅行概念、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行概念和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行概念。[1]

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行研究中心的Ralf Buckly(1994)将上述三个概念归并,把生态旅行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行、可连续旅行、生态环境爱护旅行和环境教育旅行的交迭部分。[10]

牛亚菲(1999)那么认为既不能将生态旅行简单的等同因此一种绿色或自然旅行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行概念完全等同于可连续旅行。[11]

〔三〕湿地生态旅行的概念

湿地旅行, 严格说来应该是湿地生态旅行,国内学者对湿地旅行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要紧有以下几种定义:

鲁铭,龚胜生〔2002〕认为湿地生态旅行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的旅行活动,具有强烈湿地环境爱护意识的一种旅行开发模式。他认为湿地旅行应以生态旅行为目标,使湿地旅行延伸为绿色旅行,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1]丁季华,吴娟娟〔2002〕那么认为湿地生态旅行应界定为:以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为旅行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看的旅行活动。这种活动的展开不应该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好应制造经济进展机会,让当地在财政上受益。[6]

张建春,李纪红〔2005〕等在«安徽省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开发初探»一文中将湿地生态旅行定义为:湿地生态旅行要紧是利用相对原始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观赏自然风光、地点风情和野生动植物等,来满足游客的躯体和精神上回来自然的需求。[12]综上归纳出湿地生态旅行应包含三个内容,即湿地旅行要表达生态旅行的内涵,表达湿地爱护和开发的和谐进展,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研究

关于生态旅行资源的界定,丁季华,吴娟娟〔2002〕两位学者指出,那个地点所说的湿地生态旅行资源比«湿地公约»中湿地的范畴要小一些,他们认为部分无美学观赏性〔如人工湿地中的污水处理池〕和不可进入性的湿地〔如沼泽,国家严禁进入的自然爱护区等〕不属于湿地旅行资源的范畴,因此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应界定为:具有一定可进入性和观赏性,具有现存或是潜在的客源市场,并能为旅行业所利用的湿地资源。[6]〔一〕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特点

关于对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特点的研究,张昌亚〔2006〕分析了我国湿地生态旅行资

源的特点,指出我国湿地旅行资源分布范畴广泛,自然景观类型具有典型的特点,具有生物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的特点。[13]

鲁铭,龚胜生〔2002〕两位学者那么是从湿地的旅行特色和旅行价值方面指出了湿地具有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

〔二〕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功能

对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功能的研究,孙体如、李荣锦〔2005〕等学者针对江苏湿地资源的特点,从直截了当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两个方面指出了其功能。在直截了当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提供水资源和提供湿地产品的功能;在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调剂流量、净化水质、调剂气候、坚持生物多样性、旅行功能和教育功能。[14]刘辉,安兴琴,祝红霞 ,韩治泰〔2005〕和邓龙、常方圆、李久山〔2007〕等学者在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功能方面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都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湿地的功能,即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15] [16]

丁季华,吴娟娟〔2002〕那么重点研究了湿地的旅行功能,指出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具体包括观光、求知、康体、度假四个旅行功能。[6]

刘晓莉〔2006〕也是从旅行功能方面对湿地生态旅行的功能进行了阐述,他们指出湿地生态旅行具有观光娱乐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保健康体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17]

〔三〕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类型

关于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类型研究,丁季华,吴娟娟〔2002〕和刘晓莉〔2006〕等学者将我国湿地资源分为五类,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6] [17]

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2003〕那么依照«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及我国湿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将我国湿地资源分为浅海湾及海峡湿地(低潮时水深在6m以内) ;河口、三角洲湿地;小型岛屿湿地;沙质海滩湿地等22类。[18]

〔四〕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评判

湿地评判在近20年内进展专门快,评判技术由最初的定性描述进展到集中在特定的生态系统,由最初的评判模型仅能评判少数几个功能,进展到能覆盖较大的地理区域和较多的生态功能类型的湿地,包括湿地的价值评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判、湿地环境阻碍评判以及湿地生态风险评判等方面,但我国对湿地生态旅行资源评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针对某一个体湿地中的某一个体要素的评判,以以下举几位学者的研究:汤蕾,许东〔2006〕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行资源评判与开发»一文中通过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特点以及开发觉状的评判,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行开发的计策。[19]

盛正发〔2006〕通过分析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行的特点,依照«旅行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判标准»的要求,对东洞庭湖湿地旅行资源进行评判,从而得出东洞庭湖湿地旅行资源单体的定量评判的结果比较高。[20]

许健民〔2001〕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判与可连续利用研究»一文中列举了对三江平原湿地泥炭资源的评判以及对新疆博斯腾湖湿地中芦苇资源的评判。[21]赖叔懿,陈华芳〔2007〕在«生态旅行资源的价值评判与最优开发路径选择»一文中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湿地旅行资源的价值进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资源开发的帕累托原理最优路径。[9]

〔五〕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开发

目前, 我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有30 处, 建成各类湿地自然爱护区353 处, 大部分均差不多开展了以观光、观鸟、狩猎和科学考察为要紧形式的旅行活动。其中观鸟活动是最能表达湿地生态旅行特色的活动之一。各个爱护区还依照各自特点,

大力开发湿地区域内的其他人文、自然旅行资源。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湿地生态旅行仍处于起步段。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 盲目的开发湿地资源使湿地生态旅行环境遭到严峻破坏, 直截了当导致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受损,因此对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开发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丁季华,吴娟娟〔2002〕两位学者依照国外湿地旅行进展的过程和治理思路,结合近几年来规划湿地旅行目的地的实践,总结了湿地旅行的开发思路。他们指出第一要坚持生态均衡原那么,从而实现湿地生态旅行的可连续进展;其次要进行详细的分区,分层开发;最后要清晰的认识到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实施综合开发的原那么,对湿地旅行资源适度的利用。[6]

郭建强〔2003〕在«中国西部湿地资源旅行开发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我国西部湿地资源的特点、类型以及制约因素,进而探讨了我国西部湿地旅行资源的开发计策。他指出第一要进行高起点的科学整体规划,做到有打算地分区分期开发;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湿地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爱护的基础上,做到可连续进展;在开发的过程中应以资源为导向,进行系统工程的综合开发;另外湿地生态旅行开发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旅行层次和提高旅行效益,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和效益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中、东部信息资源和财源优势,推进湿地旅行事业的跨过式进展。[22]

赖叔懿,陈华芳〔2007〕两位学者那么指出传统旅行方式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爱护,生态旅行尽管对此有所改进,但仍旧存在制度上的短板,容易造成〝公地的悲剧〞。湿地旅行资源的最优开发应该建立在囊括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评判的基础之上。他们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湿地旅行资源的价值进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资源开发的帕累托原理最优路径。他们还专门指出了复原生态学在生态旅行中的应用,复原生态理论对生态旅行的健康、连续进展有着专门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有用价值。[9]〔六〕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爱护与可连续进展

滕玮峰〔2006〕指出了湿地旅行生态化之路:第一要以可连续进展理念为指导,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他提出了湿地生态旅行是个〝四体〞系统, 即主体( 湿地生态旅行者) 、客体( 湿地生态旅行资源) 、介体( 湿地生态旅行业) 、载体( 湿地生态旅行环境) 。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旅行体系, 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或弱化都会阻碍湿地生态旅行的进展,因此生态旅行要追求生态美与〝四体〞的和谐。关于湿地旅行资源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于设计,实施科学的治理。[5]

田锋、秦丽柏〔2005〕也认为第一要提高爱护湿地对可连续进展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要依照湿地资源的具体特点建立有特色的旅行生态园;爱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固与再造机能;建立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开展资源监测;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23]

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2003〕三位学者针对我国湿地资源的爱护提出了计策:第一要复原重建,确保自然湿地面积;其次要加大宣传,注重湿地生态功能研究;在湿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上要标本兼治,最后要进行合理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旅行。[18]鲁铭,龚胜生〔2002〕通过对湿地旅行可连续进展的分析,提出对湿地旅行的爱护要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湿地旅行的立法。除此之外,他还建议要建立湿地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及指出政府决策与社区的参与的重要性。[1]

刘晓莉〔2006〕提出了湿地旅行资源环境爱护模式的构建,包括执行环境阻碍评判制度、确定景区进展合理容量、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游客参与湿地爱护、确保对环境爱护的投入。[17]

三、湿地生态旅行开发个案研究

〔一〕洪泽湖湿地

尚正永、白永平、叶正伟〔2005〕三位学者分析了洪泽湖地区湿地旅行资源的开发觉状,指出洪泽湖旅行资源丰富, 然而开发程度较低;区位优势明显, 地域组合良好;然而旅行业进展滞后, 潜力空间庞大。[24]

他们指出湿地旅行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连续进展为前提,不能破坏湿地资源的生态系统。他们依据生态学和旅行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设计了洪泽湖区湿地旅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模式,即观赏型生态旅行模式、参与型生态旅行模式、科研型生态旅行模式、文化型生态旅行模式。

庄秀琴〔2003〕那么是依照洪泽湖湿地资源的不同景观类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不同景观的开发模式,在堤岸向陆地过渡区湿地能够开展观光游和农业游的模式;入湖河口、滨湖河漫滩湿地能够开展森林公园的模式;河道、湖弯水面湿地能够开展垂钓游的模式;湖面、围垦区混合区能够开展仿古民俗文化游的模式。[2]

〔二〕假设尔盖湿地

雷国琼,刘娜〔2006〕对假设尔盖湿地的资源进行了评判,指出了其特点。假设尔盖湿地风光专门生物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民俗风情以及红军长征文化。依照其特点,笔者提出了几点假设尔盖湿地生态开发的建议:和谐湿地生态旅行开发与湿地环境爱护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旅行进展规划;作好湿地环境阻碍评判;实施湿地生态复原和爱护措施;加强湿地爱护立法与宣传教育。[7]

〔三〕洪湖湿地

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2006〕三位学者分析指出了洪湖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针对这些生态问题,以及洪湖湿地资源的分布特点,三位学者提出了洪湖湿地资源的生态开发计策,他们指出要以可连续进展为指导思想实施湿地生态复原工程,科学制订洪湖湿地旅行规划;进行湿地旅行开发环境阻碍评判努力提高公众生态旅行意识;完善洪湖湿地旅行配套服务提高洪湖湿地旅行商品开发能力。[25]

〔四〕福建海边湿地

王维奇〔2006〕指出福建省的海边旅行资源相当丰富,依照其特点,笔者对其生态旅行开发起初几点建议,在和谐旅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和谐进展的基础之上增进海边湿地景观的互补性;进展海上生态旅行;加强爱护海边湿地自然爱护区,促进海洋环境优化;对海边湿地实施法制化治理,爱护海边湿地旅行资源。[26]

〔五〕盐城湿地

陶奎元〔2001〕对盐城的湿地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其开发的不足,然后结合盐都市的具体情形,对其生态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生态景观学的原理规划湿地生态旅行;湿地及爱护区严格分区治理,建立绿色隔离带,建立必要景观观赏设施或项目;进展生态产业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进展旅行文化。[27]

四、总结

通过对湿地生态旅行文献的研究,关于我国生态旅行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当前湿地生态旅行处于一个蓬勃进展的时期,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也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的湿地旅行资源相当丰富,国内学者关于湿地生态旅行的研究要紧集中在针对某个湿地的个案研究,而没有从我国的整体湿地资源的角度动身,缺乏全局性。而且关于湿地生态旅行的理论研究比较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鲁铭,龚胜生.湿地旅行可连续进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2] 庄秀琴.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开发模式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

[3] 丁长春,王松.洪泽湖湿地的可连续进展[J].淮阴工学学报,2002,11(5).

[4]丁玲玲,杨士建.洪泽湖湿地资源爱护与可连续利用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

[5] 滕玮峰.对湿地生态化的摸索[J].经济论坛,2006(18).

[6] 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行初探[J].旅行初探,2002(2).

[7] 雷国琼,刘娜.假设尔盖湿地生态旅行开发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5).

[8] 孙琦.关于生态旅行内涵的摸索[J].林业经济问题,2005(3).

[9] 赖叔懿,陈华芳.生态旅行资源的价值评判与最优开发路径选择[J].产业观看,2007(4).

[10] Ralf Buckly.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3).

[11] 牛亚菲.可连续旅行.生态旅行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12] 张建春,李纪红.安徽省湿地生态旅行资源开发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13] 张昌亚.我国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的利用及爱护[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

[14] 孙体如,李荣锦.江苏湿地功能分析及其爱护计策[J].湿地科学与治理,2005,1(1).

[15] 刘辉,安兴琴,祝红霞,韩治泰.湿地资源爱护与生态旅行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

场,2005,21(2).

[16] 邓龙,常方圆,李久山.试论湿地的功能与效益[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1).

[17] 刘晓莉.湿地旅行产业可连续进展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8] 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我国湿地生态旅行资源爱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003,

23(4).

[19]汤蕾,许东.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行资源评判与开发[J].辽宁林业科技,2006(1).

[20]盛正发.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行开发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1(1).

[21]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判与可连续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22]郭建强.中国西部湿地资源旅行开发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3,23(3).

[23] 田锋,秦丽柏.太湖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问题与计策[J].人民长江,2005,36(11).

[24] 尚正永,白永平,叶正伟.洪泽湖区湿地旅行资源及其生态开发[J].西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5,41(4).

[25] 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行开发探讨[J].当代经济治理,2006,28(6).

[26] 王维奇.福建省海边湿地旅行的初步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6,18(6).

[27] 陶奎元.盐城湿地与生态旅行[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1,22(2).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江西省在生态补偿方面一直先试先行。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探讨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了现有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标签:生态补偿;鄱阳湖湿地;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江西省在生态补偿方面一直先行先试,2009年中央批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确立了以坚持生态优先,促进跨越发展的战略方针,推进生态补偿试点。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现有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1 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已普遍使用生态补偿机制来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07)。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表现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亟需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1 鄱阳湖湿地存在的问题 鄱阳湖湿地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湿地,位于江西省北部。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划分的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湖体核心保护区和滨湖控制开发带分布在13个县(市):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庐山区、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星子县、湖口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和东乡县。由于鄱阳湖区人口持续增长、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完善的保护措施等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地质构造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开始加剧。鄱阳湖区湿地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 第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鄱阳湖水土流失严重,湖区面积不断缩小,湖面面积从20世纪50年的500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000多平方公里。由于湖区面积的减少,鄱阳湖防洪能力降低,导致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由于湖面面积缩小,水质污染等问题,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常见的水生、濕生和沼生植物正在逐渐消失或生物群落正在严重退化,鱼类品种减少和资源量不断降低。 第二,环境破坏与生活经济发展的相互冲突。李志涛等(2010)研究发现鄱阳湖区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保护正处于相互冲突的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浅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院(系、部)名称: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20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纵然是在全球经济受经济危机重创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及管理服务等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在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还一定要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业发展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力。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第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只有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主题保障。 旅游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其次,发展旅游可以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第三,旅游业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山区的环境保护,可产生积极作用。第四,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发展旅游,一些地方逐步认识到,优良的环境就是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第五,发展旅游业还为一些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也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威胁乃至破坏一是旅游开发不按法律、法规和规划的要求进行。这种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特别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旅游开发不按法律、法规和规划办事,没有把发展旅游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筹起来考虑,就必然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二是旅游管理不到位,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污染。三是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会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如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乱扔乱吐,造成环境污染;不注重个人文明行为等,都会造成对环境的危害。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对海珠区湿地公园开发前景观生态的文献综述

对海珠区湿地公园建成前景观、生态的文献综述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都离不开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开发前的景观、环境的调查摸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着人为因素在后期发挥的效能。 对于海珠区湿地公园建成前景观、生态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者较少,且很不全面,侧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从景观描绘讲,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调查 研究者多从“广州”、“海珠”这样一个大的视角来探寻湿地公园建成前的景观、生态,这样当然是适用湿地公园建成前的环境的,但是不够有针对性和具化。例如:陈永红的《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拓展都市公园建设新路—浅谈海珠区生态公园建设》中这样描写:海珠区位于广州市的南端,珠江三角洲的北端,由海珠本岛与东面官洲岛、南面髻沙等两个小岛组成。岛的四周分别为珠江前航道所绕,水陆面积合计90.4平方公里。全区城乡交错,既有现代城市的风貌,也有乡村的田园野趣。海珠区新曙镇是广州市水果和蔬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全镇果林达20000多亩,品种主要以荔枝、龙眼、黄皮、杨桃、石榴、木瓜等岭南佳果为主。果林既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对广州市的气候、净化城区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之为广州市的“南肺”。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等文中也是类似的表述,基本上宏观介绍了海珠的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 二、微观调查 还有一部分的景观研究,则聚焦在了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一个小物种上。例如蔡莹的《广州市海珠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中具体介绍了水环境的相关内容“海珠区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岛区,有着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属于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道密布,水量充沛”、“海珠区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由西向东流淌的珠江前、后航道将其包围,四面环水,水面率达18.04%,位居广州市中心城区之首。海珠区外江堤线总长81.5公里,有水闸37座。岛内河涌交错,大、小河涌有70多条,河涌总长120多公里,主要功能为防洪、排涝和灌溉。近年来,海珠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正在实施的外江堤围洛溪大桥一海军码头段加固达标完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 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

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容的探讨表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问题,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 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 与地球表层的共存, 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 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 从而使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相较于国外对旅游生态资源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近些年来在该方面投入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结合实际都有着更深一步理解。 张婧(2016)[5]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一文中提出,湿地生态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损坏,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如果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起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资源。 马莹萍等人(2018)[6]在《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兴起。生态旅游在城市旅游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时成为人们亲近、体验大自然的必要途径,人们一开始对于生态旅游一词十分陌生,随着政府开始积极建设和提倡生态旅游,人们越来越了解和接受生态旅游,生态湿地旅游与珍惜和保护湿地的双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生态湿地旅游也让更多的人们树立了很高的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杜传健等人(2019)[7]在《南四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指出,湿地资源的开发必定会涉及湿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湿地开发的重要着眼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湿地自身的生态平衡性与湿地开发的不合理性的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因此,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全方位地处理好各个湿地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湿地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从湿地和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协调各种湿地景观开发与利用间的矛盾,避免影响大局势的发展,达到湿地开发的效益最优化 丁玫(2019)[8]在《甘南州玛曲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表示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场所,是多个水源涵养地,也是展现诸多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如净化水质,蓄水防旱,应对洪水泛滥,调节气候系统,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并且湿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开发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更是平衡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佳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旅游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在国内,关于旅游的评论、报道和文章不少,但主要是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和学者们提出的,涉及的主题是在某个旅游点过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力求创造出该旅游点新的看点和新的价值。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中国旅游从多领域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为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热点研究。1,在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研究,比如张凌云﹙2000﹚在《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王云才﹙2000﹚在《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规模配置》中认为对于一般经济区域来讲,旅游业只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产业特征的产业类型,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赵浩兴﹙2003﹚在《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中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除了具有明显优势,还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2,对旅游资源产权及对遗产资源管理的研究,比如,依绍华﹙2003﹚在《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中认为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投资开发景区在合理的规制合同制约下,不会改变景区的国家所有性质,但要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马梅﹙2003﹚在《公共产品悖论》中认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受到旅游产品的利益驱动已经偏离了其作为纯公共产品的目标,解决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的悖论需要由私人生产者的参与。认为旅游资源产权不可转让的理论依据是景区产品的公益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论与价值核算问题。张晓等人﹙2001﹚在《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认为景区产品市场化应在一个完善有效的公益性事业管理机制的框架内实现,而门票专营权的转让使景区失去公益性,性质上成了私人企业的资产。3,对旅行社分类制度和行业管理体制的研究,比如,姚延波﹙2000﹚在《我国旅行社业分类制度及其效率研究》中认为中国旅行社的分类制度必将是以渐进的方式由水平分工体系向垂直分工体系过渡。李天元﹙2001﹚在《我国旅行社业垂直分工体系缘何难以实现》中认为目前中国旅行社业水平分工体系下,组团社不采用以佣金的方式支付零售代理商,而是多为直销渠道,建立垂直分工体系的零售代理商的生存条件尚不具备。4,对区域旅游开发的研究,比如,保继刚﹙2000﹚在《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吴必虎﹙2001﹚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对区域旅游开发一般模式的原理和方法做了深入研究。吴铮争等人﹙2004﹚在《论西部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中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机制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张建雄﹙2003﹚在《滇西北旅游业发展中的隐忧与对策》中认为建立概念性品牌,可有效降低区域内各地旅游开发成本,解决西部地区“出口”不畅的问题。对于资源欠优地区的旅游开发,一些研究试图在区域发展的客观因素上建立开发演变的优化模型。5,对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比如,吴必虎、彭华、范业正、刘锋等人在旅游规划中运用系统观建立了相关的技术分析模型,为旅游规划奠定了基本框架。旅游规划的设计思路一方面通过数量模型化,将各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精确化;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人文生态的和谐发展,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趋于融合。王剑等人﹙2004﹚在《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中通过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的计算,评价、调整旅游地开发规划设

湿地公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湿地公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湿地公园在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湿地公园的现状调查和评估,探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 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湿地公园的建设规模、功能布局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2.分析湿地公园的生态状况,包括湿地类型、植被分布、水体质量等; 3.评估湿地公园的社会效益,包括游客流量、满意度调查等; 4.探讨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 5.提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优化措施,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的 国内外发展情况; 2.实地调查:选择多个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其建设规模、 功能布局和管理机制等; 3.采样分析:对湿地公园内的水体、土壤和植被等进行采样,进行物理 化学分析和生态调查; 4.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状况和 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5.问题分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6.优化措施提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优化措施, 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3.1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推动湿地公园的可持 续发展; 2.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推动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湿地公园的现状调查和评估结果,包括湿地类型分布、植被状况和水 体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2.湿地公园的社会效益评估结果,包括游客流量、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 数据; 3.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优化措施,以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 效益。 4. 计划进度和预算 4.1 计划进度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设定,以下为本研究的初步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1个月):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第二阶段(2个月):湿地公园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第三阶段(1个月):数据分析和问题分析; •第四阶段(1个月):优化措施提出和论文撰写。 4.2 预算 本研究的预算主要用于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的费用,包括交通费、住宿费和实验室分析费等。初步预算为1万元人民币。 5.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绿色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人类生产生活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本文将重点湿地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湿地水文学是研究湿地水文过程、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湿地水文学的研究日益受到。本文将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四个方面,对湿地水文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湿地水文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涉及的研究领域也更加广泛。目前,全球湿地水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湿地的水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湿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湿地退化与恢复等。同时,各国学者也在不断探索湿地水文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湿地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及采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方法则包括水位、水量、水质等数据的测量和采样。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新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案例分析则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为湿地水文学的研究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成果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湿地水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揭示了湿地水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例如,研究发现水位波动与气候变化、流域水量平衡等因素密切相关;湿地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对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等。 2、阐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例如,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维护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加强湿地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有助于提高湿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 3、揭示了湿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例如,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其分布、功能和生态系统结构都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 一前言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 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 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保护和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种旅游形式。在中国,生态旅游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将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使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得到加强,旅游业收入和就业机会连年增长。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 1.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 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如何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和需求的研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生态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在研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参与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生态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研究 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对游客市场调查、消费偏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态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1.加强科学评价和管理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科学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科学开发,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生态旅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维度问题。 3.推动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结合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应该与当地社区的发展相结合。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探索生态旅游与社区共赢的模式。 结论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为促进国内旅游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综述表明,尽管在生态旅游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推动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结合,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的研究及其现状——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首次出现于1965 年, Hetzer 评论旅游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冲击,并提出“Ecological Tourism”用以取代传统观光模式,同时开始呼吁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要重视环境的感受,提倡一种对当地文化与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足的旅游活动。当时就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①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 下进行。 ②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

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五、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森林旅游 国内外生态旅游现状回顾 ⑴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96年由武汉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开了解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研讨会,1999年为生态环境年,全国各省市已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景点,如: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甘肃新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万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森林公园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现在年接待游人达5000多万人次,2000年,我国森林旅游者将近1亿人次。我国已有各类森林公园870处,其中国家

云南海峰湿地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云南海峰湿地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与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巨大,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生态问题日益加重,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湿地恢复与保护迫在眉睫,湿地生态补偿亦成为湿地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云南海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此个案研究以求对云南省湿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在对海峰湿地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峰湿地保护区旅游开发现状和生态补偿开发现状,以及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详细计算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应用投入与需求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海峰湿地生态补偿需求与投入进行计算分析,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出目前海峰湿地生态补偿现行标准与资金缺口以及实际补偿标准与额度。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确保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全文共分为五章,总体内容表现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可能创新点、技术路线、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本部分是核心内容,包括第三章、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展开实证分析,在确定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及补偿方式的基础上,对海峰湿地旅游开发生态补偿进行分析,并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与评估,确定生态补

偿标准及补偿额度,进一步设计了湿地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及保障体系,为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开发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湿地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旅游开发立足于城市湿地资源、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激发其强烈生态环保意识的旅游开发模式。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城区西部,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10.8k㎡。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从初始阶段便给予较高的定位,确定了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的原则,有效避免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划滞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问题。 所以在开发西溪湿地生态旅游时,要体现湿地的自然风光,深厚多样的人文积淀,质朴古老的民俗风情,江南特有的生态文化以及现代人的休闲生活方式等。目前,西溪湿地正以其独特的次生湿地特色申请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湿地文化节。之后湿地将开发出更多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点,突显其城市湿地的地理品牌地位,并与西湖并联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通过对西溪湿地的现状和可利用资源进行研究,提出西溪湿地相应的保护和改进措施,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城市湿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为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新方法,避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湿地的破坏。 研究内容: 一)西溪湿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基于五级态度量表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为例

基于五级态度量表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滕州 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为例 韩笑;杜先利 【摘要】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ecological tourism attraction of red river wetland park of Tengzhou Weishan Lake,and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was carried out by adopting SPSS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Furthermore, combining with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factors that affected satisfaction and practical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tisfaction of all the factors were lower than the mean of significance, and there was a distinct gap between significance and sastisfaction of some factors. This reflecte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ourists were not high at all. In conclusion,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attraction and the service work were put forward.%以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典型的生态旅游景区为例,运用五级态度量表量化游客满意度评价因子,基于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IPA分析法对影响游客满意度因子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子满意度均低于重要性均值,甚至有些因子重要性与满意度之间差距明显,反映游客的满意度一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景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些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32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 (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 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 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 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 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 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 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oc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姓名: 高倩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42 学号: 2224224 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 2007年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高倩 指导老师秦淳霞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提升古运河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发挥古运河在当代的旅游文化功能,为古运河沿线城市的申遗工作做好准备。本文通过阅读近二十年来有关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运动变迁,全面介绍了两岸城市旅游景点,并对运河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状况做了评估,展示了当代南北沿河城市对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指出了今后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A summary of tourist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Gao Qian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 For protecting and exploit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exerting tourist functions of the old canal, getting ready for the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apply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 overall briefs the scenery spots along the Grand canal, estim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for the canal by reading abundant of literatures between 1999 and 2007, then exhibits the progress of analysis about touri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analysis and theory research from culture protection angle. 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canal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 protection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拱霞桥,北至北京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6省市,全长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我国古代贯通南北的唯一交通大动脉。它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今,万里长城虽已废弃不用,但早在1987年便被列入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而千里运河作为中国独一无二“活”的文化遗产,却不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