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 2018高考政治大题专项训练及主观题答题技巧

最新 2018高考政治大题专项训练及主观题答题技巧

2018高考政治大题专项训练及主观题答题技巧

第38题“经济”主观题(一)(二)

第39题“政治”主观题(三)

第40题“哲学+文化+探究”主观题(四)

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原因依据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评析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大题专项训练(一) 第38题“经济”主观题

(时间:20分钟分值42分)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唯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改革是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本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小问题,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它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考生主要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结合材料分析;第二个小问题,考生可以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以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几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2分)②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分)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利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2分)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分)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2分)③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2分)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和谐。(2分)

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全部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8位,再次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来自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重制约,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以机械设备为代表的投资品出口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伴随中国要素成本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成本不断攀升,价格等方面比较优势弱化,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工资成本、环境成本等方面明显不占优势。与此同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出口产品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仍难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内新的外贸增长点尚未形成。

概括材料体现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解析】本题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体现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解读题,比较简单,考生既要说明我国取得的成就,也要说明存在的问题。后一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然后考生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当前对外贸易的情况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信息: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2分)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发展面临困境。(2分)

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2分)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随着我国的要素成本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的比较优势弱化,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困境。(2分)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所以我国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出口产品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难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从而面临困境。(3分)④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还没有明显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导致新的外贸增长点尚未形成。(3分) 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还有28个省级行政村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的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在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有33万个,占39.6%。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我国贫困现状的特点,并分析国家应如何解决上述贫困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概括我国贫困现状的特点,并分析国家应如何解决上述贫困问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认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比较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比较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比较深。根据上述问题,调动运用

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特点: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比较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比较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比较深。(6分)

措施:①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电网、交通运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分)②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2分)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2分)④加强环境保护,改善饮用水条件,让更多的人喝上干净的水。(2分)

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措施类”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

1.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2.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

解题策略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要看清要求,读懂题意,二要围绕设问,回归教材,三要多角度思考,思维发散,四要多种方法并用,五要逻辑严谨,恰当使用语言。

解题指导

技巧1.抓主体。措施类主观题,解题关键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在表述措施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度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技巧2.定范围。要明确答题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答题方向。

技巧3.找措施。一要从教材中找措施,二要从材料中找措施。

技巧4.联材料。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题专项训练(二) 第38题“经济”

主观题

(时间:20分钟分值42分)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发展是杭州峰会的一面旗帜。

全球发展问题:不平等。据有关统计,世界基尼系数已达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贫困。全球仍有8亿左右人口忍饥挨饿;难民危机。2015年,逾120万人在欧盟成员国首次申请避难。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经济角度来说,发展不平衡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缺乏内在支撑;从政治与安全角度而言,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地区的动荡与冲突,滋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势力。

请结合材料分析全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的依据。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全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的依据,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包括两个小问。考生在回答第一问时,抓住材料关键字句“不平等”

“贫困”“难民危机”组织答案即可;考生在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答题知识范围是“经济全球化”,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问题:①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悬殊。(2分)②经济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贫困人口数量巨大。(2分)③难民数量庞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滞后。(2分)

依据: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2分)②发达国家

仍然主导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2分)③经济全球化能够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配置,并促进了生产力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2分)④有利于互利共赢,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

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总统,英国公投脱离欧盟,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大多数国家广泛认同。

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抛出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游说美国知名企业从中国及其他市场撤回本土,扬言向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45%的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到很大扼制。

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必须处理好内外诸多问题。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出口商品关税成本增加,“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际贸易不平衡引发的“技术、绿色、蓝色”贸易壁垒;中国出口企业自身也存在出口商品低价竞销、自主知识产权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比重大、低附加值产品过多、经济效益不高等薄弱环节,我国政府必须引导我国企业采取措施进行突破,以大国风范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给贸易保护主义者指出逆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危害,并为我国企业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给贸易保护主义者指出逆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危害,并为我国企业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提出可行性措施。主要危害可从全球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反面如阻碍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削弱国际分工、降低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减少国际贸易、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等方面阐释。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举措可从充分利用世贸规则、转方式优结构、创新驱动等方面谈起。

【答案】主要危害:逆全球化阻碍世界各国发展生产力、削弱国际分工、降低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减少国际贸易、阻碍各国经济发展。(4分) 措施:①学习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用好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非歧视

原则,积极参与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分)②积极实施自主创新驱动,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加产品附加值。(4分)③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产品结构优化,进行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出口新优势。(3分)

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两会”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强”

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数量仍屈指可数。中国与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在于质量。我国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导致我国出现居民消费外溢、中高端消费转移现象,引发了产品市场的“怪圈”,即企业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了“产品质量不高→低质低价形象→中高端需求转移→提升质量的动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非良性循环。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并从企业供给的角度谈谈应怎样解决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于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涉及企业商品价值的实现、满足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知识;从企业供给的角度解决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主要考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答案】意义:①有利于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成为内需增长的新动力。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产品迈向中高端,引领中国制造升级。④有利于形成出口贸易竞争的新优势,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⑤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措施:①面向市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2分)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分)③增强质量和品牌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分)

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意义类”或“影响类”主观题一般形式是“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还有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等。

解题指导

技巧1回归教材法:看到一个意义类题目,学生首先应该思考,教材上关于本题目的内容有哪些?有些意义类题目本身在教材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些意义类题目教材上虽然没有具体阐述,但学生也能从教材有关基础知识中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技巧2材料分析法:也称内容分析法,即根据设问和材料内容反映的方面作出对应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充分提取材料中每一个有关“意义”的信息点,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再组织成完整的答案。

技巧3角度分析法:从不同角度看,有哪些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意义类题目,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找准角度,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角度找得越准确、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技巧4明确对象法:意义类试题中常用对象主要有:对国家的意义,对企业(经营者)的意义,对个人(经济生活中有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农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有公民)的意义。有时还可以把对象的范围扩大,如对市场、资源、农业、产业结构、社会等具有的意义。

大题专项训练(三) 第39题“政

治”主观题

(时间:15分钟分值36分)

1.(12分)(2017·安徽省蚌埠市期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

巨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材料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运用政党和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解析】一是注意设问对行为主体的要求,即站在中国共产党、政府两个角度来分析措施,如党的领导、政府的职能等;二是全面梳理材料信息,以此调动中国共产党、政府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如党坚持宗旨和贯彻执政理念、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等。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通过《建议》制定对扶贫脱贫工作的方针、政策,科学执政,领导扶贫脱贫工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6分)②政府要全面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培育特色产业,履行好经济职能;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做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6分)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如何相互助力?地处某特困带的A县交出了一份

产业绿色富民小康之路的答卷。

针对精准扶贫,A县县委专门成立强攻精准扶贫领导小组,设立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作战室,按照县领导结对3户、科级领导干部2户、一般干部结对1户的标准推进全覆盖;针对绿色扶贫缺乏资金,A县某人大代表老王深入群众实地调查,并把意见反映到有关部门,予以解决;针对绿色合作发展,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商定组建各类绿色农业合作社等事宜,广大村民积极建言,在此基础上农民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绿色产业合作社,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了村民由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A县为什么能实现由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分别从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村委会角度来分析说明。从中国共产党角度可从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执政理念、“三个代表”角度来回答;从人大代表角度可从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回答;从村委会角度可从村委会性质、村民自治角度来回答。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制定符合农村发展的绿色脱贫致富方针政策,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分)②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老王深入群众实地调查资金缺乏状况,并帮助解决,有利于实现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4分)③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基层民主自治,保证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发挥村民在绿色脱贫致富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村民由绿色脱贫到绿色崛起的转变。(4分)

原因依据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问一般以“为何”“原因”“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解题指导

技巧1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技巧2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技巧3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该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解析】本问考查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的知识。通过审题,确定答题范围为政治生活,设问主体是国家,设问指向是国家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

支持和保障,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抓住题干关键词句,联系政府的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概括和说明。

【答案】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要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激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4分)政府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4分)政府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4分)

大题专项训练(四) 第40题“哲学+

文化+探究”主观题

(时间:40分钟分值78分)

1.(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此前,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含《弟子规》《论语》等17种标准教材。其中《弟子规》应不应该进入小学教材,多年来一直争论不断。《弟子规》等读本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兴趣。实践中,部分学校已注意到了“争议”部分,由于古代圣贤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难免有封建礼教的思想及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观点。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评析“《弟子规》不能进入小学教材”

的观点。(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读本开发。(12分)

(3)请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两条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4分)

【解析】第(1)问,评析该观点需要对该观点进行定性评价和辩证分析。根据材料,寻找答题的切入点。“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部分学校已注意到了‘争议’说明文化应在继承中发展。本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评析类问题要关注别人的观点,通过合理的论证(注意理由和证据对论证的支撑作用)明辨是非。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实事求是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以含义为思维的起点,结合材料信息和含义蕴含的几层意思逐步展开说明。第(3)问,本题比较开放,所拟标语,每一点要求全面、准确表达出即可,写得不全或不准确酌情给分。

【答案】(1)①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教育具有选择功能,《弟子规》的内容脱离当前儿童生活实际,难以引发儿童兴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封建礼教的思想与现代文明难免产生冲突,传统文化的继承应立足于实践,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3分)②也有一定片面性。(1分)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传递和创造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重视挖掘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动传统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的创新。(3分)③总之,题中观点看到了《弟子规》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明确《弟子规》的合理成分,是不科学的。(2分)

(2)①实事求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从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出发,加强调研,具体探寻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遵循传统文化传承规律有机结合。(4分)②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增强读本的时代性和可读性。(4分)③反对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脱离学校

和学生实际的机械做法。(4分)

(3)写出两点,每一点2分。每一点要求全面、准确表达出:①宣传优秀传

统文化;②符合自身实际。写得不全或不准确酌情给分。

评析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指导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对还是错的评价,找到其中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第三步,阐明正确观点或明确正确做法怎么办:针对题目的观点,阐明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正确观点,或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2017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启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9月底举行颁奖仪式。

道德是社会人民大众公认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尺度,我们应该把建设思想道德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全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现在需要被唤起。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中国梦也无从谈起,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就没有前途。因此公民道德建设非常重要,一定要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和格局。我们有雄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基础,只要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通过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我国人民道德

水平。(10 分)

(2)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的合理性。

(12 分)

(3)请你为提高道德修养写两条标语,标语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号召

力。(两条,每条10~30个字,4 分)

【解析】第(1)问需要注意分析材料,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应该来自于材料的重点内容:“建设思想道德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关键信息分别体现了其建设的途径和措施。第(2)问,知识范围是“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的合理性,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需要回答意识的能动性;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实践,因此需要回答实践的知识。第(3)问,注意标语围绕的主题是提高道德修养,不可偏离主题,每条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1)①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转型客观实际出发,提高道德水平。

(2分)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4分)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4分)

(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通过建设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还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能够为提高文化自信凝聚力量。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社会的措施,从而能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点4 分)

(3)树立道德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多一分素养,少一分低俗;提升道德修

养,共建文明家园。(每点2 分,答出两点即可)

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7月23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黄大年同志学习。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坚定信仰信念,对党忠诚、心系祖国,把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毕生追求。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我们才能不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坚守这份理想信念,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根”。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党员干部应怎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12分)

(3)请你结合实际,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就如何对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给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

【解析】本题第(1)问的解答应关注知识范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抵制错误思潮、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文明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问从价值观角度进行考查,可分别从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及正确的价值观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属于半开放式,提出的建议应围绕主题,且具有实际操作性,切忌空话、套话。

【答案】(1)①促使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3分)②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3分)③发挥模范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2分)④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分)

(2)①党员干部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党员干部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③党员干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创造价值。(每点4分,共12分)

(3)①观看党史纪录片或上党史课,帮助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跟党走的信念。②举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展览,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③结合实际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把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为勤奋学习、增强本领、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