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对顺利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供你参考。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

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

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 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老师出山之

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黄鹤楼》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③。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 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③〔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⑤〔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10〔相与〕共同、一起。11〔中庭〕院里。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1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复习.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复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复习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复习卷 (一)答谢中书书 一、按原文填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二、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是(朝代)思想家家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现了 作者 的情感。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共.谈 2、入.云 3、见.底 4、交辉 ..5、四时 ..6、俱.备 7、晓.雾8、将歇.9、乱.鸣 10、欲.颓11、欲颓.12、沉鳞 .. 13、竞.跃14、欲界 .. ..15、仙都 16、未复 ..17、与.其奇 四、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问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写色彩搭配之美的句子 是:, ,, 。写晨昏变化

之美的句子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按原文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二、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朝代,与其父亲和弟弟 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解.衣欲.睡 2、月色入户. 3、欣然 .. 4、念. 5、遂.至 6、寝. 7、相与 ....8、步.与9、中庭 10、空明 ..11、交横 ..12、盖. 13、但.14、闲人 ..15、耳. 四、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谈读书 作者:培根 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

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 作者:马南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

部编版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课文同主题阅读

《谈读书》赏析 《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随笔“essay”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首先由他在英国使用。从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随笔文学文体上的一些特点,即谈话似的,重在发表观点,而不周密论述。本篇文章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傅彩,如何长才,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好在我们都有体会,说的是常理。但常理却如此精辟,以一当十,这就是培根的力量。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相反的观点,诸如读书过多容易变得迂腐,理论脱离实际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等等,但他也不辩驳,而是从容地堵漏洞,从正面点出读书的好处以后,接着谈迷信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的弊病,“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云云,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接着谈读书的方法,要言不繁,点到即止。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讨论交流、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根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进一步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文章风格平易流畅,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的确看得出这是一位通晓寻常人人情心理的渊博之士的谆谆告诫。为了增加可读性,使文风亲切,文章还注意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这就是随笔的特点,仿佛在文艺沙龙里的漫谈似的,没有归纳演绎,原因结果,大小前提,本证旁证,说的道理都是具体的活的东西,生活中用得着的,娓娓到来,令人会心。正像英国文学史家鲁宾斯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短文两篇《孔子世家》原文与译文 长版

《孔子世家》原文与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

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郦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短文两篇的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的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翻译文章。认识人类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学习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寻我国古代神话资料,提前预习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法,精读探讨法,想像体味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我国古代神话的情况。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教师介绍《山海经》和《淮南子》的基本情况。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学习《夸父逐日》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20200607003340)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 理 【第22课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 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

八年级短文两篇翻译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原文译/文: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⑦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⑧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比较两篇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在比较分析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比较两篇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的异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说课稿 2.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4.八年级语文上《落日的幻觉》课文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对顺利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供你参考。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

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