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完整版)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完整版)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完整版)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完整版)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认识自我,重视自我意识的养成。 教学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 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形成。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进行理论讲授;讨论。 课时:2学时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包括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认识:生理状况(如身体状况和外貌特征)、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能力、行为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等)。自我意识包括本质的自我与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我们以此确定自己,并在生活经历、反省体验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任何青年人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在这一年龄能够比较正确而客观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才可能在将来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心态步入社会。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自我意识萌生时期(8个月——3岁,主要是生理自我的发展)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例如,婴儿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咬到自己哭出来,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l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形成时期(3岁——14岁,主要是社会自我的发展)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14岁——23、24岁,主要是心理自我的发展)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2021年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欧阳光明(2021.03.07)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二十余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了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用“我”来代表自己。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要求;出现

羞愧感和疑虑感。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应该说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第二阶段为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这一时期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还是外部世界。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他们并不了解。他们并不明白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常以为是由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太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事物、认识社会,更多的是参考甚至模拟成人的相关观点。 第三阶段为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进入心理自我,个性逐渐形成。从青春期到成年约十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渐获得心理自我。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如自我认识失实、自我调节失控等。那么,如何促使儿童拥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1.鼓励儿童多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要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

习题—自我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 霍妮(K. Horney) 著的《自我的挣扎》 B. 弗洛伊德(S. 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 米德(J. 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 詹姆斯(W. 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2.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A. 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B. 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C.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D. 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 3.下列对自我意识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A. 自我认知 B. 自我情感 C. 自我意向 D. 自我觉知 5.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是() A. 实用自我 B. 社会自我 C. 理想自我 D.公我 6.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A. 生理自我 B. 物质自我 C. 社会自我 D. 心理自我 7.有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这种自我意识是() A. 可能自我 B. 心理自我 C.理想自我 D. 实用自我 8.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是() A. 自我意向 B. 自我表现 C. 自我觉知 D. 自我评价 9.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0.下列有关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存在自我觉知 B. 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C. 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的产生有关,但却不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D.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必要条件,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11.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 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普通心理学》: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总之,自我监督,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着眼于“发展”,二者共同承担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最新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3 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4 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5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6 要二十余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7 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8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9 (8个月~3岁)。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10 外界事物的区别。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11 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12 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了一岁左13 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14 作的主体。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15 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16 用“我”来代表自己。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7 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18 要求;出现羞愧感和疑虑感。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19 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20 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应该说三岁儿童21 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22 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23 第二阶段为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深的时期,24 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二十余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了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用“我”来代表自己。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要求;出现羞愧感和疑虑感。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应该说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第二阶段为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这一时期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还是外部世界。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他们并不了解。他们并不明白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常以为是由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太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事物、认识社会,更多的是参考甚至模拟成人的相关观点。 第三阶段为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进入心理自我,个性逐渐形成。从青春期到成年约十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渐获得心理自我。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如自我认识失实、自我调节失控等。那么,如何促使儿童拥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1.鼓励儿童多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要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他们很难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儿童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改进的。 2.让儿童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论儿童对或错、进步或退步,都可以让他自己做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3.培养儿童积极的及我一时。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成人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产生自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知识讲解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 展

精品文档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二十余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了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用“我”来代表自己。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要求;出现羞愧感和疑虑感。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应该说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自我意识成长的九个阶段

自我意识成长的九个阶段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 1949-)目前被公认为是“后人本心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发言人,其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 由于肯恩·威尔伯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富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了“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美誉。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肯恩·威尔伯23岁时发表《意识层次图》,此后著述不断,迄今已有20余部著作。他的作品被翻译到20个国家,名列美国同类作家之首,被称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其主要著作有:《没有疆界》,《阿特曼计划》,《来自伊甸园》,《眼对眼》,《恩宠和勇气》,《性,生态和灵性》,《科学与宗教》,《一味》,《整合心理学》。 野兽北京读书笔记 肯恩·威尔伯认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一连串的阶段和次第,从发展最低的和最不能统合的到发展最高的和最能统合的。这里起码有几十种不同的次第和种类,他选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九种,将之称为“意识的基本结构”。 意识的基本结构就是觉知的积木,譬如感觉、意象、冲动、概念等等,它们是从长青哲学的“伟大的存在之链”:物质、肉体、心智、灵魂和灵性发展出来的分类法。 第一层为感官生理构造阶段。其中包括肉体的物质成分加上感觉和认知,这就是皮亚杰所称的知觉动作的本能阶段;奥罗宾多所谓的生理—知觉阶段;吠檀多(Vedanta)哲学所说的肉身。 第二层为幻影—情绪阶段:这是情绪和性欲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知觉到冲动、欲力、生命力、生物能和气,再加上首次出现的心智形态,也就是意象——阿瑞提(Arieti)称之为“幻影阶 段”(Phantasmic level),大约七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这些意象。 第三层为表象思维阶段,也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前运思维:其中包括了各种符号(symbols)。2岁到4岁出现各种象征,4岁到7岁出现各种概念。 第四层为具体规则-角色取代阶段。7至11岁的年龄开始发展具体规则的心智能力,心智在感官经验上具体地运作。这是第一个出现由规则来掌握思维的意识状态,譬如数学的乘法或除法。这也是第一个以别人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观点来思考的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皮亚杰称之为具象运思阶段,因为它是以非常具体的语文来进行复杂的思维。在这个阶段的心智会认为神话都是很具体和真实的。 第五层为形式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还可以反观自己的思想。他有高度的内省力,有能力做假设性的推论,或者尝试做各种提议。皮亚杰称之为形式运思,出现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狂放的理想主义都是被形式运思助长的。奥罗宾多称之为“推理的心”(reasoning mind),吠檀多哲学称之为心意身。 第六层为存在或统观—逻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逻辑是统合的、含纳的、网罗的和联结的,奥罗宾多称之为“高等心智”,佛家称之为末那识。它是非常具有统合力的意识结构,能把身心统合到一个更高的秩序,威尔伯称之为“人首马身”(centaur)——象征着身心的统合。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 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

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 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摘要: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较之于整个社会,大学生是最敢于查问和审视自己存在状况的青年群体,最敢于对自己的生活持批判态度、活得本真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使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理世界中。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同一与分离,自尊的获得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定,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构成他们心理矛盾与冲突的主旋律。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一)何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如何形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范文

自我意识的发展范文 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如何变化的。 自我不是一个普适的、纯粹抽象的东西。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即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他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对信息和反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英国统计学家费希尔从古典统计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单位信息量的问

题;美国电信工程师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熵的公式;维纳则从控制的观点研究了有噪声的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并分析了信息的概念,提出了测定信息量的公式和信息的实质问题。 他们几乎同时解决了信息的度量问题。 1932年,美国通信工程师奈奎斯特发现了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条件,即著名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1945年,维纳把反馈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把反馈理解为从受控对象的输出中提取一部分信息作为下一步输入,从而对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自我”概念的重新认识 “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在改进防空武器时发现,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 在这里“控制论者”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自我概念,即从外部获得,通过反馈系统识别出诺伯特·维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武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浅析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目录 摘要

序言 案例导入 1. 自我意识的概述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2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1.2.2健全的自我意识对青春期学生发展的作用 2.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2.1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1.1自我意识的分化 2.1.2自我意识的矛盾 2.1.3自我意识的整合 2.2 影响自我意识偏差的因素 2.2.1社会客观因素 2.2.2家庭环境因素 2.2.3学生个人因素 2.3.4学校环境因素 3.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3.1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

3.3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 3.4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4.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质量及体态等) 、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等) 以及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中叶以来,自我意识开始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未成年人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导入来分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对自我意识的做了较全面的概述,包括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在青春期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本文对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列举了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再次,本文提出了四条关于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对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总结了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得出结论。 关键词:青春期;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了自我意识的发展,我懂得了很多自我意识的知识。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婴儿的自我意识较弱,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能用人称代词;幼儿时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开始有独立的、具体的评价;儿童时自我概念开始出现,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这个时期,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稳定性越来越高。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这些自我意识中,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以下特点:1、自我中心倾向减弱;2、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的认识更客观;3、更注意发现自我、关心自我。在这个时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统一性的发展等都能修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有两种:自我悦纳、自我否定。 因此,作为一个要成为人民教师的大学生,我应该从各个方面研究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要鼓励儿童参加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心情,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其次,让儿童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论他对与错,都可以让他自己做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之后,要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批评和表扬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是笼统的对人。最后,要提高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这还要具体的从事情出发。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