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这次说课,我抽到的是《最后一课》。我将按王敏勤教授的七说说课,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模式、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说课堂评价、说资源开发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由于学教目标的选择关乎后续所有环节的方向和意义,所以我将以关乎学教目标制定的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模式三个方面作为说课重点,其它几个方面略谈。

一、说教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下第二单元第二课。王荣生曾说过,每一个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在目标设计时,我们应尽可能对教材、教参、课后练的使用要有所取舍,不能一味的膜拜,须有自己的主见,尤其是要对教材进行梳理,选定本课最合适的学教目标。

(一)从新课标、单元提示、教参、课后练习来看,与制定本课目标相关的有以下方面:

1、新课标

阅读: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单元提示:

1>“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方法: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方法:“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教学参考

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对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4、课后练习

1> 第一题“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的变化?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2> 第二题“作者是怎样刻画韩麦尔这一人物形象的”指向于思想情感的品味,可用于语言运用技巧的学习(其它描写对心理活动的体现)

3> 第三题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的改写第一人称更适合心理描写的运用

4> 第四题对母语的认识爱国情感的培养

(二)本人对记叙文体系的梳理也为确定本课的学教目标提供了依据:

记叙文学习体系梳理。

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所以它可以涵盖以下13种在教材中常出现的文体:童话、寓言故事、小说、叙事散文、神话故事、新闻、叙事类文言文、叙事诗(包括叙事类的儿歌、古诗)、游记、话剧(剧本)、以讲故事为外形式的演讲稿、通讯、报告文学等。本文是一篇小说,所以把他放在记叙文体系下来学。

2>本文适合进行心理描写的探究。

初中(七年级新教材八九年级老教材)共有记叙文120篇,其中七年级新教材记叙文共52篇(不含诗歌)。

写心理活动较多的篇目有:七上《再塑生命的人》、七下的《走一步再走一步》12处、七下的《在沙漠中心》(篇内心独白);老教材有八下的《雷电颂》(戏剧中的内心独白)、九上的《孤独之旅》(第三人称心理描写)、九下《热爱生命》。

《再塑生命的人》心理描写较多,但处于七上第七课,表达方式的知识相对单薄,对其进行探索为时尚早。而《最后一课》使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数量众多(20处)、形式最丰富(3种)、难度适宜、前有铺垫,后继各种描写及内心独白的专场,因此,本文是初中记叙文中最适合进行心理描写探究的文章。

在本文中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及使用时机有以下3个方面:

A 心理是思考内容的表达心理独白,即“心里话”,是语言描写的前身。共9处。

一般用“心里说(叫、喊)道(说):”、“心里思量”、“心里想:”、“暗暗思忖:”等引出。

使用时机:因他人言行产生的强烈的内心活动。重要情节中建议使用。

B 心理是思考过程的显示

主要交待思考的过程,即“咋想的”。共5处。

阅读时识别的标志性词语(写作时引出性词语)是“我觉得”、“我想”引出。比如,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

使用时机:对他人言行做出的一般性思维活动。

C 心理是思想情感的标识

心情标识,即“啥心情”。往往是一个标识心情的词语。共6处。

可能会加“很”、“万分”、“非常”等程度副词。标志词语的“我的心很XX”或“我很xx”。比如,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

使用时机:对他人言行或自己遭遇做出的情感反映。使用自由。这3方面让学生“了解、识记、在写作中初步练习运用”。

3>心理描写是记叙文各种描写中最核心的一种

从记叙文常用的六种描写中看,心理描写与人

的心理活动最近,语言描写为心之声音,行为

动作描写为心之踪迹,神态描写为心之颜色,

景物描写为心之投影,肖像外貌描写是心之定

格。

从心出发的心理描写可以进上下扩展至其他描

写。比如本文中上课时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及下

课时的神态、行动动作描写。

本课中,学习心理描写还可以为赏析有关韩麦尔

先生的其它描写做好铺垫。此图可以出示给学生,让

学生“知道、笔记”。

二、说学情

1、描写。学生通过前30篇记叙文的学习已经基本知道了六种描写,但一直分析,不会运用。

2、情节。在《皇帝的新装》里已经接触到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结构。对此达标的策略,“多见面”,在使用中熟悉。通过强调复述路第一次温习,在梳理文章情节时,可以第二次温习。

3、爱国。学生不陌生,但通过热爱自己祖国的母语来爱国,是第一次。但学生对汉语曾经遭受的冲击,并不知道,而问历史老师,历史老师也未必知道,学校又不允许学生上网,因此专门请人撰写了《学好语文就是热爱汉语,就是爱国》一文,附在导学案后,并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强化。

4、批读法和导学案。由于背孜有使用批读法和导学案的经验,此次将使用导学案辅助学教。

三、说教学模式

1、传统三出口教课文模式

如果我们站在语文学教模式出口位置看,传统教学模式是“三出口模式”,基本流程为“课前自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应试练习”,如下图:

这种模式,把“读懂课文”当做最终目标,甚至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人拿“思想情感”目标当做语文教学的唯一出口,研读课文也是以体会情感为目的,比如本课课后练第二题。即使有部分老师在研读后加以拓展,也只是缺力度、缺数量、缺项目的个人行为,。以考试为出口,就更不用说了。

这是“教课文(教做人)”的典型做法。

2、探索六出口学语文模式

对三出口模式进行升级,把研读课文的目的从思想情感认知拓展至写法、读法、做人、积累、生活、文艺等方面,把“读懂课文”当做过程目标,加入“读懂语文”环节,就有了下边的六出口学语文模式。

语文学教中的阅读与一般阅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生活阅读只是要求读懂文本(课文),即从文本的形式到文本的内容再到个人思想(德育)即可,在充分尊重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对工具性尊重严重不足。

语文学习阅读则要求在读懂文本后,即从形式到内容后,除了到达个人思想行为(德育),还要求读懂语文,即读出形式生成的方法(语文智育)。而语文智育才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意义。这一模式不仅尊重了人文性,而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因此,本课教学将尝试使用“六出口学语文模式”。课堂模式如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教模的分析,确定本课的学教目标如下:

学教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相关文识。

(2)梳理情节,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爱母语爱祖国的情感。

(3)知道并笔记心理描写与其它描写的关系,首次了解心理描写的形式、运用标志及时机,开始自觉在随笔或写作中练习运用。

重点:1、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的把握。2、心理描写探究。

难点:心理描写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如下:

我们学校一直使用批读法和导学案,所以此次也将使用导学案辅助学教。导学案具体如下:

7 最后一课

都德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相关文识。

(2)梳理情节,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爱母语爱祖国的情感。

(3)知道并笔记心理描写与其它描写的关系,首次了解心理描写的形式、运用标志及时机,开始自觉在随笔或写作中练习运用。

重点:1、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的把握。2、心理描写探究。

难点:心理描写探究。

第一课时

一、多读课文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批注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

(一)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11个)

踱.()督.()学郝叟

..()()摊.()懊.悔()磨损.()

钥匙

..()()哽.()宛.转()

(二)写出下列拼音相应的词语。 chéng fá()qíd?o ()

二读课文

【要求】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尽可能理解字句的意思,把握课文的内容。

②不懂字圈出来,不懂的句子划出来。

三读课文

读下列资料中关于文章背景的介绍。圈点勾画其中你认为重要的内容,至少两处。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一、读懂课文

1、理情节。

学习小说,要注意根据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高潮和结局可以是一个部分),大致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开端)、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结局)。那么,让我们在自由读课文的过程,在课文标题上边的空白处用铅笔按下边格式做笔记的形式,根据六要素来把握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复述内容。

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入手,复述故事。比一比看谁复述地完整、准确、简洁。

3、概括内容。

用自己从六要素入手,概括全文,看谁概括的更全面更准确,句子长度更短。批在合适题目上方的空白处。

4、思想主题

学习指导:从人物和他的言、行、事等入手,可以推出小说的思想主题。以人物为突破口,来把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常用的一种方法。

仿照下列格式试批: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的人。

事件1:上最后一课,教学生们热爱法语

批注:

细节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

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批注:

细节3: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批注:

细节4: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批注:

小弗郎士是一个的人。

事件:……

批注:

细节:……

批注:

小组讨论汇总并批注本文的思想主题:

二、练习衔接(思想行为)

看课后附文1《学好语文就是热爱汉语,就是爱国》

思考:我们应怎样对待汉语?我们应怎么对待少数民族语言?

第三课时

一、读懂语文

语言描写是心之声,行为动作描写是心之形,神态肖像描写是心之色,景物描写是心之影,而心理描写是心之实,它可以直接反应人物的心理,是众描写之根。因此,认真探究心理描写显得特别重要。心理描写从内容可分为内心自白、心理活动、心情显示三种。

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使用心理描写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共20处。

分析这20处与心理有关的句子,把序号填入相应的类别之后,并找出引出这些心理描写的标志性词。试着总结出他们出现的时机。(答案见附文2《最后一课》心理描写梳理)

A 内心自白

B 心理分析

C 心情显示

思考:为什么只有小弗郎士大量使用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但表现其爱国情感时却始终没有用,只是使用了语言描写、行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描写其实也在描写他的什么?

二、练习衔接(语文知识与能力)

1、梳理《再塑生命的人》的心理描写的形式、标志、作用。或探索心理活动和其它描写的关系、类别、运用时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运用的时机。

2、在下边一段文字加入心理描写。

考试得了39分,但却自己偷改成99分。怕父亲发现了,躲在卧室里。

“博文,你过来!”我听到父亲在屋外叫我,声音沉沉的。我(),(心情显示)心中不禁暗暗祈祷:()(心里独白)。我边从屋里走出来边想()。(心理分析:露馅了我怎么办,不露馅我怎么做。)

我看见父亲坐在沙发上,茶几上摆着我的试卷。父亲没有说话。()(用神态、行为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生气)。()(用环境描写,表现气氛的紧张)。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评价

评价项目:

1、自学阶段:拼音字形。要求知数目、零出错。

2、读懂课文:复述必须按先说环境、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

3、读懂语文:六种描写关系图做笔记。但不要求背默。心理描写次数统计、形式概括、标志词、运用时机寻找出来的学生表扬小组加分。

4、练习拓展。完成任务的小组加分。

评价形式:随机点评与小组检查相结合。

七、说课程开发

拟开发心理描写配套练习题。以六种描写的关系为入口,以改写、补写为过程,以自觉运用六种描写为出口。

如:在下边一段文字加入心理描写,要求有心里独白两处、心理分析至少一处、心情显示一处。

情景:

考试得了39分,但却自己偷改成99分。父亲发现了。

“XX,你过来!”我听到父亲在屋外叫我,声音沉沉的。我()了,(心情显示)心中

()(心里独白)。)。(心理分析:打我了我怎么做,不打我我怎么做。)

附文1:

学好语文就是热爱汉语,就是爱国

问问大家,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当然是中国话,即汉语。那印度的官方语言呢,应当是印度语了吧。不,还有英语。为什么一个东方的民族会以一个遥远的西方民族的语言为官方语言呢?当然是因为殖民战争。

印度次大陆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有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到了19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进行殖民侵略活动,并在1858年正式直接统治印度。从此,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印度的官方语言变成了英语。众多的民族语言中,有一些渐渐消亡。其他语言也受到严重冲击。

语种消亡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文化的消亡和一个民族覆灭。因为当一个民族丢失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化后,一个民族便失去称之民族的根源了。

同学们都读过《金色花》,在金色花树荫下,母亲在读史诗《罗摩衍那》----印度民族的记忆和象征。《罗摩衍那》是用从右向左书写的梵文书写而成的(汉语原来是从上向下写的)。如果梵语消失了,那么,读出《罗摩衍那》就是问题,更谈不上读懂了。没有人能读懂它,那印度民族的由来就成了问题。等会说梵语的人全部去逝后,印度众多民族的来源就成了大问题。

所幸1946年,印度独立,民族语言得以复生。但由于大多数人使用英语,所以英语也和印度语一样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足以见证印度语言受到的严重冲击和印度民族曾经的消亡危机。

在世界历史长河上,语言侵略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非洲有许多国家使用法语,其原因正是在16-19世纪,这些地区是法国的殖民地。南美国家大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也是因为16-19世纪,这些地区是葡、西的殖民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使用英语也是因为国家所在地区就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伴随着领土主权侵略,语种和以语种为载体的文化之间的相互攻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汉语在历史上也遭受过严重的冲击。

第一次严重冲击在元朝。

元灭宋后,推行的官方语言就是蒙古语。所幸,使用汉语的人实在太多,而元朝统治者不善学习,愚鲁粗钝,没有强制汉人使用蒙语。所以,在中国区域内,汉语仍然是第一大语言。如果元朝的统治者有欧洲人的精明和文化侵略的阴狠,那汉语的命运真的不堪设想了。

第二次冲击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澳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走了香港。开始在香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开展英语教育。1887年,葡萄牙又割走了澳门,也开始以葡语为官方语言,并在澳门开展葡语教育。近百年的殖民统治,使生活在香港和澳门的许多人分别接受了英语和葡语,汉语在当地受到严重冲击。现在,虽然香港、澳门回归已经十几年了,但香港有很多机构的官方发言、会议用语

以及法律文本等等,都还是使用英文。香港的官方语言还是英语和汉语。澳门的官方语言,还保留着葡语。

第三次冲击发生在甲午战争后的台湾。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人割走了台湾岛,便开始在岛内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去汉语化。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台湾作家就是使用日语创作的。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收回台湾,去汉语教育才被终止。

第四次冲击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州国。在教育上,日本开始强制把日语列为国语,强行讲授,取消了中国历史、地理课,对国人实行奴化教育,同时利用道德会等宗教泯灭扶余人民的民族意识。所幸时间较短,影响不太大。

第五次冲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发现英语是打开成了打开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文化宝库的钥匙。于是,全国上下,从政府到百姓掀起了英语学习热。各种英语学习班如雨后春笋班出现在城乡大大小小街道上。课堂上、考场上,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越了汉语。汉语的地位再次遭到严重冲击。所幸,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2017年起北京将把英语在高考总成绩中的比重降至100分,把语文升至170分。据传,还有省份打算把把语文升至300分。一场汉语保卫战已经打响。

综上可见,汉语作为一种强势语种,也并非没有危险的时刻。

如果今天,人们被强制不再使用汉语交流,那么,再过100年,人们将彻底看不懂现在我们熟知所有汉语经典。《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全都会因为汉语的消失而终究消亡。我们再读不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想想都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前些年,有一些人在喊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块字。现在看看,如果当时真的强制实施,是多么可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标志。一个语种的消亡,随之而消亡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思想,就是这个民族。如果汉语消失了,汉文化、汉民族也就消失了。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只所以说“法语”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正是站在这个意义来说的,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割走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在领土侵略之后紧接后便开始进行欧洲人在世界各地都运用地得心应手的文化侵略----去法语,教德语。(普鲁士是德国的前身)。作为曾经殖民过北非和美洲的法国人,当然知道这种他们在运用的招式的厉害,所以才有了课文中的一幕。韩麦尔先生口中的“监狱”并非是真实监狱,而是民族文化的囚笼。一个民族让另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然后把他们关在自己的民族文化里,最终消灭这个民族文化,那么,处于强势地位的民族文化不是监狱又是什么。但如果弱势的民族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对方就无法把他们关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囚笼里,由此,看来,弱势民族的语言不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又是什么呢?

法国人谙熟语言侵略之道,所以相当警醒,都德作为民族的思想者,是民族的眼睛,当然深知其中厉害。因此,他迅速做出反应,喊出了文化侵略时并不明显的疼痛,在当时为法国拉响了警报,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

抛却大语种之间的相互倾轧,小语言的覆灭,更显得无声无息。但再小的语种的消失,也是世界语言和文化在基因层面的损失。语言学家认为,到下世纪,估计近一半的语种将会消失。1000多种语言已被列为濒危语种,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在我国,在云南等少数民族区域,也因为普通话的推广,有许多语种处于濒危状态。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就有濒危语种的保护。

另外,作为语种的近属,各地方言也是我们应该尊重的文化现象。我们推广普通话,并不代表着要消灭方言。我们要有正确的对待方言和普通话的态度。我们一定要学好普通话,它是最规范的汉语。但我们也要尊重方言,因为它也承载着一个区域的文化,标识着这个地区人们的群体印象。

随着国家的富强,世界各地掀起了汉语热。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也办得红红火火。作为零零后的一代人,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汉语的历史,热爱我们的汉语,热爱我们的民族,还

要热爱给我们的民族和语言提供生存保障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好语文,学好各门功课,在将来创造出比西方更先进的科技文化,让别的国家的人学习我们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学习我们的汉语,把我们的汉语发扬光大。我们还应该有广阔的文化视野,不仅爱我们的汉语推广我们的汉语,也要学会尊重其它的语种,尊重所有的语言现象。这是我们零零后一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附文2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梳理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C很怕B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A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A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A“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B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B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C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C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这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C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C万分难过,A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

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A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能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音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A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A“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A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见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B笑,又C难过。A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突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B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XX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

们走吧。”

A内心自白思想的表达心理独白(是不出声的语言描写)。共9处。内容主要是“心里话”。一般用“心里说(叫、喊)道(说):”、“心里思量”、“心里想:”、“暗暗思忖:”等。激动时用独白。

B思考的过程思想的过程,主要内容是“想的啥”。共5处。阅读时识别的标志性词语(写作时引出性词语)是“我觉得”、“我想”。思想回忆时用心理活动描述。

C 心理活动心情标识,往往是一个词,可能会加“很”、“万分”、“非常”等程度副词。共6处。(啥心情),概括反应心情时,用“心情显示”。

在以“我”为主人公的文章里,心理描写多出在高潮部分主人公的叙述中,其它人物一般没有心理活动,尤其是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过程。

启蒙运动说课稿

启蒙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启蒙运动》是历史人教版必修Ⅲ《思想文化史》第7课的内容,是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发展篇。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具有重要的总结性。本课内容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间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更加强调理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反对专制和愚昧。作为世界近代史中的一课,本课地位也十分重要。虽然新教材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编写的,但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又是由政治经济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因此,本课内容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密切相关。本课内容也是联系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必修一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确立与发展的必然纽带。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影响,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材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课堂讨论,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词语解析素材人教新课标版.docx

最后一课 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宛转:这里指鸟鸣声抑扬、动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思量:这里是考虑的意思。]:“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喧闹:喧哗热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释句—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再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

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宛.转(wǎn)钥.匙(yuè)懊.悔(ào) B. 哽咽.(yàn)肃.静(sù)祈.祷(qí) C. 踱.步(duó)锯.子(jù)郝.叟(hǎo) D. 诧.异(chà) 糊涂.(tǔ) 赚钱.(qiàn)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钥”应读yào;B项“噎”应读yē; D项“钱”应读qiá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ā)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惩”应读“chéng”。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记念 D.戒尺冰遛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记”应为“纪”;D项中“遛”应为“溜”。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势溜水铁杆杠子 B.奴隶钓鱼忠诚干脆

C.纪念塞进坐位旷课 D.皱边代价口齿晴朗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坐位”应为“座位”。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答案:D 解析:分析:A中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激发了爱国情怀。B中,都德是以短篇小说见称于世。D中的“可怜”并不是指韩麦尔先生年纪大,上课吃力,而是在国土沦陷还坚持上最后一节课时,满心的悲恸表现在脸上。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6.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朗士毕竟是小孩子,思想波动大,反映他天真纯洁的性格。 B.小弗朗士善于察言观色,感觉敏锐,放映了他活泼机灵的性格。 C.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反映他有朴素的爱国情感。 D.小弗朗士在同学、老师、镇上人的影响下,转变了认识,反映他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答案:C 解析:分析: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提倡____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 ②某些人以____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质,显然是不公允的。 ③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____的倾向。 A.韦编三绝祸起萧墙以邻为壑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李文斌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片教读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C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健忘教诲测隐恪尽职守 B . 清澈鞭挞辍泣因地治宜 C . 接济烦燥凌驾一视同人 D . 推崇收敛诀别眼花缭乱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屏障蚱蜢澎湃坚难险阻 B . 哺育懊悔宝藏一泄万里 C . 宛转斑斓惩罚九曲连环 D . 亘古揣磨田垄亦复如是 3. (2分)读课文《最后一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今天这次课上“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这堂课是为数不多的几次法语课之一。 B . 因为这是一堂公开课,镇上许多人都来听课,从前的镇长也来了。 C . 因为明天韩麦尔先生就退休了。 D . 韩麦尔先生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4.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 . 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 . 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 . 紫藤(téng)钥匙(yùe shi)赚(zhuàn) 5. (2分)读课文《紫藤萝瀑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 . 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 . 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 .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 (2分)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7.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8. (2分)为下列句子选词填空()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着西北风。 A . 对抗 B . 抵抗 C . 抵御

部编教材《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法教法,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学法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

《最后一课》说课稿(第三课时).doc

《最后一课》说课稿(第三课时) 总体设想: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学自主思维的空间,也给他们实际动手写作的空间。所以我的这课应该重点在探究学习与写作上。是通过课堂上自主的探究与写作训练,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即使的转化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具体实施:首先,我平时就要求同学养成自己查资料的好习惯。所谓自主学习就要求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我针对同学第一学期查资料时不懂分类归纳的情况,本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对查询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我想这样的能力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也应该能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一课时虽然没有在课堂上检查,可是学生的笔记本都已经完成了。其次,《最后一课》是篇老课文,知识重点主要在主题把握以及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上。主题的把握非常容易,不必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与训练上。我选择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学习,是因为这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结合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我想读本的文章大多文学性很强,有的家长反映以前读本似乎没有什么用,其实是大有用途的。我从本学期开学起就要求同学按我的要求每天坚持读读本,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写单篇的,也可以和读本上的其他文

章或者课文比较起来写,我也坚持收上来批阅,所以学生们对比较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再进行比较阅读式的探究分析也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次,初一同学刚从小学上来不久,还不是很会写记事写人的文章,我想借助这两篇文章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初步学习写人记事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之所以采用当堂口头片段作文的形式,是因为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当即看到训练的效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在语文学习中是比较难体会到的。最后的作文作业是当堂训练的加强,是努力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成效的训练。最后,谈一下我给学生记的是加分。我们学期结束都会给同学们一个总评分数,其中相当的分值是平时成绩。除了规定的练习作业等情况记载以外,我还留了些分值,作为平时同学自主学习的奖励。在查资料、质疑、以及课堂最后的一些拓展训练时给他们加分,以资奖励。这很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应该是同学身上最宝贵的,我们老师也是最应该保护的。自我评价:我觉得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既调动同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同学的写作能力在课文探究的同时得以提高。基本做到了让同学自主学习并真正有所收获。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总体设想: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7课最后一课答案

1. C 2. 〈1〉细心耐心〈2〉分心专心 3. 〈1〉学习中:语言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2〉生活中:语言是一把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 4. 从文中看出:“我”是个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但有自制力的孩子。 5. 不能。因为那时总是战乱,总发生事情,没了“又”字,就觉得是第一次的战争,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符。 6. 天气是那么令人烦躁不安,阳光不那么强烈,像失去了热情。画眉在树林里不安地鸣叫着;可恶的普鲁士兵正在为夺取他人东西而操练着。 7. 柏林的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从明天起只许教德语,所有法语教师一率换成德语教师。 8. 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柏林人们的凄惨。作用是渲染气氛。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9. 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一种不屈服与敌人的坚强心理,给了上校生命力。 10. 第一句画线句:看出上校的爱国心十分强烈,为祖国的胜利感到自豪。画线句第三句:可看出上校是那么的绝望、失望与悲痛。 11. 法军终于胜利了,柏林胜利了,巴黎人民再也不需要鞠躬于普鲁士兵的脚下,不用生活在被普鲁士兵围困攻陷的苦难之中了,终于可以逃离水生火热的生活,能够安居乐业了。相信祖国会越来越昌盛的。 1.C 2.(1)细心耐心(2)分心专心 3.(1)语言向开启文化知识殿堂的大门(2)语言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4.“我”是个天真贪玩,既幼稚又有点懂事的小孩。 5.不能。“又”写出了那时战乱频繁,法国败战连连,坏事跌生,人心惶惶。6~7略8.突出了环境寂静、凄凉的特点。这个环境交代了事故发生的时代背景——巴黎被普鲁士包围侵占了,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7、布告牌上写着:从明天开始所有的学校都必须以德语教学。 6、小弗朗士眼中是那种景色说明他心情好,而相对于韩麦尔先生和郝叟老头来说景物就该是:天气阴森森,乌云密布,乌鸦在书上呱呱的叫着,普鲁士士兵在神气活现地训练 9. 此文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作用:贯穿故事情节,表现和深化小说主题。 10.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答: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 11.小弗朗士这一人物的性格? 答:爱国,知错就改。仇恨侵略者,贪玩,调皮却有自制力。... 1.“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不能再教法语的沉重、不舍、难过和愤慨,以及对孩子们的殷切忠告。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小弗朗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应城市田店初中莫知鹏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设计,四说教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

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以上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

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八上)

最后一课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四、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15.凉州词(说课稿)(2)

3.《凉州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语文: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

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3.介绍小说常识: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 ..()()摊.()懊.悔() chéng fá()()钥匙 ..()()磨损.() qíd?o ( )( ) 哽.()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陕西省甘泉县初级中学魏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悟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悟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阅读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根据课文理出小说的三要素,师给予补充完善。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情节: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指生说课文塑造的重要人物,师生达成共识。 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课文正是通过_小弗郎士_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韩麦尔先生_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三)分析小说情节,生根据课文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师给予完善。 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最后一课(7-23) 高潮、结局:宣布下课(24-29)

写作学习抒情说课稿

《学习抒情》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学习抒情》。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以及课文小结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以情动人,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但是抒情比较抽象,而且常常和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把握。因此,要“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七年级下学期,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但是,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3.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本单元就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应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写作教学注重一课一得,应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学习两者基本的抒情方法。 二、说学情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3、感受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作者简介:同学们有谁了解本文的作者,请讲一讲: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 2.简介背景:同学们有谁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请讲一讲: 1871年,因为要争夺欧洲霸权,爆发了普法战争,两个月后,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进犯法国,尽管法国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但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执政者的妥协,结果赔偿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部分地区割让给了德国,这篇小说所写的就是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出来的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理清结构 1、由学生的话题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上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在你们的印象中哪一节语文课最令你难忘? -----让历史倒流到1871年,在法国阿尔萨斯的一座小镇上,也上演了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为什么这堂课令人难忘呢?因为那是阿尔萨斯人民学习祖国语言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所以这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 请同学们读文章,记生字,并思考:这种悲愤的情绪和爱国精神在文章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要求大家看课后练习一,试着把课文分为四个阶段 引导生讲:(上学途中、课前、课上、宣布散学)(板书) 本文的这故事情节的四个阶段,按照小弗郎士的什么活动为线索来展开的 生讲:心理活动(板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语段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语段阅读练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文段阅读训练,巩固所学,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整体成绩 学习重点:通过文段阅读训练,巩固所学,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整体成绩 学习难点:通过文段阅读训练,巩固所学,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整体成绩 (一)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0—11题。(共6分)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0、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讲了许多饱含深情的话,可结束时却表现得这么“平静”。如果结尾处 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两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3分) 【答】 11、文中有一个细节: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人字。请结 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3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 8.下边的句子是描写人物肖像的,都写到了人物的脸色。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①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一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