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汉互译浅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汉互译浅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汉互译浅析

1.日汉双语的省略表达比较,以日语的代表性省略为参照

日本是一个民族单一的岛国,一亿两千万人民生活在共同的背景中,交流时经常利用双方共享的资源“情境缺省”。很多话不需特别明言,靠语言结构、语言本身的特征和彼此的共识就能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这种不言明也会被认为是一种教养和品位。

同为日本人,共同生活在被海洋包围的岛国,受到统一的教育,这些共享的背景让日本人之间互相体谅、察知。在表达中多省略,尤其人称代词、数量词中最少量、委婉表达时的后半句、双方共知部分的几种省略。相比之下,中国的地大物博种类繁多使明确沟通成为必要,除了可根据上下文被推知的省略,交际双方共知的某些东西的省略,相对来说省略较少。其他三种情况基本上都不会省略。

2.关联理论视角下日汉翻译中的省略表达处理

那么,日语中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语篇信息等加以省略的“文化缺省”表达是如何在汉译中利用关联理论翻译出来;而汉语中比较显性的表达在译成日语时,又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省略化翻译,译出建立在日本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省略表达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策略来探析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翻译日汉语中的代表性省略。

1)补充翻译日语人称代词和省略表达、委婉表达的翻译。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母语话者的相互交流间很容易达到比较一致的推理过程,彼此很容易互相理解。相比而言汉语的省略表达却为数较少,很多情况下,没有主语对象语等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句子。要将省略较多的日语译成既不产生歧义又自然流畅的汉语,或将汉语译成简洁地道的日语,一个重点就是要处理好日汉人称代词的翻译。

人称代词的省略,主要有根据文脉可推知的人称代词?、日语某些特殊表达中的隐性人称代词、某个话题中再次出现的相关人称代词几个方面?。

「友達だと思ってるんだ。」(“因为我把你当做朋友。”)?根据文脉或前后语境可推测出对象语是你,无需“あなたを”,但是汉语却只能补充出来,否则“因为我当是朋友”无法成句,即使勉强成句意思也大不一样。当然,有时候汉语也可相应省略。

「水飲みたい、水ちょうだい」(“我想喝水,给我一杯水!”)?像“たい”这种个人的想法、感情类词语在日语中是专指第一人称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只属于自己,别人不能大大咧咧地断定,所以无需人称。而“ちょうだい”“ください”之类授受关系的动词本来就自带鲜明的人物关系,所以也无需人称。这种日语特殊表达中隐形的人称代词在译成汉语时就需要译出来。汉语中对于“想”、“爱”等感情、想法和“给予”“接受”等授受关系的词语并没有特别的人称限制,能且必须翻译出来。

除了人称代词,略语和婉转的翻译也要注意。比如日语中的“就活”这个词语,翻译成汉语时就无法直接拿过来,必须补足原来的说法“就职活动”。而“労組”是“劳动组合”的简称,可翻译成汉语相应的略语“工会”,不必去乱补成“工人联合会”。即所谓“顺应归化”。

对于受邀时的婉转拒绝等省略,汉语也不喜欢半截子话的说法,需要补译出来。“あしたはちょっと。”“明天有点儿不太方便”。

像“蛇足”“杞憂”这种日汉语种都有,但是日语习惯用略语表达的,在汉译时单说“蛇足” “杞忧”只会让人感觉奇怪,无法联想到相应成语,也要补充出来“画蛇添足”“杞人忧天”。

2)文外注释对于中日两国各自独有的事物有两种情况。袭用已久,为译文读者已熟知的可直接译,读者也会根据名称想到相应实物或现象。而对特有事物、新事物或历史性事物,单译词语本身,译文读者很多情况下并不了解,需要文外加注。如日语中的“窓際族”是日本企业特有产物,单就字面意思译成“窗边族”会使人产生错误猜测,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同样联想,理解其语境意义。需要在文外加注解释相应意思。与之相比,“ながら族”“社用族”虽在中国也有类似现象,但并没有一个专有词汇来形容(从这点可看出日语活跃,创造性强),所以只能采取解释性翻译。也可在翻译之外再加注。但很显然,加注虽能使译文读者达到原文读者对语境效果的把握程度,也容易打断思路。

3)文化过滤与归化翻译“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吃醋”在汉语中指的是男女关系中的嫉妒,而日语中表示嫉妒的说法却是借用了“焼き餅”(烤年糕)这个词,无法用量来衡量其强度。这句话如果译成日语,要注重文化外输,传播中国文化,就要用解释性翻译。不过很难让译文读者达到和原文读者同样的语境效果。反而会打断前后文脉的连续性,产生不自然感。可译成“人はやきもちなら、彼はおおやきもち、おおやきもちの中のまたおおやきもち。”一是用归化翻译,借用日语的常用形象。二是用过滤法,将其“罐子、缸、瓮”滤掉,只

用度来表示。

日汉语因文化原因造成的表达不同这一现象在谚语的翻译中尤其突出,借喻形象不同,如果用原语形象无法使译文读者产生同样联想,可换用译文读者比较熟悉形象进行归化翻译。比如“腐っても鯛”中国不像日本那样四面环海,很多地方对水产生物并没不熟悉,所以常转译为“瘦死骆驼比马大”。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对牛弹琴”我们通常翻译成“馬の耳に念仏”,可如果原文是分析这个成语的,比如“对牛弹琴讽刺的是牛还是弹琴者”之类,进行展开叙述的话,可能日文译成“牛を相手に琴を弾く”就更能前后呼应了。也能让译文读者展开前后的相应联想了。

所以,要保持原语读者所做的设想可及度与译语读者的设想推理空间一致,译出原文可能带来的语境效果,从而使译文读者准确识别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就要有效利用关联理论这个导向。重点在于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找出原文中的文化缺省等双语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找出最佳关联,给予最佳明示。

本文系“青岛工学院2015年度董事长科研资助基金项目+2015KY006+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日汉互译中省略翻译的研究”成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 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 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 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 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指听话人用明示手段从得到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是依据交际话语的关联性处理话语,如果某个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语境效果,那么此信息就与此语境之间产生了关联性。因此,关联是依赖语境的。 在关联理论下,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因此可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 皮书》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引言:影视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翻译形式,对于字幕翻译而言,更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准确传达影片中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关联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视角,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关联,从而制定更适合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影视字幕翻译的相关策略。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关系,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一词多译、一译多词以及意译策略的运用。关联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认识源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影视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二、《绿皮书》影片介绍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友谊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得知自己的白人司机在南方巡演期间需要护送他过安全路段,于是他们展开了一段异域之旅。本片探讨了种族、友谊和人类尊严等重要议题,凭借其深入细腻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三、字幕翻译策略探究 1. 文化背景的传递 字幕翻译应充分传达源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目标

语言受众能够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文化元素。例如,在影片中,主人公们的对话中涉及到了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翻译时应当注意如何准确表达这些概念,同时将其与目标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使接受者能够在字幕翻译中体会到原始文化的魅力。 2. 人物语言风格的翻译 在《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翻译者应根据该角色的身份、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例如,黑人钢琴家在片中使用了一些非正式口语表达,而白人司机则使用了更为正式和地方色彩浓厚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特点,翻译者需要在翻译中加以体现。 3. 幽默的传达 《绿皮书》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幽默是剧情发展和人物关系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达原始语言中的幽默表达是一个挑战。翻译者可以适当运用意译、轻松、俚语等翻译策略,以保持幽默效果。 4. 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 影视片中的对话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口语表达和俚语,而字幕翻译通常需要将这些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来满足字幕翻译的要求。在字幕翻译中,需要保留原始文本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点,同时在保持自然度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适合目标语言受众的书面语。 总结:通过以电影《绿皮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的指导和启示。在具体的字幕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传达文化背景、适应人物语言风格、灵活运用幽默表达和转换口语与书面语等策略,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与互动,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字幕翻

关联理论视角下《功夫熊猫2》字幕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视角下《功夫熊猫2》字幕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视角下《功夫熊猫2》字幕翻译策略 引言 影视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因此,字幕翻译作为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质量对于影片能否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受众喜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功夫熊猫2》字幕翻译策略,从而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迈尔斯和罗伊·奇普曼提出,是对人类记忆和知觉的一种解释。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将知识和经验中相关联的元素连接在一起,形成记忆和理解的框架。在翻译领域中,关联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质量的评估。 二、《功夫熊猫2》字幕翻译现状 1. 电影简介 《功夫熊猫2》是由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于2011年上映。该片讲述了熊猫主人公“阿宝”在继续修炼 功夫的过程中,面临外敌的威胁,最终通过努力和冒险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 字幕翻译问题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根据对《功夫熊猫2》的观影体

验和字幕翻译效果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差异问题:《功夫熊猫2》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元素,但这些元素在国际观众中并不具备深入了解的背景。因此,如何在字幕翻译中恰当地表达这些文化元素,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幽默表达问题:《功夫熊猫2》中有许多幽默的情节和对白,但如何在字幕翻译中保留原作中的幽默感,对于吸引观众和提升观影体验至关重要。 (3)字幕长度问题:字幕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字幕的长度与显示的时间,以便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完整理解字幕的内容。然而,因为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字数差异,字幕翻译的长度控制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 1. 文化差异的处理 为了满足国际观众对于电影文化背景的理解需求,可以在字幕中适当增加一些注释或解释。比如,在熊猫主人公从师父那里了解到自己有潜在的功夫技能时,可以增加一段解释性的字幕,同时在对话中适当融入一些释义,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 幽默表达的翻译 对于幽默的情节和对白,字幕翻译应尽量保留原作中的幽默感。可以通过使用等效的幽默表达方式,或者适当融入目标语言的幽默元素来实现。比如,在主人公挑战敌人之前的紧张气氛中,原作中运用了一句幽默的对白:“我不想打破你的砂罐子,但是没得办法。”可以将其翻译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沙罐子,但是我没得选择。”通过保留一部分原作中的表达方式,同时增加目标语言的幽默元素,实现了文字幽默的转化和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引言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由英国学者格雷斯提出的一种新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 意义是通过词语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关联可以分为严格关联和松散关联两种类型。严格 关联是指词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而松散关联是指词 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必然的逻辑联系,如隐喻、联想等。关联理论强调了语言 的非线性和交叉性,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语境包括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交际环 境等多个方面,它决定了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义的多样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这就需要译者根 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合适的翻译。比如英语中的“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 示“河岸”,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十分重要。 2. 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 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尽量做到忠 实再现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 种手法。在翻译中,如何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转化到目标语言中是一个难点,需要译者有 着丰富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问题解决方法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1. 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关联理论强调了语言的非线性和交叉性,词语的意义是建立 在具体的语境之中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文的语境,注重原文的文化、 历史和交际环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注重词语之间的关联:关联理论认为词语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联,这些关联 决定了词语的意义和语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词语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语义关联,尽量保持原文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使译文更加自然和通顺。

基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以《泰坦尼克号》为例

基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以《泰坦尼克号》 为例 基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以《泰坦尼克号》为例 引言 电影是一种融合了语言、视觉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产品。对于跨语言交流的影视作品来说,字幕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其字幕翻译可提供我们一个有趣的案例来探讨关联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 关联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理论,指出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句法、语义等多个层面上的关联关系。在字幕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准确地传达原作中的信息,并使观众得到更好的观影体验。 二、《泰坦尼克号》中的关联表达 1. 人物关联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人公杰克和罗斯是观众最为关注的角色之一。在字幕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比如,在杰克第一次见到罗斯时,他以“你好,小姐”一词来搭讪,而这个搭讪行为凸显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初次相遇。因此,在字幕翻译中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表达,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2. 情感关联 除了人物关联外,电影中的情感关系对于字幕翻译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影片中,杰克为罗斯画了一幅画,并称之为

“你的色彩”。这个表达不仅仅是形容画中的颜色,更深层次地表达了杰克对罗斯的爱慕之情。在字幕翻译中,如果将这样的表达简单地转译为“你的颜色”,那么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将会大打折扣。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情感表达,并用合适的方式来转化为目标语言,以保持观众对原作情感的理解。 3. 视觉关联 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其中的视觉元素对于观众来说也是重要的信息。在《泰坦尼克号》中,船体的沉没是电影的重要情节,它通过一系列场景和特效来表达。在字幕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视觉元素对于观众理解剧情的重要性。翻译人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传达视觉元素的相关信息,以使目标观众对原作的视觉体验有所了解。 结论 通过对《泰坦尼克号》字幕翻译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字幕翻译中,关联理论的运用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并使观众得到更好的观影体验。在处理人物关联、情感关联和视觉关联等方面,都需要翻译人员具备对原作的深入理解,并同时考虑目标观众的接受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字幕翻译的质量将会不断提升,影响着更多观众对电影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总字数:388字 在字幕翻译中,关联理论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到人物关联、情感关联和视觉关联的情况下。 首先,人物关联在字幕翻译中是非常常见的。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对罗斯的爱慕之情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为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从关系理论视角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关系理论视角 下的翻译 一关系理论及最正确关系原则 关系理论(RelevanceTheory)是由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 学者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在《关系性:社交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系理论的核心就是追求最正确关系。所谓最正确关系即以最小的心理 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收效。 关系理论以为,社交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方 之所以配合默契,主若是因为有一个最正确的认知模式――关系性,要找到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正确关系性:即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此后可获取足够的语境收效。依据关系理论,人类的社交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正确相关的希望,在社交两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两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正确关系,经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进而获取语境收效,达到社交目的。 二关系理论与翻译 率先将关系理论应用到翻译领域的是Gutt。翻译是一种语言社交 行为,是与大脑体系亲密联系的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系性。关系性是一个相对的观点,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办理努力与语境 收效。语境收效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小,关系性就强:语境收效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大,关系性就弱。所以,最正确关系是译者力争达 到的目标。 三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从关系理论看,翻译包含了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关系原则指引译者搜寻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即对原文作者社交企图的推理;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在关系原则的限制下,依据自

己对译文读者的希望和接受情况的预计,对原作者的社交企图和信息 加以表示,传给译文读者。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关注认知语境,而翻译 活动即是获得原文和译文语境之间最正确关系的过程。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把整体语境看作是全面的,动向的,而 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整体的动向语境出发, 正确评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语境,既要解析原语与译入语之间 的差别和共性,也要解析原文作者所处的语言文化语境和译入语读者所 处的语言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别和共性。 1、语语言境解析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样的话语在不同样的语境中的意义不同样,即便是同样的话语,由于社交两方的认知环境的不同样,意义也会有差别。正如我国出名学者 何自然所说:“话语自己和语境拥相关系性,这类关系性使得人们对 说话人的企图做出合理的推理,进而对话语做出正确的反响。追求关 联时正确认知的基础。”若是社交两方缺少共同的认知语境,只孤立 静止地理解话语含义,便可能会致使社交判断失误,引起误会,致使 社交失败。 例1: TheFlowerGirl:Willye-oopymef’them TheDaughter:Donothingofthesort,mother,Theidea! 译文: 卖花女:你肯给钱吗? 女儿:妈,一个子儿也别给。她想得倒美! ――(周方珠:《语境与选词》) “Theideal这”两个单词和一个惋惜号却包含着卖花女与那位小姐 地位的悬殊,也包含着她对卖花女的要求的不屑与鄙视。若是把这两个单 词直译作“想法”,则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法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当 时的神态,并会引起译文读者理解上的迷惑。依据语境,“她想得倒 美!”将原文信息及人物形象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 2、社会文化语境解析对翻译的影响

浅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对策

浅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对策 一、引言 法国认知科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 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出发,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Gutt在文章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之后赵彦春,王建国等学者应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的学者提出,“关联理论效度第一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尤为不妥”(王斌,2000),如果真如此,那关联理论对以传递信息和读者效应为主的应用翻译却恰恰适合。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 应用翻译又称实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方梦之曾经指出,“应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应用翻译主要以信息交流为目的。一篇好的应用翻译,必须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保证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其预定功能。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减少信息交流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已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翻译品质和文化传承。本文将从关联理论 视角,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旨在解释语言之间的关联(即语境)。关联是一种基于 语言使用的联系,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学和话语结构等要素。这些要素在语境 中密切相关,可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因此,关联理论强调语言和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上下文中的交流工具。 关联理论提出了三种关联类型:语音(声音)关联、语法(结构)关联和语义(意义)关联。语音关联指的是语音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词组之间的联系。语法关联指的是语法形式 或结构上相似或相同的元素之间的联系。语义关联指的是语义上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词组之 间的联系。 二、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词汇语境问题和文化语境问题。 1. 词汇语境问题 词汇语境问题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语境信息,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 当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语种之间的翻译之中。例如,英语中的“bank” 既可以是指银行,也可以是指河岸,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解决词汇语境问题的方法: 首先,翻译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熟悉各种学科领域的术语和常用词汇,并掌握 常用短语和俚语的用法。其次,翻译者需要了解每个句子的背景信息、语气、作者意图等,以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翻译。 文化语境问题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难以消除的困难和误解。这种 情况在文化差异巨大的语言之间更加普遍。例如,西方文化中的“蜂鸟”被认为代表能量 和活力,而在中国文化中则代表着小巧而精致的东西。 在翻译之前,翻译者应该了解目标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宗教、政治、社 会风俗等,以便准确的理解源文本的文化背景。其次,翻译者需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理 解作者的意图,提高翻译质量。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作者:邓江雪 来源:《理论观察》2018年第04期 摘要:翻译出现在两种及以上语言环境之间,其作用在于对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以实现各类语言信息的相互传递,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翻译,我们能够读到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言论和观点,翻译将地理、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跨地域的关联,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魅力所在。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成为关联理论最初的雏形,关联理论也逐渐成为翻译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和依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本文重点探讨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内涵,通过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剖析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再对英汉翻译的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翻译理论;关联翻译;归化性;异化性;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168 — 03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介于两种及以上语言之间的重要交际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完成语际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換行为。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者(以下简称“译者”)准确解读原文以及使用新语言构建译文的一种探索和场景再现,其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模因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在内的诸多翻译学理论都先后被提出并已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之中。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和探讨翻译学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它对英汉翻译的指导实践。根据格莱斯的语用学相关原则和斯珀伯等学者提出的关联理论,格特(Gutt)将翻译理论和关联理论充分地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翻译理论体系,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关联翻译理论学说。作为一种被全世界都普遍认可的新兴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在自身理论的发展以及它同翻译实践之间的完美结合,尤其在翻译实践的应用方面都尚有较大的探讨空间。据此,本文拟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对翻译实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又进一步促进了关联理论的深化,加快并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查阅相关著作,无论是格莱斯的“相关”准则还是斯琅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都用了同一个英文单词——“relevance”,只是因其语境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关联翻译理论略见

关联翻译理论略见 摘要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明示推理过程。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阐释关联翻译理论,探索性地揭示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特点,并加以例证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影响和潜在不足点,以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1986年,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Grice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同年,在他俩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解释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并提出了关联原则,回答了如何交际和交际什么的问题。 1 关联翻译理论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为。Ernst August Gutt根据关联论对翻译进行研究,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和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在该书中,Gutt阐释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1)翻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推理的依据是语境关联性。 (2)关联性是指译者必须运用推理,首先从原文字句中或所谓交际线索体会出原文言者的意图,然后又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使得译文既能产生原文言者企图让译文读者作出的解释,又不让译文读者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3)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努力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从以上基本观点中,本文尝试性地得出关联翻译理论的三个主要特点:语境关联性、双向交际性和以读者为中心。下文将加以例证逐一分析这三个特点。 2 关联理论的主要特点 2.1 语境关联性 Gutt在《翻译和关联:认知与语境》一文中指出:话语的语境(context)是“用以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因此,在关联论中,语境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discourse)前后的语段(text),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环境”。因而,“欲使交际成功,关键问题就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的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关联翻译理论;认知角度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源语和译语),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如何进行翻译,以及哪种翻译原则更为合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兴盛,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译者们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时代。超越语言层面、突破学科界限、从规范化翻译转向描写式翻译的飞跃是这一时期翻译研究的特点(薄振杰,孙迎春,2007)。而伴随着人们对交际活动认知心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译者们也开始从这一角度审视翻译研究。其中兴起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Nord,2001)和Earnst-August Gutt结合关联原则提出的关联翻译论(Gutt,2004)为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二、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这种目的性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Nord,2001: 29)。其核心理念即翻译行为的总体目的是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它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的一种” (Nord,2001: 25) 。而“目的”

可分为基本的两类,即“意图”和“功能”。“意图”是指信息发送者希望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取得某种效果,这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出发的;“功能”则是说从信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来理解译文,这是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意图”和“功能”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效果都能实现并且达到一个平衡。这样,译文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实现。 然而目的论这种“目的决定一切”的标准却把原文作者的意图排斥在翻译过程以外,使翻译似乎没有了原文的限制。因此Nord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观。“功能”就是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按预设的方式运作;“忠诚”即平衡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有助于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限制了译文可能的功能范围。译者首先必须是原文的读者(信息接收者),必须先清楚了解原文作者(信息发送者)的意图,然后再将这种意图明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最终的信息接收者)。如果只是以单纯的目的随意进行翻译,译文读者必定无法明确了解到原文作者要传达的信息,给跨文化交流这一过程留下缺憾。 三、关联翻译理论 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的推理模式,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明示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根据关联理论,每一个明示交际的行为都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指的就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每一个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翻译既然是一种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交际活动,我们也就完全有理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张新红,何自然,2001)。因此,关联翻译论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

中日文化差异与日汉翻译探析

中日文化差异与日汉翻译探析 作者:金红日 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8期 摘要: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述、行为方式及文化表现上又存在诸多差异。中日文化中的共性及个性势必会对日汉互译产生极大影响,翻译过程中除了考虑结构上的差异,还应注意存在文化差异。尽力在信息传递中获得最大的等值,为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清除障碍。 关键词: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日汉翻译 所谓的等值翻译,只是在吸收文化、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地处理处理结构、意义、文化、语用等问题,使源语与目的语尽可能趋于相等。由此可见,文化信息的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将这种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原作与译作尽可能保持等值。 一、中日语言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 中日之间在地理上“一衣带水”,但是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却存在很大差异。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对其影响之大。而与此相对,中国处于内陆,自古以农业为主,人们生活及经济活动多依赖土地。正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反映在语言上日语多用与海洋相关的用语,而汉语多用与土地相关的用语。例如:汉语在表达在一方面有特别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时,常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在日本,要表达这一意思常用的是“腐っても鯛”,(鲷鱼即使臭了也选择鲷鱼)。又如汉语在形容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时,常用“抛砖引玉”来形容,而日语常用“海老で鯛をつる”(虾小,鲷鱼大,比喻以小获大)。又如汉语形容说大话常用“吹牛皮”表达,而日语则为“法螺を吹く”(吹海螺),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牛在农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日本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对海产品比较熟悉。可见,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 2.风俗习惯差异 中日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但两国在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且中日习俗的差异也是多方面的。从饮食习惯来看,日本人喜欢吃海产品,菜肴以生、冷、淡为主,如生鱼片、寿司等。口味上重视原味,因此菜肴名多为食材+加工方法,如“飛魚の山椒焼き”、“刺身の大皿盛り”、“鯛の木の芽焼き”等。而中国人喜欢吃肉,主要以猪肉、牛肉及羊肉为主。菜肴以崇尚油腻厚重味,多以炒、烧、煎、炸为主,菜名多以加工方法+食材,如“凉拌黄瓜”、“红烧牛肉”、“清蒸鲈鱼”、“葱爆牛肚”等。另外,在饮食礼仪上日本人饭

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的日语翻译

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的日语翻译 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的日语翻译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1986年Sperber和ilsn在Grie合作原那么的根底上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是说话方提供关于其意图的明示刺激,听话方通过推理来寻求最正确关联理解的过程。最正确目的是保存传达交际线索的风格特征,反映话语的信息内容及表达此信息内容的方式,以及这样的风格特征要到达的特殊效果。 作为交际的翻译活动,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所根据的自然也是关联性。翻译过程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哥特的三元论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反响,该论认为翻译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理过程:原文作者向目的语读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那么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以及关联原那么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展推理理解;译者根据自己对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承受状况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 然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文化背景不同,同样的话语,不同读者可能读出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到达不同语境效果。因此,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须再如今其与目的语读者共享的认知环境中可能产生最大语境效果,从而使译文到达最正确关联。即译者必须考察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及阐释的任何方面在此认知环境中的关联性,根据最正确关联性目的做出翻译决定。 二、歇后语与翻译 歇后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以短小且幽默形象著称。作为引子的前半局部就像谜语,而作为后衬的后半部那么如谜底。通常人们只说前半局部,让听者自己去领会和猜想其本意,如:瞎子点灯白费蜡、大姑娘上轿明里哭暗里笑等等。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富含韵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入的印象。如?骆驼祥子?中的很多歇后语都起到了这种作用,在写虎妞到曹先生家去找祥子,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这句歇后语恰当地表达了虎妞对祥子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