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简史

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zz

2008-03-28 05:45:14来自: 無用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经过数年来港台音乐的冲击、输入,内地音像市场初步建成。在此情况下,呼唤内地本身的创作就成为一个客观的需要。1984~1985年间,音带市场上已出现了港台音带大批滞销的状况。而在广州、北京,一批青年词曲作家已悄然聚集。中年一代如谷建芬、傅林的一些作品也向流行音乐风格靠拢,大批歌手、乐手纷纷涌现,青年歌手常宽于1985年10月参加了东京第16届世界音乐节,以自己作曲的《奔向爱的怀抱》获得总指挥奖,开中国内地歌手赴海外参赛之先声。凡此种种,都预示着内地流行音乐将发生一个重要转折。

在社会上,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经济上产生了消费热,文化界则出现了“寻根热”、“文化热”等浪潮。都市文化在大中城市已经成形。这一切构成了内地流行音乐兴起的条件。

在音乐创作上,1984~1985年走红的作品如《小草》(王祖皆、张卓娅曲)、《妈妈的吻》(谷建芬曲)、《心声》(李春生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雷蕾、温中甲曲)、《济公活佛》(金复载曲)等作品已经具备了很充分的流行歌曲品格。广州的解承强、毕晓世、张全复也分别写了《祈求》、《父亲》、《秋千》等充分流行音乐化的获奖作品。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受港台《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的启发,内地的音乐工作者也开始计划筹办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5月,这场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体育馆出台,获得巨大成功。郭峰作曲,陈哲、小林、王健、郭峰填词的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不胫而走,盛行一时。同一台音乐会上,崔健、王迪、刘元、梁和平等人组成的摇滚乐队首次向听众推出了内地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大陆南北的主要歌星均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推出,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和流行音乐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期的到来。

同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孔雀杯”大奖赛于5月在京揭晓。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也设了通俗唱法,于7月间揭晓。成方圆、刘欣茹、牟炫甫、毛阿敏、许丽丽、苏红、韦唯、王虹等一代歌星脱颖而出。此后,全国性流行音乐大赛即成为歌手与作品获

得成功的契机,也成为后几年间流行音乐阶段性发展的重要参考。

到1986年,社会音乐生活中通俗音乐已占据一定的优势。当时的通俗音乐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传统的、沿“十五首抒情歌曲”而来的,及青年词曲作家大体上以港台流行音乐为蓝本的歌曲创作两个部分。崔健的摇滚乐还只在小范围内引人注意。从演唱队伍上看,董文华、彭丽媛、阎维文等人的加盟,显示了内地流行音乐在起步之时就已经具备了多元的特性。而“通俗音乐”这个名称实际上也概括了一般听众的上述理解和需求。

自此时起,音带市场开始转向以生产内地作品为主。北京国际声像公司、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为组织创作的基地。当时活跃在流行乐坛上的新秀有郭峰、陈哲、甲丁、李黎夫、雷蕾、温中甲、徐沛东、伍嘉冀、董兴东、张伟进、刘小林、士心、解承强、毕晓世、张全复、何建东、徐东蔚、陈小奇等,中年一代则有王酩、王立平、谷建芬、傅林、孟广征、王积福、张丕基等,一时间可谓人才济济,显现出巨大的创作实力。

此时对通俗音乐的舆论批评减弱了,主张加以引导的意见占了上风。歌星及青年词曲作家的活动和秩事成为新闻热点。然而,理论上的研讨依然薄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法治,流行音乐界日后的重大弊端如版权侵犯、私人组台“走穴”等问题已经暴露。

总之,1986年间内地流行音乐的倔起既生气勃勃,也有严重的先天不足。创作上一端受港台流行乐的影响,一端有传统民歌风抒情歌曲的拉力;表演上以模仿为主,个性化创造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机制而难以发展;录音制作水平较低,音像界无法规法律的制约,一开始就处于混战之中。凡此种种,都影响到了其后几年的发展。

(七)、1987,多方位的尝试和走向繁荣

1986年的倔起极大地刺激了流行音乐发展。

音像公司已意识到组织创作的重要。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于1987年3月,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于在怀柔举办音乐创作沙龙,聚集词曲作家数十人,致力于新作品的交流研讨,该公司位于北京西单大木仓的基地成为不少日后走红作品的诞生之地。

1987年,相继有《生命》、《50亿的我们》、《为残疾人10年》等大型创作音乐会出台。崔健为参加修复卢沟桥义演推出了《请让我睡个好觉》等新作品。《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经徐良与王虹在春节晚会上演唱而走红。谷建芬创作了《思念》(乔羽词)和《绿叶对根的情意》,解承强完成了《信天游》(刘志文词),李黎夫创作了《心中的太阳》、《离不开你》(李文岐词),雷蕾创作了《少年壮志不言愁》(林汝为词),徐沛东创和了《我热恋的故乡》(广征词),范哲明创作了《祖国赞美诗》(王晓岭词),伍嘉冀创作了《心愿》(任志萍词),苏越创作了《黄土高坡》(陈哲词)。

在歌星中,崔健、王迪、孙国庆、田震因其奔放的演唱风格而获得一部分青年听众的崇拜。韦唯、毛阿敏渐渐取代成方圆、沈小岑等一代歌星的位置。邓丽君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让位给苏芮,北方歌星的演唱风格逐渐取代了广东刘欣茹、吕念祖等人的优势。

海外歌星方面,继1984年张明敏之后,费翔在1987年春节晚会上演唱后风靡全国。青少年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已成为典型的都市文化,迪斯科舞蹈和音乐大为流行。

1987年8月,韦唯参加波兰索彼特第24届音乐节获第5名。

同年11月,毛阿敏参加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获演唱奖、观众奖第3名。《绿叶对根的情意》获作曲奖第4名。

1987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及河南省《流行歌曲》编辑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歌曲作者、编辑等各方人士100余人与会。

1987年是流行音乐界作多方探索尝试的一年,也是音像界急剧膨胀、走向繁荣的一年。作者们正力图摆脱港台模式,寻找内地的本土意识,歌手也面临确立个性的过渡时期。

(八)、“西北风”的兴起

1988年是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一年。上半年刮起的“西北风”是10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高峰期。

“西北风”这一称谓来自《黄土高坡》中的词句“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指的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其代表性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中华赞美诗》、《心愿》、《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以及电影《红高梁》插曲《妹妹曲》等。所谓“西北风”是因为上述部分作品采用了陕北民间音乐的音调,实际上也包括了一批以北方民间音乐素材为本的作品。

“西北风”还代表了自邓丽君以来的阴柔的演唱风格的转变。喊唱成为一种突出的演唱方法。孙国庆改编的《高楼万丈》不仅充分摇滚化了,而且也是“西北风”的重要曲目。

“西北风”在音乐观念上是对港台流行音乐、南方及中原音调为主的我国音乐创作现状、和前几年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汇色彩;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

然而,“西北风”带有很大的过渡性。它本身所代表的观念并不稳定,畸形的繁荣难以持久。

由于“西北风”大量采用了交方音乐素材,形成向城市民歌的回归。另一个倾向是演唱上嘶喊的滥用。早期的喊唱大多是作品内容的需要。后来则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手段,变为缺乏生命力的做作。1988年下半年起,“西北风”就逐渐被俚俗歌曲及港台引进版所取代。

(九)、“囚歌”、引进版与走向低谷

继“西北风”而起的俚俗歌曲风从“囚歌”开始。《囚歌》以一个劳改犯的自述为表现题材,用民间的俚俗小调为音乐包装。音像公司借一个被判刑的电影演员出狱之机将它推出,风格相似的盒带也大量上市,一时掀起热潮。于此前后,一批知青歌曲、盲流歌曲也纷纷制作出版。这些歌曲多表现思念亲人、惆怅、失意和怀旧的情绪。具有浓重的俚俗风格。在音乐上,由于大多出于业余作者之手,表现手法比较单一。作为赶浪潮、抢销售的盒带产品,商业化的粗制滥造又抹掉了这些作品本身所可能具备的特点。

苏芮和齐秦跨海而来,占领的是中学生市场,也得到很多青年的喜爱。其风行的原因除去明星崇拜外,还在于其摆脱了早期港台流行乐的模式,更多吸收了欧美现代摇滚乐的因素,音乐制作更加精细,也更贴切地表达了都市青少年的文化心态,因而如同琼瑶、席慕蓉作品的风行一样,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欢迎。

与此同时,崔健与ADO乐队的合作日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1988年2月,他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首次举办个人音乐会。其后又相继去大学校园演出,摇滚乐的影响遂日益扩大。

1988年底,臧云飞创作了《葡萄皮》盒带,销量惊人。其音乐属于城市民谣体,表现市民情趣,反映现实生活,其影响波及很大社会层面。

与此同时,一批庸俗低级的盒带借娱乐风上市,或用旧歌填词,或自行编配,曾在一小部分听众中流行。

1988年底,流行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入低谷。一方面,徐东蔚、郭峰、谷建芬先后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新时期10年金曲、1988年金星”评选,山西也于年底举办“新时期10年全国优秀歌曲”评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说明内地流行音乐经过10年发展已到了一个需要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西北风”之后,创作潮头明显减退,作者群进入了调整时期。最重要的是此时全国流行音乐市场陷入混乱局面。由于著作权法尚未制定,盗版之风盛行,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大起大落的市场背景推出了刘欢、毛阿敏、韦唯、田震、蔡国庆、孙国庆、屠洪纲等一批歌星,但在当时条件下难以施展才华。“明星大走穴”成为全国文艺界的重大问题。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使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票房价值普遍低落,盒带积压。内地流行音乐起步时的种种隐患至此暴露无遗。

(十)、1989年,创作的寂寞和引进版的泛滥

1989年,内地流行音乐创作颇为寂寞。年初,仅有黄奇石作词刘诗召作曲的《爱的奉献》流行。春节晚会上有《山情》(陈洁明词、李海鹰曲)、《故乡是北京》(阎肃词、姚明曲)受到欢迎。谷建芬的《烛光星的妈妈》(李春莉、王健词)、《今天是你的生日》(韩静霉词)获得成功。而最有成就者则推张黎与徐沛东为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创作的插曲《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伍嘉冀和蒋开儒合作了《喊一声北大荒》。

音带出版方面,1989年颇不景气,但却可称为“引进版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诸如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乃至谭咏麟、梅艳芳等等港台歌星均广受欢迎。填补了内地流行音乐创作不景气所造成的市场空白。

大型演唱会减少,大型比赛只有文化部在广东举办的全国优秀歌手选拔赛。可注意的活动有:

3月间奥地利“布鲁斯激浪”摇滚乐队来华演出。

3月,崔健与ADO乐队在北京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音乐会。其后赴英法进行演出。

7月,广州“新空气”组合解承强、毕晓世、张全复举办“新空气摇滚音乐会”。

5月至10月,费翔举行巡回演出。

10月,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承办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大型通俗歌曲演唱会。

此外,1989年间,“卡拉OK”这一新的娱乐形式引入,并迅速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由于其声像带多为港台作品,也加剧了港台引进版的风行。

尽管1989年整个流行乐坛的创作不甚景气,但许多作者已沉下心来做不同的尝试摸索,作品风格渐趋多样化。歌手中刘欢、毛阿敏、韦唯到了鼎盛期;范琳琳、那英、张强、朱哲琴、谢津等知名度渐高。听众的喜好也逐渐分化而形成不同的欣赏群。整体而论,流行音乐仍处于徘徊不定之中。

(十一)、1990·亚运之声,流行乐坛鼎足之势形成

1990年的流行音乐依然处于困境。摇滚乐的兴起,亚运歌曲的创作、港台音乐的继续风行是三个主要事件。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界新民歌、摇滚乐、流行乐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

摇滚乐的兴起是1990年流行乐领域第二引人注目的事件。

摇滚乐虽有一批成熟的听众,但由于语言、文化、音响设备等多方面的限制,欧美摇滚乐的传入受到相当影响,听众人数也有限。

前文已提到,1984、1985年间,北京一批摇滚乐爱好者已开始自己的演唱尝试。其时,王迪与丁武在一起制作简易的架子鼓和音箱。在京的外国留学生大卫·霍夫曼和埃迪等人组成“大陆乐队”(即“ADO”乐队的前身);崔健、刘元等人组成了“七合板”乐队;严刚、孙国庆、李力、李季、臧天朔等人组织了“不倒翁”乐队。其间,日本电影《阿西门的街》,1985年美国“威猛”乐队的访华演出都起到了传播摇滚文化的作用,而大批欧美在华留学生更直接把摇滚音乐带到中国。

1986年初,崔健、刘元、埃迪、虞迸等人组成乐队,参加“孔雀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未能入选;同年5月9日,崔健等参加了献给世界和平年,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以一曲《一无所有》作为内地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传达给听众。

自1986年至1989年间,崔健与“ADO”乐队合作,相继推出一批作品,日益扩大了摇滚乐的影响。另一方面,摇滚作为一种广告用语,频繁出现于流行乐领域。特别在“西北风”时期,王迪、孙国庆、田震、崔健被合称“四大摇滚”;越来越多的尝试者开始从事摇滚乐的自娱演唱。1987年,窦唯、李彤等组成“黑豹”乐队;1989年,蔚华、高旗、营军等组成“呼吸”乐队;臧天朔、李力、程进、秦齐、金浩等组成“1989”乐队;王晓芳、肖楠、虞进、杨英组成“女子摇滚”乐队;刘义君、丁武、张炬等组成“唐朝”乐队;常宽等组成“状态”乐队;“ADO”乐队此时则有埃迪(马达加斯加)、布朗什(匈牙利)、刘元、张勇光等人加盟。在广州,解承强、毕晓世、张全复于1987年组成“新空气”组合,开始从事摇滚乐的创作。

1989年下半年,摇滚乐在北方获得很大发展,各乐队均尝试自行创作,并频繁举办各种“Party”——摇滚聚会。

1990年2月,“ADO”、“状态”、“呼吸”、“女子”、“唐朝”、“1989”六支乐队联合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1990现代音乐演唱会”,产生巨大反响。

1990年1月,广州“新空气”组合在上海举行“太阳神新空气上海演唱会”。

同年,上海摇滚乐也异军突起,聂钧、马鸿鳖、赵惠民、梁伟信组成“电熨斗”乐队;叶亏夫、周紫峰、郑南、毛文军组成“重点工程”乐队;黄志健、唐荣芳、胡昌建、夏薇青、陈林组成“太极光”乐队;戚彦、董晓声、柴勇、凌勇等组成“学士”乐队;金武林、张克威、罗汉、杨茹文组成“特混”乐队;姜小雨、徐风霞、戴鸿飞、王慧、郑蕾、郑群欣等组成“女子”乐队;并于7月29、30日在上海黄浦体育馆举办了“新开发’90上海现代演唱组首展”。

除上述组合外,侯牧人、张楚、王迪等也在从事个人摇滚音乐的创作。

这一时期的摇滚乐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创作亦大体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乐队采取与海外公司签约的方式展开活动,另一些乐队则热衷“走穴”,主要的活动方式仍是举办“Party”。乐队的分合重组相当频繁,新乐队在不断涌现。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1989~1990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

亚运歌曲经过多次征集。第一次较成功的作品是《走近我,走近你》(徐思萱词、士心曲);第二次有《亚洲雄风》(张藜词、徐沛东曲)、《亚洲的太阳》(陈哲词、侯牧人曲),《黑头发,飘起来》(剑兵词、孟庆云曲);第三次有《光荣与梦想》(晓光词、刘青曲)等。

1990年,港台版盒带引入的势头在年初略显回落,下半年引进风又起,其原因仍为创作跟不上造成的市场空虚。港台歌星在这一年相继来内地旅游、联谊或合作,参与演出与录音等活动。

1990年的一件大事是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音像市场的整顿有了法律依据。在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正式生效以前,大连音像公司、大连电视台已于1990年10月21日就电视连续剧《辘轱·女人和井》的插曲专有使用权签订了为期4年的转让合同。依此合同,词曲作者共获得7万元的转让费。此举受到了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署、广播电影电视部等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内地流行音乐发展10年,到1990年已可看到新民歌、抒情流行歌曲与摇滚三足鼎立的形成。至

此,长期以来的混沌局面开始改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新的繁荣有了可能。

此外,1989至1990年间,内地流行乐作品已开始流向港台与东南亚各地。1989年度,《一无所有》和《血染的风采》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评比中名列前茅。港台地区的音像公司、词曲作者纷纷寻求与内地歌手及词曲作者合作。已有一些歌手与海外公司签约,也有一些作者应约写了作品。这是海内外流行乐交流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十二)、90年代的新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徘徊,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内地音像行业开始出现转机。

著作权法的实施,港台原版音带通过合法渠道的大量引进,使得那些依靠出版翻唱港台走红歌曲音带过活的音像制作企业难以为生。90年代起,国家对引进港台音带的数量作了限制,这也影响了那些靠做引进版生意的音像公司的生计。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内地各音像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各自的生产流程,开始重视创作,重视培养自己的专属歌手和制作人。

港台流行音乐在经过80年代中后期的鼎盛期之后,也于90年代进入了调整期。在创作风格难以突破旧有窠臼、偶像制造缺乏新招的背景下,一些有眼光的港台音像公司开始进入祖国内地,与内地歌手和创作者签约,出版内地流行音乐唱片。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音像制作行业也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国营计划经济的模式,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魔岩、大地、红星等海外投资公司,正大、新星座等中外合资公司,还有星碟、银碟等国内的私营企业。生产体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许多不具备发行权的专业制作单位,由其自筹资金,独立制作。完成母带的制作后,再交由国营音像公司出版发行。多家公司联手制作出版成为音像行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机制的转变带来了市场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一大批由内地音像公司制作推出的新偶像。如广州的杨钰莹、周艳泓、高林生、林依伦,北京的陈红、陈琳、潘劲东、谢东、孙悦,上海的王焱、甄凌、石云岚等。尽管这些歌手的包装方式大多未能摆脱港台的模式,所演唱的歌曲在开掘的深入、描摹的精细上还未达到港台歌坛鼎盛时期同类作品的水准,但已经在国内青少年歌迷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多年来由港台青春偶像独占青少年音带消费市场的局面。毛阿敏、李玲玉、那英、艾敬、朱桦、田震、屠洪纲等一批在80年代非常活跃的歌星经过海内外音像公司的重新包装后,又以新的面貌重登歌坛。歌坛的

繁荣,也吸引了许多影视、体育明星、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时装模特等各界知名人士跻入其间。

90年代流行音乐的表现题材虽仍以情歌为主,但也出现了许多在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更大的拓展的作品。艾敬的《我的1997》、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和何勇的《钟鼓楼》等城市民谣真实贴切地表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张楚的《姐姐》、腾格尔的《父亲》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社会的底层。《弯弯的月亮》在赞颂家乡的美丽的同时,也表达了“今天的故乡还唱着昨天的歌谣”的惆怅。《同桌的你》、《露天电影》等冠以“校园民谣”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怀旧情绪直接反映出作者对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现代社会的思考,是近年来内地流行乐坛中出现的新潮流。《涛声依旧》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意韵。黑豹的《别去糟蹋》表达了反对暴力、呼唤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

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也推动了音乐体裁及表现手法的发展与创新。《纤夫的爱》等以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继承了80年代的新民歌的传统,并在歌曲的流行化处理上进行了新的开拓。90年代中期兴起的以传统戏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所谓“戏歌”的热潮,比80年代中期流行的那种将戏曲民歌加上电声乐队伴奏和迪斯科节奏处理的“大联唱”又进了一步。“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将京剧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中。郑钧的《回到拉萨》吸收了西藏民间音乐的因素。

继80年代的迪斯科和摇滚乐之后,爵士、雷盖(Reggae)、饶舌乐(Rap)和拉丁节奏(Latin rhythm)等国际流行乐坛常见的风格体裁在90年代中对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亦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小柯、章鹏、姜昕等人的专辑试图融合多种流行音乐元素。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演唱的《黄孩子》、《阿姐鼓》专集在流行音乐、严肃音乐及民间音乐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体裁的发展上长进最大的当推摇滚乐。在80年代中后期以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为代表的民谣摇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吸收海外的流行摇滚(《黑豹》)、重金属摇滚(《唐朝》)、迷幻摇滚(《窦唯:黑梦》)和庞克摇滚(《解决》)等因素的摇滚乐专集。

随着流行音乐被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舆论界对流行音乐的关注焦点也转向了对流行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向和具体作品的评论上。如对流行音乐的“包装”问题和歌曲《小芳》所反映的道德伦理观念的讨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流行音乐的文章,反映出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的关注。1993年5月,上海召开了“台湾歌手罗大佑、黄舒骏作品研讨会”并刊印了会议的论文集,正面探讨了这两位歌手作品的文化意义。上海音乐学院建立了流行音乐作曲专业,其他的高等音乐院校也开设电子音乐和音响导演专业。培养流行音乐的高级专门人才。

各种传播媒介对流行音乐的扶植也在近年来有所加强。广州、上海等地的广播电台先后设立了内地流

行歌曲的排行榜。各地的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都开设了MTV专栏节目。各公司的歌手频频在各种媒体亮相“打歌”。

张宏光、三宝、赵光等由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青年作曲家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何勇、郑钧、“指南针”、“轮回”等新一代摇滚乐手和摇滚乐队显示出了巨大的创作潜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高晓松、洛兵、郁东、沈庆等从校园歌手中成长起来的创作者日益引人瞩目,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创作队伍中的一支新军。

90年代的中国内地流行乐坛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唱片公司对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属性的认识及相应的操作程序的掌握有了很大的提升,创作人员在音乐形态上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流行音乐行业在强调流行音乐娱乐功能的同时,对表现当代生活和社会心态、反映人民的心声方面有所忽视,在强调专业化的“包装”、“制作”的同时,对于流行音乐的民间根基的重视和开掘上更是普遍滞后。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运行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完善,急功近利的心态依然表现得较为突出,整个行业面临着创作风格相对单一、优秀作品匮乏、市场疲软、盗版和唱片公司与歌星间的非正常解约等问题。

1996年11月,北京举行了“中国歌坛10年回顾”大型演出和颁奖活动。对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

本文以80年代为重点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中国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简要地回顾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可以发现它有两个重要的个性化特征。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具备了良好的吸收外来因素而演进的开放性。

从30年代的流行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创作中已经可以看到,我们的词曲作家很快地处理、协调了外来形式、手法与传统音调的关系,并由此产生出既不是西化,也不复是传统的新音乐。无论从进行曲、新民歌还是舞曲化的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中,我们都可以体验到这种特征。而没有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曾经出现过的外来文化殖民化倾向。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根底深厚,具备很强的消化吸收新鲜养料的能力。

二、从历史上可以看到,流行音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围绕它进行的种种争论既是自古就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之争的延续,也是现代生活方式变革中不同价值体系冲突的表现。值得乐观的是,中国近10年来的流行音乐创作既具有浓重的民族意识,也具有包容世界的胸襟。这

为它进入世界文化提供了可能。自然,在这条路上,目前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一旦有了良好的环境和运行机制,中国流行音乐将会加速度向世界水平跨进。它所拥有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来自大众,亦将为大众所拥有。

前言

现代中文流行音乐范畴内,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粤语流行歌曲与国语流行歌曲构成了主要的两大色块。其实严格地说,粤语流行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带有明显的地区文化特征,从形成气候到现在也只不过20多年的时间,但它却也不可抵挡的态势传播到了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地区。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语流行歌曲的印迹。

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流行音乐这种亚文化的产生是物质社会中精神生活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这方面,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是很典型的。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香港的流行音乐是发展得最符合工业化社会的需要的。另外,香港的流行音乐又自成体系,并且采取了十分“放松”的姿态自我激励,标新立异。这也就是我们在以往节目中所说的“填词”。也许是因为它高度发达的流水作业的机制,因此很多的香港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常常不把重点放在创作上,而放眼世界、信手拈来,总是用填词的方法推出唱片,渐渐地给人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香港的流行歌曲可以传唱、可以让人为之痴迷,却少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实,所有香港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也在竭力回响着甚至影响着一个个时代,与台湾的同行们不同的是,香港流行音乐所有的杰作大多出自于一个集体的努力,而很少依靠英雄个人的背影,如罗大佑等。越深刻地了解香港,越觉得这个小岛的流行文化有着深不可测的底蕴。

一切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香港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到处是海浪与礁石,几个被远放到远东的不得志的英国官员和一些冒险家们住在仅有的几栋别墅里面,少得可怜的平地上住着一些漂洋过海谋生的平民。在这个阶段,上流社会的人听的是英国本土绅士阶层喜欢的古典音乐;而普通的民众则为了生存本身而挣扎,根本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可言。

30年代开始,因为时局的变化,有不少知识分子陆续来到了香港,同时,也开始有一些人因为香港的异域风情、英语教育、政治格局简单等等原因从内地经济繁华的地区来到香港定居,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了香港的发展,更带来了内地的流行文化。比如说,这个时候的香港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上海的影响,卖座的是周旋、胡蝶的电影,最流行的歌曲是《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

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开始渐渐具有本地的特色。但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和推行英语教育,文化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几乎被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左右。

有民族良知的知识分子只好把眼光放在了文化的本土上面。电台里面播放的歌曲几乎是摇滚乐的天下枣因为那个时代也正是摇滚乐生机勃勃崛起、发展的时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听着鲍勃-迪伦、猫王和大卫-鲍维长大的。他们觉得适合他们听的只有那些热情洋溢的英文歌曲,而本地的音乐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粤剧,用怪异、老土而拖沓的腔调,唱着陈旧的故事,那是属于过去的。

进入60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轻人长大了。他们也开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象莲花、玉石、温拿等等等等。他们唱的其实大多也是欧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曲,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性、原创性可言,但是人们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些乐队,因为,这是香港自己的声音。

然而好景不长,这些乐队没有过多久就解散了一大半,因为毕竟没有自己的歌曲支持。不过,乐队

潮流对香港乐坛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除了对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之外,最大的贡献他们为香港歌坛留下了象林子祥、许冠杰这样一批在下层社会经历过很多磨练、又真正懂音乐的歌手。

而他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然还是温拿乐队,五个长发青年组成的青春组合红极一时,除了出唱片还拍电视专题片、电影,真的是老少皆知。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陈友、叶智強等5人组成的“温拿”乐队。而当他们解散之后,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后来的个人成就也都相当不错。

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湾的流行音乐大举涌入香港,前有姚苏蓉、青山、尤雅、鲍立、刘家昌,后有刘文正等等。当时的香港,国语歌曲有着很大的市场,比如说邓丽君在香港就拥有大批的崇拜者。

从1974年到1984年,这是香港现代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上第1个10年。在这10年里,粤语流行曲经历了从初创到蓬勃发展这样一个重要过程。在这10年的香港歌坛,拥有许冠杰、罗文、温拿、关正杰、林子祥、郑少秋、汪明荃、徐小凤、甄妮、叶丽仪、张德兰、区瑞强、叶振棠、奚秀兰、陈百强、钟镇涛、谭咏麟等许多著名的歌手与组合,整个歌坛呈现出生机勃勃、群星争辉的繁荣景象。

七十年代初风云人物

香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巨星,推出过大量哙炙人口的名曲,影响著一代又一代成长中青少年。如果你看见过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便如当年少女时一般尖叫著观看自己当年的偶像如许冠杰、罗文的演唱,对香港乐坛的历史会有更深一些的感性认识。

1974年到1984年是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初10年,在这个时期的香港歌坛上,许冠杰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香港乐坛的元老,我们熟悉许冠杰可能就是从这一首《沉默是金》开始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有了张国荣的加盟。事实上,许冠杰在香港歌坛上成名要比张国荣早10多年,对香港歌坛的影响与贡献也不可同日而语。许冠杰开辟了粤语歌曲的新天地,让流行歌曲可以表达小市民的心声,可以唱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沉默是金”其实就体现了这种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对于许冠杰来说,早年受“THE BEATLES”感召玩音乐唱英文歌曲。1974年粤语片回潮时,他与哥哥许冠文投拍了粤语片《鬼马双星》,他创作并演唱的影片主题歌“鬼马双星”以及插曲“双星情歌”不仅开创了粤语流行音乐的新纪元,也完成了他个人音乐作品从西化的摇滚风格到民族化大众音乐路线的转变。此后,他的歌曲可以说是民族小调色彩浓厚,旋律创作上也会经常的采用民歌的五声音阶,但在节奏上他会适当地融入一些轻快的舞曲节拍,象“纸船”、“梨涡浅笑”以及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夜半轻私语”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歌曲的内容上,许冠杰的作品善于刻划市民的心态;可以说是市井色彩浓郁,而歌词浅白生动,这些歌曲也成为香港粤语流行歌曲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组成部分。

许冠杰之后,香港粤语歌坛上最当红的歌手就数罗文了,因为他同关正杰一样,唱红了无数的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并且形成了略带一点点戏曲腔的独特个人风格。用柔软、略带一点点戏曲唱腔的声音演绎那些或是苍凉、或是悲哀的英雄侠义故事,别有风味。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他和甄妮的佳作。

许冠杰让人们知道了歌手的个人魅力,而罗文让大众开始为一个人和他的歌曲而关注。与关正杰与许冠杰较为定型的歌路不同,罗文无论是在台风还是歌路上都以“多变”著称,或雄壮激昂,或古灵精怪,但是无论是国语歌曲还是粤语歌曲,他都能博得一片喝彩。从“小李飞刀”、“家变”、“好歌献给你”、“亲情”、“红棉”到“几许风雨”,多变的罗文拥有不变的激情。1982年和1984年,罗文还大胆的创演了粤语歌剧《白蛇传》和《柳毅传书》,一时堪称壮举。

在香港粤语流行歌曲发展的最初10年,女歌手方面也是巨星辈出。比如人称“小凤姐“的徐小凤。徐小凤1966年步如歌坛,在7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对于徐小凤来说,她的歌路端庄大方、雅俗共赏,她的嗓音婉转有致,极其富有磁性。再加上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世无争的低调姿态,使得她成为名重一方的歌坛大姐。从“神风”、“风雨同路”“黄沙万里”、“人似浪花”到“情比雨丝”、“顺流逆流”、“一脸红霞”、“流下眼泪前”,可以说徐小凤的魅力言无尽,意无穷。

除了徐小凤之外,叶丽仪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1947年10月22日出生在香港的叶丽仪,

学习过粤剧、芭蕾,后来改行唱歌。1969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声宝”之夜歌唱比赛中获得冠军。1974年与丈夫移居英国伦敦,也曾经在当地作过职业歌手。后来回到香港与百代唱片公司签约,灌录唱片。叶丽仪以圆润开阔的嗓音唱出韵味浓郁的歌,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怕就是她在1980年主唱的并且被评为第3届十大中文金曲之一的《上海滩》——又是一首经典之作。

在香港粤语流行歌曲最初发展的10年里,女歌手中除了叶丽仪、徐小凤之外,甄妮、汪明荃、叶丽仪、张德兰都是名振一时的大明星。

从1974年到1984年,这是香港现代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上第1个10年。在80年代中期的香港歌坛上,虽然大家仍然热衷于翻唱和改编,但整个工业的运转机制已经确立,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在歌坛,则是包装时代的开始。直接的反映就是巨星云集,偶像带领新的潮流。属于电视剧时代的关正杰、叶丽仪、林珊珊、汪明荃等歌手还拥有影响力,出名较早的罗文、甄妮、许冠杰、徐小凤的地位已经稳固,新浮出头的谭咏麟、梅艳芳、林子祥、钟镇涛、张国荣正在开创一片更加灿烂的局面。从此,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

因为唱片事业的繁荣,有实力的新人一样出头: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而陈百强、刘美君、王靖雯、梁汉文、邝美云、李克勤、吕方等等名字在歌坛上各领风骚。相比较于“前辈”偶像许冠杰、罗文、徐小凤、甄妮他们,这个时期的明星们影响了一代香港青少年的听觉,可以说,整个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的华彩乐章也正是由他们演绎出来的。

电视剧时代的艺人

对于70年代来说,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也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期,70年代的香港产业规模正在逐渐走上正轨,而香港娱乐业的风光时期和香港经济的起飞也正是同步的。那时候,一大批武侠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东南亚、新加坡等华人粤语地区取得了空前的热烈反响,无数刀光剑影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歌曲。

70年代初的香港乐坛,以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欧美流行音乐最为风光,尤其是来自于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就连后来粤语流行歌曲的开门祖师顾嘉辉、黄沾也都是从创作国语歌曲开始他们的音乐生涯的。在台湾国语歌曲以及迪斯科舞曲开始风行的双重打击下,香港本地乐队潮很快的低落。

对于70年代来说,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也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期,70年代的香港产业规模正在逐渐走上正轨,而香港娱乐业的风光时期和香港经济的起飞也正是同步的。那时候,一大批武侠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东南亚、新加坡等华人粤语地区取得了空前的热烈反响,无数刀光剑影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歌曲。而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了。

作为影响国人最深远的武侠题材歌曲之一,《铁血丹心》的悲壮、侠烈之气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枣对于每一个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来说,10多年后的今天,靖哥哥在那一轮血红落日中弯弓射雕的身影依然英姿勃发。

对于歌曲来说,也充分地利用了男女声对唱的优势,把“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怕雪爽扑面“的豪迈侠义和”应知爱意似水流,斩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柔情结合得相当完美。也许,每一个男人都追求这样的生命:豪情万丈地行走天涯,身边有伶俐娇俏的如花美眷相伴。也许,每一个女子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缘: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

在电视剧全盛时期,最当红的歌手就数罗文,因为他唱红了包括《小李飞刀》、《射雕英雄传》在内的无数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用柔软、略带一点点戏曲唱腔的声音演绎那些或是苍凉、或是悲哀的英雄侠义故事,别有风味。

而甄妮的《春雨弯刀》、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京华春梦》、关正杰的《大地恩情》、叶丽仪的《上海滩》等等,也正是这个时代不应该被忘记的名字与旋律。

电视剧的盛行使一大批有才华的人出名,其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当然是卢国沾、顾嘉辉、黎小田

这些名字枣他们写的《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曾经是冲击我们心灵的浪潮,使一代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歌声,这样的情怀。

来自于叶丽仪的《上海滩》。也是多年前的一部同名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龙蛇混杂的上海滩,正义与邪恶并存,明争暗斗之中,是英雄就总会出头。对于《上海滩》来说,在当年可谓是风靡一时,在前2年上海电视台重播的时候,也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不过记不记得它的剧情已经不太重要了,它最大的价值是捧红了3位巨星——周润发、赵雅芝以及吕良伟,其中尤其是以小马哥周润发最为出众。其次就是它奉献出这首好听的歌曲,令人至今传唱。黄沾与顾嘉辉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这一首当然也不例外。而叶丽仪显然也正精于此道,因此一开口也是气度不凡。其实数遍香港女歌手,唱得这么气势磅礴的还真的没有几个。坦率地讲,其实叶丽仪的音色也并不理想,但是正是这种略显粗糙气质的女声最适合演唱这首歌曲。不信,你听:“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事间,混做滔滔一片潮流!……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可惜,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吞山河唱家国的女歌手现在在香港已经不时兴了。

和电视剧一样红火的、但是影响比它们还要深远的是光头麦嘉、冷面笑匠许冠文的喜剧电影,借着这种风潮,演唱粤语歌的歌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实在在当时唱粤语歌而出名的却不是香港本土人,而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郑锦昌和丽莎。他们的听众对象是一些二三十岁的打工仔和工厂女工。而当时的青少年根本是对粤语流行曲采取鄙视态度,直到他们眼前出现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许冠杰。

其实,严格意义上粤语流行歌曲的兴起,是以1974年的电视剧主题歌《啼笑因缘》和电影《鬼马双星》为标志的。这两首歌曲奠定了粤语歌的地位,并使粤语歌曲处于与国语、英文歌曲三足鼎立的状态。而许冠杰就是当时演唱粤语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的粤语歌和白雪仙的粤剧、罗文的电视剧主题歌完全不一样,不再唱古典、优雅的文言词汇,而是把普通老百姓的口语写进歌词。

许冠杰独特的这种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的潮流使人们发现,原来粤语并不是只能用来唱那种老故事和老戏曲,还能唱出世界流行的感觉,唱出小市民的心声。同时,许冠杰小市民歌曲开辟了流行音乐的一个新题材:下里巴人的生活也是可以进入音乐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冠杰应该是上世纪最有价值的香港歌手。

七十年代香港流行乐坛歌手谱

前辈巨星们纷纷改换门庭给后辈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出头机会。整个工业的运转机制已经确立,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娱乐业的发展,新浮出头的谭咏麟、梅艳芳、林子祥、钟镇涛、张国荣正在开创一片更加灿烂的局面。从此,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

许冠杰被誉为香港当代流行歌的鼻祖,他创造的以香港口语演绎法开创了香港本地歌曲的新纪元,对粤语歌的推行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许冠杰早年组过乐队,唱过英文歌,并随其兄许冠文一起主持过电视节目。许氏兄弟的电影在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红极一时,票房屡创新高,《最佳拍档》至今仍保持香港电影观看人数的纪录。

许冠杰1974年推出的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1976年“买到要抢”的经典大碟《半斤八两》标志香港粤语流行歌的市场正式形成。许冠杰是一位音乐奇才,他的作品能收能放,挥洒自如。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可清楚地分为俚、雅两类,尤以前者意义重大。这些以粤语白话创作的歌曲嘻笑怒骂,站在普通人民的立场褒贬时事,用语风趣幽默,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如《半斤八两》借打工仔之口道出社會低层人民的艰苦,《十个女仔》则尖锐地对片面追求时髦、唯利是顾的女孩进行讽刺,《加价热潮》更是直接对物价飞涨宣泄不满,《学生哥》正面对学生进行劝喻,要求他们用心向学,《揾野做》以一则寓言式故事从正反两方面劝说世人应自食其力、努力奋斗。而他以文艺

腔创作的歌曲则承袭我国古典诗词风格,因而诗味十足,每个歌词都是一阙小诗,令人爱不释手。《梨涡浅笑》、《夜半轻私语》深得宋代婉约词风韵,《铁塔凌云》(其兄许冠文作词)是一阙爱港名作,《浪子心声》和《天才白痴往日情》的中老庄思想用典雅文字和温婉曲调演绎,真令人惊叹流行歌的发展的空间之大。據说东南亚某公司曾向许冠杰购买《天才白痴梦》几句歌词的版权作广告之用,每一字付元一千。许冠杰是缔造当代香港流行歌的最大功臣,也是这个流行乐坛的第一位天皇巨星,许多後辈歌手都自称是在阿SAM的歌声中长大的,视阿SAM为偶像。在许冠杰的影响下,大批歌手转而唱起粤语流行歌,同时另有一批新秀崛起,香港乐坛的春天正在到来……

徐小凤是真正的“前流行歌年代”的歌星。在粤语歌流行之前,她是唱国语歌的。七十年代的《卖汤圆》、《叉烧包》等歌曲的风格显然与当代所谓的流行歌不同,那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位非常走红的著名歌星了。七十年代末,徐小凤顺应潮流唱起了粤语歌,《随想曲》、《风的季节》、《星星问》、《风雨同路》等是其代表作。徐小凤以其雍贵大方的形象在香港歌坛独树一格,是一颗长青的巨星。92年她举行的告别演唱會连开43场,创下香港乐坛的纪录。

甄妮与罗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不是专唱电视歌曲的歌手,但他们所唱的电视歌曲在香港乐坛却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合唱的《射雕英雄传》非常经典。甄妮其它的电视歌曲代表作有《春雨弯刀》、《东方之珠》等。甄妮她与同时代大多数歌星不同的是她能唱纯正的国语歌和英语歌,《海上花》、《鲁冰花》是其代表作。粤语歌方面的代表作有《再度孤独》、《梦想号黄包车》、《明日话今天》等。把罗文归到这一类中也许是不对的,他并不是只唱电视歌曲,其它类型的歌他也有不少代表作。但他的电视歌曲在香港乐坛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小李飞刀》现在瑩|茪斯M是香港乐坛最经典的歌曲之一,據说当时香港艺人到东南亚演出一定要唱这首歌。

罗文与甄妮合唱的《射雕英雄传》主题歌《铁血丹心》和《世间始终你好》也是著名的经典名曲。罗文的歌路非常阔,他的歌喉适应性也很强,象《激光中》这样轻佻的极品和《几许风雨》这样励志的杰作,他一样演绎得丝丝入扣。罗文是香港乐坛二十几年来一位重量级的巨星,较早期的代表作如《好歌献给你》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前卫的风格。九十年代中期罗文一度重出歌坛,凭《坏情人》和《孔子曰》得到世人的认可。

在香港流行乐坛早年的人物当中,有一位和许冠杰并称为“歌坛双杰”,他就是关正杰。从1979年香港第2届十大中文金曲奖到1984年的第7届十大中文金曲奖,关正杰每年都有歌曲入选,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当年他在香港歌坛上的地位以及受欢迎程度。关正杰人称“正气杰”,这是他从形象到演唱风格给人的印象枣这就是稳健、大气、正义凛然。他演唱的很多狭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的插曲以及主题歌,更使他的“正义杰”形象深入人心。

关正杰的身份没前两位那麼显赫,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并不演戏。但他是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歌手之一,是乐坛颁奖礼上的常客。他的代表作是电视剧《天龙八部》的两首主题歌《万水千山纵横》、《两忘烟水里》和《天籁…星河传说》(记不清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了)及《大地恩情》等。在谭咏麟走红之後,关正杰开始淡出歌坛。

《上海滩》的神奇走红帮助叶丽仪在香港乐坛成为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在当时也是一位阿姐级人物。但她的其它代表作并不多,《黑女侠木兰花》和《笑傲江湖》比较有名。

汪明荃也是一名当红影星,她在电视界的代表作是《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两部电视剧的同名主题曲同时也是汪明荃歌曲的代表作。汪明荃在香港演艺界被尊称为“阿姐”,是与她的资历分不开的。和郑少秋一样,她也是以演老粤语片出身,历经了香港艺坛的风云变换。汪明荃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她也经常以节目主持人(香港称“司仪”)的身份出现在艺坛内外各大活动中。

郑少秋以其正气、英俊的形象在电视剧中一直扮演各种英雄和侠客。他在歌曲的代表作是电视剧《楚留香》、《倚天屠龙记》、《轮流转》等的同名主题曲,他不仅是那段时期最红的影星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歌星之一。直到九十年代,他仍以《笑看风云》、《岁月无情》等优秀电视歌曲继续他在歌坛的长青树地位。粤语中有一个词叫“劲秋”(意即非常厉害,有人写作“劲抽”),據说便是典出郑少秋:因他以“劲秋”来命名自己的演唱會而广为流传。

谭咏麟在1984年十大劲歌金曲四个季度40首季选歌曲中一人便不可思议地占有10首,并在年终席卷了几乎所有的大奖,不可动摇地确立了他乐坛第一人的地位。这也同时宣布香港乐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谭咏麟早年是温拿乐队(Wynners)的主音歌手之一,温拿散伙後阿伦在1978年推出自己首张个人专辑《反斗星》,反映良好。随後的几年里他推出了数张颇受欢迎的大碟,《想将来》、《迟来的春天》、《雨丝情愁》、《天边一只雁》等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受到普遍好评。

84年谭咏麟的两张大碟《雾之恋》和《爱的根源》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功,尤其後者可能是香港乐坛二十多年来最出色的专辑,《爱的根源》、《爱在深秋》、《夏日寒风》等多首名曲风行天下。之後的近十年中,他推出中每一张专辑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珍品,销量屡创新高。当中的名曲更是多不胜数,象《爱情陷阱》、《雨夜的浪漫》、《朋友》、《无言感激》、《Don't Say Goodbye》等等都是香港乐坛的经典名曲。即使在退出颁奖典礼之後仍推出大量如《半梦半醒》、《水中花》、《一生中最爱》这样的名曲。

1994年之後,受歌坛大势影响,阿伦唱片的质量有所下降。谭咏麟推出的可列为经典的歌曲应该是所有香港歌手中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的,是後辈歌手难以逾越的高山。阿伦在事业的颠峰状态宣布不再领奖,在香港乐坛开了一个先例,从此之後他可以在小得多的压力之下继续自己心爱的事业,不失为一个妙计。去年处于极佳状态的黎明便效法阿伦,宣布不再领奖。谭咏麟以开朗、乐观的形象感染著演艺界的後起之秀,他声称自己“年年25岁”,永远以年轻人的心态工作。张学友、刘德华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得到过谭咏麟大力的帮助。

张国荣早于1979年便推出自己首张个人专辑,但之後的几年发展不太如意,歌曲只有《一片痴》、《风继续吹》有点知名度。1984年,张国荣凭《MONICA》一炮走红,以其英俊潇洒、青春活力而又有些前卫的形象,成为众多少男少女醉心的偶像,據称他微笑的双眼會“电”人。《MONICA》可能是香港第一首登上大雅之堂的舞曲。

在此之後,张国荣充分展示了他的偶像魅力,深情款款如《共同渡过》、《无需要太多》,狂野奔放如《无心睡眠》、《黑色午夜》,傲慢不羁如《不羁的风》、《贴身》、《拒绝再玩》等收放自如,而一些非情歌名作象《有谁共鸣》、《当年情》、《沉默是金》更是哙炙人口,令人回味不已。如果说谭咏麟是代表“正统”的话,那张国荣就显得有些另类,他的专辑中“不正经”歌占了很大比例,热辣辣的劲舞是他有别在同时代其他歌手的标志,而他的一些相当轻佻、颇具挑逗性的歌曲是其他人不太敢唱的,如《H2O》、《HOT SUMMER》等。可能和这方面的原因有一定的关系,张国荣在与谭咏麟竞争中总在落在下风,似乎行内人更认同阿伦。

在1987年,张国荣露出赶上谭咏麟的迹象,他的大碟《Summer Romance》击败谭咏麟两张著名专辑《墙上的肖像》和《再见吧?!浪漫》成为当年最佳大碟,主打歌《无心睡眠》挤掉阿伦的《Don't Say GoodBye》当选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不过阿伦分别有两首和三首歌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而张国荣都是只有一首《无心睡眠》。谭咏麟不再领奖使两人激烈的竞争就此被腰斩,张国荣因而在88年火了一把後进取心渐消,于1989年举行了全球巡回演唱會後宣布退隐。但不久之後他便复出影坛,拍了一系列经典的影片,1993年更是复出歌坛。

林子祥见证了整个香港乐坛的发展,他早年是唱英文歌的,改唱粤语歌後走的是民族风格的路子,《千枝针剌在心》、《在水中央》带有明显的古典小调味道,而他创作的另一类歌如《爱到发烧》、《阿LAM 日记》则走了另一个极端,是完全的西洋风格。後一风格曾被认为是林子祥的代表,是喝过洋墨水者的形象。阿LAM的另一些著名作品如《真的汉子》、《敢爱敢做》、《男儿当自强》则充分展示了他的超人的歌喉。在谭、张争霸的时代,林子祥仍然牢牢把住他在歌坛巨星的地位,显示出不俗的实力。

在谭张在为最受欢迎男歌手进行贴身角逐的时候,梅艳芳牢牢占據著女歌手的第一把交椅。1983年,梅艳芳凭借日本电视剧《赤的疑惑》(即《血疑》)的主题曲《赤的疑惑》一鸣惊人,进入最受欢迎的歌星行列,次年推出的名曲《似水流年》将她送到最受欢迎女歌手的位置。梅艳芳在香港乐坛有“百变梅

艳芳”之称,或纯真少女(《蔓珠莎华》)、或落寞怨妇(《似火探戈》、《梦幻的拥抱》)、或妖冶艳女(《妖女》、《爱将》)、或渴望爱抚的女郎(《坏女孩》、《烈焰红唇》)、或心将枯死的弃妇(《似是故人来》、《伤心教堂》)、或假装矜持的少女(《将冰山劈开》、《淑女》)……她不断地变换形象,每个形象都有独特舞台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她独特的声线和舞姿也别具魅力。可以说每当她推出新歌,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全新模样的梅艳芳。张国荣宣布退隐之後,不到三十岁的梅艳芳也宣布退出。这曾引起当时正渐入佳境的叶倩文的抗议:阿梅比我年纪还小,她都退了我可怎麼办?不过和好友张国荣一样,不久之後她又复出了。

1973年,刚刚20出头的钟镇涛和谭咏麟一起,牵头成立了五人组合——温拿乐队。钟镇涛除了既是演奏萨克斯的高手,还是乐队的主唱之一。温拿五虎如日中天,风光无限。

钟镇涛在温拿乐队的队友谭咏麟在乐坛吒风云的时候,钟镇涛也没闲著,他一边拍戏一边唱歌,是那个时期最忙的明星之一。作为一个创作歌手,钟镇涛多数主要作品出自自己笔下,《要是有缘》、《不可以不想你》是他的得意之作,快歌三部曲《泪之旅》、《香肠蚊帐机关枪》、《非洲黑森林写真集一日游》更是使他成为本地快歌创作的一位快枪手。改篇歌曲《让一切随风》、《闪闪星辰》也是他的代表作。

青春组合温拿乐队红极一时。成员:陈友、钟镇涛、谭咏麟、彭健新、叶智強。温拿乐队(Wynners)的前身Losers乐队在失败的尝试後解体,几名Losers的成员认为乐队名称不祥(失败者),改名“胜利者”并邀阿B(钟镇涛)加盟,于1973年成立温拿乐队。温拿乐队一开始也是以演唱英语歌为主,代表作为《L-O-V-E love》、《Sha La La》。後来以英美流行曲的风格为基础填上粤语歌词,唱起粤语歌。《钟意就钟意》、《玩吓啦》等红遍香江。他们以青春、前卫(比如喇叭裤,齐肩发)的造型赢得了年轻人的纷纷仿效,一时间“夹BAND”(组建乐队)成为流行的新鲜事物。温拿的崛起标志著香港乐坛有了属于自己的流行歌,属于自己的偶像,他们深刻地影响著七十年代中後期的一代香港年轻人。1978年温拿乐队宣布解散,其成员各自发展,并相约每五年再聚一次发行一张大碟。他们实现了诺言,其中1988年即解散十周年之时推出的专辑最有影响,《千载不变》打入当年的十大金曲。单飞後的温拿成员在香港演艺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谭咏麟成为香港乐坛第一人;而温拿的主音歌手钟镇涛也走红歌影两栖;彭建新虽成就不如上两位,但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格也在乐坛获得一定的地位;陈友则在电影界成名,从演员到执导都颇有成就;只有叶智強较少继续在演艺界露面。

在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时,除了那些风头正猛的歌坛劲将、展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外,还有一股不能让人忽视的另类群体。他们或以清新见长、或以独特的田园气息独树一格,为香港流行乐坛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不能不提的人物:张德兰、叶振棠、区瑞强。

张德兰是童星出身,初名张圆圆。代表有《神雕侠侣》的插曲《情义两心坚》、《何日再相见》,如《相识也是缘份》、《愿君心记取》、《网中人》、《鸡公仔》也是著名作品。她与汪明荃、沈殿霞、王爱明并称当时艺坛的四朵金花。她擅长抒情小调,她是八十年代初最受欢迎的女歌手之一。

叶振棠最为国内人熟悉的是他是《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唱者。相对于关正杰,他的歌手生涯要长得多,近年他演唱了亚视几部重头戏的主题曲,重新活跃起来。他的代表作还有《苏乞儿》的主题歌《忘尽心中情》及《戏剧人生》的同名主题曲。

区瑞强以其独特的田园气息在香港乐坛中独树一格,《陌上归人》、《渔火闪闪》是其代表作。区瑞强也许不曾大红大紫过,但他独特的风格还是在香港乐坛留下深刻的印记。

奠定香港粤语流行乐坛的创作人

在奠定香港粤语流行乐坛的过程中,创作人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正是有了顾嘉辉、黄沾、黎小田、卢国沾这样一些前辈创作人的默默耕耘,才有了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群星争辉的大好局面。黎小田在1980

年、顾嘉辉在1981年分别开了各自的作品演唱会,一时之间传为佳话。1981年,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成立;从1982年开始,10大中文金曲奖增设了最佳中文歌曲以及歌词奖,创作人的功绩也开始受到重视。

在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最初10年里,还有这样一些大事值得我们关注:1979年祖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巨大的市场;1981年,香港的城市民谣运动给过于商业化的香港流行音乐助入一股清新的空气;1983年,歌手们纷纷跳槽引发了香港歌坛的一连串地震。徐小凤率先从CBS跳槽到新成立的“康艺成音”;许冠杰、关正杰先后离开“宝丽金”加盟“康艺成音”;林子祥从“百代”跳槽到“华纳唱片”;罗文则由“百代”转到“华星”旗下,汪明荃也从“娱乐”过档到“华星”。前辈巨星们纷纷改换门庭给后辈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出头机会,如果宝丽金的两大台柱许冠杰以及关正杰不是在1983年双双出走的话,那么谭咏麟在1984年就未必能够迅速走红。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

——(下篇)转自:香港歌坛的昨天

八十年代初,香港粤语歌坛无论是创作人员、歌手、唱片公司都迅速增加,涌现ChristBabida、林敏怡、徐日勤、向雪怀、林振强、林敏骢等作者,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等歌星先后冒起。1983-1992,我把它称为香港乐坛的黄金十年。

82、83年间,香港乐坛已相当繁荣。香港作曲家作词家协会拥有大批会员,资深的有顾嘉辉、黄霑、黎小田、鲍比达(ChristBabida)、冯添枝、钟定一、郑国江、卢国沾、黎彼得等,较新的则包括林敏怡、徐日勤、林慕德、林振强、林敏骢、向雪怀、卢永强、潘伟源等。

歌手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以许冠杰、林子祥、罗文、关正杰、徐小凤为代表的前辈歌星已奠定崇高的“江湖地位”;谭咏麟、陈百强、张国荣、钟镇涛等经过几年滚打,已成为一线歌手;雷安娜、梅艳芳、叶倩文都是极具潜质,前景看好。说到雷安娜,她的《旧梦不须记》唱片在“中文歌曲擂台阵”连得九周冠军,是空前绝后的纪录。83年,陈慧娴以一首动听的歌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的歌手很多都参与创作,许冠杰、林子祥、陈百强早就是以创作歌手形像出现的,后来,蔡国权、卢冠廷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再后来,还有周启生、伦永亮等。

传媒对本地乐坛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几大电子媒介安排了大量流行音乐节目,而且都有每周的流行榜,歌曲榜有香港电台的“中文金曲龙虎榜”、商业二台的“金榜十大”、无线电视台的“劲歌金曲”等,唱片销量榜则有商业一台的“中文歌曲擂台阵”。而一年一度的乐坛颁奖礼创造了越来越高的收听收视率。无线电视台还举办了每年一届的“新秀歌唱大赛”,首届冠军就是梅艳芳。此后还有很多知名歌手都是“新秀”出身的,如吕方、杜德伟、许志安、黎明、郑秀文……

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谭咏麟的《雨丝、情愁》《忘不了你》、《迟来的春天》,许冠杰的《难忘你》、《纸船》、《是雨?是泪?》,陈百强的《今宵多珍重》、《偏偏喜欢你》、《涟漪》、《相思河畔》,张国荣的《风继续吹》,林子祥的《这一个夜》、《迈步向前》(希望我没记错),关正杰的《天籁——星河传说》,徐小凤的《无奈》、《星星问》、《星光的背影》、《随想曲》,雷安娜的《旧梦不须记》,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陈慧娴的《逝去的诺言》,蔡国权的《再见也许不再会》,叶倩文的《零时十分》,当然还有第一次(唯一一次)录粤语唱片的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

84年是年轻一代歌手全面“夺权”的时候。谭咏麟两张经典唱片《雾之恋》、《爱的根源》均创下惊人的销量,二十场演唱会场场爆满,成为众望所归的歌手第一人;张国荣《MONICA》的成功令他一举攀上偶像派头把交椅;梅艳芳83年的《赤色梅艳芳》走红后,84年《飞跃舞台》继续前进。陈百强的《百强`84》改变歌路,唱了不少快歌,人们并不受落,反而对几首慢歌情有独钟。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广受

欢迎的超级偶像。反观老前辈们,就不那么理想了。唱电视剧主题曲出名的郑少秋、罗文、叶振棠、汪明荃、关正杰如同退潮一般迅速衰落了。许冠杰和徐小凤的声势也在减弱,不过他们出的唱片却绝对是精品,几乎每一首歌都值得再三回味。甄妮倒是凭《再度孤独》的热卖夺取了几大颁奖礼的最佳女歌手奖,这无疑也是她的最后辉煌。现在回顾起来,只有阿LAM(林子祥)站稳脚跟,继续走红了很多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自然的趋势。

这一年是好歌丰收的一年。谭咏麟的两张唱片的绝大多数都是佳作:《傲骨》、《亮了红灯》、《爱的替身》、《雾之恋》、《午夜丽人》、《幻影》、《创造命运》、《爱的根源》、《夏日寒风》、《都市恋歌》、《爱在深秋》、《谁可改变》、《捕风的汉子》、《酒红色的心》、《欠了你》……张国荣的《张国荣》也相当不俗:《始终会行运》、《MONICA》、《柔情蜜意》、《蓝色忧郁》、《不怕寂寞》(后三首据说是旧歌)、《缘份》,至于《H2O》算不算好歌就见仁见智了。阿SAM的唱片《新的开始》包括《新的开始》、《风中赶路人》、《父亲的钢琴》、《洋紫荆》等好歌。《徐小凤》也是一张很好的专辑,里面有《情比雨丝》、《电话》、《万里星河》、《风之路》等。陈百强的《摘星》慷慨激昂,是最难忘的禁毒歌曲,他还唱了深情的《画出彩虹》(在他后来昏迷住院时,歌迷们就在医院外播放了这首歌,可惜……)、奋发的《旅程》。还有,甄妮的《再度孤独》、《梦想号黄包车》,林志美的《偶遇》,林子祥的《莫再悲》,陈慧娴的《多少柔情多少梦》、《玻璃窗的爱》,雷安娜/彭健新的《停不了的爱》等等。

85年一月,谭咏麟意气风发地在各大颁奖礼掠走了一大堆奖项,当然包括了实至名归的最佳男歌手奖。与此同时,又一张经典唱片《爱情陷阱》引起了疯狂倾销在“中文歌曲擂台阵”上连夺七周冠军,销量超过七“白金”(35万张)。就在他最风光的时候,张国荣悄悄加紧了追赶的步伐,精心炮制的《为你钟情》配合LESLIE的第一次个唱推出,反应热烈,成为当年夏天最热的唱片,卖出二十五万张以上。84

年就有人预言85年香港乐坛将成张国荣的天下,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张国荣无疑已成为谭咏麟最强对手。

就在谭、张两手遮了大半个天空时,他们各自所属的“宝丽金”和“华星”先后推出了新力军——第一届“十九区歌唱大赛”冠军张学友和第二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吕方。张学友第一首与歌迷见面的歌是《Smileagain,玛丽亚》,反映不俗,首张个人大碟就叫《Smile》。张学友充满磁性的声音征服了乐迷,唱片在“中文歌曲擂台阵”上逗留二十多周,并超越三“白金”销量(张学友现在要是想想自己的处女唱片,不知道会不会为今天羞愧?)!而“华星”则不惜工本地为第一次出唱片的吕方制作了透明大碟,吕方不负众望,唱片第一周就成为销量冠军。当年较突出的新人还有CBS新力的林忆莲,她以“日本妹”的包装亮相,最流行的歌是《爱情Idon'tknow》。影星刘德华则以一曲《只知道此刻爱你》初试啼声。

在乐坛新势力抬头时,许多歌手星运日沉(包括雷安娜也成了凋谢的昙花),然而不少成名以久的歌星依然展示着雄厚实力。陈百强年初推出了以《等》为主打歌的精选唱片,暑假期间的《陈百强——深爱着你》也相当受欢迎;林子祥的《林子祥创作歌集》从84年底热卖到85年头,当中不乏名作,稍后又以《十分十二寸》奠定串烧歌宗师地位;由蔡国权创作的《顺流、逆流》,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小凤姐又一首经典歌曲;许冠杰的《最紧要好玩》也是当年水准较高的唱片。

梅艳芳在85年开始了她的“百变”。年初的《梅艳芳》封套就是一个短发墨镜加西装外套的男性化形像,年中就成了涂脂荡粉的“坏女孩”,引起一片哗然。不过,无论如何,ANITA迅速地扩大了歌迷数量,顺利地成为香港歌坛的新女王。85年也是蔡国权最成功的一年,不仅为别人作了不少歌,自己也出了三张唱片:《一生爱你一个》、《蔡国权精选》、《风中暖流》。其中《蔡国权精选》为“白金唱片”,堪称蔡最好的唱片。创作歌手周启生和伦永亮几乎同时出了个人唱片,《周启生23》(23岁?)成绩较好,在“中文歌曲擂台阵”上过前三名,伦永亮则不理想。另一位创作歌手郭小霖则带给我们一首很令人回味的《从不知》谭咏麟的《暴风女神LORELEI》在年底推出时却令人失望,除了《朋友》外,几乎没有别的歌可以流传至今。

85年给香港粤语歌迷们又带来不少兴奋,看看这些歌就知道了:谭咏麟的《爱情陷阱》、《幸运星》、《火美人》、《情(是永远着迷)》、《此刻你在何处》、《雨夜的浪漫》、《朋友》;张国荣的《不

羁的风》、《第一次》、《我愿意》、《为你钟情》、《少女心事》;陈百强的《等》、《深爱着你》、《盼望的缘份》、《恋爱预告》、《我和你》、《不再问究竟》;林子祥的《谁能明白我》、《每一个晚上》、《十分十二寸》;徐小凤的《顺流、逆流》、《风里的呼唤》、《献君千阕歌》;许冠杰的《星夜》、《最紧要好玩》、《心里日记》、《日本娃娃》;梅艳芳的《蔓珠莎华》、《似水流年》;张学友的《轻抚你的脸》、《情已逝》;吕方的《听不到的说话》、《你令我快乐过》;还有,陈慧娴的《花店》;林志美的《雨夜钢琴》;夏韶声的《空凳》;叶倩文的《长夜,Mylovegoodnight》;苏芮《谁可相依》;郭小霖《从不知》……

86年初,“宝丽金”在《Smile》大获成功的激励下,迅速为张学友推出了第二张个人唱片《AMOUR-遥远的她》,唱片一面市,即引起抢购热潮,占据销量榜头名达七周之久,唱片中的《AMOUR》、《遥远的她》、《月半弯》、《单车少女》等在各流行榜一路过关斩将,风光无限。眨眼之间,张学友便成了阿伦与张国荣最强威胁,走红之快,连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欣喜之余,也常常害怕飞得高摔得狠。他的朋友兼对手吕方的第二张唱片晚些推出,虽然也卖了个“白金”,但是很明显有不进反退的感觉,两者比较,张自然大占上风。他们举办了一个“双星演唱会”,场场爆满,很受欢迎。

另一新人林忆莲稳步上扬,一曲《放纵》为她带来第一个流行榜冠军,同名大碟也成为白金唱片。经过一年的努力,SANDY在乐坛站稳了脚跟。

外表俊朗的“新秀大赛”冠军杜德伟是“华星”力捧的对象,首张大碟《只想留下》反应尚可。“无线”的当家小生梁朝伟的《朦胧夜雨里》却一不小心卖出“白金”数字。不过,这一年最“凶猛”的新人当数刘美君,在低调下推出的《最后一夜》堪与小张的《Smile》相比,以三“白金”铸造了又一个奇迹。

在新人辈出的时候,一位原来被以为要“寿终正寝”的老歌手却枯木逢春,他就是罗文。凭着一曲家喻户晓的《几许风雨》,罗文又一次尝到了久违的“龙虎榜”冠军的滋味,同名唱片也顺利登上“中文歌曲擂台阵”的榜首。唱片中还有一首冠军歌《浪淘沙》,是罗文与“华星”一班新秀合唱的,其中就有杜德伟。

林子祥这一年推出的唱片是《最爱》,总体感觉一般,《阿LAM日记》和《数字人生》玩了点噱头,《史泰龙LAMBO》更是疯狂得过了分,幸好还有正点的卢冠廷作品《最爱是谁》。徐小凤的《每一步》继续保持水准,《一脸红霞》、《每一步》、《冬》、《婚纱背后》、《城市足印》都是百听不厌的好歌。

许冠杰就有点不妙,唱片《热力之冠》招来一片批评,主要是过于通俗乃至庸俗,“代表作品”有《封巨(带单人旁)做偶像》(描述同性恋者的作品)、《我的妹妹》、《皆因你无得弹》等。

而当红歌手的地位还是非常稳固。谭咏麟这一回没让歌迷失望,筹备大半年推出的《第一滴泪》无论词、曲、编都较上一张唱片有提高,基本达到《爱情陷阱》的水平,当中的佳作包括《世界停顿》、《第一滴泪》、《旧信纸》、《珍重》、《无言感激》等。张国荣则出了《STANDUP》和《张国荣-迷惑我》两张唱片,前者以快歌为卖点,较出色的作品有《打开信箱》、《黑色午夜》等;后者则更为精彩,包括了金曲《有谁共鸣》和《当年情》,此外,《烈火边缘》、《隐身人》、《迷惑我》也不错,LESLIE 还(首次?)自己填词《爱火》。

梅艳芳摇身一变,成了《妖女》,拉上《梦伴》师弟许志安和《爱将》“草蜢仔”《将冰山劈开》,女歌手的No.1无可取代。

陈百强约满“华纳”,决定过档EMI,“华纳”生气之余对他的《当我想起你》不作宣传,甚至封套上只见到一个女孩“Josephine”(一种新颖设计?)。不过,丹尼还是有群众基础的,《当我想起你》、《偶像》、《再见Josephine》仍相当流行,丹尼又多了一张白金唱片。而EMI为陈百强推出的首张大碟《凝望》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成绩喜人,唱片销量榜上连续蝉联冠军,《凝望》、《迷失中有着你》、《至爱》等传唱一时。

陈慧娴也有进步,《反叛》是她事业上的一个小高潮,当中有俏皮可爱的《反叛》、《跳舞街》,更有感人情歌《痴情意外》、《Lovemeonceagain》、《与泪抱拥》、《忘记悲伤》等,唱片销出12万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