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新型安全观基本对策 摘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 国家的发展,也就更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会有“中 国梦”之伟大构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 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并与之协 调。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就国际安全环境来看,还是就国 内安全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形势都不太乐观。我们 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者, 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必须清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 培养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武装自己,为将来充满信心地接过 社会主义事业接力棒打下坚实基础! 正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略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谋划。它不是一个局部的、战术性的、非核心的谋划,而是从宏观上谋划全局、整体性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现代以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战略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决定全局的一种谋划。而将战略一词应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它关系到各部门、各阶层,是真正的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一、周边安全环境 所谓国家安全战略就是要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因此首先要分析的是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安全形势,在这种安全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对策。那么我国

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形势具体怎样呢? (一)从外部来看 第一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主权,能不能独立地做出决策;第二个是管辖权,这个管辖权体现为领土完整,国家的独立意志能不能触及这个国家所有的角落;这两者是核心。第三个是国人的安全。从传统国家安全观来说,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前两个。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就领土完整来说,现在有一部分领土没有能够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有一些争议领土上,我们的主权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而且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二,随着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我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广。海外利益的安全也成为了我国国家安全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相当一部分的利益挑战是在海外,比如说能源安全、海外投资设施安全等。实际上,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我们的利益是全球性存在的,不可能把它分成海外利益与国内安全,尤其是现在经济上全球相互依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事都会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影响,有的还相当大。比如,前几年利比亚出现大规模动荡,我们要紧急撤侨。那是我们的海外军事行动,但是非战争行动。海外利益安全,不只是公民在海外旅行时的人身安全,它包括在海外设施的安全、投资的安全,也包括在海外发起的可能对中国本土构成不确定威胁,但这跟战争不是一回事。 第三,话语和规则的制定权的争夺。我们在一个体系内生存,那么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国家是遵循着一套规则,这是国际社会基本的行为规则,那么这套规则是由谁制定的?过去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制度是非中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设计对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这种制度不存在,所有制度都是有利于体系内的某些成员,而对另外一些成员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能适应国际社会的规则。让中国更加的国际化,这是我们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目标。从1978年一直到前几年,基本上我们对国际规则是被动参与的一个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要适应国际体系的变化,而不是让国际体系来适应我们。但是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2009年中国站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对现有体系的不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考研政治试题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等,考生对此应有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特别是后者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哲学传统中已经含有这种哲学的某些智慧。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未形成科学的物质观、不能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说明对象;没有自觉系统的唯物辩证法;也没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更不可能形成唯物史观。中国传统哲学虽然重视圣贤、君子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对人的理解实质上也是脱离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解。这些问题考生答题时须予以注意。 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1. “天下一气”、“元气”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 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秦汉时期 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 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 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 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 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 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 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 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 的精神本体。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 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传统中,中国哲学是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过的哲学。先秦时代就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特别是儒、道两家。继先秦哲学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中国哲学致力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建构了许多哲学范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知行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注意对对象世界的整体把握,强调知识与德性、理智与情感、认识与行动、理性与信仰、责任与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主张仁智双彰、美善相乐、德才兼备,讲中庸、仁义、和谐、礼义、统一、内省,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寻求智、真、美、善的有机统一。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着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科学等其他文化要素。 中国传统哲学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既不能一概加以排斥,也不能无批判地继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一些优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它概括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相应的属性;水向下,润湿、味咸;火向上,燃烧,味苦;木可直可曲,味酸;金可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味辣;土可以种植庄稼,收获百谷,味甜。“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此阴阳“五行”说不但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成分、结构的差别和多样性,而且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的内外联系、关系的差别性与多样性。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于物质要领的“气”。人们常常用阴阳“二气”和“六气”来概括说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对这一现象与过程的高度概括。“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它和“五行”相配合,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中国哲学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相补、相依相持就是各种事物的基本联系和发展,而“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又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天、地、人物,构成了一个包举万有、统摄万象、道生气出、变化日新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整体性思维方式,关于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矛盾观,都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中国哲学历史上的知行之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的观点。如行先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强调了行是知的基础。有的哲学家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中国传统哲学常把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考察和把握,叫做通古今之变。社会历史皆是由古到今的,而变化的结果是今胜于古,这一思想提出了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的观点,如“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为邦本,本固邦安”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蕴涵着唯物史观的一些因素的。 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阐述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革,这对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与发展既是机遇同时又是异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把握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构建,海上力量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至关重要。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周边海洋形势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①在此背景下,亚太各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其海洋战略,同时,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对亚太地区强势回归并高调介入中国周边海洋争端问题,而与中国存在海权争端的主要国家也借此机会不断升温争端问题,使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明显恶化之势,中国周边海洋形势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异常严峻的挑战。 一、亚太主要大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作为蓝色海洋上的一枝独秀,美国为了保住其“海上霸主”地位,愈加重视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积极调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战略,不断强化其全球海洋强国地位。2000年7月,美国政府出台了《2000年海洋法案》,为制定美国在新世纪的海洋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2004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的制定,为21世纪美国海洋战略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12日,上任不到半年的奥巴马总统发表总统公告称:“本届政府将继往开来,采取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制定国家海洋政策。”②“9·11”事件后,随着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不断提升。海岸警卫队很快就并入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2002年颁布《海岸警卫队国土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海岸警卫队现代化水平,维护美国的海洋秩序和海上安全。2005年9月美国发布《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白皮书,第一次在国家安全层面提出海上安全战略,全面阐述美国面临的海上安全威胁、美国海上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及应采取的战略行动。2007年10月,美国发布《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新海上安全战略,突出强调了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维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利益。 (二)俄罗斯海洋战略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建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明确指出,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为了改变由于苏联解体而导致海上实力下滑的现实,实施了一系列重振的措施。2000年3月,普京以总统命令的形式颁布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基本政策》。同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正式承认并使用了“海军战略”这一概念,提出了海军要面向世界大洋的战略构想。随后,《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俄联邦海洋学说》等文件也纷纷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阐述了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实质、原则、内容及其实施手段,确立了普京时代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路。2007年夏天,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又重新恢复值勤战机起降任务,表明俄罗斯重新树立海军实力的征程已经开始。普京从远东地区战略利益出发,俄罗斯将太平洋舰队作为重点发展的舰队并为俄罗斯武装部队提供现代化武器系统,计划到2020年将现代化武器系统所占的份额提升至70%。目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占俄海军兵力的27%。通过“东进”战略积极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战略核力量,从而维护附近海域以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浅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浅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关键词:信息安全国际信息安全威胁中国信息安全战略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需要国家安全保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隐形的国际斗争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鼠标、键盘和子弹、炸弹一样危险。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独立的基本要素,也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广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信息安全战略,健全信息安全体制,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一、信息安全简述 (一)、什么是信息安全 从一个主权国家的角度来讲,信息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1信息安全,意为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进入、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检视、记录及销毁。2 (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为信息战提供的巨大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隐形的国际斗争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轻轻敲击一下键盘和发射一枚炸弹危险程度不相上下。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举足轻重地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 二、国际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一)、信息安全威胁事件回顾 1.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偷偷把一套带有病毒的同类芯片换装到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里。当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空袭伊拉克时,美军用无线遥控装置激活了隐藏的病毒,致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统陷入了瘫痪。 1夏超然,2008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应对之策,《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2资料来源:“信息安全”维基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7146447.html,/wiki

党课心得体会3000字 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精品

党课心得体会3000字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战略 我坚信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离不开中国. 目前国际的局势存在多个方面,首先国际局势的总体是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但局部地区的局势比较严峻.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这也是世界局势总体趋于和平的重要原因. 纵观国际全局,国与国之间还是多以合作为主,虽然也伴随着争端的发生,但这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合作.毕竟国家的发展才是两个国家的最终目标,我相信每一个国家元首所做的决策都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国家推向经济衰败的深渊的,所以,只要是对国家的发展有利的,那么都将成为两个国家合作的开端. 另外各个国家之间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国家间已存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消失,但是有所缓和. 国际形势的另一面就是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目前国际局势的 第二个方面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霸权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的施加给一些弱小的国家.霸权主义是与人民的意愿相违背的,没有一个国家想任别的国家摆布,而之所以霸权主义依旧存在,那是利益在作怪,各取所需,正是这些国家的勾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国家之间应该和睦的相处,而不应该去侵略其他的国家,干涉别国内政,非正义的战争绝对是以失败告终,霸权主义也会一直被世界人民所唾弃.当今国际局势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 91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 错误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 正确 错误 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 错误 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

正确 错误 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 正确 错误 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 正确 错误 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正确 错误 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 正确 错误 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

等有关。 正确 错误 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正确 错误 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 错误 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 正确 错误 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 正确 错误 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

正确 错误 15、“思”是心之所虑。 正确 错误 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 正确 错误 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 正确 错误 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 正确 错误 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 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要拉清单。有的国家,占了中国那么多岛礁,他不担心呀,心肯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周鹏机械13-07 20130786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战略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两大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战略格局正在酝酿着激烈动荡,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将继续由西方国家主导,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呈 现群体性崛起及其战略地位的上升,欧美中心地带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相对下降。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一)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正在崛起。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防止受到负面冲击,同时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战略力量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

国家逐步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由国际体系的被排斥者、外在者、被反对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和改造者;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视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既被重视、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将加速中国的国际角色的新一轮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等产生的新的重大矛盾,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 (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要想在21世纪里有大的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需要及时认清世界政治的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激发出更大的战略智慧,洞察未来世界可能的走向,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也就是说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延续,取决于众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与民族经历、思想文化、军事遗产、地缘条件等都有直接紧密的关系。 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不仅应该在认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背景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同时应该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造。理论要具有对历史更强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就绕不开对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演变的逻辑或内在规定性。在借鉴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对待那些传统的和经典的战略理论如此,对待新近出现的相关理论,也应如此。在此既需要做“具体的和朴实的”分析,也需要从宏观和概括的视角进行探索。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在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考至少应着眼于以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

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他在《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叙述。他认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说的“道”最基本的涵义应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准则,道在《道德经》中有多种涵义:(1)“道”是超于感官经验的,“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都是用以说明“道”的超越性;(2)“道”虽是超越性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事物存在的根据;(3)“道”作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就其为超越性的最高准则说的。从以上三点可以说明,老子的哲学是要探求天地万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据,从而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