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是注意扶助机体正气,而扶正之中,又首重调理脾胃。

预防法

《金匮要略》在疾病的预防中强调脾胃的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认为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其一,未病须防损伤。脾主运化水谷,其损伤多由饮食不当所致,如食之过多,停于胃肠,宿食停滞,导致脾转输无权;五味应当调和,“服食节其生冷苦酸辛甘”,偏食则伐胃;有毒之物则更易操作脾胃,故专设“禽兽鱼虫禁忌”、“果实菜谷禁忌”等篇以警之。惟食饮调摄,善于“养慎”,“不令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反之,食味“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说明食饮的调摄是保持脾旺的重要措施。其二,既病宜防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已病防变的预防措施,强调在疾病可能传变的途径中调补脾胃的重要性,指出肝虚在“补用酸,助用焦苦”之时,须“益以甘味之药以调之”。甘味益脾,土旺能御木侮,肝病便不能传之于脾。又因脾旺则气血渐充,正气来复,有利于肝病的向愈,一举而兼收两功。后世张从正“养生当论食补”,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都是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与其一脉相承。

补益健脾法

《金匮要略》体现了在虚证中强调补脾胃的观点,无论因脾胃虚弱而致生他病,或病后脾胃功能不复使病程缠绵不愈,总以脾胃功能不足为主。补益脾胃,因证型不同,又有建中、温脾及脾与他脏并调等法。

建中

若脾气虚弱,气血化源不足,便会变生各种证候,如虚劳、虚黄等,即以建中为法治之。如虚劳,因阴阳不相维系,或见“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痛”之阳虚阴寒独盛证,或见“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梦失精”之阴虚虚阳上亢证,系阴阳俱不足之候。但非阴阳自虚,是由于气血不足,而致阴阳乘戾,非直补阴阳所能奏效,故以甘温建中、补益脾气法以调和营卫,复建中阳,使中气立,脾胃传输有权,气血渐生,则阴阳可期平复,方处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类,尤在泾“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之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之论,可谓深得仲景之旨。虚黄为气血不荣于外,脾色外现而发黄,非湿热内蕴所致,故不宜以清利退黄,而须从气血的化生图治,亦用建中之法治之。《金匮要略》以建立中气为治的观点,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著名的脾胃专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举陷汤莫不是建中法的推广运用。

温脾

水谷的转输,气血的化生,全赖脾阳主之,脾阳虚则水谷消化、气血化生即发生障碍,呈现中寒之象,见症多有脘腹胀满、腹痛喜按、肢冷便溏,纳谷不佳等,常以温中之法治之。如温中止痛、温中除满、温中消痞、温脾生血、温脾摄血、温胃止呕等,于寒疝、腹满、胸痹、下血、呕血及产后诸疾常用之。

寒疝腹痛出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或腹痛出现有头足不可触近。属脾阳衰微、中焦寒盛之证,此时寒凝中焦,非温不去,故用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温中散寒止痛。脾阳不足,阴寒内生,“脏寒生满病”,可见“腹满时减,复如故”,仲景虽未出方,但明言“当与温药”,《医宗金鉴》认为应予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亦属方证切合,临床验之,其温中除满实有确效。中阳不足,寒邪上乘阳位而致之胸痹,用人参汤温运脾阳、开发中气。产后血虚,或血虚寒疝,见虚羸少气,腹中

痛,为血虚有寒,经脉不荣,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或内补归建中汤以温脾生血。中焦虚寒,脾不统血,见“下血、先便后血”之远血,用黄土汤温脾摄血。脾胃虚寒,气机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呕吐,轻者“干呕、吐逆、吐涎沫”以半夏干姜散温胃止呕;重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用大半夏汤温中补虚止呕。

脾与他脏并调

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他脏有病鲜有不累及脾

脏者,而脾胃有病更常患及他脏。故《金匮要略》强调补益脾胃常与他脏协调并治。

肝脾之间,木有疏土之用,土有培木之德而相互协调,一旦失常,则肝病每常累及于脾,形成“木横乘土”之候,如“妇人怀妊,腹中

痛”,用当归芍药散肝脾并调,使木达土疏;“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以吴茱萸汤温散肝经寒邪、健脾益气兼施。脾肺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输布,若胃虚土燥,脾不能输津上布于肺,肺津不瞳,便可形成肺痿之候,宜培土以生金;胃阳虚乏,见“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甘草干姜汤振奋胃阳,以复肺气;若属虚热、“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便用麦门冬汤养肺胃之阴。肾为先天之本,赖脾胃以养之,脾为后天之本,需肾阳以温煦,脾阳虚衰可影响及肾,肾阳亏损每有脾阳不足,故常温脾暖肾并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寒湿着肾的肾着证,“燠土以胜水”,便是温脾以暖肾;温经汤温经暖宫,疗冲任虚寒夹瘀的崩漏证。肾气丸治脾肾阳虚之虚劳腰痛及水饮证,四逆汤治阳衰阴盛的虚寒下利证,又可见温肾暖脾之一斑。脾生血,血养心,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安,又宜心脾同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之证,乃血不养心,如《五脏风寒积聚篇》所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故以甘麦大枣汤甘温益脾之品,系补脾生血养心之法。现多用本方合归脾汤治疗癔病等,即广此方之意而加强健脾养心之功。

祛邪理脾法

脾胃气机被病邪阻滞之际,若徒以健脾,则不惟脾运不复,反有助邪之虑,当以祛邪为主,使邪去正安。《金匮要略》中祛邪理脾法可见祛湿、化饮、清热、攻下诸途,常用于痹证、湿病、痰饮、呕吐、下利、腹满、水气、黄疸等证。

祛湿脾喜燥而恶湿,又主运化水湿,故水湿停聚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因于湿阻者,《金匮要略》以祛湿为主,少佐健脾,以收攻邪安脾之功。如“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疗“但当利其小便”以祛湿,如防已黄芪汤的利湿健脾;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又常温化水湿以健脾,如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皆是;湿邪为患,多内外合邪,如尤在泾云:“中湿者,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时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于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故又宜兼行表里这湿,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越婢加术汤等方。

化饮饮为阴邪,易遏阳气,非温不化,《金匮要略》以“温药和之”为***,以苓桂术甘汤为温脾化饮之代表方。若饮停于胃,见“呕吐心下痞,眩悸者”,用小半夏或小半夏加茯苓和胃化饮;饮留胸膈,“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等胸膈窒闷无可名状者,用生姜半夏散辛散水气;水饮迫肺,喘咳身肿,用泽漆汤逐饮通阳,培土制水;若饮停下焦,脐下悸动,欲发为奔豚者,又宜苓桂甘枣汤温胃化饮。如是,饮蠲阳回,清升浊降,脾胃气机不被阻滞,便无复水饮停聚之患。

清热邪热内干,或消灼津液,或影响升降,或与湿相合,或与寒错杂,致使胃肠功能紊乱,《金匮要略》用清热法为主以恢复脾胃功能。如胃热消渴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胃热呕吐见“食已即吐”,用大黄甘草汤清泄胃热;挟热下利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少阳邪热迫胃,呕与发热并见,用小柴胡汤和解泻热;寒热错杂于胃,见呕而肠鸣,或干呕而利,用三泻心汤辛开苦降以和胃;湿热蕴蒸,见“心中懊或热痛”者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热退里和、胃肠得安,则脾胃功能鲜有不复者。

攻下里有结实,阻滞肠道,势必影响脾胃气机,或热实内结、或宿食停滞、或寒实结聚,非攻逐不去者,《金匮要略》又立攻下逐邪诸法以安脾。如腑有热结,见“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用大承气汤攻下通便;饮食不化,宿食滞积于胃肠,见“下利不欲食”,尤在泾谓“谷多不能益脾,而反伤脾,宜速去其停谷”,亦宜大承气汤涤腑导滞;里实气滞;见“痛而闭者”用厚朴三物汤理气导滞;寒实内结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者,用大黄附子汤温下逐寒;胃强脾弱,肠燥津亏,津液偏渗膀胱,见“大便坚而小便数”,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其他如大柴胡汤之和解攻下

兼施,厚朴七物汤之解肌泻下合用,大黄硫石汤泻热退黄并行,虽各具特色,但无不是导滞以复升降,通腑以畅胃肠,以攻下的途径来恢复脾胃功能。

顾护胃气法

脾胃之气的盛衰存亡,对于疾病的预后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金匮要略》在各种不同的治法中,都极注意保存胃气。或饮糜粥以鼓舞胃气,或于祛邪剂中参以和胃之品,或干峻烈剂或有毒方中伍以护胃之药,种种不一,意在刻刻注意顾护脾胃之气,使病退而脾胃不伤。

鼓舞胃气脾胃为气血之源,正气之本,在疾病过程中,若正气不足以驱邪,则需鼓舞之,《金匮要略》常施以饮糜粥之法。如桂枝汤本为辛温解表,其以和营解肌见长,发汗之力较逊,故于服药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以鼓舞胃气,宣行药力,开发腠理,方能微微汗出,而驱邪外达;枳实芍药散主产后气滞血瘀腹痛证,因产妇胃气多虚,故以“麦粥以下”,既可防行气之品耗伤胃气,又可鼓舞胃气以行药力。

一般祛邪剂应用中护胃法致病邪气非祛不除,然祛邪不当,多有伤胃之弊,故祛邪之际常宜兼扶胃气。《金匮要略》常处理得恰到好处,如白虎汤中知母、石膏系寒凉之品,用于里热自然无过,而于胃气则有碍,故方中佐粳米、甘草以防石膏等寒凉伤胃;大黄甘草汤专泻胃热,以甘草防大黄之苦寒碍胃;麻黄附子汤、甘草麻黄汤均疗水气,恐麻黄附子辛燥损胃,故以甘草护之。

峻烈剂、毒剂应用中护胃法药性峻烈,或具有一定毒性之剂,逐邪之力虽峻,而伤胃之虑亦深,故《金匮要略》常以和药缓毒之品监制毒性,预防胃气。如大乌头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赤丸等辛温有毒,常以白蜜煎服,则可以制其毒性,防其伤胃;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均为逐水峻剂,而脾胃不堪遂、戟、芫、苈之峻猛攻逐,故或以白蜜其烈性,或以姜枣顾护胃气,或药后饮糜粥调助脾胃;祛痰猛剂之皂荚丸,因其性剽悍;故既以蜜丸,又佐枣膏等,足见仲景于逐邪之中步步注意护胃之匠心。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金匮要略方剂——续命汤——阴阳解析

《古今录验》续命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眛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古今录验》续命汤: 组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解析: 阳性药:麻黄、桂枝、当归、干姜、川芎、杏仁 平性药:人参、甘草 阴性药:石膏 君药:麻黄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

肿。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阴性药物少,阳性药物多,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发汗解表为主,针对气滞实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内有寒热夹杂,表有气血不畅。 方剂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干姜、

杏仁,温中降逆;石膏,清热泻火;人参、甘草,补气生津。 诸药合用以活血行气解表为主,温中降逆为辅,兼顾补气生津、清热泻火。适用于气血阻塞不畅,中焦寒热痞结,气虚津亏者。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

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 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

2021年治疗风湿偏方

鸡蛋用酒煮快速治疗风湿、类风湿 欧阳光明(2021.03.07) 1、绝招治痔疮无一例复发 A、配方及用法: 儿茶5克、黄莲5克、冰片0.5克(以上三味中药店有售),再买西药扑尔敏1片、强地松1片,把这些中药、西药放在一起研成末,用金霉素眼药膏调匀备用。在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清洗患处,再涂上药膏。一般连用3-7天,内外痔都可治好。提供方子的好心人讲:在用药期间一定不能多吃辣椒、喝酒、生冷食物莫食!切记! 据说,此方子出奇的好,曾经大便带血如女人来月经的,两天就止住了!说来神奇、只有让患者亲身去验证吧! B、配方及用法:全虫(蝎子)6克,天虫(僵蚕)6克,生鸡蛋15个。全虫、天虫瓦上焙黄,研成粉末,将鸡蛋破一小孔,每个装入药未的十五分之一,搅匀,封好蒸熟,每晚睡前空腹吃一个药鸡蛋,连用15个为一个疗程。 此方简单易掌握,无痛苦,疗效卓著,无任何副作用。此方治愈痔疮患者300多例,均无一例复发或无效。 平常多喝水,经常食用:野生全松,“野生松叶、松皮研磨泡水多喝”。 2、鸡蛋用酒煮,快速治疗风湿、类风湿 (1)、将鸡蛋3个,放到沙锅里,加上50度以上的白酒,酒能泡到鸡蛋一半满就行了,再用小火加热至熟,趁热将鸡蛋和酒同吃完,吃完后上床盖被子一小时,把汗逼出来, 再洗个澡。 如是3次就可断根。原理:酒加蛋产生高热,酒能通经活血,渗药性强之功效,故很多药方都用到酒。 [风湿、类风湿断快速根疗法] ( 2 )、鸡蛋调芥末可治风湿、类风湿 鸡蛋清调芥末粉涂风湿痛一次断根: 处方:芥末粉100克,鸡蛋三 只主治:风湿痛,关节炎等,一次断根使用方法:先在患部涂食盐水,然后鸡蛋清调芥末粉成糊状,涂于患部30-60分钟后敷药患处,敷药后感受如辣椒之辣味,忍耐9-12或24小时,除掉药,患部全是大水泡,即刻用消毒针扎压放去里面的黄水,此时表皮始 痛。如果患处未起水泡,患部皮肤只发红,有点痛感,也无妨,同样有特效。风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选】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 马象仕 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

到痛处。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 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用 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阳秘乃固」,一旦 脾胃之气、元气不够时,脾胃阳气不够时,就不能收摄别

秦伯未先生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

秦伯未先生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 整理者:晨隐野 金匮要略--秦伯未教授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真可谓简即明了,本人稍稍整理了一下,大家看一看,可能会有用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 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 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匱要略》背诵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发病与预防(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三条发病途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问诊(4)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刚痉和柔痉的鉴别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主要脉象(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寒湿在表(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在表(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兼气虚(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脉证、病机与预后(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救治法(2)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正治法(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成因与辩证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脉象总纲(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腰痛(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虚劳不寐(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寒饮郁肺(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成因与主症(1)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肝郁化热(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重症(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虚实异治(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自我治疗类风湿病的方法

我自1975年双膝患了关节炎,给身体带来了痛苦,服了不少中西药,收效甚微。一次,我从医疗杂志上看到一条消息:丹麦医学科学家,用生姜治疗关节炎获得了成功。治疗方法很简单,每天吃生姜不少于5克,连续3个月有效。 我坚持了3个月,具体吃法是:把生姜洗净切成片,放点醋当菜吃。果然彻底治好了病痛。自那以后,我坚持每天都吃生姜,几年来关节痛未复发过(但要注意保暖)。 不过,辣椒、青椒等茄科食物中,均含有植物碱,会抑制关节修复,如有对茄科食物过敏的人或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宜多食甜椒。 1、生姜洗净,不要去皮,切成片就醋吃,适合因风寒引起的关节疼痛(引据原缺失) 2、在蒙特卡洛国际会议上丹麦科学家介绍七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连续三个月吃生姜,疼痛明显减轻病例(家庭科学报) 3、老人早起嚼生姜对预防心脏病有很大好处。。。因生姜含有能抑制血液凝结的物质,从而使血液畅通。(健康之友) 4、常吃生姜可除体锈(黑斑),老人体表,尤其脸上布满黑斑,俗称*老年斑,这即是体内自由基作用于皮肤引起的*锈斑*,人体内自由基活跃,可致早衰,生姜就是除锈高手。。生姜中的姜辣素有很强对付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的抗衰老功效还强(据卫生与生活) 西医治疗类风湿中生姜的作用? 去年8月开始吃甲氨,当时恶心的症状比较明显,后因副作用一个月后停了.今年3月又开始吃,已经两周了,每周3粒,和去年的量一样,但一点恶心的反应也没有.不同在于我现在每天早晨要吃几片生姜,查资料说生姜有止呕逆的作用,是这原因?姜,其味辛辣,性温。人在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喝碗姜汤,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升腾.生姜可温中止呕、解表散寒。自然是它起了一定药理作用. 生姜治疗膝关节炎 自1975年双膝患了关节炎,给身体带来了痛苦,服了不少中西药,收效甚微。一次,我从医疗杂志上看到一条消息:医学科学家,用生姜治疗关节炎获得了成功。治疗方法很简单,每天吃生姜不少于5克,连续3个月有效。 我坚持了3个月,具体吃法是:把生姜洗净切成片,放点醋当菜吃。果然彻底治好了病痛。自那以后,我坚持每天都吃生姜,几年来关节痛未复发过(但要注意保暖)。 我舅舅也得了类风湿很多年前了手全部变形了都快成骨癌了大家都以为不行了吃什么药效果都不大 然后他听说生姜是非常神奇的就开始了他的生姜治疗法 每天早上要吃生姜,把生姜分三部分一部分撵碎泡水喝一部分用来吃一部分用生姜来擦拭类风湿的地方那些关节等 注意这些工作一定要长期哦 结果他的严重的致命的类风湿神奇般地全好了我们都对他虚惊一场 现在他生活得很好而且不忘多吃姜特别是在冬天 芬必得一定不能多吃要破坏肾脏肝脏胃的功能 可以把生姜打碎糊在膝盖上,然后用保鲜膜裹好,把热毛巾盖在上面。糊到45分左右,直到膝盖发热。秋天燥,最好别吃生姜,多喝蜂蜜水。切记一定要热敷

《伤寒杂病论》中与药方讲解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查查362 马象仕 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

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 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用 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阳秘乃固」,一旦

金匮要略

i以下题目任选50题作为作业网上提交,其余供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作业 罗彤学号200412013004 中医专升本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运仲景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 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邪气侵袭 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热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2、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4、辨别虚实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 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兼症: 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 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兼症: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1舌脉: 舌红,苔xx,脉滑数 尪痹 主症: 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 xx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 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风湿最好的方法

治疗风湿最好的方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患有风湿病,病深受着风湿病的折磨,有很多人一直在寻找着治疗风湿的办法,有很多人甚至连很多土方法都试过了,但是效果仍然不是特别明显,我们也会经常会看到各种治疗风湿的办法,有时候又不知道怎么样去选择,下面一起了解下治疗风湿做好的方法。 治疗风湿最好的方法可以使用中药外敷试试。主要是采用软坚通络的药物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它主要变现为全身性疾病,不仅局部于关节部位,而只是以关节的病变表现最为显著。一旦遇到天气变化,就会引起疼痛。受累的关节以手足等小关节、膝关节最为常见。早期症状有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热。逐步发生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关节的纤维性僵硬,特别是手的指尖关节可形成典型的梭行改变。关节病

变多发性和对称性,严重的晚期病例除可形成畸形外,尚可造成关节脱位等病变。除局部症状外,尚有全身不适、消瘦、贫血、皮下结节等全身症状。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理疗:局部热疗、热水浴、温泉浴、蒸气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适。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以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二、药物治疗:(一)皮质激素:对急性炎症有显著疗效,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停药后极易复发。 (二)消炎痛:非类固醇抗炎药,效果较好,其镇痛、退热及抗炎作用都较强。 (三)异丁苯丙本酸:抗炎、镇痛及退热作用均较阿斯匹林强10倍以上,副作用较阿斯匹林小。

(四)水杨酸盐:阿斯匹林仍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五)手术治疗。 (六)疏甲丙脯酸。 (七)雷公藤:具有消炎、抗菌、调节免疫、活血化瘀、杀虫等作用。 (八)金制剂:可能干扰细胞的生化反应。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疗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应蛋白好转,有效率可达70-90%。 (九)免疫抑制剂: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常用者有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篇 痉病证治 柔痉证治 瓜蒌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瓜蒌桂枝汤方: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提要:本条论述柔痉证治。 病因病机:此乃风寒(以风邪为主)邪气阻滞经脉,营卫运行不利,加之素体津液不足,不能濡润筋脉,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此证。 证候:一是太阳中风证,见身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身体强,几几然;二是脉反沉迟,太阳病汗出恶风,脉象当见浮缓,今反沉迟,提示素有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 辨证:太阳中风,津亏失濡。 治则:疏散风邪,调和营卫,滋液柔筋。 方药:瓜蒌桂枝汤。瓜蒌根即天花粉,甘凉生津滋液,柔润筋脉,合桂枝汤

试题解析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治疗宜选用 A.半夏桂枝汤 B.茯苓甘草汤 C.防己黄芪汤 D.瓜蒌桂枝汤 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瓜蒌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湿病证治 风湿在表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因病机:本条指出风湿病发病原因,即为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汗出之时,腠理疏松,风邪乘隙侵入,或经常贪凉受冷,湿从外侵,风湿相合侵犯人体,郁阻经脉,不通则痛而发此证。 证候:“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肌腠受邪,风湿在表,经脉痹阻,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属阳明,风为阳邪,风与湿合,有化热化燥之势,故发

治疗风湿的方法和小方子

“风湿”一般认为风湿病就是关节炎,这是不正确的,其实“风湿”并不是指一种病,风湿是以骨、关节、肌肉、韧带、滑囊、筋膜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我国最常见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风湿病有:急性风湿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祖国医学认为,风湿就是风寒湿气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致使气血远行不畅引起的肌肉关节麻木疼痛,区伸不利或肿大。 风湿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乱; 2 、环境因素,如风、寒、湿等; 3 、感染; 4 、创伤与劳损; 5 、退行性改变(老化); 6 、遗传因素; 7 、代谢障碍。 风湿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 1 、疼痛 2 、压痛 3 、僵硬感 4 、肿胀 5 、活动障碍。 什么是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简称风关炎)是一种与A 组溶血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典型表现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不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不留关节强直与畸形。 如何诊断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 2 、症状。四肢大关节(腕、肘、肩、踝、膝、髋)游走窜痛或肿痛。 3 、体征。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或肿痛,活动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热、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或心脏病变等。 4 、实验室检查。活动期血沉(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动期正常,活动期抗O (ASO )多阳性(1:600 单位以上)如抗O (ASO )阴性者( 1 :400 单位以下)必须见有环形红斑或结节形红斑,否则不能诊为风关炎。 5 、X 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6 、预后。缓解期或治愈后受累关节不留畸形。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本病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0.3%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20-40 ,而女性则在40-60 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 倍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这种发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