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A

中国梦有着中国特定的历史承载和现实意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贯联;同时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具有世界精神,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梦想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是人类最天真无邪的愿景。只有充满梦想的民族才有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中华民族向以务实、刚健、勤勉著称,中华民族同样有着自己伟大的梦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中华民族”概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在各界广泛使用。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在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中华民族就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文明,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又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汉唐时代”。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次灾难。从鸦片战争到1945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大小470次战争,签订了1145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疆土174万平方公里(占当时国土面积16%)。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

早期探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发起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康梁等人推动“维新变法”,惨遭失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富强之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闸门。

自此之后,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实现民族的图存图强和振兴繁荣,成为近代以来全民族的心声,凝聚汇集成为民族梦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纪之交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新表达,是对孙中山“振兴中华”延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作出表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有着中国特定的历史承载和现实意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贯联;同时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具有世界精神,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B

中国梦的真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社会不是抽象的,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命构成的。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

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美国梦以个人奋斗为基础,其精神内核是不论出身、阶层,只要努力勤奋,就能获得成功。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患难与共中,认识到集体的价值和力量,中国梦作为“国家之梦”,正是这种集体精神和社会伦理的表达。但是没有个体的强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绝无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民族,首先得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超稳定结构中,养成了消极顺应的群体心态,由于人格的扭曲,人的创造能力退化,生产、科学、艺术创造活动萎缩。近代以后,当别的民族在文明大道上快速前行时,中华民族一直在踯躅而行,丧失了一次次赶上世界文明大潮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社会本位主义,重秩序,重和谐,强调共性,压抑个性,并把抑制自我、抑制个性发展作为取得和保持社会和谐的首要条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天下先”,“出头的椽子先烂”……这种伦理精神具有很强的发散功能,成为一种为抽象集体主义外壳包裹着的抑制个体精神的制约力量,成为漠视个体价值的支撑点。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教授在探讨现代化的动力时发现,个体的成就感与

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他通过统计资料证明,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高成就欲望的人越多,这个国家这一时期的发展程度越高。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相反,人类历史表明,自我丧失,主体性贬值,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延宕文明发展。道理很简单,社会不是抽象的,它是由具体的鲜活生命组成的。难道可以脱离个体的强健而求得民族的强盛吗?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传统,中国梦的实现必然以集体和社会为本位,但没有个人的梦想,决无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期间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

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由此,中国梦不光是个大概念,更是个体复苏、人格升值,激荡创造力、释放进取精神从而再造民族精神,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平凡梦,与中国梦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C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是其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没有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中国梦不可能实现

制度与体制的进步,是一个社会真正的进步;制度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社会真正的完善。人类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制度文明的提升。“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 D.C·诺斯:《论制度》);体制则是制度的组织化。比起制度来,体制更具有形构性。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是其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没有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中国梦不可能实现。

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根本上都是体制性、制度性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意义深远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建立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在使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功能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后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进一步展开了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性改革。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先河。2006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全国89个地区、170个单位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目标,把“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作为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伊始,就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命题,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深入,已取得的改革成果还会得而复失。30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从党的领导体制规范化、制度化,到推进党内民主;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从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改革,到建立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每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都是体制性制度性的变革创新。没有触及制度和体制,任何“改革”不过是形式上的游戏和劳民伤财而已。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任何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也都是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变革演进。

毫无疑问,中国梦的实现,亦有赖于体制性、制度性的变革和创新,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没有体制和制度领域的革故鼎新,没有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健全,没有公平正义的保证,没有对腐败的遏制荡涤,中国梦不可能实现。推进制度创新,既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又是中国梦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的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要通过扩大民主、推进法治来完善政治结构,提升制度竞争力;二是要通过推进公平正义来化解众多的社会问题,提升民族凝聚力;三是要通过开阔胸襟,更多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来提升世界竞争力。实现中国梦,必须有足够的开阔胸襟和世界眼量。

梦想不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着眼长远、立足现实,从切实解决好当下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入手。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而不是比拼GDP。我们要深入反思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关系。要实现中国梦,先要通过切实而严厉的手段,治理当下的生存环境,让人们能呼吸新鲜空气,喝洁净的水,吃放心的食物,让人们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让儿童能健康安全地成长,为人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进而看得起病、买得起房、上得起学。这一切,是中国梦的基础。

“开元始求治,贤哲劳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义,在于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到世界民族之林焕发灿然光芒,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有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特别是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全,头顶有苍穹蓝天,窗外有绿水青山,桌上有干净食物,心中有道德良知,中国梦才有更切实的凝聚力量,也才有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