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重要时期,尤以理学思想的发展

演变而著称。理学是宋明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探讨了存

在和意义等根本问题。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宋明时

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将从理学的起源、宋

明理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学的起源

理学的起源至今尚不清楚,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但可以确定

的是,理学是在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开始产生的。《论语》中

的“中庸”一章有这样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便是后来中庸之学的思想基础。

汉代儒学阐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自然之道,君子之道也。”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

形成了理学思想的雏形。

宋明时期的理学,是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发展起来的。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程颢、程颐等。他们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达到智慧和真理。同时,他们将儒

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发展

宋明时期是理学思想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朱熹的理学思想尤为

成熟。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是在外界影响下才会发生负

面的转变。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研究,提

出了“中学之道”,即“在治国安邦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真正的自我

价值和发展”。

与此同时,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也对儒学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格物致知”,提出了“静坐忘言”的观点,即通过静坐,沉淀心灵,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除了对儒学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外,

还对自然科学作了不少的贡献。如景物观察法、物理兴学法等。

三、宋明理学思想的演变

明代是理学最后的时期,此时,因为时代背景和知识技能的巨

大变化,理学的思想也相应地在不断发生着转变。

明代的理学思想与宋代大有不同,尹于儒成为了当时理学的代

表人物。他通过对朱熹的经典注释,提出了“天地合一”的观点,

催生了朱熹学派和儒林派之间的对立。同时,明代的自然科学也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惠洪、王畿等人就是明代自然科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开拓了自然科学的新境界,使得明代的学术界出现了理

学和自然科学并进的情况。

总的来说,从理学的起源到演变,它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

重要的学派之一。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不仅在它独特的观念和理

论上扬名天下,而且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也起着了非常积极的

作用,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最后,从这篇文章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宋明时

期理学思想的重要性和贡献。同时,对它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

和探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宋朝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理学。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 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 民族矛盾的尖锐;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

宋明理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 主备人:陆亚芹审核人:潘金元【目标要点】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预习指引】 1.概述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概述朱熹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探究通道】 一、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 2.隋唐时期: 儒学发展更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 3.宋代: 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2)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3)朱熹的主张: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程朱理学获得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5)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思考探究: (1)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2)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3.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陆九渊——南宋理学家。 ①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2)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思考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有何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2.积极: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的兴起 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心学”思想,主张“童心论”,强调人的本心是不变的,是万物的本源。 2.王守仁的兴起 王守仁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理学的中心人物。 3.朱熹的崛起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四书五经”、“八字命理”等。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 1.王阳明的兴起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明代理学的中心人物。 2.张载的兴起 张载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体运行论”和“吾心即宇宙”等思想,将哲学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 3.朱熹的批判 明朝中期,朱熹的理论受到了王安石、苏轼等人的理论的批判,

他们对朱熹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将哲学发展为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中国哲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宋明理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也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 国现当代的哲学,宋明理学中的思想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哲学 研究之中。 拓展: 除了以上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一步拓展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 1.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也为现代 哲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宋明理学的方法论 宋明理学中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通过实践和反思,探究了真理;在方法论上也提供了 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主要思想 (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南宋陆九渊 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 (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 (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 在国学学术发展史中,儒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先 秦诸子学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是诸子中创立早而影响大的一个学派。两汉时期,儒学以经学的形 式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一度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到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以老庄思想 为骨架的玄学的浸润与改造。隋唐时期,儒学则受到佛教的全面冲击,儒家经典虽然也得到重视 与研究,但再也难看到汉代经学大一统的繁盛局面了。 中国学术发展到唐宋之交,诸多因素导致了一场深刻的学术思想大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学术形态,这就是“理学”。就学术思想而言,理学的主旨就是要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回归先秦儒学。 正如薛明扬所说,理学的学术思想变更旨在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在儒学内部,要扬弃和超越汉唐 时期的经学形态;其二在对抗外来思想文化方面,要否定和超越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价值。[1]要实 现这样重大的思想转型,理学是以掀起讨论“道、理、气、心性”等哲学命题的学术思潮来进行的。理学也称“道学”,萌芽于唐末,形成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绵延于元明两代,清中叶之后 逐渐衰落,其影响经久而深远,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一、道学思潮的初兴 儒学自东汉末年衰落后,在佛、道昌盛的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日见消沉,除了社会历史方面 的原因外,儒学在学理上缺乏像佛道两家那样缜密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认识论、宇宙论等方面缺 乏理论的体系性,因此要战胜佛道而重树儒学权威,就必须在理论建构上多下功夫,这就是理学(道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唐代前期的儒家学者治经学,还是沿用汉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重在对典籍的训诂和校正,章句 之学仍旧盛行。唐中叶,啖助、赵匡、陆淳等的“春秋学派”打破“疏不破注”的成规,开始舍 传而求经的本义。中晚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佛道两家发起挑战,力图用新的解读方式来振兴儒学的权威地位。韩愈(768-824)首倡儒家道统论,推尊孔子,排 斥佛道,他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道德虚而仁义实,道德出自仁义,实行仁义 才是道德的实际内容,由此列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个实存 的儒家道统。李翱(772—841)在《复性书》中论“性情”与圣人之关系,认为性善而情恶,需 要通过消除情欲来恢复善性,强调修身,极重视小戴《礼记》的《中庸》篇。这些思想,为理学 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的战乱,分裂割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思想混乱。北宋王朝重建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需要重申儒家的等级、名分制度,需 要重建儒家的礼制、纲常和伦理规范,儒学的复兴可谓势在必然。于是,宋初掀起一场声势浩大 的儒学运动,进而形成理学(道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与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并立的经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经千百年,它是一种以儒家哲学为基础、集中清顶天学、朱子学、元曲学、道家哲学、佛学等多种思想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思想渊源深远的一个 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也被称为“宋明儒学”或“宋明儒家学”,它给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带 来了良好的编码,影响深远。 宋明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宋代,最早是受宋代尊弘笋耀思想的启发,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宋明以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衍生出深邃的伦理理论,被称为“宋明理学”。宋明伦理学主 要认为,人应以“中庸”为核心,传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坚持“仁义”的伦理价值,以服从 礼制为前提,具有明确的道德法则,由此形成社会及政治秩序。宋明伦理学也强调爱情、 关系、友谊、忠诚等观念,并加以阐释。 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宋代至明代时期,形成了一个宋明精神形成的思想领域,也就是有关 宋明儒家、孔子、和朱子学说等思想的讨论。宋明精神被深入到学术、文化、礼仪、道德 等各个领域之中。宋明精神虽然在宋朝得到发展,但它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宋明理学的影响已经冲击着传统文化,也影响着中国后世伦理学研究。宋明儒家学概念不仅被延续到明清时期,也波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宋明理学也在当代中国被重新发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影响了 当代的哲学研究和伦理实践。 宋明理学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历代经典文本提供了 重要的思想参照,它的影响仍在影响着许多学者及社会思潮。宋明理学有着丰富的内容, 有关它的讨论还在不断进行,它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持续地启发着中国至今不断发展的伦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儒学 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宋明理学以《周易》、《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为蓝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 学的核心宗旨。在宋朝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离 不开前人的渊源。本文从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两 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与渊源。 宋明理学源流探析 1、官学与杂学舆论之争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官学是唯一掌握儒 学研究与传承的机构,它在儒学传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官学在唯一性传承的过程中,学问局限性比较大,对儒家经 典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所以不少学者选择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 经典,这些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的学者被称为“杂学家”。

这种“官学与杂学”的舆论之争是宋明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源流。官学可以说只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种延续,而杂学家为了保 证儒学的后继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古代经典中未曾深入研究的 内容,丰富经典内涵。因此,杂学家们热衷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儒家经典内涵的更深层次。 2、祖宗和气道论 宋代儒学思想在道义伦理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究。如老子 的思想被孔子的儒学所继承,提出了“道”的概念,宋代之后的新 儒学才把“道”的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同时,宋代的一个学派——祖宗家也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 贡献。祖宗家提出了“祖宗”和“气道”两个重要的思想,认为先祖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且一些道德品质是通过DNA传承的。这样一来,社会上有过世先祖来进行指导,也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道德 规范。 3、一志五经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⒈理气论:以二程 ..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 (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2.修养诊:以本体论 ...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 ...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 (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2)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3)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

第2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教材整理1理学的产生 1.背景 (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 (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2.产生 (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 (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 3.含义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4.影响 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三教合一”的认识 “三教合一”的主X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X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地位 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X (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X先有理而后有物。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主X“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教材整理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思想主X (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主X“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 (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教材整理4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心学的形成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王阳明的地位 心学的集大成者。 3.思想主X (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主X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达到“致良知”。 4.心学的流行 (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 (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 (3)恢复比接受来得容易,所以心学一出现,很快就流行起来。 宋明理学

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将从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对近代西方思想的贡献等方面,探讨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宋明理学是在唐代佛学和道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儒家学说,同时吸取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在宋明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理学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在这一时期,社会分层逐渐固化,文化教育逐渐普及,人们对思想和道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宋明理学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理学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造。理学家们强调“理”的观念,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最高法则。这种“理”的观念,既体现了人类对世界和自然的认识,又包含了人类对社会和道德的认识。宋明理学将“理”的观念推向了极致,使其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上,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上。宋明理学对近代西方思想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在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宋明理学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开始宋明理学,并将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和融合。例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曾经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理”的观念。一些中国的思想家和学者也开始借鉴宋明理学,将其与西方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例如,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就曾经借鉴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必然性。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对近代西方思想的贡献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理解宋明理学,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宋明理学的内在论题及其哲学意蕴。 宋明理学主要探讨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宋明理学家提出了“理”为本体的观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皆由“理”所派生。在认识论方面,宋明理学家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研究,逐步认识真理。在伦理学方

1.3宋明理学

1.3宋明理学 1.3 宋明理学 导入: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2)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主要的思想主张: “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仁者能获得“孔颜之乐”。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圣贤境界,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功合一的境界,“性”“情”合一的境界。 天理:自然的法则。 程朱理学的“理”指什么?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很抽象的一个概念; 二程:指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朱熹: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气关系(哲学思想、宇宙观) A、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理是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修养论(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学问; B、“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理学的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如何评价程朱理学】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起源于宋代,发展到明代达到了巅峰。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风格。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是理学发展的起点,也是理学最早的繁荣时期。在宋代,理学家们主要关注经学的研究和学习,强调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他们认为,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揭示出天人合一的道理,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治国安邦。代表性的理学家有程颢、程颐父子、朱熹等人。 程颢和程颐是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强调经典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程颢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经典的真谛。而程颐则着重倡导“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象,可以揭示出天理人情的普遍规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巅峰代表,他在程颢和程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理学的理论体系。朱熹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原理,是可以被人类理解和把握的。朱熹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象,可以揭示出“理”的真谛。同时,朱熹还注重对心性的研究和培养,认为只有心

性充实了,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理”。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 明代是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理学最具影响力的时期。在明代,理学家们对宋代理学进行了批判和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明代的理学家主要有王守仁、杨时等人。 王守仁是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致良知”的重要观点。王守仁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即良知,通过发掘和培养良知,人们可以实现道德自觉和自我完善。王守仁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象,可以揭示出天理人情的普遍规律。 杨时是明代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他对朱熹的理学进行了批判和改进。杨时主张“心即理”,认为心性即是“理”的存在和体现。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和培养,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理”。同时,杨时还注重对情感的研究和培养,认为只有情感充实了,才能真正体验和实践“理”。 三、宋明理学的合一与发展 宋明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宋代理学强调对经典的研究和学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明代理学则强调对心性和良知的研究和培养,注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学,是宋明时期以理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有别于儒家、道家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兴盛、鼎盛和转变四个阶段。 5世纪,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唐初至五代,朝廷推崇儒术,儒家学说得到推广和普及。经过隋唐几代的发展,儒家的影响力已经波及政治、法律、医学、教育、科技、文艺等各个领域。但此时期的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地有万物构成,自然界包括太阳和月亮都由阴阳二气组成。“三纲五常”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观念。如果在上 面加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那么统治者用来约束老百姓的就是“三纲五常”。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儒家学者们发现天 地间万物虽然各异,但都是由理所统领,万物的特性也是由“理”决定的,并且万物的运动也与“理”相符合。《易经》便是这一时期儒 家学者的结晶。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便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的信条。 中国的经学在宋代形成了四大学派,即以朱熹为代表的考证学派,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的伊洛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命题,意指对事物研究探索,才能获得真知;从“格物致知”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还是以“格物致知”的自然观为主导。所谓“格物致知”,是 要人们亲身体验,按照天理去研究万事万物。人只有遵循自然,依照自然的规律办事,才能获得知识。在朱熹之前,格物致知一直没有被

提出,朱熹则创造性地把“格物致知”加入到传统的儒家信仰里,打破了神权思想的桎梏,把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观念引进儒家的信仰中。不仅如此,他还用格物致知的命题,引导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由理学演变为官学。经过了北宋后期,程颢、程颐兄弟发展了宋儒对“格物致知”的见解,将《礼记》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加以阐释,使格物致知的内涵更具系统化。 10世纪以后,元明清三代处于蒙古族统治之下,民族歧视严重,再加上长期战乱,整个社会停滞不前。而在南方,由于受到朱熹的影响,理学又呈现出新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评价理学,既不能否定它的积极意义,也不能忽略它的消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学是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由于这个特殊的性质,所以人们习惯于称呼理学为“宋明理学”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为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元典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易传之讲天道诚体,回归论语孟子之讲仁与心性,最后才落于大学以讲格物穷理。至宋室南渡,儒学为三系:程明道开胡五峰之湖湘

之学,程伊川开朱子之学,陆象山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湖湘之学受朱子贬压,一传而衰,故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而元明之时,朱学且进居正统之位。及明中叶,王阳明承陆象山而盛唱心学,创立致良知教,王学遂遍天下。至明末刘蕺山,则又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宋、明六百年之学术,亦到此结穴,而完成了发展之使命。 宋明儒者上承先秦儒家而开显的“生命的学问”。一、由主观面的纵的实践,要求与天道,天德合而为一,这是成就生命之“质”的统一高明;二、由客观面的横的实践,要求与天下民物通而为一,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广大博厚(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高明以配天,博厚以配地,两面合起来,人之高贵庄严和充实饱满,即可获得真实之完成。 宋明儒学,似乎又可归结为本体与工夫两大问题。其中追问道德实践成圣、成贤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是属于“本体”的问题。追问道德实践成圣、成贤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则是属于“工夫”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宋明儒者最大的贡献,是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孔子讲仁,孟子讲心性,中庸易传议天道诚体,都蕴含着,而且显发出“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大义,这是一种极其平正,而又极其高明的形上智慧。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内在张力

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内在张力 对于宋代理学,王夫之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微有宋诸先生洗心藏密,即人事以推本于天,反求于性,以正大经,立大本……”(《读通鉴论》卷十九)又说:“有宋诸先生,推极于天而实之以性,核之以心得,严以躬修,非故取其显者而微之,卑者而高之也。”(同上)王夫之这两段概括,既揭明了贯穿理学始终的天人合一意识,又揭示出理学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其探讨虽高扬宇宙天道,而重心却集中在人性论上。因此,对于宋明理学,与其从宇宙天道入手,进行所谓如理学、气学、心学等等这样那样的划界性研究,不如从人性论来得更为直接;而对于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走向的分析,从人性论入手也能更简捷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基于这一看法,本文将通过宋明人性论的演变,以揭示理学发展的总体走向及其所蕴涵的内在张力。 一双重人性的提出及其意义 宋明理学是继汉唐之后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因而汉唐儒学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便成为宋明理学的入手。从比较的角度看,汉唐儒学的最大缺失在于其理论缺乏超越的维度,所以在天道观上,它往往表现为气化宇宙论;而在人性论上,又往往表现为气性或实然生性说。比如作为汉儒代表的董仲舒,其关于性与善关系的“禾”、“米”(《春秋繁露·实性》)之喻,杨雄关于“修其善者则为善人,修其恶者则为恶人”(《法言·修身》)的说明,都显示出汉儒实际是将实然气质作为人性而又将生活经验层面的“善”作为修养方向的。到了唐代,韩愈虽有性三品说,但其“三品”实际上只是重复汉儒之说,也都是在实然生性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实然人性的具体表现。正因为这一点,所以汉唐儒学既经不住玄风的吹拂又经不住般若妙智的打击;而在佛道二教的交相批评面前,它也就只能退缩到“权教”(宗密:《华严原人论》)一隅了。 汉唐儒学的理论缺失必然成为儒学再度崛起的重要经验。所以,当理学还孕育于古文运动时,欧阳修就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指出:“昔战国之时杨墨交乱,孟子患之,而专言仁义,故仁义之说胜,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