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宝贵验案3则_赵廷浩

陈宝贵验案3则_赵廷浩

陈宝贵验案3则_赵廷浩

2013年第33卷6月第6期河南中医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une 2013Vol.33

No.6

收稿日期:2012-12-10

作者简介:赵廷浩(1977-),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陈宝贵验案3则

赵廷浩,侯俊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区中医院,天津301700)

摘要:陈宝贵应用吴茱萸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应用地黄饮子治疗双下肢肌肉萎缩;应用清热解毒、疏表益气中药治疗油漆中毒,疗效显著。

关键词:厥阴头痛;双下肢肌肉萎缩;油漆中毒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A

陈宝贵为国家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善于调理脾胃,治疗疑难杂症,今择其医案3则如下。

张某,男,65岁,于2008年6月初诊,患者诉头痛10a ,每遇天气变化或受凉后头痛加重,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现时值夏季,患者仍头戴厚帽子,患者口淡,食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溏硬不调,此次头痛系10d 前受风后引起,

迭经他医诊治而不缓解,查头颅CT 未见明显异常,查看前医处方多为川芎茶调散、小柴胡汤、九味羌活胜湿汤等,刻诊:头痛,怕风,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

疼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脉沉弦,陈师辨为厥阴头痛,方选吴茱萸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如下:吴茱萸10g ,党参20g ,生姜20g ,升麻5g ,柴胡5g ,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患者头痛恶风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予原方7剂,患者头痛痊愈,随访1a ,患者头痛未再作。

按:《伤寒论》第378条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患者头痛,痛重时恶心呕吐,符合吴茱萸汤的主症,患者头痛恶风,怕凉,显系上焦阳气不足,今加入升麻柴胡以使阳气上行头部,

党参补中益气。王某,18岁,2009年4月初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发热,咽痛,头痛,于当地卫生院静点抗病毒及抗细菌药物后,发热退,

出现双下肢无力,不能步履,查头颅CT 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转诊多家医院,效果不明显,并逐渐出现双下肢肌肉萎缩,今患者慕名求诊于陈师,刻诊:患者由家属搀扶,迈步困难,腰酸软无力,颜面无华,双颊嫩红,无发热,无头痛,无双下肢疼痛,纳食差,二便如常,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陈师诊后分析患者为肾阴肾阳并虚,

不能温养双下肢,治疗当以温肾填精为法,方选地黄饮子加减,处方如下:熟地黄30g ,山茱萸

30g ,肉苁蓉30g ,巴戟天15g ,制附子10g ,肉桂5g ,石斛15g ,麦冬10g ,五味子5g ,菖蒲15g ,远志5g ,茯苓15g ,川断15g ,狗脊15g 。7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患者双下肢较前有力,食纳馨,二便如常,效不更方,予原方14剂,此方共服56剂,

患者可不需搀扶自己行走。按:地黄饮子为刘河间名方,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治喑痱效果显著,此患者热病耗伤真阴真阳,出现阴阳并虚的局面,

阴虚则虚阳上浮,故双颊嫩红,“腰为肾之腑,腰以下肾主之”,肾阴肾阳亏虚,不能温养双下肢,故而双下肢痿软不用,故以肉桂、附子温肾回阳,巴戟天、肉苁蓉补肾阳,

山茱萸、熟地黄填补肾阴,麦冬、五味子收摄耗散,以菖蒲、远志之芳香苦温开泄痰浊,茯苓纳气镇坠,合方共奏补肾阴肾阳之功,肾阴肾阳得补,则双下肢得温养。另外,陈师常以此方加减治疗老年痴呆,

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曹某,女,42岁,于2009年7月初诊,患者2d 前接触油漆后出现咽痛,偶有咳嗽,无痰,颜面红肿,周身散在出血斑,稍有瘙痒,纳差,小便黄,大便2d 未行,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陈师诊为热毒袭表,治以清热解毒,疏表益气,处方如下:浮萍15g ,金银花20g ,连翘30g ,生地黄15g ,牡丹皮10g ,紫草10g ,茯苓15g ,泽泻15g ,芦根30g ,防风10g ,海桐皮15g ,生甘草10g 。3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药1剂后咽痛减,周身红斑变淡,3剂后患者周身红斑消失,舌红苔薄黄,再予4剂,痊愈。

按:现经常有接触油漆及有毒气体而出现中毒的患者,常表现为气营两燔,遇到此种情况,陈师常用清营凉血,解毒透热的治法,

临床收效甚捷。此方以生地黄、牡丹皮、紫草清营凉血,金银花、连翘透热转气,生甘草清热解毒,浮萍、茯苓、

泽泻解表利湿,使热毒从小便而去。(编辑:孙铮)

·

779·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导读经方治病,素有“一剂知,两剂已”之美誉,涂华新先生临床用经方,当用则用,当止则止,绝不空投一剂药物,展示了中医经方临床操作之高效、简洁与规。本文集合了平台上以往所发布的涂华新先生的部分医案,愿素不漏读平台医案者,重读之,温故知新;初接触仲景平台者,细研味,可获启发。 三叉神经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验案患者:石某性别:女年龄:52岁初诊时间:2012年12月17日症状:右侧三叉神经痛数日,经治疗服某药后,变作疼痛麻木,自述服某药尚且无效,不知中医能治此重症否。体胖壮实,舌苔黄厚而腻,脉沉弦滑。处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方歌: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组方:制附片30克生大黄45克细辛30克剂量: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复诊:12月19日时述:二剂药后已经不再疼痛,再进原方二剂。后数日特来告知,服完药后因门诊人多不愿久等,遂凭记忆到院外药店又抓二剂药,且三味药全部记成45克,从初次来诊前后共六剂,自觉数十年间,这几天最为舒服轻松。后记:2014年12月5日从患者邻居口中得知,近两年间此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从未复发。笔者

按:临床上见有寒实积滞,外现一侧偏身某处疼痛,脉象弦滑者可考虑应用。如偏头痛、一侧三叉神经痛、一侧胁同、带状疱疹、胆囊炎、一侧腹痛、坐骨神经痛、等现上述脉证者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但大黄和细辛要按3:2的比例应用较宜。肌衄之四逆汤验案患者:某唐河县人性别:女年龄:30岁初诊日期:2013年11月26日症状:检查显示血小板数仅为9,体瘦,面色苍白,皮肤多处散发淤斑,舌紫暗,有淤斑,边齿痕,脉沉迟细。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时某省十数中西同道在此交流学习,对接诊此患深表忧惧。处方:四逆汤加味组方:制附片30克干45克炙甘草45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嘱:停服他药,多多静养,禁食苦寒类食物和药品,并如实告知病情确为严重。11月29日:瘀斑变淡,上方三剂。12月2日:双臂皮下出血已平,双下肢淤斑减少,原方三剂。12月6日:原方三剂。12月9日:腿上瘀斑已经很少,但大便二日一行,原方加白芍45克、龙骨45克、牡蛎45克,三剂。12月13日:全身仅有少量淤斑点,原方五剂。12月20日:血小板上升至16,原方三剂。12月26日:各项指标继续转好,期间未再输血或进行其他抢救治疗,自觉身体状况满意,因准备回,故开药带回服用。处方:制附片30克干45克炙甘草60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带药回去服用。四逆汤

同仁堂中药——清肺化痰

桑菊感冒片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素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痛。 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羚翘解毒颗粒 疏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通宣理肺丸 为解表剂,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复方川贝精片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风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川贝母、陈皮、桔梗、五味子、甘草浸膏、法半夏、远志。 气管炎丸 散寒镇咳,祛痰定喘。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气促哮喘,喉中发痒,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老年痰喘。 麻黄,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蜜炙),前胡,白前,百部(蜜炙),紫菀,款冬花(蜜炙),蛤壳(煅),葶苈子,化橘红(盐水炙)桔梗,茯苓,半夏曲(炒),远志(去心炒焦),旋覆花,浮海石(煅),紫苏子(炒),党参,大枣,五味子(醋炙),桂枝(炒),薤白,白芍(酒炙),桑叶,射干,黄芩,青黛,蒲公英。 参苏丸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党参、紫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半夏 (制)、陈皮、枳壳 (炒)、桔梗、甘草、木香。河车大造丸 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紫河车、熟地黄、天冬、麦冬、杜仲(盐炒)、牛膝(盐炒)、黄柏(盐炒)、龟甲(醋炙)。橘红丸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薯蓣丸临证验案三则

?临证心得? 薯蓣丸临证验案三则 王志刚 钱 真 (天津南开中医院 300191) 中图分类号:R 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145(2001)0120038201 薯蓣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用以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立比薯蓣之法。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芎 艹 穷、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提 散热;以杏仁、桔梗、白敛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勿以其迂缓而舍之。 笔者临证多年,临床每遇虚劳之证,多用薯蓣丸治之,每收奇效,下面录取三例病案,共与同道探讨。 1 肺痨 患者赵某,男,41岁,1998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身体状况欠佳,不耐体力活动,易于感冒,有吸烟史,现已戒断。2年前因出现低热持续不解,经常规治疗后非但未愈,反而加重,出现咳血症状,经其医院诊断为“肺结核”,经过抗痨治疗后基本痊愈。三个月前又复出现低热不解,午后加剧,盗汗等症状,被确诊为“肺结核”,遂于某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约 1个月后病情初步控制后,患者请求兼服中药治疗。初诊时 症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神疲乏力,咳声低微,不喜言语,稍动即喘,睡眠多梦、易醒,痰多色白质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不思饮食,形体消瘦。脉浮大,舌淡苔白,边有齿痕。经辨证分析,患者确属气血阴阳俱虚之虚劳证。故用薯蓣丸治疗,嘱患者每日2次,每次1丸,1个月后诸症减轻,且肌肉渐平,三个月后经胸片检查肺结核已基本痊愈,诸证悉平,已基本恢复工作。为巩固疗效,嘱患者继续服药半年以上,以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 2 休息痢 患者李某,男,50岁,1998年3月初诊。患者1年前因患痢疾,自恃身体强壮,仅口服“痢特灵”3日,腹泄及里急后重消失后即停服药。但随后即稍有饮食不慎即出现腹泻,且时好时坏,日渐加重,体质每况愈下,遍服各种药物,也无法根治。某大医院曾考虑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磺胺类药及激素治疗未效。初诊时患者形峭骨立,面色萎黄,神倦乏力,不耐劳作,头晕目眩,腰膝酸冷,尤畏风寒,四肢不 温,不思饮食。发作时腹满疼痛,腹中肠鸣而泻,时有里急后重,挟有白色粘液,经化验为白细胞(+++),舌质淡,苔白微腻,给予薯蓣丸大补虚赢,每日2次,每次1丸,服药未及 10日,腹泄即止,四肢亦温,饮食渐复,再继服1个月,诸症 消失,大便化验未见白细胞,患者体质渐复,饮食如常,虽有不慎饮食及感受风寒,亦无腹痛腹泄发作,肌肉渐见丰满。嘱患者继续服药1~2月,以求巩固疗效。 3 心悸 患者刘某,女,43岁,患者自幼体弱多病,半年前因外感风寒而过服寒凉之药,病延20余日之时,并有心悸、心慌之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室性早搏”,曾服心律平等各种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未得根除,稍遇劳累或心情不畅,即出现心慌心悸,如是反复半年有余,心中烦恼异常。初诊时症见心悸不安,睡眠欠安,多梦,严重健忘,消瘦憔悴,易激动,头晕目眩,耳鸣,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稍感寒凉即大便溏薄,易患外感且缠绵难愈。舌淡胖,水苔滑,脉沉且无力而结,综其脉证,属气血阴阳俱虚,用薯蓣丸治之。服如上法。服药 2个月后,体虚渐复,诸症俱消失。 薯蓣丸一方,近人很少用以治疗虚损不足之证,各类期刊亦少报道,恐因其少有狗肾、鹿茸滋补之品而疑其扶正之效,故弃之不用。但细分析其方药之组成,结合临床疗效,其对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证,效如桴鼓,与其他所谓大补之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前病案中刘某,曾服“补品”无数,亦于病无补,而服本方数月,诸证若失。足见本方之妙处在于寓祛邪扶正之中,且不过于滋腻而致恋邪,阴阳易于平复。今使用是方,得验于临床,足见仲圣立方法度森严,诚不我欺也。故报之同道,以期共同挖掘优秀的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并使其明彰于世。 (收稿日期:2000211211) 汗法为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 高连战 王庆成 (宝坻县中医医院301800) 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145(2001)0120038203 1996年2月~1999年7月期间,我们采用以汗法为主 8 3天津中医学院学报:Jou rnal of T ian jin Co llege of T raditi onal Ch inese M edicine 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V o l .20N o .1M arch .2001

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更新日期:2009-03-30 点击: 植剑云 关键词养阴清肺汤;咽痛;咳嗽;咯血;治疗应用 养阴清肺汤出自《重楼玉钥》,由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甘草等药组成,具有养阴清肺解毒之功能,主治阴虚白喉。笔者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辨证治疗咽痛、咳嗽、咯血等症,收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1 咽痛 患者,男,20岁,199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不慎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咽痛,自服速效伤风胶囊等,寒热消失,但咽痛日甚,咽喉有灼热感,干咳无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查:咽部粘膜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证属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麦冬15g 生地黄15g 玄参15g 石斛15g 木蝴蝶9g 射干9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重楼9g 牡蛎30g(先煎)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后,咽喉疼痛减轻,仍有灼热感,口干。守原方加黄芩,猫爪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咽痛消除,诸症消失。 按:咽喉为肺之门户。外感风热,日久不愈,肺阴耗损,虚火上炎,热结咽喉,则咽痛;津液被灼,则口干,咽喉灼热感。以麦冬、生地黄、玄参、石斛养阴润燥;黄芩、重楼、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木蝴蝶、射干清利咽喉;佐以牡蛎、猫爪草化痰软坚散结,共奏养阴清肺、生津润燥,软坚散结之功。 2 咳嗽 患者,女,50岁,1997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咳嗽、干咳无痰反复1个月。自述1个 月前不慎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全身骨节 痛等,自服强力银翘片、 麦迪霉素片等,热退、头身疼痛渐除,但咳嗽未愈。症见:干咳,入夜尤甚,咳时无痰,胸闷不适,口干舌燥,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肺燥,治以养阴润肺,宁嗽止咳。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味: 麦冬15g 玄参15g 白芍15g 桑白皮15g 生地黄12g 牡丹皮12g 紫菀12g 知母10g 黄芩10g 薄荷10g 川贝母10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干咳、胸闷减轻,但咽喉仍有干燥之感,应以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兼用宁肺止咳之品,守原方加沙参、百部各10g,再服6剂后,食欲增加,咽干、口渴、胸闷等症消除而痊愈。 按:阴虚内燥,肺失滋润,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阴虚肺燥,故干咳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故以麦冬、生地黄、玄参、沙参、百合滋阴润燥;知母、黄芩、牡丹皮清热宣肺;紫菀、桑白皮、百部、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共奏养阴润肺,宁嗽止咳之效。 3 咯血 患者,男,65岁,1998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咳痰反复2年,加重伴咯血4天而来就诊。自述2年来因咳嗽咳痰、咯血,在我院住院2次,经多项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润肺止咳食疗与中药方

润肺止咳 中药 1.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入肺经,是治疗咳喘之要药。配贝母、沙参等有清肺、润燥、止咳的作用。 2.百部:润肺止咳,杀虫。性微温不燥,润肺止咳,对内伤咳嗽、久咳效果都较好。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等药物。 3.紫菀:用于咳嗽有痰。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化痰浊而止咳。配合阿胶、贝母等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4.款冬花:用于多种咳嗽,长于化痰,主治寒咳,肺热咳嗽配合桑白皮、瓜蒌等药物。《本经逢原》记载其:“润肺消痰,止咳定喘。“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9g,五味子6g,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润肺止咳茶 【出处】《中草药制剂方法》 【组成】玄参、麦冬、桔梗各6克,乌梅、生甘草各3克。 【功用】养阴敛肺,清咽止咳。 【主治】久咳不已,肺阴亏损,症见咽喉干燥,咳嗽剧烈,无痰,口干,舌红,或有潮热、盗汗。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慢性咳嗽,每易损伤肺阴或肺气,阴虚者要养阴,气虚者应补气。肺之气阴恢复,咳嗽才能治愈。方中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纲目》用它能治久咳不已。药理试验表明,乌梅的水煎液或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 一、 百合一钱半4.5 生地黄二钱6 熟地黄、当归身各三钱9 芍药炒甘草各一钱3 贝母麦冬各一钱半4.5 桔梗玄参各八分2.4 【用法】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灼伤肺金,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太子参百合瘦肉汤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 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

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十、张步桃《小中药大功效》(二):原来没注意他,后来随手翻阅时才知道他也是经方家,看来(一)也要找来买。这本书有个特色是讲药物是哪一科的植物,类似的有什么,主要有什么作用,是本草学的补充。 十一:马正大《妇科证治经方心裁》:最大的特色是专讲妇科用经方,实在难得,我虽然看得少,但这么有专长的书以后肯定会借鉴他的经验(我现在经验最少的就是治妇科)。 其他的还有: 《十年一剑全息汤》:主要是整体观的思路,据此思路我还曾想过把六经主方: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

弱精症的中医辨证临床验案疗效分析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4), 248-251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8611040.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8611040.html,/10.12677/tcm.2018.74041 Analysis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Patients with Asthenospermia Shushan Zhang, Guimin Che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Received: Jun 25th, 2018; accepted: Jul. 3rd, 2018; published: Jul. 10th, 2018 Abstract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s uniqu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spermia and semen non-liquefaction. The accurac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perm mo-tility, sperm quality, and liquefaction time and it can reduce male infertility rate in the meantime. Keywords Asthenospermia, Non-Liquefaction of Seme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弱精症的中医辨证临床验案疗效分析 张书山,陈桂敏*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海口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3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0日 摘要 中医辨证治疗弱精症和精液不液化有独特疗效,辨证潜方准确能显著提高精子活力,改善精子质量,改善液化时间,降低男性不育率。 *通讯作者。

特大福利: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特大xx: 涂华新老师临床验案集 导读经方治病,素有“一剂知,两剂已”之美誉,涂华新先生临床用经方,当用则用,当止则止,绝不空投一剂药物,展示了中医经方临床操作之高效、简洁与规范。本文集合了平台上以往所发布的涂华新先生的部分医案,愿素不漏读平台医案者,重读之,温故知新;初接触仲景平台者,细研味,可获启发。 三叉神经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验案患者: xx性别: 女年龄:52岁初诊时间: 2012年12月17日症状: 右侧三叉神经痛数日,经治疗服某药后,变作疼痛麻木,自述服某药尚且无效,不知中医能治此重症否。体胖壮实,舌苔黄厚而腻,脉沉弦滑。处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歌: 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组方: 制附片30克生大黄45克细辛30克剂量: 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用方法: 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复诊:12月19日时述: 二剂药后已经不再疼痛,再进原方二剂。后数日特来告知,服完药后因门诊人多不愿久等,遂凭记忆到院外药店又抓二剂药,且三味药全部记成45克,从初次来诊前后共六剂,自觉数十年间,这几天最为舒服轻松。后记:

2014年12月5日从患者邻居口中得知,近两年间此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从未复发。笔者按: 临床上见内有寒实积滞,外现一侧偏身某处疼痛,脉象弦滑者可考虑应用。如偏头痛、一侧三叉神经痛、一侧胁同、带状疱疹、胆囊炎、一侧腹痛、坐骨神经痛、等现上述脉证者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但大黄和细辛要按3:2的比例应用较宜。肌衄之四逆汤验案患者: xxxx人性别: 女年龄:30岁初诊日期: 2013年11月26日症状: 检查显示血小板数仅为9,体瘦,面色苍白,皮肤多处散发淤斑,舌紫暗,有淤斑,边齿痕,脉沉迟细。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时某省十数中西同道在此交流学习,对接诊此患深表忧惧。处方: 四逆汤加味组方: 制附片30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山萸肉90克红参15克剂量: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 xx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嘱: 停服他药,多多静养,禁食苦寒类食物和药品,并如实告知病情确为严重。11月29日: 瘀斑变淡,上方三剂。12月2日: 双臂皮下出血已平,双下肢淤斑减少,原方三剂。12月6日: 原方三剂。12月9日: 腿上瘀斑已经很少,但大便二日一行,原方加白芍45克、龙骨45克、牡蛎45克,三剂。12月13日: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 大生地二钱(12克)麦冬一钱二分(9克)生甘草五分(3克)玄参钱半(9克)贝母 八分,去心(5克)丹皮八分(5克)薄荷五分(3克)炒白芍八分(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方解] 白喉一证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时邪所致。正如《重楼玉钥》所说:“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治宜养阴清肺, 兼散疫毒之法。〈重楼玉钥》说:“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方 中重用大生地甘寒入肾,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麦冬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消肿,白芍益阴养血;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少量薄荷辛凉而散,疏表利咽。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成方,具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白喉忌表,尤忌辛温发汗,据原方后记载:“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 热自除."并可配合应用《重楼玉钥》之吹药方:青果炭二钱(6克),黄柏一钱(3克),川贝母一钱 (3克),冰片五分(1.5克),儿茶一钱(3克),薄荷一钱(3克),凤凰衣五分(1.5克)各研细末,再入乳钵 内和匀,加冰片研细,瓶装备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一般日服1剂,重证可以日服2剂。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为证治要点。 2.阴虚甚者,加大熟地以滋阴补肾;热毒甚者,加牛膝`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燥甚者,加大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 3.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属阴虚燥热者。 [文献摘要] 《重楼玉钥》:“按白喉一证,即所谓白缠喉是也。诸书皆未论及,惟《医学心悟)言之。至 于论治之法,亦未详备。缘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初起者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近有好奇之辈,一遇此症,即用象牙片动手于喉中, 妄刮其白,益伤其喉,更速其死,岂不哀哉!余与既均三弟疗治以来,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临床报道:用养阴清肺汤水煎剂或流浸膏治疗白喉40例,收到良好效果,均痊愈出院。其中培养白喉杆菌阳性的20例中,经服药后,伪膜脱落平均3.了日,咽分泌物培养转为阴性 者平均5.2日(中医杂志,19 5 82 95). 用养阴清肺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其中住 院治疗20例),有效率为95% . 在住院的20例中,临床症状多在服药后8~12小时减轻, 最长的为18小时。在门诊观察的80例中,临床症状减轻最快的是服药后15小时,最长的为2 4小时(中医杂志,195 7;7 : 359)。 实验研究: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毒素在体外也有较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能力较强的有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素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力量都强,薄荷在两 方面力量都差。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种药,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低,而“中和”毒素力量则无明

老中医:一剂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方歌方义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粑,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方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甚则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均为温燥伤肺佐证。治当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兼顾,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清燥救肺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9g,石膏(煅)8g,甘草、胡麻仁(炒,研)、真阿胶、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各3g,麦门冬(去心)4g,人参、杏仁(泡,去皮尖,炒黄)各2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水煎,频频热服。 加减: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清燥救肺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运用: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中医

一、《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二、桂枝汤阴阳自和,保胃气、存津液,加强气血循环,促进消化吸收桂枝汤里的桂枝能够把气血送出去,芍药能够把气血收回来,生姜、甘草加强消化吸收,大枣保住脾胃不受伤害。桂枝汤能增强体质。怎么用这个方? 1,体表问题,如果病毒和人在体表交战,最明显的症状一是脉浮,一是头痛。当然其他的体表问题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2,局部问题,如果是局部的酸麻胀痛,而又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就是用这个方的最好机会。不管他是什么“神经性。。。”。 3,左右问题,人身体左右是有阴阳之分的,如果身体左右两边有明显不同的感受,这个方子可以一试。 4,禁忌问题,可以参考伤寒论,临床使用要慎重,但也不可泥守禁忌. 如果要我解释原因,那就是加强气血流通,重新分配能量,增强消化吸收。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人身体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循环能够解决看好多少病人,要我说,至少两成吧。 三、桂枝,桂枝是木中之木。木性曲直,和肝脏最像,肝乃刚脏,性刚直、易怒。桂枝最能补肝,木旺生火,所以能够补火。所以桂枝也能补心。中医中肝藏血、心主血,当肝和心脏力量强大的时候,血液就能够更有力地输送出去。事实上不光是血液,还有气,这会在下一讲提到。 芍药,芍药是金中之土。金性收敛,土乃金之母,可以助金收敛。所以金中之土,收敛之性强大而又不失后援。所以芍药在方中可以把气血有力地收回来。 生姜,生姜是木中之土,枝叉分散,体格粗壮,形似木而生于土中。木本克土,木中之土可以很好地管理脾土。 甘草,甘草是土中之木,生于沙漠中,根大而苗小,善吸水护土。土被木克,而甘草和生姜刚好组成一个配伍。像敌对双方,各有应对。保护脾土不受肝辱。 大枣,大枣是土中之火。土性运化,火乃土之母,大枣外红而内黄,最能从心脏借取力量来保护脾脏。12颗乃七、五之数也。 1,为什么要保护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如果气血流动过速会伤害到脾土,就好像河里的水流太急会带走两岸的泥土一个道理。而本人的试药经验,当脾脏有大量血液通过的时候,会很疼。有心人可以试一试桂枝汤不加大枣时脾脏的感受。同时也请大家参考仲景方中所有使用大枣的方子。 2,桂枝汤的整体运行。桂枝主发,芍药主收。生姜和甘草又组成了一个肝胆和脾胃的交流。桂枝强肝的同时,通过生姜和甘草的相互作用,加强了对脾胃的督

止咳清肺药方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生甘草3克、粳米6克。 【功用】泻肺火,清虚热:用于肺热咳喘、咯血、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可用本方配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麻疹初起,或疹后合并肺炎之咳嗽气急、痰粘、身热不退等症。 苇茎汤 【组成】苇茎(芦根)30克、生苡仁30克、桃仁9克、冬瓜子24克。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臭痰脓血、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用本方治疗肺脓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等。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用】养阴清势:用于阴虚潮热或低热,如热病后期或慢性病低烧不退,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目前常用本方治疗结核病潮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热。 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克、生石膏15克、人参2克、甘草3克、麻仁3克、阿胶3克(烊化)、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6克。 【功用】清燥润肺: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或少痰、气促胸痛、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者。

【组成】麦冬35克、半夏5克、人参5克、粳米5克、甘草3克、大枣4枚。 【功用】养胃润肺,降逆化痰: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如肺阴伤之干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阴伤之咽干口渴、恶心、干呕、呃逆。舌红苔净,脉虚数等。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养阴清肺汤 【组成】生地9克、麦冬9克、元参9克、丹皮3克、川贝母6克、生甘草2 克、薄荷2克、白芍3克。 【功用】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热而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数者。 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18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研粉,每次6~9克,每日2次。【功用】补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者。 牡蛎散 【组成】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各30克,为散剂。每服9克,每日2次。 【功用】固表止汗:用于气阴不足,证见自汗、盗汗、心悸气短者。本方常单用或与补益方剂配伍,治疗体虚或病后自汗、盗汗。

清肺

养阴清肺汤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养阴清肺汤 英文名称:yangyin qingfei decoction 定义: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重楼玉钥》卷上方。组成: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五分, 生甘草五分,薄荷五分,玄参一钱半,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炒白芍八分。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白喉的常用药方。最早记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方歌为: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目录 编辑本段

方解 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编辑本段临床研究 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疗后所致急性1:7腔黏膜反应的临床疗效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组予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对照组予西药常规雾化吸入,两组疗程均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结果:出现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治疗组为69.6%,对照组为91.3%;反应出现时的放射剂量,治疗组为(40.09±10.87)Gy,对照组为(31.12±11.23)Gy,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能明显减轻口腔黏膜的放射性损伤,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急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时的放射剂量,降低反应级别。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抗白喉杆菌《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编辑本段《重楼玉钥》相关记载

彭坚教授桂枝茯苓丸验案三则

彭坚教授桂枝茯苓丸验案三则 (2012-02-18 22:20:32) [摘要]彭坚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省政协委员,是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知名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有颇多研究。临床上,彭坚教授擅长从体质、方证、药症辨治疾病,擅用经方与时方联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诸多疑难病。现以彭坚教授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桂枝获苓丸为例,治疗痰、瘀、湿阻滞于体内引起的内科、妇科等疾病,并略举验案3则,以示“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之意的魅力。 桂枝茯苓丸出自仲景《金匮要略》,原文记载:“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之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该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五药组成,具有缓消癥块,化瘀止血之功,主妇人素有癥病,瘀阻胞宫,血不归经,漏下不止之证。历代医家多将本方运用于妇科疾病,如《妇人良方》将本方用于妇人小产,“治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胎上强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未损,

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丸为汤,名“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孕已下者。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本方适应于所有瘀血体质,临床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妇科疾病。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报道也充分表明,该方除常用于妇科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痛经综合征等疾病外,还广泛用于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均获得满意疗效。 彭坚教授对桂枝茯苓丸的临床运用也有其独到见解,他认为:“桂枝茯苓丸主逐人体内之瘀、痰、湿,无论疾患在何处,只要病因为瘀、痰、湿,皆可用之。当然还应考虑病人体质,对于形体偏胖之人,多痰多瘀者,若无其他病症可放心用之,形体偏瘦之人,多火多瘀者,无其他病症也亦可放心用“。是为“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之意也!作者跟随彭坚教授在长沙百草堂“专家门诊”侍诊收录桂枝茯苓丸验案3则如下: 一、痰瘀阻滞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验案1:王某,女,62岁,长沙市人。2010年11月1日初诊,病人自诉支气管炎多年,气喘咳嗽,胸闷,自觉吸气困难,精神状态低迷,舌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辨证:痰瘀阻窍。治法:化痰逐瘀,行气消胀。主方: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药用:桂枝10克,茯苓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柴胡18克,虎杖30克,黄芩10

病痛有时症临床验案

病痛有时症 所谓病痛有时症,就是发病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每日上午8时或10时,或每日下午的3时、5时或夜间的某个时辰,或发热恶寒,或头痛,或心烦意乱,或恶心呕吐,或疟疾,或其他不适的感觉,即可称为病痛有时症(为笔者所拟)。如遇上述诸种情况,笔者多用小柴胡汤,常可收药到病除之效。数十年来用小柴胡汤治愈的病痛有时症,数以百计。兹列举病例如下。 (一)定时发热症 定时发热又称潮热,意如潮水之涨落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时间性。就发热的程度而言,有高热、低热之分;就发热的性质而言,有实热和虚热之异,即实证发热和虚证发热。 实证发热,常常是微热不退,每到下午3?5时开始发热,热势由低到高达39℃以上,到夜间10时以后热势渐退,退热时身上或者额头上常有微汗,或者是热退无汗。 虚证发热,以血虚和阴虚者为多,发热的时间或在午前,或在午后,或在夜半,但均是定时发热。发热时间持续几个小时,便慢慢热退身凉,常伴有汗出、乏力、消瘦、贫血等虚弱的症状。

不论实证发热或虚证发热,只要是有定时者,笔者均投以小柴胡汤加地骨皮治之。 例1崔某,女,9岁,安徽临泉县师范学校崔某之孙女。于每天下午7时开始发热,高达38℃,夜间1时开始热退。发热时微恶寒,退热时身上有潮潮汗意,已1年半。曾按疟疾治疗而未收效,多次验血均未发现疟原虫。多次住院治疗有时只能止住几天,过不了几天又发热如故。1972年7月6日求治。 见患儿身体痩弱,面色憔悴,精神较差,饮食一般,开处方:柴胡7克,黄芩3克,人参7克,法半夏7克,炙甘草7克,地骨皮10克,大枣10个,生姜3片。 2剂,水煎。嘱其于发热前两个小时温服一半,另一半于次日早饭后1小时温服。药服1次,当晚即不发热,坚持服完两剂已不再发热。后又开给六君子汤6剂,以善其后。 例2刘某,女,60岁,安徽蚌埠市第二建筑公司职工家属。每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发热,高达39℃以上,到下午5时热势渐退到37.5℃,已6个多月。曾3次住院检查治疗,但均未查出发热原因;西医对症治疗,虽有时能抑制一下不发热,但终难治愈。1991年9月22日求治。 患者身体痩弱,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并时时干咳,脉沉细五至,舌红无苔。遂开处方:柴胡15克,地骨皮20克,太子参3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2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