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

指导阅读,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五、学法指导:

探究研读讨论

六、教具使用:常规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

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7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8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课堂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课堂实 录)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

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

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和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至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学生简介作者,默读注解①,并作勾画。 三、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蹲踞.jù酬和.hè熹.微xī譬.喻pì 淳.朴chún 即特起兴.xìng 引经据典龙吟凤哕.huì 迤.西(yǐ)糯.米nuò箍.桶gū阉.鸡yān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2、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3、理清结构,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歌唱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主要是环境描写。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主要是场面描写。 4、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产生兴趣。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美。 五、研读“山野对歌” (1)抽读课文 思考与研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山野对歌”是“生面别开的场所”? ①对调子的……都互不见面 ②唱的多是……不同方式 2、“唱……方式”中“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什么? “多”表明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多”字准确精当。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②启发式教法③合作探究法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听歌蓄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教师学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语文导学案(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语文导学案(教学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语文导学案(教学 方案) 语文导学案(71)年级:初二主备:王崇喜审核:课题《云南的歌会》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时间:XX、5、14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譬喻:忌讳:扶摇而上:别开生面:酬和: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熹微:淳朴:课堂自学: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2、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合作研讨:诵读1~3段思考下列问题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第二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听民歌(1)听过民歌。(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

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迤西(yǐ) 滇池(zhēn) 晨光熹微(xī) B.酬和(chóu) 蹲踞(jù) 龙吟凤哕(suì) C.忌讳(wěi) 譬喻(pì) 哑口无言(yǎ) D.阉鸡(yān) 糯米(nuò) 即物起兴(xìng) 2. 按照括号里的意思写词语。 (1)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________ (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 (2)或见景生情________ (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3)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________(好像没有事一样)!其中最________(拿手、出众)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D.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4.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5. 根据上下文,填写关联词语。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____________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____________唱什么,____________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6. 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 (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每个节日至 少写出两项内容)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仿照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三课时)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主备:龚小蓉日期:2012.5 审核签字:学生: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 一、初读:读通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边读边标注自然段序号,边勾画生字词,把注释中的拼音注在文中。 2、组长指导学习课后词语。 ①重点字要标注读音。 ②教读1—2遍。 ③齐读或者学习伙伴相互检查,互相评点。 ④重点词意思交流。同时,小组内可安排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重点。 ⑤小组内听写词语。 ⑥组内学习伙伴交换批改听写,并强调易错字词。 二、研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请尝试画出文章的结构分析图。

2、与你通过电视以及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你觉得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试着归纳几点。(注意用上序号,使你的发现显得更清晰明朗) 3、试着总结本文的主旨。(即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精读:品味语言文字,培养锤炼功夫 请你从文中描写歌会的三个场面的文字中,从描写方法、语言、内容、修辞等角度加以品析。(批注在书上)在文中做好批注,不少于三处。 四、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利用形近字、同音字等方法识记难写难读的字)。迤.( )西譬.(. )喻糯.( )米蹲踞( ...) 忌讳.( ) 酬.和()铁箍.( ) 熹.()微 柞.木林( ) 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2、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时尽量学着用自己的语言讲大意) 引经据典: 别开生面: 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第二课时交流展示 一、组内交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探究“研读”“精读”两个部分问题,及其自己小组内生成的其它问题。对自主学习中疑难及答案不一致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有争议的做上记号。 二、准备展示:学科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在展示环节中要展示的内容和方式。并在小组内演练展示。 展示准备建议: 1、研读任务(1)、(2)采取板书展示为主,适当口头补充纠错。 2、研读任务(3)和精读品味语言文字采取口头展示为主,适当补充点评。

初中语文《春酒》说课稿

《春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春酒》。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春酒》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女士的思亲怀乡散文,编者放在人教版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八下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所选的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让我们感受浓郁的云南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端午的鸭蛋》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老北京的吆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俗事奇人》塑造了两个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形象。 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致,把家乡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家家户户喝春酒的喜庆,乡亲“起会”置“会酒”的感恩,多年之后“我”按母亲的方法炮制“八宝酒”的情思,用“家乡的味道”一一拾起。“我”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儿时的情趣与游子思母思乡的伤感,在这“春酒”杯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民俗民风之美。 目标预设: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有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同时,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我确定了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挑剔”“家醅”等词的读音和写法,理清课文思路。 细节是文章靓丽的花朵。作者富有的细节勾画了儿时“我”的率直、顽皮与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透过字里行间“盈”面而来。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课标》的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把教学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品读文章,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领悟文章的意蕴。”。 学习本文,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同时,目透纸背与作者对话,透过作者远在异乡,炮制“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理解作品中那海外游子的惆怅、刻骨的乡愁。为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目标是“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学习散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本文语言浅显但意蕴深厚,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感受‘我’的童趣与‘母亲’的品质”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柳永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陕西洋县龙亭中学柳永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词,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2、能力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教法设想: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生字词,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初步感受云南歌 会所蕴含的美。 一、激趣导入: 运用多媒体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入手,问:同学们,有没有谁听过云南的歌会?见到过云南的歌会的宏大场面?那就让我们跟着沈从文先生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云南的歌会》吧。(巧妙地导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解题: 云南歌会: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三、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词,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

云南的歌会(含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6课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u)和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云南歌会语文说课稿

云南歌会语文说课稿 云南歌会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北京的春节 (新版)新人教版

北京的春节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绿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而成的。儿童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出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的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

《云南的歌会》有效教学导学案

《云南的歌会》有效教学导学案 单位:陕西省陈仓区周原二中 姓名:索晓军 邮编:721300 地址:陈仓区周原二中 联系手机: 学科:八年级语文 申报类型: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云南的歌会 任课 教师 课型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课时 2 授课 时间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有各有特色,三个场合中在内容上有侧重,在写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所以在课堂要适时对学生给予点拨指导。 设计理念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关键问题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2、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教学准备1、教师:导读单、训练拓展单。 2、学生:课前进行结构化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问题生成课 教学 环节 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初中语文面试说课稿

初中语文面试说课稿 篇一: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全集 1、斑羚飞渡(沈石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孙犁) 2、蜡烛(西蒙诺夫)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背影(朱自清) 5、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6、苏州园林(叶圣陶 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藤野先生(鲁迅) 2、海燕(高尔基) 3、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沁园春?雪(毛泽东) 2、故乡(鲁迅) 3、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孔乙己(鲁迅) 2、变色龙(契诃夫) 5、斑羚飞渡世间万物,凡有生命的都不愿失去生命。面对生于死的抉择,又有谁不渴望存在呢?生命诚可贵,然更有贵于生命者!那会是什么呢?雨后彩虹,绚丽多彩,令人陶醉。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更是那样的辉煌悲壮,令人惊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和处理 (1)本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a)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b)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马慧珍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文章,本单元的内容都是有关民风民俗的美文精品,学习这些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平凡生活中蕴含着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原题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向我们介绍古老又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的游戏方式。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文章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民歌乐曲,展示歌会图片,让学生对歌会形式特点有一个深入了解、感悟的过程。 2、利用研读,质疑,探究等教学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3、采用图示教学法,让学生对民歌形式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文中描绘的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精彩片断的语言。 3、学习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2、领略民族风情,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三个场面的歌唱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 2、三个场面写作手法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表现主体的作用。

一、情境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云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云南的歌舞让人倾倒,灵山秀水滋润了他们甜美的歌喉。你了解云南民歌吗?让我们共同欣赏彝族民歌《阿诗玛》和白族民歌《蝴蝶泉边》出示多媒体画面。 二、欣赏讨论:谈谈你对民歌的理解。 学生甲:民歌曲调悠扬、宛转,抒情行明显,感情真挚、亲切,语言直白,近于口语,但唱起来有难度,不像流行歌曲容易演唱。 学生乙:但流行歌曲像一阵风吹过即逝,不留痕迹,很难长久。民歌却不同,它久唱不衰,成为经典。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歌也丰富多彩,花样繁多。 教师小结:民歌内容丰富,有歌唱爱慕之情,激发生产热情的,也有爱掉死者,祝福婚配的。还有抒发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之情的。更有趣的是僳僳族“打官司”也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原告被告申诉理由要唱,裁决人作决也要以歌的形式来表现。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感受古老的歌会形式所蕴含的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三、读文思考: 1、教师:作者描绘了哪些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学生:山野对唱-----(人物)---- 才情智力比拼 山路漫歌----(环境)---- 即兴自由歌唱 山寨传歌----(场面)---- 传承民歌文化 2、教师:作者以歌为媒介,向我们传递什么情感? 学生: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这种古老而又蕴含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的歌会形式,传递出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传递出作者对民俗民风的欣赏、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小结:同学们领悟得非常好概括的能力也很棒,让我们透过文字

2013年最新初中精品语文教学教案: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练测 【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朗读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迤西(yǐ)蹲踞(jù)酬和(hè)譬喻(pì) 糯米(nuò)柞木(zuò)熹微(xī)凤哕(huì) 淳朴(chún)箍桶(gū) (2)形似字区别 (3)多音字辨析 (4)解词 蹲踞:蹲或坐。 酬和:用诗词(歌曲)应答。 譬喻:比喻。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向例:一向的做法。 淳朴:诚实朴素。 哕:鸟鸣声。 面善:面熟。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由,不受拘束。 【重点句子分析】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三个场合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因为,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4~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34年,中篇小说《边城》问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