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内涵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这样的概念,对于“心理危机”很多人感到还很陌生。什么是心理危机呢?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使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当重大问题和剧烈变化使个体感到问题难以解决,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的状态。



可见,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的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亲人丧失、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可以分为发展性和意外性两类。发展性心理危机是可以预料的,如生命周期中不同发展阶段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其特征是情绪的剧烈变化,导致个人心理失衡,如青春期的心理危机;意外性危机是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如受到恐吓、自然灾害、躯体重大疾病等。心理危机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水平前的心理水平,则可导致精神崩溃,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不良后果。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未知未觉”。无论何种情形,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有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安全,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作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



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第二,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第三,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同宿舍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各有各的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第四,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第五,恋爱与失恋问题。第六,性行为问题。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七,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就是人才。现在大学扩招,教育已趋向普及化,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却没有转变,非要找一个理想工作不可,求职期望值非常高,与现实不符。这样就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第八,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穿名牌衣服,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这都会对那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心理危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发展性。大学生面对许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发展性课题,这些课题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要求,它们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动力,也是潜在的应激源。大学生许多心理危机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干预处理,能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危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第二,易发性。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生理方面更多具备了成人的特征,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这种反差的存在,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近年来,高校自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像马加爵杀人案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都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易发性。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冲击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第二,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此时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心理防御反应。第三,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

寻求各种资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第四,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从危机的后果来说,会有四种不同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应对危机的结果呢?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应对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的进程与应对效果。



(1)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方式限制了人们探索压力事件的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以及对采取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的反应。如果个体对事件的知觉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则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2)社会支持系统。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中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应对大量压力的重要的心理资源。这种资源的缺乏或丧失,面对压力的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



(3)应对机制。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对焦虑和减少紧张,并逐步形成了应对压力的模式。那些被人们运用的、有效的应对策略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解决压力的一部分而被纳入他们的认知模式中,并逐渐形成了人们解决压力的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相反,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机制,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4)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机还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特异性。如注意力明显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会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勇气进行尝试,行为冲动缺乏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许多高校目前已经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

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点关注高危个体



首先要明确哪些大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厅文件《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试行)》中对心理危机的高危大学生个体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发现严重疾病,遭遇性危机,感情受挫,受辱,受惊吓,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5)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有严重心理疾病(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①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③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既是对危机干预实践的提升,反过来对危机干预的实施又起着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例如,西方学者贝尔金(G.S.Bekin)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心理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



第一,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合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



第二,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

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最适合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接近危机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第三,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非危机的)的自主控制。这个模式适合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度过危机。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



目前,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比如四川大学启动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方案,具体落实以下七项措施。



一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批对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各班心理联络员,及各研究生会、学生会主要干部,社团负责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



二是公布应急求助信息。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网络专题咨询等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了解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有何表现,如何进行干预;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校医院急救电话、辅导员电话等。



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监测网络采取“五级网络”模式,每一级网络都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向上级网

络报告。



四是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



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全校性的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由二级网络统一进行综合评估,作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院系性的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由三级网络统一进行综合评估,作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并将评估、判断和处理情况上报二级网络,二级网络在综合各院系情况的基础上,再将情况上报一级网络。



对自伤、自杀(或自杀倾向)者立即送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并报告上级负责人。由当事人亲近的1~2位人员或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心理救护,稳定和疏导情绪;帮助危机当事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向危机当事人提供应对机制并与其共同制订缓解危机的行动步骤;注意危机后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康复工作,防止意外再次发生。



六是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档案。三、四、五级网络要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将书面材料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存档,以备必要时调用。



七是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建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让“珍爱生命、美丽心灵”、“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追求成长、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等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学会用心理保健知识维护自我心理健康。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



危机通常是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情形,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对危机的克服与应对,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可视为危机干预的源头工作。



如何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提高个体对危机的应对技能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第一,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人的认知犹如“过滤镜”,它会使许多情境改变颜色。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困难、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逢时俱来,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我们应该承认它,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然而也是挑战,有人将其称之为“生命之盐”

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条件,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而危机能激发潜能的发挥乃至发挥之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第二,争取社会支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应该努力争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家庭的亲情和朋友、邻居的友情,以及拓展的网络,包括同伴、同乡、同学、团体的接纳与被接纳。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是屏障作用,二是支持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应培养社会兴趣,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我们的建议:一是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二是对人不苛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比自己弱的人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第三,自我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是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董妍、俞国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2期,第178~185页自我概念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质: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的认知评估,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那么,怎样才能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成功可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的良药。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
2006年09月23日 14:07:3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


大学生心

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除了受重大生活事件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等诱因影响外,还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方式限制了人们探索压力条件的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及对采取不同类型的精神治疗手段的反应。如果个体对事件的知觉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则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其二,社会心理支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对个体而言,获得确定的评价的意义比其他任何事都更为重要。这是人们应付大量压力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这种重要的支持资源一旦丧失或没能发挥或支持失当,面对压力的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


其三,应付机制的形成。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付焦虑和减少紧张,并逐步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那些被人们运用过的有效的应付办法会成为人们日常解决压力的一部分而被纳入他们的生活模式中,并逐渐形成了人们解决压力的一套有效的应付机制。相反,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付机制,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其四,个体的人格特征。危机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还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的特异性有:注意力明显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四条:


其一、帮助当事人接受你的帮助。面临危机心绪不佳、郁闷、痛苦是正常的,帮助当事人接受你的帮助,在你的帮助下经历、体验并开始摆脱痛苦,有助于当事人最终走出危机;其二、帮助当事人有所作为地正视和处理危机。对当事人的处境表示同情和关注并有所准备地给当

事人指明解决危机的办法,使其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其三、为当事人提供有关的信息。陷入危机的当事人往往因不了解真相而产生错觉,夸大危机的情境,对结果的想象远比事实更糟。因此,危机干预必须运用适当的方式、手段和语言,适当帮助当事人发现事实的真相,正视现实,走出困境;其四、必须避免怂恿当事人责备他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有精神病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对有神经症可能的要约请他们面谈,了解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设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成立危机干预机构,如邀请心理专家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中心,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设立信息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大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蔡曙光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大学

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不良状态(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王登峰: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30-4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大约占大学生总体的10%.因心理障碍中止学业,休学或退学者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
樊富珉,王建中(2002年):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6.5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杨怀中等,200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以统招统分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在湖北地区抽取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根据湖北省各高校实际情况,我们共分发了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1份,有效问卷比例为87.0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2)方法
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此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包含90道题,有10个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此量表的应用较广泛,本研究采用此量表旨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②自制问卷.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制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等方面的调查题目,与SCL-90组成一份问卷,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统计分析.
③分析与统计.对SCL-90采用5级计分法:1=无,2=轻度,3=中等,4=偏重,5=严重.所有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2,湖北省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参照有关标准,我们以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可以认为有轻微心理困惑;
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中度指自觉有该症状(例如焦虑,烦恼,自责,孤独等),其严重程度为中等;
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中有轻微心理困惑的有63.58%,有中度心理问题的有21.02%,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有2.81%.
在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二年级最高,一,三,四年级逐渐降低,经χ 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最低,其次是来自地县级城市的,最高是来自乡镇的,来自农村的比例较高,经χ 检验,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男女学生和

文理科学生的比例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学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未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
(3)人格缺陷.
(4)家庭环境.
(5)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6)学习与就业压力过大.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
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布拉默(Brammer):危机包括三方面内容:
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特殊应激事件,如交通意 外,亲人丧失等
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毕业,择业失败,升学失败等
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出现的冲突和焦虑.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未知未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活动和帮助过程,它的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以及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的平衡.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危机干预模式(equilibrium model)
贝尔金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最适用于早期干预.
认知模式:危机是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认知,而不是事件本身.通过改变认知方式,人们能够获得对危机的控制.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危机与内部和外部即心理的,社会的和环 境的困难有关.因此要么是社会环境系统发生改变,要么是个体适应危机.该模式最适用于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自杀,自杀是指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自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自杀意念,即曾经想过或计划过自杀,但并未采取实际行动;②自杀未遂,即已采取实际行动,但未导致死亡;③自杀死亡.
自杀死亡是心理危机的极端表达.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自杀预防,是在珍惜生命价值的理念指导下,依据对自杀行为发生规律的研究,针对自杀高危人群和自杀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预警策略和防范措施.
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之间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作为两项既有所不同又密切相关的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


(二)中国人口自杀现状分析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占全人口 4%
占自杀人群 17%
占全人口 10%
占自杀人群 19%
1995-1999年中国最重要的死因排序
排序 死因 死亡率
(1/100,000)
全人口 1 脑血管疾病 110.41
2 支气管炎和慢性肺气肿 107.15
3 肝癌 24.78
4 肺炎 24.66
5 自杀 23.23
15-34岁人群
1 自杀 26.04
2 交通事故 20.61
3 意外溺水 6.87
4 肝癌 4.72
5 他杀 4.26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以上表明:
全国平均年自杀率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28.7万
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并且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
女性自杀率较男性高25%.
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三)大学生自杀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6年5月16日,几步之遥的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分别有1名女博士生与大二男生跳楼轻生,且不治身亡,再次引发舆论对大学生自杀频发现象的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广州某高校开学头9天发生四起坠楼自杀事件:
2006-02-21 开学第一天,该校一名统计学本科大一学生,因学习成绩,家庭等问题而轻生.
2006-02-22 一实验室下岗单身女职工,因工作,婚姻而跳楼自杀.
2006-02-26 凌晨零时许,该校一三年级女研究生从9楼坠楼身亡,因专业就业不好,走上不归路.
2006-03-01 凌晨四点半左右,该校一三年级研究生从9楼坠楼身亡.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据调查,2002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上海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0.054‰.
自杀原因中,学业压力占33.3%;人际关系占27.8%;恋爱情感占22.0%;精神疾病占11.1%;生理疾病占5.6%.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到达学生占10.7%;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四)大学生自杀的特点
(1)大学生不是自杀高发人群,但数量在上升.
(2)理工科大学生自杀危险高于文科学生.
(3)自杀时间大部分为节假日前后.
(4)自杀方式以服药过量,跳楼,自缢,溺水为最常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5 ,可能的自杀诱因以恋爱,学习压力大为最常见,缺乏精神支柱,理想破灭,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经济问题也是自杀原因之一.
6, 绝大多数自杀前流露出征兆:沉默少语,忧心忡忡,焦虑紧张,与周围人群疏远等.
7, 大量潜在的当事人并不寻求专业帮助.
8, 多数自杀者有心理或精神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多数自杀者有心理或精神问题
调查表明,西方的自杀者90%以上有精神

障碍,中国的自杀者60%以上有精神障碍.面对有自杀危险的对象时,一定要从精神障碍的角度评估你的帮助对象.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目前的调查表明:
①精神病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口的10一90倍,甚至有报告高于一般人口727倍的.
②自杀者中,精神障碍的比重很高,约为74%一100%,其中患有精神病的13%一52%.
③导致自杀的精神病种很多,尤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最多.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自杀是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虽然自杀在高校中只占极小比例,但它给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带来的后果十分惨痛.
自杀,一个就太多了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五)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心理疾患
重点分析: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1,精神分裂症:
表现:
1)联想障碍;
2)妄想;
3)幻听;
4)情感障碍;
5)意志减退;
6)行为障碍;
7)被动体检.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精神分裂症一例:
辅导员及H同学的母亲带H同学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经中心老师及精神病专家咨询了解到其基本情况如下:
发现问题:该生有异常行为,在教师办公楼可以毫无顾及的放声高歌;喜欢晚上上网,白天睡觉.辅导员伪装后在网上和他聊天,他自己说自己有精神病.已经一个月未上课,学院邀请家长来处理有关问题.
(1)注意力不能集中,觉得学习很吃力,回答老师的问题较难听懂.经常重复问话内容.
(2)患听,觉得几百米外有人在和他说话,有男的,女的,内容什么都有,反正是和自己有关的."听到声音,也不知道是哪里,他们说话我可以听到"."他们说和我有关的事情"."好远地方传过来,好清晰."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3)被洞悉感,觉得别人在监视自己,自己的想法别人都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知道."我心理想什么,他们都知道了,根本不用我说".自己已经没有秘密了.有时他们就是针对我.
(4)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真实的,自己没有问题.
(5)有妄想.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可怕的黑屋子.
(6)睡眠障碍,晚上睡不着.每天早上回寝室睡觉.
下午当得知想送他到医院时,准备跑,在保卫处,副书记的协助下送到武汉某精神病医院治疗.
母亲对住院能接受,同意住院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原因分析:
(1)高三曾经在某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但提前出院,并且中断了吃药.
(2)缺乏基本交往能力.高中一个人在校外租房,和同学较少交流.在军训时就和教官吵过架.同学觉得较偏激,难以接近.
(3)父亲也非常内向,难以交往.
危险性分析: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潜在危险.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精神分裂症与自


(1)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率为正常人群的20倍,其终生自杀危险为15-20%;
(2) 精神分裂症自杀危险因素包括年轻,男性,未婚,既往自杀未遂史,有发展抑郁的易感性以及新近出院等;
(3) 精神分裂症自杀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春,夏季节;
(4) 精神分裂症自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住院第一个月;出院的第一个月;白天特别是上午多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2,抑郁症
表现:
(1)无兴趣无快感
(2)无望感(无希望)
(3)无助感
(4)无动力,无动机
(5)无价值,无用感
(6)无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抑郁症一例
Y生自大一第二学期开学以来,情绪一直比较波动.第一周周三晚她曾在公用电话亭给家里人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一直不停的哭,要马上回家,不愿回寝室,后来是她的父母打电话给她的好朋友,才由她的好朋友把她劝回寝室.周四其母亲即赶到学校陪她.第二周的周一晚她的母亲来到某咨询室咨询有关情况(因为该生不愿来咨询),但未告知咨询师该生的院系及姓名,其母亲也不愿意该生所在院系知道其有关情况.第二天咨询师即将有关情况告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中心经过一番周折找到其母,与其母交流后,让她说服女儿到咨询室咨询.周四下午其母亲带该生来咨询.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经咨询了解到,该生的父母从小对她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成绩考得不理想父亲就会打她.小学时,她的成绩不太好,父亲就经常打她,上中学后她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父亲渐渐不再打骂她,但她已养成"非要考好不可"的思维习惯,当考取好成绩时她不开心,担心自己下次考不好别人会笑话;考试考不好时更不开心,更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
她从来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上大学后,在学习上也抓得非常紧,第一学期的成绩在班级前几名.第二学期来到学校后,发现周围同学都非常努力,她就担心自己保持不了学习上的优势,就想更刻苦地学习,但发现自己总进不了学习状态,感到非常着急,周三晚即出现了情绪的崩溃.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此外,由于该生的性格较内向,喜欢安静,与寝室的同学有些格格不入,而且她总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与同学的关系也相处不好,上学期就经常打电话回家不停地哭.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CCMD-3) _ _
以情绪低落为主征,持续至少2周,且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伴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

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7)性欲明显减退;
(8)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抑郁的危害:
自杀可能性极大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抑郁的病理生理机制
5-羟色胺(5-HT)是机体内重要的神经介质之一,它与精神活动特别是情感活动关系密切.多数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几种神经介质,其中脑组织中5-HT含量少或功能降低,与抑郁发病有关.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为什么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
神经突触简图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抑郁与自杀
欧美国家有关自杀统计中,推测有半数以上是抑郁症患者,在住院精神病中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29.5%.在急诊抢救的自杀未遂者中,心因性抑郁患者54.8%,抑郁症患者占33.9%.
国内报道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的自杀患者中情绪低落者>60%.1937~1968年统计资料明,抑郁症的自杀率介于12%~60%,长期追踪抑郁症自杀率为5.1%~11.6%;43%的抑郁症曾有自杀行为,自杀死亡率约为15%.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成因
调查表明:
(1)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65%,高出一般人口的80倍;
(2) 抑郁症患者的终生自杀危险为15%;
(3) 重型(急性)抑郁症自杀率高于轻性抑郁症;
(4) 有阳性家族自杀史者自杀危险高.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试行)》
该《方案》对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保障体系和教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预警机制,干预措施,督导评估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可操作的指导.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
当事学生中心原则;
当事学生安全原则;
准确及时原则;
心理信息保密原则;
院系具体处理原则.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二)一般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1)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2)专家评估,会诊鉴别.
(3)校外住院学生干预措施:
——组织监护.
——通知家长.
——办理休退学手续.
——修养或住院治疗.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三)监护注意事项
(1)有自杀危险的学生必须有人看管.
(2)严格交接班,防止逃跑或意外.
(3)当事人对疾病无自知力,不承认有病,不接受治疗时,应注意谈判的方式方法.
(4)鉴别幻觉,防止意外.
(5)尊重,关心当事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四)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急性自杀风险的危险征兆
(1) 退缩,无法与人相处,需要医学帮助.
(2 )家族自杀史.
(3) 早年自杀未遂.
(4) 存在自杀的固定观念,着手料理事务表明计划轻生.
(5) 伴有抑郁的焦虑.
(6)酒精或药物依赖.
(7) 一些疼痛性躯体疾病和长期睡眠障碍.
(8) 无

用感.
(9 )隔绝,孤独.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0) 尽量减少与人接触或只与少数人接触.
(11) 缺乏精神支柱.
(12) 为经济苦恼.
(13) 心情抑郁波动期间的好转期,其时他具有足 够的能量杀死自己.
(14) 诊断为精神疾病者,他们是潜在的自杀高危 人群.
(15)具有无助和绝望的人.
(16 )遇有重大精神创伤,痛不欲生.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自杀未遂学生一例
D某给另一寝室同学(D认为近似中学同学亲密程度)发短信称"我将于晚十点死于某大楼8楼",当十点准备上8楼时,被管理员询问而回.自杀未遂.晚11时左右,请同寝室同学一起买饮料,同学觉得诧异,一个平时"节俭"的同学今天怎么主动要求买饮料喝;当买饮料后,D走在前面,陪同同学发现好象还吃了什么东西,吃完后,D对同学说:请把我送到医院,不要洗胃,只催吐,不要打掉针.同学觉得有问题,捡起地上的纸,写有"精神安定"字样,当即送协和抢救.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D再三叮嘱不要告诉任何第三人,特别是父母,同学给辅导员发了短信"说话不方便,协和",辅导员当即赶到医院.第二天,D坚决要上重修课,辅导员只好请同学陪同一起上课.上午8:10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和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取得联系,于9:00多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并请专家进行会诊.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经咨询,了解了该生基本心理及其他情况:
(1)近期从网上获悉并证实,自己的表姐在国外死于白血病.表姐为曾经给他做过家教的某大学学生.
(2)经济压力大.丢失了高中同学手机,约4000元,要限期还.而家里较困难.
(3)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祖辈为要员和文学家,家族中就他父母这一家较困难.同学家都好,有空调,自己家太差.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4)死要面子.自己每天节衣缩食,有时一天一餐或两餐,省钱自己过生日,请高中同学到大酒店,一下化光.
(5)和父母无交流.父母不知道他在校情况,就高中自杀的事也不知道.
(6)对死亡已经计划好,并有充分准备.对自杀有浪漫的幻想.
(7)认为自己有双重人格.我这样想,我正常.我那样想,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2,自杀的先兆
(1)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虑不安,无故哭泣.
(3)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4)无故上课缺席,迟到或早退,成绩骤降,想退学.
(5)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6)对生活麻木,缺乏热情的人自杀前会突然变了个人,以前的孤独感,恐怖好像全消失了.
(7)突然收拾东西,向关系密切的人道谢,没有任何理由的赠送礼物,打电话,写信等.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3,自杀的心理过程

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4,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步骤
第一步,确定问题.
第二步,保护当事人安全.
第三步,给予自杀者以心理支持.
第四步,心理辅导.
第五步,帮助自杀者制定计划.
第六步,通过进一步沟通,得到自杀者不再自杀的承诺.
第七步,请精神科医生会诊,联合家长,把自杀者送到相应医院治疗,必要时把自杀者托付给家长,结束危机干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希普尔(Hipple)提出了自杀管理中心必须注意的十四个"不要":
不要对求助者责备和说教.
不要对求助者的选择和行为提出批评.
不要与其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
不要被求助者所告诉你的危机已过去的话所误导.
不要否定求助者的自杀意念.
不要试图向令人震惊的结果挑战.
不要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不去观察他,不与他取得联系.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在紧急危机阶段,不要诊断,分析求助者的行为或
对其进行解释.
不要陷入被动.
不要过急,要保持镇静.
不要让求助者保持自杀危机的秘密(不把自杀想法
说出来).
不要因周围的人或事而转移目标.
不要在其他人中,把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说成是
光荣的,殉情的等.
不要忘记追踪观察.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五)帮助有自杀倾向者的要点
保持冷静,耐心倾听
让他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要接纳他,不对其做任何评判
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询问他们是否有自杀的想法
"你是否有过很痛苦的时候,以至令你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
(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他自杀,反而也许会挽救他的生命)
不要这样问:
"你没有自杀的想法,是吧 "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相信他所说的话,任何自杀迹象均应认真对待
不要答应对他的自杀想法给予保密
让他相信别人是可以给其帮助的,并鼓励他寻求他人的帮助,支持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9,要尽量取得他人的帮助以便与你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
10,如果你认为他即刻自杀的危险很高,要立即采取措施
——不要让他独处
——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他转移至安全的地方
——陪他去精神心理卫生机构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11. 如果自杀行为已经发生,立即将其送往就近的急诊室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政工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思考: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区分心理思想问题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心理素质教育为本
注意工作保密原则
尊重专家意见建议
不要过分担心出事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

自我干预的思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8358822.html, 2010-07-27 13:42:00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思考[1]

徐斌,王永利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江苏常州213016)

摘要:自我干预的实质是自觉的进行心理调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助过程,引导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加强自我干预,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从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着手,指出提升个体“中介系统”的抗压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进而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实践路径是: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观念;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心理危机 压力 中介系统 自我干预

心理危机就是由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对人的精神状况起负面影响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人的一生中,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危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危机。大学生一般会遇到诸如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危机。目前中国人包括大学生还没有去心理咨询的习惯,面对危机,往往试图依靠自身调节来解决心理问题,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不断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大学中每年因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中有50%左右是因为遭遇重大的心理危机和精神疾病,且这一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继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础层面,其他的危机干预手段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干预系统起作用。自我干预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日常心理危机时,通过自觉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技巧,及时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和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自我干预的实质是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助过程,在面临危机时,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调节,促使自我心理恢复平衡的过程。自我干预是在心理危机中更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从而促进自我发展与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时,首先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进行干预,并且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其他环节必须借助个体的自我调节才能起作用,他者的干预只能起到辅导作用。由此可见,加强自我干预对于大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近几年,各高校非常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的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有调查表明,自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已经开始增强。调查显示:有85.3%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重要”,近90%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开始给予“关注”。[1]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已具备进行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意识有所提高。

第二,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选择。有关心理学调查表明, 我国城市居民有心理问题时,其调节方式按频率大小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心理咨询机构。[2]笔者在学生中开展的有关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主要依靠自我调节和向好友倾诉来解决。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有一个共性的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方法,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3]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危机干预的本质也就是助人自助,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让其自己领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战胜危机,从危机走出来。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干预的方法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最佳选择。

第三,自我干预的提出,也来自心理危机恢复平衡状态的内在要求。从心理危机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看,心理状态的平衡恢复过程不同于生理状态的恢复过程。生理危机状态恢复主要是通过药物生理作用使生理康复,而心理危机恢复过程:

心理危机 心理干预 个人心理中介作用 心理干预起作用 心理平衡。

可见,心理危机恢复过程多了一个环节,即个人的心理中介作用。这就是说,心理干预要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因素才能作用。因而,从这个角度看,自我干预其实是心理危机恢复平衡状态的客观内在要求。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加强对学生自我干预的指导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

式及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式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求学、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对这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当均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1、学业压力引起的心理危机

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必修的学业之外,还要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频繁的应考、学业压力、考试作弊被抓、重修、违纪处分,都成了学生的学业危机。

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危机

由于在中学,学生的精力都集中于学习,应对升学,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同学之间交往缺乏。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社会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部分大学生缺少交往必须的宽容、热心、信任和技巧,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不适。人际交往不适,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事业追求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容易陷入心理紧张和情绪压抑之中。

3、失恋引发的心理危机

大学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因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不能理智地处理复杂的情感与学业的关系,一旦失恋就会陷人情感危机。

4、就业竞争引发的心理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由此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并逐渐由高年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发展。

(二)大学生进行危机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

如前所述,心理危机主要由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引发的压力而产生。面对同样的压力,为什么人们的反应会大相径庭呢?

让我们借助下面的图示,了解一下压力的产生机制[4],进而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人的心理危机产生过程:

应激事件→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躯体心理行为反应。

如图所示,外界的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压力,而是要经过由个体的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组成的“中介系统”的过滤,被削弱或加强,最终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提升个体“中介系统”的抗压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

1、培养科学的价值观,优化认知结构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由于人们追求的价值不同,表现出对其态度也不一样。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性质的情绪,不同性质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保证。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