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难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

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本课的引言部分是导入新课的重要内容,建议教师能用二战结束时和结束十年后德、日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战后这些国家为什么能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从而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讲述本子目时,建议教师能从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材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议教师采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材料(文字或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在战后普遍出现,是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其二,教材中提到的“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二、建立“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之一。

本目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决定了福利国家的实质。

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0世纪六

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至2/3,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3.福利制度的弊端及其规模的缩小: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病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教材中只是提到了开支过大一点,建议教师在讲述时稍做补充,使学生能自然理解后面福利国家规模的缩小的史实。福利国家的弊病一方面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破坏家庭责任,自杀率高,性行为泛滥,简单的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这些穷人继续懒惰,甚至酗酒、婚前性行为、离婚、单亲、犯罪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了“滞胀危机”,这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由此引发了福利国家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再次,福利国家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引起了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同时,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依赖情绪,少干,不干。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福利制度原应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变成了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建议教师在本目最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向学生说明,福利国家也仍然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对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社会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同工资的增长一样,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而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本目所述的两个内容,仍属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近年来所出现的新现象,其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教材从第三产业兴起的社会条件和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对社会的影响来进行论述的。教材中所讲述的第三产业兴起的条件,都是战后资本主义自身调节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从中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节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使生产力还在持续发展。战后,在经济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正也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范畴还将扩大。

第三产业的繁荣和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第一、二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部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提高,在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又转向各种服务性的需求,使很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导致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又以其新技术改造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

在分析第三产业繁荣的影响时,建议教师讲清第三产业的繁荣在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第三产业在危机期间的波动比较小,因为服务行业提供的是劳务,“产”和“销”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它不会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造成产品积压,因而有助于减轻因产品滞销造成的连锁反应。此外,第三产业的繁荣也使产业部门增多,行业多样化,这就使各部门的扩张与收缩差异增大,从而减少了集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2.“新经济”的出现。“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因此教材着重了美国的情况,首先强调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及时应用,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新经济”的“新”是不同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美国的“新经济”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社会财富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建议教师在总结本目内容时,强调: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它不可能只属于美国,在亚洲和欧洲已经看到了“新经济”的模式。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所涉及到的经济学术语较多,可以在上一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或由教师给出一些提示,结合本课的历史纵横,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材料,如: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概念,有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方便课堂讨论。

对于本课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和战后十年左右的图片,或能反映经济状况的相关数字,进行对比。并结合引言请学生谈谈对西方战后十年发展的感受,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也可以从对本课标题的解说引入。

在讲述第一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教师可适当对凯恩斯经济学、“滞胀”等词进行一些解释,结合西方战后发展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关于建立“福利国家”的学习,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供福利国家的具体实例,由教师介绍福利国家的来源,引导学生从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实质、内容、作用、利弊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讨论本目的学思之窗。

最后一目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正确理解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含义;以发展的角度讲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系、“新经济”的背景、基础和主导三方面的关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述“福利国家”时,围绕着“福利国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福利国家”作为资本主义自身调节的一种方式,它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有无关系?产生弊病的根源是

什么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运动的存在和发展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资调节的借鉴。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外部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及其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福利国家”弊病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任何调节手段都可以解决的。要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案例二在讲述“第三产业的兴起”时,给出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材料(二)

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并扩大到服务业以外的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就业人数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解题关键:“梯子”与“安全网”的关系

思路引领:“福利国家”的作用

答案提示:“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阶层关系的变化

答案提示: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第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四,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学习延伸

根据你的观察,谈谈我国近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你认为哪些行业成就比较突出?哪些行业还相对落后?

解题关键:了解第三产业的概念

思路引领:从第三产业包括的领域出发,比较分析

答案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中国的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不断便利人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别比较大,建议教师根据当地的情况分析具体哪些行业突出或者落后。

盛群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节选)

“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

……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

──凯恩斯著,徐毓丹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里根日记(节选)

“(1981)7月29日:除短暂地任命大使外,全天都在给议员打电话,商谈经济复兴计划……下午晚些时候,参议院传来消息说,我们的计划以89∶11票通过。然后,众议院以238∶195票通过了我们的经济复兴计划。我们获得了40位民主党议员的选票的支持。这是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政治上的成功了……现在我们要执行经济复兴计划了──我们会成功。”“(1982)2月23日:上午会见我们共和党的国会领袖们。他们对赤字深感忧虑,看来决心要我们必须从我们的计划──税收和防务开支──后退。而且他们看来不情愿赞成我们要求的预算削减……”

“(1982)4月26日:10时15分,对美国商会会议的2000名代表发表了演讲。真够刺激的。他们十余次打断我的话。我正在谈论预算和我们的经济计划。”

“(1982)8月4日:在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上我们得胜了:69票对31票。罗素?朗给我们投了决定性的一票……我已最终批准在3年中增加983亿美元的商业税和货物税,换取民主党答应在3年中在预算中削减2800亿美元。”

“(1982)12月14日:花了大半个下午听关于赤字的一个阴沉沉的经济情况简要汇报,我们几乎没有机会作进一步的预算削减……”

──罗纳德?里根著,王辛华等译:《里根自传》

克林顿总统经济报告(节选)

美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

“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来,利益逐层渗透的经济理论在堆积如山的联邦债务上造成一种虚假繁荣。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使如此众多的美国家庭,甚至连双亲工作的家庭都不再为他们的孩子作提高生活的美国梦了”。

──陈宝森:《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2.课文注释

福利国家的利与弊

在经济学家看来,通常所说的“福利国家”是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揽子政策目标的总称。“福利国家”名称的由来虽然很早,但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国家重建问

题时才得以真正确立的。其时,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也即要建立“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大选,英国工党吸收了“福利国家”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与此同时,英国战时首相、声望极高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却奔走于各大国会场上,为战后安排筹划。7月28日,正在波茨坦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主席斯大林举行峰会的丘吉尔得到了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的消息,他极为震惊却不得不接受了这一现实。实际上,丘吉尔的失败恰恰说明英国民众的政治成熟,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谁会为战后英国带来福利,而非英国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占据多大地盘。“福利国家”自战后英国起很快被西欧、中欧、北欧国家所接受,福利制度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然而,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福利制度有利也有弊,当务之急是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利得其法,趋利弊害。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美国“新经济”

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

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利用供应学派理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美国逐步从“滞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10月19日,美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遭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老布什上任后基本延续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然而由于其任期内发动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因此经济调整后的效果并未显现出来。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实施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借助以往历届政府的产业调整和新“知识经济”出现的优势,美国经济真正步入稳定发展时期,这就是美国“新经济”。“知识经济”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与“知识经济”密不可分,有人认为“新经济”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知识经济。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当今

世界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经济就是一个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是思想、创新和技术被用于经济所有部门的程度。

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为例。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源,约占美国经济增长的40%。从微软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比较来看,微软是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知识经济产业,而通用汽车公司则已经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却仅拥有400亿美元资产,它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一文不值。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什么是知识经济(新经济),有人曾举例说,知识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知识经济是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知识经济是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还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式。

经济全球化通常以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如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统一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规则为标志,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则以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区域内的市场统一和规则统一为标志,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区域联合的产生一般有两大动因,一是统一市场和原料,扩张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收益,如不断发展壮大的欧盟;一是为联合弱势经济体,共同抵御强势经济的进攻,如东盟。无论何种动因,区域化组织都会在本区域内实现自由流通,对外实行关税壁垒,并利用区域组织来规避全球化组织中一些不利于自身的条款,因此,区域组织的产生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悖反。

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受这两种趋向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自七十年代以来,原本是政治军事盟友的欧洲国家成为美国最大的经济对手,美国在努力倡导建立全球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不得不从本国利益出发,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区域合作组织,并于1989年同澳大利亚等国筹建了“亚太经合组织”。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发展不仅要服从本国自身的经济建设规律,更要受到全球普遍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从最开始就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之下,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因此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就更为深刻。

3.学术观点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动因

关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界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协调是美国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二,科技飞速进步,尤其知识经济的形成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三,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凭借经济、军事、政治等综合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这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

原因;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战后美国利用先进的军工科技,靠出售军火,甚至靠战争来推动经济增长也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国民间劳动力中每一百人中就有20个人在经济上依靠国防部为生。

克林顿是“新经济”的创造者还是时代的“幸运儿”

克林顿任职的八年是美国经济良性运行的时期,包括“新经济”的大部分时期,但史学界对于“新经济”是否应归功于克林顿政府意见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历届政府产业调整、财经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美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产业化的结果,克林顿不过是恰逢其时的“幸运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克林顿就职后,实行了同里根和老布什政府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即克林顿经济学),改变了前二任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采用“行动主义”的政府干预方式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地说,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调整确实是面对其时之经济难题的较好选择,显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的出现是经过多年酝酿的,决不是克林顿一人之功,而且克林顿执政时期恰好是经济运行周期的峰顶,称其为“幸运儿”也不为过。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1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了令世人广泛关注的新现象和新变化:由于苏东剧变的影响,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空前的低潮;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两个必然” (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否仍然有效?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的新变化?如何正确判断与看待世界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形势?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又应采取哪些新思路、新战略?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的军备与军事技术的竞争,到50—60年代开花结果;它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欧与日本。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普遍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最终发生了苏东剧变并导致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可以讲,由于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两制”力量的对比中,资本主义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形成,而且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战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危机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需要,也由于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机制十市场机制的垄断资本主义。在这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国家可以把部分生产资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管理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无序发展的状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战后,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综合国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这样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和增长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也表现为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就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即工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渐下降,总的方向是缩减传统工业,发展新兴的尖端工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从第二产业中崛起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难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 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本课的引言部分是导入新课的重要内容,建议教师能用二战结束时和结束十年后德、日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战后这些国家为什么能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从而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讲述本子目时,建议教师能从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材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议教师采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材料(文字或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在战后普遍出现,是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其二,教材中提到的“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二、建立“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之一。 本目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决定了福利国家的实质。 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0世纪六

如何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命运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和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总旋律,并将会长期保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借鉴的“双赢”局面。两种制度的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任何一方在短时期内或在不久的将来都不会完全战胜另一方,资本主义不会,社会主义更不会。资本主义没有像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寄生、腐朽、垂死,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经济危机后还是能够快速转机,寻找到新的生机,包括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不例外。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复苏的迹象,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既是我们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资本主义,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就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面。,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调适和改革,从传统形态转变为当代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滞后和失误,在社会主义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苏联、东欧等一批国家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倒向了资本主义轨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历史进程中的低潮,处于痛苦的历史转型期。这样,世界资本主义不仅加固和强化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在地域范围上也得到了扩展。这种情况容易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前途、命运的认识上,在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上,产生迷茫与困惑。在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以“世界历史”的眼光,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的本质、前途和命运。 (一)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自我调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新科技革命、自我改革、资本扩张,导致它获得新的发展。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对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容纳能力,当代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它依然具有的自我调适、自我修复能力,源于两个基本要素。其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本主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2.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1)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手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2)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①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②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3)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已经隶属于资本,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考点: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人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考点: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1)危机对社

第19课_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_特色教案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特别是德国,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需要20年的时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 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 时期”。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链接思考: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什么?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776亚当斯密《国富论》。 教学目标: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难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哪一点?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 义经济理论,即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历史纵横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年,他曾到华盛顿,这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放任不同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应对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 2、70年代以后: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 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主导。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历史纵横 “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演变:产生于19世纪末;一战间加强;一战后削弱;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 济危机爆发后,加强(美、德、日、意);二战中,高潮;二战结束至70年代,普遍发展;70年代以来,减少干预,发展为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其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福利国家政策在分配领域中的集中表现。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何谓新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有三个主角:跨国公司,参与者,与作为旁观者、伙伴和人质的国家。这里主要讲跨国公司、参与者这两个角色,国家这一主角就自然明了了。跨国公司我们注意到跨国公司的几个要点:(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它到世界各地寻求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地位;它收购兼并企业。但是收购和兼并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增加生产能力,而是为了增加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2)跨国公司不是自然而然产品的社会化。80年代跨国公司主要是扩大生产领域,铺开经营阵线。现在则是想搞专业化生产,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扬长避短。这就意味着风险也增大了。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就面临一对矛盾的两个诱惑:获利的专业化和减少风险的多样化。 (3)跨国公司也会涉足到金融业务。生产性跨国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金融部门,它们就在做着股票买进卖出的工作。参与者主要的参与者有如下几类:一是国际投资者。他们占有世界58%的金融资本,控制了按世界平均人数计算每人四千美金的财力。其主要分布于保险、退休养老基金、互冲基金等领域。二是家庭式资本主义。三是二战后繁荣过30年的资本主义。如福特公司的流水作业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等。这类公司的管理人员其理念是,利润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把业绩做上去,扩大量。四是我们指称的新资本主义。这类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而不是直接把钱投进去。新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直接金融。据资本市场的直接需求而决定策略。新资本主义的另一特点是资本股权的高度分散。所以公司的精力放在股票价值上而不是公司的眼前利润上,通过发行股票而占有资本,获利更大。投资人关心股价升涨。因此,体制性投资人想取得最大的收益。对于新资本主义的反对意见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大众化。即搞人民资本主义。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不可能,反对意见如下:金融市场制造了不平等。大投资者制造市场;大投资者投资引导大家的投资;因此我们面临的是垄断而非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反对对企业认知的肤浅,及对整个经济认知的肤浅。这种肤浅导致他们对经济的评估是从外部去看经济的运作。金融资本的银行评估企业则是从资金进出账情况来评估。这样,作为体制性投资者的银行往往就大错特错。另外也存在一些金融委员会,只是听企业领导的话,他们对子公司的内幕也是不了解的,知之甚少。第二种就是经济审计部门。搞审计可能对公司的状况也知之不多。审计师对跨国公司的作弊防不胜防。第三种就是金融顾问(分析师),如会计事务所。可分析师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也是没有太大客观依据的。直接金融投资总的来讲成本要贵得多。因为在金融市场中需要中介人。而中介人的收费是令人咋舌的。他们需要的报酬比公司上层所要花的费用还大。因此,金融市场实际上是高风险的市场。投资人有风险,企业也有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一个衍生产品。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衍生产品市场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大的规模。只要把金融市场参与者加起来,他们每一环节都要捞一把。有一个提法是,这种金融投资的回报达20%-50%。但买股票的人可能只能拿到5%,甚至5%都拿不到,所以直接投资方法要比信贷的成本大得多。现在的金融市场助长了腐败。投资人买不买股票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对股票的预期。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因特网上股票还很热门,而企业实际已经开始亏本了。往往在买股票时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买股票的人是指望将来升值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腐败和贿赂就不可避免了。企业的领导人对公司情况再清楚不过了。但他们越做假对他们的好处越大。只要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杨金海 要认识社会主义、必先认识资本主义,这是一种重要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就明确提出,要反对那种离开研究现实的资本主义而设计社会主义的空谈家,认为“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1页)今天看来,这一思想还相当重要.因为资本主义今天还在发展,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作为全球社会的重要部分,当然也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首光,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相对沦、量子力学等问世,原子能、电子技术,特别是20出纪中叶诞生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l9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时代推进到了20世纪至今的信息时代。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革命。随之,人类的全球性交往活动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席卷各国,彻底冲破了传统民族国家 之间的森严壁垒,把全球生产力和经济结构连为一体。 由于高新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特别是高新科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美国近几年来的所谓“新经济”就是以高新科技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还主要是IT产业即信息产业)为基础的。 其次,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新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的全球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传统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和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而信息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跨国公司的日益增多,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多种经济结构开始向一体化的全球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资本流动结构和资本积累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商业资本在流通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于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新自由主义的推行,金融资本又逐渐独占鳌头。与此相应,资本积累方式和财富占有方式也由传统的积累物质财富逐渐转变为积累金融货币财富。 全球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加速一体化的同时,中心化与边缘化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传统的东西差距仍在扩大,新的南北差距发展更快。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色教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色教案】 教学目标: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经济”。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重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难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特别是德国,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需要20年的时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 时间,这些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就 远远超出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前,进 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链接思考: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什么?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776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年,他曾到华盛 顿,这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放任不同的国家干预政 策,以应对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 合。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 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 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 分就业。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 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 2、70年代以后: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主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演变:产生于19世纪末;一战间加强;一战后削弱;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危机爆发后,加强(美、德、日、意);二战中,高潮;二战结束至70年代,普遍发展;70年代以来,减少干预,发展为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福利国家政策在分配领域中的集中表现。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列表归纳; (3)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看音像资料,懂得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认识改革和发 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自我完善。通过 学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启示。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 教学难点 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面对1929-1933年的大萧条,罗斯福实施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危机的阴影,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战后严重的经济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改变会如何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2 讲授新课 【思考一】二战结束后,面临着战后的重建,假如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尽快恢复经济呢? (1)调整政策(2)发展科技 【思考二】在调整政策方面,你认为有哪些成功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呢?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幻灯片】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 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结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产生,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倡导,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考三】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优秀教案

(封面)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 变化》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影响;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地位。 2.战后初期美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3.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的恢复及其原因;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2.通过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教学,引导学生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对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方法,阐释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西欧特别是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2.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振兴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3.通过对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军事力量膨胀,右翼势力抬头的介绍,提醒学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增强反

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重点】 欧洲的联合;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繁荣的原因;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教学难点】 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恢复经济的?由此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②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2.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①恢复的时间:战后至50年代初 ②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3.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年 4.欧盟成立:1993年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课程标准】 ● 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 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欧洲联合的目的、过程和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通过学习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调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难点: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盟总部、欧盟盟旗,播放欧盟盟歌《欢乐颂序曲》 教师:这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何时出现的?它在当今国际事务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探究新知 1.从废墟走向繁荣——欧洲的联合 展示:二战后的欧洲

教师:二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要想复兴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国家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的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展示: 教师:二战后的1950~1970年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一百多年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段。 设问:结合课本P79思考,二战后西欧经济从废墟走向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后回答。 教师归纳: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欧国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及技术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利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等。 展示: 有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hoped to boost their economics and reduce the chance of future wars by forming an economic community.[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 思考: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欧共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当时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设问:阅读课本P79—80,概述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组成欧洲联盟。 展示:欧盟的前世今生 教师:欧盟创始成员国6个,1993年拥有12个成员国;1995年到2003年共有15个

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讲述战后美国经济从黄金时期——滞胀——复苏连续增长——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的全过程。教材主要通过三目讲述美国在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过程。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美国针对经济发展的时代和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政策不断加以调整,实际是对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形成和策略的调整。本课还介绍了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概况,这些国家二战后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教学中只要讲透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新变化;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依托美国经济模式,教学中可采取略讲。 重点: ⒈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⒉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⒊战后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难点: ⒈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理论。 ⒉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和表现,知道二战后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认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认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深刻认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比较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收集的资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知道二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分析国家的调节和干预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加深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调整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2、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精心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二战后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的了解、探究和认识,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实际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变化。 2、认识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全面干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2、掌握美国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地原因、内容和效果 3、掌握美国“新经济”出现的背景、概况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 2、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掌握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3、通过辩证法分析理解“新经济”出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体会经济政策的变化依据经济发展形势而变化 3、体会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性 【重难点突破】 重点: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难点:1、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2、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开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何发展?在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所谓的“新经济”是什么? 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子目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关系新调整 子目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经济方针新变化

子目三:美国的“新经济”(知识经济)--经济运行机制变化 凯恩斯主义: 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核心) 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提高分析材料、概括与比较等能力 过程与 方法 分析材料,进行比较,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 的方法;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联合的过程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局限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于1961年,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 这项重大的科技活动是谁主导的?二战后的美国为何有实力从事如此庞大的耗费巨资的工程,这体现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哪些方面的新变化,让我们来学习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材料展示:英军进入柏林以后,发现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基本成为废墟,把德国的战争垃圾清理干净都需要30年时间。由于长期的战争,此时的德国只剩下断壁残垣。可是在15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德国却再次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创造

了这一奇迹的?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和过程。 材料展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设问:材料中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想法,欧洲人有何重大措施?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冷战,西欧国家深感加强西欧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性。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到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2)其次帮助学生理解欧共体与欧盟的性质和影响,链接时政“英国退欧”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下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 国民生产总值(百万1990年国际元) 项目 1952年1967年1975年1983年1991年1999年西欧 1215855 2433880 3213870 3836859 4672299 5403597六国 美国1625245 2847549 3516825 4433129 5775948 765122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近几年欧洲遭遇难民危机、人道主义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困扰,英国作为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于2016年6月24日以全民公投形式退出欧洲联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英国退欧不仅给英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欧元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将因英国

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论述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认识这些新变化,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100分) 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认识这些新变化,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如下。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的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以私人资本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兴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具有实际的支配和控制权。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其一,职工参与决策。其二,终身雇佣。其三,职工持股。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剧烈的冲突和动乱,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状况。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也都有所提高。 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即工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渐下降,总的方向是缩减传统工业,发展新兴的尖端工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从第二产业中崛起了新兴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并逐步成为主导性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也依次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倾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它们的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即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 4.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三是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四是其它的阶层与集团的发展。 5.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