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二)特征

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二、角色规范

(一)概念

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表现形式

成文的行为准则

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

(三)作用

角色规范是社会影响个人的重要中介环节,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角色期望

1.概念:

角色认知:即角色领悟,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对方的身份、地位,从而判断其应有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

角色期望:他人、群体和社会对占有一定角色位置的人所抱有的期望。

2.经典实验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信任、鞭策、爱

学生:被感动、信赖、努力

师生:相互影响,良性循环,相互信任。

实验的意义:

角色期望的反馈性质

角色期望的强化性质

四、角色观念

(一)角色知觉

1.含义: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2.影响因素

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

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

社会环境的变化。

3.自我概念与角色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看法。

自我概念是角色观念形成的基本环节。

4.角色观念的形成

(1)拒绝角色阶段:自我中心。如婴儿。

(2)承认角色阶段:部分的按社会标准做出反应,3-7岁幼儿。

(3)接受角色阶段:开始正式实施角色,青少年以后。

五、角色行为

是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是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一)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所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一般技能:任何担当角色的个体都必须具备的技能。包括一般认知技能,和一般活动技能

2.特殊技能:是指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是搜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二)角色冲突:

1.概念:人在扮演同一角色时,由于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在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2.种类:

角色内冲突:既想涨工资又想减少劳动强度

角色间冲突:既想学习好又想做好校内社团活动

角色外冲突:身居要职的老干部退居二线

(三)角色协调:

1.概念: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即个体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与社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状态。

2.方式:合作、转移、顺应

第三节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概念:

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二、性别角色定型

性别类型: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所获得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性别类型化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的。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认同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儿童对人的一生的性别将保持一生不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二)性别角色观和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3岁时;4、5岁时;5岁时

2.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概念:男女两性获得社会期望的、与其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模式过程。

四、性别差异

主要是指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1、什么是人,人有哪些属性,其本质是什么? 答: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有肉体的需求。包括食、性、休息等,第二,人有体力与智力,第三,人有遗传和变异。人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它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其次,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阶级性。 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研究人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个人与社会又互为因果。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客观必然性支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又都是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3、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02简答)? 答: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导生存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医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一直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定义社会化的角度 1.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2.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这个界定表明: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既是社会将一个“生物人”(或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又是一个生物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强制性首先表现为父母对幼儿行为的硬性规定,后来则表现为周围的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并不总是完全被动第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地认识社会,加工、改造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他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动性即使在婴儿阶段也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对哭和笑的控制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心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三)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社会本身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个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因此,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社区”。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04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单项选择题 1.(P94)社会化的统一过程不包括( A ) A.个人对社会被动接受 B.个人的文化教化 C.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 D.个人对社会能动调适 2.(P95)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是( B ) A.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P95) (11年真题)职业学校教育属于( A )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4.(P95)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 A ) A.一级社会化 B.二级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5.(P95)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是( D ) A.继续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理想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6.(P95)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 B ) A.一般社会化 B.一级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二级社会化 7.(P95)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 D ) A.再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理想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P95)(09年真题)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9.(P96)对于犯罪分子的教育属于 ( C ) A.继续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正向社会化 10.(P96) (08年真题)文化反哺也称 ( C )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P96) (07年真题)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2.(P96)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是( A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3.(P96)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为 ( B ) A.主动社会化和强制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 14.(P96)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是( D ) A.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5.(P96)再社会化的类型包括主动再社会化和( C ) A.正向再社会化 B.重新再社会化 C.强制性再社会化 D.反向再社会化16.(P96)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是( A )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7.(P97)库利的理论集中在他的什么概念中?( C ) A.主我 B.客我 C.镜中之我 D.心中之我 18.(P97) (07年真题)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 ) A.乔治·赫伯特·实德 B.伊恩·罗伯特 C.E·弗罗姆 D.E·埃里克森19.(P97)为“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的是( D ) A.环境因素 B.互联网 C.社会实践 D.生物因素 20.(P98)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B ) A.实践 B.语言 C.互联网 D.学校 21.(P98)所谓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 D ) A.家庭环境 B.学校环境 C.社区环境 D.全部社会环境 22.(P99)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 A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社区 23.(P99)决定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占特殊地位的原因不包括( A ) A.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B.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C.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D.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24.(P99)最初的社会化途径是( A )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 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基础知识: 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 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

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社会化包括法律规社会化和道德规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然后,政治社会化是要人树立主体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使人在这些方面与社会要求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进入学校后,男性教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和女性教师则代替了母亲的形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西方: 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 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 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 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 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道德社会化 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 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二)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1.定义: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2.目的:经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三)法律社会化 1.定义:法律社会化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2.法律社会化发展三阶段:①先习俗阶段。关键在于服从。②习俗阶段。关键在于维持规则。 ③后习俗阶段。关键在于制造规则。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答:(1)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化研究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为社会化更是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了新发展: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其含义分别为: (1)初始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

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4)逆向社会化。即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答:(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这使人类具有了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在这种长达十几年的依赖生活期内,个体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风俗、父母或抚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