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九)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好的意境。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会在质疑中领会文章的精髓。

【导学案】

1.认识作者: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往事》为冰心的早年作品,各节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之爱的讴歌。

2.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借对莲的描述,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3.再读课文,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

4.读课文,完成表格:

分类一看红莲二看红莲三看红莲

作者的心情

环境描写

红莲情态

【小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ǐ妹花bàn 菡dàn qī斜

2.填空

冰心原名,著有散文集《》、《》等,诗集有《》、《》等,

3.诵读冰心的诗: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解析“部编本”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朱于国(《语文学习》2017年8期) 本文作者为统编《语文》七年级责任编辑,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全过程。他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统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五大特点: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发新选文;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一、核心理念 (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比如: 弘扬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 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 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 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初中阶段计划选编古诗文125篇/首(包括阅读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除课标推荐的61篇/首外,还选入《卖油翁》《〈世说新语〉两则》《狼》《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等62篇古诗文。古诗文篇目数(125篇/首)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刘姥姥逗笑习题苏教版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 刘姥姥逗笑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发怔.(zhènɡ)姊.妹(zǐ) 2.文学常识填空。 (1)曹雪芹(约1715—约1763),我国清代(朝代)伟大的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2)《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3.修改下列句子。 (1)通过阅读《红楼梦》,使同学们了解到清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2)刘姥姥的表现之所以会让贾府女孩、老人都大笑不止,主要原因是因为她的粗俗。 句式杂糅,删去“主要原因”或“因为”。 02拓展阅读 ①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②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③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一单元 10 推荐作品 篇目五 今别离(其一)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鉴:照 B.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无予和:没有和我应和的人 C.今日舟与车,并力 ..生离愁并力:合力,一起 D.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绸缪:做准备 解析:选D。“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2.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B.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解析:选A。A项使用了对偶,B、C、D项使用了比喻。 3.下列各句中,抒情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忧思独伤心B.只今惟有鹧鸪飞 C.一种相思,两处闲愁D.念此怀悲悽 解析:选B。B项为间接抒情,其余为直抒胸臆。 4.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沉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答题时,要紧扣“孤独”这一话题,所选对象可联系“陶渊明”“李白”等,句式方面要与横线前的句子相一致。 答案:(示例)陶渊明饮酒田园在安详自乐中选择了一份孤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游玩山水在如画的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请根据下面李清照这首小令中的画线句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导学目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背景;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忧思”的方法。 《杂诗十二首(其二)》:朗读品味诗句,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越中览古》: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剪梅》: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此词中蕴含的情感。 《今别离(其一)》:1.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2.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愁别绪上的新意。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走近作者 (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 (2)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背景解读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是陶渊明50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4)《一剪梅》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曲三首

13、诗词曲三首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作者,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 2、基本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升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设计:3课时(总26--28课时) (一)行路难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导读:《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世称“诗佛”,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集》。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候骑(jì)燕然(yān)崔颢(hào) 萋萋(qī) 晨兴(xīng) 荒秽(huì)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蓬出汉塞:随风远飞的枯蓬。(2)萧关逢候骑:侦察骑兵。 (3)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4)晨兴理荒秽:杂草。 4.阅读诗歌,按照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

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黄鹤楼》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发日暮怀归之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使至塞上》一诗中“征蓬”和“归雁”各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受到后人高度赞赏,这句诗好在何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 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I(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 (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 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 校书郎。清发:清新秀丽。逸兴:超逸的意兴。散发:不 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谪仙人(指 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 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 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I 楼,乃作此诗。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 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I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I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I,是

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叔云:李白族叔李云 (华)。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二)结构分析: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忧心忡忡。 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酣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以谢I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I一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七、八两句就“酣 高楼”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 丈的情感转折,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三)整体感知:

七上第一单元阅读推荐材料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推荐材料·抓住景物特点】 (编者:宝安中学初中部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目录 一、故园春(柯灵) 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笑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 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严冬过去了。忍饥挨冻总算又捱过一年。自春祖秋,辛苦经营的粮食——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让“收租老相公”开着大船下乡,升较斗量,满载而去。咬紧牙齿,勒紧裤带,度过了缴租的难关,结帐还债的年关,好不容易春天姗姗地来了。 谢谢天!现在总算难得让人缓过一口气,脱下破棉袄,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阳下做活去。

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巴望来个难得的好年景。虽说惨淡的光景几乎年不如年,春暖总会给人带来一阵欢悦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会照例显得好过些。“春花”起了:春笋正好上市,豌豆蚕豆开始结荚,有钱人爱的就是尝新;收过油菜子,小麦开割也就不远。春江水暖,鲜鱼鲜虾正在当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捞。……干瘪的口袋活络些了,但一过春天,就得准备端阳节还债,准备租牛买肥料,在大毒日头底下去耘田种稻。挖肉补疮,只好顾了眼前再说。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发到垄头坡上,带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篮子,三五结伴,坐在绿茸茸的草场上,细心地从野草中间剪荠菜、马兰豆、黄花麦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边劳动,一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门破掉我来修…… 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义的山歌:油菜开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草紫开花满天星,芝麻开花九莲灯…… 故乡有句民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二月正是扫墓的季节,挑野菜的孩子,遇见城市人家来上坟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乐事,大家高高兴兴,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齐齐整整的哥儿姐儿奶奶太太们,摆开祭祀三牲,在凤灯里点起红烛,一个个在坟前欠身下拜。要遇见新郎新娘头年祭祖,阔人家还有乐队吹奏。祭扫完毕。上坟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坟果”——发芽豆、烧饼、馒头、甘蔗、荸荠分给看热闹的孩子,算是结缘施福。上坟还有放炮仗的,从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头,也有孩子们宝贝似的拾了放在篮子里。说说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满篮翠碧,便赶着新鲜拿到镇上叫卖,换得一把叮当作响的铜板,拿回家里去交给父母。 因为大自然的慷慨,这时候田事虽忙,不算太紧,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在我们乡间,种田人的耐苦胜过老牛,无论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们差得有多远,他们永远想不到,也不敢想——他们认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逆来顺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灵。 在三月里,乡间敬神的社戏特别多,演戏以外还有迎神赛会。 演戏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迎起会来,当然更热闹非凡。我们家乡,三月里的张神会最出名,初五初六,接连两天的日会夜会,演戏,走浮桥,放焰火,那狂欢的景象,至今梦里依稀。可是这种会至少有七八年烟消火灭,现在连社戏也听说演得很少。农民的生计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虽然还信神佞佛,但也无力顾及这些了。今年各处都在举行“新生活运动”提灯会,起先我想,故乡的张神会也许会借此出迎一次罢?可是没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庐访问。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那些忠厚的农民,一年一年地挣扎下来,这时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红,编织他们可怜的美梦了。 在三月里,他们是兴奋的,乐观的;一过了三月,他们便要在现实的灾难当中,和生活作艰辛的搏斗了。 开篇总起,故乡三月是最美。 继而工笔描绘春日景物:桃花慷慨有情,草木生机勃发,油菜花、紫云英色

文笔精华(八)《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

文笔精华(八) 《王小玉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2、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过《口技》一文,欣赏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小说家刘鹗《老残游记》中的一个片段《王小玉说书》,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2、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三、作者简介: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 作品介绍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共20回。小说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的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

下,无辜被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先生评论《老残游记》:“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四、掌握下列字词: Zāng fǔyùn tiēchàng zhuàn rèn 五脏六腑熨斗伏贴畅快几啭千仞 五、赏析课文 课文的主角是谁? 主角是王小玉。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王小玉说书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1、描写极有层次。可分为五层: 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节节高起——演唱高潮。 2、比喻特别精妙。 观众感受 像熨斗熨过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听觉、味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听觉、视觉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听觉、感觉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 诗词 曲三首》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背诵三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诗的句法。 3. 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手法。 【学法指导】 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jiàn()别酣()高 楼péng lái ()()塞() 下举杯xiāo()

愁扁()舟燕()然未勒() 2.简介三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3.认真阅读《诗词曲三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 《渔家 傲》 《天净沙?秋 思》

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 导入 2.资料平台 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李白、范仲淹、马致远及其三首 诗词 曲创作的背景。 3.百家争“诵” (1)反复诵读《诗词曲三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三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4.“意”想天开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还读出了哪些场景,哪些意境,哪些情感?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1.《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 字:;诗中李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愁多 的诗 句:, 。 2.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经典模板 (176)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 (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保证阅读策略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

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4篇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二)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发新选文 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据此,本套教材将经典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选文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比如,七年级教材所选的《春》《济南的冬天》《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白求恩》《猫》《背影》《最后一课》等,都是经典篇目,久经教学的考验。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它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暑期一日一练)2020届中考语文 诗词曲三首练习(无答案) 新版 新人教版

诗词曲三首 (一)《观沧海》 赏析品味: 1、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3、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品味: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品味: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以“”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背诵诗词曲三首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答案:(一)《观沧海》 2.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3.“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4.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 1.简介作者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①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②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③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冰心作品入选教科书一览表

冰心作品入选教科书一览表 冰心作品入选教科书一览表 1.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诗两首纸船》 2.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观舞记》 3.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谈生命》 4.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5.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雨后》 6.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只拣儿童多处行》 7.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冰心诗四首》 8.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冰心诗四首》《母亲》 9.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冰心诗四首》《纸船》

1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冰心诗四首》《成功的花》 1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冰心诗四首》《嫩绿的芽儿》 12.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笔精华(九)《《往事》之七》 13.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雨后》 14.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鸟儿《一只小鸟》 1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书《忆读书》 16.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趣《山中杂记》 17.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七单元第26课《雨后》 18.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3课《雨后》 19.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短文两篇《雨后》 20. 【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选读一《小橘灯》 21.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雨

后》 22.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 23. 【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童年《忆读书》 24.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 25.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童真童趣第2课《雨后》 26.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快乐书屋二赏荷(四篇)《雨荷》 27.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第6课《雨后》 28.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再寄小读者》 29.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只拣儿童多处行》 30.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现代诗二首《纸船——寄母亲》 31.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11课诗两首《纸船·寄母亲》 32.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繁星》《春

《诗词曲三首》教案()

诗词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 3、训练诗的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为难点,目标3为重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注意字音。 2、明确读音:酣揽朝扁燕 3、播放录音,学生听、体会。 4、竞赛朗读。 三、分发讲义,自主赏析。 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查资料,了解李白; ②理解“抒情、送别、点题、想象、写愁、逃避现实”的句子;

③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2、《渔家傲》 ①理解写景与抒情;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3、《天净沙·秋思》 ①理清写景与抒情的句子;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自主练习与检测》上的本课文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宣州谢脁楼 饯别校书叔云 逃避 写愁 点题 送别 想象 抒情 渔 家 傲 天净沙 ·秋思 游子思乡 悲凉秋景 抒发情怀 描写 秋景

附译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大风万里吹送秋天南归的雁,面对此景,正可以在高楼尽情畅饮。你的文章刚健清新,我的诗歌像谢朓那样清新秀发。都满怀豪迈超逸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要上青天摘取明月。抽出宝刀去砍断流水,水流得更急。举起酒杯借酒销愁,结果反而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如意,我明天早上就散着头发,归隐江湖。 《渔家傲》译文 边塞的秋季到来风景奇异,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没有留恋之意。号角声吹起,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也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样的群山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大门。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家乡,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在边塞守边的将士在夜深久久不能入睡,将军长满了白发,战士悄悄流泪。 《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上住着几户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上,在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悲痛到极点的游子还在天边极远的地方。

最新版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案)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2.学习写作中突出重点的方法,写清楚推荐理由。 3.学习修改作品。 4.举办“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 重点 学习写作中突出重点的写法,写清楚推荐理由。 难点 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审视题目 在习作教学中,审题非常重要。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语,对题目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确定写作的目的和方向,这样,习作才会不跑题。具体到本次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在审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好地方”是这次习作的中心词,根据这个中心词,就可以确定写作的重点:自然风景好,人文风景好,吃得好,玩得好等。 2.突出重点 写作最忌讳的是记流水账,重点不突出。在本次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向别人推荐这个“好地方”,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如,推荐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可以充分描写这个地方优美的风景,同时更要把自己看到优美风景时的感受表达清楚。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别人看到风景后的表现的描写来进行衬托。这样习作才会重点突出,才能吸引人。 3.学会修改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完文章后需要反复修改。学生写完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先自行修改,如先读一遍自己的作文,看看重点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确。然后再让学生交换修改,看看他人有什么修改建议。

1.预习提纲 (1)认真读题,根据题目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 (2)确定好写作主题后,搜集有关材料,并整理成小册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水乡小镇书店 小树林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请大家看一下,如果让你向大家推荐一个地方,你会推荐哪一个?为什么?说明理由。 学生推荐图片,并说明理由。 预设一:我推荐水乡小镇。因为这里风景好,空气好,让人赏心悦目。 预设二:我推荐书店,因为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预设三:我推荐小树林,因为在这里可以探险,可以快乐地玩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主备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