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1.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2.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3.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伺候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4.19至20世纪的德国。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5.20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

自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

总结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

自从“汤浅现象”被提出后,国内外众多学者、科学史家不断的从各角度着手对“汤浅现象”进行研究,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三.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意义

随着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必将带来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经济中心和科学中心的相互促进。

如随着美国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进展。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19 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四.国内外关于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争议

第一个争议是,“汤浅现象”指出,世界科学活动是规律的,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科学中心转移,即平均每80年就有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之前主要学者在假设这个规律存在的前提下,在预测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时,贝尔纳和汤浅比较看好前苏联,而赵红州则看好中国。此外,当今世界并没有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因此这是人们目前议论最多的问题。

其次,人们对于“汤浅现象”也存有一些疑问,譬如人们曾注意到,汤浅光朝的计量分析仅考虑了科学成果的数目,而没有考虑不同科学成果之间的质的差别。

五.有关科学中心转移的思索

如前文所述,美国自1920年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到今年已90余年,可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因为,本人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美国科学的未来怎样?

汤浅认为美国的科学同样遵守欧洲科学的发展规律,即科学兴隆期也是8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1920年开始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到2000年前后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舞台。汤浅的工作与普赖斯不谋而合。普赖斯在描述美国科学的“饱和增长”的现象时说:“我们应当期望,美国科学从1950年开始,已经度过自己的鼎盛年代。大约再经过30-45年时间,就可能导致完全的衰落。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衰落时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阶段。”

赵红洲千禧年的结论:“尽管目前美国科学还十分发达,并且还要在二三十年内控制着科学中心的地位,但是,美国科学衰落的历史命运似乎是注定了,争论的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2.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是谁?

根据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过去的基础来看,在21世纪,美国不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资金的储备,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势头也都很好,因此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1世纪各个国家在不同学科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科技已呈现出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

意大利 1540~1610

英国 1660~1730

法国 1770~1830

德国 1810~1920

美国 1920~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五次大转移。

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1.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2.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1.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2.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3.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1.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2.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3.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19至20世纪的德国。1.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2.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20至21世纪的美国。1.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2.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3.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

自 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 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总结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

自从“汤浅现象”被提出后,国内外众多学者、科学史家不断的从各角度着手对“汤浅现象”进行研究,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三.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意义

1.随着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必将带来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

2.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经济中心和科学中心的相互促进。

1.如随着美国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进展。

2.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19 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四.国内外关于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争议

第一个争议是:1.“汤浅现象”指出,世界科学活动是规律的,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科学中心转移,即平均每80年就有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2.之前主要学者在假设这个规律存在的前提下,在预测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时,贝尔纳和汤浅比较看好前苏联,而赵红州则看好中国。3.此外,当今世界并没有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因此这是人们目前议论最多的问题。

其次,人们对于“汤浅现象”也存有一些疑问。譬如人们曾注意到,汤浅光朝的计量分析仅考虑了科学成果的数目,而没有考虑不同科学成果之间的质的差别。

五.有关科学中心转移的思索

如前文所述,美国自1920年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到今年已90余年,可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科学中心转移到某个国家的趋势。因为,本人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美国科学的未来怎样?

汤浅认为美国的科学同样遵守欧洲科学的发展规律,即科学兴隆期也是8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1920年开始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到2000年前后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舞台。汤浅的工作与普赖斯不谋而合。普赖斯在描述美国科学的“饱和增长”的现象时说:“我们应当期望,美国科学从1950年开始,已经度过自己的鼎盛年代。大约再经过30-45年时间,就可能导致完全的衰落。因此,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衰落时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阶段。”

赵红洲千禧年的结论:“尽管目前美国科学还十分发达,并且还要在二三十年内控制着科学中心的地位,但是,美国科学衰落的历史命运似乎是注定了,争论的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2.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是谁?

根据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形势和过去的基础来看,在21世纪,美国不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资金的储备,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发展势头也都很好。因此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1世纪各个国家在不同学科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科技已呈现出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1.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2.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3.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伺候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4.19至20世纪的德国。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5.20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 自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反思

[标签:标题] 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这一科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去探索发现并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转动物体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 3.引导幼儿发现转动的许多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转动的原理,了解转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转动物体的乐趣。 难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的原理 活动准备: 物质:师幼一起搜集可以转动的物体,布置“转动乐园”;课件(生活中的转动物体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人们利用转动原理创造的新发明)发明奖若干;榨汁机一台;苹果块若干。 知识:幼儿对风车、陀螺等转动玩具很感兴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引导: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先玩“咪咪转”的游戏吧,你可以自己,也可以两个、三个人一起玩。 二、展开 (一)引导幼儿探索转动物体的方法 1.幼儿自由玩“转动乐园”的玩具,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引导:刚才玩游戏的时候,我看到小朋友们的身体都转起来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物体也能转动起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到“转动乐园”里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把那里的物体转动起来,一会儿,我就要问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 2.表述自己转动物体的方法 引导:请小朋友们把转动玩具送回家,轻轻回到座位上。 问: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把话说完整。 引导: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3.教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转动乐园里的物体转动了起来。 (二)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请小朋友们再到转动乐园里玩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看看物体转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2.分享发现 问:在转动物体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请你给大家表演一下吧!

世界科技中心会从美国移向中国吗

世界科技中心会从美国移向中国吗? 摘要:本文论述了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得出美国科技中心还能持续50年,中国只有在剩下的50年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释放,才能够在与其它国家角逐世界科技中心地位时取得先机和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科技中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1.引言 人类已迈入充满诱惑和希冀的21世纪。文明发展至今,世界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据学者分析,科技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年,而到2000年为止,美国已满80年,美国科学兴隆周期何时终止?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只有在对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 2.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 科技的发展决定于科技自身力量与政治改革、经济腾飞、思想解放三大环境因素,从吻合适宜到互有差别,再到相互矛盾的过程。新的科技中心的形成,是在新形势下各国科技力量、三大环境因素对科技发展适宜程度较量的结果。 社会的政治变革是引发科技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氛围中,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能够推动科学的迅速发展,而落后的、专制的社会制度则阻碍科学的进步,最终必将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社会制度的变革最终通过政策、法律和体制的中介作用,协调科学与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需求刺激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为解决生产发展和技术改进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随着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定会引起人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行为,进而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支撑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实力和水平所能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0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一、名词: 1.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3.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4.范式“范式”: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它通过对科学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描述了一幅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范式的变化体现了人们世界观的变化。 5.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6. 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社会建制(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7汤浅现象???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8.默顿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规范????????? ☆公有主义(communism):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有优先权,而无占有权。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①科学的非个人特征,在科学领域个人的作用可替代,科学原理正确与否与发现者的国籍、品质等无关; ②科学是一种全人类,国际性事业;③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学术自由。☆无私利主义(disinterestedness):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独创性(originality):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说。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skepticism):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科学家决不盲目接受任何东西,他们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9.对应规则通过一定操作使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对应起来。通过对应规则,理论术语就可以推出可检验的观察术语,从而使理论术语有了经验基础。 10.无形学院科学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家群体中扩散的过程,而新思想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网络联系来进行的,这种科学家的非正式联系或网络组织被称为无形学院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 (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 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 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 (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 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使生物学走向成熟。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特别是瓦特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 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的经济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确立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殖民扩张及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 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四法国 (18世纪~19世纪中 1.表现: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实现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拉瓦锡的氧化和守衡理论使化学发展步入正轨;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观点等。 2.思考: (1法国成为科技中心的原因: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进行、新航路开辟等。 (2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 (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 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 1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 (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_上_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 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冯烨梁立明3 (上)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默顿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了科学兴趣中心转移的现象。到50年代,英国科学家J?贝尔纳和W?丹皮尔先后研究了科学活动的分期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不过,他们使用的都是定性研究方法。受默顿所用方法和贝尔纳研究选题的启发,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在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Heibonsha编纂的“科学和技术编年表”和Webster的人名词典,运用统计方法,汤浅发现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量化规律,科学学上称之为“汤浅现象”。我国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有关汤浅现象的研究是独创性的。1974年他在河南罗山干校时,曾用《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独立地发现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赵红州还分析了各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社会的科学能力。他提出了当采学科的概念,相关研究更是开创性的。 在我国,汤浅现象一直是科学史、科学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方面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80年代我国曾出现“汤浅现象”热,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刘则渊和王海山合作,运用统计方法揭示了哲学高潮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每一国家科学高潮到来之前都出现一个哲学高潮,揭示了哲学革命是科学革命的前导。刘则渊还探讨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过程中思想、政治、科学、工业的波动循环规律。查有梁用统计分析考察教育革命高潮与科学中心的关系。陈文化得出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及一门学科活动中心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定量形式揭示了产生汤浅现象的内因与外因。到了90年代,仍有许多学者研究汤浅现象。 有关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的研究的确是一个诱人的课题,我们一直在关注其研究进展。近年来得到两本美国出版的年表,一本是科学史年表,另一本是科学与文化史年表。两本年表均含有数以万计的数据,数据量远远超过汤浅和赵红州等人所使用的年表,这使我们萌生了再次研究汤浅现象的念头。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方方面面的研究更启发我们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综合分析科学中心与学科中心、当采学科及各国优势学科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670030) 4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自然辨证法论文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二○一三年十一月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摘要: 历史上世界科技中心发生多次转移。研究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并不只为知晓那段辉煌的历史,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脉搏;创造和抓住新的机遇,不再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关键词: 科技中心;转移;原因分析;中国机遇

一、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介绍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20世纪)。 2、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并出现了一批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例如,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中国是有机会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但我觉得中国还不能成为下一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也是曲折的。 中国想要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必须要具备合适的土壤。 第一、应该是教育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就相当于这个人的造血细胞。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国人诟病许久了,我们一路从应试教育走到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发现自己是中国教育机构生产的数量庞大的垃圾中的一个,对中国教育的问题可谓是深有体会。现已有人对中国教育有不同的想法,比如以后有孩子了,要争取让他摆脱中国的教育,让他避免遭受中国教育的戕害。我相信中国最近的一波移民潮中,很多家庭移民国外主要考虑的是从子女教育的角度考虑的。如果中国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中国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强国之梦最终将成为泡影,科学活动中心也将落空。所以,必须加强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使中国首先成为世界的教育活动中心,这样中国才会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第二、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兴起需要以先进思想为先导。 中国人受千年儒教中庸思想的束缚,大部分人都认为循规蹈矩是正路。太有思想和个性被认为另类或者不良,现行教育体制仍然灌输式为主。以上这些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挥,更阻碍了创新意识的提升。另外、儒学传统思想,只寻求对人的治理,而不寻求对自然的征服,这是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科学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障碍。一个民族拥有怎样的思想文化,是关系民族素质、民族精神的大事,没有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哪会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没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思想自由,哪会有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要想改变其现状只有加强交流。当一个国家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时,与先进国家的比较使其看到自身的不足,因而有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习往往经历几个阶段, 从简单模仿发展到因地制宜地改变,再到自主创新, 而学习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此时这个国家处于上升时期,它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处处表现得欣欣向荣。当一段时期内该国成为所有国家中科学发展最快者之一时, 该国就会逐渐超过其它强国, 最终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而当一个国家成为科学世界的主导时, 由于自身的地位及自主创新的难度, 它不愿再以开放的心胸向其它国家学习,国家逐渐封闭, 其学习的效率也逐渐降低, 于是该国发展的速度开始放慢, 其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学习氛围更浓厚、开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 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 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2.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并出现了一批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例如,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3.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纺织业的发展要求纺织业的机械化,纺织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出现了许多发明,其中,特别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 (2011-12-01 17:57:26) 转载▼ 标签: 杂谈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的德国成为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l、前言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对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视使科学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让人们开始了深刻的思考。幼儿科学活动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作为幼儿师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实习过程中发现存在困惑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对这些问题的个人认识。 2、常识教育与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地方性、生活化等特点,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活动内涵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活动就是原来的常识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和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环境为主,教师使用集体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记住简单的一些道理,或是稍微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 实际上,科学活动综合了理科的课程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科学多年来一直是幼师生公认的难学,长期未能解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幼师学校可将生物、物理、化学等变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有关这些课程的相关实验,让学生有效地应用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3、指挥“探究”与主动“探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学

学习,亲自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与原来的常识活动相比,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只是多了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摆弄一下,亲自看看的环节,然后还是按照原来的程序由教师指导幼儿得出既定的结论,并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这说明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并动手操作了就是探究,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 而事实上,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探究”是让幼儿有动脑的过程,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能够达到手脑并用,让幼儿学会技能和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幼儿在观察中的思考,对结果的猜测和质疑,能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知识与方法技能、情感态度 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性教育,然而在幼儿园中依然重视科学知识的掌握,忽略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追求“小学化”,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成绩,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发展智力。 目前,教育部强调了各年龄阶段目标的要求,希望教师

[其他论文文档]探究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对中国专利发展的启示

探究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对中国专利发展的启示 纵观近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世界经济中心发生多次转移,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每一次经济中心的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每次经济中心转变的背后,总伴随着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而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专利立法及专利保护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专利立法及专利保护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对专利保护比较充分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科技转换能力较强,经济发展速度也较快。近代世界科技中心经历了多次转移,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具体的转移历程及启示如下。 一、科技中心转移历程 1. 13 世纪以来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从13 世纪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段时期中,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540 年开始,到1610 年为止,意大利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意大利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前,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在威尼斯城邦共和国诞生。专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意大利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引发意大利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世界科技中心自意大利转移至英国 1660 年至1730 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英国。1624 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垄断法》,该法很好地保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刺激了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由此带来的是如飞梭的发明以及蒸汽机的运用,这些技术上的创新,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进而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第一次工业革命、甚至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专利制度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导火索,专利制度对于工业革命的发生起到了更为直接、关键的作用。 3. 世界科技中心自英国转移至法国 1770 年至1830 年,世界经济中心以及科技中心转移到法国。1810 年至1920 年,世界科技及经济中心又转移到德国,与经济和科技中心的转移在时间上发生了惊人的巧合。法国在1791 年实施专利制度,德国的《专利法》也于1872 年正式实施,这都正好发生于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向其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可以说,随着早期专利制度的实施,专利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科技的整体发展已经不再起到引发的作用,而是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此时的专利制度已经不再是导火索,而成为了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 4. 世界科技中心自法国转移至美国 1920 年开始,世界经济及科技中心转移到美国。尽管美国在1790 年通过了其第一部专利法,但是,1952 年对专利法的修改,才奠定了美国现代专利法的基本构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专利制度实施的时间点,也是和其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时间点相重合的。美国对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翻开世界科技成果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历史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是日本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时期约为100年”。“科学兴隆时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得多”,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教和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分析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程,可以看到很多规律性的现象,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中心之一,进一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摆在我们政府、科教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系列的迫切课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部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倡、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任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2、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

科技及技术的关系

?浅析刑法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 ?1、结合实际,简述您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及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科学 “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总体含义 1、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2、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3、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技术远比科学古老。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目的和任务不同、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发展进程不同、生产力属性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