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CT2015-2003三疣梭子蟹苗种

SCT2015-2003三疣梭子蟹苗种

SCT2015-2003三疣梭子蟹苗种
SCT2015-2003三疣梭子蟹苗种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拉丁名为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英文名为Swimming crab,地方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蝎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烟蟀。出口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形态特征: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回个在胃区,2个在心区。两前侧缘各具9个锯齿,第9锯齿特别长大,向左右伸延。额缘具4枚小齿。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有胸足5对。螫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4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 经济价值: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鲜食以蒸食为主,还可盐渍加工“枪蟹”、蟹酱,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籽”,均是海味品中之上品。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三疣梭子蟹的躯体由头、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组成。共分20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经在进化过程中,头部和胸部愈合,称谓头胸部,具有13对附肢。胸部8对附肢基部的鳃式与锯缘青蟹相同。腹部7节褶贴于头胸部下,腹部长度与宽度(第5~6腹节间缝的长度)之比约为30∶1;雌性幼蟹时腹部呈等腰三角形,长度与宽度这比约为1.75∶1;交配后的雌性腹部呈椭圆形,长度与宽度之比为1.25∶1。 2、生态习性: (1)水温:适应水温8~31℃,最适生长水温为15.5~26.0℃。在不同的水温环境,三疣梭子蟹的活动情况不一样。水温在~1.5℃时,不摄食,部分个体在浅水区冻死;在0~6℃时,不摄食,昼夜潜砂,呈休眼状态;在8~10℃时开始停止摄食,活动力弱,潜伏在深水处;在14℃时,摄食量下降,开始向深区移动,活动正常;在15~26 ℃时,摄食量大,活动正常,生长快;在17~21℃时,交尾高峰期;在14~21℃时,开始发现抱卵群体;在12~14 ℃时,开始产卵。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流程

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流程 1 育苗设施 育苗设施是一般常规的虾、蟹育苗室,配有供热、供气、供海(淡)水等设施,海水进排方便,盐度 25‰~35‰,pH 值 7.8~8.6,杂鱼贝类资源丰富,远离污染源,水质达到国家水质标准,水泥池容积25~40 m3;池深1.5~1.8 m。蓄水池面积10~40亩,2~4个不等。海水使用前用 60 目过滤网过滤,并且必须经过 24 小时沉淀,同时将乙二胺四乙酸钠盐与水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配制成溶液,全池泼洒以螯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处理好的海水就可以用来培育梭子蟹了。 2 亲蟹暂养 2.1 亲蟹的选择与运输 亲蟹可选择自然海区的或养殖蟹,标准是:蟹体无伤、附肢齐全、活力好、体重250 g左右;若选用抱卵蟹,要求其腹部卵块完整紧实紧收,卵块的轮廓,形状完整无损。亲蟹选好后,用橡皮筋绑住大蟹,防止其争斗、损伤。短途运输干运、水运都可以,长途运输最好是带水运输。 2.2 入池 亲蟹暂养池要充分刷洗、消毒处理,再铺上10 cm经消毒、冲洗干净后的细砂,在排水口一端留出30%面积作为投饵区,暂养池上面用黑布遮光。调整好用水的温度、盐度、pH值,亲蟹入场后用500 ppm甲醛溶液浸泡5 min,捞出放入暂养池,密度3~5只/m2。

2.3 日常管理 亲蟹入池后,稳定2~3 d开始升温,幅度每天0.5~1℃逐渐 升至20℃,恒温待产。饵料以活体沙蚕为主,辅以四角蛤蜊、杂色蛤、缢蛏,投喂量按亲蟹体重5%~15%计算。以残饵略有剩余为宜。充气石1个/2m2,充气量微波状即可。每天换水80%~100%,换水时 清除死蟹及残饵。7~10 d对细砂消毒,翻洗一次。经15~20 d培育,亲蟹开始抱卵并及时拣出,另池培养。亲蟹抱卵后,每天升温0.5℃至22℃,恒温孵化,其它管理同上。 3 播苗 当抱卵蟹腹部卵块呈黑灰色,镜检膜内无节幼体心跳达200次 /min,及时捞出亲蟹,用500 ppm甲醛溶液浸泡5min,放入蟹笼, 每笼一只,吊入培育池。布苗前,幼体培育池要进行彻底的消毒(200 ppm漂白粉溶液浸泡24 h),刷洗干净,然后进水,水深 1.0~1.2 m;温度22℃,盐度、pH值与暂养亲蟹用水一致,梭子蟹 排幼时间大多在夜间10点至翌日凌晨2点。幼体密度控制在5~8 万只/m3,亲蟹移池后,投放抗生素辛诺明1~2 ppm,乙二胺四乙酸 二钠 8 ppm。 4 幼苗培育期的饲养管理 幼体孵化池可以直接用作幼体培育池,可降低成本,放养密度 控制在每升水 30~50 只,幼苗培育期是指蚤状幼体至 2 期幼蟹时期,一般需要 23 天左右,蚤状幼体每 3~5 天蜕皮一次,共 4 次,到蚤状幼体 4 期后继续脱落。 4.1幼苗培育前期的饲养管理

三疣梭子蟹全人工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三疣梭子蟹全人工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一、池塘条件 (1)养成池面积和水深 以土池为主,面积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 (2)池底 从进水闸门一端略向排水闸门一端倾斜,以便进排水。底质宜为沙泥质,池底多开波形沟垄,池塘内宜设置隐蔽物(如废旧陶制品、石块、瓦片、网衣、竹子、树枝或用废旧编织袋内装适量贝壳等),作为梭子蟹藏匿之处(特别是脱壳时期)。注意使用的编织袋一定要经过清洗。 在泥质过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铺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3)养殖塘周围无污染源,环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 (5)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除害

人工蟹苗选择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长1.0厘米左右)。要求规格整齐,个体健壮,活力强、无病害、躯体附肢完整。 2、蟹苗运输 宜采用水运法: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中间培育与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经过中间培育,待长至甲宽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时再放入养成池进行养成。 中间培育采用1亩~3亩大小的中间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间用网布围一小块水域进行中间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获。也需要设置隐蔽物或适当铺沙并培育好水色。 中间培育密度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 厘米~80厘米,透明度约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换水量20%~30%。饵料以贝肉或小鱼虾为主,搅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体重100%~20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同时根据蟹体的蜕壳、气候、摄食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经10天~15天培育,甲壳宽达到3厘米~4厘米时,便可放入养成池养成。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苗时间、池塘规模、隐蔽物多少、饵料情况及池塘水质等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放养经中间培育后的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的研究概况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太平洋西岸的一种温水性蟹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北的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及朝鲜、韩国、日本等海域。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相继对三疣梭子蟹生活习性、生理生化、胚胎发育、高产养殖等进行了研究。1981年被列为我国海洋水产养殖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疣梭子蟹的大规模育苗和养殖在我国逐渐推广,目前三疣梭子蟹是世界上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洋经济蟹类。 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 外部形态 ?三疣梭子蟹背面呈茶绿色,螯足及末对游泳足呈蓝色。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甲 梭形,表面稍隆起,覆盖有细小颗粒。 ?额缘具有4个小齿,前侧缘具9锐齿,末齿长刺状。 ?头部附肢包括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胸部附肢包括3对颚足、1对螯足和4 对步足。 ?腹部位于头胸甲腹面后方,覆盖在头胸甲的腹甲中央沟表面,俗称蟹脐,雄性尖脐,雌性 团脐。 ?腹部7节,雄蟹腹部附肢均退化,只存第一和第二腹节的附肢特化的生殖器,第一腹肢 特化为雄性交接剌,第二腹肢特化为雄附肢。雌蟹腹部附肢4对,位于第二至第五节腹面两侧,形状相同。 内部结构 ?心脏五角形,位于内脏中央,前后端均有动脉与各器官相连。 ?鳃6对,位于鳃腔内,水从螯足基部的孔流入,然后从口器近旁的出水孔流出。 ?消化管由口、食道、胃囊、肠和肛门组成。 ?肝脏2叶,在胃的两侧。 ?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和受精囊组成,开口于胸板愈合后的第三节。雄性生殖 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和射精管组成,开口于游足基部。 生活习性 ?昼伏夜出:三疣梭子蟹有昼匿夜出的习性,多在夜间取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食性为 杂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鱼、虾、乌贼等。此外,也摄食动物尸体和幼嫩海藻。 螯足捕获食物后送至口边,在第二步足指尖捧托下,将食物送至第二颚足把持,由大颚切碎和磨碎,第一和第二颚足护住小型食物,以防流失。 ?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渤海三疣梭子蟹是一个地方性种群,越冬后,在4月上、中旬开 始生殖洄游,主要游至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浅水区河口附近产卵;12月初开始越冬洄游,游至渤海深水区蛰伏越冬,越冬期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越冬场几乎遍及整个渤海中部20-25m软泥底质的深水区。 繁殖习性 ?在渤海,7-8月为越年蟹交配的盛期,9-10月,为当年蟹交配的盛期。渤海三疣梭子蟹的 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4月底5月初出现一次高峰。 ?受精卵经20d的发育, 孵化散仔。一个产卵期内,三疣梭子蟹可排卵1-3次,属多次排 卵类型。 ?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经历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两个阶段,蚤状幼体分为四期。当水温 为22-25℃时,幼体发育时间为15-18d,其中蚤状幼体阶段为10-12d,蜕皮4次,变态为大眼幼体,5-6d后,再蜕皮1次变态为第Ⅰ期幼蟹。

三疣梭子蟹抗菌肽基因的克隆

第41卷 第2期 海 洋 与 湖 沼 Vol.41, No.2 2010年 3月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Mar., 201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7BAD43B08号;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 2007C02001号; 浙江省面上项目, 2009C32019号;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 20061141号。申 望, 讲师, E-mail :shenwangzs@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2989322.html, ① 通讯作者: 王日昕, 教授, E-mail :wangrixin11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2989322.html, 收稿日期: 2009-06-19, 收修改稿日期: 2009-08-25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 Pthyastatin 抗菌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申 望 叶 茂 石 戈 王日昕① (海洋生物资源及分子工程实验室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舟山 316004) 提要 采用构建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全长cDNA 文库的方法克隆了一个新型抗菌肽基因Pthyastatin, 并用荧光定量RT-PCR 方法, 进行Pthyastatin 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 Pthyastatin 前体由1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成熟肽两部分组成, 其中Pthyastatin 成熟肽有两个结构域:N 端的富含Pro/Arg 结构域和C 端的包含6个保守Cys 残基与对虾抗菌肽penaeidins 同源的结构域, 表明Pthyastatin 属于对虾抗菌肽penaeidins 家族; 荧光定量RT-PCR 分析结果表明Pthyastatin 在血细胞中高水平组成型表达; 致病菌副溶血弧菌诱导后Pthyastatin 在血细胞中表达先下调、后上调, 在诱导后24h 表达量又基本恢复到诱导前水平, 支持Pthyastatin 在血细胞中高水平组成型表达的观点, 但致病菌诱导后表达变化机制不明。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血细胞, 抗菌肽, Pthyastatin, mRNA 表达 中图分类号 Q956 无脊椎动物体液中没有免疫球蛋白, 因此缺乏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免疫系统, 依赖先天性非特异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入侵的微生物, 维持机体健康(Begum et al , 2000)。甲壳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 同时虾、蟹是大宗养殖品种, 有巨大经济价值, 研究甲壳动物非特异免疫机理可为甲壳动物养殖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因此该领域一直是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热点。已报道的甲壳动物体液免疫相关因子主要有抗菌肽、溶菌酶、酚氧化还原酶、凝集素、脂多糖/β1, 3-葡聚糖结合蛋白、细胞粘着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等(Iwanaga et al , 2005)。其中甲壳动物抗菌肽由于具有广谱抗细菌、抗真菌活性以及独特的作用机理, 在医学和农业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极有可能成为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药物的新来源而备受关注(李义等, 2006)。 甲壳动物抗菌肽根据结构和来源可大致归为三个家族(Lee et al , 2003; Vazquez et al , 2009):(1) 对虾 抗菌肽Penaeidins 家族:N 端富含脯氨酸, C 端含有6个Cys, 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 两个结构域的功能互补, 富含脯氨酸的N 端结构域在锚定微生物的细胞膜中起重要作用, 而富含Cys 的C 端结构域则起抗菌作用; (2) Crustins 家族抗菌肽:Crustins 家族抗菌肽以其C 端的WAP(whey acidic protein)结构域为标志, 与甲壳类中发现的其它富含Cys 的抗菌肽区分开来(如同样富含Cys 但不含WAP 结构域的Penaeidins), WAP 结构域是由8个保守的Cys 位点形成四个二硫键构成的一个紧密结构, 因此又被称作4-DSC 核(four-disulphide core); (3) 血蓝蛋白水解产生的抗菌肽:该类型抗菌肽可能来源于蛋白水解酶对血蓝蛋白的加工, 与血蓝蛋白C 端部分区段高度同源或完全相同, 如细角滨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 )抗菌肽PsHct1、PsHct2,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抗菌肽PvHct, 淡水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 )抗菌肽astacidin 1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