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病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疾病的概念;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坏死和炎症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以及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概念及病理过程;剖检方法与步骤。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发生的原因,发生坏死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变过程及全身变化;应激、败血症的概念;剖检观察与纪录。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萎缩、变性、组织修复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炎症常见类型、转归;休克、酸碱中毒的概念;采样、保存与送检。

【学习重点内容】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而且有规律的斗争过程。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疾病表现为机体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出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使畜禽经济价值降低。在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中,若损伤大于机体的抵抗力,则疾病进一步恶化;反之,疾病减轻并恢复健康。

例如:当动物发生肠炎时,肠黏膜受有害物质刺激使其损伤,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肠道为抵御病原体的侵入而分泌增加,同时增强蠕动以排出病原体,表现为腹泻。但是,腹泻使体液的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腹泻导致脱水、口渴、血液浓稠,如果此时体液得不到有效补充,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加之肠道内的病理产物吸收入血而引起身体发热,患病动物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时,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役能力降低。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通过免疫和神经体液等调解可缩短病程而康复;反之使病程延长、甚至死亡。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健康的标志,疾病则是体内外统一、平衡、和谐的破坏。

上述疾病概念提示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应查明病因,注意区别损伤和抗损伤过程的主次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护、保持和恢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谐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变传统兽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对疾病及时而尽早采取防制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二、充血的概念及病理特点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按其发生机理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1.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发生扩张,血流加快,引起组织或器官内的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这里我们指的是病理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的特点:充血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临床上称为潮红),温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肿大。

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动脉输入的血液量正常,而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引起静脉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淤血。静脉性充血也分全身性和局部性充血。

淤血的病理变化:静脉性充血的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可视黏膜和无毛皮肤表现尤为明显,临床上称为发绀。淤血组织器官体积肿大,机能减退,表温降低。

三、出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称为出血。流出体外叫外出血,如外伤性出血、咯血(肺)、呕血(胃)、黑粪(胃肠)等;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内出血,如体腔积血、血肿、淤点、瘀斑等。

出血的病理变化:小血管破裂性出血时,如流出的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形成肿块并压挤周围组织,称为血肿;如血液流入体腔,则称为积血(如胸腔积血、心包积血等)。伴有组织破坏的出血称溢血(脑溢血)。同时,根据破裂的血管种类不同,分为动脉性出血、静脉性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渗出性出血时,常因发生的原因、出血量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

(1)点状出血多呈粟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不等,弥漫性散布,见于浆膜、黏膜及肝、肾等器官的表面。

(2)斑状出血形成绿豆大、黄豆大不等或更大的密集血斑。常见发生于黏膜和皮肤表面。

(3)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在肾脏、膀胱发生渗出性出血时,有时见到血尿。

四、局部贫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概念: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完全断绝或不足,使局部血液含量全无或少于正常,称之为局部缺血或局部贫血。

局部贫血的病理变化:局部缺血的组织,因失去血液而多呈现该组织原有的色彩,如肺呈灰白色,肝呈褐色,皮肤与黏膜呈苍白色;贫血组织体积缩小,被膜皱缩,贫血的组织器官代谢机能降低,因此可感到缺血部位发凉。

五、坏死的概念及类型

坏死是指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病理性死亡,其本质是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完全停止。

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将坏死分为三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蛋白质发生凝固,坏死组织肿胀。同时酶的分解过程又进行得比较缓慢,故坏死组织质地干燥坚实,坏死区界线明显。呈灰白或黄色。常将坏死形象的分为干酪样坏死;腊样坏死以及脂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迅速分解,进而溶解液化变为液体,这种坏死主要发生在富含水分的组织,如脑组织的坏死(因脑组织富含磷脂和水分)和脓肿(大量白细胞释放蛋白酶,引起组织溶解,形成脓液)。

(3)坏疽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坏疽。坏疽常发生在易受腐败菌污染的部位,如肢端坏死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坏死。腐败产生的硫化氢与红细胞分解释放出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变成黑色,即为坏疽。如坏死组织局部水分逐渐蒸发,含水量减少,腐败菌繁殖很慢,病变区同正常组织可有明显的分界线,即外围活组织有充血及炎症细胞渗出所形成的反应带,此称为干性坏疽。在冻疮及褥疮时常见。若在含水量多的组织发生坏死,加之腐败菌及其他病原体侵入繁殖,使组织分解液化,产生许多臭而有毒的物质,并可引起机体中毒,此称为湿性坏疽。如牛马的肠扭转、肠套叠及异物性肺炎时常见。

六、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所产生的防御反应。这种反应主要由血管与细胞的应答所构成。炎症的局部反应可以波及全身,而且还受到全身机能状态的影响。因此,炎症是以局部改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属于炎症性的疾病。例如,关节炎、胃肠炎、肺炎、脑炎等。这些疾病,由于病因、机体的反应性以及发生炎症的器官组织的不同,因而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各有其特殊性。对炎症的认识与了解,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分析和解决兽医临床问题。

炎症过程通常可分三个基本阶段,即变质期、渗出期和增生期。

炎症的局部症状往往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等五大症状。临床上以这些症状作为判断炎症的重要依据。

(1)红是炎症最早的症状。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量增多形成动脉性充血,炎症局部表现为鲜红色。

(2)肿主要由于局部充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形成炎性水肿所致。在某些慢性炎症,也可以是细胞增生的结果。

(3)热由于大量动脉血流入,局部充血,炎区物质代谢旺盛,产热增多。

(4)痛疼痛是感觉神经受到刺激后发生的。疼痛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致病因子、炎性物质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疼痛。如5-羟色胺、核酸代谢产物及炎区钾离子浓升高等都可引起疼痛;炎性渗出物蓄积压迫所致。尤其发生在组织紧密的区域,如胫骨前方等发生炎性水肿及炎性浸润时,疼痛尤剧。

(5)机能障碍由于局部组织发生肿胀、疼痛和组织损伤,必然使相应部位的器官组织发生机能障碍。如关节炎时引起跛行。

炎症的全身变化常常表现为:

(1)发热炎症时的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的物质基础,目前认为是一种功能性致热源,由嗜中性白细胞或单核细胞制造并释放,是一种脂蛋白,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故引起机体发热。

适当程度的发热,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其失去致病力;同时,能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促进骨髓和淋巴组织的增生,加速抗体形成等增强机体的一系列防御反应。若有严重而广泛的炎症而无发热或在疾病后期体温下降,往往表示预后不良。但过高、过久的发热又可引起全身代谢的紊乱,损伤中枢神经功能等负面作用。

(2)血液变化由细菌引起的炎症时,一般都引起白细胞增多,这是机体加强防御的结果。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尤其是嗜中性白细胞的增加,往往提示体内有急性化脓性炎症。白细胞中幼稚型白细胞比例升高,称为白细胞左移,说明骨髓造血机能旺盛,防御能力强大;相反如分叶核型白细胞占多数,则称核右移,说明骨髓造血机能衰退,机体防御能力不足。重症时血液中白细胞数减少,往往提示预后不良。临床上常以白细胞数量多少和各类白细胞的比例变化,作为判断疾病转归的依据。

七、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的概念

1.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把体温调节到高于正常的相应水平。体温升高,常常是疾病过程中的最先“信号”。

2.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时称为贫血。

3.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形成过多或排泄障碍,使大量胆红素蓄积在体内,将皮肤、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现象。

4.由于水盐代谢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称为水肿。皮下水肿称为浮肿。体液在胸腔、腹腔、心包腔和脑室等体腔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肿的病理变化特征:

(1)体积增大水肿器官组织由于组织内部滞留多量水肿液,致使体积增大,如肺水肿。结构致密的组织,体积肿胀多不明显。

(2)紧张度的改变发生水肿的组织弹性减小,因而指压留有压痕,而且压痕消失很慢,这种表现以皮下水肿时最为明显。即所谓生面团样。

(3)颜色苍白发生水肿的组织,由于组织内积聚大量的无色液体,并压迫血管,故组织多贫血呈苍白色,如浮肿。

(4)切面的改变切开水肿组织时,有透明无色或淡黄色液体自切口流出,用手挤压,流出的液体增多。组织疏松,间质增宽,如肺水肿。

组织学变化,可见组织的间质增宽,其间充满无色或淡染的水肿液。结缔组织纤维膨胀、解离,甚至溶解。轻度水肿时,实质细胞无明显改变,重者细胞肿大变圆,细胞内有时出现小水滴,如水泡变性。长时期还可发生变性、坏死。

5.各种原因引起体内的水分丧失过多或摄取不足,使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由于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因此,在机体丧失水分的同时,电解质特别是钠离子也发生不同程度的丧失,引起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变化。根据水盐的丧失比例不同,将脱水分为缺水性脱水、缺盐性脱水和混合性脱水三种类型。

第二章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半衰期指的是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从峰值下降到_______的时间。

2. 任何剂型中的一个具体产品称为_______,如黄连素片。

3. 消毒药指的是能够_______病原微生物的药物,防腐药指的是能_______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4.同种动物年龄体重相近的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质或量的感受性存在的差异称为_______差异。

5. 大量和长期使用磺胺类药物,因乙酰化代谢产物溶解性低,在肾脏排泄过程中容易_______产生肾毒作用

6. 大黄的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小量有_______作用,重量有_______作用,大量有_______。

7. 药物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作用称为_______作用

8.药物基本作用是促使机体功能_______或_______。

二、选择题

1. 青霉素(苄青霉素、青霉素G)可以治疗()

a. 猪丹毒、肺炎和化脓创等

b. 猪丹毒、肺结核和痢疾等

c. 猪丹毒、肺炎和球虫病等

d.猪肺炎、痢疾和球虫病等

2.下面哪一种浓度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

a. 90%酒精

b.75%酒精

c. 30%酒精d.65%酒精

3. 3% 过氧乙酸加热熏蒸消毒()

a. 应现用现配,消毒时畜禽不宜留在舍内;

b. 配制后留存备用,消毒时畜禽不宜留在舍内;

c. 应现用现配,消毒时畜禽可以留在舍内;

d.配制后留存备用,消毒时畜禽可以留在舍内;

4. 敌百虫可以驱杀()

a. 线虫和吸虫

b. 线虫和绦虫

c. 线虫和蜱、螨、昆虫等外寄生虫

d.绦虫和蜱、螨、昆虫等外寄生虫

5. 采食过多的豆科植物引起泡沫性臌胀,最好用()治疗

a. 鱼石脂

b. 甲醛溶液

c. 植物油(豆油、花生油)

d.动物油

6.土霉素对()

a.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支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

b.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依原体和某些线虫有效

c.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和某些病毒有效

d.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和某些病毒有效

7.龙胆是健胃药。()

a. 芳香

b.苦味

c.盐类d.中药类

8.依维菌素可以驱杀()

a. 线虫和吸虫

b. 线虫和绦虫

c. 线虫和蜱、螨、昆虫等外寄生虫。

d.吸虫和绦虫

9.下述不良反应中哪一种是难以预知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过敏反应

d.以上都不是

10. 治疗小动物佝偻病或大成年动物骨软症除了补充钙、磷制剂之外还要补充()

a. 维生素D

b.亚硒酸钠

c.维生素K

d.维生素A

11.一般情况下,消毒防腐药()

a.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b. 浓度越低、作用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c. 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低,效果越好。

d. 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短、环境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12. 泻药有容积性、刺激性和润滑性三类,其中:()

a. 芒硝适于大肠便秘,石蜡油适于孕畜便秘

b. 芒硝适于小肠便秘,石蜡油适于孕畜便秘

c. 芒硝适于小肠便秘,蓖麻油适于大肠便秘

d. 芒硝适于小肠便秘,蓖麻油适于孕畜便秘

13.在未弄清毒物时常先用下述药物解毒,例如:()

a. 高锰酸钾、活性炭、淀粉浆

b. 高锰酸钾、活性炭、阿托品

c. 高锰酸钾、淀粉浆、亚甲兰

d. 高锰酸钾、淀粉浆、阿托品

14.下列药可以防治球虫病()

a. 马杜霉素、地克株利

b. 喹嘧胺、百球清

c. 马杜霉素、依维菌素

d. 喹嘧胺、依维菌素

15. 长期使用可以损害听神经的是()

a. 磺胺

b. 链霉素

c. 红霉素

d. 青霉素

三、简答题

1.简述磺胺与增效剂协同作用的机理。

2.药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3.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4.药物有那些不良反应?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一半

2. 制剂

3. 杀灭抑制

4.个体

5.析出结晶

6.健胃止泻或收敛下泻

7.直接

8.增强或兴奋减弱或抑制

二、选择题

1. a.

2.b.

3.a.

4.c.

5.c.

6.a.

7.b.

8.c.

9. c. 10.a.

11.a.12.a. 13. a. 14.a. 15. b.

三、简答题

1.简述磺胺与增效剂协同作用的机理。

答:磺胺和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需的物质对氨基苯甲酸(PABA)结构相似。动物服用后,磺胺就和PABA竞争,使细菌不能利用PABA合成二氢叶酸。

磺胺增效剂能够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不能利用二氢叶酸合成四氢叶酸。二者在不同环节上影响细菌的代谢,最终都影响核酸的形成使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二者协同作用能够双重阻断叶酸代谢,使抗菌效率增加几倍、几十倍。

2.药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有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和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

3.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包括:

1) 微生物类型;2) 消毒药浓度和作用时间;3) 环境温度;4) 有机物;5) 配伍禁忌;6) 其它,如水质的硬度,溶液pH值,环境湿度,药物剂型等都影响药效。

4.药物有那些不良反应?

伴随药物作用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甚至有害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

1)副作用2)毒性反应3)过敏反应4)继发反应5)后遗效应

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2.充血

3.水肿

4.黄疸

5.局部贫血

6.坏死

二、选择题

1.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2.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期。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3.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4.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充血主要指()。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7.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8.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9.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10.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11.充血主要指()。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12.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13.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14.发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1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简答题

1.简述出血常见的三种形态。

2.简述体内胆红素维持动态平衡的三个环节。

3.简述组织坏的类型

四、试述题

1.举例说明机体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及给我们的提示

2.试述脱水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3.试述炎症的局部症状。

第一章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答: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而且有规律的斗争过程。

2.充血

答: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

3.水肿

答:由于水盐代谢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称为水肿。

4.黄疸

答: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形成过多或排泄障碍,使大量胆红素蓄积在体内,将皮肤、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现象。

5.局部贫血

答: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完全断绝或不足,使局部血液含量全无或少于正常,称之为局部缺血或局部贫血。

6.坏死

答:坏死是指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病理性死亡,其本质是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完全停止。

二、选择题

1---5.CBDCA 6----10 ACDCA 11---15 ACCBA

三、简答题

1.简述出血常见的三种形态。

答:出血常见三种形态有:

(1)点状出血多呈粟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不等,弥漫性散布,见于浆膜、黏膜及肝、肾等器官的表面。

(2)斑状出血形成绿豆大、黄豆大不等或更大的密集血斑。常见发生于黏膜和皮肤表面。

(3)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在肾脏、膀胱发生渗出性出血时,有时见到血尿。

2.简述体内胆红素维持动态平衡的三个环节。

答:健康机体内胆色素不断地形成和排泄,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靠三个环节来实现的;①胆红素的形成;②肝脏对胆红素的转化;③胆道的排泄。在某些疾病时,由于体内胆红素形成过多,或由于肝细胞的严重损伤,或因胆道阻塞,就会破坏这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使胆红素大量地蓄积在体内,从而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黄疸。

3.简述组织坏的类型

答:组织坏死分为三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蛋白质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肿胀。同时酶的分解过程又进行得比较缓慢,故坏死组织质地干燥坚实,坏死区界线明显。呈灰白或黄色。常将坏死形象的分为干酪样坏死;腊样坏死以及脂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迅速分解,进而溶解液化变为液体,这种坏死主要发生在富含水分的组织,如脑组织的坏死(因脑组织富含磷脂和水分)和脓肿(大量白细胞释放蛋白酶,引起组织溶解,形成脓液)。

(3)坏疽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四、试述题

1.举例说明机体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及给我们的提示

答:现以肠炎为例,说明机体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当动物发生肠炎时,肠黏膜受有害物质刺激使其损伤,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肠道为抵御病原体的侵入而分泌增加,同时增强蠕动以排出病原体,表现为腹泻。但是,腹泻使体液的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腹泻导致脱水、口渴、血液浓稠,如果此时体液得不到有效补充,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加之肠道内的病理产物吸收入血而引起身体发热,患病动物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时,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役能力降低。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通过免疫和神经体液等调解可缩短病程而康复;反之使病程延长、甚至死亡。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健康的标志,疾病则是体内外统一、平衡、和谐的破坏。

上述疾病概念提示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应查明病因,注意区别损伤和抗损伤过程的主次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护、保持和恢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谐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变传统兽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对疾病及时而尽早采取防制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2.试述脱水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答:由于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因此,在机体丧失水分的同时,电解质特别是钠离子也发生不同程度的丧失,引起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变化。根据水盐的丧失比例不同,将脱水分为缺水性脱水、缺盐性脱水和混合性脱水三种类型。

(1)缺水性脱水主要以失水为主,失水的比例大于失钠的脱水称为缺水性脱水,又称作高渗性脱水或单纯性脱水。

(2)缺盐性脱水主要以失钠为主,失钠大于失水的脱水称为缺盐性脱水,又称作低渗性脱水。

(3)混合性脱水是多见的一种脱水。其特点是失水与失钠的比例大体相等,血浆渗透压基本未变。因此,这种脱水也称为等渗性脱水。

3.试述炎症的局部症状。

答:炎症的局部症状如下所述:

(1)红是炎症最早的症状。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量增多形成动脉性充血,炎症局部表现为鲜红色。

(2)肿主要由于局部充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形成炎性水肿所致。在某些慢性炎症,也可以是细胞增生的结果。

(3)热由于大量动脉血流入,局部充血,炎区物质代谢旺盛,产热增多。

(4)痛疼痛是感觉神经受到刺激后发生的。疼痛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致病因子、炎性物质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疼痛。如5-羟色胺、核酸代谢产物及炎区钾离子浓升高等都可引起疼痛;炎性渗出物蓄积压迫所致。尤其发生在组织紧密的区域,如胫骨前方等发生炎性水肿及炎性浸润时,疼痛尤剧。

(5)机能障碍由于局部组织发生肿胀、疼痛和组织损伤,必然使相应部位的器官组织发生机能障碍。如关节炎时引起跛行。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知识交流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 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 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 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RNA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 构崩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 完全崩解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 的胞核、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病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疾病的概念;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坏死和炎症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以及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概念及病理过程;剖检方法与步骤。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发生的原因,发生坏死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变过程及全身变化;应激、败血症的概念;剖检观察与纪录。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萎缩、变性、组织修复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炎症常见类型、转归;休克、酸碱中毒的概念;采样、保存与送检。 【学习重点内容】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而且有规律的斗争过程。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疾病表现为机体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出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使畜禽经济价值降低。在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中,若损伤大于机体的抵抗力,则疾病进一步恶化;反之,疾病减轻并恢复健康。 例如:当动物发生肠炎时,肠黏膜受有害物质刺激使其损伤,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肠道为抵御病原体的侵入而分泌增加,同时增强蠕动以排出病原体,表现为腹泻。但是,腹泻使体液的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腹泻导致脱水、口渴、血液浓稠,如果此时体液得不到有效补充,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加之肠道内的病理产物吸收入血而引起身体发热,患病动物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时,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役能力降低。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通过免疫和神经体液等调解可缩短病程而康复;反之使病程延长、甚至死亡。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健康的标志,疾病则是体内外统一、平衡、和谐的破坏。 上述疾病概念提示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应查明病因,注意区别损伤和抗损伤过程的主次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护、保持和恢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谐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变传统兽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对疾病及时而尽早采取防制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二、充血的概念及病理特点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按其发生机理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病理学基础教案

教案首页 课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授课日期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 教学目的: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淤血的后果 2、血栓形成的条件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病变特点 教学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变性、坏疽的概念、坏疽的分类 主要内容及时间: 课堂引入:肺淤血病人发生梗死的病例 教学内容 一、充血 1、定义: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 2、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过多致含血 量增多;原因;病变;后果。 3、静脉性充血 ①定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又 称淤血 ②原因:静脉受压、静脉管壁阻塞、心衰 ③病变:紫绀、温度降低、体积增大;镜下 ④后果:组织水肿或出血;器官实质细胞损伤、间质

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⑤举例: ⑴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病变;左心衰;长 期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 ⑵慢性肝淤血(槟榔肝):病变;右心衰;长期慢 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 二、血栓形成 1、定义: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 性增高 3、类型: ①白色血栓:灰白色;血小板;头部 ②红色血栓:红色;红细胞;纤维素;尾部 ③混合血栓:红白相间;体部 ④透明血栓: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微静脉内;纤维素; DIC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 5、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休克、出血 三、栓塞 1、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 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栓子的种类:血栓(最常见)、脂肪、羊水、气体、寄 生虫或虫卵、细菌团、肿瘤细胞 3、栓子的运行途径:随血液方向运行 ①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或其分之 内 ②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心、脑、肾、 脾等器官小动脉内 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 4、栓塞举例 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下肢深不静脉(90%),肺 出血性梗死,呼吸困难、紫绀、猝死;体循环的动 脉栓塞-----左心腔的附壁血栓、心瓣膜上的血栓、动

病理学基础A卷及答案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名词解说(每小题3分,共15分) 1、休克 2、变性 3、原发综合征 4、梗死 5、原位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 栓塞的类型有 、 、 和 羊水栓塞。 2、肿瘤的生长方式有 、 和 。 3、坏死的主要类型有 、 、 和坏疽。 4、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 和 。 5、心源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 部位,肾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 部位。 6、大叶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 。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有 、 、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8、脂肪变性最常累及器官是 ,液化性坏死最常见的器官是 。 9、高血压病引起的脑的病变主要有 、 和脑软化。 10、心力衰竭时心脏自身的代偿方式包括 、 和 。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 A 栓塞 B 脂肪坏死 C 坏疽 D 梗死 D 凝固 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 A 肝 B 肺 C 脾 D 肠 E 四肢 3、急性化脓性炎症的早期,炎症部位最多的炎细胞是( )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浆细胞 4、肿瘤实质指的是( ) A 结缔组织 B 肿瘤细胞 C 血管 D 淋巴管 E 神经 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低( ) A 恶性程度越低 B 恶性程度越高 C 转移越晚 D 预后较好 E 生长时间越长 6、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于( ) A 大中等动脉 B 小动脉 C 细动脉 D 微动脉 E 后微动脉 7、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多见于( ) A 左心室前臂 B 左心室后臂 C 左心室前臂心尖部室间隔前2/3 D 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壁大部 E 右心室前壁 8、休克的本质是( ) A 动脉血压下降 B 心肌收缩力减弱 C 中心静脉压下降 D 微循环障碍 E 以上都部不是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是 ( ) A 流感杆菌 B 肺炎球菌 C 脑膜炎球菌 D 大肠杆菌 E 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 ( ) A 化脓性炎 B 以出血为主的炎 C 以变质为主的炎 D 以渗出为主的炎 E 以增生为主的炎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减压病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栓塞引起的。( ) 2、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 ) 3、 肿瘤的异型性愈大,其分化程度愈高,生长速度愈快,肿瘤的恶性程度愈高。 ( ) 4、肿瘤大多数表现为局部肿块,局部肿块并非一定是肿瘤。 ( ) 5、原发性良性高血压的特征病变是细小动脉的硬化。 ( ) 6、 风湿病是一种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7、DIC 是一种继发性的、以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相继出现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8、 溃疡病特指发生于消化管的溃疡。 ( ) 9、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为结肠粘膜的纤维素性炎,以夏秋两季最多见。( ) 10、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于胃小弯处。( )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肉芽组织主要功能是什么

最新病理学基础简答题资料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 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RNA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 构崩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 完全崩解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 的胞核、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 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6、简述坏死的结局。P13 答:(1)溶解吸收(2)分离排除(3)机化(4)包裹和钙化 7、简述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P17 答:根据创伤程度、有无感染及愈合情况,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病理学基础试题

病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 2、坏死 3、淤血 4、肿瘤 5、原发综合症 二、填空 1、细胞核的变化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形式。 2、左心衰竭可引起_________淤血,右心衰竭可引起_________淤血。 3、坏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坏疽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血栓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是___________。 7、梗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肿瘤的生长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0、肿瘤转移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12、肿瘤的生长方式为:___________、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3、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为:___________。 1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的缺氧类型是___________。 15、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为:___________、发热、消瘦。 三、单项选择题 1、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A、心脏 B、肝脏 C、脾脏 D、肾脏 2、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A、栓塞 B、脂肪坏死 C、坏疽 D、梗死 3、肺结核可发生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脂肪坏死 4、脑梗死属于 A、溶解坏死 B、脂肪坏死 C、细胞变性 D、液化性坏死 5、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A、肝 B、脾 C、肺 D、肾 6、下列哪些脏器易发生血性坏死 A、心肝 B、脾肾 C、肺肠 D、脑心 7、股骨骨折可引起 A、空气栓塞 B、脂肪栓塞 C、氮气栓塞 D、血栓栓塞 8、潜水员浮水上升过程中可发生 A、血栓栓塞 B、氮气栓塞 C、空气栓塞 D、脂肪栓塞 9、恶性肿瘤的常见生长方式 A、外生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膨胀性生长 D、血管性生长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 尸检. 活检. 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 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认识疾病的__、____,疾病过程中__________以及疾病的___,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面有关病理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现代病理学可分为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B.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偏重于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则侧重疾病的形态变化。 C.病理学以基础医学各学科为基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在两者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D.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均很强的学科,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 2. 有关细胞学检查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 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活检证实 D.多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普查 3. 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A.尸检 B.活检 C.动物实验线检查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健康. 疾病. 脑死亡 二、填空题: 1. 当疾病状态下,患者出现的各种主观感觉的异常称为___,临床检查发现的疾病的一些客观表现称为_____。 2.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_________。 3. 疾病的经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期。 4. 疾病转归期有三种结局即_____、______、____。 5. 脑死亡的判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 死亡传统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C.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 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变化 2. 下列关于死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 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 3.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发生的条件 C.疾病发生的诱因 D.疾病的外因 4. 整体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脑死亡 C.呼吸停止 D.脑电波处于零电位 5. 疾病发生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总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 尸检. 活检. 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 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认识疾病的__、____,疾病过程中__________以及疾病的___,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面有关病理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现代病理学可分为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B.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偏重于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则侧重疾病的形态变化。 C.病理学以基础医学各学科为基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在两者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D.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均很强的学科,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 2. 有关细胞学检查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 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活检证实 D.多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普查 3. 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A.尸检 B.活检 C.动物实验 D.X线检查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健康. 疾病. 脑死亡 二、填空题: 1. 当疾病状态下,患者出现的各种主观感觉的异常称为___,临床检查发现的疾病的一些客观表现称为_____。 2.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_________。 3. 疾病的经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期。 4. 疾病转归期有三种结局即_____、______、____。 5. 脑死亡的判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 死亡传统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C.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 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变化 2. 下列关于死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 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 3.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发生的条件 C.疾病发生的诱因 D.疾病的外因 4. 整体死亡的标志是

病理学主要知识要点

绪论及第一章 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有哪些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是? 概念:病理过程病理状态(分别举例) 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常见的是?? 遗传性因素的两种情况是什么??举例说明 疾病的转归包括?? 康复的两种形式为?? 何谓脑死亡?? 第五章复习题 1、适应在形态学上的表现包括??? 2、何为萎缩?其分类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3、发生萎缩的组织器官有哪些形态学变化? 4、化生的定义、分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引起细胞水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其发生的主要部位在哪??病理变化和结局如何。 6、脂肪变性的常见部位在哪??最多见于哪个器官?? 7、名词解释:变性虎斑心坏死坏疽机化 8、玻璃样变性的定义及其分类。 9、病理性钙化的常见类型是?? 9、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10、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坏疽 11、肉芽组织概念、病理变化及其作用 第六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的概念??长时间淤血对机体有何影响? 2、慢性肺淤血常见病因是?慢性肝淤血的常见病因是? 3、名词解释: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 4、何谓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试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6、常见的血栓类型有?? 7、血栓的结局有?? 8、何谓栓塞??何谓栓子?? 9、简述栓子的常见运行途径及主要栓塞部位。 10、何谓梗死? 11、出血性梗死的形成原因和条件是?? 12、熟悉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十二章DIC 1、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的病理变化有??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机体发生出血的特点及机制 4、DIC引发休克的机制有哪些?? 5、DIC发生的机制?? 第十三章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发生过程中各个时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 3、休克晚期容易促使DIC发生的机制 4、休克发生过程中心、肺、肾的功能变化 第十四章 1、概念:炎症变质渗出化脓性炎脓肿窦道瘘管肉芽肿伪膜性炎 2、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3、炎症渗出的机制及意义 4、炎症的形态学分类 第十七章 1、概念:异型性癌肉瘤实性癌硬癌软癌癌前病变原位癌 2、试述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3、试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第二十章 1、试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及继发性改变 2、什么是心肌梗死?常见的发病部位及分类如何?? 3、试述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变及其并发症 4、试述良性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 5、概念:风湿小体 6、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7、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变 8、慢性心瓣膜病的常见发病部位 9、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发生时,心脏的主要变化 10、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诱因 11、心衰患者的三大症状及其发生机制 第二十一章 1、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与并发症 2、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与并发症 3、概念:肺肉质变结核结节肺原发综合征 4、结核病的基本病变与转归 5、原发与继发肺结核的主要区别 6、肺外结核的发病器官及其主要部位 第二十二章

病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题 1.基本病理过程 2. 尸体解剖 3.活体组织检查 4. 细胞 学检查 二、填空题 1.病理学主要从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和角 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任何疾病者有、和的改 变,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和之间的桥梁学科。 4.病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等, 其中临床上最常用的是。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 A. 临床表现 B. 诊断与鉴别诊断 C. 防治措施 D. 流行病学特点 E.发生与发 展规律 2. 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 炎症 B. 肿瘤 C. 休克 D. 肺 炎 E. 缺氧 3. 男,60岁,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直径3cm大小边缘高起的溃疡,你 认为确诊的方法是 A. 细胞学检查 B. 活体组织检查 C. X线钡餐检查 D. 大便化验 E. 胃 液分析 4. 送检的病理标本宜用多少浓度的甲醛液固定? A. 10% B. 20% C. 50% D. 75% E. 95% 5. 多种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称为 A. 病理状态 B. 病理过程 C. 病理反应 D. 病理变 化 E. 病理联系 6. 临床病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A. 细胞学检查 B. 活体组织检查 C. 电镜检查 D. 免疫 组织化学检查 E. 血液学检查 7. 目前,病理生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A. 动物实验 B. 临床实验 C. 细胞学检查 D. 流行病学调 查 E. 活体组织检查 8. 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学说是 A. 液体病理学说 B. 器官病理学 C. 细胞病理学 D. 免疫病 理学 E. 遗传病理学 9. 病理生理学研究重点是疾病过程中的 A. 形态结构改变 B. 功能代谢改变 C. 症状体征改变 D. 生命体征改 变E. 神经、内分泌改变 (二)X型题 1. 下列哪些属于活体组织检查范围? A. 痰液涂片 B. 内窥镜钳取病变组织 C. 子宫颈刮取物涂 片 D. 穿刺取出病变组织 E. 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2. 下列哪些属于细胞学检查范围? A. 胸、腹水 B. 痰液 C. 切取或钳取的组织 D. 宫颈刮取物 E. 搔刮的组织 3.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A. 动物实验 B. 离体器官实 验 C. 人体模拟实验 D. 分子生物学实验 E. 临床观察

中职《病理学基础》试卷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四、B型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溶解坏死 D.干酪样坏死 E.脂肪坏死 1、肺结核可发生( ) 2、脑梗死属于( ) A.血栓栓塞 B.空气栓塞 C.氮气栓塞 D.脂肪栓塞 E.细菌栓塞 3、股骨骨折可引起( ) 4、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 ) A.变质性炎 B.浆液性炎 C.化脓性炎 D.纤维素性炎 E.肉芽肿性炎 5、结核病( ) 6、大叶性肺炎( ) A.鳞状细胞癌 B.腺癌 C.骨肉瘤 D.葡萄胎 E.淋巴癌 7、皮肤可发生( ) 8、来自间叶组织( ) A.乏氧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C.一氧化碳中毒 D.肠源性发绀 E.高铁血红蛋白 9、皮肤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 ) 10、皮肤呈樱桃红色( ) 五、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乏氧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可发生的变化有( )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饱和度升高 C.血氧含量降低 D.血氧容量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升高 2、DIC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有( ) A.凝血物质被消耗 B.继发性纤溶亢进 C.维生素K缺乏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FDP增多 3、下列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 A.女性月经期间 B.肺炎 C.中暑 D.伤寒 E.结核病 4、实质细胞常见的变性有( ) A.纤维素样变性 B.玻璃样变性 C.水变性 D.粘液样变性 E.脂肪变性 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 ) A.变质 B.渗出 C.水肿 D.增生 E.坏死 六、问答题(共20分) 1、简述肉芽组织的功能(6分) 2、试举例出4种心力衰竭的诱因(4分) 3、试述渗出性炎的类型及特点(10分)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 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3. 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 4. 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 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 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 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4. 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15.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 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 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 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 19. 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 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22.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性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23.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内。肉眼观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韧,缺乏弹性。光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减少,陈旧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均质无结构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失去纤维性结构 24. 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小动脉。高血压病时,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内膜缺血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下,在内质细胞下凝固,呈均匀、嗜伊红无结构的物质 25. 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肝病变 第三章再生与修复 1.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 修复可完全恢复原有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3. 修复只能恢复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 4. 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5.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过程 6. 不稳定性细胞:持续分裂、再生能力强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 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RNA 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构崩 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完全崩解 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的胞核、 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 ,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6、简述坏死的结局。P13 答:(1)溶解吸收(2)分离排除(3)机化(4)包裹和钙化7、简述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P17 答:根据创伤程度、有无感染及愈合情况,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总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尸检。活检、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 病理学得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认识疾病得__、____,疾病过程中__________以及疾病得___,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得依据、 2。病理学得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下面有关病理学得叙述中错误得就是: A.现代病理学可分为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B。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偏重于疾病得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则侧重疾病得形态变化。 C.病理学以基础医学各学科为基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重要得背景知识,在两者之间起到重要得桥梁作用。 D、病理学就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均很强得学科,就是许多疾病特别就是肿瘤得最后确诊手段。 2. 有关细胞学检查得说法哪一项就是错误得?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活检证实D。多用于肿瘤得诊断与普查 3、下列哪项不就是病理学得研究方法 A.尸检 B。活检 C。动物实验 D。X线检查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健康、疾病。脑死亡 二、填空题: 1。当疾病状态下,患者出现得各种主观感觉得异常称为___,临床检查发现得疾病得一些客观表现称为_____。 2。最常见得致病因素就是_________。 3. 疾病得经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四期。 4、疾病转归期有三种结局即_____、______、____、 5。脑死亡得判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 6、死亡传统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期,临床死亡期得标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A。症状指疾病得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得方法查出B.体征就是病人主观上得异常感觉与病态改变 C。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得症状体征,相同得疾病也可出现不同得症状体征 D.相同得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得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变化 2。下列关于死亡得说法错误得就是: A、死亡就是生命活动得终止 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 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 3、疾病发生必不可少得因素就是: A.疾病发生得原因B。疾病发生得条件 C.疾病发生得诱因D。疾病得外因 4。整体死亡得标志就是

动物病理学重点汇总

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