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网管部分)

中国电信LTE网络无线指标体系

-网管部分

(初稿)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运部

2013年7月

..

目录

1.资源负荷类指标 (5)

1.1.基站数量 (5)

1.2.小区数量 (6)

1.3.CPU平均负荷 (6)

1.4.CPU峰值负荷 (6)

1.5.S1/X2接口带宽平均占用率 (6)

1.6.上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 (7)

1.7.上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 (7)

1.8.下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 (7)

1.9.下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 (8)

1.10.上行PRB平均利用率 (8)

1.11.下行PRB平均利用率 (8)

1.12.PDCCH信道占用率 (9)

1.13.PRACH信道占用率 (9)

1.14.寻呼信道占用率 (10)

1.15.最大RRC连接用户数 (10)

1.16.RRC连接许可用户数 (10)

1.17.RRC连接许可用户数使用率 (11)

1.18.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 (11)

1.19.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 (11)

1.20.平均激活用户数 (12)

1.21.平均用户数 (12)

1.22.VoLTE用户数(可选) (12)

1.23.超忙基站数 (13)

1.24.超闲基站数 (13)

1.25.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上行) (13)

1.26.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下行) (13)

1.27.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上行) (14)

1.28.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下行) (14)

2.呼叫接入类指标 (14)

2.1.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 (14)

..

2.2.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14)

2.3.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率 (15)

2.4.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 (15)

2.5.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15)

2.6.网络发起的RRC建立成功率 (15)

2.7.RRC连接建立成功率 (16)

2.8.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UE无应答) (16)

2.9.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小区Reject) (16)

2.10.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 (16)

2.11.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 (17)

2.12.RRC连接重建成功次数 (17)

2.13.RRC连接重建成功率 (17)

2.14.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次数 (17)

2.15.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17)

2.16.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率 (18)

2.17.S1接口建立尝试次数 (18)

2.18.S1接口建立成功次数 (18)

2.19.S1接口建立成功率 (18)

2.20.初始E-RAB建立请求次数 (18)

2.21.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 (19)

2.22.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 (19)

2.23.E-RAB建立请求次数 (19)

2.24.E-RAB建立成功次数 (20)

2.25.E-RAB建立成功率 (20)

2.26.初始接入成功率 (20)

2.27.无线连接成功率 (21)

2.28.MME寻呼次数 (21)

2.29.MME寻呼丢弃次数 (21)

2.30.寻呼拥塞率 (21)

2.31.MME寻呼用户数 (22)

2.32.寻呼响应次数 (22)

2.33.寻呼响应率 (22)

2.34.E-RAB建立失败次数(UE无响应) (22)

2.35.E-RAB建立失败次数(核心网问题) (23)

2.36.E-RAB建立失败次数(传输层问题) (23)

2.37.E-RAB建立失败次数(无线层问题) (23)

2.38.E-RAB建立失败次数(无线资源不足) (24)

2.39.E-RAB建立失败次数(安全模式配置失败) (24)

2.40.E-RAB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 (24)

2.41.RRC连接重建比例 (25)

2.42.CQI占比 (25)

3.呼叫保持类指标 (25)

3.1.UE上下文异常释放次数 (25)

3.2.UE上下文正常释放次数 (26)

3.3.UE上下文掉线率 (26)

3.4.E-RAB异常释放次数 (26)

3.5.E-RAB正常释放次数 (27)

3.6.E-RAB掉线率 (27)

3.7.E-RAB数据传输时长 (28)

3.8.E-RAB时长掉线比 (28)

3.9.平均E-RAB数 (28)

3.10.用户平均E-RAB数 (29)

3.11.E-RAB异常释放次数(核心网问题) (29)

3.12.E-RAB异常释放次数(传输层问题) (29)

3.13.E-RAB异常释放次数(网络拥塞) (30)

3.14.E-RAB异常释放次数(无线层问题) (30)

3.15.E-RAB异常释放次数(切换失败) (30)

4.移动性管理类指标 (31)

4.1.eNodeB内切换请求次数 (31)

4.2.eNodeB内切换成功次数 (31)

4.3.eNodeB内切换成功率 (31)

4.4.X2接口切换请求次数 (31)

4.5.X2接口切换成功次数 (32)

4.6.X2接口切换成功率 (32)

4.7.S1接口切换请求次数 (32)

4.9.S1接口切换成功率 (33)

4.10.eNodeB间切换成功率 (33)

4.11.系统内切换成功率 (33)

4.12.同频切换请求次数 (33)

4.13.同频切换成功次数 (34)

4.14.同频切换成功率 (34)

4.15.异频切换请求次数 (35)

4.16.异频切换成功次数 (35)

4.17.异频切换成功率 (35)

4.18.LTE到3G切换尝试次数 (36)

4.19.LTE到3G切换执行次数 (36)

4.20.LTE到3G切换成功次数 (36)

4.21.LTE到3G切换执行成功率 (36)

4.22.LTE到3G切换成功率 (37)

4.23.LTE到2G触发次数(可选) (37)

4.24.LTE到2G响应次数(可选) (37)

5.业务流量类指标 (37)

5.1.空口上行用户面流量 (37)

5.2.空口上行控制面流量 (38)

5.3.空口下行用户面流量 (38)

5.4.空口下行控制面流量 (38)

5.5.S1/X2接口发送业务字节数 (38)

5.6.S1/X2接口接收业务字节数 (39)

5.7.以太网端口发送字节数 (39)

5.8.以太网端口接收字节数 (39)

5.9.物理层上行平均吞吐率 (39)

5.10.物理层下行平均吞吐率 (40)

5.11.用户面PDCP层上行平均吞吐率 (40)

5.12.用户面PDCP层下行平均吞吐率 (40)

5.13.IP层上行平均吞吐率 (40)

5.14.IP层下行平均吞吐率 (41)

5.16.激活用户下行平均速率 (41)

6.业务完整类指标 (42)

6.1.空口上行用户面丢包数 (42)

6.2.空口上行用户面丢包率 (42)

6.3.空口下行用户面丢包数 (42)

6.4.空口下行用户面丢包率 (43)

6.5.空口下行用户面弃包数 (43)

6.6.空口下行用户面弃包率 (43)

6.7.用户面下行平均时延 (43)

7.设备可用性指标 (44)

7.1.小区退服时长 (44)

7.2.小区中断率 (44)

7.3.小区可用率 (44)

7.4.基站断站率 (45)

7.5.SCTP链路断链次数 (45)

7.6.SCTP链路可用性 (45)

1.资源负荷类指标

1.1.基站数量

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eNodeB基站的总数。包括eNodeB独立基站、eNodeB与CDMA 合设基站。基站站型包括宏蜂窝基站、微蜂窝基站、BBU+RRU 等站型;其中BBU+RRU

站型,仅统计BBU 数量。

统计粒度:OMC

单位:个

统计方式:各种类型基站数量累加。

1.2.小区数量

定义:现网实际运行的eNodeB基站的小区数量之和。

统计粒度:OMC

单位:个

统计方式:各基站小区数量累加。

注:一个基站的小区数量是网管后台配置的在网实际运行的小区数量。

1.3.C PU平均负荷

定义:统计周期内,CPU占用率的平均值。

统计粒度:eNodeB

单位:百分比

统计方式:以不大于2s的采样周期,对CPU占用率进行采样,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值。要求分别统计eNodeB主处理板和业务单板CPU平均负荷。

1.4.C PU峰值负荷

定义:统计周期内,CPU占用率的峰值。

统计粒度:eNodeB

单位:百分比

统计方式:以不大于2s的采样周期,对CPU占用率进行采样,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最高峰值作为该指标值。分别统计eNodeB主处理板和业务单板CPU峰值负荷。

1.5.S1/X2接口带宽平均占用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的S1/X2接口平均占用带宽与可用的(或配置)端口带宽的比值。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S1/X2接口平均发送速率)/(S1/X2接口可用带宽)×100%

1.6.上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上行PUSCH物理信道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上行业务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上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上行业务信息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上行PRB的平均值。

小区可用的PRB个数取值依据eNodeB小区带宽确定,取值如下:

1.7.上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上行物理信道(PRACH和PUCCH)实际使用PRB 个数与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上行控制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上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上行控制信息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上行PRB的平均值。

1.8.下行PRB资源利用率(业务信息)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下行业务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下行PDSCH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下行业务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下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下行业务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下行PRB的平均值。

1.9.下行PRB资源利用率(控制信息)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下行控制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下行PDSCH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下行控制信息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下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下行控制信息实际使用PRB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下行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

1.10.上行PRB平均利用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上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上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上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上行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上行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

1.11.下行PRB平均利用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下行物理信道实际使用PRB个数与小区下行物理信道可用的PRB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下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下行可用的PRB个数×100%

统计方式: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当前下行PRB使用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根据采样值计算下行PRB的平均值。

1.1

2.PDCCH信道占用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PDCCH信道占用CCE个数与PDCCH信道可分配的CCE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PDCCH的CCE占用个数/ PDCCH的CCE可分配个数×100%

统计方式:

以1ms的采样周期,采样当前小区所使用的CCE总个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采用累加值。小区所使用的CCE包括公共信令使用的PDCCH的CCE个数、上行调度使用的PDCCH的CCE个数及下行调度使用的PDCCH的CCE个数。

PDCCH的CCE可分配个数 =每TTI PDCCH CCE可用数目×统计周期内TTI 数

其中,每TTI的PDCCH CCE可用数目=(由于带宽、MIMO符号数决定的REG 个数– PCFICH占用的4个REG – PHICH占用的REG)/9,取值如下:

注:PDCCH的CCE最大容量,基于资源负荷的考量,认为仅与带宽、MIMO相关

1.13.PRACH信道占用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PRACH信道检测到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数量占小区可使用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个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PRACH信道检测到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数量/小区可使用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个数

统计方式:小区可使用的竞争和非竞争Preamble个数和PRACH Configuration Index配置相关,建议取值为200次/秒(系统带宽为15M\20M时)。

1.14.寻呼信道占用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Uu口寻呼次数占寻呼信道寻呼容量的比例。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Uu口寻呼次数/寻呼信道容量×100%

Uu口寻呼次数参见2.31。

寻呼信道总容量,取值如下: (单位用户数/秒)

其中,小区空口寻呼容量的理论值= 寻呼子帧数*16(每寻呼子帧最大寻呼用户数,协议上限),寻呼子帧数= nB*0.1*{统计周期总子帧数}

nB取值表示在一个寻呼周期内包含的寻呼时刻(子帧)的数量,也即寻呼组的数量。参数使用的细节参见3GPP TS 36.304。

1.15.最大RRC连接用户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接入到(包括接入成功和切换入成功、切换入失败但已申请到license)eNodeB基站的所有UE申请license的最大值。

统计粒度:eNodeB

单位:个

统计方式:在eNodeB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定期采样所有UE,得到所有UE申请的license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这些采样值中的最大值作为统计周期内该指标的统计值。

1.16.RRC连接许可用户数

定义:eNodeB基站配置的用户License数量。

统计粒度:eNodeB

单位:个

1.17.RRC连接许可用户数使用率

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最大RRC连接用户数与RRC连接许可用户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eNodeB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1.15) / (1.16)×100%

1.18.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内上行缓存中有数据的平均用户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个

统计方式:

在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并判断其上行缓存是否有数据,得到此时有数据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末,取这些采样值的平均值。

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

注:由于一个UE可能发起多个不同的QCI业务类型,故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不分QCI统计)小于等于分CQI统计的上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之和。

1.19.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内缓存中下行有数据的平均用户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个

统计方式:

在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并判断其下行缓存是否有数据,得到此时有数据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末,取这些采样值的平均值。

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

注:由于一个UE可能发起多个不同的QCI业务类型,故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不分QCI统计)小于等于分CQI统计的下行平均激活用户数之和。

1.20.平均激活用户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内上行或下行缓存中同时有数据的平均用户数。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个

统计方式:

在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并判断其上行或下行缓存是否有数据(UE上行和下行缓存同时有数据时,算作一个用户),得到此时有数据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平均值。

1.21.平均用户数

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内同时存在LTE承载的平均用户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个

统计方式:

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定期采样所有UE(已连接,包括同步和失步),得到此时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平均值。

1.2

2.VoLTE用户数(可选)

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内的VoLTE用户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个

统计方式:

小区范围内,以1ms为采样周期,定期采样所有VoLTE业务的UE(已连接,包括同步和失步),得到此时的用户数,在统计周期结束时,取所有采样值的最大值。

1.23.超忙基站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现网实际运行的超忙基站的总数。

统计粒度:OMC

单位:个

统计方式:基站中有一个以上超忙小区,计为超忙基站。全网超忙基站数累加。超忙小区:上行PRB平均利用率≥70%或下行PRB平均利用率≥70%,且许可用户数使用率≥70%的小区定义为超忙小区;

1.24.超闲基站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现网实际运行的超闲基站总数

统计粒度:OMC

单位:个

统计方式:所有小区均为超闲小区的基站,计为超闲基站。全网超闲基站累加。超闲小区:上行PRB资源利用率≤5%且下行PRB资源利用率≤5%,且许可用户数使用率≤5%的小区定义为超闲小区。

1.25.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上行)

定义:一天24小时按时段统计的小区上行PRB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统计方式:以小时为统计单位,一天24小时内eNodeB小区上行PRB资源利用率取得最大值时的时段称之为该小区自忙时。统计自忙时小区的上行PRB资源利用率作为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上行)。

1.26.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下行)

定义:一天24小时按时段统计的小区下行PRB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统计方式:以小时为统计单位,一天24小时内eNodeB小区下行PRB资源利用率取得最大值时的时段称之为该小区自忙时。统计自忙时小区的下行PRB资源利用

率作为自忙时小区PRB负荷(下行)。

1.27.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上行)

定义:按小区自忙时统计的全网上行PRB资源利用率的平均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各个小区自忙时上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之和/各个小区上行可用的PRB个数之和×100%

1.28.自忙时网络PRB负荷(下行)

定义:按小区自忙时统计的全网下行PRB资源利用率的平均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各个小区自忙时下行实际平均使用PRB资源个数之和/各个小区下行可用的PRB个数之和×100%

2.呼叫接入类指标

2.1.U 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不包括重发)。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UE发起的无线连接中,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且消息中包含的建立请求原因值EstablishmentCause 非主叫,即除“mt-Access”的其它原因时统计。

2.2.U 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UE发起的无线连接中,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

2.3.U 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与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2.2)/(2.1)×100%

2.4.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不包括重发)。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且消息中包含的建立请求原因值EstablishmentCause为“mt-Access”时统计。

2.5.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网络向UE发送寻呼消息之后,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

2.6.网络发起的RRC建立成功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与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2.5)/(2.4)×100%

2.7.R RC连接建立成功率

指标定义:统计周期内,UE发起及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成功总次数与UE发起及网络发起的RRC连接建立请求总次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2.2+2.5)/(2.1+2.4)×100%

2.8.R 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UE无应答)

定义:统计周期内,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因UE无应答而导致的RRC连接失败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在RRC建立过程中,当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并向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后,因为等待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超时而导致连接失败时统计。

2.9.R 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小区Reject)

定义:统计周期内,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因接纳拒绝而导致的RRC连接失败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ject”。

2.10.RRC连接建立失败次数(其它原因)

定义:统计周期内,在RRC连接建立过程中,其它原因导致的RRC连接失败的次数。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在RRC建立过程中,当eNodeB小区接收到UE发送的“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并向UE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后,在等待UE发送

“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过程中,由于eNodeB内部某些原因,导致给UE发送“RRCConnectionRelease”消息时统计。

2.11.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小区收到UE发起的表示RRC连接重建请求消息的次数(不包括重发)。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

2.12.RRC连接重建成功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小区接收到UE发起的表示RRC连接重建成功消息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小区收到UE发来的“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Complete”消息。

2.1

3.RRC连接重建成功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RRC连接重建成功总次数与RRC连接重建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计算公式:(2.12)/(2.11)×100%

2.14.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发送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消息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INITIAL UE MESSAGE”消息。

2.15.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MME向eNodeB回复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回复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或“DOWNLINK NAS TRANSPORT”消息或“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消息或“S1 RESET”消息。

2.16.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S1信令连接建立成功次数与S1信令连接建立尝试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2.15)/(2.14)×100%

2.17.S1接口建立尝试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发送S1接口建立尝试消息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的“S1 SETUP REQUEST”消息。

2.18.S1接口建立成功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MME向eNodeB回复S1接口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回复的“S1 SETUP RESPONSE”消息。

2.19.S1接口建立成功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S1接口建立成功次数与S1接口建立尝试次数的比值。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2.18)/(2.17)×100%

2.20.初始E-RAB建立请求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收到MME发送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

单位:次

触发点:

统计消息为MME向eNodeB发送的“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如果“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中要求同时建立多个E-RAB,则相应的累加多次。

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E-RAB 建立尝试次数。

2.21.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向MME回复的初始上下文建立成功消息的次数。

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次

触发点:

统计消息为eNodeB向MME发送“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如果“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中携带多个E-RAB的建立成功结果,则相应的累加多次。

同时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E-RAB 建立成功次数。

2.22.初始E-RAB建立成功率

定义:统计周期内,初始E-RAB建立成功次数与初始E-RAB建立请求次数的比值。统计粒度:小区

单位:百分比

计算公式:(2.21)/(2.20)×100%

统计方式:按QCI类型(QCI1~QCI9)统计,即同时统计不同QCI类型的初始E-RAB 建立成功率。

2.2

3.E-RAB建立请求次数

定义:统计周期内,eNodeB收到MME发送的E-RAB建立请求消息的次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