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徐康宁

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

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所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为了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我们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20年以上实现增速7%以上的国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发现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其中连续时间最长的是泰国,持续了35年,时间是1961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速7.74%。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持续时间29年,时间是1968年到1996年,年均增速7.49%。表现最好的是韩国,从1963年到1997年,除了中间两年外(1979年和1980年),前后两段共3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8%以上。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曾经出现过年均增长10%左右的经济高成长期,但时间均没有超过20年。

当然,世界上并非中国一国做到了长期高速增长,实际上,博茨瓦纳高增长的时间比中国还长,从1961年到2008年,博茨瓦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时间长达41年。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平均8%

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可以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二、影响中国持续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长达3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也开始逐渐呈现出增长乏力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保持8%左右的增速越来越困难,所付出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当然,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乏力(官方统计部门用的经济下行压力是另一种语言描述)具有明显的内容差异,多数国家是争取3%或5%的增速,而中国则是努力保住8%或7.5%的增速。

国内许多经济学家以及一些政府部门认为下列因素将成为制约中国未来20年继续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瓶颈,经济学家将许多的研究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化解这些制约因素的对策和方案上,政府部门则努力发挥政策的影响作用,力求实现在克制这些制约因素作用的过程中继续实现高增长。

资源与能源供应的瓶颈。资源与能源的短缺满足不了中国长时期的高增长,这一制约因素似乎是被普遍接受的道理。过去30多年中,中国耗用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中国国内的资源拥有量和能源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出的需求,中国已经开始到国外寻找资源和能源供给,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这一国情特点,加上国际资源与能源供求牵涉到国际政治关系等敏感问题,利用国际资源与能源也无法保证中国未来的长期增长,中国继续增长的空间最终会被资源与能源的短缺所限制,高速增长的步伐最终会停顿下来。

人口红利的终结。中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长时间以来年轻人口占据人口结构的主体,为中国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无尽的劳动力增量。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过去30多年中向经济生产部门投放了如此巨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劳动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大大激活,使中国享受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红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现在,这种“红利”收获期已经结束,劳动力已经由无限的供给转向有限供给,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开始出现,劳动成本已经变得比较昂贵,无法支撑新的经济增长。

出口的增长动力开始萎缩。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其他的生产要素价格偏低(过去很长时间中国的土地和资本的使用价格低于世界水平),加上政府的鼓励政策,中国的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中国的出口已经遭遇30多年来最大的挑战,不少外资企业已经迁往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劳动要素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出口已经不大可能维持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或至少不能带动与历史上相同比例的经济增长。

投资机会逐渐减少。一定的投资规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助动器,没有较大的投资规模,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十分困难。至今为止,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由于缺少资本积累,形成不了一定的投资规模,经济始终进入不了起飞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更是长期依赖较大规模的投资,投资驱动已经成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以及工业上的大规模投资高潮似乎已经过去。所以,今后的20年,相对于过去的30年,中国的投资机会显得相对不足,至少继续保持大规模的投资已经变得比较困难。

三、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以及为了要实现富裕强盛之国这一宏大目标,中国需要再有20年左右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加上已有的30年,这样就可以维系半个世纪以上的经济高增长,基本奠定强盛富裕的基础。假如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中国就可以在2030年左右的时候,实现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7万美元左右(以今日美元购买力衡量),跨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行列,提前实现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

如何实现又一个20年的高速增长?增长的动力来自何方?这是学界、政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自身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新动力和经济结构三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从传统动力层面分析。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依靠的是要素投入这一传统动力,即投入生产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持续扩大,形成生产力边界线不断向外延扩大,最终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考虑,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利用要素投入这一传统增长动力源泉维系经济增长仍有一定的空间。换句话讲,即使没有新的动力引入,在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边界内,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可以继续通过投入更多的要素获得实现,时间至少在10年左右。

舆论普遍担心中国劳动力的供应已经出现了瓶颈,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其实,这种担心即便不是多余,也至少是被扩大了。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还不会出现真正的刘易斯拐点。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和与之相对应的劳动力在农村,其中大部分处在非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资源仍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如果中国到203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万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下降到5%以内,届时,最多只要有2亿农民就可以保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基本匹配,这样就有超过4亿的农业人口(其中一半左右是可用劳动力)被吸纳到城市的产业体系中。韩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万美元的时候,农业就业人口仅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6%,这可以作为一种佐证。

接下来的问题是劳动要素的成本问题。的确,近年来我国劳动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造成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应当看到,这种劳动要素成本迅速上升主要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一是补偿性因素,即相对于产业利润和税收,我国劳动要素报酬长期过低,因而出现了一段时间内的快速上升;二是政策性因素,即各种要求提高工资标准的国家性政策短期内密集出台,提高了工资的市场预期,市场工资的议价机制发生了改变,推高了整体水平。长期来看,劳动要素的报酬水平最终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市场会调节这种报酬的过快上涨。也不用过多地担心中国工资上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虽然现在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已经高于周边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中国劳动力的质量也明显高于类似国家,所以依旧可以保持相当的竞争力。

同样,今后20年中国的新增资本要素也不会枯竭,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之一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投资国。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宏观经济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投资需求的扩大仍然有相当的空间,任何一届政府,任何一级政府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会从扩大投资需求中寻找增长的空间。仅城镇化一项战略就可以创造出无比巨大的投资需求,有可能成为中国今后20年最大的投资需求,其规模不会小于过去30年我们所吸引的外商投资规模。

传统的动力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的增长,但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与事实表明,这种增长的效益很低,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未来20年的增长必须寻求新的动

力。

新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技术进步,以新技术的使用来代替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可恰恰是在技术进步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始终与之保持距离,真正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较小。在经济学界,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衡量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据在美国出版的最近一期《中国经济研究》(China’s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中国过去30年TFP的增长很少超过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不到2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80%以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再加上创新文化的长期缺失,我们还不可能在未来20年内做到经济增长主要以技术进步为主,但在政策的调节下,TFP的贡献率是可以提高的,如提高到50%左右是可能的。经过努力,依靠真正的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率贡献3个百分点是可以做到的。

再来看出口的作用。最近有文章依据2012年中国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2%就认为中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已经没有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单一年份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净出口贡献率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净出口增加额少于上年,也就是说贸易顺差减少,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就可能出现负数。实际上在任何国家,出口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即便是在贸易差额始终处在逆差的美国,出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美国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飞机、汽车、医药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美国的经济增长早就停止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今天,扩大出口和利用国际市场依然是多数国家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虽然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很大了,但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规模的继续扩大,出口仍然是促进增长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动力。要防止一时的经济运行矛盾而误伤出口的倾向,应当在努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出口。今后20年,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小于过去的30年,但仍然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今后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新动力将会来自于体制变革下的经济结构再造,即通过大规模持续的体制改革,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都有可能出现一个整体的重新塑造的过程,巨大的经济活力有望在这场结构的重塑的过程中再次焕发出来,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要素结构看,土地、私人资本、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尚未在财富生产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活力。假如土地在产权上深化新的改革,如土地使用权长期或永久所有,承认土地的要素价值,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投资机会,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节约土地。现在有大量的民间资金闲置,形成不了私人资本,投资渠道狭窄,生产与财富的空间尚未全部打开,如果在一定范围内鼓励培育私人资本,必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市场结构看,最大的希望在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边界和进入全球市场体系。前者重在借助城镇化形成更大的市场范围,把处于市场发育程度低状态的人口和地区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统一的大市场内。后者重在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如果中国的企业能达到现有韩国跨国公司的水平,中国经济的活力将会有明显提升。同样,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显著改善也会为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增添动力。如果未来20年中国能过通过持续的体制变革促进经济结构的再造,仅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改善而造就的增长空间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增长动力的不足。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还可以保持20年的8%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是一个相当乐观的判断,这种增长世界也无先例可循。然而,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自身特

点做出认真分析,在外部环境和国内社会形势不出现彻底性不利的情况下,中国还是有可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实现高增长,也许没有8%,但仍然明显高出其他国家。我们既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空间的消失,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基础和多元动力机制。如果说经济增长无法跨越目前人类所能认识的历史,那中国增长的故事早就结束了,而不会等到现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会部分继续来源于传统动力,部分来源于技术进步,还有一部分会来源于新时期的结构重塑,而结构重塑的前提是持续性的制度变革和体制再造,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延续新的20年的经济增长。

(作者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知识准备 1、现代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等。 2、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和父母到欧洲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行,请帮助他们选择一种最为合理的交通工具,() A、马车 B、船 C、飞机 D、自行车 二、认知过程 1、现代生活中,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等。 2、读P87图4.2,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是:——————————————————————————————。 3、读P88图4.3,(1)五岭县都有哪些自然资源:——、——等;(2)五岭县的地形主要有——、——,同时我们发现铁路基本都是经过人口——(密集|稀疏)地方。 三、选择题 1、从运费的角度考虑,最为便宜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运 D、公路运输 2、下列运输方式中,运输量大,速度较快的是() A、公路 B、航空 C、水运 D、铁路 3、从南京到重庆,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合适?( ) A、铁路 B、公路 C、内河 D、管道 4、海口市一商家向上海某商家咨询商品价格,采取下列哪种方式最迅速() A、乘飞机 B、发电报 C、乘海轮 D、打电话 四、判断题 1、交通运输业被喻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2、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航空运输() 3、铁路运输网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地区() 4、管道运输不属于现代运输方式() 5、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 三、综合题 第二课时 一、知识准备 1、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徐康宁 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 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所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为了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我们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20年以上实现增速7%以上的国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发现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其中连续时间最长的是泰国,持续了35年,时间是1961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速7.74%。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持续时间29年,时间是1968年到1996年,年均增速7.49%。表现最好的是韩国,从1963年到1997年,除了中间两年外(1979年和1980年),前后两段共3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8%以上。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曾经出现过年均增长10%左右的经济高成长期,但时间均没有超过20年。 当然,世界上并非中国一国做到了长期高速增长,实际上,博茨瓦纳高增长的时间比中国还长,从1961年到2008年,博茨瓦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时间长达41年。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平均8%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 策 论文导读: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的约束条件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整个经济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化。其次,人口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所以,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也是当务之急。 (一) 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 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资源瓶颈的阻击。不少专家认为,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论文发表。[1]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

景,都使我们面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2.6万吨、1074立方米、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亿一2.7亿吨,煤炭缺口为10亿吨。[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大,其他资源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瓶颈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量有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模式。2002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18吨标准煤/千美元GDP,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创造每千元GDP 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前8位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其中吨钢综合能耗高15%到30%。[3]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支撑2003年GDP增长9.1%的能源和重点资源消耗量,包括15亿吨标准煤,8.2亿吨水泥和2.6亿吨钢材,分别占全世界的30%、33%、50%。[4]因此,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粗增长”模式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经济步人新一轮增长周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 需求不足 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己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然而,时下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由于出口贸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国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力和前景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我国GDP 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0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1997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7万亿。 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的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年均28%,到去年底,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到去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733亿美元。 (二)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与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产量增长约1倍,粗钢产量增长2.3倍,达到4.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2亿千瓦,一年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万公里。 第二,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历经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董赟赟 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 21090413 摘要: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过去20余年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然而中国经济的增长过多的依赖与资本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从长期来看,中国必然得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制度改革 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迅速。然而,中国的经济以粗放型方式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 包括资本、劳动力、能源等) 拉动。王小鲁等人指出,除了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高环境成本、劳动密集等特点外,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还表现出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出口拉动的特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增长质量如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热烈探讨的问题。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国际环境下,研究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长的源泉、机理 (一) 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要素的配置状况则决定了催经济的具体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素的配置情况反映了市场的功能。张明海利用中国1952一1999年的分省数据,证明改革提高了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表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根据CES生产函数增长模型,较高的要素替代弹性导致较高的增长率和GDP水平,因此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 2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增长中最基础的要素。蔡肪等实证分析了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在1982一1997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中国仍有机会享有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源泉。刘强利用1981~1998年间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近年来形成的劳动力大规模的区际迁移,是社会经济系统对区际差距做出的反应,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这一现象的一种解决办法。 3.物质资本积累。资本形成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人对总产出的推动作用超过其他要素总和,达到56.3%,在未来10~20年中,资本贡献度将超过60%,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储蓄膨胀”和“投资压抑”是导致资金负缺口的直接原因,在实际利率的“放大机制”作用下,资金负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经济持续滑坡,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是促进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张军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模式,发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发散变动模式,其释放的信息是中国资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变动是不太敏感的,这反映出政府的力量在资本形成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且意味着“资本深化”的加速可能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4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蔡防等认为,虽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传统要素投人的贡献大于人力资本和生产率的贡献,但从弹性系数来看,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有巨大的潜力,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占GNP的比重,1996年只占2.44%,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教育投人的加

中国经济当前最怕“滞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消费

投资拉动“谁来拉”?现在的投资来源主要是财政和信贷。下一步除财政、信贷外,依据不同收益状况应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包括民间投资、外资、社会机构投资等等。前面说到的农村投资,许多银行其实也是非不贷也,实是有些贷后难以收回也。这实际是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加大农村投入是最大的政策性问题,银行是最典型的商业性机构,怎么办?我去年曾提出“建立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的观点。这个问题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确保回收、倍数拉动”。假设银行投入100亿元,若干年后应收回本息110亿元,而实际只能收回90亿元,则财政补贴20亿元即可。如果财政直接投200亿元,只有200亿元;如果财政补贴200亿元,则可拉动投资1000亿元,将产生一个“倍数拉动效应”。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谁都明白目前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不平衡,谁都明白消费拉动非一日之功,谁都明白出口拉动非一愿,谁都明白从国力计、从信心计、从就业与社会稳定计,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主要靠投资拉动。其他拉动非不为也,实不能立即见效也。 下一步投资拉动“拉什么”? 我认为有六个重点:一是继续投向适度比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文教卫生、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目前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逐步转变为“农村像亚洲”直到未来农村也“像欧洲”;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三是继续补民生之课,特别是大补快补环境保护、国民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及重大基础配套设施等领域;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海洋、极地、外空、国防、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国家创新战略前沿方面的研发投入; 五是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原材料与海外投资; 六是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设、江湖治理等等。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农村投资问题。中国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二元经济”,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

(整理)小议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2009年2月25日) 当前中国经济由于国内外多年来的不良因素的持续发作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形势一片不太好,不是小不太好,是大不太好,再过一段时期可能会更不太好。经济振兴,匹夫有责。本文试图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分析和建议,供国人和国家参考。 一、对经济问题某些相关原理的分析 1、经济增长目的的实现及经营和消费在经济运行领域里如何推动产业增长 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现代市场经济里,人民群众以消费者的形态通过消费去获取所需要的商品,以经营者的形态生产销售某个或某些商品去获取用于消费的资金。 从宏观和微观上看,经济活动就由消费和经营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买,一个是卖,就是做买卖。从经济运行的链条上看,最开始是很低成本和利润的纯粹经营销售;最末端的是不以经营销售为目的的纯粹消费;中间的经济运行链条里的消费都是为了经营销售,经营销售是为了继续投入再生产

和再经营及纯粹消费,成本和利润都相对较高,并且越往末端靠近越高。 由于单个人和由一些人组合成的企业,尤其是单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贯穿在整个经济运行链条里,所以只能是在某个环节和部位上从事经营活动,也即经济运行必须实行专门的分工与合作。经济运行链条上的各环节就按照经营性质和所处位置分为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举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张三去歌厅里跟服务员要了一瓶啤酒边唱边喝,歌厅里啤酒进价2元,卖给张三5元,歌厅以提供喝酒唱歌所需场所设施、送传这瓶啤酒、歌厅职员的笑脸的服务获得3元的利润,这3元就是从事第三产业经营的这家歌厅运营所产生的一部分第三产业增加值。张三如果是打的来的,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经营者的出租车司机就会为提供给张三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而获得利润,从而也产生一部分他所经营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生产这瓶啤酒的啤酒厂通过耗费电力、耗损生产设备、购买酿酒所需原料、支付工人工资等的生产经营,以1.4元的成本生产出了这瓶啤酒,卖给批发商1.65元,批发商再以2元的价格卖给歌厅。那0.25元的利润就是这家啤酒厂生产这瓶啤酒所获得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那0.35元的利润就是批发购买那瓶啤酒的批发商所获得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6月14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站上武汉大学创隆报告厅,受天风证券“中国好学长”活动邀请,为大学生指点中国经济转型。他认为,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和新城镇化,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中国兴起愿为性能埋单的中产阶级 今年1月,吴晓波带领蓝狮子公司30多人的中高管团队到日本冲绳去开年会,团队成员大多数是80后年轻人。返程时,这帮年轻人几乎“攻陷”了并不宽敞的机场免税店,从吹风机到陶瓷菜刀,从电饭煲到保温杯,还有马桶盖……相比于国内同类产品,这些日货在某些性能上做到了极致。 吴晓波意识到,这些年轻的同事正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缩影,他们是理性消费者和“性能偏好者”,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 上飞机之后,吴晓波打开笔记本,《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气呵成,在微信发布后瞬间在朋友圈刷屏,成为微信有史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篇财经文章,引发了企业界和社会的热议。 吴晓波说,如果说“屌丝市场”信奉“价廉物美”的话,中产阶级的消费观是,好的东西一定需要好的价格,只有好的价格以后才有好的利润,有了好的利润以后才有好的创新,有了好的创新以后才可以推动产业的进步。 吴晓波说,在中国约有1亿多中产阶级,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希望正在于面向中产阶级的性能和品牌创新。 五年后没有“互联网+” 时下最热的概念非“互联网+”莫属,吴晓波却放言:“五年后没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对一切传统行业的冲击和改造,都将在3-5年内完成,80%的制造业将无法完成制造业转型而挂掉。” 他说,“互联网+”绝不仅仅是把产品搬到网上去卖这么简单,而是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制造业的所有流程,要拥有核心技术。 吴晓波曾数次访问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采集人体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后,只需7个工作日就可定制一套西装,每天的定制西服产量可以达到2000套。 这家企业原来也是一个传统的服装厂,父亲创业,女儿接班后建了一个智能3D 制造工厂,积累了大量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处理,就能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生产。 吴晓波说,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定价是源自于成本倒退,原材料、折旧、劳工、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上)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兼论“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上)试卷 时限]:60分钟 分数]:60分 说明]: 京平教授指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至今已有30多年,由此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功令世人瞩目。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随着经济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市场。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世界各国商品的角逐地,中国企业和投资的市场疆域也已经拓展到了全球。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浩浩荡荡地进入小康。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国外有些国家也曾经历高速发展期,韩国曾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像中国这样经济连续30多年年均增长9.8%,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 正确 错误 京平教授指出,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说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威力?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目前我国6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伴随着城镇居民就业“铁饭碗”被砸碎,伴随着2亿左右的农民以“离土不离乡”或者“离土又离乡”的方式投入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从改革之初,银行对国有企业拨款改为贷款(“拨改贷”),到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建立,再到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有制(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银行、证券、保险等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立,均说明资本市场在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由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谈判地位,各级政府仍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的控制权。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除了商业用地二级市场外,我国土地交易还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随着经济主体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市场。 正确 错误 郑京平教授指出,中国仍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初级阶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需要加强。

历年中国GDP增长率

历年中国GDP年增长率与GDP世界排名 7.8%!2012年中国GDP增速“破8”。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数据,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7.8%”是进入1999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国经济在内、外(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继续发酵等)夹击下遭遇前所未有的“稳增长”压力,前三个季度的增速第次由8.1%、7.6%和7.4%“连降三级”,算上2011年“中国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严重”的经济寒冬说一时甚嚣尘上。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四季度GDP增速已升至7.9%,“7个季度增速放缓”彻底成为“历史记录”。 多年来,“保8”一直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名词和指引,因为经济增长和就业超稳定的正相关联系,结合历史经验,当中国GDP增速低于8%时被认为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因此“保8”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条红线。而现实是,中国虽然每年都制定8%的增长目标,实际上都会“超额”完成,就连被认为最难“保8”的2009年,在“4万亿”等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GDP也实现了9.2%的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1年,中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10.7%。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2012年GDP已超过50万亿元),如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分量与过去已大不相同。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深水区”后,发展的内涵也出现了新变化。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中国不再“保8”,设定了年均GDP增长7%的新目标,就是出于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考量和开启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的规划要求。

中国经济阶段性判断与增长的动力结构(会议演讲提纲)

基于阶段性的中国基本经济问题的认识 黄少安 阶段性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阶段性(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和老龄潮还是老龄化、与几期叠加的关系、与国有经济定位和国有企业改革、与所谓的老工业基地问题、与公共福利支出问题、与房地产和财政收入。 一、大阶段: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什么阶段,相伴随的是中等收入阶段、正在崛起却还没有崛起的微妙阶段 1,总体和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中期 2,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问题在于投资结构(空间、产业和主体) 3,消费拉动的贡献率问题:不可能像 发达国家那样常态性的65%以上。判 断是否发达经济体的指标之一就是 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4,如何解释2016年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非常态,因为投资(尤其是民营资本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下来了,总的增长率下来了。 5,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即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决定:所谓“中国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是一个伪问题,中国现阶段基本上不存在老工业基地问题,东北不是,山西也不是。是否老工业基地,不是按创建或发展的时间来定义的,而是按是否成为夕阳产业、没有了社会需求来定义的。山西以煤炭能源产业为主,而煤炭能源消耗至今仍然占中国能源消耗的将近70%。所以,山西现在还不是煤炭产业衰落的问题,是产业质量问题,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导致山西经济周期性起落。东北更加不是,东北工业绝大多数还是国家需要的有很大发展前景,不需要钢铁、飞机制造、造船、石油、汽车制造等等了?完全不是。东北的工业远远没有到达失去需求

的阶段,相反,正是我国工业化和城 市化所大量需要的。东北的问题不是 老工业基地问题,而是老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老的观念问题。是原来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地域文化使得企业、官员 和民众一定程度上养成了等靠要的 习惯。几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 什么都不凑效?问题错了,原因错 了。 二、小阶段:中国是否陷入经济危机中? 1,判断经济危机的主要指标:3、3、 3、30判断法 短期内增长率下降3%个点以上;商 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也就是企业的债 务危机或大量债务违约)3%左右; 通货紧缩(中国是大量货币供应却低 通胀)即通胀率(cpi)3#以下;资 产价格大幅度下降(中国房地产和股 票价格的诡异性),短期内暴跌30% 以上。 2,中国2015年危机特征全面显示。

朱锡庆:中国经济发展的知识来源

转载-朱锡庆:中国经济发展的知识来源(2009-04-16 19:16:2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7193460.html,/s/blog_5f9f9bab0100djie.html### 中国经济发展的知识来源 导论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中国却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矿产资源极为贫乏。按人均水平来计算,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这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人力资源。 是的,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而且中国有几千年重视教育的传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使得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但是,直到一九七八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百分之八十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是说,到这个时候,中国劳动力的百分之八十所拥有的是深耕细作的农业知识。当然中国也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能工巧匠代代相传。但手工制造的知识并不普及,只为一部份人所掌握。到一九七八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几千人中只有一个木匠,裁缝或理发匠。同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等级制社会,中国社会一直靠血缘伦理扩展而成的秩序所维系,后来又从前苏联引进计划经济制度,而且实行了三十年之久,这就是说,契约知识是缺乏的。到一九七八年,尽管有一些定期集市的农贸市场,以及由政府开办的商业组织,但是没有人掌握价格制度的完整知识。概言之,一直到一九七八年,大规模制造的工业知识和大范围长程交换的契约知识是中国社会的知识空白。 三十年过去,中国迅速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国家,很多产品从零开始,发展成为产量为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以至于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与此同时,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一个市场化国家,绝大部分经济活动是运用市场合约来协调的。由农转工,资源用途的改变大幅度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价格制度替代计划经济制度,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这种双重转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中国社会迅速普及的大规模制造的工业知识和大范围长程交换的契约知识是从何而来的呢? 社会转型的性质是民众的知识更新,这是极为艰难的过程。这里且让我讲一个故事。二00四年十月,我到访莫科斯,住在红场旁边的一家宾馆(莫斯科饭店)。在这家宾馆住了三天,每一天早餐都遇到长时间排队等候。早餐是自助餐,费用含在房费中,这是通行的做法,可是在其他地方很方便的事,在这里为什么要排那么久的队呢?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食客进入餐厅的时候,向服务员出示房卡,服务员按一份旅客清单核对房号,并在清单上打勾后,才允许进入。服务员核对名单并打勾,一人次需要几分钟,就是这道耗时的程序造成餐厅外等待用餐的人排成长龙,而餐厅里空空荡荡。既然自助餐的费用含在房费中,那么有房卡就表明已经为用餐付费了,因此只需出示房卡就可以了,又何必打勾呢?是防止吃完了出去又进来吃第二次吗?不可能有那么蠢的人吧,明明可以一次吃饱,却偏偏只吃半饱出去,又进来吃。是的,在清单上打勾是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