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用神经阻滞

常用神经阻滞

常用神经阻滞
常用神经阻滞

常用神经阻滞

▲额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上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3处额上孔。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下神经阻滞:

定位:眶下缘下1cm,距鼻中线3cm处得眶下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颧弓中点与下颌切迹两点中点作一连线,取连线内1/3作为穿刺点,用1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穿刺进针3、5-5cm到翼突外板,将标记距离皮肤1、5cm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

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得下1/3。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

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

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ml。

面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下方。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枕大、枕小神经阻滞:

定位:枕骨大粗隆与乳突连线分三等份,从内向外依次为枕大、枕小神经。

药量:消炎镇痛液各3ml。

▲星状神经节阻滞:

定位: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临床上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定位在环甲膜外侧气管旁,胸锁乳突肌肉内侧缘)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

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

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

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颈椎椎旁神经阻滞:

(1)颈侧入路法: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操作亦相同。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在颈后垫一薄枕,以突出颈椎。在乳突与颈6横突后画一直线,在此线0、5cm再画一条直线,C2常位于第二条线得乳突尖1、5cm处,依此向尾侧移动约1、5cm为下一神经阻滞穿刺点。

(2)颈后入路法:病人取俯卧位,胸下垫一薄枕,颈部前屈。确定要阻滞神经之颈椎棘突,距中线3cm为穿刺点。用腰麻针。

药量:每个阶段注入消炎镇痛液3-5ml。

注意:禁忌双侧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乳突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缘中点相当于C4横突处,在此处及上下各2-3cm得颈阔肌表面注入。

药量:消炎镇痛液共10ml。

肩胛上神经阻滞:

定位:坐位,背朝术者,双肩放松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从脊柱缘

至肩峰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做一标记。再标出肩胛下角,于肩胛冈中点作另一连线,两连线交点得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极为穿刺点。或简单定位,即肩胛冈连线中点与外1/3连线之中点前缘。用腰麻针进针至冈上窝后滑上1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避免进入胸腔,反复穿刺容易引起肩胛上动脉损伤。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定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间隙下移触及锁骨下动脉,示指下压出现手臂麻木感,此处为肌间沟,再确定C6横突或环状软骨作一连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

药量:消炎镇痛液20-25ml。

注意:不能双侧阻滞,避免造成气胸、损失椎动脉等。

▲肋间神经阻滞:

定位:取患侧向上侧卧位,上臂高过头,使肩胛骨高举。从12肋向上,或双侧肩胛下角为7肋确定所要阻滞神经。刺中肋骨下缘表面,在滑下2-3mm。

药量:每阶段消炎镇痛液3ml。

注意:谨防气胸。

▲胸椎椎旁神经阻滞:

定位: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3cm处。确定阻滞范围上、下各扩展一个间隙。

药量:每阶段消炎镇痛液6-8ml。

注意:谨防气胸。

▲腰丛神经阻滞:又称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

定位:腰4棘突下3cm,旁开5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30ml。

注意:不刻意寻求异感,可双侧阻滞。由于腰大肌间隙较大,腰丛神经分布较广,治疗神经根性疼痛不如腰椎旁、椎间孔、椎管内。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定位:确定L2棘突上缘,正中线旁开6-8cm,用12cm以上长针,与皮肤呈60°角,朝脊柱中线方向进针,推进4cm,触及L2椎体横突,或6-7cm触及椎体外侧缘,再调整穿刺针,直至触及椎体前外侧得交感神经节,不必寻找异感,造影后显示线样分布影响。

药量:局麻药8-10ml。

注意:在C臂下谨慎进行,主要后即感腹腔内有发热感,取患者在上侧卧位。

腰椎椎间孔神经阻滞:

定位:患者棘突间隙距中线(L1、2为3cm,L3以下为4cm),进针4cm触及横突,退针少许作25°角向上或下,向中线倾斜20°-30°,继续沿横突上或下缘进针1-1、5cm,抵达椎间孔附近。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注意:在C臂定位下更准确。

▲腰椎旁神经阻滞:

定位:患者棘突尖旁2-2、5cm。腰麻针垂直刺入,触及同侧椎板外侧部位后退针至皮下将针稍向外斜,再刺入1-1、5cm即可。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注意:完毕后患者在上体位休息半小时。

▲腰椎侧隐窝神经阻滞:

定位两法:

(1)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入路:取俯卧位,腹部垫枕,垂直小关节突内侧缘进针,约4cm后突入黄韧带即可,进针深度为5、5cm。(2)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取俯卧位,腹部垫枕,根据X线片测量腰椎关节间隙宽度。确定进针点,在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间隙进针,向内倾斜5-10°,进针深度为5、5cm。

药量:消炎镇痛液10-15ml。

注意:避免刺破硬脊膜,在C臂定位下较准确。

▲骶管神经阻滞:

定位:尾骨尖上腰骶部4-5cm,两骶角两线重点凹陷处。短针即可,以30°-45°角进入,刺过骶尾韧带,阻力消失,注气无阻力,回吸无血及脑脊液。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适应证:治疗下腰段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列腺炎、会阴、直肠、肛门等疼痛综合征与非疼痛性疾病。骶神经支配区域手术,如直肠、肛门、阴道、子宫颈、尿道手术麻醉。

注意:10%为骶管异常或闭锁,遇此情况选用其它阻滞方法。

臀上皮神经阻滞:

定位:臀上皮神经发自L1-3神经后支外侧支,也有发自T11-L4神经。取L3-4棘突间隙外侧3-4cm为穿刺点(用长针)。或髂嵴顶点下方2-3cm处(可用短针)。

药量:消炎镇痛液10-20ml。

▲臀部坐骨神经阻滞:

定位:患侧在上侧卧位,对侧下肢伸直,患侧髋、膝略屈曲,即半俯卧位。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连线,再于该线中点做一垂直线,中点下垂直线5cm为穿刺点。针刺深度约5-7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注意:误刺破血管导致臀部血肿,反复穿刺损伤神经导致感觉迟钝,不能将药物注入坐骨神经鞘内。

▲股神经阻滞:

定位:股神经由L2-4前支后股组成。取仰卧位,双下肢稍分开,患侧足外展,在腹股沟中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之外侧1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注意:避免股动脉、股静脉损伤。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定位:髂前上棘下缘向内2cm,短针即可。

药量:消炎镇痛液8-10ml。

闭孔神经阻滞:

定位:耻骨联合外缘旁开2、5cm,用长针垂直刺入触及耻骨下支前

缘,滑过耻骨下支再进入2、5-3cm进入闭膜管即可。

药量:10-20ml。

注意:闭孔神经位于血管间隙中,局麻药注入血管可能引起毒性反应。▲膝关节腔内阻滞:

定位:双侧膝眼穴,用短针即可。

药量:局麻药3-5ml,可注入臭氧或玻璃酸钠等。

注意:尽量减少腔内有创治疗,改为无创得物理治疗,长期、大量注射类固醇药物,可以引起关节腔医源性炎症,特别注意无菌操作!

▲腓总神经阻滞:

定位:腓骨头与腓骨颈连线皮下中点,可触及神经在腓骨颈上滚动。药量:消炎镇痛液5ml。

隐神经阻滞:

定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外旋,在大腿内侧中、下1/3处确定股内侧肌与缝匠肌间隙,可用短针,进针3-3、5可出现异感。

药量:5-7ml。

▲膝部胫神经阻滞:

定位:俯卧位,腘窝上10cm左右。

药量:消炎镇痛液10-15ml。

▲踝部胫神经阻滞:

定位:内踝后,胫后动脉后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的周围,阻滞七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一:颈神经丛阻滞 适应证: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禁忌证: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常规皮肤消毒。 2 颈浅丛阻滞。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同吸无血液 即注入局麻药5~10ml。 3颈深丛阻滞。现多采用改良颈深丛阻滞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达颈3或颈4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并发症: 1颈交感神经阻滞合并霍纳综合征。 2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 3局麻药毒性反应。 4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 5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二臂神经丛阻滞 (一)肌间沟组织法 适应证:肩膀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 2 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3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4 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5 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ug/ml)。 并发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局部血肿等。 (二)锁骨上阻滞法 适应证: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双臂靠身体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2常规消毒皮肤后,铺治疗巾。 3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缓慢推进。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4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ug/ml)。 并发症:气胸、血胸、局部血肿等。 (三)腋路阻滞法 适应证: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 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充分暴露腋窝。 2 常规消毒皮肤后,铺治疗巾。 3在腋窝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将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针穿破筋膜有落空感,针体可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并可出现上肢异感,说明针已进入鞘内。 4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40l(含肾上腺素5ug/ml)。 并发症:血肿,局麻药毒性反应。

臂丛神经阻滞流程

臂丛神经阻滞流程 (一)麻醉前准备 1.接手术病人确认择期手术病人已术前访视,急诊病人须在接病人后了解病情,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最后进食、进饮时间,是否存在麻醉禁忌症。是否已打术前针,何种术前针。确定是否已签好麻醉同意书。 2.入室后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确定 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麻醉;对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先作处理。 (二)麻醉操作 1.用物准备:硬膜外穿刺包。 2.体位:锁骨上和肌间沟病人仰卧,肩下垫一薄针,头偏对侧,肩下垂。操作 者位于病人头前。腋路法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被阻滞的外肢外展90°,肘屈曲,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作行军礼状。 3.定位: 1)锁骨上:取锁骨重点上1~2cm处为穿刺点,紧邻此点内侧可扪及锁骨下动脉搏动。 2)肌间沟: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腋路法:在腋窝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再沿动脉走向,上摸至胸大肌下缘搏动消失处。 4.穿刺: 1)常规消毒:穿刺前需要2%碘酒及酒精严格消毒皮肤,消毒后穿刺点处需要铺孔巾或无菌单。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穿刺,穿刺过程可寻找异感,异感不明显时不能反复穿刺寻找异感。 3)推药过程必须反复回复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方可继续推药。 5.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用量: 2%利多卡因10ml 0.5%布比卡因5ml 共20ml 0.9%NS 5ml (肾上腺素4-5滴) (三)术中管理 1.严密观察,连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做好记录工作,5~10 分钟记录一次。 2.根据麻醉、手术需求要适当静脉应用镇静药、镇痛药,强化麻醉。 3.麻醉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予快速补液300~500ml晶体液或胶体液,急需提升血压可用麻黄碱10~15mg iv;心率慢可考虑阿托品0.25~0.5mg iv。 2)呼吸抑制:进行有效吸氧,辅助呼吸,直至肋间肌张力恢复为止,如果发生全脊麻而引起呼吸停止,按全脊麻抢救处理。 3)恶心、呕吐:防止低血压,暂停手术,镇吐药物应用。 4)局麻药中毒或过敏:按相关的抢救流程抢救处理。 (四)手术结束 再测一次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予送出手术室。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精细操作受影响 B.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C.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D.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E.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2.应用巴比妥类所出现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长期应用会产生身体依赖性 B. 酸化尿液会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C. 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可加速自身代谢 D. 苯巴比妥的量效曲线比地西泮要陡 E. 大剂量的巴比妥类对中枢抑制程度远比苯二氮卓类要深 3.对惊厥治疗无效的药物是 A. 苯巴比妥 B. 地西泮 C. 氯硝西泮 D. 口服硫酸镁 E. 注射硫酸镁 4.下列不属于吗啡的临床用途的是0 A. 急性锐痛 B. 心源性哮喘 C. 急消耗性腹泻 D. 麻醉前给药 E. 慢消耗性腹泻 5.下列对阿斯匹林水杨酸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造成的 B. 表现为头痛, 恶心, 呕吐, 耳鸣,视力减退 C. 对阿司匹林敏感者容易出现 D. 一旦出现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E. 一旦出现可用氯化钾解救 6.下列药效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 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吗啡、度冷丁 B. 二氢埃托啡、吗啡、芬太尼、度冷丁 C. 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度冷丁、吗啡 D. 芬太尼、吗啡、度冷丁、二氢埃托啡 E. 度冷丁、吗啡、二氢埃托啡、芬太尼 7.吗啡呼吸抑制作用的机制为 A. 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B.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C.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D.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E. 激动κ受体

8.可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障碍的维生素是 A. VA B. VB1 C. VB2 D. VE E. VK 9.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机理是 A. 阻断脑内胆碱受体 B.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通路的爸爸受体 C. 激动脑内胆碱受体 D. 激动脑内阿片受体 E. 激动网状结构的α受体 10.下列对布洛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解热作用 B. 具有抗炎作用 C. 抗血小板聚集 D. 胃肠道反应严重 E.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1.用的吗啡和海洛因所致的药物依赖脱毒治疗时重要的替代药是 A. 哌替啶 B. 二氢埃托啡 C. 美沙酮 D. 安那度 E. 强痛定 12.左旋多巴对何种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无效 A. 地西泮 B. 扑米酮 C. 氯丙嗪 D. 丙咪嗪 E. 尼可刹米 1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机制为 A. 抑制外周PG合成 B. 抑制中枢PG合成 C. 抑制中枢IL-1合成 D. 抑制外周IL-1合成 E. 以上都不是 14.左旋多巴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不良症状无效是因为 A. 药物阻断阿片受体 B. 药物阻断M受体 C. 药物激动阿片受体 D. 药物阻断多巴受体 E. 药物激动多巴受体 15.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 A. 激动中枢内的多巴受体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定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 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哪一种属于M胆碱受体激动剂() A.毒扁豆碱B.加兰他敏C.东莨菪碱D.毛果芸香碱E.山莨菪碱 2.化学名为溴化-N,N,N-三甲基-3-[(二甲氨基)甲酰氧基]苯胺的药物为()A.溴吡斯的明B.溴新斯的明C.格隆溴铵D.溴丙胺太林E.克里溴铵 3.下列哪个与硫酸阿托品不符() A.化学结构为二环氨基醇酯B.具有左旋光性 C.显托烷生物碱鉴别反应D.碱性条件下易水解E.为(±)-莨菪碱 4.阿托品的水解产物() A.山莨菪醇和托品酸B.托品(莨菪醇)和左旋托品酸C.托品和消旋托品酸D.莨菪品(东莨菪醇)和左旋托品酸E.莨菪灵和消旋托品酸 6.以下叙述哪个不正确() A.托品(莨菪醇)结构中的C-1,C-3,C-5为手性碳原子,具旋光性 B.托品酸结构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具旋光性 C.山莨菪醇结构中C-1,C-3,C-5,C-6为手性碳原子,具旋光性 D.莨菪品(东莨菪醇)结构中有三个手性碳原子,由于内消旋无旋光性 E.莨菪品结构中有三元氧环结构,使分子的亲脂性增强 7.下列合成的M胆碱受体拮抗剂分子中,具有9-呫吨的是() A.格隆溴铵B.奥芬溴铵C.溴丙胺太林D.甲溴贝那替嗪E.盐酸苯海索 8.泮为溴铵与下列哪个药物的用途相似() A.甲睾酮B.奥美溴铵C.苯丙酸诺龙D.维库溴铵E.格隆溴铵 9.下列哪种叙述与胆碱受体激动剂不符 A.乙酰胆碱的乙酰基部分为芳环或较大分子量的基团时,转变为胆碱受体拮抗剂 B.乙酰胆碱的亚乙基桥上β位甲基取代,M样作用大大增强,成为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 C.卡巴胆碱作用较乙酰胆碱强而持久 D.氯贝胆碱的S构型的活性大大高于R构型异构体 E.中枢M胆碱受体激动剂是潜在的抗老年痴呆药物 10.下列有关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溴新斯的明是可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与AChE结合后形成的二甲氨基酰化的酶结 合物,水解释出原酶需要几分钟 B.溴新斯的明结构中N,N-二甲氨基甲酸酯较毒扁豆碱结构中N-甲基氨基甲酸酯稳定 C.中枢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可用于抗老年痴呆 D.经典的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结构中含有季铵碱阳离子、芳香环和氨基甲酸酯三部分 E.有机磷毒剂也是可逆性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11.下列叙述哪个不正确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 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 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内部资料) 1、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重点关注饱胃、困难气道、局麻、神经阻滞、全麻的选择,择期手术应该在术前一天进行评估。 饱胃患者重点评估其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困难气道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气道开放设备;不能因为饱胃和困难气道就使用局麻,而放弃有相对优势的神经阻滞;全麻和神经阻滞的合理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搭配。为了评估神经阻滞能否满足手术区域的镇痛和肌松要求,手术医师必须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手术切口部位和切口长度,麻醉医师也应该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麻醉穿刺点的位置。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应该选择除外神经阻滞的其它麻醉方式: ①对于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皮疹、红肿、感染、溃烂等异常情况的; ②对于患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相关疾病,存在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外伤引起的运动及感觉神经断裂急诊修复等; ③对于术中或术后早期需要观察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患者;如:神经探查、修复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2、知情同意书 内容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风险、麻醉方式的优点和一般副作用的详细描述,有可能需要辅助使用镇痛或镇静药,有可能神经阻滞失败而不能进行手术。 3、术前用药 消除患者焦虑,保持情绪稳定而合作,预防局麻药中毒。常用咪达唑仑1-2mg入室后静脉注射。 4、麻醉前准备 ①给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 ②手术安全核查表逐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穿刺点部位与标示); ③抢救药:阿托品0.1mg/mL、麻黄碱6mg/mL、肾上腺素0.1mg/mL、司可林10mg/mL; ④物品准备:20mL、10mL注射器、穿刺针(22G-25mm等)、消毒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包装一次性治疗巾、纱布;紧急气道开放设备(开口器、牙垫、吸引器、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喉罩等)建议常规准备。 ⑤局麻药配伍:1%利多卡因溶液、0.298%罗哌卡因溶液、0.25%布比卡因溶液。配置局麻药时需要注意,玻璃瓶的安瓿先划砂轮再消毒再掰开,推荐使用溶液过滤器抽吸药液,以过滤掉其中的玻璃残渣;西林瓶消毒后再配药。 5、麻醉实施 ①患者体位摆放以患者舒适和麻醉医师操作方便为准; ②无菌纱布+清洁剂清洁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③麻醉穿刺点周围的体表标识:可在患者皮肤上用记号笔标注; ④麻醉穿刺前的消毒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消毒铺巾,消毒范围要足够宽。聚维酮碘消3遍(中间间隔1-2min),穿刺时不要擦掉穿刺部位皮肤表面的聚维酮碘(推荐);碘酒消毒一遍,待干后酒精脱碘2遍。 ⑤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可小心选择“盲穿”;经验不足者可复合使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穿刺(推荐)。 ⑥穿刺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主诉和意识情况,有强烈难忍的疼痛或异感主诉,有迅速出现的寒战、瞻望、昏迷、呼之不应等表现均应立即退针停止穿刺给药,迅速救治处理,同时呼叫其他医师求助。(待更新) 2013年6月14日创建者:苏莽

神经系统药物

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1 中枢神经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是一类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药物。用于各种危重疾患所致的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呼吸衰竭。根据作用部位主要分为三类:(1)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2)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如尼克刹米;(3)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药,如洛贝林。甲氯芬酯能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代谢,增加对糖类的利用,对中枢抑制患者有兴奋作用。 2 抗震颤麻痹药 抗震颤麻痹药有抗胆碱药、多巴胺释放促进剂、拟多巴胺类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 抑制剂(MAOB)、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等多种。对功能轻度障碍者,宜用抗胆碱药物、多巴胺释放促进剂等;对功能明显障碍者,宜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对左旋多巴失效者,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多类药物联用能减少单药的用量,避免副作用发生,延长药物治疗时限。 3 镇痛药 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大多数镇痛药属于阿片类生物碱,如吗啡及可待因等,也有一些是同类人工合成品,如哌替啶等。它们在镇痛剂量时可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但并不影响意识、触觉、听觉等,同时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不愉快情绪也可得到环节,这就有助于耐受疼痛。本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剧烈疼痛。同时此类药物连续多次应用后有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因此类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遵照《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痛。 【0%】 4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在精神病学药物分类中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滞药等。目前临床上巴比妥类药已很少使用,常用的抗焦虑药是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咪达唑仑、三唑仑)、非苯二氮卓类(如丁螺环酮、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和抗抑郁药。绝大部分这类药物又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此处主要介绍苯二氮卓类。 【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BZD)与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BZD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而巴比妥类则主要抑制大脑皮质,然后抑制向皮质下扩散。BZD与脑内BZD 受体相结合,从而加强了γ~氨基丁酸(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作用,间接调节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功能而起到抗焦虑、镇静的作用。BZD也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激活、升高痉挛阈抑制皮层异常放电,

简述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1.简述神经系统药物分类,并请每类列举2-3种药物 答:(1)解热镇痛药:天麻头风灵胶囊,秋水仙碱片,热炎宁颗粒,柴胡滴丸(2)镇静催眠药:乌灵胶囊,安眠补脑糖浆,佐匹克隆片,谷维素片 (3)抗精神失常药:左乙拉西坦片(开浦兰),卡马西平片(得理多),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百优解) (4)麻醉药:普鲁卡因,可卡因,丁卡因 (5)其他:正天丸,顺气安神丸,五味子颗粒,安神镇惊二十味丸 2.请简单介绍6大类抗高血压药物,各类列举1-2个代表药物 答:(1)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吲哒帕胺 (2)β受体阻滞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3)α受体阻滞药:哌唑嗪,多沙唑嗪,曲马唑嗪 (4)钙离子拮抗剂(CCB):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替利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 3.降脂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答:可以根据化学结构和主要降血脂功能结合来分类: (1)胆酸整合剂:考来烯胺(消胆胺ChoIestyramine),考来替泊(降胆宁CoIestipol),地维烯胺(Divistyremine) (2)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热伐他汀,阿伐他汀(3)烟酸及其衍生物:烟酸,阿西莫司,烟酸肌醇酯, (4)贝特类:氯贝特,利贝特,氯贝丁酸铝,苯扎贝特 (5)普罗布考: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 (6)泛硫乙胺:又名潘特生 (7)弹性酶 (8)Omega -3脂肪酸:多烯康胶丸,脉乐康,鱼油烯康 (9)其他:燕麦片,山擅丸,亚油酸,橡胶种子油 4.简述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并列举代表药物 答: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代表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抑制H+/K+-ATP酶的药物必须具有3个结构部分:吡啶环、SO基和苯并咪唑环。目前几种上市的PPIs多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它通过对吡啶环或苯并咪唑环进行不同的修饰而增强其抑制胃酸的功能。(1)酶的作用:在受体和第二信使的作用下,位于胃壁细胞分泌管上的H+/K+-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通过H+/K+转运机制,将胞浆内H+泵入胃腔,再与CI-形成胃酸。抑制H+/K+-ATP酶的活性即可阻断由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临床应用的PPIs多为弱碱性药物,其原药活性极小,在肠道吸收入血后转运至胃粘膜壁细胞,最后到达分泌管和酸性腔,该处pH<1,使原药在此被质子化而带有正电荷并不断的聚集,且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磺酸和次磺酰胺后,再与H+/K+-ATP酶的巯基脱水偶联形成一个不可逆的共价二硫键,从而抑制该酶的H+/K+转运机制,发挥抑制酸分泌作用。(2)构效关系:奥美拉唑是一种单烷氧基吡啶化合物,与H+/K+-ATP酶有2个结合部位,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抑制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一样同属苯并咪唑类,但兰索拉唑因在吡啶环4位侧链导入氟(F3),因有三氟乙氧基取代基,其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30%,可作用于H+/K+-ATP酶的3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与运动纤维,就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与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与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与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就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1、解剖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出现后,沿该肌后缘向上,穿过颈深筋膜与跨过胸锁乳突肌止点到头颅外侧浅筋膜,在此分出耳支、乳突支与枕支,管理耳大神经与枕大神经中间区域的感觉。枕小神经自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点处穿筋膜浅出,受嵌压时,可产生枕后外侧痛。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薄存菊郑宝森 一:腰丛的解剖定位 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第1-4腰神经前支构成,分支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分布于髂腰肌,腰方肌,腹壁下缘与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皮肤,小腿与足内侧及大腿外侧的皮肤,以及生殖器等处。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该处称为腰大肌间隙。间隙的前外侧壁即腰大肌,后壁为第1-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是1-5腰

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棉及起于此面的腰大肌纤维,上界至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与盆腔的骶前间隙相通。腰丛及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测皮神经的起始部都在此间隙中。 二: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腰大肌间隙入路 1.体位的选择大多数术者采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其目的是有利于药液向椎间管和下肢扩散。对于正常脊柱的患者此体位较佳。但对伴有脊柱侧弯或椎体旋转者, 侧卧位时脊柱畸形则更加明显, 给定位及穿刺带来了困难。腰大肌间隙神经穿刺达椎管内的报导屡见不鲜【1-2】。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认真阅片, 观察脊柱情况, 对于脊柱畸形严重者可放弃或采取腑卧位给药, 注射后再取侧卧位的方法。以减少穿刺失败的机会。另外采取侧卧位注射时, 由于穿刺深达7cm 左右, 因此患者侧卧时, 双肩及臀部一定要与床垂直。术者身体与所持穿刺针垂直。使床、患者、术者、穿刺针成一标准的方形, 确保穿刺部位的准确。 2.适应证的选择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是将药液注入腰大肌间隙, 阻滞其间穿出的神经。根据腰大肌及腰丛的解剖特点, 凡腰丛的神经干性腰腿痛是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的最佳适应证。对于坐骨神经干性腰

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头部 1. 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 从颧弓后1/3 下方,口角外侧2.5cm 稍上,正对第2 磨牙处进针。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 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 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 4.5cm),注入麻药。 3.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 下牙槽阻滞麻醉 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 面神经阻滞麻醉 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 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第1 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 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可在此处显露面神经主干,面神经阻滞即可在此处进行。 第2 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与腮腺后内侧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 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颞,颧,颊,下颌缘,颈五组分支 第3 段: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部分。面神经的五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6. 舌咽神经阻滞麻醉 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并麻醉前谈话和签字。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 回路备用、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2、药品:局麻药(略)静脉麻醉药(略)急救药品(略)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 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 A.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 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B.药品查对:名称、剂量等

C.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麻醉医生的手部消毒。 四麻醉操作 (一)臂丛神经阻滞 1、锁骨上径路 ①病人体位:仰卧,患肢自然平放在躯干旁,头稍向后仰并 转向对侧(呈45) ②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cm。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 针头的注射器,经穿刺点向后、内、下缓慢进针,寻找易 感;出现异感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回抽注射器无血 或气体,则注射局麻药。倘若多次寻找,不见异感,可找 第一肋骨;碰到第一肋骨表面,同样回抽注射器,无异常 发现,即注局麻药。退出针头,轻轻按压注射区。 ④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刺破肺尖;慎用双侧阻滞。 2、肌间沟径路 ①病人体位:头转向对侧,肩贴床面,其他同上。 ②穿刺点定位:显露胸锁乳突肌,其后依次为前斜角肌和中斜 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上窄下宽的间隙,即斜角肌间隙 (肌间沟)。该间隙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是为穿刺点。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针 头的注射器,垂直皮肤进针,针尖指向对侧足尖推进,刺破 椎前筋膜时有突破感,再稍推进则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或脑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和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和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 )受体和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1)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交感作用 (αβ样作用): 消耗能量 副交感作 用 (M 样作 用): M 、N 激动药 卡巴胆碱 M 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N 激动药 烟碱 易逆性 新斯的明 难逆性 有机磷农药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附答案)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测验 一、选择题 1、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A、运动神经 B、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全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少部分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标准答案:D 2、合成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始初原料是: A、谷氨酸 B、酪氨酸 C、蛋氨酸 D、赖氨酸 E、丝氨酸 标准答案:B 3、乙酰胆碱作用的主要消除方式是: A、被单胺氧化酶所破坏 B、被磷酸二酯酶破坏 C、被胆碱酯酶破坏 D、被氧位甲基转移酶破坏 E、被神经末梢再摄取 标准答案:C 4、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主要消除方式是: A、被单胺氧化酶所破坏 B、被磷酸二酯酶破坏 C、被胆碱酯酶破坏 D、被氧位甲基转移酶破坏 E、被神经末梢再摄取 标准答案:E 5、外周肾上腺素能神经合成与释放的主要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间羟胺 标准答案:B

6、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至突触间隙,其作用消失主要原因是: A、单胺氧化酶代谢 B、肾排出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乙酰胆碱酯酶代谢 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代谢 标准答案:C 7、乙酰胆碱释放至突触间隙,其作用消失主要原因是: A、单胺氧化酶代谢 B、肾排出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乙酰胆碱酯酶代谢 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代谢 标准答案:D 8、外周胆碱能神经合成与释放的递质是: A、琥珀胆碱 B、氨甲胆碱 C、烟碱 D、乙酰胆碱 E、胆碱 标准答案:D 9、参与代谢去甲肾上腺素的酶有: A、酪氨酸羟化酶 B、多巴脱羧酶 C、多巴胺-β-羟化酶 D、单胺氧化酶 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标准答案:DE 10、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可引起: A、心收缩力增强 B、支气管舒张 C、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D、脂肪、糖原分解 E、瞳孔扩大肌收缩(扩瞳) 标准答案:ABCDE 11、胆碱能神经兴奋可引起: A、心收缩力减弱 B、骨骼肌收缩 C、支气管胃肠道收缩 D、腺体分泌增多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 将局麻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干旁,暂时地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称臂丛神经阻滞。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适应上肢各类型手术、肩关节整复术和镇痛治疗。 2.禁忌证: (1)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 (2)病人不合作。 第二节麻醉前准备 (1)准备麻醉器具及插管抢救用具。 (2)按需选择局麻药。 (3)麻醉前可给苯巴比妥钠,以利于镇静,预防或减轻局麻药中毒。 第三节实施方法 1.肌间沟阻滞法 (1)定位: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显露患侧颈部。先令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缘还可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臂丛神经经过此沟下半部。 (2)穿刺点:于锁骨中点上1~2横指(约2~3cm)处可触及前、中斜角肌的间隙,此处即为穿刺点。在该点用力向脊柱方向重压,若病人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物感,即可定位。如病人肥胖或肌肉欠发达,离锁骨上2cm~3cm处的肌间沟为穿刺点。 (3)麻醉操作: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并略向下和向后方推进(相当第七颈椎方向),穿过浅筋膜后有突破感,在横突附近找异感,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和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 2.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

(1)定位:病人仰卧,患肢外展90度,屈肘90度,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举手,呈行军礼状,使腋窝完全暴露。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博动,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博动点,取动脉博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2)麻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铺巾,摸到腋动脉最高点,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2G穿刺针(或5号半针头),斜向腋窝方向动脉旁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度夹角。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血管神经鞘内;松手,若针随动脉博动而左右摆动,左手即可固定好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30~35ml。注药前可压迫针的下方,可使药液更好地向上扩散,效果更好。注射完毕拔出穿刺针,在腋部可摸到一条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已注入腋鞘。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若需再行对侧阻滞,两侧阻滞时间间隔必须在20分钟以上。 3.锁骨上阻滞法(现多弃用) (1)定位:病人仰卧位,去枕,头转向对侧,双臂靠于体旁,于锁骨中点上方1cm处即为穿刺点。 (2)麻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于穿刺点作一皮丘,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经穿刺点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向后、向下推进,进针1~2cm后可刺中第一肋骨表面,在肋骨面上寻找异感。当在骨面内外寻找不到异感时,注入局麻药30~35ml亦能起到麻醉作用。在寻找第一肋骨时,不可刺入过深,以免造成气胸。第四节常用药物和剂量 (1)0.1%-0.15%丁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 (2)0.2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0.25%~0.5%罗哌卡因,用量:20~40ml,并酌情加用0.1%肾上腺素0.1ml 第五节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1.局麻药毒性反应 局麻药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 2.出血及血肿 各径路穿刺时,均可能分别刺破颈内外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静脉,从而引起出血。如穿刺时回抽有血,应拔针压迫局部止血,然后改变方向再穿刺。 3.霍纳氏(Horner)综合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