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1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的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4诉讼参与人:是指除专门机关依其职权办案的人员以外,享受一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而参加诉讼的人。诉讼参与人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两种。

5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6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据此,被害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不具法人资格的其他单位。

7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8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

9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公诉案件中因涉嫌犯罪正在被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的刑事当事人。

10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被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当事人。

11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12辩护:是指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从事实和法律方面反驳控诉,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理由,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1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导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和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基本准则。

14立案管辖:又称部门管辖或职能管辖或案件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15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16审判管辖:是指普通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范围上的分工。

17地区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上的划分。

18专门管辖:全称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管辖,是指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各类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各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就第一审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分工,所要解决的是哪些案件应由专门人民法院审判的问题

19诉讼证据: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20证据力:又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解决的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的资格问题。

21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称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22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23自行回避:是指具有法定回避理由之一的有关人员自行主动地提出回避。

24申请回避:是指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有关人员具有法定回避理由而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

25指令回避:是指在应当回避理由的法定人员没有自行回避或被申请回避,公安司法机关的有关组织或负责人发现后,有权作出决定,指令相关人员回避。

26辩护权:是指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辩解,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

27自行辩护: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

28指定辩护:指司法机关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以协助其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29委托辩护: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协助其进行辩护。

46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现行犯、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强制性限制其人身自由或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法定强制方法。

47拘传: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是强制措施中最轻的一种。

48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49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依法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对其实行监管的一种强制措施。

50拘留: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遇有紧急情况时,以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51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是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

52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53立案:即立案阶段,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于自己发现和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及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54不立案决定:指在立案阶段经公,检,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及自首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而确定刑事案件不能成立的一种诉讼活动。

55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性措施。56勘验和检查:是指侦查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或者人身进行勘查、检验、检查以发现和固定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物品的一种侦查活动。

57人身检查:是指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对其人身进行检验、查看的一种侦查活动。

58搜查:是为了收集证据、查获犯罪人由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搜索的一种侦查活动。

59扣押:是指侦查机关依法强行扣留和提存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包括视听资料)和文件的一种侦查活动。

60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以及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全面审查,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给被告人以刑事处罚的活动。

61中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因发生某种情况影响了审判的正常进行,而决定暂停审理,待其消失后,再行开庭审理。

62终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致使审判不应当或者不需要继续进行时终结案件的诉讼活动。

63延期审理:是指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足以影响审判进行的情形时,法庭决定延期审理,待影响审判进行的原因消失后,再行开庭审理。

64刑事诉讼期间: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时间期限。

65诉讼中止:是指办案机关在立案以后到案件审结的过程中,因为发生某种情况而将正在进行的诉讼暂时停止,待中止的障碍消除后,再恢复诉讼。

66鉴定:是侦查机关或部门为了解案情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作出结论的一种侦查活动。

67通缉:是公安机关通令缉拿依法应当逮捕的在逃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活动。

68侦查终结:是侦查机关或部门对于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一系列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证据已经清楚,可以结束侦查,并对案件作出结论和处理的一种诉讼活动。

69起诉:是指法律限定的国家专门机关或个人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进行审判的活动。

70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控诉被告人犯罪,要求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活动。

71自诉: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控诉被告人犯罪,要求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活动。

72审查起诉:主要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以决定是否起诉,即是否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

73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

74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案件进行初次审判的程度。

75法庭审判:是指人民法院采取开庭的方式,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控、辩双方对证据、案件事实和运用法律开展辩论的情况下,依法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处刑,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诉讼活动。

76简单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依法适用较普通审判程序简单的一种刑事审判程序。77判决:是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

78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和判决执行过程中,对诉讼程序问题和部分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79决定: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诉讼的过程中,贪污就有关诉讼程序问题所作的一种处理方式

80第二审终审制:就是无论什么官司,最多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处理便告终结,官司不能再继续打下去。

81第二审程序:也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依法提出的上诉和抗诉,对下级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进行审判的诉讼程序。

82上诉:是指法定的诉讼参与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时,依照法定的程序要求上级法院重新审判的诉讼行为。

83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或发现判决和裁决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审判监督行为。

84上诉不加刑:指第二审法院审理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85死刑复核程序:是指对死刑的判决和裁定进行复审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

86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87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 ? 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刑罚执行机关为实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依法进行的活动。

88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由于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的方法。

89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我国的证明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简答题

1.什么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哪些特点?

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

刑中诉讼的特点:刑事诉讼同其它国家活动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1)刑事诉讼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无权进行.(2)刑事诉讼活动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3)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即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4)刑期事诉讼活动的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处以什么样的刑期罚的问题.(5)刑期事诉讼是在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6)刑期事诉讼是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证实犯罪,依法惩罚犯罪,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达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为目的.

2.简述刑事诉讼职能的含义?

(1)侦查职能

(2)控诉职能

(3)辩护职能 (4)审判职能

(5)执行职能

(6)协助诉讼职能 (7)诉讼监督职能

3.现代刑事诉讼职能的基本结构和原则是什么?

(1)控审公离,是指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必须公别由专门的诉讼主体来承担,而不能把两种职能集中由一个诉讼主体不承担,如果没有法定的控诉主体提起诉讼,承担审判职能的法院就不能主动审判任何案件.

(2)控辩对等,是指承担控诉职能的诉讼主体与承担辩护职能的诉讼主体地位平等并互相对抗.在现代刑期事诉讼中,不仅设置辩护职能与控诉职能相对抗,而且使承担这两种诉讼险别能的诉讼主体地位平等.

(3)审判中立,是指承担审判职能的法院及其审判人员不能由控辩双方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机关或者人员担任,而且审判者应当对控辩双方不偏不倚,平等对待.审判只有中立才能公正,无中立即无公正.为了保证审判中立,控审必须分离,控辩双方必须对等.

4.简述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1)司法独立(2)无罪推定原则(3)控审分离原则(4)平等对抗原则(5)诉讼迅速原则(6)有效辩护原则(7)禁止重复追究原则(8)适度原则

5.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联人权.(2)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3)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原则(4)衽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全的诉讼模式.(5)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6)规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

6.简述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1)对于依法应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侦查.(2)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3)对于决定起诉的刑事案件提出来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4)对于刑期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7.简述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但诉讼地位受一定的限制。(1)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起家行诉讼的权利(2)早请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回避的权利及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申请复议的权利.(3)对于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来出控告(4)人权参加法庭调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经审判长许可向被告人.证人.鉴定人发问.对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的物证进行辩认,对当庭宣读的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发表意见,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5)有权参加法庭辩论,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与公诉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互相展开辩论(6)有权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国的判决,裁定,依法提出来出申诉,等等

8.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的中心人物,刑事诉讼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展开的。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权利?1)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2)对侦查人员在对其讯问中提出的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3)犯罪嫌疑人系聋.哑人的,有权要求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4)有权核对侦查人员对其讯问所作的讯问笔录,没有阅读能力的犯罪嫌疑人有权要求侦查人员向其宣读讯问笔录,如果民载有遗漏或者差错,有权提出来出补充或者改正(5)有权要求自行书写供述(6)对于侦查机关用作证据鉴定结论有权要求向其告知并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7)自公诉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8)对于人民检查院依照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作出的起诉决定,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权利?(1)有权自行委托辩护人,有权在法定条件下获得法院为其指定辩护人提供辩护,有权拒绝辩护人为其辩护,有权另行委托辩护人(2)参加法庭调查,有权就指控的事实进行陈述,经审判长许可,对证人,鉴定人发问,有权辩认,鉴别物证,听证未到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和

其他证据文书,并就上述证据发表意见,有权申请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3)参加法庭辩论,有权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与公诉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互相展开辩论(4)有权向法庭作最后陈述(5)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对自诉人提出来出反诉(6)有权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提起上诉(7)有权对各级人民法院民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法提出申诉.等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义务主要有:.

9.简述自诉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

自诉人是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自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直接提出自诉和委托诉讼代理人;申请撤回自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被告人自行和解;作为原告人出席法庭参加法庭审判和同被告方辩论;申请回避;提出上诉;对生效判决裁定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审判等。

10.对哪些人可以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查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

(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通缉在案的;

(3)越狱逃跑的;

(4)正在被追捕的。

11.简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

(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准则,包含着丰富的诉讼原理,体现了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2)刑事诉讼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具有法律效力(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般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对所有参加诉讼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2.简述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含义?

公工负责,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分别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不可混淆也不可代替.任何超越职权的诉讼行为都违反了该项原则.

互相配合,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应当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诉讼的任务.

互相制约,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公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应对其他机关发生的错误码和偏差予以纠正,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目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导致司法腐败.

13.简述公开审判原则?

审判公开,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既要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又要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但是,审判公开原则有其例外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的规定,下列安件不公开审理.(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4.简述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

(1)只有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2)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行使职权,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三机关只能公别行使各自的职权,不能混淆或相互取代.防止混淆刑事诉讼的职能公开,防止公,检,法三机关的权力不受制约.

15.简述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弄事责任原则,对下列六种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人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颖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16.试列举由人民检查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贪污贿赂犯罪,即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他章中明确规定依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案件(2)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即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案件(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除以上三类犯罪案件外,<<刑事诉讼>>第18条第2款还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这类案件,确实不宜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必须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管辖的,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才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

17.试举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所谓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告诉才处理.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果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汉依法受理.(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18.我国确定管辖的原则有哪些?

(1)依法管辖原则(2)准确及时原则(3)便利诉讼的原则(4)维护合法权益的原则(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9.试述回避的理由?

(1)有利于防止侦查,检查,审判等人员徇私舞弊和先入为主,保证客观,公正处理刑事案件(2)有利于消除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的思想顾虑,减少不必要的上诉或申诉,减轻各级司法机关的工作负但,维护公安,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促进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3)回避制度是诉讼民主性的重要体同之一.回避制度不公有利于提高公民积极参与刑事诉讼的法律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提高办案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及有关部门对办案人员和某些诉讼参与人的监督,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的民主性.

20.辩护人承担的诉讼义务有哪些?

(1)从实体上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包括两个方面:A根据

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证据材料B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并论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意见

(2)程序上为犯罪娣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包括:A,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不合法,不适当的限制,剥夺提出证据材料的意见,要求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依法制止,纠正或改变,并对其中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代理控告B,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受到侵犯或者剥夺时,依法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意见,依法要求纠正或改变,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充分行使诉讼.

(3)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其他法帮助.辩护人除了从实体上和程序上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代写诉讼文书,提出诉讼方案或建议等,使他们增强自我辩护能力,在诉讼中随时随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1.试述辩护人享有的诉讼权利。

答:(1)职务保障权。(2)阅卷权。(3)会见、通信权。(4)调查取证权。(5)提出辩护意见权。(6)获得出庭通知权。(7)出庭辩护权。(8)拒绝辩护权。(9)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对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10)其他诉讼权利。

22.什么是强制措施?强制措施与刑法、行政处罚的区别有哪些?

答: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人民监察局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有:

(1)性质不同。强制措施是一种保障性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一种处罚;刑罚则是一种惩罚性措施,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体现,其目的是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

(2)法律根据不同。强制措施是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适用的;刑罚则是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适用的。

(3)适用主体不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可以依法采用强制措施(三机关在适用强制措施的种类上不尽相同);刑罚只有人民法院才能判处。

(4)适用对象不同。强制措施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的;刑罚则是针对被人民法院确定为有罪的罪犯适用的。

(5)适用时间不同。强制措施可以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适用;刑罚则只有人民法院审判以后才能确定。(6)适用程度不同。强制措施是一种临时性措施,随着诉讼的进展要发生变化,具备法定情形的还应当变更或撤销;刑罚一经法院终审判决确定,即产生既判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

(7)法律后果不同。强制措施不是刑事处罚,被采取过强制措施的人,如果被宣告无罪,不应视为有前科;刑罚则产生前科效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犯罪),成为今后犯罪从重处罚的法定情节。

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1)性质不同。强制措施是诉讼保障性措施,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不能视为受过处罚;行政处罚则是惩罚性措施,是对行政违法人的行政制裁。

(2)法律依据不同。强制措施是根据刑事诉讼法采用的;行政处罚则是行政机关适用的。

(3)适用主体不同。强制措施是司法、公安机关采用的;行政处罚则是行政机关适用的。

(4)适用对象不同。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是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且是自然人;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则是行政违法人,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法人或其他组织。

(5)稳定性不同。强制措施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变更或者撤销,相对不稳定;行政处罚作为一种行政制裁手段,相对稳定。

23.试述取保侯审和监视居住的条件。

答:取保候审的条件有:

(1)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可以取保候审。

(2)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可以取保候审。

(3)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取保候审。

(4)提请批准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取保候审。

(5)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取保候审。

(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和二审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7)持有有效护照和有效出入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可以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的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相同,凡是能适用取保候审的,也能试用监视居住,但是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不能同时并用,只能择其而用之.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监视居住,法律上没有规定,在实践中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但在实践中的一般做法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既提不出保证人,又交纳不起保证金,或者违反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情节较轻,尚不需拘留、逮捕时,才采用监视居住的办法。

24.试述逮捕的条件。

答: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是逮捕的证据条件。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是逮捕的罪责条件。

(3)有逮捕必要,这是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

以上三个条件,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实行逮捕。

25.保证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保证人应具备的条件有:(1)与本案无牵连;(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公安、司法机关对于保证人的这四个方面的条件要严格审查,只有经审查合格的,才有资格作保证人。

26.试述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

答:强制措施的适用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合法性原则;(2)必要性原则;(3)相当性原则;(4)适时变更原则;(5)人道原则。

27.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是什么?

答: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的区别是:

(1)法律性质不同。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保障性措施,是一种诉讼行为,其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不是惩罚性措施;行政拘留是治安管理的一种处罚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制裁,其目的是惩罚和教育一般违法行为的人。

(2)法律根据不同。刑事拘留是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采用;行政拘留则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行政法规而采用的。

(3)适用对象不同。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诉讼中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他们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拘留则适用于尚未构成犯罪的治安行政违法行为人。

(4)羁押期限不同。刑事拘留一般不超过10日,案件重大、复杂的不超过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拘留期限,不超过37日;行政拘留的期限则为1日至15日。

28.诉讼中止与诉讼终止的区别有哪些?

答:诉讼中止与诉讼终止,是诉讼中不同的制度,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二者各自适用不同的前提条件。诉讼终止适用于依法不应当继续进行或没有必要继续进行的各种情况,如被告人死亡的。诉讼中止则适用与因发生某种障碍而使得诉讼无法进行的某些特殊情形。

第二,两者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诉讼终止是对案件的终结,不再进行诉讼活动,表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应当或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诉讼中止则只是暂时停止诉讼活动,待障碍消除后继续已经开始的诉讼。

第三,二者适用不同的程序。诉讼终止,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有办案机关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的决定,或终结审理的裁定。诉讼中止,则有办案机关依照有关中止诉讼的程序作出中止诉讼的决定或裁定。

29.试述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

答:根据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是:

(1)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须以刑事诉讼为前提。

(2)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

(3)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必须是物质损失。

(4)有赔偿请求权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了赔偿请求。

32.简述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答:公诉案件证明责任主要由控诉方即检察机关承担证明责任,公安机关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主要涉及有关的程序法事实;作为例外,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

33.简述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答;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是:

(1)对依法应当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预审。

(2)对依法应当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权进行拘留,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批准或决定的拘留、逮捕负责执行。

(3)对于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及有关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监督或考察。

34.简述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答: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是:

(1)依法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刑事公诉案件,对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

(2)依法直接受理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对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

(3)在审判活动中,有权决定对被告人采取据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措施;

(4)在审判活动中,为调查、核实证据,有全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

(5)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6)依法主持和指挥审判活动,对违反法庭秩序的人,有权予以警告制止,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7)对生效的判决、裁定,依法交付执行机关执行;对罚金、没收财产以及其他有法应有法院执行的判决,有权直接执行;

(8)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依法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

36.立案有哪些条件?

答:

(1)有犯罪事实。有犯罪事实是指有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发生,并且该犯罪事实的存在有一定的证据证明。这是立案的事实条件,也是立案的首要条件。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这是立案的罪责条件

(3)符合管辖的规定,这是立案的管辖权条件。

37.简述控告人对不立案的救济措施。

答:(1)控告人如果对司法、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2)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除申请复议外,也可不经复议而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8.试述简易程序法庭审判的特点。

1)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2)公诉案件检察人员可以不出庭。3)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程序简化。4)应当在受理后20日内审结。

39.简述侦查阶段律师对犯罪嫌疑人帮助的内容。

答:(1)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2)会见犯罪嫌疑人,向其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

(3)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

(4)代理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

(5)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40.简述补充侦察的种类。

答:(1)审查逮捕阶段的补充侦查。(2)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3)发庭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

41简述通缉概念和条件。通缉是指公安机关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活动。

通缉要具备两个条件,1)实质条件,罪该逮捕或者犯有依法应该逮捕的罪行 2)形式条件,有证据证明确已逃跑。

42简述侦查终结的条件

1)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2)证据确实,充分3)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43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内容为:

1)查明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2)审查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3)查明移送起诉的案件,是否属于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4)审查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5)审查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44人民检察院决定提起公诉的条件:(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2)证据确实、充分;(3)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45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起诉的条件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证据足以证实犯罪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46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1)对依法可能判处3清楚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47自诉案件的范围和条件.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即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他人财物案。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受理条件:1)《刑事诉讼法》第176条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可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2)属于本院管辖的3)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的;4)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48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1)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不适用简易程序的自诉案件,可以参照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规定进行。(2)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但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法律明确规定不适用调解。(3)自诉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宣告判决前,自诉人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4)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5)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自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20日以内审结。在被告人已被羁押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公诉案件的审判期限及时结案。

49.裁定,判决和决定的区别

判决是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处理决定。判决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执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判决具有以下三个特性:1)强制性。2)稳定性。3)排他性。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和判决

执行过程中,对诉讼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二者不同之处表现在:1)适用对象不同。判决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裁定主要解决程序问题,只解决部分实体问题。 2)适用范围不同。判决只在审判终结时适用;裁定则适用于整个审判或执行程序的全过程。3)适用方式不同。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裁定可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4)上诉、抗诉期限不同。不服判决的上诉、抗诉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抗诉期限为5日。决定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依法就有关诉讼程序问题所作的一种处理方式。凡是不涉及上诉、抗诉的程序问题,一般采用决定解决。

50.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1)审级不同。第二审程序和第一审程序是两个不同审级的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并对其进行审判的程序;第二审程序则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上诉并对其上诉的案件进行审判的程序。上诉必须是向作出第一审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如果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在法定上诉期限内,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上诉权;但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第二审程序即为终审程序,当事人对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不得再行上诉。

2)审判对象不同。第一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审判的对象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第二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审判的对象不仅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且包括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裁判。

3)审判程序引发的缘由不同。第一审程序是由于行政管理相对一方不服行政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行使起诉权而引起;第二审程序则是由于行政诉讼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裁判行使上诉权而引起。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一方当事人只能是行政管理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提起上诉的当事人可以是第一审程序中的原告,也可以是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还可以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4)审结期限不同。第一审判决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二审判决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

5)审理方式不同。人民法院对第一审行政案件不能进行书面审理,而对第二审行政案件,如果人民法院认为事实清楚,则可以进行书面审理。

6)审判结果不同。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审理终结的行政案件,只能以判决的方式结案;而第二审人民法院对审理的上诉案件,则可作出判决,也可作出裁定。第一审判决的形式包括判决维持、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第二审判决的形式包括维持原判和依法改判,并可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51.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含义。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刑罚的审判原则。但上诉不加刑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第二审人民法院都不能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在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中,第二审法院就不受上诉不加刑的限制。52试述两审终审制的含义。是指一个案件经过第一审人民法院审判后,如果有关的当事人或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抗诉,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并重新作出判决或裁定。经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一经宣告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提出抗诉。

53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案件的处理。按下列情形分别办理: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上诉期满后;3日以内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定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提审后所作的改判为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判决,即为终审判决,不需经过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重新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被告人可以上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抗诉。

54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依法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除外。具体规定体现为: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案件外,地方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和贪污、受贿、走私、投机倒把、贩毒(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除外)、盗运珍贵文物出口案件,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授权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对云南省和广东省的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核准权。

55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虽都属于审判监督性质的程序,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全面审查原审判决、裁定是否正确,通过审理,维护正确的判决、裁定;纠正错误的判决、裁定。但这两种程序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区别表现在:1.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包括已经执行完毕的案件。

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对象,则是判决和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2.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以及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或者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则是享有上诉权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或者是第一审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以及专门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3.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即必须经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已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则对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未作限制,不论上诉人提出什么理由以及理由是否充分,上一级人民法院都必须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4.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法律没有规定期限,只有要改无罪为有罪时,要受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而第二审程序的上诉或抗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如无正当理由而逾期上诉或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则不予受理。5.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案件的法院,既可以是原审的第一审人民法院或第二审人民法院,也可以是提审的上级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审判案件的法院,则只能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线人民法院。6.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法律没有作出不得加重被告人刑罚的规定,因此,重新审理作出判决时,既可以减轻被告人的刑罚,也可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而按照第二审程序审判的案件,必须严格遵守“上诉不加刑”原则,对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改判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审判监督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区别。虽然都是刑事诉讼中的特殊程序,都是实现审判监督的一种方式,但它们也有区别。审判监督程序适用于一切判决、和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而确有错误的案件,包括死刑案件;可以由各级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而死刑复核程序则只适用于判决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死刑;死缓案件;有权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的,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或者经其授权的高级人民法院,等等。死缓曲核准权则由高级人民法院行使。

56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经审判委员会讨论认为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2)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3)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57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1)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

2)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包括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的第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切判决和裁定。

3)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判决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核准的死刑判决。

4)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

58. 暂予监外执行的概念,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由于出现了法定的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的方法。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象仅限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其适用条件是:(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并有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的证明文件的。但是,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人民法院在宣布判决的同时,可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59 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与自诉人在诉讼地位和权利义务上的异同

共同点:

(1)二者都是执行控诉职能的当事人;

(2)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都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4)都有权申请回避

(5)都有权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

(6)都有权对生效判决或裁判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审判

不同点:(1)自诉人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而被害人只能请求公安、检察院立案,但不能自行直接起诉,除非符合170条的规定;(2)自诉人对一审判决不符的有权上诉;而被害人只能请求检察院抗诉(3)自诉人可同被告

人自行和解,而被害人不能(4)自诉人负有举证责任.而被害人可以参加证据调查和质证,申请新的证人到庭.调职新的物证、重新鉴定和勘验.但无举证责任。

60试述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的区别。1)时间不同。延期审理仅适用于法庭审理过程中,而中止审理适用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作出判决前;2原因不同。导致延期审理的原因是诉讼自身出现了障碍其消失依赖于某种诉讼活动的完成;因此,延期审理不能停止法庭审理以外的诉讼活动,而导致中止审理的原因是出现了不能抗拒的情况,其消除与诉讼本身无关,因此,中止审理将暂停一切诉讼活动;3)再行开庭的可预见性不同。延期审理的案件,再行开庭的时间可以预见,甚至当庭即可决定,但中止审理的案件,再行开庭的时间往往无法预见

61试述刑事审判的主要特征。1)审判程序的被动性;2)审判人员的中立性;3)裁判的终局性和权威性,4)诉讼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62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的规定:1)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住处。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63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的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但会见其聘请的律师不需要经过批准。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2020南大社会研究方法第一次作业

作业名称社会研究方法第一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起止时间2020-9-20至2020-10-31 23:59:00 通过分数60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问卷不宜太长,通常以回答者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最多也不要超过() A、5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45分钟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本身,也可以成为社会调查中的() A、研究资料 B、分析单位 C、访问对象 D、观察对象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什么是社会调查?这是每一个尝试做社会调查的人应弄明白的() A、第一件事 B、重要事件 C、核心内容 D、重点方向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社会调查的第二个用处------解释社会现象发生的() A、现状 B、原因 C、趋势 D、状况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抽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样本统计值的描述来勾画出() A、样本状况 B、总体面貌 C、分析形态 D、群体动态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社会调查最经常地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 A、说明 B、追求 C、途径 D、目的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社会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 A、对象 B、目标 C、主体 D、程序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抽样误差就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 A、相似 B、相合 C、误差 D、差异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简称为() A、普查 B、抽查 C、访谈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原创)2012-7-23 20:22阅读(365)赞(6)转载(26)分享(15)评论(13)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此章不是重点内容,能够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即可,课后题可以不用做。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本章是微观的基础性知识,要求理解记忆,掌握供求变动的基本原理,其中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这个知识点高鸿业的教材上貌似没有,要特别注意。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4、5、8、11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5、9、10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本章属于重点知识,其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生活成本指数都是重要的概念,要求能够理解掌握。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2、3、5、6、12 课后练习题: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 第四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除第6部分需求的经验估计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7,其余没有特别重要的 第四章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本章的重点在于根据效用函数求需求函数,掌握此知识点即可。 第五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除第4部分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做10题,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捐赠效应”,即“禀赋效应”。 课后练习题:第6题 第六章生产 都是重要知识点,其中生产函数,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等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1、3、7、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 第七章生产成本 都是重要内容,可能会出计算题。其中经济成本、沉没成本、等成本线、规模经济和规模不

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1、12、13、14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11、12、13 第七章附录生产和成本理论——一个数学的处理 课后题1、2、3可以做做,不难。 第八章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是重点章节,完全竞争市场可能会出计算,生产者剩余、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1、2、3、4、5、10 课后练习题:4、5、10、11 第九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本章是核心知识点,几种模型的福利变化分析,包括图形、原理等必须理解、熟记。很可能会出大题或者是计算题,要能够计算福利变化。本章如果出计算题,难度也不会很大,在做题时要学会结合图形解题,这样比较清晰。 课后复习题:1、2、3、4、6、7、8、9 课后练习题:2、3、7、9、10、12、 第十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本章除第七部分反托拉斯法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出题形式多为名词解释和计算。 课后复习题:1、2、3、6、7、8、9、10、11、12 课后练习题:4(典型题,垄断情况下征税)、6、8、9、11、12、15、18 第十一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本章除搭售和广告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尤其是价格歧视部分,大题小题都有出现的可能,跨期价格歧视和两步消费制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复习题:1、3、5、8 课后练习题:5、9、17、 第十一章附录联合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 本章可以不看 第十二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除第7部分卡特尔之外,其余部分内容都比较重要。垄断竞争部分未出现过大题,寡头垄断中有三个重要的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兰模型,要很好的掌握。其中第6部分囚徒的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也较为重要。 课后复习题:1、4、5、6、7、8 课后练习题:2、3、4、5、6、11、 第十三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复习指导试题及参考答案

年度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 《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复习指导试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检法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调整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4、被害人: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5、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6、送达: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以及有关单位的活动。 7、犯罪嫌疑人:在立案侦查和审查阶段中,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 8、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或自诉人正式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审判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人。 9、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10、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面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合。 11、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 12、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13、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14、诉讼证据:公检法、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15、证据力:是指证据依法能够成为法律上的证据的资格和条件。 16、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即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17、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18、书证:就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的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19、原始证据:凡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0、视听资料: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正经案件情况的资料。 21、直接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 22、诉讼证明:诉讼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23、证明对象:是指司法人员和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在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各种案件事实。 24、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应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25、强制措施:公检法机关为了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26、拘传: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法。 27、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28、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查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依法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对其实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方法。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社会研究方法2016.10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表明社会研究具有( D ) A.目的性B.经验性C.理论性D.社会性 2.以思辨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是( D ) A.社会科学研究B.历史研究 C.心理学研究D.哲学研究 3.应用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C ) A.“是什么”的问题 B. “为什么”的问题 C.“如何做”的问题D.“怎么样”的问题

4.通过调查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这使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A.抽样调查B.重点调套C.定性调查D.典型调查 5.研究选题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选题原则体现了( C )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B.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C.研究视角的新颖性D.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6.在一些微观层次的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研究者要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比较常用的研究方式是( B ) 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 7.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 A ) A.对客观社会现象实质和规律的认识 B.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概括 C.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抽象概括的形式 D.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 8.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A ) A.具有概率性特点B.具有必然性特点 C.通常可直接观察D.通常可直接测量 9.从“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和“张三是人”这两个命题推导出“张三会死”这个新 命题,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中的( A ) A.演绎推理原则B.经验归纳原则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程序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 程序 (一)再审和提审 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重 新审判有再审和提审两种情形。 再审是指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根据再审决定或者再审 指令对案件重新审判的程序。人民法院实行再审,理应严格遵守刑事 诉讼法的相关规定:(1)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的,理应另行组成合议庭 实行。原来审判该案的合议庭成员,理应回避。(2)原来是第一审案件,理应依照第一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能够上诉、抗诉;原 来是第二审案件,理应依照第二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 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提审是指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 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接受同级人民 检察院的再审抗诉后,直接调取原审案卷和材料,并组成合议庭对案 件实行审判的程序。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理 应依照第二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对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以外,人民法院理应制作再审决定书。 (二)开庭审理、不开庭审理与不得加重刑罚的情形 对原审被告人、原审自诉人已经死亡或者丧失行为水平的再审案件,能够不开庭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5条第2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再 审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理应派员出席法庭。

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 告人,其他同案原审被告人不出庭不影响审理的,能够不出庭参加诉讼。 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以外,再审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告人的,不得加重其他同案 原审被告人的刑罚。 (三)开庭前的工作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前,理应实行下列工作: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2.将再审决定书、申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30日前,重大、疑难案 件至迟在开庭60日前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并通知其查阅案卷和准备出庭: 3.将再审决定书或抗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30日以前送达原审被告 人(原审上诉人),告知其能够委托辩护人或者依法为其指定承担法律 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辩护人; 4.至迟在开庭15日前,重大、疑难案件至迟在开庭60日前,通 知辩护人查阅案卷和准备出庭; 5.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7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6.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 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7日以前送达; 7.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7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控辩双方收到再审决定书或抗诉书后,人民法院通知开庭之日前,能够提交新的证据。开庭后,除对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有利的外,人民法院不再接纳新证据。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 第一节 (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1目的性 2经验性 3理论性 4社会性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1社会研究的主体 2社会研究的对象 3社会研究的内容 4社会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主体有: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 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5社会研究者个人 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1现状调查 2态度调查 3因果分析 4预测分析 5对策研究 第二节 (一)社会研究的目的:1探索未知的事物 2验证不确定的知识 3扩展已有的知识 (二)社会研究的意义: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第三节 (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 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1、经验性 2、理论性 3、规范性 4、多样性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第四节 (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收集资料阶段 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一)理论研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是的因果关系和增加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不同:(简答) 1、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其理论抽象的层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2、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 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 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 第二节 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探索性研究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实地考察;2、请教专家;3、查阅资料。 (二)描述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1、描述研究要反映总体状况的一般特征; 2、描述研究也要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的概括。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 (三)解释性研究:是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和研究。 第三节 (一)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普查的主要特点:1、结论确定 2、资料精确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 3、调查项目少 4、工作量大。 (二)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来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19592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1、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通行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与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诉讼主体、诉讼价值、诉讼构造、诉讼职能 4、刑事诉讼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模式及特点 5、刑事诉讼制度:回避制度、当事人制度、辩护制度、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立案管辖 6、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征、法定分类与学理分类 7、刑事程序:立案程序、立案监督;侦查的概念、各种侦查行为、五种强制措施(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概念、适用条件; 8、审查起诉、起诉的含义与条件、不起诉的种类,不起诉的救济方式,补充侦查; 9、审判程序——庭前审查起诉内容,公诉与自诉案件的审理、简易程序、延期审理、反诉、撤诉; 10、法定期限:侦查、强制措施、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再审、简易与普通程序的审限;审判公开、合议庭组成; 11、各种裁决; 12、上诉、抗诉、上诉不加刑;死刑复核程序概念、具体的复核程序; 13、二审程序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再审程序。 14、还需要掌握刑诉法典、高法和高检相应的司法解释、六部委解释。除了课堂上过的法条, 15、这几个条文大家也要注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一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六十二条、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百八十七条等法律条文。 注意:特别程序不纳入的考试范围! 考试主要集中在:刑事诉讼概述——历史——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基本制度——刑事诉讼程序(立案——侦查——起诉——审判)这四个阶段,其中审判涉及到简易与普通;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一审到二审到死刑复核到再审。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知识点汇总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知识点汇总 1、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四辩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6、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准的理论越是好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7、变量: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犯筹、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自变量: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因变量:把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中介变量:指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 8、假设: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9、两种推理方式(1)归纳推理:即从具体的观察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2)演绎推理:即从一般性的理论推演到新的经验性现象。 10、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11、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12、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13、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14、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有关总体分布特征的资料,提供有关总体结构、现象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15、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类型。 16、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17、应用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18、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19、分析单位: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一项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人或事物。 20、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21、横向研究:横向研究也称为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刑事诉讼法学重点概念 1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的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4诉讼参与人:是指除专门机关依其职权办案的人员以外,享受一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而参加诉讼的人。诉讼参与人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两种。 5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6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据此,被害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不具法人资格的其他单位。 7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8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 9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公诉案件中因涉嫌犯罪正在被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的刑事当事人。 10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被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当事人。 11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12辩护:是指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从事实和法律方面反驳控诉,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理由,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1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导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和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基本准则。 14立案管辖:又称部门管辖或职能管辖或案件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15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16审判管辖:是指普通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范围上的分工。 17地区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上的划分。 18专门管辖:全称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管辖,是指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各类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各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就第一审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分工,所要解决的是哪些案件应由专门人民法院审判的问题 19诉讼证据: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20证据力:又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解决的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的资格问题。 21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亦称证据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采性。 22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23自行回避:是指具有法定回避理由之一的有关人员自行主动地提出回避。 24申请回避:是指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有关人员具有法定回避理由而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 25指令回避:是指在应当回避理由的法定人员没有自行回避或被申请回避,公安司法机关的有关组织或负责人发现后,有权作出决定,指令相关人员回避。 26辩护权:是指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辩解,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 27自行辩护: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 28指定辩护:指司法机关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以协助其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29委托辩护: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协助其进行辩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