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主父偃

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深切的谏言严厉的惩罚失策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逃避重罚,敢于直言劝谏,因此不会有失策,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为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要献上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㈡《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凯旋时的军乐∣狩猎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

况且发怒的人是背逆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君主一发怒必杀人,所以圣明的天子会慎重行事。只顾战争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㈢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储藏的粮食和财物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蔽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快意(意动)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飞速的运送粮草

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㈣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追

捕捉∣通“影”

待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人民才忘记了战争的事。

㈤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侵犯边境,抢掠人畜本来∣施以教化

那匈奴他们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侵夺驱驰,以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

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经验

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夫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与外人勾结

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所以《周书》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主父偃 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深切的谏言严厉的惩罚失策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逃避重罚,敢于直言劝谏,因此不会有失策,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为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要献上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㈡《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凯旋时的军乐∣狩猎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 况且发怒的人是背逆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君主一发怒必杀人,所以圣明的天子会慎重行事。只顾战争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㈢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储藏的粮食和财物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蔽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快意(意动)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飞速的运送粮草 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各单元重点知识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 1.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3思想品德 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 欣赏“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谏伐匈奴书

天下既定 汉武帝:人足、兵革备 扩充疆土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 主父偃:“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1页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2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具体分析主父偃是如何打动汉武帝,使他改变攻伐匈奴的治国方略 二、授课过程 1、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寻找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2、请同学们说说汉高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 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 6、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帝攻伐匈奴的过程 (板书):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

——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 ——天下始叛 学生根据文本找寻答案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讨论) 导入课文 学习鉴赏知识 让学生明确,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鉴赏准备 学习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3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 三、小结本课内容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分享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 一、字、词篇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dāng)业已(yǐ)绥(suí)靖(jìng)阌(wén)乡聿(yù)鄂(è)豫(yù) 阻遏(è)疟子(yàozi)寒噤(jìn)蹿(cuān)仄(zè)歪(wāi)张皇(huáng)失措尖利 能耐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拂(fú)晓瓦砾(lì)地窖(jiào)鞠(jū)躬(gōng) 颤(chàn)巍巍(wēi)箧(qiè)赃物制裁荡然无存纳粹(cuì)肃穆荒谬(miù)健忘 第二单元 谋(móu)死鼹(yǎn)鼠切切(qiè)察察(chá)絮(xù)说顺顺流流辟(pì)头苌(cháng)浯(wú)震悚(sǒng)干戚图赞懿(yì)皋(gāo)骇 (hài)掳(lǔ)疮(chuāng)疤(bā) 诘(jié)问渴慕(mù)疏懒霹(pī)雳(lì)孤孀(shuāng)差(chāi)使狼籍簌簌(sù)典质惨淡赋闲勾留迂(yū)蹒(pán)跚(shān)拭(shì)擦颓(tuí)唐触目伤怀 琐屑情郁(yù)于中大去交卸(xiè)凹凼(dàng)尴(gān)尬(gà)烦躁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杨绛(jiàng)塌(tā)败默存伛(yǔ)翳(yì)滞(zhì)笨愧(kuì)怍(zuò) 攥(zuàn)荒僻(pì)取缔(dì)骷髅克扣接济(jì)唏(xī)嘘(xū)稀罕噩(è)耗呵斥焦灼(zhuó)伎(jì)俩(liǎng)颠(diān)沛(pèi)吊(diào)唁(yàn)文绉绉(zhōu) 长途跋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第三单元 郦(lì)道元匀称(chèn)佥(qiān)惟妙惟肖(xiào)雄跨雄姿残 损古朴推崇 巧妙绝伦刹(chà)那驻(zhù)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史诗轩(xuān)榭(xiè)胸中有丘壑(hè)嶙(lín)峋(xún)广漆(qī)败笔镂空 (lōu)蔷薇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斗拱额枋(fāng)藻井御(yù)道磬(qìng)鎏(liú) 金雍(yōng)正攒(zǎn)鳖(biē)头琉璃蟠(pán)龙中轴线金銮 殿天井伧(cāng)俗得体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雅俗之分 第四单元 竺(zhú)可桢(zhēn)孕育翩(piān)然销声匿(nì)迹风雪载(zài)途农谚榆叶连翘衰草连天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蟾蜍鄞(yín)囊 (náng)克隆繁衍胚胎鳞片 脊(jǐ)椎(zhuī)两栖(qī)相安无事鸟臀(tún)目恐龙铱(yī)潮汐褶(zhě)皱(zhòu)核磁共振遗骸(hái)劫难(nàn)致密追溯(sù)天衣无缝物种归咎(jiù)藩(fān)篱啸(xiào)聚山林失衡栖(qī)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山川景色的奇美,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陶弘景便是这样的人。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赏析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 27 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 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 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 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 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 高高的山峰插入云 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 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 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7李将军列传 课文全译

李将军列传课文全译 支菊生译注 【说明】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

北京版-语文-高一-《谏伐匈奴书》课文分析素材

谏伐匈奴书分析 臣闻(听说)明主(圣明君主)不恶(厌恶)切谏(深切的谏言)以(连词,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严厉的惩罚)以直谏,是故(因此)事无遗策(失策)而(连词,表递进)功流(功业流传)万世。今臣不敢隐忠(形容词作名词,忠心)避死,以效(献,呈献)愚计,愿陛下幸赦而(连词,表递进,并且)少察之。 第一段:言明君臣本分,为进谏张本。(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 《司马法》曰:“国虽(即使)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已经)平,天子大恺,春(名词作状语)搜秋(名词作状语)狝,(在春秋狩猎练兵)诸侯春(名词作状语)振旅(整顿军队),秋(名词作状语)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判断句)兵者凶器也,(武器是不祥的器物,判断句,)争者末节(节操卑劣)也。古之人君一(一旦)怒必伏(动词使动,使……倒下)尸流血,故圣王重(慎重)行之。夫务(追求)战胜,穷(穷尽)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二段:引证,引《司马法》阐明基本观点:反好战,不忘战,二者皆为立国之策。 昔秦皇帝任(介词,凭借)战胜之(助词,的)威,蚕(名词作状语)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名词作状语)举(行动,飞翔),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连词,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把……作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连词,承接)守也。胜必弃之(代词,他们),非民父母也。靡敝(使动)中国,甘心(意动,把……当作快意之事)匈奴,非完(完美)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使动)地千里,以(连词,把)河(黄河)为境。地固(本来)泽卤,不生五谷。然后(这样以后)发天下丁男以(连词,来)守北河。暴(使动)兵露(使

北京版-语文-高一-素材 谏伐文言知识

《谏伐匈奴书》文言知识 一、文言基础 (一)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 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5.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6.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7.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8.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9.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10.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11.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12.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13.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6.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7.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8.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答谢中书书》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答谢中书书》字词批注译文知识点整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答:回复。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12、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14、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5、奇:指山水之奇异。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就答谢中书书(动作名,书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 一词多义: 夕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 乱: 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 重点句子的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谏伐匈奴书翻译打印

《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 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深切的谏言严厉的惩罚失策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逃避重罚,敢于直言劝谏,因此不会有失策,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为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要献上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㈡《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凯旋时的军乐∣狩猎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 况且发怒的人是背逆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君主一发怒必杀人,所以圣明的天子会慎重行事。只顾战争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㈢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储藏的粮食和财物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蔽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快意(意动)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飞速的运送粮草 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㈣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追.捕捉∣通“影” 待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 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 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 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 表现一年之美,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

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 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 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 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 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 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 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 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翻译: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严厉的惩罚,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帝王不会办事失策以至于功业流传万世。现今我不敢隐瞒忠心来逃避死亡,所以献上自己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注意一下。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及答案原文及翻译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及 答案原文及翻译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 一、课内检测(选择题每题3分,共23分) 1.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5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2)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21世纪教育网 (3)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 (4)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 (5)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文言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B.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C.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D.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

也相同的一项() A. 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 B.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C.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D.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4.指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的一项() A.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B.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C.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D. 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重诛:残暴的杀害。 B.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大恺:周天子打仗凯旋时所奏的军乐。 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功齐:功业与相等 D. 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末节:节操卑劣 6.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谏伐匈奴书》 ——动人春色不需多(一篇精妙的反战谏书) 编写人复核人审批人 第37课时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①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②关于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之说,在齐地受排挤。直到《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青云。但后世人对他的诟病,往往会通过这一段记录而流露出来:“……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太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已。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反映了他在钱财上的贪婪,在报复心理上的决绝。最终他也因此被公孙弘等人族灭。 他一生中的大事记有以下四点,对于我们领悟课文也大有裨益。 1.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后来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 2.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 3.主父偃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在必修一《游侠列传》中有记载),打击了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除后顾之忧。 ③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介绍对匈奴政策 有三个阶段“(秦)蒙恬——(汉初)刘邦——(汉中)刘彻”。 蒙恬攻打匈奴的效果是明显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高祖时代,匈奴逐渐又形成气候,进犯汉边境。为解决边塞问题,汉高祖出兵攻打匈奴,却被包围了七天七夜(“白登之围”),幸亏陈平用计解围才脱险.后来就派刘敬缔结了和亲之策。 汉武帝即位后终止和亲,国势日强,为去除心病,决定再次出兵匈奴。但初次出兵,兵败而归。《谏伐匈奴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上的。 ⑤、什么是谏书? 谏书是用于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谏”的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 知识梳理: 1、《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编撰的一部体史。《汉书》与《》、《》、《》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不恶切谏幸赦而少察之 天子大恺春蒐秋狝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

10、《短文两篇》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 ..()俱.()备。晓.()..()。青林翠竹,四时 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 ..()。庭下 ..()步于.()中庭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归纳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一词多义 与:未得能有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四、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仰观俯察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5、“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6、《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10、“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0、《短文两篇》答案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主父偃(?~公元前126),两汉齐国临淄人,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家、辩士之说,到中年时,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但都未受到礼遇,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卫青向武帝美言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称为“三巨头”,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著作等身,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课文分析 1.《谏伐匈奴书》 秦汉时期,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一直不断,双方时战时和,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是不主张对匈奴作战的,他引经据典,态度恳切,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开篇,主父偃先从君臣的本分谈起,既为汉武帝戴上了一个“明主”的光环,也表明了此次进谏是忠臣之举,暗示汉武帝要容忍他所提出的不合心意的主张,为自己后面的进谏作了铺垫。接着,作者又引用了《司马法》中的论断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好战”和毋“忘战”都是立国之策,而这里要强调的是前者,因此引用此句之后,作者对行文稍加调整,指出昔日的圣王练兵只是为了不忘战,而真正发动战争时却又慎之又慎,这样,“好战必亡”的观点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和凸现。 下面,为了说明问题,作者又列举了先朝以及当朝的故事作为论据,指明讨伐匈奴的各种弊端。他首先抓住了当时汉朝官方恐惧劳民伤财的普遍心理,随后又着重描述了蒙恬率兵攻打匈奴之后不堪的状况,即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人民的伤亡和物资的消耗皆十分可观,令人痛心。“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这样的后果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而之后作者对高帝征伐匈奴失利的教训总结更是震动了汉武帝,让他引以为戒。 最后,说罢先朝及当代的得失教训,作者作了总结,围绕的重点还是在于攻打匈奴得不偿失和长期用兵日久生变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是对匈奴作战的困难所在,又是汉武帝最为担心的。作者从此入手,把握住了汉武帝的心理,鉴察古今,明确了自己上书谏言的本意,气势宏大又恪守君臣之礼,进退有度。 这篇文章主张明确,论证充分,行文张弛得法,条理分明,既是一篇臣子给皇帝的政策谏疏,又是一篇十分典型的论说文。 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二战开始以后,纳粹德国疯狂地在欧洲实行侵略和扩张,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不顾战前同苏联签署的《苏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