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谏伐匈奴书》

——动人春色不需多(一篇精妙的反战谏书)

编写人复核人审批人

第37课时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①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②关于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之说,在齐地受排挤。直到《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青云。但后世人对他的诟病,往往会通过这一段记录而流露出来:“……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太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已。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反映了他在钱财上的贪婪,在报复心理上的决绝。最终他也因此被公孙弘等人族灭。

他一生中的大事记有以下四点,对于我们领悟课文也大有裨益。

1.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后来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

2.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

3.主父偃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在必修一《游侠列传》中有记载),打击了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除后顾之忧。

③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介绍对匈奴政策

有三个阶段“(秦)蒙恬——(汉初)刘邦——(汉中)刘彻”。

蒙恬攻打匈奴的效果是明显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高祖时代,匈奴逐渐又形成气候,进犯汉边境。为解决边塞问题,汉高祖出兵攻打匈奴,却被包围了七天七夜(“白登之围”),幸亏陈平用计解围才脱险.后来就派刘敬缔结了和亲之策。

汉武帝即位后终止和亲,国势日强,为去除心病,决定再次出兵匈奴。但初次出兵,兵败而归。《谏伐匈奴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上的。

⑤、什么是谏书?

谏书是用于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谏”的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

知识梳理:

1、《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编撰的一部体史。《汉书》与《》、《》、《》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不恶切谏幸赦而少察之

天子大恺春蒐秋狝

靡敝中国泽卤

暴兵露师踰河而北

飞刍輓粟黄、腄、琅邪

一石从之如搏景

天下亡干戈之事系虏单于

3、、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不恶切谏以效愚计

幸赦而少察之怒者逆德

故圣王重行之务战胜

穷武事秦皇帝任战胜之威务胜不休轻兵深入

地固泽卤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死者不可胜数兵革不备

负海之郡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天下始叛秦

略地于边从之如搏景

臣窃危之适足以结怨深仇

不比为人虞夏殷周之统

事苦则虑易此得失之效

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

第38课时学习目标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并区别其古今意思

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2、靡敝中国

3、以河为境

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5、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2、从之如搏景

3、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蚕食天下

2、靡敝中国

3、甘心匈奴

4、臣窃危之

5、兽聚而鸟散

6、禽兽畜之

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

8、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9、道死者相望

10、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11、高帝悔之

四、区分下列虚词的不同意义

适足以结怨深仇

今以陛下之盛德攻匈奴

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运粮以行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岂人众之不足

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

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略地于边

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国虽大,好战必亡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

五、分析句式特点

1、兵者凶器也。

2、胜必弃之,非民父母。

3、此得失之效也。

4、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5、略地于边

六、翻译句子

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2、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3、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4、“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5、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

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思考:诵读课文,请概括每段的内容

明确:1、从君臣本分出发,为进谏张目。

2、反“好战”,毋“忘战”,为立国之策。

3、言始皇拒谏李斯的旧事,详陈匈奴不可伐。

4、言当朝高帝教训,再证匈奴不可伐。

5、说匈奴本性和历代先王对匈奴的态度,阐明伐匈奴的危险。

第39课时学习目标

探究展示、提升

探究一:1、请写出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2、请找出汉高祖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

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

探究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事例?

明确: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2、一是秦始皇攻打匈奴兵败的事例(秦始皇建立了赫赫功业,功盖三代,不听

李斯劝谏,民怨国亡)二是汉高祖平成之围受辱(有平定天下的功业,攻伐匈奴却兵败受辱)

3、都是功业显赫的君王,攻伐匈奴却同遭失败,一古一今,两相对照,使论证更具

说服力——论据典型,有力。

探究三: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

明确: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第1段:溢美对方,表陈心迹。将自己和汉武帝放置在“明主、贤臣”的光环下,避免杀身之祸。

第2段:引经据典,巧妙生发。借兵书提出:反好战,毋忘战。但具体阐释时颠倒顺序,先谈“毋忘战”,再用递进关系将重点落实于“反好战”。

第3段:以史为鉴,详陈弊端。打匈奴的弊端表现为:第一,难得而制(无法实现对匈奴土地和人民的有效控制);第二,运输困难,难以补给;第三,土地贫瘠,用处不大;第四,戍守难度大,劳民;第五,国内压力大,伤财。这些弊端虽然是李斯分析给秦始皇听的,但是恰好是主父偃的忧虑所在,使得自己言之有物。

第4段:以史为鉴,另有侧重。都是列举秦始皇、汉高祖好战之弊,但又小有不同。前者详细,后者简略;前者的结果是亡国,后者的结果是“无干戈”;前者是纯负面事例,后者则有“知错就改”的正面意义。这一切,均因为前者是前朝故事,后者是本朝新痛,所以对秦皇帝可以尽情笔伐,说得透,说得狠,且不留情面,对高祖皇帝却只能点到即止,顾及分寸。但“白登之围”是西汉统治者切肤之痛,在此出现可以想见对汉武帝的震撼力。

第5段:汪洋恣肆,重申弊端。这一段作者引用《孙子兵法》《周书》,用尉佗、章邯的事例为例证,用虞夏殷周之统和近代之失对比,都是为了再次强调伐匈奴的弊端:第一,劳民伤财;第二,兵久变生。在两者中,后者是千钧之笔。尤其是尉佗、章邯两人,曾经都为秦将,后来在战争动乱中逐渐成为地方势力,拥兵自重,而最终尉佗投降给汉,章邯投降了项羽。这两例,对于一直担心地方豪强作乱,一直致力于削藩的汉武帝来说,应该是触到内心最痛处了。

拓展:主父偃进谏

进谏前: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进谏: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进谏后: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写作训练:主父偃提出:“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对于这句话

课堂小结: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

谏伐匈奴书(文章+解释对照版)

《谏伐匈奴书》主父偃 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深切的谏言严厉的惩罚失策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逃避重罚,敢于直言劝谏,因此不会有失策,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为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要献上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㈡《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凯旋时的军乐∣狩猎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 况且发怒的人是背逆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君主一发怒必杀人,所以圣明的天子会慎重行事。只顾战争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㈢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储藏的粮食和财物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蔽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快意(意动)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飞速的运送粮草 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3思想品德 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 欣赏“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谏伐匈奴书

天下既定 汉武帝:人足、兵革备 扩充疆土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 主父偃:“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1页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2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具体分析主父偃是如何打动汉武帝,使他改变攻伐匈奴的治国方略 二、授课过程 1、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寻找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2、请同学们说说汉高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 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 6、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帝攻伐匈奴的过程 (板书):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

——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 ——天下始叛 学生根据文本找寻答案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讨论) 导入课文 学习鉴赏知识 让学生明确,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鉴赏准备 学习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3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 三、小结本课内容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7李将军列传 课文全译

李将军列传课文全译 支菊生译注 【说明】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

北京版-语文-高一-《谏伐匈奴书》课文分析素材

谏伐匈奴书分析 臣闻(听说)明主(圣明君主)不恶(厌恶)切谏(深切的谏言)以(连词,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严厉的惩罚)以直谏,是故(因此)事无遗策(失策)而(连词,表递进)功流(功业流传)万世。今臣不敢隐忠(形容词作名词,忠心)避死,以效(献,呈献)愚计,愿陛下幸赦而(连词,表递进,并且)少察之。 第一段:言明君臣本分,为进谏张本。(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 《司马法》曰:“国虽(即使)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已经)平,天子大恺,春(名词作状语)搜秋(名词作状语)狝,(在春秋狩猎练兵)诸侯春(名词作状语)振旅(整顿军队),秋(名词作状语)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判断句)兵者凶器也,(武器是不祥的器物,判断句,)争者末节(节操卑劣)也。古之人君一(一旦)怒必伏(动词使动,使……倒下)尸流血,故圣王重(慎重)行之。夫务(追求)战胜,穷(穷尽)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二段:引证,引《司马法》阐明基本观点:反好战,不忘战,二者皆为立国之策。 昔秦皇帝任(介词,凭借)战胜之(助词,的)威,蚕(名词作状语)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名词作状语)举(行动,飞翔),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连词,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把……作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连词,承接)守也。胜必弃之(代词,他们),非民父母也。靡敝(使动)中国,甘心(意动,把……当作快意之事)匈奴,非完(完美)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使动)地千里,以(连词,把)河(黄河)为境。地固(本来)泽卤,不生五谷。然后(这样以后)发天下丁男以(连词,来)守北河。暴(使动)兵露(使

北京版-语文-高一-素材 谏伐文言知识

《谏伐匈奴书》文言知识 一、文言基础 (一)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 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5.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6.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7.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8.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9.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10.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11.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12. 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13.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1.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2.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6.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7.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8.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谏伐匈奴书翻译打印

《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 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深切的谏言严厉的惩罚失策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逃避重罚,敢于直言劝谏,因此不会有失策,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为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要献上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㈡《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凯旋时的军乐∣狩猎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用以表示不忘战争。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不祥的器物节操卑劣 况且发怒的人是背逆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君主一发怒必杀人,所以圣明的天子会慎重行事。只顾战争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㈢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储藏的粮食和财物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蔽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快意(意动)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得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 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飞速的运送粮草 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㈣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追.捕捉∣通“影” 待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翻译: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严厉的惩罚,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帝王不会办事失策以至于功业流传万世。现今我不敢隐瞒忠心来逃避死亡,所以献上自己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注意一下。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及答案原文及翻译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及 答案原文及翻译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 一、课内检测(选择题每题3分,共23分) 1.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5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2)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21世纪教育网 (3)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 (4)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 (5)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文言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B.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C.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D.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

也相同的一项() A. 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 B.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C.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D.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4.指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的一项() A.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B.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C.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D. 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重诛:残暴的杀害。 B.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大恺:周天子打仗凯旋时所奏的军乐。 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功齐:功业与相等 D. 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末节:节操卑劣 6.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谏伐匈奴书》 ——动人春色不需多(一篇精妙的反战谏书) 编写人复核人审批人 第37课时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①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②关于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之说,在齐地受排挤。直到《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青云。但后世人对他的诟病,往往会通过这一段记录而流露出来:“……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太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已。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反映了他在钱财上的贪婪,在报复心理上的决绝。最终他也因此被公孙弘等人族灭。 他一生中的大事记有以下四点,对于我们领悟课文也大有裨益。 1.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后来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 2.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 3.主父偃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在必修一《游侠列传》中有记载),打击了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除后顾之忧。 ③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介绍对匈奴政策 有三个阶段“(秦)蒙恬——(汉初)刘邦——(汉中)刘彻”。 蒙恬攻打匈奴的效果是明显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高祖时代,匈奴逐渐又形成气候,进犯汉边境。为解决边塞问题,汉高祖出兵攻打匈奴,却被包围了七天七夜(“白登之围”),幸亏陈平用计解围才脱险.后来就派刘敬缔结了和亲之策。 汉武帝即位后终止和亲,国势日强,为去除心病,决定再次出兵匈奴。但初次出兵,兵败而归。《谏伐匈奴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上的。 ⑤、什么是谏书? 谏书是用于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谏”的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 知识梳理: 1、《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编撰的一部体史。《汉书》与《》、《》、《》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不恶切谏幸赦而少察之 天子大恺春蒐秋狝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谏伐匈奴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主父偃(?~公元前126),两汉齐国临淄人,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家、辩士之说,到中年时,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但都未受到礼遇,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卫青向武帝美言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称为“三巨头”,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著作等身,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课文分析 1.《谏伐匈奴书》 秦汉时期,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一直不断,双方时战时和,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是不主张对匈奴作战的,他引经据典,态度恳切,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开篇,主父偃先从君臣的本分谈起,既为汉武帝戴上了一个“明主”的光环,也表明了此次进谏是忠臣之举,暗示汉武帝要容忍他所提出的不合心意的主张,为自己后面的进谏作了铺垫。接着,作者又引用了《司马法》中的论断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好战”和毋“忘战”都是立国之策,而这里要强调的是前者,因此引用此句之后,作者对行文稍加调整,指出昔日的圣王练兵只是为了不忘战,而真正发动战争时却又慎之又慎,这样,“好战必亡”的观点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和凸现。 下面,为了说明问题,作者又列举了先朝以及当朝的故事作为论据,指明讨伐匈奴的各种弊端。他首先抓住了当时汉朝官方恐惧劳民伤财的普遍心理,随后又着重描述了蒙恬率兵攻打匈奴之后不堪的状况,即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人民的伤亡和物资的消耗皆十分可观,令人痛心。“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这样的后果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而之后作者对高帝征伐匈奴失利的教训总结更是震动了汉武帝,让他引以为戒。 最后,说罢先朝及当代的得失教训,作者作了总结,围绕的重点还是在于攻打匈奴得不偿失和长期用兵日久生变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是对匈奴作战的困难所在,又是汉武帝最为担心的。作者从此入手,把握住了汉武帝的心理,鉴察古今,明确了自己上书谏言的本意,气势宏大又恪守君臣之礼,进退有度。 这篇文章主张明确,论证充分,行文张弛得法,条理分明,既是一篇臣子给皇帝的政策谏疏,又是一篇十分典型的论说文。 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二战开始以后,纳粹德国疯狂地在欧洲实行侵略和扩张,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不顾战前同苏联签署的《苏德

《谏伐匈奴书》 译文

主父偃《谏伐匈奴书》翻译: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敢于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的人没有好下场.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

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大概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人民才忘记了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

司马迁的战争观(一)

第23卷第1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0年1月V ol 23, No 1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 司马迁的战争观(一) 丁万武,王俊杰 (军械工程学院人文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03) 摘要: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他的战争 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对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及民族战争等有深刻的见解。 司马迁的战争观直到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战争观;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民族战争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0)01-0028-06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0.01.00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13141986.html,获得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非一般书生可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司马迁的战争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程金造《史记管窥》首次论述了司马迁的兵学;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吸收程氏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司马迁的战争观;宋嗣廉《司马迁兵学纵横》对司马迁的兵学思想也有全面论述。在吸收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再向前推进一步。 一、战争起源:“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战争是“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2],它就像一个幽魂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到处游荡。一般而言,人们视之如瘟疫、避之若寇仇。人类从古到今不知做了多少同类相残的事情,让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理性”也并未能阻止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原因何在?战争究竟因为什么而起源?司马迁在《律书·序》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3]1240: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司马迁将战争的起源与人的“情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动物界的争斗一样,都是因“喜”“怒”之气而生。连口含利齿、头戴犄角的野兽受到侵犯时都会反扑,人在愤怒时也会施加恶毒手段。司马迁从人性的角度来揭示战争的起因,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见识。 司马迁的这种“人性战争起源说”也是渊源有自,我们从《大戴礼记·用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思想渊源[4]: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子曰:“伤害之生久矣,与民皆生。……蜂虿挟螫而生见害,而校以卫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 乱人兴之丧厥身。”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丁万武(1966- ),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谏伐匈奴书

二、通假字: 1、十有余年:同“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2、终不能逾河而北:同“逾”,越过。 3、从之如搏景:通“影”,影子。 4、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同“无”,没有。 5、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以: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表示目的的连词,来。 2、运粮以行: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3、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介词,凭借。 兵:1、兵者凶器也:兵器。 2、轻兵深入:军队。 3、且夫兵久则变生:战争。 行:1、故圣王重行之:做。 2、运粮以行:行军。 3、秦政不行:推行,施行。 所以:1、所以不忘战也:用来……的办法。 2、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以(之)为。把……当作。 3、此臣之所以大恐也:……的原因。 得:1、难得而制:得到,获得。 2、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能够。 四、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使……开阔。 (2)靡敝中国:使……疲惫不堪。 (3)却地千里:使……后退。 (4)暴兵露师:使……暴露。 (5)必伏尸流血:使……倒下。 2、名词作动词:终不能逾河而北:北进。 3、名词作状语: (1) [蚕]食天下:像蚕一样。 (2)[兽]聚而[鸟]散:像野兽一样;像鸟一样。 (3)[禽兽]畜之:像禽兽一样。 (4)迁徙[鸟]举:像鸟一样。 (5)[日]费千金:每天。 4、意动用法: (1)甘心匈奴:以……为快意,把……作为快意之事。(2)臣窃危之:认为……危险,对……感到危险。 (3)高帝悔之:对……感到后悔。 五、古今异义: 1、兵者凶器也:不祥的器物。 2、并吞战国:交战的国家。 3、不足以为利:把(它)当作。 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这以后。

古式应用文

五四、 、 婚祭丧轴喜文事对备选联…………………………………………………………………⑾⑽ 三、 ⑥报丧日事帖帖式式…………………………………………………………………………⑼ ⑻⑤⑷请亲祭家酒过帖式路帖…式……………………………………………………………… ⑻ ⑺⑶⑵请婚媒喜人事帖式帖式…………………………………………………………………… ⑹ ⑸二⑴、普帖通式帖种式类…………………………………………………………………………⑸ … ⑸一、 请排帖称呼…… …次… …………………………… ⑴ 书名曰:增注古式应用文: 下存 ;用祖慈父尚命下存;用重父庆母俱下存 。 用俱庆 背 面 (请男宾) 注: 请帖下款、父存用严命下;母 普 正 通 面: 请 帖 格 式: 背 面:( 请 女宾)篇二:古今应用文

新高度家教 古今应用文 ⅰ学习目标 1.了解谏疏、演说、悼词、书信等古今应用文的基本特点。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鉴赏关键词语,感受文字动人之处。 4.整合相关知识,感悟作品内涵。 5.能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探究作品特点,力求有所发现和创新认识。 ⅱ学习诊断 5.谏伐匈奴书 【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告诫纳谏文韬武略 b.迁徙靡弊引经据典 c.粮饷辅佐 d.帷募恪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不能踰河而北.b.不足以偿天下之费.c.将吏相疑而外市. d.愿陛下孰记之而加察焉.3 ②蚕食天下. ③海内为一. (买)甘心:却:北:兽:危:() ()() 鸟: ④禽兽.. 4 ②从之如搏景③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5.辨析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 ③却地千里,以河为境.所以: ()()() 新高度家教 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②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相: ①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 ②将吏相疑而外市().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①怒者逆德也()②转输北河()③略地于边()④夫匈奴无城郭之居()【课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可胜数,终不能踰 粟,起于黄、腄 “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高帝不听,遂至代谷, 7 ) a b .c..8 )..b威.外而欲击之.c.难得而制.率三十钟而致一石.d.海内为一. 以河为境. 9.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a.功齐三代 b.不足以为利 新高度家教 c.略地于边 d.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10.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谏伐匈奴书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谏伐匈奴书》教案

谏伐匈奴书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谏伐匈奴 书》教案 汉代的徐乐在《谏伐匈奴书》被编入高中语文必修三北京版的教材书中,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谏伐匈奴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谏伐匈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3思想品德 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

欣赏“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 板书设计 谏伐匈奴书 天下既定 汉武帝: 人足、兵革备 扩充疆土 秦帝:人足、兵革备 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 攻匈奴 天下始叛 主父偃:“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编号 北京165中学教案 第 1页 编号北京165中学教案第2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具体分析主父偃是打动汉武帝,使他改变攻伐匈奴的治国方 略 二、授课过程 1、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寻找秦帝攻伐匈奴的条有那些? 2、请同学们说说汉高帝攻伐匈奴的条有那些?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有那些?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相类似的是谁? 5、主父偃是评价秦帝攻伐匈奴? 6、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帝攻伐匈奴的过程 (板书):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 终不能 人不足、兵革不备 攻匈奴 天下始叛 学生根据文本找寻答案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讨论) 导入课文

高中语文 《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 北京版必修3

北京版必修三《谏伐匈奴书》同步练习 一、课内检测(选择题每题3分,共 23分) 1.给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5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2)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 )21世纪教育网 (3)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 ( ) (4)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 (5)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文言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B. 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C. 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D.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靡敝中国,甘心 ..匈奴,非完计也”相同的一项() A. 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 B.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C.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D.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 ..中国 4.指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的一项() A.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B.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C. 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 D. 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重诛:残暴的杀害。 B.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大恺:周天子打仗凯旋时所奏的军乐。 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功齐:功业与……相等 D. 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末节:节操卑劣 6.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 A. 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B. 彼奇人也,不敢近。 C. 问:“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 D. 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7. 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作者针对伐匈奴一事,结合历史教训和国家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阐明了“匈奴不可伐”的论点。文章语言含蓄委婉,张弛有度,理据结合,说明透彻深辟。 B.文章第一段首先从“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此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躲

谏伐匈奴书文言知识整理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词语: 1、切谏:深切的谏言。 2、重诛:严厉的惩罚。 3、将吏相疑而外市:对外勾结。 4、末节:节操卑劣。 5、飞刍輓粟:牛马所食的粮草。 6、固不程督:本来。 二、通假字: 1 2 3 4 5 三、一词多义: 以: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表示目的的连词,来。 2、运粮以行: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3、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介词,凭借。 兵:1、兵者凶器也:兵器。 2、轻兵深入:军队。 3、且夫兵久则变生:战争。 行:1、故圣王重行之:做。

2、运粮以行:行军。 3、秦政不行:推行,施行。 所以:1、所以不忘战也:用来……的办法。 2、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用来……的办法。 3、此臣之所以大恐也:……的原因。 得:1、难得而制:得到,获得。 2、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能够。 四、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使……开阔。 (2)靡敝中国:使……疲惫不堪。 (3)却地千里:使……后退。 (4)暴兵露师:使……暴露。 (5)必伏尸流血:使……倒下。 2、名词作动词:终不能踰河而北:北进。 3、名词作状语: (1) [蚕]食天下:像蚕一样。 (2)[兽]聚而[鸟]散:像野兽一样;像鸟一样。 (3)[禽兽]畜之:像禽兽一样。 (4)迁徙[鸟]举:像鸟一样。 (5)[日]费千金:每天。 4、意动用法: (1)甘心匈奴:以……为快意,把……作为快意之事。(2)臣窃危之:认为……危险,对……感到危险。 (3)高帝悔之:对……感到后悔。

五、古今异义: 1、兵者凶器也:不祥的器物。 2、并吞战国:交战的国家。 3、不足以为利:把(它)当作。 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这以后。 5、靡敝中国:中原。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得失之效也。 2、兵者凶器也。 3、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4、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5、盖天下始叛也。 (二)状语后置: 1、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2、略地于边。 3、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 (三)定语后置: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四)省略句: 1、转输(于)北河。 2、不足以(之)为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