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慧

【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

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

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而要做到这些,政府信用必不可少,此外,科学的决策化、民主化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正、公开、透明,不紧取决于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更取决于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

3、政府公信力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因为政府公信力直接影响着政府的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政府是否合法的根本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又来源于政府本身的信用情况。如果政府拥有良好的信用,则有利于增进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形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局面,这样,,为政府正常有序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此外,由于政府权力又由人民赋予,政府讲信用之前首先要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公信力还是政府权威的重要来源,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的表现,权威意味着人民群众心甘情愿服从政府的领导,认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为,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基础。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目的是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诚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作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公信力要求政府是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正义、公平、民主的价值理念,这恰好与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的诉求相吻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制度来提高政府的政治权威,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4、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支撑

政府公信力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安康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起点,政府公信力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而信用规则的制定,市场主体对规则的履行又依赖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最根本的表现是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确保和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地位,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而政府信用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政府信用还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物质财富,因为讲信用的政府执法公正,信息公开,这就可减少市场经济主体的信息搜寻费用、沟通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行政成本也间接地增加了物质财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

5、政府公信力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政府公信力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信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助推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信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信用至上”、“信誉为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其主要内容

是确认和信奉信用是公民立身立业之本、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国家昌盛繁荣之本的意思,信用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信用体系核心的政府信用,其对全社会的信用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一个社会道德标尺的确立,必然是比照这个社会的领导群体来确定的。没有信用的政府,就不可能有守信用的公民,也就不可能建设一个信用社会,社会和谐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所以,作为官德的一个基本内容,信德对民风和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为政者守诚讲信,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就能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人民重视信用。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能提高全社会的诚信道德,培养社会的信用意识,有助于信用从狭义性、功利性向本原性的提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信用文化的发展。

6、政府公信力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

府公信力是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讲信用的政府是责任政府,生态责任是政府信用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资源消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得到持久的资源支持,后代人的发展权也将受到严重损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化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生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类滥用自然、涸泽而渔的方式损害了文明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了生态文明,一切文明也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所以,近年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代际公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都被政府奉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二、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也有上升趋势。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我们还应该看到,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1、政府信息不公开。当前,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这一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一些领导片面地认为只有公开正面信息,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开负面信息,就不利于社会稳定,于是,就只采取公开正面信息,不公开负面信息的措施。当人民群众面对紧急的公共事件时,政府却不出面、不作为,只听信谣言,其次,政府信息公开没有一个规范的比照标准,虽然我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也还不够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也没有法律保障,例如信息公开完全按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喜好,哪些信息该公开,该以什么方式公开;哪些信息不公开,且在规定多长时间内不准公开等等。

2、政府行为失范,责任意识淡薄。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尤其是如何行使行政权力方面,官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或本部门利益进行管理,缺乏必要的、合理的监督,加大了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其次,政策变动快,稳定性差,再次,政绩造假,责任意识淡薄。有些政府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而进行数据造假,搞形象工程等偏离了执政为民的轨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之不理,破坏了政府形象,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3、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严重。腐败的实质和核心是以权谋私,也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近年来,腐败案例不断增多,违法人员也逐年增多,这已经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了。腐败将破坏政治体系运行的合法性基础,降低政府工作效率,减少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在我国,由于“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严重,对领导人的权力监督问责机制不够完善,民主意识也相对薄弱,所以腐败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政府也在加大反腐的力度,但是腐败案件并没有因此减少,其关键在于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腐败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人民就不会再信任政府,照这样下去,只会加剧政府公信力缺失。

4、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随意性强,效率低,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制定高效合理且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会出现不合理、低效、政策与政策相互冲突以及朝令夕改等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有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公共政策,这与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相背离,此外,还有公共政策不够稳定和连续,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人民群众很难对政府的行为作出较为合理准确的预期。

5、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所谓话语权,是指公民有就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和参与权的体现,然而,当前社会,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却有意无意的把人民群众的这种权利给忽略了,甚至严厉打压人民群众参政议政,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怕人民群众“乱说话”。群众有话不能说、不知道和谁说,这样,政府公信力下降是迟早的事。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我们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政府创新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为民执政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以前行动和工作,都要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毫无怨言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此外,还必须加强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给他们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提高他

们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的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2、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4、理念和制度的建立,是政府对公众的公开承诺。取信于民,重塑和提升政府公信力,要防止纸上理念、制度虚置,说到要做到,承诺要兑现,不能以漂亮的理念和公开的制度程序弄虚作假、蒙骗公众。例如近来在政府阳光采购、公职人员招录招考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说了不做,假模假式地做,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更大。另外,还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人民群众就可以把对政府的不满意说出来,政府公务人员就可以根据公众的意愿改正自己的错误,形成公共监督的局面,这样,政府的公信力在无形中就提高了。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不强,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问题,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在当前,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走群众路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好政府的各项职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普遍的信任和执持,政府的公信力和信用度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1-11-27.

[4]荀子·议兵

[5]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5)

[6]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7]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8]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9)

[9]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EB/OL].搜狐新闻(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9141207.html,),2007-8-1。

[11]吴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8.05.

一次成型课桌斗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9141207.html, mPX15nYTGpM3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侯新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561000) 摘要: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密切相关,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因为缺少公众的参与、法律制度不健全及信息不公开等原因,导致公共政策最终失败,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加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监督水平和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来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 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行政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

任度。 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公共政策的终结[2]。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对整个社会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公众而言,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到公共政策的终结,如果政府对公共政策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及对最终效果不满意,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部门失信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社会上的人们对政府公信的担心远甚于对人际信用和公司信用 的担心。2012 年的一项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公信力同比降低了。在“政府公布的各种调查数据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04人(55.88%)对政府公布的数据表示“怀疑”;有185人(34.01%)表示“多半相信”;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布渠道,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61人(66.36%)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287人(52.76%)选择“相信网络爆料”;106人(19.49%)选择“相信官方说法”[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公信力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必须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来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公众缺乏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通过制度形式确立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整个过程的制度,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及信访制度等,但这些制度对

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分析

xxx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分析学习形式: xx 年级: xxxx级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二0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是行政权力分配不够合理、公共政策过程不够科学、民主参与制度不够规范、权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完备以及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分权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制度、改进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公信力;政府;制度;对策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并努力争取可分配资源总量是不断上升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

浅谈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浅谈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我国近两年新媒体发展迅速,但政府公信力却面临各种挑战。政府本身的管理缺陷、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新媒体自身的特质等是造成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要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就需要建立“整体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及无线网络为传播平台,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 1年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作为新媒体的一种,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与网民沟通、倾听民众呼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新媒体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传播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

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手机、高清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量大、受众量多。新媒体采用电子化模式,信息存储量更大、时效性更强,同时新媒体大大突破了地点和没备的限制,极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 信息传播快。同旧的媒体不同,人们想得到一个消息不用在固定的地点、用固定的设备,很多新媒体不受设备和地点的限制,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范围、速度和频率大大提高。Facebook与米兰大学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任何两个陌生人要建立联系,平均所需的中转联系人并非6个,而是4.74个,这也颠覆了着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一条微博经转发就可能在几秒钟扩散到成千上万人。 互动性更强。由于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更为简洁、展示方式更直观。随着网络在新媒体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使用起来地点不受限制,易搜索,检索效率高。以云服务及苹果SIRI语音功能为例,新媒体还具备了随时随地储存、复制和查找信息的功能以及语音识别获得信息的功能。埃万斯在预测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趋势时提到,到2020年,1/3的数据将通过云端进行存储或传播。全球云服务营收将每年增长20%。到2014年,创新和云计算方面的IT支出费用将超过l万亿美元。他认为,第五大技术趋势将是社交网络的发展和

建设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诚信政府;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41-02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可见,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以及政权稳固的重要尺度,对于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在“5?12”大地震后,政府在灾情的发布、应急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 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向前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部分公众不相信政府,这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主动维护和提高其公信力,本着以人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同时,公众应该尽可能的相信和支持政府,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信用公共权力公共利益政府形象安宁PX项目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其中,政府信用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民众信赖政府和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能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民众支持、拥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等。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行使公共权力,政府应该是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透明的的政府。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群众路线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9141207.html, 群众路线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作者:叶昌友梅景辉 来源:《群众》2013年第09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中央对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此重视,不仅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因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改革托放进入深水区,在此情势下,党群矛盾、干群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并且这些矛盾的积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党中央在当前着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于当前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清晰认识,是为了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前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二者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而提升政府公信力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除着重提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外,还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坚持于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党和政府的决策、行政、监督等各个环节中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第一,通过转变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党,落实群众路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政党。而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建设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坚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才能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因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利益需求,获得第一手材料,才可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体制上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型转变。我们党和政府要实现体制的创新,必须不断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专家学习,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领导干部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才可能深入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在建设服务型政党上,我们要明确党和政府的服务对象是谁,即我们“依靠谁”和“为了谁”。我们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是为了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够体现出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意识和根本利益。 第二,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教育活动,让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形成思想共识,促进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前有些领域之所以矛盾容易激发,除了利益导向的因素之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缺乏共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将群众路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让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工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 Z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沙玉霞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 和认可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 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公信力有助于 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 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 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 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 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 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 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全球 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 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 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 89%。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 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同时, 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 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 政府有这个能力。 从纵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逐年提高。2017年7月, 《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信用 小康指数”显示,从2005年到201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 指数从60.5分上升至83.7分,呈现出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的 趋势。(见图一) 一级测评指标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中国信用小康指 数 权重(%)403030100 2005年度60.566.353.760.2 2006年度60.566.153.460.1 2007年度60.66653.160 2008年度61.566.25360.4 2009年度62.26753.661.1 2010年度6367.754.161.7 2011年度6567.854.562.7 2012年度67.8685664.3 2013年度70.170.258.566.7 2014年度74.167.868.270.5 2015年度77.866.868.471.7 2016年度81.168.77074.1 2017年度83.773.174.677.8图一?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数据来源:小康杂志)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 2、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长期以来以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大大透支着政府公信力。从近几年的公共事件来看,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大致都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环保话题发端,引发当地公众反对,和政府发生冲突,项目缓建或停建。类似事件不断上演,让人深思。尤其是一些“低风险项目引发大规模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政府本身信任的缺失。以中国式的PX项目为例,之所以经常遭到公众抵制,不是公众不相信项目与技术,而是不相信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能够真正地履行到位。 除此之外,怀疑政府的决策取向,怀疑政府的事件调查结果,质疑领导的亲民举止等等,几乎只要是涉官、涉权问题,群众总抱持着不信任态度。特别是政府与公众在具体利益上发生了冲突,任凭政府或干部有何作为,公民依然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成了“老不信”。因此,“对政府产生严重的怀疑”是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3、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显著 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差序格局”,[2]各级政府公信力水平不一样。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亲疏远近的信任关系,就像往水中扔石子形成的波纹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当前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存在这种“差序格局”,总体呈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信任度逐渐减弱的波纹辐射状,即政府层级越高,公众信任度越高;政府层级越低,公众信任度越低。中央政府公信力高于省级政府,省级政府高于基层政府。“中央是亲人、省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可以说是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的形象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开展的“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调查发现,中央、省、地方,三级政府的网民信任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是:4.02,3.73,3.3(满分是5分)。具体从各个省份来看,各个省份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都最低。[3] 二、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4]是亟待回应的问题。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公众对中央政府、对中央领导人的认可度高,无论是在国家发展上,还是在处理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上,信任度都很高。这种情况用的是望远镜。但是,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一旦出现应对或解决不力的情况,就会导致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这种情况用的是显微镜。特别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和观点不少,在很多情况下,“不满”已经是自媒体讨论中的主要话题,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有着不小的影响。用的镜子不同,视角不同,使得公众对公信力总体的认知,和公众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会有很大反差。 看待我国的政府公信力,既要用“显微镜”,也要用“望远镜”,这样才能反映出我国的实际镜像。(下转第43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下旬刊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 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过去大多数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政府公信度的提升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因而,公信力的提升也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不过比较以往的数据,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 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然而2006年《小康杂志》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位居榜首[1]。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绩与公信力之间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还有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 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应该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出现的公信力危机和近年来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这样一个“大众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行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被轻易曝光和放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显然还未做好在公众放大镜下运行和工作的准备,仍然以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日常的或者突发的事件,其结果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政府公信力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流失。这也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在逐渐下降,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安全、民生等各方面的严重损失。 2 政府公信力重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发的郭美美事件,让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有些茫然无措,以前觉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是最安全的捐款通道,现在看来或许远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在通常情况下政府专家媒体的信任危机并非各自孤立。他们往往都是拧合在一起出现,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件上的非真诚表态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解除大众心中的疑惑,这时某些所谓的专家便会站出来通过媒体管道发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论,试图平息民众的质疑,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引发连锁信任危机,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破坏起来一夜之间就可能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做事的成本,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执政党立足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学者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旭霞在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 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 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 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 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 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 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 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 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 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 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 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 更是有失偏颇。 2. 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 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 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 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 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 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 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 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 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簡称《報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在这个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它在给政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公信力建设在这样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考验。 一、新媒体及政府公信力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新媒体概念的内涵 新媒体指的是同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之类的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方式也更加多样。 (二)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通俗的来理解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界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政府公信力涉及2个主体,即信任方和信用方,信任方指的是社会公众,信用方指的是政府自身,根据出发主体的不同,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也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政府作为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和程度。第二种则把社会大众当做此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 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运用其权威及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程度越高,政府公信力就越强。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 由上述概念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公信力狭义地理解为,地方民众对于地方政府运用政府职能、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他们的满意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宁波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 政府的信用是政府权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政府的信用被一次次的消耗、一次次的撼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危机公关主体意识薄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