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湘西: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读沈从文作品有感

474166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二初中王光海

[内容摘要] 任何作家都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氛围里。作家要展开自己的创作,离不开对一定地域空间与背景文化的借助与依托。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和文化中的一切都会影响着作家思想意识的形成,由此,作家敏感的心灵也不断地获得对所处环境和文化的认同。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为例进行阐述,藉以探讨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本土湘西世界“人性小庙”“乡下人”

作家赖他得以成长的地域范围、文化环境而构筑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学现象。文学反映作家的创作理想决定了他要受制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生存体验。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无论他是写客体世界的还是心灵世界,总离不开他生活的历史、心灵的痕迹、思维的回音,离不开沉浸在他灵魂中的那种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的影响。

作家要将某种创作意图赋以文本的形式,首先要面对的是空间的选择与背景的设定。在这种构建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对该地文化环境的同化作用,他们一般借助某个现实地方的各种成分作为载体,加入自己的观念重新提炼、组合与塑造,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地方,他们与现实中的原地相似相交而无法重叠。现实故土对作家影响甚深的某个地方往往会成为作家的精神家园,诱使他在作品中一次次执着地“还乡”,将故土文化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久而久之,成了他创作的恒常背景。典型的如本文要论及的湘西本土之于沈从文。另外,沪港洋场之于张爱玲,浙东越地之于鲁迅,湖北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之于废名,河南果园城世界之于芦焚,北京城根篱下世界之于萧乾,苏北高邮地区之于汪曾祺,葛川江之于李杭育,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都是生动的例证。

一、沈从文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

1、“乡下人”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系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自幼聪颖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而经常逃学,甘心忍受小学老师和父母的责罚。1918年加入敌方军队,任上士司书,驻守辰州(沅陵)及沅水流域诸县,其间曾一度离军任屠宰税征收员。青少年时代,他走遍湘、

川、黔边界,了解、体察苗、汉、土家各族的社会生活与民风民俗,这成为他日后从事文字创作的主要生活源泉。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1926年至1928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物之爱》、《旅店及其它》、《一个天才的通信》、《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凤子》、《八骏图》以及散文集《从文自传》、《昆明冬景》、《湘西》等,约50多种。

湘西本土是沈从文文学之思的发源地。从二十岁离开湘西到后来终身浪迹各大都市,沈从文的文学及心灵之根始终安扎在湘西故土,从小在阅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在阅读一本大书,湘西生活的各方面他都亲身经历过或耳闻目睹过。“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①。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②他是带着个人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他即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沈从文在都市里做了一辈子的“乡下人”,他固执地认为现代物质文明是对自然生命本身的伤害,在很多作品中从性爱角度入手,对之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目睹都市普遍患上“阉寺性”毛病的人们,沈从文从湘西人自然和谐、健康强劲,和着天地之脉搏而舞动的性爱方式上获得讽刺力量。城市苍白缺血,沈从文找不到期冀中的一切,他因此而将目光转回故土,“其独慰诗人之心者,则尚有天然在矣。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无限之深情”③,他对崇尚自然、注重生命天然美的湘西情有独钟,一次又一次深情回眸。沈从文一切关于生命的理解都源于湘西或者只有在相西的土壤上才有的生命力,离开了湘西本土的铺垫与印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不会有如此炫目的光彩。

2、湘西本土文化

“湘西本土”作为湘、鄂、川、黔四省相交边境地区的湘属部分,是一个直到本世纪初叶仍然公路不通、火车不行的广漠山地,高山多阻隔,长河不尽流,地理环境十分闭塞。湘西作为一个具体的地方,它与外界隔绝甚深,几乎是一个想象中的地方。湘西这片边远地区居住着苗、瑶、侗、土家、汉等多个民族,这种格局是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的,其间有着政治力量的干预和统治者“改土归流”的安抚政策

的同化。但由于土著居民苗人有着极为叛逆的血统,征服与抗拒一直矛盾地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演着,苗人长期保持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与纯朴美好的生活习性、人情风俗。自汉以来的封建统治者几千年的驯化之功,终将封建关系带入湘西,而本世纪初的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及外资、洋货的输入,使湘西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互相并存,各种生活方式互相溶合而又不断排斥,纠缠出湘西复杂多元的生存面貌。如此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沈从文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很难想象,没有湘西本土诸方面作背景,缺乏“湘西本土”的孕育与滋养,沈从文就能创造出如此雄强、传奇而富于特色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作品取材广泛,在常见城市知识者生活之外,另开辟了一个神奇的湘西世界,兼具浪漫诡奇色彩与现实速写,因此视野很开阔。在他笔下既有对原始生命活力的热情赞美(《雨后》、《龙朱》),又有对边地村寨淳朴人情的诗意展示;既吟唱徘徊于爱与死之间的浪漫故事(《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又对宗法制乡村社会的落后、闭塞进行速写(《丈夫》、《萧萧》)。在回忆湘西古老善良风俗人性的同时,也大胆暴露了穷苦人民在外来政治、经济压迫下,生活困顿、日渐萧条、趋于崩溃的现状(《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牛》、《失业》),更有一些作品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残暴的统治与革命者的反抗(《菜园》、《大小阮》、《新于旧》)。读者从沈从文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又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消失的社会。

在沈从文将湘西作为一种地域范围,更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引入文坛以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未曾有“湘西”这个概念的存在,湘西终于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离不开沈从文的提炼与叙述之功。湘西的山水、人性、人情、风物、习俗,在沈从文的笔下、作品中渐次展开与呈现,“湘西世界”眉目日益清晰并逐渐丰满。这里神、人被同时供奉,神性人性水乳交融,物质文明对精神的戕害尚未伤及到湘西文化的内核,而地理环境的恶劣使湘西民族性格中充满了蛮、悍、韧的因子,在沈从文笔下却正是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源头,而他的观念里这种生命强力也正是一个民族元气之所在。在沈从文的地域性作家身份的背后,是纵溯古今、横贯中西的关于生命的共同的思考,那就是真、善、美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本质,是在人类文化视角的关照下的世界图景。

湘西山水钟灵毓秀,孕育出鲜艳斑斓的湘西本土文化。神性的精灵、人性的淳朴、人情的淳厚、风俗的奇异、风光的绮丽,健康的“不悖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湘西本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它们与土地的贫瘠、地势的险恶、风俗的诡异,恶劣的生存空间所形成的野蛮好斗民风紧紧结合在一起,需要作者独具慧眼的发现和独具匠心的提炼与运用。美与丑是同一事物紧密结合的两个面,如何将美准确地传达,如何在审丑中把握到更深刻更本质的美,是湘西本土文化带给沈从文的难题,稍不小心,作品就会成为读者猎奇心理的满足物,根本就谈不上营造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传达作者的人生理想。沈从文准确地

把握到湘西本土文化的精髓,并因此而使作品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沈从文笔下人物与湘西本土文化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离开了这种本土文化的衬托,他们便显得空洞,不真实,缺乏说服力与生命力。《边城》中的翠翠性格中闪动着的灵性光辉,是与周围青翠的竹篁、自在的溪流、神性的白塔、古朴的民风互相契合的,那遭陌生人盯视,“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的少女仿佛不属于尘世,她只存活于亦神亦人的湘西人群体。《长河》中那以拿自然、上天赋与的柑桔卖钱为耻的事也只有出现在商业气氛非常淡薄的湘西这样的地方才不令人觉得突兀。

二、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

开始文学创作的沈从文,寄身于中国一些著名的大都市。都市的生活经历与所目睹的世态人情,使他执著地认定自己是一个寄居都市的“乡下人”。身体的迁移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离乡,无法在都市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所带来的那种漂泊感,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在作品中“还乡”,湘西本土文化中许多与他渴望的理想世界相契合成了启示他创作的重要因素。

(一)“湘西本土”是沈从文构建“人性小庙”的载体

在乡土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注重表现自然人性,追求未受现代文明及宗法文化污染的“原始强力”,以此来救助日趋萎顿的都市文明。因此,他的乡村多为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边城》便是代表。作品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与翠翠的爱情悲剧。小说达到了风俗、人物、命运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界。其中翠翠便是作家理想人性的化身。不仅如此,小说中其他人物包括老船夫、傩送兄弟、杨马兵等人也都善良、纯朴而正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契合”。小说中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性之美,单纯而执着的地方性格,在加上乡风民俗的原始自然之美,作者心中象征着人类童年期的“乌托邦”便油然而生,显然,其中又寄托了沈从文再造文明的执着理想。然而,正如汪曾祺所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沈从文将现实理想化的目的,即在于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之处的丑陋现实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也是他的诗体乡土抒情小说的主旨。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借助现实中的湘西本土,在作品中建立起反映自己文学与人生理想的“湘西世界”,对健康、完善的“人性”的渴求,正是他创造这个理想世界的原动力。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思想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④。这种创作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与当时呼唤个人的解放、人性的觉醒的启蒙思想完全合致的。而且,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串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所

说:“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笔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它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⑤。在他看来,“人性”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是同人的原始生命力结合在一起的,他既是素朴的,又是强盛的。他“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廿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⑥。沈从文在湘西这片淳朴尚存的土地上开基筑墙,藉“湘西”民风与人情,建筑自己的“人性小庙”,并将它作为反抗城市虚伪人性的基点。显而易见,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弃绝传统的“载道”观念,弃绝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并以此坚守自由、独立的文化立场,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

(二)湘西本土文化中沈从文藉以构建“湘西世界”的诸因素:

1、山水

湘西最初于外界的交往,借助于水路,沅江与澧水两条大河与它们的支流遍布湘西各地。沈从文最初的记忆是水性的,他的文学也是水性的。其荡漾作品的水样温情,其文风的流畅、清丽,思维的流动性,甚至文体的多变性,都与不恒常的水有关。沈从文说:“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与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⑦,那河船拍打水面的浆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的声响拌和着古老悲凉的船歌号子声,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吊脚楼里过着的从不刻意经营的日子的声音,是美丽的湘西日夜流淌着的常景,多少故事在这里上演,多少记忆在这里生成、流连而又夜夜激荡心房。渡船引发的边城故事,长河记载的两岸场景,大河孕育的死生忧患,都与水孪生而来。湘西的水也孕育了那吊脚楼里浑厚、痴情的妓女,那长年漂在水上的粗犷、多情的水手,如牛保、柏子,他们负载着沈从文所极力推崇的健全、朴素的“人性”把日子过得凄凉而掷地有声。湘西多山,连绵不绝的山体形成了湘西淳朴、豪爽的人性人情,好斗、坚韧的民情民风。湘西山地也孕育了众多侠义土匪的故事,多情缠绵的山歌,走“马路”的求婚方式。山洞里流出凄美的《媚金·豹子·与那羊》的传说,山南山北互答的情歌牵出的爱情能把你打动的哑口无言。湘西人的性格中既有水样的柔情,更有山般的雄强,多山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湘西山民性格中原始、野蛮的一面,但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这种野蛮也浸透着敢于拿来与一切神、文明人面对的率直与天真。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里,这些仍保持着一个民族童年时特征的生命形式是能擦亮记忆的火花,重新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他将振兴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宏愿浓缩在充满雄强生命力的“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曾被批评为不关心“政治”,不爱国,其实只是他的心态更平和,目光更独特罢了。为此,有人甚至认为“沈从文写湘西人的作品在历史领域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可以把作品当作整个中国民族的寓言来读。”⑧

2、人物

沈从文的很多短篇倾注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并予以追问。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的作家,沈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写湘西父老乡亲的血与泪、悲与欢、情与欲,表现他们屈辱的人格、卑下的地位、不幸的遭遇,以及与自己命运抗争的痛苦和不甘屈服的精神。在《丈夫》、《牛》、《菜园》以及《贵生》、《萧萧》、《柏子》等以下层劳动者为描写对象的短篇中,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脉息相通、感同身受,充溢着善良的同情心和发自内衷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这铸成这些篇章扣人心弦的思想力量,而令读者回味思索。正如黄永玉所描述的:“他的一篇小说《丈夫》,我的一位从事文学几十年的,和从文表叔没有见过面的前辈,十多年前读到之后,深受感动,他说:‘……这篇小说真像普希金说过的,伟大的俄罗斯的悲哀。’”⑨

3、风俗人情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比自然景观具有更深层的心理与文化蕴含的范畴,它从最初的被孕育到成为必须遵守的准则而被继承、流传,乃至终在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处于规范地位的历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湘西本土文化中各种极富地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习俗,给沈从文的作品镀上了神秘、奇异的色调。湘西有奉巫、敬神的风俗习惯,有各种祭祀祖先、巫师娱神、婚丧迎娶、干旱祈雨的活动,长年不断。沈从文在长期的熏陶和洞察中形成了“泛神”的观点,即一切都有“神”性,“神”即自然本身,人、神、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由此出发,沈从文笔下熠熠生辉的人物大多是神性的或半神半人的,前者如《神巫之爱》中的神巫、《龙朱》中的龙朱、《青色魇》中的驹那罗、《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等,后者如翠翠、三三、夭夭等。这是与他的“生命具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纷纷随来”,因而“美与‘神’近,即与‘人’远”⑩的审美观贴近的。风俗习惯在沈从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中是湘西人奉应天然、遵守生命自然规律的自在自为生命形式的体现。在他看来,自然的即是强大的,也是永久的,自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

对于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是“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在娓娓叙说。重义轻利、淳厚古朴,不尔虞我诈,人格上相对平等,是“湘西世界”人情美的魅力之所在,从根本上说也是“湘西世界”美之所在。沈从文写天真纯洁的少女,写历尽沧桑的老船夫,写农人、兵士、水手、妓女、土匪下层各色人等,都赋予一种宽厚的人类爱,是一种尚未为世俗所污染的纯美人情。沈从文写湘西的人性人情的美,使他获得了抨击都市异化人性的武器,其中不夹杂有时代所有的阶级与社会的内容,似乎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未尝不是一幅人所

渴望的美丽图景。

4、性爱方式

湘西本土地处边疆僻地,是尚保持着古朴而又强悍民风的土乡苗岭,它是沈从文性爱观念形成与实现的沃土。健康、自然、率真、粗犷的性爱和情欲是沈从文所肯定的原始生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沈从文审视一切关系的主要出发点。性爱作为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元素,因为牵涉到每一个人,而成为审视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沈从文将性爱看作是人性的正当的自然要求,是顺乎天理的人欲的必然结果。“美丽的身体若无炽热的爱情来消磨,则这美丽也等于累赘”;“不去做反而亵渎神了”(《神巫之爱》)。《神巫之爱》中神巫情爱的萌动是“神”性与“人”性共同唤起的,也即是生命之韵的自然流动;《阿黑小史》中五明婚前婚后性心理的变化,传达出沈从文非常深刻、独特的情爱观。沈从文将健康的性爱寓于湘西自然、淳朴的天地间,善于为性爱设置诗情画意的空间,它不受虚伪道德的约束,极少环境的压抑,其中不乏生理需要的满足,更是一种“各自把灵魂交换移入另一个心之深处”(《月下小景》)的行为,是一种灵肉合一的健康关系,这相对以《八骏图》中诸教授为代表的都市人的扭曲、委琐的性爱来看,是多么的健康、完善而富有人情味、人性美!

沈从文推崇性爱的自然,但并非鼓吹“乱交”。他笔下发生了爱情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多情,而且纯情、痴情,他们是以生命来爱的,为了对方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豹子,如《雪晴》中的巧秀她妈与巧秀、中寨人等。

沈从文的性爱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他的笔下,性欲不仅是男人的一种专利,女人也不再是泄欲的工具,“湘西世界”中男女是共同地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与性爱的美好的,这是对几千年以来女人遭受禁欲主义迫害命运的一种反抗。沈从文性爱观突破了封建观念下“宁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的年龄限制,《阿黑小史》中,阿黑比五明大两岁;青年男女不需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礼,他们的爱情发生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表达与淳朴的契合方式;也不禁止男女婚前的交往,不反对婚前性行为。在这里,沈从文把“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象征来看待,追求人的自然、健康、和谐的生命状态,反对物质文明发展进程中精神活力的衰退,生命本能的萎缩。这种性爱观与性爱方式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最精彩之点,也是其人性神庙构建的主体支架。带原始野性的、充满生命的原动力的性爱方式在沈从文眼中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也是一个民族富有蓬勃生命力的表征。

沈从文生活在城市,但他将现代城市的压抑、孤独、愤怒转换成乡村的审美的生命形式,从而使平和、超然的人生态度和纯正文学观找到整合的文化语境。尽管是“侨寓文学”,不过“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作者所写的文章”,他们虽为命运驱赶,流入城市,但回眸乡村时却勾画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风貌。沈从文在文学上的举世成就得益

于他构建的独特的“湘西世界”。是他使“湘西”由中国西南边陲走向世界,同时也是他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使他跻身于文学大师的行列。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不仅放射出沈从文非凡的艺术才华,而且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辉煌成就。沈从文的艺术独创性是他艺术才华的直接体现,他的艺术才华,他的艺术灵感,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经验。

注释:

①汪曾祺.〈沈从文传(金介甫著)〉序[M]. 北京:时事出版

社,1990.

②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M].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43.

③鲁迅.摩罗诗力说[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63-115.

④沈从文.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M].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42.

⑤沈从文.爱与美. 沈从文文集(第11卷)[M].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379.

⑥苏雪林.沈从文论[A].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456.

⑦沈从文.从文自传[A].沈从文文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83.

⑧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1-7.

⑨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花城,1980,5.

⑩沈从文.烛虚·潜渊[A].沈从文文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3:87.

参考文献:

1、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2年

2、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文集(第1卷)[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3年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杨如虎 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然而,湘西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确实有那么美吗?或许,作者把这里写的如此之美,如此和平,正是想要反衬出湘西的不和平。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是一个独特、多姿多彩的理想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甚至有学者说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1]他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以及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力图表现一种本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边城》中淳朴的人性之美 说起《边城》,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一连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泛起涟漪。很平凡的一些人,很平常的一些事,却勾勒出了理想中湘西之美的美好蓝图。 老船夫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沈从文把人性的“爱”与“美”体现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他在沈从文笔下是“善”的化身。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摆渡,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的人本不必出钱。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有时却实在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为往来过客义务烧茶、递烟,招待他们。有时他在渡口遇到熟人,常常直接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去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家痛痛快快喝个够。因此,他颇受众乡亲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一些粽子与其他一些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2]老船夫质朴憨厚、侠义心肠、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思索自己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3]只是把渡船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4] 老人死后,令人感动的是曾对老人因误会而略有怨气的船总顺顺竟能捐弃前嫌帮助料理老人的后事,还派杨马兵照顾翠翠以后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从老船夫到船总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湘西: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读沈从文作品有感 474166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二初中王光海 [内容摘要] 任何作家都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氛围里。作家要展开自己的创作,离不开对一定地域空间与背景文化的借助与依托。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和文化中的一切都会影响着作家思想意识的形成,由此,作家敏感的心灵也不断地获得对所处环境和文化的认同。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为例进行阐述,藉以探讨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本土湘西世界“人性小庙”“乡下人” 作家赖他得以成长的地域范围、文化环境而构筑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学现象。文学反映作家的创作理想决定了他要受制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生存体验。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无论他是写客体世界的还是心灵世界,总离不开他生活的历史、心灵的痕迹、思维的回音,离不开沉浸在他灵魂中的那种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的影响。 作家要将某种创作意图赋以文本的形式,首先要面对的是空间的选择与背景的设定。在这种构建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对该地文化环境的同化作用,他们一般借助某个现实地方的各种成分作为载体,加入自己的观念重新提炼、组合与塑造,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地方,他们与现实中的原地相似相交而无法重叠。现实故土对作家影响甚深的某个地方往往会成为作家的精神家园,诱使他在作品中一次次执着地“还乡”,将故土文化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久而久之,成了他创作的恒常背景。典型的如本文要论及的湘西本土之于沈从文。另外,沪港洋场之于张爱玲,浙东越地之于鲁迅,湖北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之于废名,河南果园城世界之于芦焚,北京城根篱下世界之于萧乾,苏北高邮地区之于汪曾祺,葛川江之于李杭育,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都是生动的例证。 一、沈从文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 1、“乡下人”的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系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自幼聪颖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而经常逃学,甘心忍受小学老师和父母的责罚。1918年加入敌方军队,任上士司书,驻守辰州(沅陵)及沅水流域诸县,其间曾一度离军任屠宰税征收员。青少年时代,他走遍湘、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1]

发表时间:2010-10-27 来源:《魅力中国》年月第期供稿作者:管青青 摘要:沈从文地湘西世界地建构,有他内在地乡村经历,但不可忽略地是他从边地踏上都会后,在都市大社会里生存所面临地种种外部环境.从沈从文地湘西世界里,可以明显地看出呈现在其中地田园牧歌图景地存在;尽管这种牧歌情调式地梦幻化地湘西世界使人如痴如醉,但深入研究其作品,还可以挖掘出湘西世界地非抒情、非梦幻地一面.同时,沈从文地湘西世界也是随着作者对社会新地体验与认识而有所调整和强化地.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建构呈现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个性独特而又声誉卓著地小说家,他作为作家地道路是极为独特又颇具传奇色彩地.他是从一个“边地军人”蜕变为“都市文人”地,这种经历在现代文坛上几乎是独一无二地,并且这种独一无二地人生体验也是他创作地源泉所在.成为作家地沈从文善于用抒情化地笔调与手法来构建其独特地“心与梦地世界”,并以此著称.沈从文对于这个“心与梦地世界”——湘西世界有着很深地眷恋与牵系,这种强烈地情愫来自于旧有地乡村经历、都市地现实挤压和文坛上地政治斗争与流派分歧地影响,以致于沈从文逐步地将这个世界当成了抵抗甚至改造都市文明地寄托和理想.当然,这种寄托和理想也随着沈从文对现实地认识而逐步地调整和改变,我们探寻沈从文地湘西世界就应研读出体现在他作品中地这种心路轨迹变化地过程.在探寻之前,应先明确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地形成要素. 一、自身地乡村经历和外部地都会冲击地结合——湘西世界地建构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地形成,一个因素自然是他自身地乡村经历,另一个重要地因素就是当他从边地踏上都市社会时地种种外部环境,而这二者地结合则形成了沈从文笔下地湘西世界.二者如何建构而成我们眼前地湘西世界则是笔者所要探寻地内容. 当年这个湘西青年刚踏进北京最初地几年里,所经历地生活中地巨大磨难与心理上地强烈冲击和摇撼,是一般人难以承受和想象地,多年后地沈从文也不大愿轻易地掀开这令人倍感辛酸地一页,他地自传也只写到他初抵北京城为止就是证明.因为他面对眼前地现实世界,这个外部都市社会带给他这样一个外省乡下人地是压抑、拒绝、金钱地挤压和人间地冷漠.如果说,物质上地贫乏与生活上地艰辛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但在一个以人们对于物质财富地占有程度作为对人衡量地基本尺度和标记地都市社会里,那经常所受到地或轻或重地心理、精神与人格上地压抑、屈辱和打击,才是更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地.所以对于一个决心在文字上寻找出路地青年沈从文来说,除了现实生存上地种种无奈,屈辱与自卑地体验以外,其实也在思考着如何看待那份与自己血肉相连地边地人生感受,以及这份感受与当时中国文坛流行主张及审美倾向之间地关系.尤为庆幸地是,当时中国文坛刚刚结束“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已呈现出一种多元竞争,多元并存地局面,这使得沈从文在文坛上有了自己地一席之地,即可以对湘西边地城乡生活进行温情地追怀与诗意地展现,这就有别于鲁迅及其乡土文学作家群那样地对于乡村社会中人与风俗地整体性批判、抨击与拒绝,沈从文体现在作品中地是一种于微笑中藏着哀痛,平实中夹杂着忧郁地情绪.他地梦幻化地湘西世界是一个不在眼前却又充满诗情画意地纯粹属于过去地回忆世界,他以此当作他眼中都市现实地一个替代性补偿品,一个逃离现实地精神避难所,就这样沈从文从过去地边地经验和内心地世界中去寻觅和构筑另一种天地和另一种人间.在他独特地梦幻化地世界里不仅仅只充满着艺术幻化地美,也有着寻求人性和使人性复归地思想基调,这就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要求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传统地主张一脉相承,这也就与当时文坛主流思想有着紧密地联系,从而使得自己拥有文坛地一方天空.湘西这块神奇地土地,正是通过沈从文把自身地乡村经历和外部现实世界地体验相结合后所诞生地一系列地文学作品,呈现给世人一个无比淳朴地、自由地、满溢着生命力地王国.对于这样一个美地艺术幻化地世界里,自然有其独特地意境,笔

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 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与对沈从文文学创作中“湘西世界”的生活构成进行分析不同,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中赵园的《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不仅将“湘西世界”予以特别抽取,将其视为一种文学现象,而且对其“湘西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湘西世界”呈现出三个层面的意义与价值:一是“展示着健全的生命形态的湘西”,二是“体现着文化批判倾向的湘西”,三是“包含着重建民族的愿望的湘西”。论述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念与较为完整的层次体系,但这只是对其可能价值的一种静态分析与共时性审视,对其可能的负面因子与其演变的具体进程缺乏应有的把握。随后,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进行论述的文章不计其数,或说其中的人性人情之美,或说其中的风俗民情之美,或叙述其中的自然风光之美,但从其所达到的深度与所涉及的层面来看,都无法超越上述两者所进行的建构。与对沈从文进行整体的共时态把握不同,王晓明把沈从文文体的变化与其创作心态进行了一种历时性把握,认为文体的变化源自创作主体心态的变化。与之相应,“湘西世界”也呈现出一种变化的状态。并认为以1935年为界,前期以散文笔调歌咏纯朴的湘西风情,后期牧歌情调则被现实阴影所代替。文章极富新意,但却并未将湘西世界作为考察的重心,虽然提到,但湘西世界只是文体的辅证而已,难于游离其应有的主旨作纵深的分析。 1990年代以来,人们对“湘西世界”的关注在前一时期研究的整体框架内不断填充和丰富。具体来看,有四种不同的走向:一是从主体的创作心理出发去分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 摘要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

目录 一、引言 (1)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 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 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 五、结论 (7) 参考文献 (8)

一、引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所呈现的不仅是学界对沈从文理解与认识的几度变迁,也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话语、理论的基础,到认识视野、研究范式不断更迭衍变的投影。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己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对其创作方法进行辨析,到正面阐释沈从文自然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对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进行全面、整体把握,到发掘其置身于苗汉、中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从其叙事、语言、文体等层面探讨其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到关注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从其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文学理想,到其与西方文学文化观念以及具体作家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其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特性,到对其作为思想家身份的新的开掘,从对其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到对其佚文遗稿的考订与校勘等等。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边城”这个静静的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中。司马长风这样评价《边城》:“《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可见《边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特殊地位。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杜昆 内容提要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 “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 “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关键词湘西世界;桃源情结;审美经验 构筑在水边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和读者群共同推崇和倾心的,是他创作中最富有诗意和魅力的部分。它充分展示出沈从文杰出的叙事和想象能力,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文学—文化景观。可以说, “湘西世界”和沈从文彼此成就了对方。沈从文作品的接受研究中,“湘西世界”的接受自然是考察的重点。本文试图勾勒建国后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并探讨审美经验的摆渡作用。 一、批判和忽略 除了在1957 年出版了一本小说选集,沈从文在建国后和他的创作就销声匿迹,与此相照应的是文学史教材上对他近30 年的批判和挞伐。如王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论及沈从文时, “大家一致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反动作家,其理论是反动的,其作品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批判时基本上“以述代作”,立论依据主要是郭沫若、茅盾等左翼领导人的权威性檄文[1 ] 。近30 年的文学史教材对沈的批判受左的影响越来越深,注重阶级分析和政治定 “为时代所决定的文性,以点概面,因人废言,对作家文艺思想的讨伐和清算,代替了创作批评。 学史的‘生产方式’,显然会制约和影响某一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普遍性思维与结构”,“这些文学史大同小异,都在构造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并且已经顺利纳入当时的教学与学术的生产体制,在消费过程中发生实际影响,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经典、历史与传统的理解,甚至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2 ] 文学史的生产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反映出当时的接受氛围与价值取向是多么浮躁和急功近利。文学史制约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范围,这就造成了许多青年学生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反动作家,甚至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小说家。对沈从文文艺思想批判的同时,文学史家有意对沈从文的作品冷落和忽略。上述几部教材,除了王瑶外,对20世纪30 年代颇有影响的《从文自传》和《边城》都避而不谈,噤若寒蝉。相比之下,王瑶对沈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对沈文文艺特色的肯定便显得难能可贵了。王瑶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是“多以趣味为中心的日常琐事⋯⋯他有意藉着湘西、黔边等陌生地方的神秘性来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的力量。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只有一个轮廓。有人说他是‘文体作家’,就是说他的作品只有文字是优美的;其实他也有要表现的思想,那就是对‘城市人’的嘲笑和对原始力量的歌颂[3 ] 。这些论断,显然揭示了富有神秘性和浪漫情调的湘西是沈从文表现思想的凭借,指出了湘西之于沈从文的重要性,行文间流露出对作品判断的敏锐和文学史家“较真”的勇气。遗憾的是,后继的文学史一直局限在批判和清算的格局中,对作品的有意忽略造成了沈从文研究的凝固和空白。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和其它众多作品一样,湮没在历史寂寞的角落里。 诚然,被批判和忽略不是沈从文一个人的遭遇,但沈从文及其作品的命运无疑具有典范性。曾作为名家的这种接受情况至少说明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多么偏狭和顽固。而时间,我们错

“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代神话

“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 代神话 【内容提要】 沈从文采取反复叙事的方法,构筑了神话 化的“湘西世界”。实际上,“湘西世界”是针对现代人审美精神的丧失,人生的散文化,而籍神话的形式,为现代人找寻生存依据的一个审美世界。沈从文在这个审美的“湘西世界”中,旨在用无功利的“爱”来表达神话世界的纯度,向现代人敞明生存的意义。 【关键词】神话;审美;现代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作者面对纷繁 扰攘的都市,在对故乡的回忆和想象中,建构的一个艺术世界。这个“湘西世界”宁谧、优美、自然、生气蓬勃,往往被人称颂为一曲田园牧歌、一首乡土抒情诗。其实,“湘西世界”是一个富含更深厚意义的世界,是沈从文在神之解体的时代为生存失去依持 的现代人找寻的一个现代神话。

一 神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处处都看见神一样的东西,而且最先、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明智的人的心中,在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作品的深处见出它。[1]我们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见到的“神“,首先显现在《龙朱》、《凤子》、《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的作品中。在这些小说里,有关湘西的巫术宗教、人物传奇、奇风异俗,无不深深的烙着神话的印迹,赋予了“湘西世界”神话特质,使人感受到湘西民族的高贵神性。上述奇幻的故事,让我们在显在的层面上见到了“湘西世界”的神性,而在“湘西世界”的深处,还藏匿着一种隐在的神话因子,那就是时间。 时间是神话世界的真正核心。卡西尔指出:从基本意义上来讲,神话一词体现的不是空间观而是纯粹的时间观。它表示借以看待世界整体的一个独特的时间“侧面”。神是由时间构成的,只有借助于时间,神才从无数非人格的自然力量中被选择出来,成为独立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 T 正文: 一、湘西世界的概述 本文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沈从文在1926年至1928年的早期创作中,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是

其稚嫩的习作阶段。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巫之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等。其中《柏子》(1928)是他成名的第一篇小说。这些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人物遍及社会多个层面,有船夫、水手、妓女、军人、老板、杂役等等。他对小说独特的设计与追求,他的对湘西边地这个“蛮荒世界”的展示,当时就影响了很多读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进京文学青年拜访的首选。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被国外的译者翻译介绍。鲁迅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称其为最好的中国小说家之一。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里,统治一切的是自然,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湘西人民所具有的“神性”响彻着嘹亮的呼声,这个世界人性的完美(包括商人、吊脚楼的妓女及泊船的水手)、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喻、生命的健康和自由,纯纯跃然于纸上。而这些精彩感人的人性描写,有很多是通过性爱这一内容来呈现的。这类以《边城》为代表。 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他的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是最基本、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对湘西世界由衷的赞美和歌颂直接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理想的追求,也间接体现了他的迫切

浅谈湘西世界的和谐美-以《边城》为例

·文艺之窗· 182 浅谈湘西世界的和谐美——以《边城》为例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马元学区瓦沟教学点 王玉凤 【摘要】作为一个善于描写湘西风情的作家,沈从文通过自己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湘西世界,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加入了人性的光辉,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文学作品中少有的佳作。 【关键词】小说 沈从文 和谐美 沈从文如此了解湘西农村,是因为湘西农村就是他的出生地,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沈从文长期以来一直喜爱的精神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描述,说湘西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世界,而是一个人神合一、人们自由自在的世界,古老的生活习惯一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个世外桃源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着。在他的观点中,湘西世界一直处于人类社会之外,在这个小小的王国里,不仅充满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同时也包涵这野性美。 湘西世界绿水青山,如同童话里的梦境世界,各种传说在这里交汇,这里饱含着创作诗歌、戏剧的天才,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作家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创作的源泉。湘西居住着大量的苗族,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聚居在湘西的苗族受到了青山绿水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作为一个知足常乐、乐天安命的民族,湘西苗族在湘西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生长着。从小受到楚地神巫文化的熏陶,湘西苗族自治区一直怡然自得的生活着。这正是沈从文小说中“天人合一”理念的来源,可以说湘西世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魅力。 1 对湘西风俗的和谐美描写 为了进一步表达湘西的风俗习惯,沈从文行文的时候一般习惯于结合大自然进行表达,描写生活的美好、世界的和谐。很多时候,湘西的各种风俗习惯一直代表着沈从文对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向往,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牧歌情调的主要来源。沈从文这样的表达方式与他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湖南湘西凤凰县,作为苗家文化中十分著名的地方,凤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曾经有一位新西兰老人,在凤凰生活了长达60年的时间,认为凤凰是中国最美的地方,这种评价也是很多人对凤凰的第一印象。确实,作为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区中的一朵鲜花,凤凰代表了最美好的湘西文化,是苗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确实,湘西凤凰风景宜人,但是对于沈从文来说,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世界并不是和湘西一模一样的。沈从文理想中的湘西自然风景更加美丽,丝毫不掺一点的杂质,尤其是翠绿的青山和平静的水。在《边城》一文当中,沈从文就对家乡的百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湘西村落中蜿蜒流淌过的小河古时候被称作酉水,现在的人们则称之为白河。白河在上游与沅水交汇,两条河流汇集在一起经过湘西。此时的白河由于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已经变得有些许浑浊,仿佛刚从山顶下留下来的泉水一样。假如沿着白河流经之地直线向上追溯,河流逐渐变清澈,河水在阳光下可以直接看到河底的泥沙与石子。河流中生活着数量种类不等的鱼类,这些鱼儿在水中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仿佛在蓝天中游泳。河流两岸是高低不平的山峰,山上植被颇为茂密,除了常见的松树、白桦、枫树以外,还有大量的细竹,一年四季河流两岸的山峰都处于绿色的海洋之中。在河流与山峦之间,生活着湘西人家。这些人近水而居,往往挑选景色优美的地方落地生根,以至于在湘西,只要是有桃花的地方就有人家。到了夏天,湘西人则喜爱穿五颜六色的衣物。直到秋冬,整个湘西的生活状态都十分怡然自得。来湘西游玩的旅客,只要内心保持对景物、对诗歌、对世界的热爱,就能在湘西这个美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落脚之处,因为湘西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与无聊,湘西永远有让人惊喜的地方,可能在下一个拐角处,就能看到令人惊奇的景色。只要看了沈从文对湘西的描写,任何人都会对这个地方无比的向往。 2 对湘西景物、人的和谐美描写 湘西的茶峒山,灵动大气,是沈从文寻找写作素材的天堂。包括小河、小舟、码头、吊脚楼、苗族姑娘等在内的景物与人物,都是湘西的一部分,每种景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景物之间也透露出湘西独特的美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沈从文磨练出了一套描写自然风景的技巧,并且善于将自己的写作目的贯彻到景物的描写中。一首诗,可能只有30个字左右,但是短短的几十个字却能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画卷,真正的作者善于在短小精炼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也善于通过几句话就调动起读者的共鸣。这一点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描写几棵树、几朵花、几条河流,就能将湘西的魅力展现在读者眼前。而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的湘西人,更是这片土地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由于语言表达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因此沈从文转而从其他的方面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通过营造作品中的意境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沈从文的创作来自于他对湘西的了解,来自于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爱,这也是沈从文的作品如此受到我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沈从文对作品已经的描写是十分在意的,并且总结出了一套描写意境的独特的方法。人物的一颦一簇都被他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而人物的性格也直接体现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沈从文很善于通过描写周围的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情绪变化。例如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往往将作品中的人物放置到绿水青山当中,通过描写美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心中美好的感情来体现湘西生活的美好,着力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爷爷与孙女之间的关系就在小溪、灯塔之间维系着,两者的命运也在湘西美好的环境中升华成独特的情感。沈从文的作品善于将人与环境牵扯在一起,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3 结语 为什么沈从文的作品如此受到我们的推崇与喜爱呢?这与他独特的描写方式是分不开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具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人的生命与湘西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湘西的魅力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近些年来我们追求的极致。一个好的作品,其文章内描写的意境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直接引导出想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感情,并且反过来又加强对景描写。展现了沈从文作品中奇特却又充满野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颖慧,张文东.《边城》的传奇叙事——兼论沈从文小说叙事的“中国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1-135 [2]张保华.融汇中西颂新“神”:论沈从文边城世界的“意识形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77-180 [3]闫晓昀.论《边城》的意象选择及其叙事功能[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6-72

悲与美的结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收稿日期:2012-04-22作者简介:赵洋洋(1988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2012年9月第31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2Vol.31No.9 悲与美的结合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赵洋洋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独特而宁谧,神圣而浪漫,浸润着颇具原始风味的淡淡忧伤。这里有秀美的 山水,有古朴的民风,有悲,亦有美。作家为我们展示的这个世界与其他作家笔下的湘西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密切相关,本文从意识领域简单探寻蕴含沈老特殊人生经历和感悟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人生经历;湘西世界;悲与美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09-0058-03 很少有作家能够像沈从文那样如此执著于构筑 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唯美而浪漫,宁谧而神圣,即使是描绘血腥、屠戮也常常是以波澜不惊的基调。他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独特,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或纯洁灵秀如《边城》中的翠翠,或天性不羁如《虎雏》中的小士 兵, 或热情温和如《雪》中的远房姑母。边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神秘而安详。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作者气质与灵魂的投射,这种独特的气质和灵魂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密不可分。多舛的人生经历孕育了他那种悲悯和博大的情怀,而这种情怀自然而然地投射在字里行间,从而形成了湘西世界耐人寻味的悲与美。 一、湘西世界古朴、灵动的美 1923年夏天,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沈从文从 湘西走进了北京,从祖国的边地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在这里,浮华和奢靡代替了纯朴与自然,城乡文化的冲突在他的心中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他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这个文明的中心,一切显得那么地格格不入,这让他变得惶恐,敏感,无所适从。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他还饱受着精神上的压抑,他孤独惶恐地栖息在小角落里,对周围的势利做派日益不满,而同时一种思乡的恋情也油然而生。 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峦、那老少无欺的淳 朴,自生自灭的自在状态召唤着他,于是,他把那份纯朴温情的思念诉诸笔端,用文字的方式来诉说对家乡的热爱,勾勒出拥有朴素情感、单纯观念,牧歌性环境的湘西世界。 (一)山水之美生性天真烂漫的沈从文从小便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他屡屡逃离课堂去习读凤凰城内外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那本大书。他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江白物的动 静”,[1]4这种独特的人生教育,使他对自然万物特别倾心。 今天,我们从沈从文的作品中看到他性格中的 那种热烈奔放, 富于幻想的成分,即是深受家乡美丽的自然山水和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熏陶的结果。因为这种成长过程中的熏陶,就萌生出了对诗情画意特别敏感的特质。故此,一切情绪性的印象都能迅速地打动他,各种声音都能强烈地刺激他。 “这里小河两岸全是如此美丽动人,我画的出 它的轮廓, 但声音,颜色,光,可永远无本领画出了。……这种时节两边岸上还是绿树青山,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 行,水底全是各色各样的石子……” [2]136 这是在一次归乡的途中,沈老无比欣喜地在给远在北京的妻子的信中描绘了置身于船上所见的两 岸美丽的湘西风景。安静的绿水青山、 清澈透明的· 85·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张少祺 学号:201001654546 学习中心:运城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郭敏 二〇一二年一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张少祺日期:2012.1.19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 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国籍(留学 生)张少祺201001654546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郭敏 指导教师意见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评阅人意见评语: 成绩: 评阅人签字:日期:年月日 教务处制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国籍(留学生)所在院系专业入学时间 张少祺汉语言文学 2010.3 指导教师姓名郭敏指导教师职称/学历 指导时间指导地点 第一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第二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第三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第四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第五次指导: 指导方式:(请选择)面谈电话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教务处制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贾平凹的商州世界比较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贾平凹的商州世界比较摘要:沈从文与贾平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用不同的方式在各自文学创作中再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寄托了他们的审美理想。本文从乡土题材、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构建精神世界的?理想家园?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笔者对两位大家乡土题材创作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沈从文;贾平凹;湘西世界;商州世界; 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发展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下,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沈从文与贾平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分别以各自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把对自然的描绘,人性情感的刻画,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展示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寄托了他们的审美理想。 一、乡土题材 乡土,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之根本,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在沈从文与贾平凹这两位作家的创作中,他们都自觉地选取了乡土题材。沈从文在1931年写的《申辰闲话》里曾对自己的创作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其中之一是要为他的湘西写出?故乡的民族性与风俗及特殊组织。?事实也证明他的作品中写的最多最有魅力的是有关湘西的那一部分。贾平凹对故乡的追忆和迷恋并不亚于沈从文。他说:?慰籍这个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味的两本好书,好多人情事态的妙事都是从那获得的。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在我舞笔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它又在左右我的创作。?[1]他的?商州系列?,浸润着对故土的感情,是系念故土的感情流泻。 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凤凰县城坐落在湘黔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位于沅水上游的沱江之畔,襟山带水,小巧玲珑,是个苗汉杂处的小小县城。窄窄的街巷,清一色的石板路,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玄墙,还有那相传是由巢居演变而来的吊脚楼,显得极为古朴。这里的自然景物特别美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与呈现 发表时间:2010-10-27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供稿作者:管青青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建构,有他内在的乡村经历,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从边地踏上都会后,在都市大社会里生存所面临的种种外部环境。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可以明显的看出呈现在其中的田园牧歌图景的存在;尽管这种牧歌情调式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使人如痴如醉,但深入研究其作品,还可以挖掘出湘西世界的非抒情、非梦幻的一面。同时,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也是随着作者对社会新的体验与认识而有所调整和强化的。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建构呈现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个性独特而又声誉卓著的小说家,他作为作家的道路是极为独特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他是从一个“边地军人”蜕变为“都市文人”的,这种经历在现代文坛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这种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也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成为作家的沈从文善于用抒情化的笔调与手法来构建其独特的“心与梦的世界”,并以此著称。沈从文对于这个“心与梦的世界”——湘西世界有着很深的眷恋与牵系,这种强烈的情愫来自于旧有的乡村经历、都市的现实挤压和文坛上的政治斗争与流派分歧的影响,以致于沈从文逐步地将这个世界当成了抵抗甚至改造都市文明的寄托和理想。当然,这种寄托和理想也随着沈从文对现实的认识而逐步的调整和改变,我们探寻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就应研读出体现在他作品中的这种心路轨迹变化的过程。在探寻之前,应先明确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形成要素。 一、自身的乡村经历和外部的都会冲击的结合——湘西世界的建构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形成,一个因素自然是他自身的乡村经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他从边地踏上都市社会时的种种外部环境,而这二者的结合则形成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二者如何建构而成我们眼前的湘西世界则是笔者所要探寻的内容。 当年这个湘西青年刚踏进北京最初的几年里,所经历的生活中的巨大磨难与心理上的强烈冲击和摇撼,是一般人难以承受和想象的,多年后的沈从文也不大愿轻易的掀开这令人倍感辛酸的一页,他的自传也只写到他初抵北京城为止就是证明。因为他面对眼前的现实世界,这个外部都市社会带给他这样一个外省乡下人的是压抑、拒绝、金钱的挤压和人间的冷漠。如果说,物质上的贫乏与生活上的艰辛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但在一个以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占有程度作为对人衡量的基本尺度和标记的都市社会里,那经常所受到的或轻或重的心理、精神与人格上的压抑、屈辱和打击,才是更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所以对于一个决心在文字上寻找出路的青年沈从文来说,除了现实生存上的种种无奈,屈辱与自卑的体验以外,其实也在思考着如何看待那份与自己血肉相连的边地人生感受,以及这份感受与当时中国文坛流行主张及审美倾向之间的关系。尤为庆幸的是,当时中国文坛刚刚结束“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已呈现出一种多元竞争,多元并存的局面,这使得沈从文在文坛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即可以对湘西边地城乡生活进行温情的追怀与诗意的展现,这就有别于鲁迅及其乡土文学作家群那样的对于乡村社会中人与风俗的整体性批判、抨击与拒绝,沈从文体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于微笑中藏着哀痛,平实中夹杂着忧郁的情绪。他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不在眼前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粹属于过去的回忆世界,他以此当作他眼中都市现实的一个替代性补偿品,一个逃离现实的精神避难所,就这样沈从文从过去的边地经验和内心的世界中去寻觅和构筑另一种天地和另一种人间。在他独特的梦幻化的世界里不仅仅只充满着艺术幻化的美,也有着寻求人性和使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这就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要求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传统的主张一脉相承,这也就与当时文坛主流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得自己拥有文坛的一方天空。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是通过沈从文把自身的乡村经历和外部现实世界的体验相结合后所诞生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呈现给世人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

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摘要新世纪初,在中国新一代领导的带领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在国富民强,四海平静的今天,探索和研究先贤们的智慧,感悟沈从文先生的“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感悟其自然美,人物美,人性美。或者说感悟其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对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处和堕落处”,对当下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会有一定的启示。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小说中的湘西世界的观照,探寻其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基因。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和谐社会原型人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叱咤风云的英雄业绩可以描述,也没有什么急剧的思想飞跃,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世界——“湘西世界”。以其“和谐自然”的社会理想,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作品所描述爱和美的人生里面寓意着他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他虽然对乡村古老的素朴人性美十分向往,但又感到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罕见,他怀着困惑和矛盾注视着这些变化,城市文明侵蚀农村,庄孔不入,从物质生活习俗到精神生活状态,以至爱情婚姻家庭,却受其巨大影响,沈从文目睹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堕落,这种堕落精神侵入到农村,破坏着千百年农民所以的淳朴、质朴、善良、正直等人性美。沈从文写道:“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

那点正直素朴人性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带来唯实唯利使得人与人之间得关系,再也不能像建自然经济下得农村那样带有素朴色彩了。沈从文凝目于城市文明对农村素朴人生得变化,因而他自然而然把不满行和谴责转向造成这种现象得文明城市。但他也清醒地看到现代文明地不可抗拒。它深入到了社会地各个细胞,与遥远地湘西保持着若即若离地对峙态度,这也只能使他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地向前发展持首肯意见。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很伤感地看到湘西在受到文明冲击时人性地某些裂变。民族原有地优秀品格一点一点地消失,他对普遍存在于农村地这种严酷现实不足以旁观者地姿态,注视这苦涩地人生地幕幕图景,他善良敏锐地内心也发出对现实地强烈忿,他实在不愿意屡屡见到人性在社会经济地压力下使精神地内部和外部都严重崩溃裂变。他要使人性的灵魂得以复苏,使人心的纯美得以张扬。让人的尊严得以恢复,因而他用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来塑造民族的灵魂。 那就表现为他与湘西世界积淀的文化的遇合,表现为对“自然和谐”理想社会的。所谓“自然和谐”,即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不相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而是能够并且应该彼此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其实,这种“和谐”的社会理想,在中国起源很早。汉代董仲舒宣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合一,天人合一也。”强调天人和谐道家经典有“道法自然”,古语有“窥天地之奥妙,而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