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

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P、Q两处地形成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只受外力作用

B.只受内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强大挤压力作用

3.岩石年龄相近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判断4~6题。

4.该地区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5.P地区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座山,山上有冰川

B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达2000米

C地势低洼,有沙漠分布

D周围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林

6.分析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7-9题。7.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8.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9.导致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

A.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B.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C.到达的大气辐射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是

A.1月气压分布状况

B.4月气压分布状况

C.7月气压分布状况

D.10月气压分布状况

11.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12.我国某高山地区,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最可能的是

读四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13~14题。

1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4.仅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读图,回答17~18题。

17.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8.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它圈层中

C.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中硅铝层在海洋下缺失

二、双项选择题

读地貌素描图,回答19~21题

19.因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丁

20.属于沉积地貌的是

A 甲、丁

B 乙、丙

C 乙、丁

D 甲、乙

21.分布在干燥地区的是

A 丙、丁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丁

图为P、Q地某时“气温水平分布”和“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判断22~24题。

22.图示地区所属半球和此时

季节是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夏季

D.冬季

23.此时,P-Q之间盛行

A.海风

B.陆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4.图示时期,下列叙述可信

的是

A.我国南方进入多酸雨季节

B.非洲草原上动物向南迁徙

C.纳赛尔水库上游来水减少

D.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最小

25.若右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

A.箭头①可能表示大气降水

B.箭头①可能表示水汽输送

①②

C.箭头②可能表示蒸发

D.箭头②可能表示地表径流

26.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一年内不同时期

的流量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可能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C.加固了防洪大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三、综合题

27.读下图回答(15分)。

(1)填出左图中数码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名称,并从右图中选择其相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地点气候类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成因

(2)对比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从降水分析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温分析: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③和⑥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图中地质构造是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

⑵A处地形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处地形为,形成原因是。

⑶A、B、C、D四中,________处地下水最丰富;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⑷你认为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包括内、外力作用)?(至少3种)

29.读图13,分析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P处地形类型为______,若该处此刻出现降雨天气,则形成其降水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

⑵P是重工业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烟尘和酸性气体,工业废气对降水有哪些影响?

⑶锋面过境后,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有明显改善?为什么?

31.读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实测值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⑴绘出图示区域等压线,并分析A 、

B 处的气压场类型:A ____ ,B ____ 。

⑵分析完成下表: ⑶尝试对D 地未来几天的天气进行预报。

31.读下面“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大陆西侧海面年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1)图甲中a 、b 、c 三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 和 ,它们分别是 风带和 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

(2)图中③处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3)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 到B ,又返回到A ,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往返航行的路线及方向。

(4)图乙所示海面水温分布能否出现在图甲中? 。图乙中等温线的弯曲是由

地区 天气特点

形成原因

C D

因素造成的,用实线或虛线箭头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

必修1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⑵降水丰富,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全年降水稀少,少量降水又多集中在夏季全年温和,气温年、日较差小冬冷夏热,气温年、日较差大

⑶相同点:全年高温。不同点:③全年少雨,气温年较差大;⑥全年多雨,气温年较差较小。

28.(12分)

⑴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⑵山脉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火山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积

⑶C A

⑷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等

29.(10分)

⑴盆地暖锋

⑵烟尘充当凝结核,增加降水量;酸性气体多,易形成酸雨等

⑶不会,且可能恶化。因暖锋过境后,盆地上空受暖气团影响,而盆地内部冷空气难以移走,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影响,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30.(12分)

⑴(绘图略)高压脊低压槽

⑵C-有较大的风,阴天、下雨-受冷锋过境影响 D-晴朗、温暖-受暖空气影响

⑶不久,冷锋经过D地,D地出现较大的风和阴天、下雨天气,气温将明显下降,气压升高;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之后气温会逐渐回升。

31.(11分)

(1)a c 西风东北信风

(2)纽芬兰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画图略)

(4)能洋流(画图略)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吴梦云37号13地理科学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本节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及学生能够说出横波和纵波特点,能够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易图并标出对应部分,区分岩石圈,地壳,软流层等易混淆的概念,准确率达到90%。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观看新闻一则: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 象,那地球内部的有什么构造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新课探究探究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武汉二中朱艳娟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 六、学法指导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 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 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 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 CO、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 2 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 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 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

从地球圈层地理环境测试题01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岩石按其成因分为哪三大类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C.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D.花岗岩、岩浆岩、大理岩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3.下列各图所示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当太阳运行至图示中的近日点时,我国长江流域的 气候特点是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 C.冬季温和湿润 D.冬季低温干燥 5.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腾 6.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 D.水汽输送7.关于下左图北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春季气温回升快,雨季还没来临B.北京夏季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少C.北京秋季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多D.北京冬季气温持续下降,降水多

读“2008年4月18 日我国部分地区天气图”,回答 8~10 题。 8.图中台风“浣熊”在海南岛登陆时,湛江吹 A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北风 9.“浣熊”给海南岛带来的天气是 A .干旱 B .多雨 C .炎热 D .寒冷 10.下列有关“洗熊”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洗熊”缓解了长江流域的伏旱 B .“烷熊”会造成粤东水灾,粤西旱灾 C .“烷熊”可诱发平原地区的滑坡 D .“烷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1~12 题。 11.淮河水系参与的最主要水循环是 A .海上内循环 B .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C .陆地内循环 D .海陆间循环 12.人们在淮河修建了多座水库, 其根本目的是 A .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 .调节干流的流量 D .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13.下图中表示正确大气运动的是 14. 右图为某气象站1月上旬根据观察作出的气象资料,则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回答15~16题。 淮河流域图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 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P、Q两处地形成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只受外力作用 B.只受内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强大挤压力作用 3.岩石年龄相近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判断4~6题。 4.该地区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5.P地区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座山,山上有冰川 B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达2000米 C地势低洼,有沙漠分布 D周围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林 6.分析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7-9题。7.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8.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9.导致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 A.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B.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C.到达的大气辐射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是 A.1月气压分布状况 B.4月气压分布状况 C.7月气压分布状况 D.10月气压分布状况 11.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12.我国某高山地区,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最可能的是 读四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13~14题。 1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4.仅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 类型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能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及判断气候类型。 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纬度增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2.下垫面: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1)海陆位置??? ?? 靠近海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小 远离海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大 (2)地形: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低。 (3)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洋流等,也会产生气温及其变化上的差异。 3.大气环流: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 二、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以温定半球 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处的半球。 最低月 最高月 半球 1月 7月 北半球 7月 1月 南半球 2.以温定热量带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热量带 >15 >25 热带 >0 >18 亚热带 <0 >18 温带(温带海洋性

气候除外 ) <10 寒带 3.以水定型 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 雨型特征可能气候类型 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少雨型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4.确定气候类型: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 探究点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太平洋中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完整版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对地球自身的特点的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去分析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会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并说 出地壳、地核、地幔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岩石圈与地壳、地幔的关系。 2、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 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利用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是地震波?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略 过渡: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师: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练习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

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知识摘要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分层
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地壳
结构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


地幔
特征
铝层不连续分布


地核



岩 石
范围


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变质作用
地 质
内力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褶皱:背斜和向斜 断层: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 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
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 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 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 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圈中部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第1页 共14页
D.岩石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8讲

第8讲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 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1.以区域分布图、统计图等 形式,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 的影响。 2.以等值线图为材料,考查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及季风等。考查频度高,选 择题、综合题的命题形式均 有呈现,分值4~8分,难 度中等。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a 低纬环流圈b 中纬环流圈c 高纬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 ? ??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B 为信风带D 为盛行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 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易错提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属热力型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属动力型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体、组成物质均一等)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地球上海陆分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海洋、陆地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其影响有:①陆地高压(冬季)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冬季风。②陆地低压(夏季)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夏季风。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第六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 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 A表示横波较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 变化 B表示纵波较____ _____________ 代码名称深度 波速 A波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 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 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编号109007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案 班姓名备课组长鲍振武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 〔重点难点〕 三大岩石的分类,地壳内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见序言 〔新授〕 一、岩石圈的结构 (学生)看课件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图,摸索回答: 1、岩石圈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 2、软流层要紧分布在。 3、岩石圈包括部分和。平均厚度千米。 (教师)分析、归纳。 (学生)阅读岩石圈结构示意图,摸索、讨论回答: 4、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5、地壳上层化学成分以、、为主,称为层,地壳下层化学成分、、成分相对增多,故称为层。其中,层为不连续层。(教师)小结、归纳。 (过渡)略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学生)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6、岩石按照成因能够分为 岩、 岩、 岩。 7、岩浆岩是由于岩浆上升过程中 而形成的。常见的岩浆岩有 岩和 岩等。 8、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通过风化、腐蚀、 、 、 作用而形成的。常见的沉积岩有 岩 、岩 岩等。 9、 和 是沉积岩的典型特点。 10、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 、 作用下,发生变质而形成的。常见的变质岩有 岩、 岩、 岩等。 (教师)小结、归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师)投影展现岩石圈物质循环空白图,要求学生依照课本内容完成有关要求。 (例题分析)11、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 ; B ; C ; D 。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 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软流层) 裸露岩石 沉积岩 外力腐蚀、搬运、堆积、固结 风、流水、冰川、海浪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举例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矿物成分和结构改变)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 【教学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最新整理高三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docx

最新整理高三地理教案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 明确考点 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地壳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自主学习 1.通过对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和地壳。 2.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_____部分较厚,_____部分较薄; 3.软流层位于_____(圈层)的上部,是_____的重要发源地;岩石圈是由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 4.地核以________面与地幔分界,_____很高,_____和密度很大。 合作探究 1.读教材图2-1-2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指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两个部分? (2)图中分析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 (3)由图分析岩石圈的位置如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4)图中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种?其厚度有什么差异? (5)图中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层?分别有什么特点?

2.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 3.地壳分哪几层?由哪些成分构成? 典例剖析 读下图,回答: (1)图示圈层名称:A、B。 (2)A层由C、D组成,C表示 ,D表示 。 (3)图中显示的A层所具有的特点是。 解析:从图中看出,A表示地壳,B为地核;A层有两层组成,上层C为硅铝层,下层D为硅镁层;图中看出A层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且C层是一不连续圈层。 答案:(1)地壳地核(2)硅铝层硅镁层(3)地壳厚度不均以及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变式训练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 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波。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综合测评 鲁教版必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A.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A[晴天晚上云少,则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则剧烈降温容易出现霜冻。] 2.2017年“十一”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 A.16时至次日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B.8时至16时 D.6时至18时 B[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时可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 3.正确表示太阳、大气、地面三者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的是() A.太阳—地面—大气 B.太阳—大气—地面 C.地面—大气—太阳 D.大气—太阳—地面 A[太阳辐射是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而后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而后大气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过程为太阳—地面—大气,故选A。] 4.夏天时,城市比农村更加酷热,原因是() A.集聚效应 C.热岛效应 B.阳伞效应 D.雨岛效应 C[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城市人口数量多、工业集中,排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5.在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