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

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2.CT检查: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

3.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但当患者对CT增强造影剂过敏时,可采用MR代替CT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另外,MRCP 对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显优势,且与ERCP、PTC比较,安全性高,对于胰头癌,MR可作为CT 扫描的有益补充。

4.上消化道造影:只能显示部分晚期胰腺癌对胃肠道压迫侵犯所造成的间接征象,无特异性。目前已为断面影像学检查所取代。

(五)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阻塞胆管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酶学改变。胰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2.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胰腺癌血清中CEA、CA19-9升高。

(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

检查可确定胰腺癌诊断。可通过术前/术中细胞学穿刺,活检,或转至有相应条件的上级医院行内镜超声穿刺/活检获得。

(七)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1.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广泛胰腺纤维化病变,导致胰管狭窄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扩张。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与胰腺癌均可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二者鉴别如下:

(1)慢性胰腺炎发病缓慢,病史长,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可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且极少出现黄疸症状。

(2)胸部CT检查可见胰腺轮廓不规整,结节样隆起,胰腺实质密度不均。

(3)慢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平片和CT检查胰腺部位的钙化点有助于诊断。

2.壶腹癌:壶腹癌发生在胆总管与胰管交汇处。黄疸是最常见症状,肿瘤发生早期即可以出现黄疸。鉴别如下:(1)因肿瘤坏死脱落,可出现间断性黄疸。

(2)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充盈缺损、黏膜破坏“双边征”。

(3)B超、CT、MRI、ERCP等检查可显示胰管和胆管扩张,胆道梗阻部位较低,“双管征”,壶腹部位占位病变。

3.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

生于女性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及预后均与胰腺癌不同。影像检查是将其与胰腺癌鉴别的重要手段,B 超、CT可显示胰腺内囊性病变、囊腔规则,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坏死时才出现囊变且囊腔不规则。

4.其他:包括一些少见的胰腺病变,临床鉴别诊断较困难。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

(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参照2006版WHO胰腺癌组织学分类(附件1)。

(二)胰腺癌的分期。

1.胰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1)原发肿瘤(T)。

Tx :不能测到原发肿瘤。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 :原位癌M1 远处转移。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T3 :肿瘤扩展至胰腺外,但未累及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T4 :肿瘤侵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2)区域淋巴结(N)。

Nx :不能测到区域淋巴结。

N0 :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

Mx :不能测到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注:* 经CT 测量(最大径)或切除标本经病理学分析。

2.胰腺癌TNM分期

胰腺癌TNM分期(UICC/AJCC 2002)

分期TNM

0 ⅠA ⅠB ⅡA ⅡB ⅢⅣTis,N0,M0

T1,M0,N0

T2,N0,M0

T3,N0,M0

T1-3,N1,M0 T4,任何N,M0 任何T ,任何N,M1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是任何分期胰腺癌治疗的基础,但对每一个病例需采取个体化处理的原则,根据不同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部位、侵及范围、黄疸以及肝

肾功能水平,有计划、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诊疗手段,以其最大幅度的根治、控制肿瘤,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对拟行放、化疗的病人,应作Karnofsky(附件2)或ECOG 评分(附件3)。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然而,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完成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情况评估,以腹部外科为主,包括影像诊断科、化疗科、放疗科等包括多学科的治疗小组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手术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无瘤原则:包括肿瘤不接触原则、肿瘤整块切除原则及肿瘤供应血管的阻断等。

(2)足够的切除范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范围包括远端胃的1/2-1/3、胆总管下段和/或胆囊、胰头切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距肿瘤3cm、十二指肠全部、近段15cm的空肠;充分切除胰腺前方的筋膜和胰腺后方的软组织。钩突部与局部淋巴液回流区域的组织、区域内的神经丛。大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等。

(3)安全的切缘: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需注意6

个切缘,包括胰腺(胰颈)、胆总管(肝总管)、胃、十二指肠、腹膜后(是指肠系膜上动静脉的骨骼化清扫)、其他的软组织切缘(如胰后)等,其中胰腺的切缘要大于3cm,为保证足够的切缘可于手术中对切缘行冰冻病理检查。

(4)淋巴结清扫:理想的组织学检查应包括至少10枚淋巴结。如少于10枚,尽管病理检查均为阴性,N分级应定为pN1而非pN0。胰腺周围区域包括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2.术前减黄。

(1)术前减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瘙痒、胆管炎等症状,同时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手术死亡率。

(2)对症状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可行术前减黄处理。

(3)减黄可通过引流和/或安放支架,无条件的医院可行胆囊造瘘。

(4)一般于减黄术2周以后,胆红素下降初始数值一半以上,肝功能恢复,体温血象正常时再次手术切除肿瘤。

3. 根治性手术切除指证。

(1)年龄<75岁,全身状况良好。

(2)临床分期为Ⅱ期以下的胰腺癌。

(3)无肝脏转移,无腹水。

(4)术中探查癌肿局限于胰腺内,未侵犯肠系膜门静脉

和肠系膜上静脉等重要血管。

(5)无远处播散和转移。

4.手术方式。

(1)肿瘤位于胰头、胰颈部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可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

(3)肿瘤较大,范围包括胰头、颈、体时可行全胰切除术。

5. 胰腺切除后残端吻合技术。

胰腺切除后残端处理的目的是防止胰漏,胰肠吻合是常用的吻合方式,胰肠吻合有多种吻合方式,保持吻合口血运是减低胰漏发生的关键。

6.姑息性手术问题。

对术前判断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如同时伴有黄疸,消化道梗阻,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姑息性手术,行胆肠,胃肠吻合。

7.并发症的处理及处理原则。

(1)术后出血:术后出血在手术后24小时以内为急性出血,超过24小时为延时出血。主要包括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①腹腔出血:主要是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低血压状态下出血点止血的假象或结扎线脱落、电凝痂脱落原因,关腹前检查不够,凝血机制障碍也是出血的原因之一。主要

防治方法是手术中严密止血,关腹前仔细检查,重要血管缝扎,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出现腹腔出血时应十分重视,量少可止血输血观察,量大时在纠正微循环紊乱的同时尽快手术止血。

②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在手术后3天以上。其防治主要是术前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尽量减轻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应用止血药物,抑酸,胃肠减压,可经胃管注入冰正肾盐水洗胃,还可经胃镜止血,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经保守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2)胰瘘:凡术后7天仍引流出含淀粉酶的液体者应考虑胰瘘的可能,Johns Hopkins的标准是腹腔引流液中的胰酶含量大于血清值的3倍,每日引流大于50ml。胰瘘的处理主要是充分引流,营养支持。

(3)胃瘫。

①胃瘫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时经检查证实胃流出道无梗阻;胃液>800ml/d,超过10天;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无导致胃乏力的基础疾病;未使用平滑肌收缩药物。

②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消化道造影、胃镜等检查。

③胃瘫的治疗主要是充分胃肠减压,加强营养心理治疗或心理暗示治疗;应用胃肠道动力药物;治疗基础疾患和营

养代谢的紊乱;可试行胃镜检查,反复快速向胃内充气排出,可2-3天重复治疗。

(三)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1.辅助化疗。

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常用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30分钟,每周1次,用2周停1周,21天一个周期,总共4周期(12周)。

辅助化疗注意事项:胰腺癌的辅助化疗应当在根治术1月左右后开始;辅助化疗前准备包括腹部盆腔增强CT扫描,胸部正侧位相,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化疗中及时观察并处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姑息化疗。

同辅助化疗。

3.治疗效果。

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附件4)或RECIST疗效评价标准(附件5)。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病例的综合治疗,以及晚期胰腺癌的姑息减症治疗。

1.治疗原则。

(1)采用5-氟尿嘧啶或健择为基础的同步化放疗。

(2)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应当给予同步化放疗,期望取得可手术切除的机会或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3)非根治性切除有肿瘤残存患者,应当给予术后同步化放疗。

(4)如果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无法手术切净时,可考虑术中局部照射再配合术后同步化放疗。

(5)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无远处转移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术后同步化放疗。

(6)不可手术晚期胰腺癌出现严重腹痛、骨或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通过同步化放疗或单纯放疗可起到很好的姑息减症作用。

(7)术后同步化放疗在术后4-8周患者身体状况基本恢复后进行。

(8)放疗应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技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以及保护胰腺周围的重要的正常组织和器官,骨转移患者姑息减症治疗可考虑使用常规放疗技术。

2.防护。

采用常规的放疗技术,应注意对肺、心脏、食管和脊髓

的保护,以避免对身体重要器官的严重放射性损伤。

3.治疗效果。

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或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五)胰腺癌分期治疗模式。

1.可手术切除胰腺癌,可以考虑术后4-8周辅以同步化放疗。

2.可手术胰腺癌术后有肿瘤残存,建议术后4-8周同步化放疗。

3.如果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无法彻底手术时,可考虑术中局部照射再配合术后同步化放疗。

4.不可手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无黄疸和肝功能明显异常,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建议穿刺活检,再给予同步化放疗。

5.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患者,存在黄疸和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胆管内置支架或手术解除黄疸梗阻,改善肝功能后,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建议(5-Fu/吉西他滨)同步化放疗/单纯化疗。

6.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无黄疸和肝功能明显异常,身体状况较好,建议(5-Fu/吉西他滨)同步化放疗,存在胆道梗阻和肝功能异常者,先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再考虑治疗。

7.不可手术晚期胰腺癌出现严重腹痛、骨或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同步化放疗或单纯放疗以减轻病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六)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原则。

(1)具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2)必须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

(3)必须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2.介入治疗适应证。

(1)影像学检查估计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2)因内科原因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

(3)胰腺癌伴肝脏转移。

(4)控制疼痛、出血等疾病相关症状。

(5)灌注化疗作为特殊形式的新辅助化疗。

(6)术后预防性灌注化疗或辅助化疗。

(7)梗阻性黄疸(引流术、内支架置入术)。

3.介入治疗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①造影剂轻度过敏。

②KPS评分<70分。

③有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不能纠正及明显出血倾

向者。

④白细胞<4000,血小板<7万。

(2)绝对禁忌证:

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总胆红素>51umol/L、ALT>120U/L。

②大量腹水、全身多处转移。

③全身情况衰竭者。

4.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将导管分别选择性置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行动脉造影,若可见肿瘤供血血管,经该动脉灌注化疗。

(2)若未见肿瘤供血动脉,则根据肿瘤的部位、侵及范围及供血情况确定靶血管。原则上胰头、胰颈部肿瘤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化疗;胰体尾部肿瘤多经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灌注化疗。

(3)如伴有肝脏转移,需同时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或/和栓塞治疗。

(4)用药:通常采用铂类、阿霉素类、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应用。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具体决定。

5.经动脉介入治疗(TAIT)为主的“个体化”方案。

(1)伴有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可行内支架置入术。

(2)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且引起症状的患者,

可联合放射治疗。

(七)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控制疼痛。疼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首先需要明确疼痛的原因,对于消化道梗阻等急症常需请外科协助。其次要明确疼痛的程度,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按时、足量口服鸦片类止痛药。轻度疼痛可口服消炎痛、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非甾类抗炎药;中度疼痛可在非甾类抗炎药的基础上联合弱吗啡类如可待因,常用氨芬待因、洛芬待因等,每日3-4次;重度疼痛应及时应用口服吗啡,必要时请放射治疗科协助止痛;避免仅仅肌肉注射杜冷丁等。注意及时处理口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头痛等。

2.改善恶液质。常用甲羟孕酮或甲地孕酮以改善食欲,注意营养支持,及时发现和纠正肝肾功能不全和水、电解质紊乱。

五、诊疗流程和随访

(一)胰腺癌诊疗流程。

胰腺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附件6)。

(二)随访。

对于新发胰腺癌患者应建立完整的病案和相关资料档案,治疗后定期随访和进行相应检查。治疗后2年内每3个

月、2年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腹部CT/B超、胸片,直至5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腹部CT/B超、胸片。

介入治疗后3至6周进行随访,疗效判定采用国际通用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治疗间隔通常为1月-1.5月,或根据患者再发疼痛时间决定重复TAIT的时间。

附件:1.2006年WHO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2.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

3.Zubrod-ECOG-WHO 评分(ZPS,5分法)

4.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5.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6.胰腺癌诊疗流程

7.胰腺癌标本大体所见的常规描述

8.胰腺癌显微镜下所见的常规描述

附件1

2006年WHO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上皮性肿瘤

良性

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瘤

成熟畸胎瘤

交界性(未确定恶性潜能)

粘液性囊性肿瘤伴中度不典型性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瘤伴中度不典型性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恶性

导管腺癌

粘液性非囊性癌

印戒细胞癌

腺鳞癌

未分化(间变性)癌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未分化癌

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

浆液性囊腺癌

粘液性囊腺癌

非侵袭性

侵袭性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癌

非侵袭性

侵袭性(乳头-粘液腺癌)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囊腺癌

混合性腺泡-内分泌癌

胰母细胞瘤

实性-假乳头状癌

其它

非上皮性肿瘤

继发性肿瘤

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健康状况正常,无主诉和明显客观症状和体征。能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或工作。

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不能从事正常工作。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经常治疗和护理。

生活不能自理,需专科治疗和护理。

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

病情严重,必须接受支持治疗。

垂危,病情急剧恶化,临近死亡。

死亡。

胰腺癌诊断治疗实用标准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癌症发生于胰腺组织者,称为胰腺癌 胰头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右侧的胰腺癌,为胰头癌。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 胰体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胰腺癌,为胰体癌。 胰尾癌:发生于腹主动脉与脾门之间的胰腺癌,为胰尾癌。 全胰癌:肿瘤部位超过2个区域的胰腺癌,为全胰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是大肠癌组织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因由鼠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而命名,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类抗原,人体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CA242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特异性较高,即在恶性肿瘤时升高明显,而良性疾病时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独立预示价值,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校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有报道其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四、诊治流程

NCCN胰腺癌指南2016.2版

NCCN胰腺癌指南2016.2版 编译者:黄志锋

目录 ?临床怀疑胰腺癌或存在胰管和或胆管扩张(PANC-1) ?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未发现转移(PANC-2) ?可手术切除,检查、治疗(PANC-3) ?交界性切除、无转移,计划新辅助治疗(PANC-4) ?交界性切除、无转移,计划切除(PANC-5) ?术后辅助治疗(PANC-6)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检查(PANC-7)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一线、二线治疗(PANC-8) ?转移性病变(PANC-9) ?切除后复发(PANC-10) ?诊断,影像检查和分期原则(PANC-A) ?胰腺癌放射检查报告模板(PANC-A,5/8) ?可切除的标准定义(PANC-B) ?外科手术原则(PANC-C) ?病理分析:样本取材,组织切片和报告(PANC-D) ?姑息治疗和支持治疗原则(PANC-E) ?放射治疗原则(PANC-F) ?化疗原则(PANC-G)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胰腺癌TNM分期(2010)(ST-1)

临床怀疑胰腺癌或存在胰管和或胆管扩张(PANC-1) 注解: a.对于年轻、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如果诊断为胰腺癌,建议行遗传咨询。 b.理想的多学科评估应该包括影像科、介入内镜科、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和病理科的专家。 c.如果临床有指征,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 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未发现转移(PANC-2) 注解: d CA19-9升高不一定表示癌症或进展性疾病。CA19-9可由于胆道感染(胆管炎),炎症或阻塞,良性或恶性疾病而升高。此外,在Lewis抗原阴性个体中可能检测不到CA19-9。 e见诊断,影像检查和分期原则(PANC-A)。 f见可切除的标准定义(PANC-B)。 g见手术原则(PANC-C)和病理分析:样本取材,组织切片和报告(PANC-D)。 h自体膨胀金属支架用于临床有合并症患者或外科手术可能被推迟的患者。 可手术切除,检查、治疗(PANC-3) 注解: i对于肿瘤明显可切除并且不具有高风险特征的肿瘤患者,仅在临床试验中推荐新辅助治疗。对于具有高风险特征的患者(即,非常高度升高的CA19-9,大的原发性肿瘤,大的局部淋巴结,过度的体重减轻,极度疼痛),可以考虑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前需要活检明确诊断是腺癌(参见PANC-4)。可接受的新辅助方案包括FOLFIRINOX或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有时后续还可能需要放化疗。大多数NCCN成员机构推荐新辅助治疗。

胰腺癌诊治指南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市肿瘤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 上腹痛、黄疸、体重减轻 B超+CA19-9、CA242检测 CT/MRI 异常无异常 胰腺癌初步确立随访 穿刺/术中取组织 病理诊断成立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随访 2、临床分期 采用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胰腺癌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

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 年xx 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 示,XX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 位。xx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xxxx男 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XX (XX、XX)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 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得 到xx,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 ,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 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 )糖类抗原CA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血清CA19-9 > 37 U/ml 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 抗原阴性,CA 1 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发现CA19-9 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胰腺癌的临床分期

胰腺癌的临床分期 胰腺癌分期标准很多,各有其代表性,亦能反应其特点,关键的问题还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当前尚无一个通用的分类法,现将几个较为常用的分类法介绍于下: 1.Hermreck的分期法(1974) 第Ⅰ期:肿瘤仅限于胰腺内 第Ⅱ期:肿瘤仅侵及邻近组织,如十二指肠壁 第Ⅲ期:已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第Ⅳ期:已有肝脏和其他远处转移 2.Kloppol的TNM分期(1979) T-1-:肿瘤仅局限于胰腺内 T-2:肿瘤已延伸超出胰腺 T3-:肿瘤已侵犯邻近器官(十二指肠、胃和脾) N0:无淋巴结转移 N1-:胰旁区域淋巴结转移 N2-:邻近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血行转移 M1:血行转移 3.Adama’s修正的解剖学分期(1983) T1:<2cm,局限在胰腺内 T2:2~6cm,局限在胰腺内 T3:>6cm T4:侵犯胰外紧邻组织N0:无淋巴结转移 N1:剖腹探查时仅有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N2:已侵犯两个区域淋巴结 N3:临床上可以扪得区域淋巴结转移 N4:远处区域淋巴结转移 4.钱礼胰头癌分类法(1989) Ⅰ期:T1N0M0 T1:肿瘤在胰腺内,单发性,一般<2cm N1:无淋巴结转移 M0:无血运转移 Ⅱ期:T2N1M0 T2:癌肿已超出胰腺包膜,一般<5cm,已侵及邻接组织、胆管或十二指肠,或胆管内有多发病灶 N1:第一站淋巴结已转移 Ⅲ期:T2-3N1-2M0

T3:胰癌已侵及胃、脾或腹膜后组织如PV或SMV,一般>5cm N2:第二站淋巴结已转移Ⅳ期:T2-3N1-3M1 T4:胰癌已与周围组织固结 N3:已有第三站淋巴结转移 M1:已有肝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 人参皂苷Rh2 治疗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化程度较高而治疗效果较差的腹部肿瘤,其特点是易发生远处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一旦腹膜、肝脏和横结肠等任一部位受到侵犯,都不能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手术的癌患平均生存期仅为六个月。因此,目前世界临床学上认为,胰腺癌是比“癌中之王”肝癌更凶险的癌症。 虽然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仍未发生显著的改善,术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因此,如何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仍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天然药物化学将人参皂苷Rh2作为重点攻关方向,研究如何利用人参皂苷Rh2来治疗胰腺癌,以改善目前的治疗现状,目前已有重大进展。人参皂苷Rh2(例如今幸胶囊中人参皂苷Rh2含量达16.2%)可以通过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的分化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调节作用和修复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损伤四大机制来达到抗肿瘤功效,并有效防止癌症复发转移。人参皂苷Rh2既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同时又可修复病人的免疫屏障重新建立人体的自我保护系统,使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极少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病人始终保持正常的体力,顺利完成各项治疗,也使癌症患者的康复几率大大增加。 人参皂苷Rh2针对胰腺癌作用的典型病例是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位患者。该患者06年11月份发现胰腺癌,在11月份进行了手术治疗时,由于存在6×8公分大的肿瘤与肝脏紧紧粘连在一起,无法手术,只好仅摘取了胆囊。12月份开始进行化疗,因为胰腺癌本身对化疗不敏感,所以一个疗程结束后没有什么作用。后转至上海权威医院,肿瘤专家认为已无更好的治疗方法,并告知该患者还剩下2~3个月时间。后来该患者在朋友推荐下开始服用人参皂苷Rh2,情况出现好转:食欲增强,精神状态改善、黄疸消除了,于是该患者继续服用。2007年5月份,到医院复查时,居然发现肿瘤已缩小到4×3.9公分。之后一直坚持服用人参皂苷Rh2,至今已存活了15个月,而且自我感觉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对战胜癌魔也充满了信心。 胰腺癌虽然凶险,但人参皂苷Rh2的显著作用可以帮助广大胰腺癌患者,提升治疗成功的信心,为康复增添希望。

【免费下载】胰腺癌诊疗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2、临床分期 采用TNM 分期(AJCC ,2002)原发肿瘤(T ) 胰腺癌TNM 分期(AJCC ,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3 肿瘤超出胰腺,未累及腹腔轴或肠系膜上动脉 B 超 、CA242 检测 随访 病理诊断成立 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 随访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最新知识点)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感谢聆听...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 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

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

胰腺癌 一诊断和分期原则 1 关于诊断性治疗和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应该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决定,并参照合理的影像检查来判断肿瘤的范围。胰腺癌切除术应该由每年至少能进行15~20例胰腺切除术的治疗机构进行。 2 影像学检查应包括胰腺CT扫描。应依据规定的胰腺专用规程进行扫描,比如三期断层成像加薄层扫描。 3 如果CT结果模棱两可,可考虑PET扫描。 4 在分期方面,内镜超声检查(EUS)可作为CT的补充手段。 5 对于肿瘤可切除的患者,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FNA)活检优于CT引导下的FNA,因为EUS-FNA相当于经皮方式活检的腹膜播种风险更低。当临床高度怀疑胰腺癌时,手术前并不一定需要获得恶性的活检结果而且非诊断性的活检也不应该延误手术时机。 6 在一些治疗机构中,诊断性分期腹腔镜手术被常规在术前或花放疗前用于排除放射学检查无法发现的转移灶(尤其是胰体和胰尾的病灶),或是在一些有更高肿瘤播散风险的患者(肿瘤有可能切除、显著增高的CA19-9或原发肿瘤较大)中选择性地使用。 7 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中腹腔冲洗液的细胞学阳性结果等同于M1。如果患者已经接受了切除手术,应该按照M1肿瘤进行治疗。 8 重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建立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优化诊治流程。 二胰腺癌可切除的判定标准 可切除 胰头/胰体/胰尾 无远处转移 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 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通畅

有可能切除 胰头/胰体 严重的单侧或双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侵犯 肿瘤围绕腹腔干小于180o(适用于胰体) 肿瘤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小于180o 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 肠系膜上静脉闭塞,但仅一小段受累,而且可以重建 胰尾 肿瘤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干小于180o 无法切除 胰头 有远处转移 肿瘤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大于180o,或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 肿瘤侵犯或围绕腹主动脉 胰体 有远处转移 肿瘤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干大于180o 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 肿瘤侵犯腹主动脉 胰尾 有远处转移 肿瘤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干大于180o 淋巴结状态 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视作不可切除 三姑息和支持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预防并缓解痛苦,同时保证获得理想的生活质量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

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 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抗原阴性,CA1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 发现CA19-9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① 老年、低体重指数、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新发糖尿病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② 既往长期罹患糖尿病,短期出现血糖波动且难以控制者,亦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③ 前瞻性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每升高0.56 mmol/L,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14%。 (3)其它诸多生物靶标如外周血内microRNA、ctDNA、外泌体内Glypican-1等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尚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 1.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为:①完整(显示整个胰腺);②精细(层厚1~3 mm 的薄层扫描) ;③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 ;④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1)增强三维动态CT薄层扫描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并依此判断肿瘤与血管(必要时采用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邻近器官的毗邻关系,指导术前肿瘤的可切除性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胰腺癌诊治指南》解读

《胰腺癌诊治指南》解读 六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徐皓 前言 随着普通外科的发展,胰腺癌的外科治疗越来越被重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在各级医院得到开展,然而疗效并不满意,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为规范手术方式,提高胰腺癌病人的疗效,便于交流和总结,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7年7月制定了《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希望为我国胰腺癌治疗的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阅读《胰腺癌的指南》 NCCN共识分类 1类:基于高水平的证据,NCCN达成共识,认为该建议是合适的。 2A类:基于包括临床经验在内的低水平证据,NCCN达成共识,认为该建议是合适的。 2B类:基于包括临床经验在内的低水平证据,NCCN在该建议的适宜性意见不一致,但无较大分歧。 3类:NCCN对该建议的适宜性存在较大分歧,除非特别指出,NCCN对所有建议均达成2A共识。 一、概述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42470例,死亡病例数为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五年生存率小于5%。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2003年北京协和陆星华报告1991年-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人群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果提示胰腺癌的死亡率由1991年的1.83%增至2000年2.26%,呈逐年上升性趋势,其在肿瘤死因中的位次波动于第7-8位,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东北和华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这是我们比较完整的胰腺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医疗中心接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死亡率已<5%,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Ⅰ.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Elli等报告早期症状体重下降79%, 腹痛56%,厌食28%,黄疸25%,乏力23%。 (2)有胰腺癌家族史。 (3)突发糖尿病,年龄>60岁,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 (4)慢性胰腺炎患者,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属癌前病变。 (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 (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 (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为长期吸烟、酗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Ⅱ.现有诊断方法的选择 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黄疸、脂肪泻、疼痛、

2007-胰腺癌诊治指南

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1005-2208( 2007)09-0671-03 胰腺癌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通讯作者:赵玉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 E 2mail:lqpumc@yaho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6261988.html,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为提高胰腺癌病人的疗效,便于交流和总结,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了《胰腺癌诊治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在2004年和2006年召开的两次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目前的《胰腺癌诊治指南》,现予发布,希望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胰腺癌的诊治水平。 本指南仅供临床医生医疗实践参考。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2007-07 1 前言 随着普通外科的发展,胰腺癌的外科治疗越来越被重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在各级医院得到开展,然而胰腺癌疗效并不满意,手术方式以及围手术期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为了规范手术方式,提高胰腺癌病人的疗效,便于今后的交流和总结,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了《胰腺癌诊治指南》,希望为提高我国胰腺癌治疗的整体水平作出贡献。 2 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1 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 适;(2)有胰腺癌家族史;(3)突发糖尿病病人,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病人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4)慢性胰腺炎病人,目前认为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病人 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5)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亦属癌前病变; (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7)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 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8)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2.2 现有诊断方法的选择 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 不良、恶心、体重减轻、黄疸、脂肪泻、疼痛和抑郁。对临床上怀疑胰腺癌的病人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进行筛查,如B 超、动态螺旋CT 和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等。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可提高阳性率,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3 肿瘤相关抗原 C A1929水平>100k U /L 诊断胰腺癌 的准确性>90%。CA1929同样可用来判断预后及治疗过程监测。CA1929通常表达于胰腺和肝胆疾病及其它许多恶性肿瘤,虽然它不是肿瘤特异性的,但是C A1929的上升水平对于胰腺癌与胰腺炎性疾病的鉴别很有帮助,而且 CA1929水平的持续下降与手术或化疗后的胰腺癌病人的 生存期有关。 2.4 病理诊断 术前可以进行ERCP 胰管细胞刷片或活 检;超声内镜(首选)或CT 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术中切割针(core bi op sy )穿刺活检。不强求施行手术切除前必须获得恶性(阳性)的活检证据。但是新辅助化疗前应有组织学诊断。 2.5 腹腔镜检查 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腹腔镜检查是 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发现CT 遗漏的腹膜种植转移与肝脏转移情况。对于勉强可切除的病变或预后因素较差者 (CA1929显著升高、原发病灶大及胰体尾部癌等),建议在 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腹腔镜检查并附加分期。 2.6 胰腺癌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 I CC )和美国肿瘤联合 委员会(AJCC )于2002年公布了第6版T NM 分期系统,目前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详细内容见表1。 3 胰腺癌的治疗 3.1 术前胆汁引流 围手术期减黄手术的效果存在争议。 因此,不强调常规进行术前胆汁引流。但对由于营养不良、脓毒血症、合并症以及新辅助化疗必须延期外科手术的病人可行内、外引流。 3.2 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3.2.1 可以切除 头/体/尾部:(1)无远处转移;(2)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脂肪清晰光整;(3)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通畅无浸润。

胰腺癌诊疗规范样本

胰腺癌诊断规范()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用胰腺肿瘤,恶性限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来源于腺管上皮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国内胰腺癌诊断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断水平,改进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长。 (二)临床体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少特异性症状,最初仅体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她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浮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体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浮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体现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也许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注重:

(1)不明因素梗阻性黄疸。 (2)近期浮现无法解释体重下降>10%。 (3)近期浮现不能解释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浮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少特异性体征,浮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用体征,体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很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首选办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测,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构造、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因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测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2.CT检查:是当前检查胰腺最佳无创性影像检查办法,

普外科胰腺癌临床诊疗常规

普外科胰腺癌临床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2.腰背疼痛进行性加重,影响睡眠。 3.消化吸收不良、脂痢。 4.黄疸,多呈进行性。 【体格检查】 1.腹部肿块,注意是否伴血管杂音。 2.腹胀、腹水。 3.胆囊胀大。 4.黄疸。 【辅助检查】 1.肝肾功能、血糖、淀粉酶检测。 2.癌胚抗原(CEA)测定。 3.大便常规注意脂滴及隐血试验。 4.B超检查。 5.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6.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7.黄疸病人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8.有条件可作CT、ECT、MRI及超声内镜检查。

9.必要时作细针穿刺抽吸胰腺细胞学检查。 10.电视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病理活检。 【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可获明确诊断。应注意肿瘤位于胰腺头部、体部、尾部或全胰,癌肿有无腹腔淋巴结及肝脏的转移,癌肿块与肠系膜上血管、脾血管及腹主动脉关系。 【鉴别诊断】 需要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为: 1.慢性胰腺炎。 2.胰岛肿瘤。 3.胆管下段癌或嵌顿性结石。 4.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无确切疗效,可作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综合治疗的措施。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2)应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机制; (3)支持、对症治疗; (4)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5)化疗药物敏感性差;

(6)放疗:可在术中进行。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全身情况尚好、无远处转移、诊断明确的病例。诊断不能确定者,术中可行肿瘤活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 (2)手术方式: 1)胰体尾切除术,适用左半胰肿瘤,多需同时切除脾脏。对肿瘤小、病期早、无淋巴转移、不合并慢性胰腺炎的病例,可考虑施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2)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原则上不保留幽门,以利清除胰头上方淋巴结; 3)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腺癌和有胰内转移的胰腺癌; 4)胆—肠、胃—肠吻合术,适用于不能切除的胰头癌。以缓解胆道和胃十二指肠梗阻; 5)胰周围腹腔交感神经丛切断术,适用于顽固性腰背痛的晚期胰腺癌。也可在B超、CT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破坏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胸交感神经丛。 【疗效标准】 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无手术并发症。

胰腺癌诊疗规范(附完整表格)

胰腺癌诊疗规范(附完整表格) 一、概述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治疗、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虽然该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家族遗传

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尚未清楚,多达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首发症状往往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如胰头癌早期便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而早期胰体尾部肿瘤一般无黄疸。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腹部不适或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的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2.消瘦和乏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3.消化道症状:当肿瘤阻塞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时,胆汁和胰液体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而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腹泻。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4.黄疸:与胆道出口梗阻有关,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治疗、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虽然该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尚未清楚,多达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首发症状往往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如胰头癌早期便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而早期胰体尾部肿瘤一般无黄疸。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腹部不适或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的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2.消瘦和乏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

胰腺癌诊疗进展

Hans Journal of Surgery外科, 2020, 9(2), 5-12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6261988.html,/journal/hj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6261988.html,/10.12677/hjs.2020.92002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Peng Yan, Song Tu, Jingming Sh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Hexi University Affiliated Zhangye People’s Hospital, Zhangye Gansu Received: Feb. 21st, 2020; accepted: Mar. 6th, 2020; published: Mar. 13th, 2020 Abstract Pancreatic cancer is high degree of malignancy tumor, accounting for the 7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malignant tumors. Because of its insidious onset, and it is generall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when found, with a poor prognosis.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a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Keywords Pancreatic Cancer, Diagnosis, Treatment, Advance 胰腺癌诊疗进展 闫鹏,屠松,石景明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普外二科,甘肃张掖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13日 摘要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占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7位。其起病隐匿,发现时一般属于中晚期,预后较差。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本文对胰腺癌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胰腺癌,诊断,治疗,进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