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7)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协同进化

2. 内禀增长率

3. 生态工程

4. 净初级生产力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 边缘效应(作用)

8. 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 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 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 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生态平衡

2. 温室效应

3. 生境

4. 生态学

5. 生物小循环

6. 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 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 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 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 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 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9)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

8、群落

9、竞争 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 12、生态幅度 13、原生演替 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 16、次级生产 17、可再生资源 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 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0)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2、最小最大限制定律(Sheford limiting law)

3、基质(matrix)

4、边际效应(edge effect)

5、生态等值(ecological equivalents)

6、基石种(key stone species)

7、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8、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logical services)

10、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2、简述种群增长的类型

3、简述景观格局及其形成类型

4、简述生物多样性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途径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生态演替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替趋势

2、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并论述温室效应(这里指全球温度上升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1)

一、概念(每题3分)

1、生态学

2、生境

3、耐性限度

4、温周期现象

5、光周期现象

6、种群密度

7、生态平衡的阈值

8、协同进化

9、演替 10、食物网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列举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3、种群年龄结构的概念及类型

4、两种生态对策对比

5、种间关系的类型

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概述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及主要类型

2、试分析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2)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生态位

2、内稳态

3、景观连接度

4、生态等值

5、生态幅

6、基石种

7、生物富集

8、生态效率

9、生物多样性 10、生态服务功能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型

2、简述种群存活曲线的类型

3、简述景观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4、简述生物入侵的危害与控制途径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生态演替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趋势。

2、阐明全球氮循环过程,并论述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氮沉降、富集养化、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200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 生态型(Ecotype)

2. 无性系种群 (Clone population)

3. 竞争排斥原理 (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

4. 功能反应(Function response)

5. 盖阿假说 (Gaia hypothesis)

6. 净生产力 (Net productivity)

7. 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 index)

8. 生物富集 (Ecological amplify) 9. 基质(Matrix)

1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Ecosystem service)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简述种群相互作用类型。

2. 试写出种群增长模式、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与两个种群警长模型,并说明式中r、K、α、β等的生物学意义。

3. 试述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

4. 简述顶级群落的类型。

5. 简述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主要类群及其过程。

6. 简述廊道的类型和生态功能。

三. 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简述植物对干旱的反应与适应方式。

2. 阐述生物入侵的过程、危害与控制途径。

3. 阐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区别。

4. 阐明全球硫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并论述人类活动对硫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5)

一、名词解释

1.协同进化

2.动态生命表

3.功能反应

4.初级生产力

5.基因流

6.生态效率

7.边缘效应

8.优势种

9.适应 10.内禀增长率

二、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

三、简述种群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其争论焦点

四、写出种群指数增长、逻辑斯蒂曲线增长模型和两个种群间的竞争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模型,并说明其中的r、k、、、a五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五、试比较单项极群落学说与多项极群落学说的差异

六、给出次级生产过程模式框图,并试述次级生产量估算的几种方法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6)

一、名词解释

1.种群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2.竞争排斥原理

3.r,K对策者(r-strategist and K-strategist)

4.食物链

5边缘效应(edge effect) 6优势种(dominant)

7生态系统(ecosystem) 8生产力

二、简述题

1解释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它可能的几种结局

2简述种群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其争论焦点

3简述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试论系统模型建立的几个步骤

5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与进化适应(Evolution adaptation)

2.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与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3.生境(habit)与生态位(niche)

4.生物量(biomass)与生产量(力)(production)

5.食草(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与残渣(腐食)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6.上行控制效应(button-up effect)与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 effect)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1)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N2)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

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乙)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层片(Synusia)

2.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3.物质周转率(Turnover)

4.光周期现象

5.边缘效应(Edge effect)

6.尺度推绎(Scaling)

7.生态交错带(Ecotone)

8.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9.斑块(缀块,patch)

10.温室效应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每题6分,共30分)

(1)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

(2)r-对策与K-对策

(3)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

(4)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5)优势种与建群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从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两方面分别简述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2.陆地表面枯枝落叶的分解经历那些过程?在分解过程中,分解速率和待分解物质的多样性将如何变化?

3.简述干扰在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中的意义

4.简述有关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2.分析如何应用生态学原理控制或减缓因生境破碎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的趋势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8)

一、名词解释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2.生命表

3.协同进化

4.生态入侵

5.异质种群

6.地理变异

7.亲缘选择

8.他感作用

9.可持续发展 10.生态系统服务

11.阿利氏规律 12.生物量 13.性状替换 14.生态位 15.同资源种团

二、简述

1.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比较他们的有关特征

2.论述种群调节中的遗传调节学说?(奇蒂chitty学说)

3.决定群落中种群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低?

4.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草地或池塘为例进行阐述

三、综合分析

1.何谓外来入侵种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

3.目前我国某地发现一种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小型动物爆发危害。用外来入侵种为例,回答问题:

1)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竞争作用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

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种爆发的可能机制

4)根据该种爆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

2008年

1、名词解释

1.生命表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异质种群

4.表型适应

5.下行控制效应

6.最大持续产量

7.生态效率

8.可持续发展

9.他感作用 10.演替

2、简述

1. 何谓有效积温法则?简述动植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方式

2. 简述种群逻辑斯蒂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 何谓协同进化?分别简述竞争物种之间、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寄生物与寄主之间、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 何谓群落的演替?说明陆地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并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生物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分别说明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主要测定方法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9)

一、名词解释

1.驯化

2.限制因子

3.适合度

4.进化稳定策略

5.边界值原理

6.封闭性种群

7.功能反应

8.似然竞争

9.关键种 10.下行控制效应

11.碎屑食物链 12.生态效率 13.生物富集作用 14.最大持续产量

15.生态系统管理

二、简述

1.何谓生命表?它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如何通过生命表估算内禀增长率

2.解释逻辑斯蒂方程中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说明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有害生物管理中的应用

3.简述两个物种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作用特点

4.绘出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写出并说明初级生产者和次级生产者能量收支的估算公式

5.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您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并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可能影响

6.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其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运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阐述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2009年

一、名词解释

1.群落稳定性

2.种间关

3.群落交错区

4.生物富集作用

5边缘效应(edge effect)6温室效应7生态系统(ecosystem)8生产力

二、简述题

1 何谓种群和种群动态?简述种群绝对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

2 何谓种群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子?简述种群外源性调节的几种主要学说及争论焦点

3 何谓群落演替?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或包括的主要阶段

4 何谓生产力(量)?简述次级生产力的生产过程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5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3、已有研究表明,斑尾榛鸡是中国特产松鸡科鸟类,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山针叶林中。近年来,由于低海拔地区的毁林开荒等人类的活动,整个地区原始针叶林呈现严重斑块化,使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隔离分化,许多地区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1)何谓集合种群?

2)如何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手段(即研究中应该注重收集哪些方面的数据?采用什么研究技术?),研究斑尾榛鸡集合种群的生存状况,进而为斑尾榛鸡的保护提出对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

(甲)

一、解释下列术语或概念(每题4分,共计60分)

1.自然选择

2.生命表

3.存活曲线

4.竞争排斥原理

5.协同进化

6.种群调节

7.食物链与营养级

8.关键种

9.生物量10.生态系统服务

11.生态入侵12.亲缘选择13.可持续发展14阿利氏规律15他感作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

1.什么是适应?简述动物对寒冷(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

2.影响种群动态的基本参数是哪几个?种群间主要相互作用有哪几种?主要特征是什么?

3.决定群落中种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有哪些主要学说?

4.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试以草地或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行阐述。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有哪些?

6.什么是生物入侵?简述入侵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计48分)

1.最小因子定律与限制因子定律

2.富营养化与富集作用

3.动物信息素与他感作用

4.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

5.利他行为与互利共生

6.演替系列和顶级群落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各生态因子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2.动物与捕食者,植物与食草动物,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3.分别列举一个捕食、寄生、腐生食物链,食物链为什么通常只有五到六环。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和研究生态服务功能的意义。

5.水生环境的原生演替和退化草原上的次生演替。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碳的全球循环,以及CO2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影响。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10)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

2.偏利共生

3.光饱和点

4.群落稳定性

5.能量锥体

6.存活曲线

7.竞争排斥原理

8.群落交错区

9.表型适应 10.种间关系

11.演替 12.生态位 13.限制因子 14.温室效应 15.生态工程

二、简述

1.简述外源性因子调节学说并阐述其争论焦点

2.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草地或池塘为例进行阐述

3.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

4.如何合理地评价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及其内容

6.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恢复的指导意义

2010年

一、名词解释

1、自然选择

2、生命表

3、存活曲线

4、竞争排斥原理

5、协同进化

6、种群调节

7、食物链与营养级

8、关键种

9、生物量

10、生态系统服务11、生态入侵12、亲缘选择13、可持续发展

14、阿利氏原理15、他感作用

二、综合题

1、什么叫适应?动物对寒冷的适应方式有哪些?

2、种群动态变化的参数主要是哪几个?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影响群落多样性的因素?为什么热带的多样性比寒带温带丰富?主要学说有哪些?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研究的核心问题?

5、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的成分?以池塘或草地为例进行说明。

6、什么叫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有哪些?

2011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考研生态学试题(甲)

一、简述下列每组两个概念并阐述其异同(每组6分,共60分)

1.生态型与生活型

2.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3.生物量与生产力

4.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5.种群与异质种群

6.r-对策者与k-对策者

7.生物富集作用与富营养化

8.优势种与建群种

9.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10.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二、问答题(7选6 .每题15分 .共90分)

1.光的生态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和动物对光周期适应的生态类型?

2.生态系统由幼年期到成熟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变化特征?并论述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和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指导意义.

3.内禀增长率rm?(lnR0)/T 中R0 和T的生态学意义.

根据该公式指出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

4.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中四个层次的影响.

5.协同进化?简述竞争物种间,捕食者与猎物种群间,寄生与寄生物间,植物与食草动物间的协同进化.

6.外来入侵种?外来入侵种带来的可能生态后果?

从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与侵入地的自然、生物环境角度,探讨外来种爆发的可能机制?

7.中国植被分的原则和主要系统单位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主要分类单位?

2011年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目:(841)生态学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他感作用繁殖成本光周期现象局域种群抽彩式竞争瓶颈效应

生物扩大作用生物学零度生态交错带生态流

2、概念对比(请重点叙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

2. 内稟增长率与瞬时增长率

3. 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4.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5. 狭义Meta-种群与广义Meta-种群

3、不定项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

1.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有()

A.有发达贮水组织

B. 原生质浓度低

C.高根/冠比

D.叶片大

2.以下属种间关系的有()

A.中立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偏害作用

3.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植被型、群系、群从(其余略)

4.与生态平衡有关的概念有()

A.稳定性

B.自治力

C.镶嵌性

D.协同作用

5.河流廊道包括()

A.河流

B.河漫滩

C.河岸

D.岸边高地

E.周边公路

4、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可杂交性”作为种鉴定依据的优点与缺点分别是什么?

2. 什么是生态规划?你如何理解生态规划?

3.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4. 简述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哪些类型?

5、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说与非平衡说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不同点。

2. 到与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作用及局限。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热中性区(Thermal neutral zone)

2.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

3.-3/2自疏法则(-3/2 thinning law)

4.协同进化(Co-evolution)

5.生态流(Ecological flow)

6.生态系统发育(Ecosystem development)

7.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

8.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geochemical model)

9.尺度推绎(或尺度转换)(Scaling) 1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每题4分,共20分)

1.年龄椎体(age pyramids)和生态椎体(ecological pyramid)

2.群落抵抗力(resistance)稳定性和群落恢复力(resilience)稳定性

3.生物量(biomass)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4.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和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5.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和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

三、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3分,共计65分)

1.简述温度和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论述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2.解释生态位概念的拓展,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应用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

3.何谓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生态学原因是什么?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动物个体、种群、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4.阐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说明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的原因。

5.图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并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主要测定方法。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Mac Arthur-Wilson动态平衡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今生物保护上,异质种群理论取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物保护范式的这种转移是否意味着岛屿生物地理学在保护生物学中已经毫无价值?请说明理由。

四、综合分析题(25分)

假设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有害植物(如黄花棘豆、光果大戟)或有害动物(如害虫或害鼠)暴发危害。使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以其中一种有害物种(植物或动物)为例简明概要回答。

(1)可以通过哪些生态学方法调查该有害生物种群的绝对密度。(3分)

(2)从种群调节的外源性调节学说,探讨该有害物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3)分别从上行控制效应(bottom-up effect)和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 effect)理论,探讨利用食物链控制该有害物种发生的可能途径。(8分)

(4)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提出草原生态系统有害生物控制对策。(6分)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0道题,每题3分,共30分)

1. 适合度( Fitness)

2. 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3.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4.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5. 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6.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

7. 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

8.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

9.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10. 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4道题,每题5分,共20分)

1. 适应性趋同(Adaptive Convergence)和适应性趋异(Adaptive Divergence)

2. 频度(frequency)与多度(abundance)

3. 群落的平衡学说(equilibrium theory)和非平衡学说(non-equilibrium theory)

4.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与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三、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若6道试题全部做答的,则只将前5道试题纳入计分范围。)

1. 何谓耐受性定律?何谓生态幅?以下两幅图中的上图为某地点的生态气候图,下图为两种植物在水分供应充足时的

生长量对气温的反应曲线,分析这两种植物能否稳定分布于该地点?

2. 简述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特征,论述自然界中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互利共

生主要存在的方式。

3. 何谓生态演替?“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重大生态工程之一,请解释农田弃耕后自然恢复属于哪一种演替

类型?并阐述该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性?

4. 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简述生态系统中氮(N)的循环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5. 试述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说明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和单位?

6. 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四、综合分析题(25分)

下图是一个经过修改的秸杆多级利用图,试应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 解释该图的生态学过程(2分),并说明该图所利用的生态学原理(1分)?

2. 何谓生态学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2分)?阐述Lindeman能流转化效率定律;根据Lindeman能流转化效率

定律,假设农作物为120个能量单位,则通过农作物-家畜-食用菌-蚯蚓食物链,转化到蚯蚓时能量应该是多少能量单位(4分)?

3. 解释该生态系统所包括的2种类型食物链的特点(2分)?分别说明它们在该系统能流过程中的作用(2分)。

4. 应用关于食物链的2种主要理论,分别解释为什么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为3-5节(6分)?

5. 如何调节食物链的长度,以分别满足该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如下三种需求:1)籽实、2)畜产品、3)籽实及畜产品(6

分)?

1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环境生物学 试题

《环境生物学》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生物迁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 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 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 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 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 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 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 用 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 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 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 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 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 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 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分子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分子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1分子生态学使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经,是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生态学自1866年诞生以来,人类对其规律性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较长历史过程。表现在方法上,从逐渐摆脱直接观察的“猜测思辨法”,到野外定性描述的“经验归纳法”,再到野外定位定量测试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系统综合法”。上述方法虽然有力地推动生态学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研究视野仍局限在宏观水平上,因而表现出外貌或形态相同的生命有机体,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其生理功能也不相同;亲代外貌、形态和生理功能相同的生命有机体,子代却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产生新的变异,因此,宏观生态现象的多样性需要用微观的室内实验分析来揭示其生态本质的一致性也就成为生态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生态学研究而形成的生态学新的分支科学――分子生态学,使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一跃进入分子水平。 分子生态学的兴趣,首先建立在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物质――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环境对这些基本物质的影响上。生命有机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半保留复制而代代相传。遗传信息由DNA到RAN再到多肽链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之为中心法则。合成的蛋白质作为一切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实现了生命有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并调控着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虽然糖类不像核酸直接参与生命现象的延续,也不像蛋白质那样直接承担生命活动的体现,但它与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生命有机体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邹承鲁,1996)。 携带蛋白质所需信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gene),它是DNA上决定生命有机体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按功能分为可被转录形成mDNA,进而转译成多肽,构成各种结构蛋白和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的结构基因以及可调节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的调节基因。基因由丹麦遗传学家Johansen W于1909年提出以称谓“孟德尔因子”或孟德尔自己使用的“性状单位(Character unit)”或“单位因子(Unit factor)”,而现代定义则为“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DNA分子含有很多因基因,基因的复制过程就是4种碱基按A配T,G配C的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因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组成双螺旋结构,故复制时,DNA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原来的两条链先解旋成单链,然后各条链以自己为模板,配成相应的新链。这样,1个母DNA分子便复制成两个完全相像的分子,它说明了为什么子代和亲代想像的道理,即遗传的实质是碱基序列的复制过程。 基因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从亲代到子代相似的复制能力,以保证生命有机体遗传的稳定性。然而,如果遗传信息始终不变,就不可能有新的生命有机体类型的产生。事实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已充分证明了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基因具有变化的特征,即基因突变(Mutation)。所有发生在基因的DNA序列中是由碱基替代(Base substitution)、碱基插入(Base insertion)和碱基缺失(Base deletion)等改变引起的,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任何持续性改变改变都叫基因突变,它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其中,碱基数量的变化是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不同的生命有机体类型之间,碱基的数量是不同的,DNA以其加倍的4个符号,可以编译成的MM蓝本是无限的,说明基因突变是无限的。其次,碱基的内容不同,也会导致基因突变,如ACA和UCA,虽只一个碱基之差,但含义是不同的。另外,碱基排列次序的变化,也是导致基因突变的一个,如UCA和CUA,CGG

生态学复习整理

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驯化(acclimation):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4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性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总体上不可代替,局部能补偿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3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4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种群(population):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年龄金字塔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环境容纳量”或K: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态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的对策 r选择:在种群密度低时出现,呈指数增长,有利于增大内并增长率的选择,经常被大的环境胁迫所毁灭 k:在交大种群密度出现,接近环境承载容量k。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为了有限资源面临强烈的种间竞争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领域性: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生态位相近的完全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营养级联:食物网内的捕食者通过降低猎物数量或改变猎物形状,在营养级中自上而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样本

◆生态设计的五个特点: P27 1、源自地方性设计 2、生态账户的设计 3、设计结合自然 4、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5、使自然可视化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7大理论) P30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1.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 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 特点: 高度结构化的景观 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特点: 1) 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2) 景观综合研究思想 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 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6.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

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 2、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安全格局体系( 生态网络) ◆第五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整体性、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稳定性。 1.景观生态的整体性 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 景观或生态系统) , 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特性) 在空间上( 或时间上) 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4.景观生态的复杂性 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1)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16) 一、名词解释 1.限制因子:。 2.临界氧量: 3.拥挤效应: 4.生态位: 5.水呼吸: 6.赤潮生物: 7.内禀增长率: 8.窒息点: 9.营养级: 10.生态学: 11.生态系统: 12.生态因子: 13.生境: 14.阈: 15.生态幅: 16.指示生物: 17.种群: 18.环境容纳量: 19.生物群落: 20.群落演替: 21.库: 22.积温: 23.有效积温: 24.生物群落: 25.生态平衡: 二、选择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生态学定义是由首次___ ____提出 的。 A. Odum E.P. B. Haeckel E. C. Forel D. Tansley 2.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____。A.指数式 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3.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 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4.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5.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__ ___。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 生动物 6.海洋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 _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7.淡水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_ 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8.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 ___消耗。A.鱼类呼吸 B.逸散入空气 C.底栖生 物呼吸 D.水呼吸 9.林德曼定律生态效率一般是_____ ______。 A. 10% B. 10-20% C. 50% D. 15% 10.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 _____。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11.个体水平的生物能量学方程一般是指_____ ______。 A. C=P+R+F+U B. PG= PN+RA C. P = PNC +R D. PNC = PG – RA-RH= PN-RH 12.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 _______。 A. D = KCL B. D = K-C+L C. D = KC/L D. D = K+L -C 13."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________。 A. 10%规律 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阈 14.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A. D = KCL B. D=K-C+L C. D= KC/L D. D = K+L-C 15.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______指标而数量化。A.生长曲线 B.种群转变速率C. 香 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D.能量转换效率 16.____________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17.表示化学耗氧量的是____ __。 A . BOD B. COD C.TOD D.TOC 18.下面不属于水体生态因子中的自然因子的是___________。 A.降水量 B.土壤深度 C.微生物 D.溶解盐 19.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 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20.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 __。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1.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2.“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3.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8.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 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 生物组成。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 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 于生物圈的范围。 9.耐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 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经过大量 的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 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 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 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成 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 律。 10.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 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 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1.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 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 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 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 制因子。 1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 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3.驯化:如果一个生物体长期生活 在偏离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 境条件下,其生态幅的位置就可能偏 移,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适 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 14.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 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 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内稳态是 生物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 15.趋同适应: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 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 16.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 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 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 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7.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 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18.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 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 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 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 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 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19.温度系数(Q10):表示温度对生 物生长或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 即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 增加的倍数。 20.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 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 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 示。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分子生态学名词解释图文稿

分子生态学名词解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翻译并解释名词:(10x4分) 1.allele 等位基因 一个位点的序列变异。 2.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Ne) 有效种群大小 在一个具有相等性比、随机交配的理想种群中表现出与特定统计(全部成体数目)规模相对应的真实的种群杂合性随时间丧失的速率相同的个体数。 3.F-statistics F 统计检验 用于评估个体间、亚种群间和整个种群间杂合性的分布的统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定量亚种群的遗传分化。 4.Genetic load 遗传负荷 相对于理论最佳值来说降低了的基因型适合度。 5.Hardy-Weiberg equilibrium哈温平衡 当所有等位基因频率是已知的时候,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种群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预期比例。假设没有迁移、突变或选择作用,哈温平衡定律则认为等位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应该保持不变。6.Bottleneck effect瓶颈效应 种群的规模大为缩小,随后常常有一个(种群的)恢复。 7.Selection sweep选择扫荡。 课件:Occurrence of a beneficial mutation,Only individuals carrying the mutation reproduce,‘Population bottleneck’,Mainly affects linked loci。

8.IAM 无限等位基因模型 其中突变不是以可预料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发生,而大多数突变是像产生SNP(单核苷酸多态性)那样出现的。 9.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 连锁不平衡。 术语表: Linkage equilibrium 连锁平衡:由重组促成的情形,其中遗传位点在繁殖期相互独立分离。当两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一起分离时,如他们在同一个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太接近时,则发生不平衡。 百度: 连锁平衡:不同的各在人群中以一定的出现。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出现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高于预期的随机频率的现象,称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由于 HLA 不同的某些经常连锁在一起遗传,而连锁的基因并非完全随机地组成单体型,有些基因总是较多地在一起出现,致使某些单体型在群体中呈现较高的,从而引起连锁不平衡。 10.Metapopulation复合种群 种群再分为多个同类群,至少其中的一些偶尔灭绝,随后通过从其他同类群迁入再建立种群。 11.Microsatellite微卫星 带有单序列(通常为2-,3-或4-核苷酸)重复多次的遗传位点。 12.MtDNA 线粒体DNA 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环状染色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