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问题探究

【第一章】食品加工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研究绪论

【第二章】小微食品企业相关概念

【第三章】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第四章】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第五章】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第六章】改进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加强小微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的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3 章质量管理概述

3.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3.1.1 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生产者制造出的尽可能符合消费者期望需求的产品组成元素。在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41].这种特性既包括反映产品本身性质的例如尺寸、重量、容量、可靠性等固有特性,也包含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运行质量的例如产品价格、供货时间、保修时间等后来赋予特性。并且会受到环境、地区、文化、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影响。

3.1.2 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任务是协调产品质量与组织目标、人事、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以保证生产和经营过程的有序进行。

3.1.3 食品质量管理的概念

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全面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也是食品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1.4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质量管理活动而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的一种管理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套要素,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可定义为“一组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相互关联作用的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对内来说是质量管理的载体,能根据自身特点将不同体系要素组合还可以将资源与过程结合。对外要证明自身可以满足顾客对产品所提要求。

3.2 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3.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进入了全面质

量管理阶段(TotalQualityManagement),菲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10].

3.2.2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

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目的是提供一种顾客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识别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都进行有效控制。是全员、全过程、全企业和多方法质量管理。

3.2.3 全面质量管理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和使用四个过程的管理方式。为了实现对结果控制而控制全过程,从而将质量管理延伸到整个过程、整个系统的预防管理而非对产品质量事后的处理。企业需要管理体系来管理企业的日常行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就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要执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2.4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PDCA 循环。PDCA 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衔接相互促进,不断转动螺旋上升,依靠集体的力

量共同推动循环前进。

3.3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概述

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类型较多,本文仅论述与食品行业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3.3.1ISO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理论

(1)ISO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7 年发布的按照一定程序一系列标准的总称。促进了国际贸易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能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运行有效的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和改进其业绩的一组通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多数是以ISO9000 系列标准为依据,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标准。ISO9000:2008 将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2)ISO 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和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33].

3.3.2QS 认证的基本理论

(1)QS 认证概述

QS(Quality Safety)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具备相应条件的生产者和食品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和销售,达到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的目的。2004年 1 月 1 日起,中国首先在米、面、

油和醋五类食品行业中实行QS.QS 的批准和ISO 等认证体系类似,因此食品质量市场安全准入又称”QS 认证“.

(2)QS 认证的范围和内容

①QS 认证的范围

包括所有经过加工的食品,除现做现买的、初级加工的产品,化妆品,塑料和纸包装容器,食用化工产品,食品加工用的相关设备和牙膏。

②QS 认证的内容

一是执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对满足基本生产条件、食品质量安全可以保证的企业凭《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规定范围内的产品;除此之外不得从事生产加工。二是出厂产品检验制度。该制度强制实施,销售产品一律经过检验,无法自检的企业要委托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三是符合以上条件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QS)标志。

3.3.3HACCP 基本理论

(1)HACCP 概述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既是一种技术和分析工具也是一种质量管理体系,将其带入到生产过程可实现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是一种经济的保证食品安全的举措。《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15091-1994)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

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42].《食品卫生通则1997修订3 版》(国际标准CAC/RCP-1)的定义为: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危害的一种体系[43].

(2)HACCP 原理和内容

HACCP 工作原理是将技艺学、物化学、微生物学以及危险性评估等相关知识运用到整个食品链,从而评估出食品原料从种植、饲养、加工、运转、使用一系列过程中显现和潜在危害的危险性,剥离出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对其实施防御措施,控制在危害发生之前以保证食品安全性。HACCP 体系是由危害分析(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确定各CCP 相关的关键限值(CL)、确定CCP 的监控程序(M)、确定关键控制点失效时应采取的措施(CA)、验证程序(V)、记录保持程序(R)这7 个基本原理构成。

3.3.4GMP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理论

(1)GMP 概述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此类规范强调对质量管理和卫生条件进行自主控制,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操作、使用设备都作出强制管理标准制度。GMP 最初应用于制药工业,有效保证了药品的安全,现在也用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2)GMP 内容

GMP 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质量控制都有具体要求,因此能有效消除生产加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它主要包含软硬件两

部分内容。硬件主要是指车间房屋、生产设备、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软件主要指技术工艺、组织设置、制度设立等方面要求。①食品原料采购、运输和贮藏的GMP;②食品生产加工工厂设计及设施的GMP;③食品生产用水的GMP;④食品生产企业的组织和制度的GMP;⑤食品生产过程的GMP;⑥食品检验的GMP;⑦人员的GMP.细化了对食品质量的分段管理,严格控制从原料、加工、产品检验、保存、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SSOP,是指导食品作业中清洗、消毒等卫生操作和卫生保持的文件,通过规范此过程能消除作业中的人为错误因素,使企业达到GMP 所要求卫生环境。SSOP 不具有强制性,是用于日常内部管理的文件。

(2)SSOP 内容

SSOP 包含八方面的控制内容:①员工身体健康与卫生控制;

②作业人员手的清洗与消毒,厕所打扫与卫生保持;③与食品接触的表面的清洁度;④与食品接触或与食品接触的物表面接触的水(冰)的安全;⑤有毒化学品的标记、使用和储存;⑥防止污物污染食品;

⑦防止交叉污染;⑧虫害的防治。

3.3.6 各质量管理体系间的关系

(1)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是一项对食品企业进行规范的国家级制度,由国家质检总局管理,侧重要求食品企业现场审查符合要求及产品抽样检验合格,是政府为了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而出台的一项制度。

(2)ISO9000 是国际标准。目的在于使企业持续改进和增强顾客满意,侧重于组织进行宏观控制且自愿采用,具体生产环节没有详细的控制要求。具有广泛的通用性,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3)HACCP 是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它侧重于使食物链的危害风险降低到最小或可接受的水平但不是零风险体系。其适用于食品企业,我国强制要求通过HACCP 体系的是罐头等六大类生产出口企业,其他企业未强制通过。

(4)GMP 认证管理比”QS“认证更规范,对企业来说更具体细致,质量控制严格,是对食品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约束而非仅约束成品,为保证食品安全、生产卫生提高最全面可靠的屏障。

(5)SSOP 是HACCP 的支持性程序。通过SSOP 的实施HACCP 的效果更突出。HACCP 计划的控制重点可以参考SSOP 计划要求。SSOP 在书面文件制定上的要求要高于GMP.

3.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说明了质量、质量管理、食品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然后详细介绍了与食品企业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其之间的关系予以阐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问题探究 【第一章】食品加工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研究绪论 【第二章】小微食品企业相关概念 【第三章】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第四章】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第五章】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第六章】改进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加强小微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的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3 章质量管理概述 3.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3.1.1 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生产者制造出的尽可能符合消费者期望需求的产品组成元素。在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41].这种特性既包括反映产品本身性质的例如尺寸、重量、容量、可靠性等固有特性,也包含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运行质量的例如产品价格、供货时间、保修时间等后来赋予特性。并且会受到环境、地区、文化、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影响。

3.1.2 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任务是协调产品质量与组织目标、人事、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以保证生产和经营过程的有序进行。 3.1.3 食品质量管理的概念 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全面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也是食品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1.4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质量管理活动而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的一种管理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套要素,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可定义为“一组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相互关联作用的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对内来说是质量管理的载体,能根据自身特点将不同体系要素组合还可以将资源与过程结合。对外要证明自身可以满足顾客对产品所提要求。 3.2 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3.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进入了全面质

TQM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doc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概论 1、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操作者质量管理、工长质量管理、检验员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2、质量管理随看生产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 的边缘学科。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深化将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 3、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一个包含 IS09000和IS014000标准的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TQIMS),把全面质量管理推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阶段。 4、ISO8402术语标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5、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是基于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 质量环的控制,并通过有效的质量体系或系统工程为基础来实施和体现。质量环和系统工程可以用过程来体现,过

程的不稳定性,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目标。 6、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质量环的划分 应该随行业和产品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无论质量环如何不同,其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都应包括在内并进行有效控制。 7、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员、全过程、全范围及多方法 的质量管理。 8、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差异:强调系统管理、 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不断改进、强调满足顾客需要。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全面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质量体系、质量策划、质量 成本、质量改进和质量文化及质量审核。 2、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3、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三、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点 1、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质量控制点是过程 控制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资源和活 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装置、设备,以及技术和方

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概述

第三节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主要内容:一、概述 二、质量控制的原理 三、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一、概述 (一)工程项目的质量 1、质量: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可以是产品也可为工程活动 2、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工程质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工程投产运行后,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该工程的可用性、使用效果和产出效益,运行的安全度和稳定性; 2)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所使用的材料、设备、工艺、结构的质量以及它们的耐久性和整个工程的寿命; 4)工程的其它方面,如外观造型、与环境的协调,项目运行费用的高低以及可维护性和可检查性等。 (二)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 1、质量控制是GB/T19000(等同采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质量术语。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2、质量控制包括:采取的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作业技术是直接产生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条件;但并不是具备相关作业技术能力,都能产生合格的质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组织和协调作业技术活动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其质量形成能力,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 3、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按照GB/T19000定义,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4、建设工程项目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拟建的建筑产品,它和一般产品具有同样的,即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特性之总和。其中明确的需要是指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合同等所规定的要求,隐含的需要是指法律法规或技术标准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客观上已存在的某些需求。因此建筑产品的质量也就需要通过市场和营销活动加以识别,以不断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其社会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或满足的程度如何,必须用一系列定量或定性的特性指标来描述和评价,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产品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境的适宜性等。 5、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是由业主(或投资者、项目法人)提出明确的需求,然后再通过一次性承发包生产,即在特定的地点建造特定的项目。因此工程项目的质量总目标,是业主建设意图通过项目策划,包括项目的定义及建设规模、系统构成、使用功能和价值、规格档次标准等的定位策划和目标决策来提出的。工程项 目质量控制,包括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安装,竣工验收各阶段,均应围绕。 (三)工程质量控制的几个方面 1.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 (1)项目是个渐进的过程

TQC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TQC 的概要 ●TOTAL:總合的,全公司的 ●QUALITY: 1.製品品質 品質2.服務的品質=與顧客要求的符合度 3. 工作的品質 ●CONTROL:1.管理=SDCA ※管理(經營) (預防、保全) 2.改善=PDCA=符合手段 (達成目標) ※經營「管理」的想法(MANAGEMENT) 改善、革新 ACTION處置 A P PLAN計劃 CHECK點檢 C D DO 實施ACTION處置 A S STANDARD標準

CHECK點檢 C D DO實施 管理(維持) 三要素 .市場、顧客為中心(請問顧客、受教) 1.思想= .事實(現場、現品、數據)重視 (依據事實) .基於事實運作PDCA(SDCA),改善工作的方法與過程2.手法= .調查事實的工具(QC七大手法、統計手法等) .QC手法 .方針管理活動(問題、課題解決) 3.活動= .日常管理活動(預防、保全) .品管圈活動(自主管理)

2.目的、標的=體質改善=打破現狀 (最大目的)= 提升利益 (大目的)= 顧客滿意(CS) 組織的向量一致 (中目的)= 品質保證(QA) 經營理念、方針、目標 1.方針管理活動(改善改革) 2.日常管理活動(管理維持) 3.品管圈活動(自主管理) 持續的教育、訓練 能力提升 員工滿意(ES)

2-1方針管理活動的要點 (1)將來的預知課題目標的設定(P) (2)現狀的掌握差距、不足能力充實計劃(D) (3)計劃的進展管理項目的查檢(C) (4)界限的發現解決問題活動(A) 2-2日常管理活動的要點 (1)日常的預知預防計劃、標準的設定(S) (2)日常的點檢預防保養、保全的實施(D) (3)異常的發現應急處置、批次處置(C) (4)工程的解析長久處置、標準的改訂(A) 2-3品管圈活動要點 (1)工作現場的問題題目的選定 (2)現狀的掌握問題的掌握 (3)原因的掌握對策的立案、實施 (4)效果的確認點檢的持續 看、觀察行動 目視管理(立即見效、看得見的管理) (生龍活虎、有朝氣的工作場所、公司氣氛)

质量管理题库

《质量管理学》综合习题 (考试时携带科学型计算器、直尺、2B铅笔和橡皮,以便于计算和作图)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即课本P21) 2、控制状态——就是生产的正常状态,即生产过程能够稳定地、持续地生产符合设计质量的产品。(即课本P39) 二、填空题 1、从质量管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过程来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要素是产品质量、交货质量、成本质量、售后服务质量四个方面。 3、邮电通信满足客户的需求应具备迅速性、准确性、安全性、方便性四个特性。 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统计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教育工作、质量责任制、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5、质量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过程、制造过程、服务过程。 6、跨入21世纪,现代质量管理将进入社会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再进一步,则向全球质量管理阶段发展。 三、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是著名质量管理学家D A、朱兰 B、帕累托 C、石川馨 D、费根堡姆 2、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管理全面性。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和D质量管理。 A、用户第一的 B、预防为主的 C、用数据说话的 D、综合性的 四、简答题 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管理的全面性,即它是全面质量的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性的质量管理、综合性的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⑴质量第一的观点;⑵用户至上的观点;⑶重视设计制造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概述

4.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概述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 一、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由于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难以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2.容易产生质量变异 因项目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生产,有固定的自动性和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有相同系列规格和相同功能的产品;同时,由于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设计计算错误等,则荟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3.容易产生第一、二判断错误 施工项目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4.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 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 5.质量要受投资、进度的制约 施工项目的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较大,如一般情况下,投资大、进度慢,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则差。因此,项目在施工中,还必须正确处理质量、投资、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的统一。 二、缺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隈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工程质量。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耷,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公正,不持偏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QM 第一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引言 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第二节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第三节 TQM八大原则 第二讲全面质量管理原理 引言 第一节 TQM的特点和关键 第二节 TQM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 第三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地位 第三讲 TQM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TQM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TQM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讲 TQM的管理基础工作(上) 引言 第一节标准化工作 第二节计量理化工作 第三节质量信息工作 第四节质量责任制 第五讲 TQM的管理基础工作(下) 引言 第一节质量培训工作 第二节质量目标管理 第三节看板管理 第四节实验室管理 第六讲全面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引言 第一节质量成本项目设置和分类 第二节质量成本管理 第三节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第七讲 TQM的常用方法(上) 引言 第一节排列图 第二节因果分析法 第三节对策表方法 第四节分层法 第五节相关图法 第八讲 TQM的常用方法(下) 引言 第一节统计分析表方法 第二节直方图方法 第三节工序能力指数 第四节控制图 第五节其他方法简介 第九讲 QC小组和管理(上) 引言 第一节我国的QC小组建设和管理现状 第二节如何组建QC小组 第三节 QC小组活动管理 第十讲 QC小组和管理(下)

引言 第一节 QC小组活动成果管理 第二节 QC小组成果评审和激励 第十一讲 TQM和产品可靠性控制与管理 引言 第一节 TQM中的产品可靠性控制 第二节制定产品可靠性方案 第三节可靠性管理 第十二讲全面质量管理应用演示 引言 第一节案例演示 第二节综合评价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质量管理概论和理论

质量管理概论和理论 1、什么是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简单地说,品质就是满足顾客的要求。——(GB/T19000-2015) ■与质量相关术语 (1)过程: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2)产品:过程的结果。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四类: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服务与软件是无形的,硬件与流程性材料是有形的。 (3)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有的顾客是显在的,有的顾客是潜在的。有的顾客是外部的,有的顾客是内部的,组织内部互相协作的下一个环节便是内部的顾客。 (4)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如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供方也可以是内部的,组织内部互相协作的上一个环节便是内部的供方。 (5)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规定的要求符合顾客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明顾客很满意。 ■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1)硬件产品质量特性:性能、寿命、可信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经济性 (2)软件产品质量特性: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3)流程性材料质量特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外观 (4)服务产品质量特性: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文明性 2、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①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 在成品中挑废品,这是事后把关,无法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 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30/40年代) 这一阶段是把数理统计与质量管理结合,由休哈特发明了控制图。但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在当时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不广泛,难度很大。 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后) 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五项活动内容。在这些活动中,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都是为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进行的。 ■质量管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 质量策划是前提,质量控制是基础,质量保证是手段,质量改进是关键。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一、概论 1、质量治理的进展分为五个时期: 操作者质量治理、工长质量治理、检验员质量治理、统计质量治理、全面质量治理。 2、质量治理随着生产的进展已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边缘学科。 全面质量治理的进展和深化将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 3、全面质量治理的深化和进展的要紧标志是建立一个包含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的 全面质量一体化治理体系(TQIMS),把全面质量治理推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时期。 4、ISO8402术语标准对全面质量治理的定义: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中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治理途径。 5、全面质量治理的原理:是基于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质量环的操纵,并通过有效的 质量体系或系统工程为基础来实施和体现。质量环和系统工程能够用过程来体现,过程的不稳固性,正是全面质量治理的操纵目标。 6、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质量环的划分应该随行业和产品不同而有一 定的差异,然而,不管质量环如何不同,其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都应包括在内并进行有效操纵。 7、全面质量治理的特点:全员、全过程、全范畴及多方法的质量治理。 8、全面质量治理与传统质量治理的差异:强调系统治理、强调预防为主、强调持续改进、 强调满足顾客需要。 二、全面质量治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全面质量治理的构成要素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质量策划、质量 成本、质量改进和质量文化及质量审核。 2、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治理者正式公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3、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治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三、过程操纵和质量操纵点 1、过程操纵是质量治理的核心和基础,质量操纵点是过程操纵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有关联的资源和活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装置、 设备,以及技术和方法等。 3、工序是制造操纵的要紧环节。工序操纵的目的是为实现产品设计质量,通过制造最终 达到预期目标及满足用户要求。 4、工序能力确实是操作者、设备、工装、使用的原材料、操作方法、检验方法以及环境 等都在标准的条件下,操作呈稳固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也确实是工序处于稳固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5、在服务质量环中,较为重要的是服务设计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他们是服务质量形成 的要紧环节。 6、质量操纵点:是指在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重点进行操纵的对象或实体。

质量管理和控制概述

第一章, 质量管理和控制概述 ● 质量的历史和重要性 ● 定义质量 1. 基于评判的观点——超凡 2. 基于产品的观点——反映某些产品属性在量上的差异 3. 基于用户观点——质量被定义为相对于预期用途的适用性 4. 基于价值的观点——有用性或满意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产品特性(质量在顾客方面的体现)与内在效率(质量在生产方面的体现)之间取得平衡的企业目标。 5. 基于生产的观点——工程和制造活动的预期产出,或“符合规范” 6. 对各种质量观的综合分析 7. 顾客驱动的质量 ● 质量作为一种管理框架 ◆ 全面质量的原则 ? 全面质量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它致力于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 全面质量的原则: 1, 聚焦于顾客和利益相关者。 为了满足或超越顾客的期望,组织必须充分理解构成顾客价值并决定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特性。 2, 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参与和团队合作。 在任何组织中,最理解某个岗位,最清楚如何改进产品和过程的人,就是实际从事该项工作的人。 3, 以持续改进和学习所支撑的过程导向。 (1)改进可以是以下形式中的任何一种: 1),通过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加顾客价值。 2),减少差错、缺陷、浪费以及相关的成本。 基于用户的质量 基于价值的质量 基于生产的质量 营销 设计 生产 需要 超凡的质量和 基于产品的质量 顾客 分销 产品 和服务

3),提高资源利用的生产率和效果。 4),在解决顾客投诉和推出新产品方面,提高了响应速度,缩短了周期时间。 (2)学习循环由四个阶段构成; 1),计划 2),执行计划 3),评估进展情况 4),根据评估的结果来修正计划 ?在全面质量的方式下,组织积极地去识别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通过开发员工队 伍的知识和经验来将质量融入工作过程中,并将持续不断地改进组织的每一个 方面。 ◆基础架构、惯行和工具 ?基础架构是指组织有效运行和实施TQ的基本原则所需要的基本管理系统。 基础架构包括以下这些要素。 (1)顾客关系管理 (2)领导和战略计划 (3)人力资源管理 (4)过程管理 (5)信息和知识管理 ?惯行是指为了实现高绩效目标而在组织架构的每一要素中所发生的活动。 ?在工具中包括了大量的图表和统计方法,用以计划工作活动,收集资料,分析 结果,监控进展以及解决问题。 惯行 以顾客为中心持续改进与学习 原则 参与和团队合作 基础架构工具和方法 ●质量与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指一个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的能力。 ?惠尔赖特识别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六个方面的特征: (1),它是由顾客的欲望和需要所驱动的。 (2),它对企业的成功具有显著的贡献。 (3),它使企业的独特资源和环境机会相匹配。 (4),它是长久存在的,并且难以为竞争者所模仿。 (5),它为进一步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6),它为整个组织提供了方向和动机。 以上的每个特征都与质量相关联,表明质量是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的源泉。

全面质量管理第四版电子版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本书第四版,既可作为企业的班组长、质量管理小组长、中高级技术和工人进行技术理论教育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企业的领导干部、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入门课本,还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教材。 内容介绍: 内容提要 本书原是为配合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电视讲座而编写的一本教材。本书第一版、第二版(修订版)、第三版(第二次修订版)的出版发行,在“七五”、“八五”期间各行各业普及与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顺利地实现了预定目标。为了适应“九五”计划的需要,我们结合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所发布的双编号国家标准GB/T19000~19004-94ISO9000~9004-94的规定,在广泛收集读者反映要求的基础上,再次修订本书,即第四版。 本书第四版仍是比较系统地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但是篇章结构和内容较之以前各版都有较大的变动与充实。全书分三篇:第一篇概论,内容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质量的概念、提高质量的意义、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等。第二篇现场质量管理,内容有过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点、质量检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小组等。第三篇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技术,内容有用于数字资料的工具和技术、用于非数字资料的工具和技术。

目录: 目录 第一篇概论 第一章概述 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第二章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二、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三、质量职能和质量职责 四、提高质量的意义 第三章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第四章质量体系 一、与质量体系有关的基本术语 二、质量体系要素 三、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第五章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质量教育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 . 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作者:-----------------------日期:

. . 目录 1.总则1 2.质量管理目标2 3.质量管理体系3 4.质量管理职责4 5.工程施工质量验评8 6.中间交接与验收11 7.不符合项管理制度14 8.质量事故的处理15 9.施工质量监督检查18 10.工程质量例会制度23 11.工程项目代保管办法24 12.“样板”工程评审与奖惩办法(征求意见稿)25附件Ⅰ28 附表1—1931

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1.总则 1.1 华能沁北电厂一期工程的建设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在建设过程中各种原始记录、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记录等资料应保存齐全、完整,存档备查。工程一经开工,工程行政负责人,项目法人代表和设计、施工、监理、调试等单位的法人代表,即按照其职责,负有终身的质量责任。一旦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要依据职责,追究其责任,将工程质量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1.2质量方针: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实行“样板”标准化施工质量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全过程、抓预防为主的“一高一严二抓”的质量控制方针。 1.3 火电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行全过程、全员质量管理,做到质量管理上“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1.4 严格遵守工艺规与作业指导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把好质量监督、检查、验收关,做到外观质量与在质量不达质量标准不报检、不签证。 1.5 在质量监检过程中,监检人员必须按规、标准认真监检,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凡重视质量并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将受到嘉奖;对忽视质量的倾向予以批评和纠正;对质量事故的责任者和不接受教训屡出质量事故(或质量缺陷)的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对玩忽职守造成重大质量事故者要重罚,直至追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概论

第一章概论 主要内容: 1、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及特点 3、现场全面质量管理 4、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系列标准 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通常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 第二阶段:工长质量管理 第三阶段:检验员质量管理 第四阶段:统计质量管理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TQM) 若将前三个阶段统称为传统质量管理

阶段,质量管理的发展又可分为:传统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 1、质量管理的特定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美国,费根堡姆博士于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最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新学科 是60年代以后,日本大力推选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明显效果,更加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形成公认的全面质量管理学科。 3、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深化,必须使TQM与ISO9000及ISO14000标准相结合 第二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及特点

一、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定义 1、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标准中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费根堡姆博士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TQC)——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应包括:

质量管理概述与控制

第八章质量管理 §9-1 质量与质量管理概述 一、产品 家具、家电产品、厨房用具、卫生洁具 服装、鞋帽、化妆品 房屋、车辆、枪支弹药、飞机大炮 图书、电影电视、报刊、音乐歌曲 石油、燃气、暖气冷气、自来水 理发、餐饮 计算机程序 产品product: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流程性材料(ISO9000: 2000)从合同中规定的产品发展到包括合同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其他一切后果 绿色化的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 绿色化的产品概念体现了人类对质量在成本、利益、风险的综合要求。 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和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通常是有形产品,区别仅在量的特性,前者具有计数的特性,后者有连续的特性。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经常被称之为货物。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服务的提供可涉及,例如: —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为准备税款申报书所需的收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动; —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传递); —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 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例如:外供产品“汽车”是由硬件(如轮胎)、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却液)、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驾驶员手册)和服务(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所组成。 二、质量 质量问题: 表不走、不准、不美、不好用、不防水、太贵、牌子不好 房型好坏、电梯大小、楼间距、小区绿化、沿马路、露台大小 电压不稳、经常断电、维修不及时、态度不好、乱收费 方案不受欢迎、Y2K(两位表年法) 质量(quality):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能力(ISO9000—2000) 特性(characteristic)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如物理方面的特征、感官上的特征、组织或行为特征、功能性的特征等等。 要求(requirement)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习惯,所考虑的要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顾客的需求 一个顾客说自己需要购买一台空调。事实上,“空调”只是顾客表述的需求。而顾客真正的需求不是空调硬件本身,而是满足顾客需求的冷气、暖气,以及周到、及时的安装和保修服务。 质量概念的发展 狭义的产品质量向广义的企业整体质量发展:

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关键点1 质量管理概念 质量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质量概念是相对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而形成的,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它不再是与标准对比,而是以用户的要求去衡量。它不仅指结果的质量——产品质量,而且包括过程质量一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狭义的质量概念是相对于产品质量检验阶段而形成的,是指产品与特定技术标准符合的程度。这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指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的特性与固定的、固定的质量标准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据此可将产品划分为合格品与不合格品或者一、二、三等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规范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活动,颁布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即ISO 8402:1994。其中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00),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定义中指出的“明确需要”,一般是指在合同环境中,用户明确提出的要求或需要。通常通过合同及标准、规范、图纸、技术文件作出明文规定,由供方保证实现。定义中指出的“隐含需要”,一般是指非合同环境(即市场环境)中,用户未提出或未提出明确要求,而由生产企业通过市场调研进行识别与探明的要求或需要。这是用户或社会对产品服务的“期望”,也就是人们所公认的,不言而喻的那些“需要”。如住宅实体能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居住功能就属于“隐含需要”。“特性”是指实体所特有的性质,它反映了实体满足需要的能力。 一、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是指承建工程的使用价值,是工程满足社会需要所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它体现在工程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1)性能。是指对工程使用目的提出的要求,即对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可从内在的和外观两个方面来区别,内在质量多表现在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及力学特征等方面。 (2)寿命。是指工程正常使用期限的长短。 (3)可靠性。是指工程在使用寿命期限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丁作任务能力的 第1页 大小及耐久程度,是工程抵抗风化、有害侵蚀、腐蚀的能力。 (4)安全性。是指建设工程在使用周期内的安全程度,即是否会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5)经济性。是指效率、施工成本、使用费用、维修费用的高低,包括能否按合同要求,按期或提前竣工,工程能否提前交付使用,尽早发挥投资效益等。 上述质量特征,有的可以通过仪器测试直接测量而得,如产品性能中的材料组成、物理力学性能;结构尺寸、垂直度、水平度,它们反映了工程的直接质量特征。在许多情况下,质量特性难以定量,且大多与时间有关,只有通过使用才能最终确定,如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 二、工序质量 工序质量也称施工过程质量,指施工过程中劳动力、机械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和施工环境五大要素对工程质量的综合作用过程,也称生产过程中五大要素的综合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工序的质量存在问题,整个工程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能够达到质量标准,必须对工序质量给予足够注意。必须掌握五大要素的变化与质量波动的内在联系,改善不利因素。及时控制质量波动,调整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连续不斯地生产合格产品。 工序质量可用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来表示。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特征值总是分散分布的。丁序能力越高,产品质量特征值的分散程度越小;工序能力越低,产品质量特征值的分散程度越大。工序能力是用产品质量特征值的分布来表述的,一般用。做定量描述。 工序能力指数是用来衡量工序能力对于技术标准满足程度的一种综合指标。工序能力指数C,可用公差范围与工序能力的比值来表示,即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质量和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概念及意义 有没有同学没有听过“质量”一词?想必是没有的。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如此轻易地使用“质量”一词,以至于人们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深入地去探究“质量”一词的含义。然而,不对质量的含义进行深入探讨和准确界定,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一般而言,质量被用来描述“产品或者服务的好坏、优劣程度”。也常常加入一些限制词,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建筑质量和教育质量等等,或更加具体的如“空调质量”、“衣服质量”、乃至“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生活质量”等,以使得质量的指向更为明确,意义表达更为具体。由此可见,质量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产品、经营过程,经济增长,管理机制)进行审视并达到深层的理解。 质量有一个重要特性值得注意,即质量的含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质量的含义将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调整表述而具有时代气息。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乎总包含着质量及其控制和管理的内容。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手工业产品的工程技术规格、制作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质量管理的方法。例如《考工记》开始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审曲面势”就是对当地手工业品类型和规格的设计;“以饬五材”即在设计后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成分比例;“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的手工业品,通过检查确定是否合格、可以使用。这就是当时人们对质量形成过程的记录,融入了他们对质量及其保证手段的理解。再如,中东古代史上,一块呗发掘的泥土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429年,巴比伦阿尔坦尔西王朝一世第35年,对给皇室生产戒指的工场要求:金戒指所镶嵌的翡翠要保证20年不会脱落,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1、质量的定义 ISO9000:2000族标准中给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所谓的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 ①固有特性 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相机快门使用的次数。 ②赋予特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

【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导语: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科学概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发展至今,已经被许多制造业企业用来指导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在现代制造业已经不再陌生,许多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是由于商品竞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发展的,是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以及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工业发达国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技术预防方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图示: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之质量检验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普遍采用手工

作坊进行生产,加工产品和检查质量没有合理的分工,生产工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这阶段的管理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因此,在20世纪前质量管理还没有形成科学理论。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W.T aylor)根据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泰勒的主张之一就是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于是检查产品质量的职责由工人转移到工长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工长的质量管理”。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发展,工长已无承担质量检查与质量管理的职责,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检验人员和部门,并直属经理(或厂长)领导,由他们来承担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负责全厂各生产部门的产品(零部件)管理工作,形成了计划设计、执行操作、质量检查三方面都各有专人负责的职能管理体系,那时的检验工作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非常薄弱。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来控制产品质量,并根据预定的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判断。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主导思想是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长处在于:设计、制造、检验分属三个部门,可谓“三权分立”。有人专职制定标准(计划),有人负责制造(执行),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这样产品质量标准就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执行,各部门的质量责任也得到严格的划分。 二、全面质量管理之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事后检验”的弱点,这就在客观上为把数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创造了条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弱点,并设法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去解决这些问题。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控制产品质量的“六西格玛”法则,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认为质量管理除了具有对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的职能之外,还应具有预防产生不合格品的职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