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一、小儿至宝丸

主要成分:紫苏叶、广藿香、薄荷、羌活、陈皮、白附子(制)、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炒)、蝉蜕、全蝎、人工牛黄、雄黄、滑石、朱砂。

有毒药材:全蝎、雄黄、雄黄、朱砂

◆全蝎:用量过大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故须严格掌握用量,过敏体质者应忌用。

◆雄黄: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砷及其化合物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而进入体内,其中约80%蓄积和分布于体内各组织。

二、小儿牛黄散

主要成分:钩藤、僵蚕、天麻、全蝎、黄连、大黄、胆南星(酒炙)、浙贝母、天竺黄、半夏(制)、橘红、滑石、人工牛黄、朱砂、人工麝香、冰片。

有毒药材:全蝎、半夏、朱砂

◆半夏:半夏对动物遗传物质具有损害作用;久用半夏制剂口服或肌注,少数病例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血尿。

◆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有直接损害,长期口服可引起蓄积中毒。

三、六神丸

主要成分:麝香、牛黄、蟾蜍、雄黄、冰片、珍珠。

有毒药材:蟾蜍、雄黄。

◆蟾蜍:蟾蜍含有强心甾体化合物和动物蛋白。所含强心甾体化合物能作用于心肌,使心律失常。所含动物蛋白,对人体有较强的致敏性,故对过敏体质者可能导致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机制产生对血小板的破坏和过敏性皮炎。

六神丸一旦滥用,有的人一次过量服用即中毒,有的人多次过量服用而中毒;中毒距服药时间快则20分钟,慢则0.5~2小时,个别在12小时以上。故应严格控制六神丸的适应症与用药剂量,尤其是小儿应慎用、新生儿应禁用。

四、小儿和胃丸

主要成分:荆芥、厚朴(姜制)、清半夏、苍术、广藿香、山楂、砂仁、黄连、麦芽(炒)、枳壳(麸炒)、大黄、朱砂等19味。

有毒药材:半夏、朱砂

疑有毒性:厚朴、黄连

◆厚朴:被怀疑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在欧洲被禁用。

◆黄连: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在新加坡和美国被禁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的毒性及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指导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分析了中药常见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论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的征途中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药的开发和中药使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中药的毒性和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重视,而且药品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把这一工作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 药品中使用的不良反应已成为用药安全的一大隐患。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11%~26%,我国每年住院的5000 多万人次中,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 多万人,而死于药源性疾病和中药不良反应的人数大约有20 万,中药的不良反应比例仅次于抗生素,名列第二,人们应该意识到,即使是中药,也是存在一定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因此,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 中药的毒性 国务院令第23 号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

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 中药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生物碱,有毒苷类,有毒植物蛋白及毒素有关。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中毒反应:1.1 呼吸系统黄药子、雷公藤、乌头等可引起咳嗽、哮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2 循环系统如雷公藤、蟾酥、山豆根、乌头类、人参、斑蝥等可引起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减慢或增快、心律不齐、心音低沉或减弱、传导阻滞,房颤等。 1.3 消化系统雷公藤、蟾酥、枇杷叶、益母草、山慈菇、洋金花等可引起食欲不振、口苦恶心、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脾肿大、肝脏损伤以及中毒性肝炎等。 1.4 泌尿系统关木通、广防己、斑蝥、雷公藤、山豆根等可引起尿频、尿急、尿少、尿闭、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热、尿毒症、急性肾衰等。 1.5 血液系统天花粉、狼毒、洋金花、斑蝥等可引起白细胞、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障,弥散性血管凝血、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1.6 神经系统洋金花、雷公藤、蟾酥、乌头、蓖麻子等可引起头晕、口麻、瞳孔放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语言不清或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涉及很多系统,包括: 2.1 呼吸系统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2.2 循环系统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

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 【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

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2. 3疗程过长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3]。 2. 4炮制方法不当中药材在使用或用于制剂前,大多需炮制加工,炮制不当或不经炮制可致中药质量不合格,从而发生不良反应。如大黄,若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须经炒炭,经炒炭后,泻下的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这6种中成药成分需谨慎使用

这6种中成药成分需谨慎使用 中成药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看清以下6种中成药成分, 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中成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马钱子,不宜大剂量服用 痹祺胶囊、平消胶囊等中成药,含有马钱子或马钱子粉。不宜大量服用,尤其是老年人。 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具有兴奋脊髓、延髓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成人一次服5~10mg番木鳖碱可致中毒,30mg致死。中毒的主要表现:患者首先出现嚼肌及颈 部肌有抽筋感觉,咽下困难,随后出现强直性惊厥,可因窒息而死亡。 朱砂,不宜长期服用 安宫牛黄丸、柏子养心丸、安脑丸、牛黄清心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胶囊、牛黄醒消丸等,含有朱砂。朱砂主含硫化汞,汞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并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特别提醒: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等中成药含有雄黄,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安脑丸等,同时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含砷(三氧化二砷),可阻碍细胞氧化和呼吸,能损害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发生各种病变。不可多服久服,外用也应注意 以免经皮肤黏膜吸收积蓄中毒。 何首乌,定期检查肝功能 七宝美髯颗粒、养血生发胶囊、安神胶囊、润燥止痒胶囊、活络丸、再造丸等中成药中含有何首乌。何首乌是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因具有诸多传奇功效,被民间传为具有“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现代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何首乌中的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可引起肝损伤,有肝毒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含有何首乌的中成药和保健品不宜长期超量服 用,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 乌头碱,心脏病患者慎用 三七伤药胶囊,金汇肾气丸(胶囊),大活络丸,正天丸,追风透骨丸等中成药含有乌头碱。主要对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等,使其先兴奋,后抑制,并可直接作用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过量 服用为其中毒的主要原因,需加强注意。

不可不知的含毒性成分中药

不可不知的含毒性成分中药 乌头类药物----毒性高有致死风险 【毒性指数】★★★★ 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都属于乌头类药物,很多中成药,如舒络丸、活络丹、追风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归丸、正天丸等都有它的踪影。乌头类药物的毒性主要来自有毒成分乌头一般中毒量为0.2毫克,致死量为2~4毫克,中毒后主要是对神经系统损害,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 苦杏仁----区别甜杏仁防误食 【毒性指数】★★★ 很多人都吃过杏仁,但这种杏仁多是甜杏仁,一定要与作为药用的苦杏仁开来。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对咳嗽、痰多、喘息等症好的疗效,但是它有小毒,临床常用量为5~15克。苦杏仁的毒性主要来苦杏仁苷水解释放出的氢氰酸,这种物质可以阻断细胞的呼吸链,每100杏仁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氰酸100~250毫克,而60毫克氢氰酸就可以置人地。 雄黄----遇热氧化成砒霜 【毒性指数】★★★★ 含有雄黄的中成药不少,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砒枣散等。雄黄也是有毒的,它遇热后可被氧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中毒后可引起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严重者会因心力衰竭、衰竭而死亡。长期接触还会引起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因此,雄黄的临床常用量为0.05~0.1克,多入丸散用。孕妇禁用。 【毒性指数】★★★

xx----xx饰品孩子要远离 【毒性指数】★★★ 朱砂具有安神、定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等症,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至宝丹、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丹、大活络丹等常见中成药中都含有朱砂。但是因朱砂含汞,服用过量易致汞中毒,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疡、少尿、蛋白尿等。民间认为它可以辟邪,一些民俗挂件与饰品中常可见到它的身影,但注意不要让孩子触碰这些饰品,更不要误入口中。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 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 一时一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 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

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 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 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 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 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 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 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 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古言道,是药三分毒,无论多么好的中药他本是都是有毒性的,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古人道:毒,即药物的总称,治病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机能失常。一般药物书籍都标注了药物的实际毒性,比如大黄能活血化瘀,但它又导致腹泻。所以我们一般都采取中药配伍来达到增强治疗效能减轻副作用的目的。对于副作用,一般来说是已知的,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标注,并且一般较轻。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就可能会使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掩盖其具有的治疗作用。现今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超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包括中药),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人们往往对西药的不良反应比较注意,而且西药在药品说明书上也将不良反应标注得比较清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人们则不太关注。 中药不良反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中药制剂实际上是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并非纯中药制剂。日常购药,一定要当心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避免由于忽视其中所含西药成分的作用及使用禁忌而导致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黄帝内经》有大毒、小毒之说,《神农本草经》将中约分成上、中、下三品,以区别药物作用及毒性大小。但是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一药可杀另一药之毒,一药又可促进另一药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助,最人限度地发挥了疗效.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毒性。因不懂中医或仅有一知半解就使用中药,未辨证用药,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讲究配伍,接下来我就对中药配伍做一简单解释。 中药七情:出单行外,均属配伍关系。 单行:用单位治病,例如独参汤可以治疗气虚气妥,南瓜子可以杀虫,黄芩可以清肺止咳; 相须:功效相似,增强原有药效; 相使:一种药为主一种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要功效; 相累:一种药的毒性被另一种消除了,例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抑制;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能使另一种药的功效降,例如人参的补气作用被莱菔子削弱; 相反:两药合用,一种药会增强另一种药的毒性或者副作用,例如甘遂和甘草同用会使其毒性增强。 中药产牛不良反应还有诸多原因值得探讨。我国药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导致品种复杂混乱,容易引起中毒。此外,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环境,从环境土壤中或水源中吸收有毒元素或农药残留的可能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警惕:含毒性药材成分的儿童中药 一、小儿至宝丸 主要成分:紫苏叶、广藿香、薄荷、羌活、陈皮、白附子(制)、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炒)、蝉蜕、全蝎、人工牛黄、雄黄、滑石、朱砂。 有毒药材:全蝎、雄黄、雄黄、朱砂 ◆全蝎:用量过大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故须严格掌握用量,过敏体质者应忌用。 ◆雄黄: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砷及其化合物可由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而进入体内,其中约80%蓄积和分布于体内各组织。 二、小儿牛黄散 主要成分:钩藤、僵蚕、天麻、全蝎、黄连、大黄、胆南星(酒炙)、浙贝母、天竺黄、半夏(制)、橘红、滑石、人工牛黄、朱砂、人工麝香、冰片。 有毒药材:全蝎、半夏、朱砂 ◆半夏:半夏对动物遗传物质具有损害作用;久用半夏制剂口服或肌注,少数病例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血尿。 ◆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有直接损害,长期口服可引起蓄积中毒。 三、六神丸 主要成分:麝香、牛黄、蟾蜍、雄黄、冰片、珍珠。

有毒药材:蟾蜍、雄黄。 ◆蟾蜍:蟾蜍含有强心甾体化合物和动物蛋白。所含强心甾体化合物能作用于心肌,使心律失常。所含动物蛋白,对人体有较强的致敏性,故对过敏体质者可能导致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机制产生对血小板的破坏和过敏性皮炎。 六神丸一旦滥用,有的人一次过量服用即中毒,有的人多次过量服用而中毒;中毒距服药时间快则20分钟,慢则0.5~2小时,个别在12小时以上。故应严格控制六神丸的适应症与用药剂量,尤其是小儿应慎用、新生儿应禁用。 四、小儿和胃丸 主要成分:荆芥、厚朴(姜制)、清半夏、苍术、广藿香、山楂、砂仁、黄连、麦芽(炒)、枳壳(麸炒)、大黄、朱砂等19味。 有毒药材:半夏、朱砂 疑有毒性:厚朴、黄连 ◆厚朴:被怀疑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在欧洲被禁用。 ◆黄连: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在新加坡和美国被禁用。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姚晓 07资源 摘要:各种中药及其中药制剂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近年来也被进一步发现和认识。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失当、药不对证,炮制或煎煮不当,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造成蓄积中毒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应按质量合格、用量合适、用法合理的原则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 1.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是指服用正常剂量或极小剂量时出现的非正常反应,多与体质因素有关。凡单味中药、中成药和名方组成中含有抗原物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抗原物质的,首次尤其是多次用药后常可引起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紫癜、哮喘、心律失常、肝损伤、耳鸣、发热、腹泻等。 2.1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恶。其临床症状表现:消化系统为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黄疸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造血系统表现为白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目前已发现由毒性反应而致死的中药有20多种如雷公藤、蜈蚣、马钱子、砒霜等。中毒反应多由于药品原料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使用不当引起。中毒致死的中药多是有毒中药,但历代医书称无毒之品也能臵人于死地。 3.人体各个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及其不良反应表现 3.1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药物有76种,其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刺五加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细辛注射剂、肾宝合剂、草乌膏剂、番泻叶、复方桔梗注射剂、天和骨通贴膏、壮骨关节丸;表现为低血压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生脉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柴胡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川芎嗪、郁金、莪术油、银杏达莫注射剂、骨宁注射剂、三七片、银翘解毒丸、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鸦胆子;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草乌、正清风痛宁、生脉注射剂、精制蝮蛇抗栓酶、乌头碱、鸦胆子油、龙骨、木薯、垂盆草、地骨皮、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关键词】中药;毒性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理论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缘中药多取材于绿色植物,许多人认为其纯天然、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因此许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有些健康人也长期服用中药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然近年来临床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渐受人们关注。为了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笔者就中药毒副作用做肤浅论述。 1“毒”的含义 1.1古代毒性的含义 1.1.1“毒”为药物的总称[1]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里将药与毒并列,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1.1.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认为药物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 1.1.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1.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1.2现代毒性的含义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而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则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一般说来,中药毒性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及毒性反应的表现亦不同。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 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6 ]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 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 (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 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 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 (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 (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 (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 2.剂量过大; 3.疗程过长; 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 5.配伍失度; 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 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二、机体因素: 1.体质;2、性别、年龄;3、种属。 (四)常见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 1)毒性成分:乌头碱、 2)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

对中药的认识

对中药的认识——安全用药 “是药三分毒”,这是从我国传统医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认识。 然而,近年来很多关于中药使用的宣传,尤其是用于保健目的的宣传,却在大肆渲染“中药无毒论”。这种宣传是明显示错误的,容易误导患者和使消费者陷入中药毒性的漩涡中,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反果,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中药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尽管中药是是天然物质,但天然物质不一定是无害的。它们发挥治疗作用是通过这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起作用的,进入人体后与西药一样都要经过肝肾等途径代谢,自然也就存在药物的毒性问题,会有副作用。因此,产生中药毒性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 2、药物剂量 3、药物的贮存方法 4、药物的加工炮制过程 5、药物的配伍 6、药物剂型的影响 7、给药途径的影响 8、使用药物时间的长短 9、病人自身的体质,如年龄等影响。 所以,中成药说明书中会列出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

此外,中药的作用讲究辩证施治,合理组方,因人而异。 对一些单味中药的应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芜,硫磺畏朴硝等。另外,中医保健中所说的补药也是药,服用不当照样可引起严重后果,如阿胶滋腻,多食易伤胃,而且可能会上火。 除了中药本身之外,还存在一些中药的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一是没有掌握适应症,盲目按西医病名或症状用药。 二是不按照说明书用药,如六神丸(清热类: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温等功效的中成药)在孕早期服用可引发胎儿畸形,孕后期服用易致儿童智力低下等后果。而含有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因其攻下、泻火之力较强,易致孕妇流产,如牛黄解毒片、片仔癀、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等。 三是超剂量用药和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如口服云南白药的成人一次用量0.2-0.3克,但临床用量有许多都超过0.5克,引起头晕、恶心哎吐、四肢厥冷,甚至造成肾衰。 四是与西药随意搭配使用,如安神补心胶囊不能和溴化物及碘化物同用,否则导致药源性肠炎,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混用易导致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应用中药时,一定要尽量遵守医师的嘱咐,不要随意改变用量和服法,也不要因为一种药有效,就长期服用。(可以举出一个有副作用或是用法不当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

中药中有毒的药名

中药中有毒的药名: 有毒中药目录 丁公藤九里香干漆土荆皮土鳖虫/蛰虫蟾酥绵马贯众炭山豆根千金子川乌制川乌千金子霜鹤虱绵马贯众川楝子小叶莲马钱子天仙子马钱子粉蕲蛇金钱白花蛇 天南星木鳖子巴豆巴豆霜白果罂粟壳草乌 北豆根白附子水蛭甘遂半夏蜈蚣蛇床子 华山参地枫皮艾叶仙茅朱砂蒺藜常山 苍耳子红大戟全蝎红粉芫花蓖麻子商陆 两头尖两面针吴茱萸附子苦木雄黄急性子 苦杏仁苦楝皮京大戟闹羊花制草乌硫黄重楼 草乌叶南鹤虱牵牛子轻粉鸦胆子斑蝥香加皮 猪牙皂洋金花三分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毒中药大辞典 第一篇有毒抗癌药:蟾酥、喜树、长春花、山慈姑、光慈姑 第二篇有毒止痛药:延胡索、马钱子、铁棒锤、天仙子、白屈菜 第三篇有毒麻醉药:洋金花、闹羊花、六轴子、醉乌草、茉莉根 第四篇有毒解表药:细辛、白芷、苍耳子、苍耳 第五篇有毒清热药: 1、有毒清热解毒药:北豆根、山豆根、地不容、马鞭草 2、有毒清热燥湿药:苦参、鸦胆子、博落回、拳参、白英 3、有毒清热泻火药:芦荟 4、有毒清热滚血药:白头翁、蛇莓 5、有毒滋阴清热药:天花粉、密蒙花 第六篇有毒祛风湿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花蛇、青风藤 第七篇有毒泻下药:大黄、巴豆、红大戟。 第八篇有毒渗湿利尿药:泽漆、关木通、石蒜、 第九篇有毒催吐药:藜芦、瓜蒂、胆矾 第十篇有毒抗疟药:常山、土常山、八仙花 第十一篇有毒理气药:川楝手、青木香、烟草 第十二篇有毒活血祛瘀药:三七、水蛭、虻虫 第十三篇有毒止血药:马勃、紫金龙、麦角 第十四篇有毒温里药:附子、川乌头、草乌头 第十五篇有毒平肝熄风药:全蝎、蝎毒、蜈蚣 第十六篇有毒开窍药:皂荚、猪牙皂 第十七篇有毒安神药:朱砂、徐长卿 第十八篇有毒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半夏、天南星 第十九篇有毒补益药:人参、壁参、雪莲花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中药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绝妙之处。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积累了 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炮制经验。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粗制滥造,不仅不能发挥中药的疗效作用,且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苍耳子有小毒,生品对肝脏有损害,需炒黄去刺用,炒后可使其有毒的植物蛋白变性凝固。 2.剂量过大中药的剂量使用范围比较大,在常规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较少,但不可为强调疗效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剂的功效和主治。大多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超剂量使用有关,同样,盲目延长用药时间,也可能导致体内药物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麻黄过量出现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3.疗程过长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有的中药本身就有 毒性。因此长期使用一些中药,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4.配伍失度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等,常引发中药不良反应 或药源性疾病。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耆,知母;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

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5.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 显示的总体毒性不同。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因其药物纯度及杂质的去除不易,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鞣质未去除彻底,可引起溶血、疼痛等。 6.煎服不当中药煎煮有一定的法度,有先煎、后下、另煎、对服、包煎等,应 当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7.误服乱用有的炮制品与生药有质的差别,切不可乱用 (二)机体因素 1.体质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机体差异的内容包括药用对象的种族、性别、年 龄、生理病理状态、营养的差异。由于机体差异导致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2.性别、年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少 儿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有区别。少儿期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与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剂量应适当减少。 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 3.种属中医学强调禀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 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4.心理因素中医学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五脏的关系,不同的心理 状态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程重点 课程主要内容总结: 【《中药学》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更多点击视频课程学习!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后思考题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有()、狭义之分?

广义。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 损害性。 三、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物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的三级分类方法没有()? 中毒。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知识点梳理 一、古代毒性是指什么? 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二、现代药物毒性指的是什么?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毒药:一般药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 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三、什么是剧毒药?

毒性最大的中药

毒性最大的中药 提要:我在临床经常遇到,很多人都以为,中药药性温和,没有副作用,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但是,常言道:“是药总有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马钱子(士的宁)、乌头、雷公藤、朱砂、雄黄等中药,更应引起注意,谨慎使用,有部分有毒中药我在之前的 日志里已经介绍。 一、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1、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 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2、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 3、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

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 衰竭、尿毒症。 4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 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5、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 素样作用。 6、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

中药毒性认识

中药毒性认识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中药蕴含的巨大价值被进一步开发,中药的价值逐渐被世界接纳。对于中药毒性的正确认识,将更有利于对中药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本文将从中药“毒性”含义解读,中药毒性普遍性、相对性认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使中药毒性应用于治病救人来浅述中药毒性。 谈毒性认识,首先要明白所谓中药“毒性”是什么意思。对“毒性”的解释,古今中医各不同。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近年来屡见不鲜,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在此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检出其中的乌头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中药中的有毒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所谓中药的毒性,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

中药毒性历史溯源与现代认识的比较与思考_夏东胜

? 专论 ? 中药毒性历史溯源与现代认识的比较与思考 夏东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北京 100045 摘 要: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从历史角度,对中药毒性认识进行文献溯源,对中药毒性涵义与分级的传统与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中药毒性的传统性与经验性、客观性、概念的整体性及一定的可控性观点,建议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际,整合与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创中药毒性研究的新思路,对全面认识中药毒性、加强中药毒性研究、促进临床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药;毒性;历史溯源;现代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02 - 0209 - 05 Comparison and thinking on tracing historical source and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oxicity XIA Dong-sheng Center for Drug Reevaluation,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The toxic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is one of cores of the property theory of CM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he literature source of the understanding on CMM toxicity was traced;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CMM toxicity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ideas on CMM toxicity with the feature of tradition, experience, objectivity,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cept, and some of the controllability were propos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hould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and apply various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methods, and create new ideas about toxicity studies of CMM,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CMM toxicity,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CMM toxicity, and promoting the safety of CMM in clinical use.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toxicity; tracing historical source;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thinking 中药毒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我国医药发展历史中,其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共同形成中药的性能理论,同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1]。由于效毒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2],因此在加强中药毒性的研究中,有必要对中药毒性内涵与分级等基本内容进行历史溯源,对中药毒性的传统与现代认识进行比较与探讨。 1中药毒性历史溯源 1.1中药毒性历史沿革 我国对中药毒性的初步认识,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对药物的发现和认识,并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将其得以逐渐积累并流传后世。 先秦的《山海经》记载了120余种药物,其中提到,莽草可以毒鱼,无条可以毒鼠,芨可以毒鱼等。《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医书,其中就有“毒乌喙”病名和“毒堇、雄黄、乌喙、雷矢、半夏、藜芦”等有毒草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云:“神农乃教农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世的《医学问答》对此有以下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论述:“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可见,古代对药物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毒”与“药” 收稿日期:2010-06-22 作者简介:夏东胜(1967—),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药上市后技术评价研究。Tel: (010)68586215 E-mail: xiadongs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3816167.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