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定。当然,也有反对迷信的,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姜尚,在一次领兵作战之前,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旗杆被折断很多人都说此时出兵可能不吉利,想用兽骨来占卜决定是否出征,而姜尚则说:“腐草枯骨不足问”,结果出师大捷,当然姜尚这种人在当时是很少的。

(四)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只有《军政》《军志》,已无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之书。

第二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时代背景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取得如此的成就呢?

第一个原因是这时候战争比较频繁。在这550年的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就达713次,会盟1000余次。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和会盟就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三国时、解放前战争多,军事理论就深刻)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文化的普及。由于私学的兴起,(孔子是第一个办私学的)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这就为军事思想的成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三是各诸候国的重视和提倡。各诸候国出于生存和争霸的需要,也都争相招贤纳士,广揽人才,鼓励人们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客观上也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取提了空前绝后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即将介绍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这时军事思想的特点有三个:

《武经七书》中的五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是北宋时为便于研究军事理论,把比较有价值的七部兵书后订成一本。

《吴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军事家是孙武,最出名的

政治家是秦国的商鞅,而有一个人,它在军事上与孙武齐名,在政治上与商鞅齐名,这个人就是《吴子》的作者吴起。吴起出生在卫国,后到期鲁国求学,尔后到魏国做将,在魏国指挥打仗76次,胜64次,平12次,没有失败过。在魏国被排挤到楚国做相(政治家),在它为相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用权楚国恢复了霸王风范。据说《吴子》共48篇,但目前能发现的只有6篇,而且残缺不全。

《司马法》的作者是司马穰苴,是孙子的叔叔或爷爷。

《尉缭子》《六韬》《三略》三篇作者有误,如《六韬》是春秋时的作品,但姜尚是周朝时人。

《李卫公问对》又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不同于李靖兵法,是二人对话经整理而成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时代背景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讨,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秦朝谈兵论法是杀头之罪)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大家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威猛无比,英雄盖世,可最终不得不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结局是多么的悲剧;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三国时的刘备,有关、张、赵(前六员中有三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帮助,却常常是寄人篱下,流离失所,(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直到诸葛亮隆中一对(进行战略指导),他才有了立足之地。明朝的朱元障,因为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才取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障,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说明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

(二)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

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

(三)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先秦兵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无所不包,同一本兵书可能包含战略、战术、气象、地理、兵器、训练、编制等不同的内容。而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总体性的研究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具体研

究,专题性的兵书增多。我们从一些兵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历代兵制》《守城录》《练兵纪实》《神器谱》《火攻挈要》《海防图论》等。其它代表作:《武经总要》《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武备志》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极为丰富,详细内容请大家看教材,下面我以《孙子兵法》为例作重点介绍。

二《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影响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美陆战队司令艾弗瑞·格雷原是五角大楼的参谋,其上司将孙子兵法制成幻灯影片对其播放,对其产生很深印象)否则另谋高就

其实早在海湾战争之前,孙子兵法就已风糜世界。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日本学者吉备真贝将《孙子兵法》带回讲授,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把孙子及其著作视为东方人的骄傲)但是后来,这部兵书在民间失传,因为日本朝庭把它作为国宝只许在宫庭学者和武将之间传播。

德皇威廉二世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逃到荷兰的多恩,在这里看到了孙子后尘,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据说叱喀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间隙,还经常看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孙子兵法》。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美国防大学早就把孙子兵法作为其学员的必修课)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 哈特在其代表作《战略论》中引用了七名军事家21条原则,而引用孙子的就达15条之多,远远的排在首位。他说:这本著作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所有的军事思想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孙子相提并论,然而它著书立说的时间虽然比孙子晚二千年,但它在观点上都比孙子落后,而且有些观点已经过时.相比之下,孙子看问题更加敏锐更加深刻,它的学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孙子兵法》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推崇备至。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宋代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三国时的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的茅元仪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都不能不吸收孙子有益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子兵法》这种承前启后作用。中国革命的先驱,(据说)是孙子的第64代传人孙中山对《孙子兵法》评价很高:“就中国的历史研究,2000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哲学。”1936年毛泽东在写给叶剑英的信中说“前买回的书,大多不合用,我要的是战略和战役的书,特别要买一本《孙子兵法》”。毛泽东没有上进军校,但之所以能用兵如神----,刘伯承元帅在担保军事学院院长时,就亲自讲授《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上备受推崇,而且在社会其它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几乎遍及各个领域,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夫妻吵架用?),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可以看病?)商人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说“您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那么孙武到底是何许人也,人们这样崇拜他,《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人们这样去重视它、研究他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孙武的生平

(一)孙武的生平

孙武,字长卿,大约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与孔子同代。他的祖先姓陈,是陈国(河南淮阳)人,再往前是尧舜禹的舜。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战乱到齐国避乱,被齐桓公授之以主管手工业的官,后来改名为田完。几代之后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田完的第五代子孙田书也就是孙武的祖父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将乐安封给田书。春秋时代,姓是全族的共同称号,而氏是族中某一支派的称号;田书这一支,就是以田为姓的族中,又以孙为氏的一个支派;后来姓、氏不分,人

们把田武又称为孙武。(司马穰苴与孙武为同一家族)后有孙膑。齐国也是一个群英荟翠的地方,如齐国的开国鼻祖是姜太公、后来的管仲都是历史上显名的军事家。这些(家世、社会环境熏xūn陶táo)对孙武研究兵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因齐国内乱到吴国(江苏州),经伍子胥七次推荐被吴王委任为将。孙武为将以后,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记载,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王夫差当政以后国事紊乱,孙武的事迹已不见史书记载;江苏吴县东门外建有孙武的坟墓,看来孙武可能是隐退山林,老死它乡。

(二)《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重点)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组成,主要探讨战术问题。第三部分由《火攻》《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对于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我想这样来介绍:逐篇介绍第一部分这6篇的内容,分别指出这6篇当中一些著名的军事观点,尔后对其它各篇中有价值的军事观点只作总体介绍。

《计》篇。计为何意?孙子为什么把《计》篇作为第一篇?《计》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0年3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军训课上(我们讲的课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当时正值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课后答疑时,一名女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毛泽东军事思想认为,正义的战争必将胜利。南斯拉夫是正义的,但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强大的北约,南斯拉夫能羸吗?如果不能羸,毛泽东的这句话是不是就错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鸦片战争我们是正义的,但我们失败了。红军五次反围剿,前四次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却失败了。同样的一场战争,让同学们去指挥可能就会羸,让我去指挥可能就会输,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二千多年前的孙子在它的《计》篇里,早已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计》篇所讲的内容)。

孙子认为,将帅在指挥作战之前,首先要能预料战争结局(谁胜谁负),判断的客观依据是“五事七计”,主观依据是诡道、庙算

“五事七计”。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分别解释其含义),七事是对五事的具体论述,就是说,判断胜负要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诡道”论。孙子认为要获得胜利还要善于运用计谋。“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称之为诡道十二法)其核心是“攻击不备,出其不意。”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其重要性。马其诺是当时法国陆军部长的名字。二次大战中,法国为了防止德国的进攻沿法德边界修筑了称之为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这道防线几乎耗尽了法军的所有财力和物力。(看录相)同学们也许会问,德军要是从荷比绕过怎么办?英法早有计划:这里有英军远征军法军第一、七集团军,一旦有战争征候,英法联军迅速前移,与荷兰比利时军队连成一体构成防线。(四国兵力足够用)。中间是阿登山脉,阿登是崇山峻岭,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法军只派了五个师的兵力驻守。整个防线看起来是无懈可击的。那么德军又是如何进攻的呢?德国军主力没有直接攻打马其诺防线,而是从比利时的阿登森林地区进行出击,直接迂回到英法联军背后前后夹击。把联军赶下大海,这就是大家熟悉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军在西部战局失利后,马其诺防线里的士兵再也无心恋战,被德军C集团轻而易举的突破。德军能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轻而易举的攻克了马其诺防线。

三,“庙算”论。(同妙算?)孙子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特别强调作战之前要进行周密筹划.第四次中东战争时(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对以色列突然发动袭击,在西线埃军渡过苏伊士动河,突破以军巴列夫防线,占领西奈半岛。北线叙军也收加戈兰高地。但埃军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作战计划,在初胜后没有向纵深发展,这就给以军先北后西、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埃及、叙利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总之,孙子在计篇里认为,判断胜负的客观依据是“五事七计”,主观依据是“诡道”“庙算”。如果我们对这些主、客观条件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为什么项羽勇猛无比却不得不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诸葛亮神机妙算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孙子的《计》篇就象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上的胜败荣辱。(同学们也

许已经明白,孙子此处的“计”为何意,为什么把《计》作为第一篇;任何一个指挥员,都应该事先“计算”战争的结局,而后决定打与不打。

《作战》篇。孙子认为在作战之前进行战争筹划时就应该立足于“速战速决”。原因有二:一是经济上承受不起,既使胜利了,自己国力也会衰退.二是如果时间太长,则夜长梦多,其它国可能乘机灭掉自己。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总结越南战争失败的教训时说:“越南战争的结局早已被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战略家孙武揭示出来”当时他引用的话就是“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为了达到速战速决,孙子还提出了两条作战指导原则“因(取)粮于敌”“卒善而养之(优待俘虏、为我所用)”游击队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拿破仑1812后远征俄国失败而归,一个重要原因是俄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切断了它的后勤来源(以上是因粮于敌的重要性)。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活捉敌18师师长张辉瓒,军民甚为振奋,把张辉瓒的头割下来放在竹筏上顺赣江漂流。第二次反围剿时发现敌军抵抗顽强、投降的很少,;事后查明是由于我们妄杀俘虏所致。

《谋攻》篇。作战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就是“兵不顿而利可全”。为此它提出两个原则:

一个是最高境界(善之善者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说胜利的最高境界是在不使敌我都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而能使对方屈服,。

另一个是一般原则(非善之善者)战而胜之用兵原则

这是战而胜之的一般方法。

(战而胜之的五个条件:)“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胜者,知胜之道也”

将能而君不御的原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将能而君不御”。在古代通信手段比较落后,千里送信也只能是快马加鞭,如果将帅事事请示君就可能贻误战机,所以孙子把它当作一条重要的原则提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孙膑则把它做为取胜的第一条因素。(孙膑说:得主专制,知道,得众,左右和,量敌计险)

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连战连捷,大有直取长安之势。这时镇守上庸(新城)的魏将孟达与诸葛亮暗通,计划孟达取洛阳,诸

葛亮取长安。两路出击,灭魏大业便成功在望。诸葛亮忽闻魏国重新起用司马懿yì,就写信给孟达要他防止司马懿yì先发制人(先打孟达)。孟达不以为然,认为司马懿的驻地宛wǎn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新城一千二百里,既使他知道这一秘密,去洛阳表奏魏主而后发兵至新城至少要往复一个月的时间,这时我“城池已固,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但司马懿知道孟达暗通的消息以后,马上采取三项措施,一是例命信使快马加鞭表奏魏王,二是同时命参军梁畿赉先去新城,传令孟达准备出征长安,使其不疑(先稳住他),三是自已亲帅大军随后赶到。其结局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相反,如果司马不是边斩边奏,而是等魏王同意再攻打新城,统一中国的可能就不是魏国而是蜀国。这说明将能而君不御的重要性。

知彼知已。

知彼知已。毛泽东同志对这一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科学的真理”。毫无疑问,任何作战都应该首先做到知已知彼;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无不是以知已知彼为前提的

47年莱芜战役,当时国民党的意图是南北对进夹击我华东野战军。南线为薛岳指挥的8个军1个师。北线李仙州指挥的3个军。我军意图是以一部在南线与敌周旋,主力北上消灭李仙洲的三个军。当敌发现我军主力不知去向后李仙洲就不敢出来了。这时形势对我很严峻,南线之敌会很快上来夹击我军;东面是大海,不能往东撤。西面只有蒋军一个军,表面上看比较弱,但如果有三个顾虑:一是往西走,离刘邓大军比较远,而且西一带交通比较好,适合蒋军机械化作战,不利于我军作战。二,蒋介石不可能意识不到我军会往西走,但只派了一个军在那里,这里很可能性是个圈套。三,往西走,既使安全,但我丢了根据地,也等于我失败了。所以往西既不敢走也不能走。在这种东西南北走又走不了打又打不了的情况下,怎么办?当时的指战员心情是可想而知!陈毅说李仙洲还会出来的,国民党将领经常向蒋谎报军情,说大量消灭共军,蒋认为我所剩无几就命令李出来,结果被消灭。我们之所以取胜,是因为知已知彼,蒋介石的一举一动都在我掌握之中。而蒋介石之所以失败,首先是因为不知已,想不到有人谎报军情,又导致不知彼,所以失败。

由此看出知已知彼的重要性。如何才能知已知彼特别是知彼?相敌、用间

相就是观察敌人,我大庆油田刚建立时(58年成立戡探局,60年第一口油井出油),其位置是保密的;但日本间谍很快就知道了大庆所在地,就是通过简单的相。日本间谍从人民日报铁人王进喜的照片看到他穿的是棉袄,当时是五、六月份,此时还穿棉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庆在中国的北方,而且一般应该距工业重心北京沈阳近,于是又查阅东三省的报纸,最后得知大庆就在黑龙江。美军只要看我们的解放军报,就可以了解我军的全部动态。我军很多新的武器装备就是看其产品说明书来仿制的。这都说明相的重要性。

《形》《势》《虚实》之间的关系。孙子说兵“形”似水,用水的多少来比喻军队的量(取胜的客观条件)。把水放在高处、决其堤口从而形成一泻千里不可抗拒之势(取胜的主观努力),称之为“势”(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虚实”是形、势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运用。

第四篇《形》。孙子在这篇中有主要观点是:

首先立于不败之地。(把水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也就是说,要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有条件去进攻敌人。(如何先不败?在这里只从战略上说:修道而保法;从战役战术上在《虚实》篇) (夷陵之战陆逊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胜于易胜(还要把水放在一个容易形成“势”的地方)。“见胜不过众人之智,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音特),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不仅要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柏举之战是吴国西破强楚的一次战役(据说是孙武指挥的)。楚国当时是一个大国,(曾经饮马黄河)但由于连年征战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不得人心,与邻国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吴王想趁机攻打楚国。孙武、伍子胥说时机还不成熟,楚军仍有战斗力。吴王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组成三支军队轮番袭扰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楚国的国力更加空虚;这时孙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带兵三万,千里奔袭击败楚军二十万。从表面上看,以三万之兵胜敌二十万,并非“胜于易胜”,但由于孙武能把握战机并连续骚扰敌人,已使敌人由强变弱。(如果说楚军是一支虎,那么这支虎已经奄奄一息、坐以待毙。在别人看来,三万胜

二十万不可思议,但在孙武看来则必胜无疑)。由此看来,敌之弱并非天生就弱,胜之易胜就是天生就“易”,而是指挥员经过精心筹划、主观努力使敌由强变弱,使难胜变为易胜。

仁川登陆是美军朝鲜半岛的一次冒险行动,它使得指挥这次战役的麦克阿瑟将军声名远扬,但从孙子“胜于易胜”的观点来看,他并不欣赏这场作战。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在朝鲜人民军的英勇打击之下,美军及南韩部队被压缩到大丘、广州、釜山地区,依托洛东江进行抵抗。为挽救败局,美军开始策划在人民军后方实施登陆。但对登陆地点存在严重分岐。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和海军作战部长薜尔曼主张从群山登陆(这一带适合登陆,但人民军一定有防守),美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主张从仁川登陆,在此登陆(1)截断人民军补给线,(2)直逼汉城,容易造成大的政治影响,(3)可策应第8集团军前后夹击人民军。其主要缺点是:A,潮差太大,最高达10米,低潮时从海岸到水际形成长达5。4KM的淤泥滩,登陆兵难以上陆。而大潮高潮在整个秋季只有9月15日、10月11日、11月3日这三天,难以隐蔽登陆时间。B,仅有一条狭窄的飞鱼水道进入仁川港,假若人民军在该水道沉下一条船就可以堵塞整个航道。C,该港没有可供登陆兵上岸的滩头,沿岸筑有4。5米高的防波堤,是登陆兵和两栖车辆的天然障碍。但他擅于雄辩:“至于各位所列举的缺点,却正是取得奇袭效果的理由所在,因为敌方的司令官一定没有料到我们竟会这样进行鲁莽的作战,奇袭是战争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这次战役虽然成功了,但它的风险很大。它并没有取胜的把握,而是把胜利建立在某种偶然的因素上;从朝鲜当时的形势来看,人民军和南韩部队已经是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以美军的实力,它在任何一个地方登陆都可以成功并打破这种平衡。只是在仁川成功要比在群山成功取胜的速度要快,但在群山登陆非常可靠。这好比打兰球,在无人防守投两分就可以羸的情况下应该到篮底稳投两分而不应该为了出风头投三分,既使投中也应该受到批评。(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势》篇。(胆识过人,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艺高人胆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艺高,孙子要解决的是当大多数人但小时怎么办))主要观点是勇怯,势也:(晚唐李筌)人有勇有怯,但勇、怯不是天生的,与生长地无关,关键在于如何的运用,去创造有利于我的态势。“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则怯

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如何成势?就是出奇制胜)

以正合,以奇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对奇正的解释,在兵力部署上,担任守备、警戒的为正,担任机动的为奇;担任钳制的为正,担任突击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攻为奇。在作战指导上,按一般作战原则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特殊方法的为奇)

(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就是以正合,以奇胜)

《虚实》篇。唐太宗李世民:“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作战中最主要的(作者也首先提出)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主动)(李卫公:兵书千章万句离不开致人而不致于人)

那么如何力争主动?避实而击虚(或以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

怯弱乱饥劳寒不虞为虚,勇强治饱逸众有备为实)

先处战地(先战领有利的地形,相当于把“水”放在安全高处,有利于形成势能,也是以正合)“凡先处战术地而待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攻其必救(打击敌人的要害和弱点,当“水”的高度不能改变时,就要尽力使水流向低的地方,打击处于“低洼处”的敌人)把握战机(当“水”的高度不能改变,而敌又不处在易于被打的“低”处时,应该想方设法如通过动敌、以利诱之来诱使或待敌走向“低”处,使强敌变弱,而予以打击)(等待、捕捉,创造,此时可用趁火打劫的例子)

我专敌分(就是以众击寡,以多击少易理解→我方应注意集中力同时迫使敌分散力量→“故形人而我无形”→“使人备已者也”)(如何做到“形人而我无形”前面已提到,知已知彼,相敌用间,日本探知我大庆油田,美通过解放军报就可知我军动态。各种假象示形,佯动,前面已讲过)

因敌制胜(灵活运用原则)“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敌制胜很难把握,我重点介绍)(要理解原则、知已知彼、优先方案、全局观念)

孙子主张“陷之死地然后生”,项羽过漳水以后破釜沉舟取得了救赵的胜利,韩信背水列阵也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而马谡

将部队放在孤山之上却失去街亭,同样是“陷之死地”为什么有人羸、有人输呢?

我们首先看一下孙子提出这一原则的内涵及原因。孙武所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毕竟仍是剥削阶级,他也知道,士兵是被迫出征打仗,为了防止士兵逃走,便主张到敌国纵深去作战,陷之死地然后生,登高而去其梯。这样士兵就不敢逃跑,为了活命也愿意听从将帅的指挥打好每一次仗。可见,孙子的陷之死地而后生是一种战略层次的原则,而不是战役、战术层次的原则。给士兵是危机感而不是绝望感,危险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大多数士兵直接身处绝地时,如果有生还的希望,他会奋勇拼杀,否则很可能会投降,要么是不顾一切要地逃跑,不听号令。

项羽破釜沉舟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秦朝统治残暴无比,民不聊生;民众想造反,只是苦于无人带头,而项羽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正迎合了大家的心意。而且破釜沉舟以后也不是必死无疑,只要大家拚命,还是有出路的。

韩信背水列阵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违背原则,而他则说是用了孙子的“陷之死地而后生”。之所以背水列阵,一是其后大多为新兵,无战斗力,二是因为对方不敢迎战,韩信为了引诱对方出战故意以老弱病残之兵背水列阵,而事先在敌人的背后也埋伏一支兵马,敌中计出营寨后,伏兵便夺敌营寨;背水列阵的士兵看有救兵前来(有生还的希望)也奋勇冲杀,这样前后夹击取得了胜利。(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

马谡失街亭是因为他没有理解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含义。

孙子并不欣赏麦克阿瑟,因为它冒了没有必要冒的风险。但是诸葛亮唱空城计也没有取胜的把握、也是冒险,孙子又是何种态度?

诸葛亮在知道马谡失去街亭以后就安排部队撤退,忽然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兵马攻打西城,速度之快出乎诸葛亮的预料;当时诸葛亮的手下只有2500人,而且无武将,想守守不住,想跑也绝跑不过对方的骑兵,怎么办?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深懂兵法,小心多疑,而且也知道对方对自己非常了解→用兵更小心,从不弄险;这次他就要一反常规出其不意诈其一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唱空城计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相对于死守和逃跑,只有空城计生还的希望最大,虽然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但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二是有取胜的可能,诸葛亮知已

知彼,也知道对方了解自己→都非常小心,所以他感到有胜利的可能,如果把对手换成张飞,诸葛亮恐怕就不敢唱空城计。(所以诸葛亮唱空城计是因机制胜,孙子会称赞的。因为它所冒的险是既可行又必要的。军事当中不是不能冒险,而是不提倡冒没有必要的风险)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孙子兵法》第一篇第一名话)“兵者,国之大事,死后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十一家注孙子》兵之外死,系国内之亡,是故兵败长平则赵亡。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之一(古巴比伦)早在公元前8世纪(前729年)已不复存在,就是因为战败而亡(被亚述人开除球籍)。可见战争实在是“不可不察也”。

慎战。孙子不是好战主义者,相反,他对战争是非常谨慎的(反复提起,慎之又慎)。“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伊拉克没有对国际社会的反应作充分的估计,草率发起入侵科威特特的战争,结果使伊拉克人民陷入苦难之中,可谓战而不慎。刘备为报私仇,率而起兵,结果兵败夷陵。(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被东吴所杀,221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攻打吴国,企图为关羽报仇。刘备率75万大军没江而来,出巫县,收秭归,直逼*陵。此时吴国周瑜、吕蒙等大将去世,开始几仗吴国失败。后陆逊任主帅,坚守不出,两军相持七、八个月。正值天气炎热,只好将兵移于密林之处,连营七百里,攻不能集中兵力,守不能首尾照应,被陆逊火攻而败。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四川奉节东))。孙子不主张怒而兴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怒而兴师则士兵厌战(违反战争的一般规律),二是主帅易失去理智,指挥上容易出现错误(战略上破坏与吴的联盟,战术上头脑发热)。慎战不是怯战,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是否进行援朝作战这一决策是很难作出的,如果参战,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从经济实力上看也难以与美抗衡,从军事上看,空中无保护(前苏联本打算提供空中保护的,后来以没有准备好为借口拒绝出兵)地面上也兵器也难与美制式装备相抗衡。取胜的把握不大,而一旦不能取胜,美很可能会继续攻打我国,引狼入室(打蛇不死反被蛇咬);如果不援朝作战,朝鲜势必被美占领,失去朝鲜这一缓冲地带,与美直接对峙,我们不得不在东北陈兵百万,东北的整个

电力都会被吸引,影响我国民经济发展。如果现在不打,等南韩宣布大韩国成立再打政治上就会处于被动,而美国若想打我们就方便得多(唇亡齿寒,老虎想吃人总能找到借口,这一仗早晚是要打的,早打比晚打好)。虽没有取胜把握,但对战争也是慎之又慎的。

备战。(临战与早期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战争的立足点应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起进攻)。瑞士之所以近二百年无战事,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中立国,而是因为它的战争潜力;在宣布中立后,更加重视国防建设,二次大战时其防空洞大多是几十米,95%的人员可进入地下,据说是人手一支枪,所以希特勒不敢动它。三峡工程(宜昌,葛洲坝上游50KM)早在50年代就动议建设,但一直拖到94才动工,原因之一是考虑到三峡工程建成发后,如果敌炸我大坝,会使我下游遭受水灾。后经过论证,当有战争先兆时,先将水库水位降至135-145米。此时水库容量为170亿立方米,如果大坝被毁,也只是从坝址至枝城(100KM)一带灾情严重,到了公安再经过泄洪,所有灾区只局限在沙市以上,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故三峡工程才得以上马。

军事理论整理(复习重点+真题+答案+论述题范文)

军事理论整理 中国国防 1、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目前,世界上的国防类型主要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四种,我国是自卫型国防。 2、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国防法规主要包括:《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 3、学生军训的意义:(1)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2)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举措;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4、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结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5、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包括:第二炮兵、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6、陆军是我军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1)抗敌军事入侵;(2)在一定地区和方向上打赢局部战争;(3)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 7、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我国海军的使命是什么?(1)防御外敌海上入侵;(2)收复敌占岛屿;(3)保卫我国领海主权;(4)维护祖国 统一和海洋权益。 1.军训的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来,国防教育都被各国置于极为关键的位置上,理所当然,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国防教育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其中军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既是国家法律赋予在校学生的一项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又是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大学生通过军训,不仅能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而且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学到了军事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能,加深了对人民军队的理解,为国家战时兵员动员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真才实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既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又有健康体魄和勤劳朴实工作态度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新时期赋予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发达的战略目标。学生通过军训,不仅可以磨炼意志,增强斗志,培养组织纪律性,树立修身立人的标准;同时,也丰富了头脑,拓宽了知识,增强了体魄,促进了专业学习。所以说,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造就国家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军训作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2.论述大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 毛泽东主席曾说:“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组的运动,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在七十年后的今天,重复那段熟悉的历史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现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作用。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抗战”将在何时打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外战争中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国内外战争中的影响 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现代军事领域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其代表作为以《孙子》为首的所谓武经七书)已经完全过时了,在以精确制导,全球快速机动,GPS和C4ISH 为特点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面前完全是故纸一堆;而另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美军就是在孙子兵法指导下打赢了海湾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煞有其事地宣称,美军指挥官给每个美军大兵都发了孙子兵法,让他们临阵好好学习,书就装在大兵们鼓鼓囊囊的大背囊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一、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它们虽然早已消亡,或仅存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例如: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等。

二、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立意高远、深邃独到、哲理性强,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为历代谈兵者所推崇,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共十三篇5900字。 三、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一大批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历史悠久,且著述丰厚,浩如烟海,史书注录的有3000多部,为世界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激烈,加之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不仅懦、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典籍中有大量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涌现了孙武、吴起、孙膑等一批兵学家,产生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一大批兵学著作。孙武是先秦军事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军事思想主要有十个观点:一是明确提出战争“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论观点。 二是指出战争有“义”与“不义”的性质之分,以“义兵”讨“不义之兵”是可取的。 三是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应当“慎战”,否则穷兵者亡。 四是认为应综合比较敌对双方的国家政治、将帅才能、天时地利、军事制度和军队的数量、训练及法度纪律等各项要素的优劣,据以预测战争胜负。 五是认为属于政治范畴的“道”、“德”、“仁”等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教学目的:树立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一个角度。(《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孔夫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北宋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用……有所不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 1.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同时,我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至明清时期。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二是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三是文字的产生。思想只有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进入了历史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载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主要是兵书,也包括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在古代,“兵”字的意思非常宽泛。它有兵器、军队、士卒、战争、军事、战斗、战法等含义,“武事之总名也”,中国古代常常将与军事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兵法等,包括治兵、用兵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所以人们很早就把记录有关军事和战争内容的图书称为兵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代表作:《武经七书》。最早的兵书有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现存最早的是《孙子兵法》。 2.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讲稿) 同学们好。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重点) (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略) 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曾评论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时代背景27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上的贡献;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军事思想。 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的特殊国内外环境。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代表性兵书-《孙子兵法》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3.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要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中国古代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哲学等,是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夏、商、西周时期——萌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3.秦至五代时期——发展时期 4.宋代至鸦片战争时期——成熟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易经》《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 ?夏、商、西周时期,车战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车上的甲士三人,车左(一车之长)主射箭,中间一人为御者,车右手拿戈、矛、戟等长兵器作战。在自己一方各战车之间的隙缝中,是与各车上的甲士配合作战的步兵,由平民或奴隶来担任。他们的数量多少不一,平时也担负杂役工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一)初见蓓蕾夏商周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编辑词条分享 目录 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 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5 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

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戍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技、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后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本身的演化过程中,思辨与理性则体现在所有的著作里,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一思辨与理性体现在了政治与人心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定了政治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军事思想演变,政治也愈来愈成为兵书中论述的重要方面,尽管还未达成克劳塞维茨1所认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2”但仍然是一种对战争本质的重要研究,毕竟在各个时 1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克劳塞维茨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2选自《战争论》第一章第二十四节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首先,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的队级、国家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虽属于理论,但其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为从事各项军事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由此可见,军事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将军事比作人,那军事思想必将是灵魂。因此,我们研究军事思想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孙子兵法》——第一次军事思想的飞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性原则。当然,在诸多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富盛名的还属《孙子兵法》,其为我国军事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其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孙子兵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就这一点对现代军事而言也同样的重要,当面对战事时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逐渐创新求变,以应变于无穷。 细究古代军事思想就会发现,其不仅仅是单纯的排兵布阵,而大量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论述军事和战略问题。因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经过悠久的历史考验以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宝贵的价值。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其中许多政治军事原则就将是永远适用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再次跨越 近代以来,我们的军队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多次边境作战,可以说也算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基础,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外,以弱胜强还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 其次,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等,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 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弘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文化概论》 背景归纳: 三、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孔子: (1)政治思想: A、“仁”的思想——核心①含义: ②方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仁”的表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B、“礼”的思想: ①含义: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②礼的实践方法: a、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探究】孔子之政治思想------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 (2)、哲学思想:重人事轻鬼神(如何理解?) (3)教育思想: ①教学行动: ②教育对象: ③教学方法: ④教学目标: (4)整理文献: 【探究】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