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问题导读法,讨论式教学法。

四、说学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具

多媒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出示学习板块

静静地听,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轻轻地说,

1、静静地听:配合图片,使学生能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美美地读:有助于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细细地品:出示自学提示,小组交流合作。

4、轻轻地说:设置分数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适时板书)

(五)、拓展延伸:

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七、教师小结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九、作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新教材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41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教案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

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答谢中书书 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张伟焘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背诵课文。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背诵课文。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本课的结构特点: 在“读准—读通—读透”的原则下,设计了读美文、赏美点、悟情思三个步骤。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智者像水一样灵活变通,仁者像山一样坚守。” 播放PPT: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喜欢寄情山水,我国地大物博,不乏名川大山。 细品陶弘景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检测预习: 通过学生读,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三)解题 书是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理解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回信。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议论抒情,各类皆备,真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反复朗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二读,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

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名篇。学习时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给友人的书信,其间描写山水,抓住不同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的意境。”本文情景交融,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本课重点为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根据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我将难点定为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味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尤其是该班有少数同学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有待激发。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宜多点拨、启发,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朗读带动其它教学环节,围绕“美”设计了读(美文)----品(美景)----悟(美境)三个板块,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有: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读,没有读的积淀,很难有品的基础,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68个字,读完一遍只要1分钟,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多读,所以课堂上教师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等) 2、点拨法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定要及时点拨,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化难 为易,变困惑为顿悟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问题导读法,讨论式教学法。 四、说学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具 多媒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安岳县毛家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汪俊伟 教学内容: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答谢中中书》 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美;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们常常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CAI展示)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答谢中书书》,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一下。 二、解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1)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题目。 答是答复,回复的意思;谢中书指谁?指谢徵。这两个书字是同一个意思吗?不是,前一个是官名,因为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后一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我们后面要学的《答司马谏议书》。从“答”字中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关于作者陶弘景,我们要掌握其关键词,(CAI展示)朝代?(南朝)字号(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评价(道教思想家、教育家)作品(《陶隐居集》) 通过作者的自号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隐士,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位诗人是相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七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七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案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案分析 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学生语文基础一般,学习习惯较差,其中二班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相对较好,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相对更高,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他们自己的自主学习。而八(一)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积累。 2课题 《答谢中书书》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牢记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领会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过程与方法 品读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文章,牢记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5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我们在本单元中就学习了优秀的写景名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那今天我们要跟随陶弘景继续游历山川,共同来学习《答谢中书书》。 二.读准句读,读出韵味 1.读准课题停顿 答/谢中书/书(注意两个“书”字含义的不同) 一生范读,并解释课题意思:陶弘景答复谢征的一封书信。 2.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注释与读音 (2)一生范读,一生点评;点明易错字音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朗读感受:有韵律,朗朗上口 课件出示说明“骈文”特点:四字成句、工整对仗、韵律和谐(结合作业本知识卡片) (3)全班齐读,注意停顿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疏通文意,品读语言 1.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检测:重点词语(小火车形式) (1)交辉(2)四时俱备(3)颓(4)沉鳞(5)与 3.逐句翻译 4.思考:①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③你最喜欢文中哪些景物,为什么? 预设:(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高水清,具有美感)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丰富,视觉角度)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富有生机,色彩美丽)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乱与竞,富有动态,极具画面感,热闹活泼,富有人的情态,听觉角度) 总结:多角度写景,多感官合作,动静结合,晨昏、高低变换对照四.体会情感,读懂作者 1.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对山川的情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出示作业本P58第五题三则材料)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4.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背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理解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写景、抒情相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朗读全文。 (1)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语句。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本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重新焕发活力。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2)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灵动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七年级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没有新鲜感,所以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分析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学法分析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知识和能力: ⑴字词的梳理,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学习把握景物描写手法。 过程和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六、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下面是落实目标。 一、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当你置身在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天边的一瞬间,你会感到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走进文本,了解背景 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相关知识,并检查导学案“课前导学”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整体的感知。 3、研读文本,课堂学习 (1)、初读课文,品味文章韵律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小组长负责,先自读,然后组内互读,推荐一名同学展示)由于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所以“读”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2)、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全、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三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

《答谢中书书》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徜徉于秀美的山水之中,欣赏大自然的神韵,忘却一切烦恼,并将这份快乐与朋友分享,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就让我们体味这种人生的惬意,一起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 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舍人。是作者的一个朋友。 答:回复 书:指书信、书札。 明确: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书信 三、教学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读得准确、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一)第一篇章:读得准确 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请一位女生来试试。你先来。 点评:你读得很认真!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请同学读两遍,并请你把拼音写在原文这个字的上方,不光是写在纸上,还要记在脑海里哟! (二)第二篇章:读得清楚

要求:读得清楚,就是要讲得清楚。 1、请大家对照注释(红色字体,书上有注释),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词义(绿色字体),边读边译,小组(邻座)合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赞美)。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都)备。晓(早晨)雾将歇,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沉鳞竞(争相)跃。实(的确)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不再)有能与其奇(奇丽的景色)者(……的人)。 2、翻译接力。 点评:大家表现得非常自信,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讲解! (三)第三篇章:读得好听 要求:读得好听,就是读得抑扬顿挫,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1、请一位男生试试。 点评:哇,你前面四字短语的节奏把握得真准,两字一顿,特别好听;就是还要注意最后两句的停顿。 2、朗读指导。 提问: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散句的停顿呢? 明确:最关键的是根据文意来划分朗读停顿。 补充:读的时候在需要停顿的那个字后面稍微拖长点,就能读出句子的节奏来; 其实读得抑扬顿挫,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每句的末字的声调读得饱满。 3、教师示范。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第四篇章:读得有味 要求:读得有味,就是读懂情怀。 提问:有没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怀的句子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情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你自己的方式朗读这一句,根据你的朗读需要可以加增添一些语气词(啊、呀、哇等)、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教师设置情景示范朗读 请学生朗读 点评:你读得真入情!你读得很陶醉! 提问:作者这份陶醉之情,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吗? 明确:得益于上文的景物描写。 补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提问: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人们一直都在谈论的山川美景作者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提问:请大家读读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 【篇一: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绝对优秀教学 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建安中学赵彩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 为主要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 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 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 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 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 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 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 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 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 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答谢中书书教案(2课时)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六)小结,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播放风景视频),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学生活动:我知道,我来说。(畅所欲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