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 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 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 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 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 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 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 护[1]。“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 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 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 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 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 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 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 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 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 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 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 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 2 生态城市的环境评价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 效场所。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 松阳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八月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编制协作单位:松阳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李文红杨晓春金婧靓 叶根基田平戴露莹 阙勇东边金云占夏欢 杨佳王利军 审核:赵云升王飞儿 审定:周才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规划修编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指导思想 (2) 1.4 规划原则 (3)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3) 第二章规划区域现状 (5) 2.1 自然环境概况 (5) 2.2 社会经济概况 (6) 2.3 生态资源概况 (8) 2.4环境质量 (10) 第三章生态县建设回顾 (12) 3.1 生态县建设工作及成效 (12) 3.2 生态县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16) 3.3生态县建设主要困难及问题 (17)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 (20) 4.1 规划总体目标 (20) 4.2 规划阶段目标 (20) 4.3 规划指标体系 (21) 4.4 生态县建设可达性分析 (22)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划 (28) 5.1 生态功能区划 (28) 5.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9) 5.3 生态建设区域导向及要求 (31) 第六章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38) 6.1 构建高效低碳的生态产业 (38) 6.2 建设安全洁净的生态屏障 (50)

6.3 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人居 (66) 6.4 培育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 (77) 第七章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83) 7.1 重点工程 (83) 7.2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84)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9) 8.1 政策法规保障 (89) 8.2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 (90) 8.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92) 8.4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93) 附表松阳县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 (97)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的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创建规划编制指南 二〇一五年六月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做好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一)确定任务 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 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 (一)总则 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1.任务由来 简述编制规划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7月4日)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生态县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我县生态县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刚才,爱龙同志通报了我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工作进展情况,王斌同志宣读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一会儿,长安大学专家组还要对业务干部进行培训。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同志们一并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生态县建设是洛南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县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十二五”时期,推进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实现“一市三基五业”宏伟目标,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路子,又要进一步凸显我县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展生态县建设,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不断优化我县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推动突破发展。作为这项工程的蓝图和纲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作,集思广益,精心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最新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2008-01-15 如有疑问请访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2123190.html,/natu/stxhq/ghyzb/200801/t20080115_116249.htm 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二、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目录 1 总论 (1) 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1.1.1 指导思想 (1) 1.1.2 基本原则 (1)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1) 1.3 规划范围 (2) 1.4 规划年限 (2) 2 现状分析与评价 (2) 2.1 基本情况 (2)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 2.1.2 经济发展现状 (2) 2.1.3 社会发展现状 (3) 2.2 资源与环境质量 (4) 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 (4) 2.2.2 环境质量现状 (6) 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7) 2.3.1 水土流失 (7) 2.3.2 自然灾害 (7) 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 (7) 2.3.4 固体废物污染 (8) 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 (8) 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8) 2.4.1 有利条件 (8) 2.4.2 制约因素 (10) 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 (11) 3.1 总体目标 (11) 3.2 阶段目标 (11) 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12) 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14) 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 (15) 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5) 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方案 (16)

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 (16) 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 (16) 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 (17) 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 (17) 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 (17) 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 (18) 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9) 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9) 5.1.1 建设目标 (19) 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 (19) 5.1.3 生态工业建设 (21) 5.1.4 生态农业建设 (24) 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 (26) 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 (28) 5.2.1 建设目标 (28) 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29) 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31) 5.2.4 城乡统筹发展 (32) 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 (34) 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 (34) 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39) 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40) 5.3.4 生态环境修复 (40) 5.3.5 城乡生态安全 (41) 5.4 生态文化建设 (43) 5.4.1 建设目标 (43) 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43) 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 (43) 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45) 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45) 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 (48) 6.2.1 经费概算 (48) 6.2.2 经费来源 (48)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生态市建设指标(新)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指标体系 一、定义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三、建设指标

四、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指标解释: 按照《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组织编制或修订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由当地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规划文本和批准实施的文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规划应实施2年以上。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订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主要工业污染源达标率100%,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小印染、小酿造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全部关停。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或各有关部门的文件、实施计划。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指标解释: 设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或各有关部门的文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指标解释: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各乡镇各部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简介 ----**********药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重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位于重庆市********号,是重庆市***与重庆市****共同投资4000万元组建的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公司占地面积80余亩,有GMP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实验室2000平方米。公司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强大的技术优势,以重庆大正畜牧养殖场作为试验基地,组建了一个高级动物疫病防治与药品开发的技术团队,引进国内一流的兽药饲料生产和检测设备。公司兽药产品有粉剂/散剂/预混剂、片剂(含中药提取)/颗粒剂(含中药提取)、最终小容量注射液(含中药提取)、口服液(含中药提取)、消毒剂(固体、液体);饲料产品有添加剂预混料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被重庆******连续6年授予“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职工书屋”、“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牌匾,在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种13项;注册商标4个,其中“**牌”曾被重庆市工商局评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被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荣昌区分局评为“荣昌区知名商标”;2017年10月我公司还通过了市中小企业局技术研发中心认证。为确保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长期取得实效,公司特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我公司从创建至今,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文明的意识,每次月度会上领导班子都强调: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努力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份责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 我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立足绿色环保经济,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入手打造标准化GMP绿色厂区、花园庭院式办公区域。 (一)厂区绿化方面2016年-2017年,我公司按照药业GMP厂区绿化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按方案实施。公司先后投入近25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定购草种及各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城建环资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王金康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区环保局关于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和《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解读。组织召开了与生态文明规划密切相关的发改、经贸、住建、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镇街道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调研了马岙街道、定海工业园区,现场踏勘兴舟大道污水管网建设工地、马岙污水处理厂、西北片污水处理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广泛听取了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的意见与建议。还学习考察安吉县、淳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绿色发展、走生态立省之路的战略布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打造“海上花园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切实优化海洋海岛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善待环境、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实现人、岛、海的和谐相处,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及自身发展需求,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创建省级生态区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目前,《舟山市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编制完成,并在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审查通过,规划明确了通过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和52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区域人与人、人与岛、岛与海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生态制度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逐步建设“蓝天净海迷人,海洋经济发达、文明意识风行、宜居活力和谐”的海岛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典范。 二、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现有条件及薄弱环节 (一)生态文明建设现有条件 定海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定海区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已成功入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浙江定海工业园区、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金塘西堠工业园区、金塘北部进出口加工贸易园区等五大产业集聚平台基本搭建完成。以港航物流、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景观农业、品牌渔农业等新型业态有序发展。 定海区生态环保优势明显。20xxxx年被浙江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区,其中xx个镇(街道)被环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打印版)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修订稿) 摘自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95 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 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序 号 名称单位指标说明经 济发展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约束性 指标经济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8000 县≥6000 经济欠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6000 县≥4500 2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 元 ≤0.9 约束性 指标3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20 约束性 指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 4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 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60 参考性 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5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指标山区≥75 丘陵区≥45 平原地区≥18 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90 6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约束性 指标山区及丘陵区≥20 平原地区≥15 7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 指标

8 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 准,且省控以上 断面过境河流水 质不降低 约束性 指标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9 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GDP) 约束性 指标化学需氧量(COD)<3.5 二氧化硫(SO2) <4.5 且不超过国家总 量控制指标 11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约束性工业用水重复率≥80 指标 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约束性 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且无危险废物排 放 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12 约束性指标 14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 比例 % ≥50 参考性 指标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 用率 % ≥95 约束性 指标 1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250 参考性指标 1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指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参考性指标 2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3.5 约束性指标 社会进步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或当地 政策 约束性 指标 22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5 参考性 指标二、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讲解

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晓山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生态城市由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从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角度提出的。从碳减排角度进行的研究基本上在概念理论阶段。较少考虑碳减排的内容和标准(吴琼等,2005;莫霞,王伟强,2010;谢鹏飞等,20lO;付允等。2010)。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研究项目从区域与城市文脉、城市结构、交通、物资与能源、社会经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思想是构建人类和环境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居住模式(薄力之,2008)。美国重要港口城市克里夫兰的生态城市议程中包含了空气质量、气候改良、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特色构建、公共卫生、精明增长、区域主义、交通选择、水质保持以及滨水区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标准要求。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固体废弃物、交通运输、能源、空气排放、土壤与水、绿色空间、建筑等。 目前,研究生态城指标的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6类:①第1类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分

解为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子系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组、付允等(2010)提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②第Ⅱ类为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吴琼和王如松(2005)、杨志峰等(2005)、颜文涛等(2007)提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③第Ⅲ类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宋永昌等(1999)提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④第Ⅳ类为基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结合,将各种生态规划指标融人到传统城市规划内容中去,黄光宇等(2002)和沈清基等(2008)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⑤第V类根据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在传统城市建设内容的基础上,直接融入生态指标,欧盟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克里夫兰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指标体系、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此类型:⑥第Ⅵ类基于人居环境理论构建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科学研究会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家园林生态城市标准属于此类。 从低碳生态城内涵及系统构成、建设内容、规划内容4个方面评价上述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更多强调了生态指标,较少涉及减碳指标:②提出了生态城建设评价指标,较少针对性提出规划过程控制的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规划可控性(即对规划编制过程和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③有些指标体系结

3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草案)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草案)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指导和推动各地以市、县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是国家生态县、市的“升级版”,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本指标以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指标为基础,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要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达性和前瞻性原则,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以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导向,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分别设置38项(示范县)和35项(示范市)建设指标。本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标准的依据。

二、建设指标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 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 生态空间 (一) 空间格局 优化 1.生态保护红线- 执行约束性指标 2.耕地红线- 执行约束性指标 3.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 % ≥33 ≥22 ≥16 约束性指标 4.规划环评执行率% 100 约束性指标 生态经济 (二) 资源节约 利用 5.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 万元 ≤0.70 且不超过 总量控制 目标 约束性指标 6.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 万元 ≤指标值 尚未确定 且区域用 水总量不 超过总量 控制目标 参考性指标7.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万元/亩 ≥80 ≥65 ≥50 参考性指标 (三) 绿色产业 发展 8.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9.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参考性指标 11. 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面积的比重 % ≥50 参考性指标 生(四)12.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完成约束性指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