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乙二醇干扰素_研究的新进展_聚乙二醇化技术

聚乙二醇干扰素_研究的新进展_聚乙二醇化技术

聚乙二醇干扰素_研究的新进展_聚乙二醇化技术
聚乙二醇干扰素_研究的新进展_聚乙二醇化技术

新进展 聚乙二醇干扰素 研究的新进展:聚乙二醇化技术

刘昌孝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

Research Advance of Pegylated Interferon :Pegylation Technology

蛋白质药物是当前药物研究开发的热点,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重组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均是临床常用的重要药物。蛋白质药物最大的问题存在自身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及可能存在的免疫原性等限制。最近上市的一些新型蛋白质药物采用了聚乙二醇化技术,有望解决蛋白质药物的此类缺陷[1]。

聚乙二醇(polyethlene glycol,PEG)是一种安全无毒、无活性的聚合物,常用于蛋白药物修饰。Davis,Abuchow ski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研究和开发出聚乙二醇化技术。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化能够改变药物动力学,进而可以改变治疗分子的药效学[2~4]。美国FDA目前批准了几种聚乙二醇化蛋白质药物,其中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它无论是单用还是与病毒唑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明显高于未经结构修饰的干扰素 。目前有两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可供临床应用,其中之一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商品名派罗欣!(PEGASYS)。以下就以分子量为40kD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 [简称PEG-IFN -2a(40kD)]为例介绍该技术对蛋白质药物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1 聚乙二醇化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干扰素- 对治疗丙型肝炎(HCV)的疗效受蛋白质性质,包括其稳定性、体内消除半衰期和免疫原性的影响。一般治疗采用未经结构修饰的干扰素- ,每周需要注射3次,即使这样,每次给药后浓度波动较大,发热、寒战、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不稳定,导致病毒水平反跳。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有利于克服这些问题,由于通过稳定的酰胺键与干扰素分子连接的支链大分子聚乙二醇,能保持药物浓度稳定,使H CV持续受到完全抑制,治疗有效时间延长,只需每周给药1次。就药代动力学而言,聚乙二醇化可产生以下变化[5~8]。1.1 延长半衰期 如上所述,作为蛋白质药物,普通干扰素 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半衰期短(4~ 16h),其血清浓度在注射24h后已经很低。而给药方案是每周注射3次,这就导致了较大的血药浓度波动。用PEG40kD修饰IFN 使血药浓度维持或接近于目标浓度的时间延长。注射后可维持血清峰浓度72~96h,维持治疗浓度168h。意味着每周1次给药可以维持有效的抗病毒效应。聚乙二醇技术延长半衰期的益处是通过持续的抗病毒压力阻止病毒的复制并且抑制耐药变异株的产生。此外,聚乙二醇化还能减少由于频繁给药造成的峰-谷血药浓度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1.2 改变药物的分布特性 PEG IFN -2a (40kD)的分布容积为4~16L,与人体血浆和细胞外液的体积之和接近,比未修饰的IFN 低4倍。同时,PEG IFN -2a(40kD)主要分布在肝脏,少量分布在肾脏、骨髓和脾脏,能选择性地在肝脏发挥抗病毒疗效。分布容积较小还意味着不需按体重调整给药剂量,使给药方案更为简便。

1.3 代谢与排泄的变化 常规IFN 主要经肾脏代谢。但PEG IFN -2a(40kD)因分子量较大而又具有分枝状结构,因此肾脏代谢减少,主要通过非特异性蛋白酶在肝脏代谢,即在肾中的清除减少,延长药物在肝中的聚集时间。由于这种代谢特征,它可以提高药物的肝/血比例,对肝的抗病毒作用更有效,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2 聚乙二醇化减小药物的免疫原性

使用非人源化的蛋白质(包括普通干扰素)用于治疗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存在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反应的风险。这些反应能够中和生物学活性,增加蛋白质的清除并可导致过敏反应。当蛋白质由皮下给药时经常出现免疫原性反应。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通过空间掩蔽潜在的抗原部位可能能够减少免疫原性反应。

294Clinical M 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04.Vol.11,No.3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6月 第11卷 第3期

3 聚乙二醇化对临床疗效的贡献

PEG(40kD)-IFN -2a皮下给药后的持续吸收和清除率降低使得临床上可以使用更加便于病人的给药方案(每周1次,普通IFN 为每周3次),这是由于在使用这种聚乙二醇化IFN 治疗慢性HCV感染患者时观察到持续病毒应答率较高的原因。单独使用普通IFN 治疗只在15%~25%的病人中出现持久的生物学应答。随机化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相比较而言,PEG(40kD)-IFN -2a 治疗慢性H CV感染的病人时,不论有或没有肝硬化,均较普通IFN 产生较高的治疗终点(end-of-treatm ent)和更持久的病毒学应答。例如,在无肝硬化的病人中,使用PEG(40kD)-IFN -2a治疗的病人出现持久病毒学应答率为使用普通IFN 治疗病人的2倍[9]。

4 聚乙二醇化的安全性问题

PEG分子的安全性在其长期使用过程中已得到证实。将PEG(分子量>400)给予各种不同种属动物的研究证明无明显毒性。目前PEG已经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从而可以在各种不同药物制剂(包括注射用、局部外用、直肠用和鼻腔内给药的产品)以及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用做载体或基质。PEG IFN -2a(40kD)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性与普通IFN -2a相似,大多数属轻~中度,一般无需调整剂量或停止治疗。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时,接受PEG IFN -2a(40kD)/RBV治疗的患者发生流感样症状和抑郁症的比例低于IFN -2b/RBV 组,总的说来,发生率降低了13%[10]。

5 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化蛋白质药物存在差异

PEG(40kD)-IFN -2a最初的多剂量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PEG(40kD)-IFN -2 持久吸收、清除率降低和限制性分布的改变可以出现可预测和持久(近乎恒定)的浓度,峰谷比率在1.3~2.0。而分子量较小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如PEG(12kD)-IFN -2b预测的峰谷比率为6,PEG(5kD)-IFN -2 为20~40,而普通的IFN -2 则大于40。

IFN 血药浓度大幅度的波动(比如较高的峰:谷比率)是给予普通IFN 时丙型肝炎病毒滴度很快出现反跳的原因。持续的抗病毒作用能够防止病毒活性的反跳和病毒的继续复制,这样可以减少出现耐药准种的可能性[11]。

6 总 结

聚乙二醇化目前代表着可注射药物持久维持药效的一种极有前景的释药方法。治疗用蛋白质和肽类的聚乙二醇化能够降低免疫原性并改变药动学,从而改变了这些药物的药效学。PEG联结到治疗用蛋白质进行聚乙二醇化的技术在药学中应用范围很大,大量新的聚乙二醇化产品如聚乙二醇化的IFN 已显示在改善治疗用蛋白质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作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的?丙肝诊疗指南#已经将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治疗丙肝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 Harris T M.Pegylation:a novel process for modifying pharmacok i

netics.Clin Pharmacokinet,2001,40(7):539~551.

2 Reddy KR.Controlled-release,pegylated,liposomal formula

tions:new mechan i sms in the delivery of injectable drugs.Ann Pharmacother,2000,34:915~923.

3 Delgado C,Francis GE,Fisher D.The uses and properties of PEG

-linked problems.Crit Rev Ther Drug Carrier Syst,1992,9:249 ~304.

4 Fung WJ,Porter J E,Bailon P.Strategie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 on of polyethelyne glycol(PEG)conjugated pharma ceutical proteins.Polymers Preprint,1997,38:565~566.

5 Kozlowski A,Charles SA,Harris M J.Development of pegylated

interfer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 ronic hepati tis C.BioDrugs, 2001,15:419~429.

6 Perry CM,Jarvi s B.Peginterferon-a-2a(40kD);A review of

its use i 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Drugs,2001, 61:2263~2288.

7 Lam NP,Neumann AU,Gretch DR,et al.Dose dependent acute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genotype1virus with i nterferon alfa.Hep atology,1997,26(1):226~231.

8 LamNP,NeumannAU,GretchDR,et al.Dose-dependent acute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genotype1virus with i nterferon alfa.Hep atology,1997,26:226~231.

9 Zeuzem S,Heathcote J E,M artin N,et al.Peginterferon alfa-2a

(40kDa)monotherapy:a novel gent for chronic hepatiti s C thera py.Expert Opin Investig D,2001,10:2201~2213.

10 Buti M,Sanchez-Avi la F,Lurie Y,et al.Vi ral kinetics in geno

type1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duri ng therapy w ith2different doses of peginterferon alfa-2b plus ri bavirin.Hepatology,2002, 35:930~936.

11 Zeuzem S,Feinman S V,Rasenack J,et al.Peginterferon alfa-2a

in patients w ith chronic hepatiti s C.N Engl J M ed,2000,343: 1666~1672.

295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6月 第11卷 第3期 Clinical M edi cal Journal of China,2004.Vol.11,No.3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 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 作者:ZJJ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药物化学 学号: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 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 Author: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聚乙二醇干扰素_研究的新进展_聚乙二醇化技术

新进展 聚乙二醇干扰素 研究的新进展:聚乙二醇化技术 刘昌孝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 Research Advance of Pegylated Interferon :Pegylation Technology 蛋白质药物是当前药物研究开发的热点,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重组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均是临床常用的重要药物。蛋白质药物最大的问题存在自身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及可能存在的免疫原性等限制。最近上市的一些新型蛋白质药物采用了聚乙二醇化技术,有望解决蛋白质药物的此类缺陷[1]。 聚乙二醇(polyethlene glycol,PEG)是一种安全无毒、无活性的聚合物,常用于蛋白药物修饰。Davis,Abuchow ski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研究和开发出聚乙二醇化技术。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化能够改变药物动力学,进而可以改变治疗分子的药效学[2~4]。美国FDA目前批准了几种聚乙二醇化蛋白质药物,其中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它无论是单用还是与病毒唑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明显高于未经结构修饰的干扰素 。目前有两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可供临床应用,其中之一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商品名派罗欣!(PEGASYS)。以下就以分子量为40kD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 [简称PEG-IFN -2a(40kD)]为例介绍该技术对蛋白质药物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1 聚乙二醇化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干扰素- 对治疗丙型肝炎(HCV)的疗效受蛋白质性质,包括其稳定性、体内消除半衰期和免疫原性的影响。一般治疗采用未经结构修饰的干扰素- ,每周需要注射3次,即使这样,每次给药后浓度波动较大,发热、寒战、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不稳定,导致病毒水平反跳。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有利于克服这些问题,由于通过稳定的酰胺键与干扰素分子连接的支链大分子聚乙二醇,能保持药物浓度稳定,使H CV持续受到完全抑制,治疗有效时间延长,只需每周给药1次。就药代动力学而言,聚乙二醇化可产生以下变化[5~8]。1.1 延长半衰期 如上所述,作为蛋白质药物,普通干扰素 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半衰期短(4~ 16h),其血清浓度在注射24h后已经很低。而给药方案是每周注射3次,这就导致了较大的血药浓度波动。用PEG40kD修饰IFN 使血药浓度维持或接近于目标浓度的时间延长。注射后可维持血清峰浓度72~96h,维持治疗浓度168h。意味着每周1次给药可以维持有效的抗病毒效应。聚乙二醇技术延长半衰期的益处是通过持续的抗病毒压力阻止病毒的复制并且抑制耐药变异株的产生。此外,聚乙二醇化还能减少由于频繁给药造成的峰-谷血药浓度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1.2 改变药物的分布特性 PEG IFN -2a (40kD)的分布容积为4~16L,与人体血浆和细胞外液的体积之和接近,比未修饰的IFN 低4倍。同时,PEG IFN -2a(40kD)主要分布在肝脏,少量分布在肾脏、骨髓和脾脏,能选择性地在肝脏发挥抗病毒疗效。分布容积较小还意味着不需按体重调整给药剂量,使给药方案更为简便。 1.3 代谢与排泄的变化 常规IFN 主要经肾脏代谢。但PEG IFN -2a(40kD)因分子量较大而又具有分枝状结构,因此肾脏代谢减少,主要通过非特异性蛋白酶在肝脏代谢,即在肾中的清除减少,延长药物在肝中的聚集时间。由于这种代谢特征,它可以提高药物的肝/血比例,对肝的抗病毒作用更有效,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2 聚乙二醇化减小药物的免疫原性 使用非人源化的蛋白质(包括普通干扰素)用于治疗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存在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反应的风险。这些反应能够中和生物学活性,增加蛋白质的清除并可导致过敏反应。当蛋白质由皮下给药时经常出现免疫原性反应。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通过空间掩蔽潜在的抗原部位可能能够减少免疫原性反应。 294Clinical M 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04.Vol.11,No.3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6月 第11卷 第3期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 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 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 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 【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 IFN 包括IFNα(包括多个亚型)、IFNβ、IFNω、IFNε、IFNκ、反刍动物中发现的 IFN τ以及在小鼠中发现的ζ等;Ⅱ型 IFN 只有 IFNγ;Ⅲ型 IFN 是 2003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 IFNλ1、IFNλ2 和 IFNλ3。其中,Ⅱ型 IFN 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除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外,对免疫系统也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 1免疫调节功能 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 MHCⅠ类及Ⅱ类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够从多方面上调细胞表面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IFNγ的刺激使组成型蛋白酶体转换成免疫蛋白酶体,后者酶解的特异性使多肽能够更好地结合于Ⅰ类MHC 分子,提高 MHCⅠ类分子中提呈给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表达水平和多样性,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2]。IFNγ通过上调 MHCⅡ类抗原提呈提升 CD4+T细胞的肽特异性活性。通过上调 MHCⅠ类抗原的提呈途径增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使 CTL 更有效地将病原体清除[3]。 1. 2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γ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 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 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 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 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2009年AASLD慢性乙肝指南中指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7种药物,可优先考虑聚乙二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应用。为什么首推聚乙二醇干扰素α(α2A、α2B)呢? 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 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然而,干扰素也有禁忌症和适应症,今天作此文以供参考。 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极少见的人可出现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该减少剂量,一至二周后复查如血细胞恢复,药物剂量也可复原。如中性粒细胞≤0.75×109 /L,血小板≤30×109 /L,应该停药。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等,严重者要停药。 此外,尚可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甚至停药。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斌斌1,2,王贵平2,李春玲2,莫内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收稿日期:2007-01-22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在一定的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由特定细胞的基因控制所产生 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糖蛋白[1]。由Isaacs和L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并命名的。IFN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它并非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借助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异的生化反应而调控效应分子[2]。IFN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由于IFN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功能,且对免疫系统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兽医临床上,IFN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干扰素的分类 国际最新分类标准,按IFN与受体结合的原则 将其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三大类型[3]。TypeⅠ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α、β、γ、τ、ω等。与TypeI受体相结合的IFN中,IFN-β、γ、τ、ω等的抗原性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一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IFN-α又分13种以上亚型,如IFNα-1、2、3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la、1b、1c、1d以及IFNα-2a、IF-Nα-2b、IFNα-2c等。TypeⅡ干扰素只有一种,即IFN-γ。TypeⅢ干扰素目前有三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根据制备方法的不 同分为天然干扰素和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目前对IFN-α、β、γ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多。IFN的来源因哺乳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生剂的性质及诱生条件而异。人IFN-α来自白细胞,人IFN-β来自纤维细胞,均具有抗酸特性,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强。IFN-γ来自人淋巴细胞,对酸性敏感,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比TypeⅠ干扰素弱,主要参与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也称为免疫干扰素。 2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2.1免疫调节作用IFN在临床上,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使用[1]。IFN可增强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MΦ)对抗原的吞噬,有利于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及对T、B淋巴细胞的激活。因此,IFN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TypeⅠ干扰素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可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促进其增殖调节机体免疫。TypeⅡ干扰素不但有激活NK细胞的功能,而且能抑制B细胞分泌IgE,从而避免因IgE水平过高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还能恢复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局部沉积,抑制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4]。 在促进免疫调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IFN-γ。IFN-γ主要通过参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向Th1型分化来调节免疫应答。Kim[5]以IFN-γ质粒分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nv/rev、猪流感病毒(SIV)gag/polDNA疫苗共同免疫猕猴,结 摘要: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它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以及对妊娠的识别和维持作用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 IFN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学特性;进展 中图分类号:S8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67(2007)03-0013-03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7年(第32卷)第3期专题综述 13??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英文名称:Pegasys (Peginterferon alfa-2a Solution for Injection) 商品名称:派罗欣 成份: 主要成份名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活性成份来源:本品系通过DNA重组技术由含有高效表达人干扰素α-2a基因的大肠杆 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并与聚乙二醇PEG化而成。 辅料名称:氯化钠、苯甲醇(10.0mg/ml)、吐温80、醋酸、醋酸钠、注射用水 适应症: 1.慢性乙型肝炎 本品适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不能处于肝病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必须经过血清标志物(转氨酶升高、HBsAg, HBVDNA)确诊。通常也需获取组织学证据。 2.慢性丙型肝炎 本品适用于治疗之前未接受过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成年患者。 患者必须无肝脏失代偿表现,慢性丙型肝炎须经血清标记物确证(抗HCV抗体和HCVRN A)。通常诊断要经组织学确证。 治疗本病时本品最好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在对利巴韦林不耐受或禁忌时可以采用本品单药治疗。尚未对转氨酶正常的患者进行本 品单药治疗的研究。 作用机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以下称该品)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以下称普通干扰素)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α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该品具有非聚乙二醇结合的α-干扰素(普通干扰素)的体外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 药效学:该品的药效学特点与天然的或普通的人α-干扰素相似,而药代动力学差别很大。 40 KD的PEG部分的结构直接影响临床药理学特点,因为PEG部分的大小和支链结构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点。 健康人单次皮下注射该品180 ug后3-6小时,抗病毒活性指标即(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 )血清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活性迅速升高。该品所诱导的2,5-OAS血清活性可维持1周以上,且比单次皮下注射3或18 MIU 普通干扰素的活性高。与年轻人相比,62岁以上的老年人单次皮下注射该品180 ug,所产生的血清2,5-OAS活性强度和持续时间降低大约25%。 对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为20-40 mL/分),单次皮下注射该品90 ug后对2,5-OAS活性的反应弱于肌酐清除率在40-100 mL/分以上的患者,尽管两组的药物暴露量(AUC和Cmax)类似(见"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该品180 ug治疗会出现双相的HCV RNA滴度下降。在表现为持续病毒应答的患者及一些无持续病毒应答的患者中,第一相出现在开始用药后24-36小时。第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浅谈禽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对禽类疾病的防控有良好作用,禽类干扰素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对禽类干扰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及 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禽类干扰素;生物活性;免疫调节 近半个世纪,干扰素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 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主要是针对人类及 哺乳动物干扰素作用机理及临床实验的研究。与人类和哺乳动物相比, 禽类干扰素的研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禽类干扰素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对禽类疾病的防控有良好 效果,因而逐渐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 1、干扰素 干扰素(IFN,发现最早的细胞因子)是指在特定诱导剂作用下, 由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最先是由英国病毒学家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L 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 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1963年Lampson等纯化了 这种因子,并证明该因子是一种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0~34 ku。现已 经证明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 心地位。研究表明,重组干扰素与天然干扰素具有同样的抗病毒和免

疫调节活性,因此重组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禽类病毒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方向。 2、禽类干扰素 20世纪80年代,人们按照IFN与其受体结合的不同原则,将干扰素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干扰素又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分为两类,即IFN-α和IFN-β;Ⅱ型干扰素被命名为IFN-γ。进一步研究,人们不只发现IFN-α存在亚型以及亚亚型,还发现了牛、羊怀孕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与胚胎植入发育和母体识别有关的IFN-τ[1],猪怀孕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IFN-δ ,与IFN-α同源性极高的IFN-ω,人白细胞分泌的天然IFN-ε,角质层细胞分泌的IFN-κ等也属于Ⅰ型IFN。 2003年有两个实验室同时在NatureImmunology发表两篇文章, 他们发现IFN-λ1,λ2,λ3或IL-28A,IL-28B 或IL-29都有干扰素活性, 但它结合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受体不同。 刘新恒[2]指出, 应该将干扰素分为TypeⅠ, TypeⅡ, TypeⅢ等3大类型干扰素。其中TypeⅠ目前分为α,β,κ, ω,ε等数种,IFN-β,κ, ω,ε等的抗原性均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1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而IFN-α则有13种以上亚型, 如IFNα-1,2,3,等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1a ,1b,1c,1d及IFNα-2a, 2b,2c,等等。TypeⅡ干扰素则只有1 种, 即原来的IFN-γ。TypeⅢ有3 种亚型,IFN-λ 1,IFN-λ2,IFN-λ3即原来的IL-28A,IL-28B 和IL-29 。研究表明, 鸡及其他禽类的IFN系统与哺乳动物IFN系统相类似。1995年,Low en thal等从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中得到了对热和pH2敏感的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扰素的研究进展 李雅林、牛钟相 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细胞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由寄主细胞编码,是细胞基因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是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干扰素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Kda的糖蛋白。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其干扰素具有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前者又分为IFN-α、IFN-β、IFN-ω;后者仅有一类,即IFN-γ。鸡干扰素至少存在Ⅰ型和IFN-γ两个型别。有3种类型的干扰素,即由纤维素和上皮细胞形成的纤维素上能上能下细胞干扰素、由白细胞形成的白细胞干扰素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免疫干扰素。在兽医上,干扰素可用作免疫佐剂,在抗病毒感染时,在初次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发挥免疫作用。 一、 IFN基因结构: IFN根据其生物学及抗原性不同,分为IFN-α、IFN-β、IFN-γ3种类型。目前已发现人IFN-α有20余种亚型,人IFN-β及IFN-γ3各只有1种,未发现亚型。IFN基因全长约2.2kb,由5′端非编码区、信号肽编码区、IFN结构蛋白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组成。其中IFN-α基因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个碱基对(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不同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不同。IFN-β基因也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仅有63bp,编码21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IFN-α和IFN-β基因串联在一起,定位于人第9对染色体短臂。IFN-γ基因含3个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基因编码区有429bp,编码143个氨基酸结构蛋白。定位于人第12对染色体长臂。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功能。 二、IFN的作用及机理: 1.抗病毒作用。三型干扰素均有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远较α型低,γ和β型干扰素有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虽

Sylatron(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Sylatron(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b[ peginterferon alfa- 2b])使用说明书2011年版 皮下注射用SYLATRON?( peginterferon alfa-2b) 汤教授注:经核查本品与SCHERING公司的PEGINTRON(PEGINTERFERON ALFA- 2B)2011年3月29日美国FDA批准的修改说明书完全一样。只是商品名不同。故也可理解为增加新适应证。这在美国FDA批准的其它生物制品中也有其它实例如FD A曾批准AMGEN公司的狄诺塞麦denosumab的商品名Prolia治疗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妇女和商品名Xgeva在有实体瘤骨转移患者中预防骨骼相关事件。 批准日期:2011年4月11日;公司:Merck和先灵子公司 处方资料重点 这些重点不包括安全和有效使用SYLATRON所需的所有资料。请参阅SYLATRO N完整处方治疗。 美国最初批准:2011 适应证和用途 SYLATRON是一种α干扰素适用于显微镜或大体肉眼累及淋巴结黑色素瘤与84天内最终手术切除包括完整的淋巴结清扫术的辅助治疗。(1) 剂量和给药方法 (1)6 μg/kg/周皮下共8剂随后;

(2)3 μg/kg/周皮下直至5年。(2.1) 剂型和规格 (1)296 μg冻干粉每单次使用小瓶 (2)444 μg冻干粉每单次使用小瓶 (3)888 μg冻干粉每单次使用小瓶 禁忌证 (1)已知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干扰素α-2b严重超敏反应。(4) (2)自身免疫性肝炎。(4) (3)肝失代偿(Child-Pugh评分 >6 [类别B和C])。(4) 警告和注意事项 (1)抑郁和其它严重神经精神不良反应。(5.1) (2)重要或不稳定心脏病史。(5.2) (3)视网膜疾病。(5.3) (4)Child-Pugh评分>6(类别B和C)。(4, 5.4) (5)不能用药物有效治疗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糖,糖尿病。(4, 5.5) 不良反应 最常见不良反应(>60%)是:疲乏,ALT增高,AST增高,发热,头痛,厌食,肌肉痛,恶心,畏寒,和注射部位反应。(6.1) 为报告怀疑不良反应,联系Schering Corporation电话1-800-526- 4099或FDA电话1-800-FDA-1088或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3171793.html,/medwatch.

Plegridy(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beta-1a)注射用使

Plegridy(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 beta-1a)注射用使用说明书2014年第一版 批准日期:2014年8月15日;公司:Biogen Ide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3171793.html,/drugsatfda_docs/label/2014/125499s000lbl.pdf 处方资料重点 这些重点不包括安全和有效使用PLEGRIDY?所需所有资料。请参阅PLEGRIDY完整处方资料。 PLEGRIDY (聚乙二醇干扰素β-1a)注射用,为皮下注射 美国初次批准:2014 适应证和用途 PLEGRIDY是一种干扰素β适用为多发性硬化症复发型病人的治疗(1) 剂量和给药方法 ⑴ 只为皮下注射(2.1) ? ⑵ 推荐剂量:每14天125 μg (2.1) ? ⑶ PLEGRIDY剂量应被点滴调整,开始在第1天用63 μg,在第15天94 μg,和在第29天125 μg (完全剂量) (2.1 ) ⑷ 一位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硬训练病人用预充填笔或注射器自身皮下注射给药适当技术 (2.2) ⑸ 在治疗天用镇痛药和/或退热药可能有助减轻流感样症状(2.3) 剂型和规格 ⑴ 注射:125 μg每0.5 mL溶液在一个一次性剂量预充填笔(3)

⑵ 注射启动包:63 μg每0.5 mL溶液在一个一次性剂量预充填笔和94 μg每0.5 mL溶液在一个一次性剂量预充填笔(3) ⑶ 注射:125 μg每0.5 mL溶液在一个一次性剂量预充填注射器(3) ⑷ 注射启动包:63 μg每0.5 mL溶液在一个一次性剂量预充填注射器和94 μg每0.5 mL 溶液在一个一次性剂量预充填注射器(3) 禁忌证 对天然或重组干扰素β或聚乙二醇干扰素,或制剂的任何其他组分超敏性病史(4) 警告和注意事项 ⑴ 肝损伤:监视肝功能测试;监视病人肝损伤体征和症状;如发生肝损伤考虑终止PLEGRIDY (5.1) ⑵ 抑郁和自杀:劝告病人立即报告抑郁或自杀意念任何症状至其卫生保健提供者;如发生抑郁考虑终止PLEGRIDY(5.2) ⑶ 癫痫发作:癫痫发作伴随干扰素β的使用。当给予PLEGRIDY至有癫痫发作疾病病人谨慎对待(5.3) ⑷ 过敏反应和其他过敏性反应:用干扰素β治疗曾报道严重性过敏性反应作为罕见并发症。如发生严重性过敏性反应终止PLEGRIDY。(5.4) ⑸ 注射部位反应:改变注射部位或如存在坏死考虑终止PLEGRIDY(5.5) ⑹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预先存在显著心脏病对心脏症状的恶化监视病人(5.6) ⑺ 外周血细胞计数减低:监视完全血细胞计数(5.7) ⑻ 自身免疫疾病:如发生一种新自身免疫疾病考虑终止PLEGRIDY(5.8) 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