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二诊:2005年11月11日。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50.5千克,恶心消失,舌脉如上。治法:温阳健脾渗湿,和血清热。方剂: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10g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30g,7剂。此后,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连续服用14剂。三诊:2005年11月4日。月经今日来潮,体重未增加,无恶心,无痛经,舌糜,舌脉如上。治法:温阳渗湿,和血清热。方剂:茵陈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茵陈12g 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延胡索10g 红藤20g,5剂。经后一直连续投服仙方活命饮加味19剂。此后连续观察5个月经周期,经前体重稳定,身体发胀现象消失。2.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2月16日。吴某,30岁,因不排卵黄素化卵巢综合征引起继发不孕4年就诊,经治疗之后,现已经妊娠50天,食后数小时即呕吐已经3天,吐出食物及酸水、胆汁,饥不欲食,口干口淡,左侧腰痛。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滑。治法:温胃止呕。方剂:茯苓甘草汤合半夏干姜散。茯苓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半夏12g 干姜5g,4剂。二诊:2006年2月20日。呕吐口水,状如泡沫,口干口淡,带多微黄,舌脉如上。治法:温胃化饮,止呕。方剂:五苓散合半夏

干姜散。桂枝6g 茯苓12g 炒白术10g 泽泻10g 猪苓12g 干姜5g 半夏15g,4剂。三诊:2006年2月28日。服药之后,恶阻日减,乃至消失。3.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9月7日。范某,28岁,末次月经7月10日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9月3日曾见阴道少量出血,经过安胎治疗之后,出血已净。恶心,呕吐清水、酸水已经半月,纳欠。舌尖稍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温胃化饮,止呕。方剂:五苓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文蛤散。猪苓10g 泽泻10g 茯苓10g 桂枝6g 炒白术10g 半夏12g 生姜5片文蛤30g,4剂。二诊:2006年9月13日。恶阻消失,无呕吐清水及酸水,胃纳改善,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4.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初诊:2003年11月4日。林某,29岁,婚后半年未孕,月经15岁初潮,周期延后一周,或者需要黄体酮治疗后才来潮,基础体温单向。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两侧卵巢正常大小,见较多小卵泡发育。停经3个月,内分泌检查:雌二醇186.6pmol/L(黄体期正常值202.0~774.0 pmol/L),泌乳素381.5uIU/mL,孕酮0.75nmol/L(黄体期正常值10.62~81.28 nmol/L),睾酮2.8nmol/L(正常值0.5~2.6 nmol/L),月经周期第3天测促卵泡生成素4.4mIU/mL(卵泡期正常值2.5~10.2 mIU/mL),促黄体生成素18.7mIU/mL(卵泡期正常值1.9~12.5 mIU/mL),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4。妇科

检查提示子宫颈炎、两侧附件炎。经过2个月经周期的妈富隆片口服和中药抗炎治疗之后,促卵泡生成素3.6mIU/mL,促黄体生成素2.9mIU/mL,睾酮<0.35 nmol/L。8月份给予中药助孕和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未见卵泡发育,9月份给予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素针,仅见小卵泡发育。末次月经10月24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多囊卵巢综合征。(2)子宫颈炎。(3)两侧附件炎。(4)卵泡发育障碍。使用促使卵泡发育和促使卵泡排出的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

素方案后,出现下腹胀甚,尿意频短,尿检正常。B超显示:子宫内膜厚度11mm,左侧卵巢59mm×40mm,内见20mm ×19mm,17mm×14mm,22mm×15mm,20mm×14mm,20mm×16mm,15mm×13mm,18mm×13mm,15mm×

11mm,14mm×13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右侧卵巢65mm×44mm,内见16mm×14mm,13mm×12mm,14mm×9mm,20mm×16mm,19mm×12mm,14mm×11mm,17mm×10mm,17mm×13mm,13mm×10mm,16mm×

14mm,16mm×15mm,13mm×13mm,14mm×13mm,16mm ×10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华氏中藏经》)加减。茯苓皮30g 猪苓20g 白术30g 泽泻10g 桂

枝6g 大腹皮20g 陈皮9g 桑白皮10g 赤小豆45g 车前子(包煎)10g 槟榔10g 天仙藤10g,5剂。二诊:2003年11月8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4mm,左侧卵巢见28mm×26mm,26mm×25mm,23mm×17mm,32mm ×21mm,29mm×19mm,20mm×16mm,23mm×15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右侧卵巢见32mm×29mm,29mm ×23mm,30mm×19mm,30mm×25mm,23mm×17mm,19mm×14mm,21mm×15mm,21mm×13mm,19mm×

14mm,20mm×17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子宫直肠凹见11mm液性暗区。三诊:2003年11月10日。下腹胀减轻,小便转长。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6mm,左侧卵巢72mm×54mm,可见44mm×38mm,36mm×

24mm,32mm×23mm,38mm×34mm,20mm×16mm,20mm ×16mm,30mm×25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右侧卵巢80mm×51mm,可见42mm×30mm,42mm×

43mm,38mm×33mm,38mm×31mm,23mm×18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子宫直肠凹见19mm液性暗区。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药守上方,加槟榔至20g,5剂。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四诊:2003年11月17日。下腹胀除,偶觉隐痛,小便正常,舌脉如上。治法:和血行气,渗湿清热。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9g 白芍12g 川芎6g 白术12g 茯

苓皮20g 泽泻12g 蒲公英15g 红藤20g 大腹皮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赤小豆45g,5剂。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五诊:2003年11月29日。月经11月21日来潮,净已3天,腹部已无不适。B超检查:子宫51mm×46mm×49mm,子宫内膜厚度6mm,左侧卵巢50mm×28mm,见30mm×17mm囊性暗区,右侧卵巢49mm×37mm,见26mm×17mm囊性暗区,子宫直肠凹未见液性暗区。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初诊:2004年7月19日。蔡某,26岁,因原发不孕4年、慢性盆腔炎、子宫偏小前来就诊。性激素检测:雌二醇、泌乳素、睾酮均在正常值范围,孕酮过低,促卵泡生成素4.2mIU/ml,促黄体生成素16.3mIU/ml,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3。经妈富隆治疗后检测,促卵泡生成素4.7mIU/ml,促黄体生成素1.8mIU/ml。此后采用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腺激素+中药治疗,当子宫内膜厚度增殖至8mm,右侧卵泡发育至20mm×21mm时,给予口服中药排卵汤、针刺促排卵、静脉滴注丹参针、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第一、第二次每日10000u,第三次5000u),同时用B超监测排卵情况。就诊时患者下腹胀满,明显不适,但无恶心呕吐。B超检查:左侧卵巢91mm×57mm,见多个囊性暗区,大小30mm×21mm,25mm×22mm,22mm×14mm,18mm×15mm,18mm ×14mm,23mm×19mm等等;右侧卵巢95mm×55mm,内

见多个囊性暗区,大小36mm×30mm,23mm×22mm,28mm ×21mm,28mm×18mm,22mm×15mm等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华氏中藏经》)加减。茯苓皮30g 猪苓20g 生白术30g 泽泻10g 桂枝6g 大腹皮20g 陈皮9g 桑白皮10g 赤小豆45g 车前子10g 路路通10g 天仙藤10g,5剂。二诊:2004年7月23日。下腹胀今日稍减,纳可,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30g,5剂。服药后症状逐渐消失。6.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初诊:2007年1月29日。张某,27岁,因继发不孕2年就诊,经过性激素检测,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末次月经1月18日来潮,周期第5天给予他莫昔酚片促使卵泡发育,今天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达8mm,最大卵泡7×6mm,提示卵泡发育迟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尿促性素针每日150u,肌内注射,连续6天。二诊:2007年2月2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1mm,最大卵泡11mm×10mm,舌脉如上。尿促性素针每日150u,肌内注射,连续3天。三诊:2007年2月5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1mm,左侧卵巢49mm ×42mm,最大卵泡15mm×11mm,右侧卵巢49mm×38mm,最大卵泡15mm×12mm,舌脉如上。尿促性素针每日150u,肌内注射,连续3天。四诊:2007年2月8日。

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1mm,左侧卵巢58mm×50mm,最大卵泡20mm×17mm,右侧卵巢66mm×44mm,最大卵泡22mm×18mm,舌脉如上。中药活血化瘀方剂+针刺+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促使排卵。五诊:2007年2月9日。B超复查:子宫内膜厚度11mm,左侧卵巢70mm ×58mm,最大卵泡23mm×17mm,右侧卵巢82mm×50mm,最大卵泡19mm×17mm,舌脉如上。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华氏中藏经》)加减。茯苓皮30g 猪苓20g 生白术30g 泽泻10g 桂枝6g 大腹皮20g 陈皮9g 桑白皮10g 赤小豆30g 车前子10g 天仙藤10g,4剂。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六诊:2007年2月14日。自始至终患者仅仅于今天出现下腹微胀现象,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7.腹泻初诊:2006年12月19日。李某,25岁,月经周期规则,经量中等,7天净,素有经行剧痛病史,小腹发冷2年。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为10.4cm,因要求助孕一直在治疗。昨晚突发腹泻频频如水,肠鸣不已,生育史:0-0-0-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偏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治法:温阳渗湿,行气助运。方剂:五苓散合平胃散(《和剂局方》)加味。桂枝6g 茯苓12g 炒白术10g 猪苓10g 泽泻10g 苍术10g 厚朴

10g 陈皮10g 炙甘草5g 神曲10g 炮姜10g 炒谷芽10g 炒麦芽10g 山楂10g,4剂。二诊:2006年12

月23日。进药一剂,大便即正常,小腹转暖,舌脉如上。【方剂比较】茯苓泽泻汤与五苓散的比较:方

剂药物组成茯苓泽泻汤茯

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五苓

散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猪苓两方

都含有茯苓、泽泻、桂枝、白术,因此均具有温化内饮的作用,茯苓泽泻汤还有甘草和中,生姜温中散饮,故更适合于中寒甚者,五苓散则有猪苓,渗湿作用更佳。茯苓泽泻汤中桂枝具有温阳化气之用,五苓散中桂枝则兼解肌发表之效。【按语】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可以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或者水湿内停水肿泄泻,或者痰饮为患、或者水入即吐的水逆症。水湿痰饮为阴邪,可以停留于人体的某一部位而产生疾病,此时治当温阳蠲饮。案1为经前肿胀,属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饮“易入肌皮肠胃之外”的“溢饮”。患者体重骤增身胀,恶心,脉沉细,此由于经期临近,阴气下聚,阳气不得敷布,脾失健运引起的水湿停留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由于脾”之训,故其该病责在脾之阳。由于患者有慢性盆腔炎病史,故平时以和血清湿热治疗为主,经前则以温阳行气,健脾化湿为治。初诊以五苓散合健脾渗湿的防己黄芪汤、

五皮散治疗,犹初阳之出,阴霾自散,加用益母草30g,意在可以活血止痛,是治疗痛经的良药。临床实验还证实,大剂量益母草具有利尿作用,其作用与剂量成正比。以后经前用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温阳行气,清热化湿;口糜时则改为茵陈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经前肿胀得到控制。案2、案3均为妊娠恶阻。案2初诊时以温胃止呕的茯苓甘草汤合半夏干姜散治疗,虽然呕吐已经控制,但仍见吐口水,状如泡沫,口干口淡,根据《金匮要略》“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之旨,改用五苓散合半夏干姜散治疗,恶阻向愈。案3为妊娠恶阻,出现恶心,呕吐清水和酸水,这些症状与五苓散所治的“心下痞”,“吐涎沫”十分相似,且机理亦近,同为水饮停留所致。故以五苓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以蠲饮和胃降逆,以文蛤散抑酸和胃。药证相符,其效如鼓应桴。案4、案5均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该综合征常在不孕症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促使卵泡发育的枸橼酸罗米酚、尿促性素,以及促使卵泡排出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之后发生,出现腹胀、腹痛、腹水、胸水、少尿、水肿、恶心、呕吐、卵巢肿大等症状与体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重视和及时治疗。由于患者出现腹水、胸水、水肿、少尿,同时还存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烦躁等症状,这些现象与水饮内停的症状类似,其中与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水入则吐”、

“痞不解”、“吐涎沫而癫眩”、“烦躁不得眠”等吻合。因此治疗时还应本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宗旨。临床用五苓散配合五皮散为主,配合其他如赤小豆、车前子、路路通、天仙藤等行气渗湿的药物,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征兆,就应停止使用尿促性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并及时干预治疗。案6是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预防,经过用药之后,可以使得卵巢的刺激程度大大降低,症状十分轻微。此符合《灵枢·逆顺》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精神。案7为水泻,属于《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鹜溏”。由于患者平素就有痛经、小腹发冷病史,其下焦寒冷可知,而突发腹泻如水,肠鸣,此乃外寒引发内部寒湿所致,故以五苓散加炮姜温阳渗湿,平胃散行气燥湿,加神曲、炒谷麦芽、山楂助运,诸药相合,药到病除。五苓散对于水样腹泻具有卓效,其本于“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

五苓散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

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五苓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性状】 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炮制】 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封,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处方】 泽泻(二钱半)肉桂(一两)赤茯苓(一两半)猪苓(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备注】 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 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制法】 上五味,捣为散。

真武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9)--【真武汤】笔记 时间:2011/5/6 8:40:19 点击:4321 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从感冒的框架下来看,苓桂朮甘汤与五苓散用起来都有极限,要用更强的方,就是真武汤。故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太阳感冒也会遇到真武汤证感冒发汗后,往往会变成真武汤证,真武汤主治少阴,但以症状而论,太阳感冒也会遇到。 为什么不放甘草? 五、六味药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汤、乌梅丸等都没有甘草。为什么?(《辅行诀》里的大真武汤也放甘草,故真武汤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五苓散没有甘草,因为五苓散症是身体里面的水兜来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为治疗的中心轴,各味药像接力赛一样各作各的事,药性衔接起来成为整个方剂的药性结构。 乌梅丸主治阴阳离绝,没有中心点可为用药的基础,所以不放甘草。 黄耆五物汤治疗血痹,手指脚趾发麻,这是容易中风的体质。将桂枝汤里面的甘草拿掉,生姜加倍再加黄耆。黄耆五物汤的走法跟桂枝汤很不一样。桂枝汤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姜将之从营分推到卫分,桂枝汤的姜枣可调营卫。但黄耆五物汤里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姜连属的药性就不见了。加一味黄耆,黄

耆就处在营卫之间,把桂枝、生姜的药性隔开,让桂枝留在血管里通血路,生姜留在血管外负责把多余的水分打掉。所以在经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严谨的。 桂枝黄耆汤:治疗黄汗。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药性走法跟黄耆五物汤类似,但其实很不一样。 真武汤不放甘草,方剂组合的药理作用看起来乱乱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对上太阳病7-55条的症状,更是不知所云: 【7.5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又发起烧来,看起来是要转阳明病,要用调胃承气汤或白虎汤。所以要能认得出是真武汤证,真的不容易。如果是实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而用了真武汤,会把人烧坏。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脉较平常有力。发汗后仍发热的真武汤证,脉特别微弱、特别细,但也可能跟平常没差别,有时是尺脉浮。 真武汤主治水毒,但「水毒」是我跟着日本流派的中医说的,仲景称「水气」,后代中医称为「冷水」。 苓桂朮甘汤处理脾胃区块无法运化的水,用茯苓、白朮帮助水运化,用桂枝、甘草补充心阳;而桂枝和茯苓帮助膀胱气化的功能,是经方的基本结构。苓朮类的药物主要帮助消化器官吸收水,五苓散不分寒症热症,主在打通水吸收、代谢的整个环节。真武汤则关系到肾阳虚衰,无法将水运送上来,命门没有能量把身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_金汝真

[5]王奎.浅析手法对改变内能及调整信息的效应[J].按摩 与导引,2004,17(2):8. [6]刘德桓.中医心身医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 医药学刊,2003,21(3):379-380. [7]庞文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7(7):8-9.[8]张仕年,张宏如.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学术思想浅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12-14. [9]俞海虹,周红桥.试述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实质[J].中医药 学刊,2006,24(6):1074-1075. 作者简介:李鹏飞,男,31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推拿治疗伤科、内科常见病证。 (收稿日期:2011-02-10)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1条,霍乱病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其中痰饮咳嗽病篇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条。大家通常对《伤寒论》的8条比较关注,而对《金匮要略》中有3条注意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学习五苓散的条文,对于准确领悟五苓散是至关重要的。 1对五苓散证的认识 从五苓散的相关条文,归纳出五苓散的适应症有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 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为化气不利,津液不布,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1)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小便少。(2)中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3)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气血壅遏,可见脐下悸动,少腹苦里急。(4)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可见心下痞;水饮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5)气化不利,饮停心胸,则短气而咳;水饮上蒙清窍则头目眩晕。(6)表邪未解,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掌握了五苓散证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是对五苓散助阳化气行津功效很好的注解。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时,适度饮温水,饮入之水就不仅不会停积,而且会随饮随布,周身四达。犹如补气宜配行气、补血常配活血的道理一样,在此是多饮暖水以补津,同时亦助五苓散化气行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由此可见,五苓散证并非单纯的水饮停聚,气化不行,阳气不通。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认为:“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非小便利而后吐泻方止。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1] 五苓散证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1)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然而,这些还不足以概括五苓散证。从五苓散证的病机分析可以看出,五苓散证是阳气不足、气不化水、水饮停留的病症,由于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治疗方法应该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五苓散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衰、心悸、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胃炎、幽门不全梗阻、慢性腹泻、肝硬化腹水、肠炎,各类肾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金汝真1余仁欢2 【摘要】五苓散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通过对五苓散相关条文的梳理,以“气化不利”的病机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五苓散的适应症、类证鉴别及临床应用等问题,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五苓散;气不化水,水饮停留;方剂 作者单位: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通信作者:余仁欢,E-mail:tezhongeyu@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7575670.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作者:吕永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 1.1 发病特点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 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 1.2 病种分布见表1。 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 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 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 1.3.1 症状特点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 1.3.1.1 主要症状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 1.3.1.2 次要症状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 1.3.2 舌脉特点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二诊:2005年11月11日。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实证 1、风寒犯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 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4、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5、寒饮伏肺证 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二)虚证 1、肺气虚证 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补肺汤加减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证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细目三:肺炎 1、邪犯肺卫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 3、热闭心神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 4、阴竭阳脱证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5、正虚邪恋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细目四:肺结核 1、肺阴亏损证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湿毒蕴证 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导痰汤加减 3、阴虚毒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试论五苓散的寒热性质与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五苓散方药组成及相关原文的分析认为,该方属于无寒热之偏的平和之剂,方中的寒热药物均能发挥作用;在《伤寒论》中该方既用于热灼津液的消渴、小便不利、不更衣(热证),也用于水饮内停的水逆、反不渴、吐涎沫(寒证);并指出其用于寒热两证的共同机理即在于利小便,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对该方进行合理化裁。 【关键词】五苓散;经方;寒热性质;伤寒论;临床应用;金匮要略 引言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经典名方。该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之功,原方用于消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证。自仲景之后,许多医家对此方均有过精彩的论述,并将此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关于五苓散利水的功效,是没有争议的,而且已经被现代医学通过实验室手段加以证实,但是五苓散的药性具体是偏寒还是偏热,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桂枝而嫌其温,有的医生见方中有泽泻而嫌其寒,故不敢放手应用,即使勉强应用也将药量改动,打乱了原方的配伍比例,从而使该方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那么,五苓散的性质到底偏寒还是偏热?五苓散适用于寒证还是热证?其机理何在?本文试做以下分析。 1 方药组成与寒热性质 1.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2 方药分析 五苓散中的五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均被列为上品,性质均较平和。其中,药性偏温热者有桂枝(辛甘温)和白术(甘温)两味,药性偏寒凉的只有一味泽泻(咸寒),其余的猪苓、茯苓皆甘淡之品,无寒热温凉的偏性。从药物数量上看,温热药似乎用的多些;但是从药物剂量上看,泽泻用量最重(一两六铢),是桂枝和白术用量的总和。若考虑白术性味甘温,其温热之性较弱,则整个方剂的药性似乎偏寒一些;若不用白术而用性味燥烈的苍术,则整个方剂的药性基本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验案集 (转) 发布: 2009-5-10 14:43 | 作者: 忘机 | 来源: 复兴中医网 五苓散验案集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

五苓散治疗难治性水肿

五苓散治疗难治性水肿 发表时间:2009-12-22T11:33:03.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林云祥[导读] 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颇深,五苓散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疾病的水肿,特别是一些难治性水肿,其疗效卓著林云祥(泸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县 646102) 【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221-01 【关键词】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笔者从医三十年,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颇深,五苓散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疾病的水肿,特别是一些难治性水肿,其疗效卓著。现作如下介绍: 1 治疗功能性水肿 患者罗某某,女,52岁,居民。患者近年形体发胖,体重增加,且活动受限,始时以为是发胖长身体了。后在某大医院确诊为功能性水肿,更年期综合征。服西药治疗半年,未见其效,仍有长胖趋势。后来我处就诊,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均属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正常;血压正常。只是全身面部四肢稍浮肿,以面部眼睑为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濡滑。笔者认为患者属更年期,肾气渐衰,脾肾气虚,阳气不振,气血津液运行欠畅。投之以五苓散加味:猪苓1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另加丹参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10克水煎服,服三剂。三剂服完,身体完全正常,体重减轻约3000克,人徐感轻松舒服,活动自如,精神变佳。后将此方加减服二剂告愈。 2 治疗慢性、急性肾炎 患者熊某某,女,64岁,农民。患者患慢性肾炎近二十年,水肿时发时止,经各大医院中西结合治疗,其效不佳。于2007年7月来我处就诊,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面目四肢浮肿,腹微胀,心下痞塞,干呕,时畏寒,时发热,食差,体软乏力,平素极易感冒,舌体胖嫩,苔微黄,脉濡。尿蛋白(++++),管型0~1/HP,肝功能、肾功能正常。故考虑患者年老脾肾气虚,肾气虚衰,肾阳已虚,组方五苓散加味:桂枝10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白术20克、丹参10克、黄芪45克、太子参15克、防风10克、甘草6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服五剂。五剂服完,患者水肿已完全消尽,自感体力和饮食增加,后在此基础上加减服十剂,十剂服完,患者身体完全正常,不再感冒,检查尿蛋白微量。遂再加减和调整药物剂量,再服七剂收功。患者水肿至今未复发,参加正常劳动生产。 3 治疗肝硬化腹水 患者邓某某,男,53岁,农民。患者平素嗜酒,近月余自感体软乏力,腹饱胀痞塞,食不消化,饮食减少,双下肢水肿,……。遂来我院诊治:门诊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收入住院,经住院治疗1个月,水肿消尽,出院。患者回家半月水肿又起,故来求余诊治,腹膨隆,臌胀;面色晦暗带黑,纳差,食少,双下肢肿甚,体软乏力;B超提示:早期肝硬化,中量腹水;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23单位/L、谷草转氨酶156单位/L、蛋白倒置,……。我认为患者平素嗜酒,饮酒伤肝,肝木乗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投之五苓散加味:白术25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青皮10克、陈皮10克、黄精20克、鸡内金15克、茵陈20克水煎服,服五剂;同时必须忌烟酒。五剂服完,腹已不胀,水肿已消尽,饮食基本恢复正常,精神转好。后仍以原方加减,服十剂,患者各方面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肾功能正常,病愈。从事正常劳动生产。至今,肝硬化水肿一病水肿未再复发。 4 治疗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患者张某某,男,47岁,居民,重庆永川人。患者患糖尿病,慢性肾衰多年,在重庆某大医院住院治疗,作肾透析……住院期间近两天未解大便,小便,病危。回家安排后事,后经患者亲戚介绍来我处就诊治疗,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四肢水肿甚剧,腹胀,已不能站立,不能行走,由他人挽扶着,面目灰暗微黄;查血糖25.7mmol/L、血尿素氮148mmol/L、血肌酐580.6mmol/L……已经不能进饮食,两天未解大便,小便。余思之,遂将降血糖作常规用药外,急则治标,试投五苓散加味:桂枝10克、猪苓15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白术25克、丹参15克、益母草20克、泽兰10克、苍术10克、车前仁2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服三剂(1天1剂)。患者服药约2小时欲解小便,约10小时解大便;三剂服完,大便,小便已趋正常,水肿已消,腹已不胀,稍微能进饮食,患者体重减轻,精神转佳。后仍以五苓散加味化裁,调理治疗三个月,患者病情转好,一切如常人,后不再水肿,故患者未再治疗。随访,患者仍又从事屠师工作四年,均未发生水肿,53岁时突然吐血而逝。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按六经辨证属太阳蓄水证,《伤寒论》条文71条、72条、74条、161条对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作了明确的解读,准确论述。我认为这一优秀古方是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健脾的功能为其功效,方中桂枝具有通阳化气,振奋阳气之功,助白术、茯苓、猪苓健脾运化水利湿,助泽泻入肾渗湿利水,故水肿得治也。临床上我对五苓散的使用中体会到:尽管,在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五苓散除可以用于治疗上述举例的难治性的各种疾病的水肿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各种疾病的水肿(肺心病水肿、心原性水肿)等;还可以用于治疗小儿泄泻、肥胖症、下利、眩晕、高血压等内科、妇科、儿科的疾病。且可以获得良好治疗的效果。其临床疗效,具有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和稳定病情作用,不致于疾病进一步加重和发展、或复发优点,对延续患者生命,都有其重要临床作用和意义。其药物具有利水不伤正气优点,未见毒副作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4 【真武汤】笔记(部分)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08/07/12﹞ 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从感冒的框架下来看,苓桂朮甘汤与五苓散用起来都有极限,要用更强的方,就是真武汤。故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太阳感冒也会遇到真武汤证:感冒发汗后,往往会变成真武汤证,真武汤主治少阴,但以症状而论,太阳感冒也会遇到。 为什么不放甘草?五、六味药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汤、乌梅丸等都没有甘草。为什么?(《辅行诀》里的大真武汤也放甘草,故真武汤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 五苓散没有甘草,因为五苓散症是身体里面的水兜来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为治疗的中心轴,各味药像接力赛一样各作各的事,药性衔接起来成为整个方剂的药性结构。 乌梅丸主治阴阳离绝,没有中心点可为用药的基础,所以不放甘草。 黄耆五物汤治疗血痹,手指脚趾发麻,这是容易中风的体质。将桂枝汤里面的甘草拿掉,生姜加倍再加黄耆。黄耆五物汤的走法跟桂枝汤很不一样。桂枝汤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姜将之从营分推到卫分,桂枝汤的姜枣可调营卫。但黄耆五物汤里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姜连属的药性就不见了。加一味黄耆,黄耆就处在营卫之间,把桂枝、生姜的药性隔开,让桂枝留在血管里通血路,生姜留在血管外负责把多余的水分打掉。所以在经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严谨的。 桂枝黄耆汤:治疗黄汗。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药性走法跟黄耆五物汤类似,但其实很不一样。 真武汤不放甘草,方剂组合的药理作用看起来乱乱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对上太阳病7-55条的症状,更是不知所云: 【7.5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又发起烧来,看起来是要转阳明病,要用调胃承气汤或白虎汤。所以要能认得出是真武汤证,真的不容易。如果是实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而用了真武汤,会把人烧坏。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脉较平常有力。发汗后仍发热的真武汤证,脉特别微弱、特别细,但也可能跟平常没差别,有时是尺脉浮。 真武汤主治水毒,但「水毒」是我跟着日本流派的中医说的,仲景称「水气」,后代中医称为「冷水」。

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治疗小便不利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在《伤寒论》中运用五苓散的原文共有8条之多,所论述的五苓散证的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可伴见“烦渴”、“汗出而渴”、“欲得饮水”等症状,其中小便不利是最具特征的症状。小便能够从体内正常排出,有赖于膀胱气化功能的正常。膀胱为水府,是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脏器。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因此,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散布代谢失常,水蓄于下,不得通利,这是小便不利发生的重要原因。 五苓散能够通阳利水,是治疗因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小便不利诸证的良方。五苓散方中,茯苓甘淡,利小便以利水气,是利水除湿之要药;猪苓甘淡,功同茯苓,主利水道,且淡利泄水之力,较茯苓更捷;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最喜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化决渎之气,透达三焦蓄热停水,为利水第一佳品,猪苓、茯苓、泽泻三药淡渗利水以利小便。白术甘温,补脾燥湿利水,助脾气以转输,使水津能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又能外散表邪。二苓配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效果显著;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

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而利水。五药相合,改善气化,通利水道,气化水行,水津代谢正常,使小便不利自除。 二、临证经验 1.遗尿 王某,男,13岁,初诊时间为1991年9月。因自幼遗尿,每晚必遗尿1~2次而来诊。患儿发育正常,除遗尿外无其它不适之述,因其已成少年,数年求医,遗尿久治不愈,故甚感羞涩,不愿与人谈及自身病证。查脉略沉,舌质如常,苔薄白。辨证为膀胱气化失司,不能制约水液,立法通阳化气,缩尿止遗,处方五苓散加桑螵蛸、覆盆子各10克,生龙牡各20克,处方4剂。复诊时告服药期间仅遗尿1次,且遗尿后半程已有知觉,能自己醒来。原方出入继进5剂,三诊时诉未发生遗尿,患儿亦喜与人交谈,原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追访3月未复发。 按: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疾病,临床多见于儿童,多数小儿随年龄增长遗尿可自行消失。通常认为遗尿的病机是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肾气未充,膀胱虚冷,失于约束所致,治疗遗尿亦多用温肾固涩之法。此例遗尿却不属此例。患儿年已13岁,发育正常。肾气渐充,亦无其他不适,理应无遗尿之患,说明其病机不属肾气虚冷,肾失固涩,而病机重在膀胱气化失司,无以约束水液,故前医以温肾固涩法治之不效,选方五苓散通阳化气,缩尿止遗,使膀胱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