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人教版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人教版

高中语文阿Q正传阅读练习2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过河刘国芳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他自己是正处级,妻子副处级,儿子女儿都在好单位,一家人正常收入都比人家多得多,他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可他偏偏去贪污,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乔听了,看着平笑笑,还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呢。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

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

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心,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好像越好看,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原载2002年第2 期《喜剧世界》)

1. “平”向“乔”询问的事情是什么?

答案:平单位上的一个领导怎么会去贪污受贿;有些高级领导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为何还要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连命都搭上了。(本题考查概括中心事件的能力,主要信息在第一段中。)

2. “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 的故事用意何在?“孩子”指谁?“花”又指谁?

答案:①旨在说明贪欲过多会自取灭亡。②“孩子”指有着种种贪欲的人,如平单位上的那个领导,某个省级干部,甚至国家领导,当然也包括平自己在内。③ “花”指的是各种美好的东西,如金钱、美女、地位等。(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发掘出其潜台词。)

3. 小说末尾,“乔”一脸严肃地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这话有何深刻含意?

答案:欲望就是一条条河,没有哪条河不淹死人。乔说这番话是要劝诫平不要被贪欲所左右,以免重蹈覆辙。(这句话在文中具有双关意义,需要从整体感知的高度,正确理解其潜台词。)

4.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小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又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 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 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作者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严谨的结构。

D. “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那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风马牛不相及。

E. 假如那个孩子没有被淹死,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成了“平”。

解析:B.作家追求的是语言平实的作品风格,这并不等于语言干巴,更不能据此断定作家的语言功底就差。C.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妙就妙在它的“东拉西扯” 以实喻虚,虚实相映。D.乔是深知其中奥秘的,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含蓄地道出个中真谛。

答案:AE

(2)

阅读下文,完成1~5 题。

①记得祥林嫂曾执著地问过,人,到底是有没有“魂”的?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的确是重要得很!

②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了魂,那么,便只剩下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甲)。

③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这是岳大元帅的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是共产党人夏明翰的魂;还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的民族的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他们虽然都死了,可他们的魂依然活着,成为我们的脊梁。

④不仅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英雄徐洪刚那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沥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的魂;青年志愿者们热心为社会服务,奉献

社会的一片爱心,这,也是他们的魂……

⑤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却失去了这宝贵的魂;孕妇受辱,围观者甚众,却都“木刻”似的;眼见救人的勇士求助,却浑似不见一般;病者横于闹市,过者达百余人,却都袖手旁观……都令人忿忿然。若鲁提辖大官人亲历,不免又要叉开五指,或者挥起大拳头了。

⑥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伟人的话没有错,人本身不能永恒,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永恒!

⑦丢了魂怎么办?要紧的是努力地寻回来。仔细想来,祥林嫂其实并未“麻木” 而至于“不仁”,至少,她已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自己失却了“魂”,尽管她所谓的“魂” 实属子虚乌有。而我们现在的某些人,失却了至关重要的魂却还懵懵懂懂而不自知,这才是不得了的呢。

⑧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不清,必须及时地“叫”一

“叫”,将“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可信,但

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来。对于我们有些人,也该“及时”地“叫”一“叫” :

⑨“魂兮,归来!”

1.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A. 六神无主

B.不以为然

C.浑然不觉

D.茫然若失

甲 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写“徐洪刚” “青年志愿者们”是为了证明()

A. 当代青年也是有魂的。

B. 活着的人也是有魂的。

C. 活着的人与死了的人的魂的含义不一样。

D. 个人有魂,集体也有魂。

3. 第④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4. 本文围绕“魂”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段落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请在下面括号中各填两个字,以显示本文的思路。

()一()一()一()

5. 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作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A. 魂兮,归来

B. 人是有魂的

C.从祥林嫂的“魂”谈起

D. “魂”与精神

简析:

1. C A (此题考查词语填空,实质上是考查同义成语的辨析。根据语境判断,从而得出答案。从甲处看,前文说“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