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成本理论复习进程

第六章:成本理论复习进程

第六章:成本理论复习进程
第六章:成本理论复习进程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填空

TC + VC 。

1、FC

2、平均总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是 U 形曲线,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和边

际成本先递减(减少),然后又递增(增加)的变动规律。

3、停止营业点位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

4、如果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递减的,那么边际成本曲线必然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5、一个工厂平均总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率被称为该工厂的理想产量,如果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过剩生产能力。

6、如果在所有投入增加10%时产量增加了20%,这种生产过程就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或者规模经济。

7、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规模不变状态,那么投入量增加10%就会使产量增加10%。当长期平均成

本曲线下降时,就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8、在投入品价格不变时,总成本增加,等成本曲线向向外平行移动,总成本减少,等成本曲线向向内平行移动。

二、判断

1、收益递减规律意味着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区域。( F)

2、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都是“ U”形曲线。(T)

3、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水平与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时的产量水平相同。(T)

4、在现实生活中,边际成本曲线很少向右上方倾斜。( F)

5、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都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上升的。( F)

6、一个企业的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能力过剩。(T)

7、如果平均总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就必然是递增的。(F)

8、没有任何一部分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下。(T)

9、长期总成本分为长期固定总成本和长期可变总成本。(F)

10、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T)

11、在长期中,总成本曲线就是可变成本曲线。(T)

12、如果投入品价格下降,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曲线都会向上移动。(F)

三、选择

1、厂商的经济成本包括:( E)

A、企业家时间的机会成本;

B、厂商拥有的资产用于其他方面可以带来的收益;

C、企业拥有者投资于企业的财产的收益;

D、厂商拥有的厂房和机器的折旧;

E、以上都是。

2、使用自由资金也应计入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是:(B )

A、可变成本;

B、隐含成本;

C、会计成本;

D、生产成本。

3、会计利润和经济成本的区别在于:(B )

A、不变成本和沉没成本;

B、机会成本;

C、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B、机会成本和可变成本; E、机会成本和不变成本。

4、一个厂商的总收益为80000美元。劳动成本为40000美元。原材料成本为20000

美元,所有者若为其他人工作可赚15000美元,对一个经济学家而言,利润等

于;对会计而言,利润为。( E)

A、40000美元,5000美元;

B、5000美元,40000美元;

C、40000美元,15000

美元; D、20000美元,5000美元; E、5000美元,20000美元。

5、若会计在计算利润时,不用考虑机会成本:( A)

A、其报告中的利润相对经济利润被高估了;

B、其报告中的利润相对经济利润被低估了;

C、经济利润会大于会计利润;

D、经济利润相对其报告中的利润被高估了;

E、经济利润相对其实际利润被低估了。

6、某企业主从企业的总收入中每年提取20000元作为其“工资”,此企业主的隐性成本( A )。

A、每年是200000元;

B、每年多于20000元;

C、每年少于20000元;

D、上述皆有可能。

7、总成本曲线与可变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C )

A、随产量减少而递减;

B、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C、等于固定总成本;

D、等于边际成本

8、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TC曲线( C )。

A、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B、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C、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D、以递减的速率下降。

9、下列因素中( C )是可变成本。

A、机器折旧;

B、厂房租金;

C、可以无偿解雇的雇佣工人的工资;

D、高层管理者的薪金。

10、平均可变成本是: ( C )

A、不变成本除以产量;

B、可变成本除以总成本;

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D、边际成本除以平均成本;

E、分摊成本除以产量。

11、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D)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

C、一直趋于上升;

D、一直趋于下降。

12、如果把可变成本和产量画在一张图中,产量做横轴,可变成本的曲线:(C )

A、水平;

B、垂直;

C、向上倾斜;

D、向下倾斜;

E、开始是向上倾斜,然后向下倾斜。

13、AC曲线斜率是由( C )决定的。

A、TFC曲线的斜率;

B、TVC曲线的斜率;

C、TC曲线的斜率;

D、既是TVC曲线的斜率又是TC曲线的斜率。

14、边际成本是:( C)

A、当增加一单位产量,不变成本的变化;

B、平均不变成本的变化;

C、当增加一单位产量,总成本的变化;

D、边际产出的倒数;

E、当增加一单位产量,分摊成本的变化。

15、得到MC是由:(D )

A、TFC曲线的斜率;

B、TVC曲线斜率但不是TC曲线的斜率;

C、T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TVC曲线斜率;

D、既是TVC又是TC曲线的斜率。

16、假如增加1单位产量所增加的边际成本小于产量增加前的可变平均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 B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都有可能。

17、对厂商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成本是:( A )

A、边际成本;

B、可变成本;

C、不变成本;

D、总成本;

E、平均可变成本。

18、若某产品的产量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当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B)

A、10元;

B、5元;

C、15元;

D、7.5元。

19、一盒玉米价格2.55美元,每盒附送可用于购买另一盒的0.5美元赠券。第二盒的边际成本是:(C )

A、2.55美元;

B、 3.05美元;

C、 2.05美元;

D、1.55美元;

E、以上都不对。

20、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B )。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总成本下降;

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21、每当生产者在收益递减的情形下经营时,边际成本是:(B )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稳定;

E、水平。

22、边际成本递增是的结果。(C )

A、规模经济;

B、规模不经济;

C、收益递减;

D、收益递增;

E、收益不变。

23、下面哪个关系是正确的:( C)

A、边际成本递增时,边际产量递增;

B、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递增;

C、边际成本递增时,边际产量递减;

D、边际成本递增时,边际产量不变;

E、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下降。

24、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B)

A、边际成本曲线交平均成本曲线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高点;

B、成本曲线交平均成本曲线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均成本曲线交边际成本曲线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D、平均成本曲线交边际成本曲线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高点;

E、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不相交。

25、如果生产6单位产量用$54,生产5单位产量用$40,平均成本:( B )

A、大于边际成本并且平均成本上升;

B、小于边际成本并且平均成本上升;

C、

等于边际成本; D、大于边际成本并且平均成本下降; E、小于边际成本并且平均成本下降。

26、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D )

A、如果平均成本上升,边际成本可能上升或下降;

B、在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

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C、如果边际成本上升,平均成本一定上升;D、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E、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平均成本可能上升或下降。

27、当边际成本位于平均成本之上:(D )

A、平均成本将下降;

B、平均成本将保持不变;

C、边际成本将下降;

D、平

均成本将上升; E、边际成本将保持不变。

28、假如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边际成本小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成本将:(A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都有可能。

29、如果劳动是唯一的可变投入,而且劳动的收益递减,总成本曲线:(A )

A、斜率为正,越来越陡;

B、斜率为正,越来越缓;

C、斜率为正,斜率不变;

D、斜率为负,越来越陡;

E、斜率为负,越来越缓。

30、如果劳动是唯一的可变投入,而且劳动的收益递减,边际成本曲线(A)

A、斜率为正;

B、开始斜率为负,后来斜率为正;

C、水平;

D、一开始斜率为正,后来斜率为负;

E、斜率为负。

31、如果劳动是唯一的可变投入,而且劳动的收益递减,产量随劳动的增加而,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 B)

A、以更小幅度增加,下降;

B、以更小幅度增加,上升;

C、等幅增加,保持

不变; D、以更大幅度增加,下降; E、以更大幅度增加,上升。

32、如果有不变成本,劳动是唯一的可变投入,而且劳动的收益不变,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 C )

A、下降,下降;

B、上升,上升;

C、下降,保持不变;

D、上升,下降;

E、下降,上升。

33、厂商在停止营业点有( D )

A、AVC

P=; B、TVC

TR=; C、企业总损失等于TFC;D、以上都对。34、如图6.1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的总收益曲线和总成本曲线。

(1)该厂商的不变成本是: (A)

A 、100美元;

B 、100美元除以利润最大化产量;

C 、100美元乘以利润最大化产量;

D 、100美元加他的可变成本;

E 、总成本减去100美元。

(2)总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变得陡峭

的情况是 的反映。(B)

A 、随产量的增加,不变成本的重要性下降;

B 、可变投入的收益递减;

C 、可变投入的收益保持不变;

D 、可变投入的收益递增;

E 、规模经济。

(3)他的最大化利润产量是:(C )

A 、0;

B 、1Q ;

C 、2Q ;

D 、3Q ;

E 、大于3Q ;

(4)在点A 和B ,厂商:(D)

A 、利润为负;

B 、利润为正;

C 、正好弥补不变成本;

D 、正好弥补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E 、正好弥补可变成本。

(5)如果厂商在2Q 生产,那么他应该:(E)

A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产量到1Q ;

B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产量到零;

C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产量到3Q ;

D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产量到多过

3Q ;

E 、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产量2Q 生产。

(6)如果厂商在1Q 生产,那么他应该:(A)

A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产量到2Q ;

B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产量到零;

C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产量到3Q ;

D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产量到多过

3Q ;

E 、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产量1Q 生产。

(7)如果厂商在3Q 生产,那么他应该:(C)

A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产量到1Q ;

B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产量到零;

C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产量到2Q ;

D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产量到多过3Q ;

E 、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产量3Q 生产。

35、如果厂商必须付给工人的工资上升,而且劳动是可变投入,那么:(B)

A 、平均成本曲线上移,边际成本曲线不变;

B 、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上移;

C 、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不受影响;

D 、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下移;

E 、边际成本曲线上移,平均成本曲线不变。

36、在长期,下列成本中哪一项不存在:( A)

A 、可变成本;

B 、平均成本;

C 、机会成本;

D 、隐含成本。

37、SAC 决不会小于LAC :(A)

A 、总是对的;

B 、常常对;

C 、决不对;

D 、有时对。

38、当LAC 曲线下降时,LAC 曲线切于SAC 曲线的最低点。 (B)

A 、总是对的;

B 、决不对;

C 、有时对;

D 、不能判断。

39、LAC 曲线:(A)

A 、当LMC LAC 时上升;

B 、通过LM

C 曲线的最低点;

C 、随LMC 曲线下降而下降;

D 、随LMC 曲线上升而上升。

40、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B )。

A 、对厂商在长期中的价格决定并不重要;

B 、当LA

C 最低时和LMC 线相交;

C 、是线形的并且是向右上倾斜的;

D 、以上都对。

41、当( C )时,如果要使得亏损最小,应停止营业。

A 、AR AC <;

B 、AV

C P <; C 、AVC AR <;

D 、MC MR <。

42、当某厂商以最小成本生产既定产量时,那它( D )。

A 、总收益为零;

B 、一定获得最大利润;

C 、一定未获得最大利润;

D 、无法确定是否获得最大利润。

43、边际成本曲线在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以上的部分为( D )。

A 、竞争性厂商的需求曲线;

B 、竞争性厂商的供给曲线;

C 、表明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竞争性厂商将提供的产品数量;

D 、 B 和C 都对。

44、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形的原因与:(C)

A 、规模报酬有关;

B 、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有关;

C、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有关;

D、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所占比重有关。

45、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与:(A)

A、规模报酬有关;

B、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有关;

C、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有关;

D、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所占比重有关。

46、从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看,在对应LTC与STC切点处有:( A )

A、LTC=STC且LAC=SAC,LMC=SMC;

B、LTC=STC且LAC

C、LTC=STC且LAC>SAC,LMC> SMC;

D、LTC=STC且LAC=SAC,但LMC不等于SMC。

47、对于长期成本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C)。

A、LTC是STC的包络线;

B、LAC是SAC的包络线;

C、LMC是SMC的包络线;

D、从长期成本的性质看,总存在LTC=STC,LAC=SAC;LMC=SMC。

48、相对短期供给曲线,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D)

A、更缺乏弹性;

B、弹性较小;

C、垂直;

D、更富有弹性;

E、更陡峭。

四、问答

1、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筹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该企业的经理认为应选择后者,理由是不用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你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吗?尹187

答:他的话没有道理。因为在作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所谓隐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的用途来计算。本例中,如果企业利润不投入自己的企业而贷给他人经营,它也可能得到年利率10%的利息收入的话,这两种筹资方法对企业来说是不分轩轾的。

2、请说明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Q TP L

0 (a)

L Q

AP L

0 (b) MP L

L C MC AC

AVC

0 (c ) Q

C

TC

TVC

TFC

0 (d )

Q

答: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假定生产函数为:),(K L f Q =,

短期成本函数为:)

()()()(Q L W Q TVC TFC Q TVC Q TC ?=+=

且假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价格W 是给定的。

(1)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式子有:TFC Q L W TFC Q TVC Q TC +?=+=)()()(,其中TFC 为常数。 由上式得:0+==dQ

dL W dQ dTC MC ,即L MP W MC 1= 由此可得出结论:① 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之间变动方向相反;如上图所示,边际产量L MP 曲线上开段对应边际成本MC 得下降段,边际产量L MP 的下降段对应边际成本MC 上升段,边际产量L MP 的最高点对应边际成本MC 的最低点;② 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如上图所示,当总产量曲线下凸时,总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曲线下凹时总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2)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L

AP W Q L W Q TVC AVC 1?=?== 根据上式有以下两点结论:

① 平均可变成本AVC 和平均产量L AP 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AVC 递增时L AP 递减,

AVC 递减时L AP 递增,L AP 的最高点对应于AVC 的最低点;

② 由于MC 曲线于AVC 曲线交于AVC 曲线的最低点,L MP 曲线与L AP 曲线交于

L AP 曲线的最高点,所以MC 曲线和AVC 曲线的交点与L MP 曲线和L AP 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3、用图形简要说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将7条不同的短期成本曲线分别画在两个图形中来分析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三条总成本曲线在同一图形,其他四条曲线在同一图形)

4、请解释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 ”形。吴66或尹183 答:这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决定的。由于有这一规律在起作用,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边际产量就会起初递增,然后递减。因此边际成本就会起初递减,然后递增,结果是边际成本曲线一定呈U 形。这一规律也决定了平均产量会起初递增,然后递

减,从而平均成本起初递减,然后递增,因而也呈U形。两条曲线的关系是:当AC 曲线向下倾斜时,MC曲线在AC曲线的下方;当AC曲线向上倾斜时,MC曲线一定位于AC曲线的上方;两者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

5、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请解释它们形成“U”形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答:虽然SAC和LAC都呈“U”形,但两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SAC先下降后上升是因为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SAC表现为下降。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SAC曲线必将上升。而LAC呈“U”形是由于规模的经济和不经济所决定的。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U”形特征。

6、请说明为什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它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所带来的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的值以后再递减。关于这一规律我们也可以从产量变化所因此的边际成本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假定生产要到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在开始的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增,这也可以反过来说,在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求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在以后的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减。这也可以反过来说,在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显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表述如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U”形

成本控制的国内外研究

日本和欧美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国外成本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 (1)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该理论最早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内容偏重于理论上讨[2]。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着两本着作《竞争优势》[3〕和《竞略》[’]中提出利用企业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价值链思想后来被成功地用在对企略成本分析上,成为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美国管理会计着名学者杰克.等人接受了西蒙提出的观点,并在麦克尔.波特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化、具体化[5]。1998年,美国罗宾.库泊在美国《管理会计》杂志上发表了一年的连载,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开始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一成划。 (2)标准成本理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能力,已不再满足于以事后核算为主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于是西方各国的学者与先驱们开始寻找新的,能适应时代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并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下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成本会计协会,正式开始研究标准成本法(Stanc。sting),从‘而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 (3)作业成本管理 日本和欧美从九十年代开始全面推广以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会计学权威罗伯 卡普兰(Robe:1’tKaPlan)和罗宾,库拍(RobinCooPer)为代表所建立的面向流程管“作业成本法管理(Activity一BasedCosting)”。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加企业价值的目的。通过克诺韦德1996年美国管理会

F第六章 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一节成本的基本概念 成本从一般含义来讲,是指厂商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即生产费用。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费用,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常见的成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但对经营与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察,人们利用某种资源生产某种产品时,则必须放弃利用这种资源去生产另外一种产品的可能性。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具体我们可将机会成本定义如下:机会成本是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以外可获最大收益的产品的代价。例如,某人有10万元资金,可供选择的用途及各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是:开商店可获利2万元,开饭店可获利3万元,炒股票可获利 3.5万元,进行期货投机可获利4万元。如果某人选择把10万元用于期货投机,则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是

开商店、开饭店和炒股票。在放弃的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是炒股票(可获利 3.5万元)。所以,在选择进行期货投机时,机会成本就是炒股票。或者说,选择进行期货投机获利4万元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炒股票时可能获得的3.5万元。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做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损失。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某人做出进行期货投机选择时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炒股票,或者说获利4万元时机会成本是 3.5万元。但这决不意味着为了获利4万元,必须支出 3.5万元,或实际损失了 3.5万元。10万元的资金只能在进行期货投机获利4万元与炒股票获利 3.5万元中选择其一,这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一项选择时,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或损失,仅仅是观念上的损失,或放弃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就说他的这项投资必须能获利 3.5万元以上,否则他就不如将资金投到炒股票上。 第二、机会成本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例如,在上例运用10万元资金的选择中,当选择了期货投机时,所放弃的用途有开商店、开饭店和炒股票三种,其中最好的一种用途是炒股票(在这三种可能选择的用途中获利最多),所以,运用10万元进行期货投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炒股票能够获得的 3.5万元,而不是其他。 第三、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例如,当你在夜晚享受“卡拉OK”时,你所放弃的宁静就是这种享受的机会成本。这时,你还会使别人得不

第六章:成本理论复习进程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填空 TC + VC 。 1、FC 2、平均总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是 U 形曲线,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和边 际成本先递减(减少),然后又递增(增加)的变动规律。 3、停止营业点位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 4、如果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递减的,那么边际成本曲线必然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5、一个工厂平均总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率被称为该工厂的理想产量,如果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过剩生产能力。 6、如果在所有投入增加10%时产量增加了20%,这种生产过程就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或者规模经济。 7、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规模不变状态,那么投入量增加10%就会使产量增加10%。当长期平均成 本曲线下降时,就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8、在投入品价格不变时,总成本增加,等成本曲线向向外平行移动,总成本减少,等成本曲线向向内平行移动。 二、判断 1、收益递减规律意味着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区域。( F) 2、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都是“ U”形曲线。(T) 3、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水平与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时的产量水平相同。(T) 4、在现实生活中,边际成本曲线很少向右上方倾斜。( F) 5、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都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上升的。( F) 6、一个企业的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能力过剩。(T) 7、如果平均总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就必然是递增的。(F) 8、没有任何一部分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下。(T) 9、长期总成本分为长期固定总成本和长期可变总成本。(F) 10、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T) 11、在长期中,总成本曲线就是可变成本曲线。(T) 12、如果投入品价格下降,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曲线都会向上移动。(F)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填空 TC + VC 。 1、FC 2、平均总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是 U 形曲线,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和边 际成本先递减(减少),然后又递增(增加)的变动规律。 3、停止营业点位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 4、如果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递减的,那么边际成本曲线必然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5、一个工厂平均总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率被称为该工厂的理想产量,如果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过剩生产能力。 6、如果在所有投入增加10%时产量增加了20%,这种生产过程就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或者规模经济。 7、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规模不变状态,那么投入量增加10%就会使产量增加10%。当长期平均成 本曲线下降时,就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8、在投入品价格不变时,总成本增加,等成本曲线向向外平行移动,总成本减少,等成本曲线向向内平行移动。 二、判断 1、收益递减规律意味着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区域。(F) 2、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都是“U”形曲线。(T) 3、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水平与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时的产量水平相同。(T) 4、在现实生活中,边际成本曲线很少向右上方倾斜。( F) 5、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都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上升的。( F) 6、一个企业的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能力过剩。(T) 7、如果平均总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就必然是递增的。(F) 8、没有任何一部分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下。(T) 9、长期总成本分为长期固定总成本和长期可变总成本。(F) 10、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T) 11、在长期中,总成本曲线就是可变成本曲线。(T) 12、如果投入品价格下降,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曲线都会向上移动。(F)

成本管理理论

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20世纪以前,成本管理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其重点是对各项成本进行事后核算和反映。20世纪中期,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本管理理论的核心由事后消极的成本核算转向 事中的成本控制,并逐步形成了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近一二十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 化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面临挑战,成本管理的重心也由事中的成本控制向前进一步扩 展到事前的成本预测、计划阶段,并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 模式——战略成本管理,它标志着成本管理理论日趋成熟。 成本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资源的耗费和使用进行预算和控制的 理论、程序和方法的总称[1]。它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并由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 况所决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成本管理理论的思想和内容也日臻 完善。自l5世纪中叶成本会计的产生之日起,成本管理的思想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成长阶段,其核心内容相应地从最初的成本核算、成本节约和控制, 过渡到全面成本管理,直至最后的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由事后反映、事中 控制转向事前预测,直至目前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多环节相结合的战略化成本 管理阶段。 成本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萌芽期事后成本核算阶段。 一般认为。成本管理理论是从l9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但作为成本管理基础 的成本核算。却在l5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2]。它首先产生于人们计算销售损益的需要。在 人类早期漫长的生产和交换历史中。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不发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品种单一。整个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所以消费者只是产品和阶段 的接受者。根本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的重心自然是想方设 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成本核算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附带职能。那时生产 者只是在产品销售后用盘存的方法,倒轧出销货成本,以计算销售损益。由于必须等到商 品销售后才能算出其成本,所以倒轧法往往不能满足产品订价和及时计算企业损益的需要。为了在产品完工后就能及时了解产品成本的情况,人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实际成本为主 要内容的成本核算方法。 1750年,英国人詹姆斯·多德森(Jame Doam)为他的亚麻制袜厂设计的存货、纺麻、 漂白、染色、织袜、整理等步骤的记录,最后可计算出每双棕色长袜的成本。初步形成了 分步成本计算法的模式[3]。随后。由于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间接制造费用急剧增加,间 接费用如何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去成为当时成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889年,英国会计师G·P诺顿(Norton)在《纺织工业簿记》(‘Textile—Manufactures Book Keeping))一书中,主张将成本分为主要成本和间接费用两大部分,主要成本按产品 进行分配,间接费用则直接转到损益账户中,设计出了制造成本法的模式[4]。这一时期成 本管理的思想尚在酝酿之中。主要体现在事后对销售产品的成本按一定方法进行核算,并 将企业各年的实际成本进行相互比较。这些虽然为下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具有指导 意义的成本信息,但仍局限于事后对成本被动的反映,并不能达到及时控制生产耗费的目的,所以它不适用于成本管理,当时主要用于产品定价和期间损益的计算。不过,这些成 本核算意识及方法的产生为以后成本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许多方法在今天 仍在广泛应用。 (二)形成期——事中成本控制阶段。 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资本逐渐向大企业集中,企 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化,而且由于大量生产带来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迫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第四章企业的生产与成本理论 如果一班学生能在经济学课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的各个方面,那么,这门课程便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J·M·克拉克 教学目的 讨论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生产函数和成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有:1、企业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2、企业短期生产函数的特征:报酬递减规律; 3、企业长期生产函数的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与规模报酬分析; 4、企业生产函数基本概念总结——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 5、企业成本的定义、分类; 6、等成本曲线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或生产者均衡); 7、企业短期成本函数的推导与特征; 8、企业长期成本函数的推导与特征。 从本章开始,进入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关心的生产 者行为,包括生产者的技术选择行为、要素选择行为、产量和价格选择行为。与这三种选择行为相对应的理论分析是:生产函数理论(教科书的第四章)、成本函数理论(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教科书的第五章,第八章)和市场结构理论(也称产业组织,教科书的第六章、第七章)。

第一节企业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成本函数(和要素需求)理论的基础,它描述了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技术约束1。因此,教科书一般都是从生产函数理论 过渡到成本函数理论。下面,我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主体——企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企业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一)企业的定义 1、企业(firm)的定义:也称厂商,就是指为赢利而从事生产或交易活 动的经济组织。是否以赢利为目的是划分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界线。(二)企业的本质 1、交易成本:任何交易都看成是交易双方达成交易契约的过程,而围 绕交易契约的达成和执行所发生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它可以分成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 2、企业的本质: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 的一种替代物。 (三)企业的目标 1、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个假定既是微观经济 学关于理性行为(或经济人)假定在生产和厂商理论中的运用,也有利于利用数学中最优化分析。 2、从长期来看,一个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终究将被市场竞争 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四)企业的组织形式: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二、生产函数的定义和类型 1研究厂商行为,首先考察厂商行为的约束条件。厂商选择时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如客户、竞争对手、自然 条件等施加的。其中,自然条件对厂商施加的是技术约束:只有某些投入组合才有可能生产出既定的产量,因此,厂商的生产计划必定受到技术可行性的限制。

成本理论

第五章成本理论 [内容提要] 1.成本及其概念 成本(Cost),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总额,即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单位要素的价格的乘积。然而,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可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有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形成本、隐形成本、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沉淀成本以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指的是厂商在生产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要反映到厂商的会计帐目上,是企业已支出的货币的记录,因此也叫历史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从企业来说,指的是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的这一要素在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从要素所有者来说,则是指这一要素在其他可能的机会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报酬。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如给工人支付的工资,为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薪金,生产中使用自己所有的厂房、机器等。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形成本包含在内。 私人成本(Personal cost)是从生产者角度所考察的成本,一般对于私人成本的概念,都囿于会计成本,生产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一切费用,此外还应包括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是从生产者角度所考虑的成本。 社会成本(Social cost )是指整个社会为某种资源配置和使用所支付的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往往不一致,厂商的经济活动有时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厂商在对其资源使用作出重大决策时,不能仅仅考虑其私人成本的大小,还要考虑由此引起的社会成本的大小。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1. 成本控制的概念与理解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2. 成本效益理论 成本效益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当代社会,作为企业来说,应当着眼于市场需求,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往往要增加一部分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应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这就是成本效益理论。它可以通俗的表述为“为了省钱而花钱”的思想,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收入(相当于现时的机会收入或未来的真实收入)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比如引进新型人才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成本控制期间,因人才做出的决策带来的好处而可能弥补该人员工资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 3. 成本意识理论 成本意识,也有译为“成本警觉”的。在西方国家主要指:注意控制成本,使成本不超出限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保持成本的低水平;努力使成本降低到低数。成本意识理论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理论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与其设定合

现代成本管理的五大理论

61 《商场现代化》2009年1月(下旬刊)总第564期 经营管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制造方式,如: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逐步涌现出来,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够适应现代的生产制造模式。在这种形势下,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作业成本管理 上世纪70年代初Staubus教授首次提出了作业和作业会计的概念,但是当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实际。Cooper和Kaplan等人在分析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后,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通过成本动因更为精确地分摊到产品成本中,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作业成本管理使用作业成本的信息,其目的不仅要使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明确改变作业与过程以提高生产力。它将成本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供应链作业层次,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从成本优化的角度改造作业和重组作业流程;并且对供应链中的各项作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关键作业点,对关键作业点进行重点控制。应该说作业成本管理的出现使人们眼前一亮,它突破了传统的人们对于成本的种种认识,并为管理者拓展了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 二、战略成本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Simmonds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Wilson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该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各项成本行为,成本结构实施全面了解、分析、控制,从而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区别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成本内容不断拓展,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所处环境及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包括企业优劣势、竞争对手的威胁等,并依据自身所处的竞争地位及时调整竞争战略;成本范围不断延伸,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延伸到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已超越了传统的格式化的成本报告、成本分析模式,注重定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并利用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各种成本信息服务于企业管理,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国防部为了控制国防经费,努力使 物资的采购成本及在购买后整个使用期间的使用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尽可能得低,从而产生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指在企业内部及其相关联方发生的全部成本,具体指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产品生产方发生的成本,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置成本。 70年代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作为一种管理会计实践,开始由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倾斜。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力求使用户的使用、废弃处置成本尽可能低,因而越来越重视全生命周期成本。这一概念体现了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细胞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促使企业从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源头上控制产品的成本,逐步形成了成本设计的方法体系。 四、成本规划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丰田公司为了控制产品的成本,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开始对成本进行估计,逐步形成了包括协作企业在内的一体化成本规划活动。这种方法是一种用于在产品设计阶段降低成本的方法,它要求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阶段,为满足整个公司的利益,规划满足顾客质量要求的产品,在一定的中长期目标利润及市场环境下,决定产品的目标成本。之后的年份里,这种方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被广泛应用在了企业实践中。 五、全面成本管理 20世纪80年代,Ostrenga全面地论述了全面成本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构成全面成本管理的管理过程分析、ABC、连续改善等主要方法,认为要在一个企业中实现全面成本管理,首先要从管理过程分析的角度,全面审视企业现有的经营过程,并从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持续改善,全面地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 这些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产生的,它们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产品的成本,为决策者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理论和方法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们各自还存在着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另外,各方法之间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需要后来人投入更大的精力将各种方法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Kenneth Simmonds.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C],1981, 59(4) [2]Wilson R S. Management Accounting:Method and Meaning.London: Chapman & Hall,1993 [3]Ostrenga M R,et al. The Ernst & Young Guide toTotal Cost Management. New York:Jonh Wiley & Sons,1992 现代成本管理的五大理论 岑 玢 董晓宏 石家庄经济学院

成本控制理论研究

1.4.1 作业成本控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最早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作业成本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 教授。1941 年科勒教授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讨论。科勒的作业成本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 世纪30 年代的水力发电业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成本很低,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按照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出现了使成本“扭曲”的现象;其暴露了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问题。而作业成本控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乔治·斯坦步斯教授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971 年他在著作《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首次全面阐述了“作业”、“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相关概念。此书被认为是理论上研究作业成本的第一部专著。1988 年他的另一著作《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明确将ABC 延展到了管理的高度。乔治·斯坦布斯教授认为: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1988 年,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在《成本管理》(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杂志上发表的《一论ABC 的兴起:什么是ABC 系统?》中称: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 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接着,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 的兴起:何时需要ABC 系统?》、《三论ABC 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 的兴起:ABC 系统看起来到底象什么? 》。库珀还与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 )合作在1988 年九、十月号《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Review)上发表了名为《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Right Measure CostsRights:Make the Decision)的论文。这几篇著名的论文,对ABC 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业成本控制研究的基石。随着ABC 在先进制造企业的成功应用,人们发现ABC 给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利用ABC 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生产管理,进行顾客盈利性分析等的作业成本控制理论纷纷涌现。詹姆斯·A·布林逊(James. A. Brimson)在1991 年编著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一书中讨论了理解作业会计的框架以及作业会计的推行和变化着的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并解释了许多新的成本会计概念,如作业分析、不增加价值的成本、增加价值的成本、作业生产成本等等。并阐述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如何追溯相关成本动因,以便合理利用之。这种规范化研究将作业成本控制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1998 年,一向推崇作业成本制的库珀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库珀和卡普兰教授在2000 年《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中指出,先进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需要作业成本系统和组织中的其他系统进行密集的信息交换,因此必须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成本系统才能胜任。而卡普兰教授则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隐成本; 2.显成本; 3.机会成本; 4.成本函数; 5.短期成本; 6.固定成本; 7.可变成本; 8.边际成本 二、单项选择题 1.所谓成本函数就是指() A.成本是购买各种投入的开支 B.成本与产出的函数 C.是消耗原料的记录 D.是直接开支与间接开支之和2.由企业购买或使用任何生产要素所发生的成本是指 ( ) A. 显性成本; B. 隐性成本; C. 变动成本; D. 固定成本。 3. 机会成本的数额大小() A. 是可以通过历史成本资料估算的 B. 是可以通过与别的情况作比较加以推算的 C. 是可以通过审计而获得 D. 是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历史资料计算而得。 4.某先生辞去月薪800元的工作,取出自有存款 100,000元(月息1%),办一独资企业。如果不考虑商业风险,则该先生自办企业按月计算的机会成本是() A.2000元 B.1800元 C.1000元D.100800元 5.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 ) A. 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商品的产量,它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B. 生产可能性边界之所以凹向原点,是因为机会成本递增; C. 经济分析中厂商的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这两个词是同义词; D. 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上学而不是工作,那他的机会成本等于他在学习期间的学费。 6.假定某机器原来生产产品A,利润收入为 200元,现在改生产产品B,所花的人工、材料费为 1000 元,则生产产品 B 的机会成本是 ( ) A.200 元; B.1200 元; C.1000 元; D.无法确定。 7.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 A.隐性成本B.显性成本 C.隐性成本与显性成本之和D.边际成本 8.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 A.平均成本 B.固定成本 C.长期成本 D.可变成本 9. AFC的变化趋势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 A.先递增后递减 B.先递减后递增 C.一直趋于递减 D.一直趋于递增 10.假定某企业的成本函数为TC=8000+5Q+Q2,Q为产量。那么总变动成本TVC为( )。 A.8000 B.5Q+Q2 C.5+Q D.8000/Q 11.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射线)与TC 曲线的切点上,AC ( ) A.是最小; B. 等于MC; C.等于 AVC+AFC; D.上述都正确。 12.MC 曲线是( )。 A.TFC 曲线的斜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4248998.html,C 曲线的斜率但不是 TC 曲线的斜率; C.TC 曲线的斜率但不是 TVC 曲线的斜率; D. 既是 TVC 又是 TC 曲线的斜率。 13.己知产量为 99 单位时,总成本等于 995 元,产量增加到100 单位时,平均成本等于10 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 A.10 元; B.5 元; C.15 元; D.7.5元。 14. 已知产量为100单位时,平均成本是2 元,产量增加到12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于2.50元,在这个产量变化范围内,边际成本( )。 A.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B.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数值上小于平均成本 C.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数值上小于平均成本 D.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数值上大于平均成本 1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MC大于AC时,AC下降 B.MC小于AC时,AC下降

成本控制开题报告范文

成本控制开题报告范文 成本控制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已日益紧迫。一个企业利润是由销售额和成本所决定的,那么企业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势必最关键。中小企业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发展速度迅猛,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较弱的竞争地位。尤其是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在外部经济形势相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业应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建设。而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设方案,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探索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方案对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从成本控制的意义入手,描述了当前中小企业对成 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并简要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 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成本 控制问题上借鉴改进,促进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论文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成本控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 提出,后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分析的一般方法。具有影响力的是以查尔斯·T·霍恩格伦为代表的五目标论和以卡普兰为代表的多阶段论。凯瑟琳娜。斯腾詹和乔。斯腾詹在《成本管理精要》 一书中提出了从决策有用性出发的1O目标论。他们认为,有助于决策的成本管理系统必须满足:(1)列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支出;(2)反映组织的成本结构和形态以支持成本管理系统的改进;(3)支持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并明确管理目标;(4)引导个人和团队行为,努力实现组织目标;(5)为完成组织近期目标和战略规划监控 资源耗费;(6)预警财务状况恶化;(7)资源消耗的适用性;(8)明确 个人和团队对完成经营目标应负的责任;(9)有助于分析客户、生 产过程、产品和地区对赢利性的不同影响;(1O)为不同的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全景式的组织成本结构信息。 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成本管理理论大都是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成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应该具有管理的普遍职能,

西方经济学第一次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题目: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目的: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 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答:

生产成本的的分类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一、边际酬劳递减规律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二、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佳组合 三、短期成本及其分类 四、长期成本及其分类 五、利润最大化原则 一、边际酬劳递减规律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TP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假如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则),(K L f TP =。假设K 是确定的,只变化L ,那么),(0K L f TP = 。 平均产量AP 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提供的产量。 L K L f L TP AP ) ,(0== 边际产量M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

的增加量。 dL K L df dL dTP MP ) ,(0= = 或L TP AP ??= 2、边际酬劳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 例如:一块农田,不施肥,产量较低,施适量的肥料产量增加,然而肥料施的太多,产量又会减少,这确实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生产中也如此,劳动力的投入也要适度,劳动力投入适量时,生产效率最高,在投入人力太少或者太多,生产效率均会下降。 3、边际酬劳递减规律的图形描述 产量TP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MP>0时,TP 上升;MP=0时,TP 最大;MP<0时,TP 下降。 AP 与MP 相交于AP 的最高点,相交前,MP>AP ;相交后,MP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第四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理论 如果一班学生能在经济学课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的各个方面,那么,这门课程便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J·M·克拉克 教学目的 讨论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要素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生产函数和成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有:1、企业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2、企业短期生产函数的特征:报酬递减规律; 3、企业长期生产函数的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和规模报酬分析; 4、企业生产函数基本概念总结——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 5、企业成本的定义、分类; 6、等成本曲线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或生产者均衡); 7、企业短期成本函数的推导和特征; 8、企业长期成本函数的推导和特征。 从本章开始,进入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关心的生产 者行为,包括生产者的技术选择行为、要素选择行为、产量和价格选择行为。和这三种选择行为相对应的理论分析是:生产函数理论(教科书的第四章)、成本函数理论(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教科书的第五章,第八章)和市场结构理论(也称产业组织,教科书的第六章、第七章)。 第一节企业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成本函数(和要素需求)理论的基础,它描述了厂商的

生产技术条件——技术约束1。因此,教科书一般都是从生产函数理论 过渡到成本函数理论。下面,我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主体——企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企业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一)企业的定义 1、企业(firm)的定义:也称厂商,就是指为赢利而从事生产或交易活 动的经济组织。是否以赢利为目的是划分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界线。(二)企业的本质 1、交易成本:任何交易都看成是交易双方达成交易契约的过程,而围 绕交易契约的达成和执行所发生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它可以分成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 2、企业的本质: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 的一种替代物。 (三)企业的目标 1、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个假定既是微观经济 学关于理性行为(或经济人)假定在生产和厂商理论中的运用,也有利于利用数学中最优化分析。 2、从长期来看,一个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终究将被市场竞争 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四)企业的组织形式: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二、生产函数的定义和类型 (一)生产 1、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1研究厂商行为,首先考察厂商行为的约束条件。厂商选择时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如客户、竞争对手、自然 条件等施加的。其中,自然条件对厂商施加的是技术约束:只有某些投入组合才有可能生产出既定的产量,因此,厂商的生产计划必定受到技术可行性的限制。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答案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畴的关系 答案: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

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 线的最低点 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在相交之 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