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

(7)服饰

连南瑶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绚丽多彩,共有13种。其中排瑶服饰就有12种:油岭、南岗、横坑、九寨、白芒、连水、三排、金坑、军寮、大坪、大掌、盘石。

建国前,瑶区一律着瑶服,认为着汉装是背叛祖先的行为。目前,连南瑶族服饰尚保存着传统式样。虽然年轻一代已大多改穿汉服,但家中仍然都保留有瑶服。

(8)婚姻习俗

排瑶家庭以父系核心家庭为主,其婚嫁是女嫁男。过山瑶则存在以男嫁女婚姻婚俗。

(9)丧葬习俗

瑶人认为他们是皇帝的后代,油岭等村寨还沿习“尸体坐椅”出殡的习俗,他们认为死后灵魂会找寻祖先地回归,因而要举行“指路”“过九洲”等仪式。

挂纸。是指每年到坟墓的祭祀。以家族为单位,主要由男丁扫坟祭祀。

(10)宗教禁忌

瑶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神灵。虚掩着或挂有草结的门,表示屋主刚生小孩,或是有病,生人不得打扰,更不能问他们借东西。未满三岁的孩子,不能随便摸头。未经同意不能拍照,还有些老人这样会把人的魂魄摄走。

(11)民间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传承历史、文化、教授知识,全都靠口头相传。因而其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民谣、童话、歌舞等民间文化极其丰富,被赞誉是一个“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民族。尤其是深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的今天,她籍着自己那古老悠久的历史底蕴,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浓郁醇厚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许多瑶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弱化,甚至濒临失传。

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摘要]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 [关键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各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贺州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的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贺州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介,展示了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瑶族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确证。本文将对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作一探讨,文中有关瑶族服饰的相关资料来自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申报书》。 一、瑶族服饰款式和类型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一)贺州瑶族服饰类型的演变历程。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境内山岭连绵,层峰叠嶂。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的山区,由于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不便利,构成了瑶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贺州市共有瑶族30万余人,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0%。主要支系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据史籍记载,从南宋到元代,贺州就是中国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时贺州瑶族约占总人口的50%~70%。据《瑶族简史》记载:“隋唐时期(6至10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巴陵、桂阳、衡山、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人民论坛) 李斌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03日 04 版)“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因为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存在,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过年,“过”意味着庄严,“年”代表着主题。过得太随意,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得太前卫,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都会失去过年的氛围。而像通宵麻将、红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对待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拯救回来,怕是难以计算时日”。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如果贪图舒适享受,把节俗仪式当作应景的形式、累人的负担,甚或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节日岂能不变味? 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

关于传统节日的俗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传统节日的俗语 篇一: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

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亦称“新米节”。 “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 北部地区 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梁等物洗净。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放一堆糯

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 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吃新节的庆贺活动,有对唱大歌、斗牛等,但从江县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为纪念其祖上迁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着火把,背着行李离开家,摸仿爬山水的仪

瑶族住宅项目投标

PART5 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筑设计篇 户型设计 立面风格 商业模块分析 住宅技术图纸 商业技术图纸 APARTMENT LAYOUT ANALYSIS FACADE STYLE BUSINESS MODEL ANALYSIS RESIDENTIAL TECHNICAL DRAWINGS COMMERCIAL TECHNICAL DRAWINGS 目录 PART2 DESIGN REPRESENTATION 设计表现篇 总平面图 鸟瞰图 商业效果图 住宅效果图 GENERAL PLAN AERIAL VIEW CERMERCIAL PERSPECTIVE APARTMENT PERSPECTIVE PART4 GENERAL PLANNING 总体规划篇 总平面图 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结构 功能分析 交通分析 景观分析 户型分布 尺寸标注 GENERAL PLAN ECONOMIC INDICATORS STRUCTURE ANALYSIS FUNCTIONAL ANALYSIS TRAFFIC ANALYSIS LANDSCAPE ANALYSIS UNIT ANALYSIS DIMENSION INDEX PART1 DESIGN DESCRIPTION 设计说明篇 PART3 BACKGROUND PHILOSOPHY 设计理念篇 区位概况 上位分析 设计理念 地方文化分析 建筑符号分析 LOCATION BACKGROUND EPISTASIS ANALYSIS PLANNING PHILOSOPHY LOCAL CULTURE ANALYSIS ARCHITECTURAL SYMBOLS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 10 月月 28 日至 30 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1 / 12

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 10 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 节日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 近年,市政府也举办过荔枝节,在市区的街道旁设有摆放荔枝的一个个棚子,可以免费品尝和购买。 鱼花节农历三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石咀镇的必岭、平安等村,一年两次。 据说当地人因得李五公教会养鱼花(鱼苗)而致富,所以建庙奉五公为鱼花神,每年渔讯期前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备酒肉祭拜,并于庙前搭棚唱戏,祈祷鱼花丰收,用鱼花宴款待宾客。 农历七月二十日渔讯期结束,再拜鱼花神。 南宁 - 节日南宁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场面最为隆重的节庆首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而其他的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以农历计算,每个月都有一至几个不等。

吃新节,侗族的传统节日

吃新节,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最具色彩。侗族的节庆丰富多彩,保留着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它向人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种继承与发扬,不忘本的精神。那么,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最具色彩的侗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简介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亦称“新米节”。“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净。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放一堆糯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浅谈瑶族建筑

论文题目: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 课程名称:《建筑赏析》 班级:建筑131班 姓名:谢添宇 学号:201300503025 指导老师:梁晓慧

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 摘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丰富的建筑文化极具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自《山海经》中就描述了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 神秘部落。 建筑史即是文化史。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与地域、文化、经济等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少数民族,更是与 民族起源,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所以,本文从瑶族的起源切入,详细分析瑶族各类建筑形式,并且以广西 恭城为例,探讨瑶族建筑的发展。 瑶族是炎帝神农氏后裔,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之一。从周朝初年起,南迁于南岭山脉和西南边境。从唐末乾宁四年(897)到宋熙宁五年(1072)的时间里,瑶族先民与南方土家族、苗族、畲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区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安定共处、和谐发展的时期。1995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现的明清时代的 瑶族文物画卷《梅山图》,记录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生活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唐宋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文化、宗教信仰的情况,这说明瑶族在梅山地区已发展了自己的灿烂文化。 但是,自宋以后,瑶族先民在民族歧视的政策下离开梅山地区,在都庞岭千家峒地区开始分化,向南深迁,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求生生活,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都不高,最终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因此建筑也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在长期的分化和迁徙过程中,虽然存在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却始终同而未合,归而未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这种住房的形成多是因为经济落后及交通闭塞,直接就地取材,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条件。但是茅草杉皮等植物类建筑材料容易腐蚀,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被舍弃,“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一般也是 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 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 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 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 物件等。 按照围合形式来说,瑶族建筑有“半 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 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瑶家古吊脚楼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 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 或竞赛。(白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导读: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简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着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

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9日/第003版 春節特刊 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由历史累积起来的文化体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从当代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载体,具有承载与传递传统文明的重要功能。传统节日通过众多具体节俗和时间节点的周而复始来不断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外是文化身份的表现,对内则是文化认同的方式。只有内外的结合一致,才能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彰显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意义。 节日从来都不是空洞的东西,它有丰富的仪式内容,节日的意义正是通过仪式得以体现。中国的节日不是通过文字记录来传承,而是通过仪式活动和身体表达来实现,在仪式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仪式活动多与信仰和人间伦理观念相联系,仪式活动一方面显示了节日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愿望的重要方式。人们在观看和参与仪式的解释、操练和表演过程来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所以说仪式也是记忆的一个过程。如果将节日仪式省略,那么节日就成了空洞的东西,跟平常的时间没有区别,仅仅成为一个时间符号。节日之所以为节日,是因为它有所区别于平日的仪式活动。所以我们目前应当重现或复现以往被遗落的有价值的仪式,同时给它们注入新的内容。 有意味的文化需要拥有象征符号,而不是直观的表达,仪式就是节日的象征符号之一。现在很多人认为春节的拜年就是简单的见面打招呼,实则不然,春节的拜年是很有讲究的,从拜天地、拜祖先、拜长辈,再向邻里、朋友一圈一圈地拜过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它将人们和祖先、社会联系起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能起到修复与牢固社会关系的作用。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冲击,我们的仪式被省略了很多。随着电子传媒的出现,磕头拜年已经被短信、电话拜年等新方式冲淡。对于新的多种表达方式的出现我们要给予肯定,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无论方式怎么变,其中祝福的内涵没有变,与自然协调和祖先沟通的感情是一样的。传统节日里的仪式活动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直接、更为强烈,传统节日的仪式活动似乎可以用短信和电话来替代,但事实上这种替代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来得直接、真切。节日就是给大家平日里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以提倡大家尽量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参与仪式活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如果因为一些因素的限制,无法到达现场,那么无论是用短信还是电话,一定要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比如亲自编写与对方息息相关的短信内容,让对方感受到真挚的情感,从而让节日变成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中国正处在跨越式大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传统与现代对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转变的特殊时期。因为历史的原因,传统节日文化目前出现了一些断层。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要让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去,应该把握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象征物不能丢。节日的象征物组成了节日的物质文化系统,它是节日文化的载体。比如春节的年画、春联、灯笼、桃板和桃符,中秋的兔儿爷和月饼,清明团子和七夕巧果。每个节日都有一套很丰富的物质文化系统,象征物不仅有象征层面的意义,还有烘托节日氛围的作用。其次,仪式活动不能省略。像春节的祖先祭祀,清明的扫墓,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拜月和重阳的登高,这些都是人们情感和愿望的表达,是对先人感恩的体现,是祈福迎吉的方式。最后,我们节日的精神核心不能忘。节日的精神核心决定了节日的发展生命力。在传承文化传统的时候,更要不断地赋予传统以新的解释。精神核心拓展了,节日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古代的节日偏重于人与神、人与家族的和谐,偏重家庭的内聚力,在当代我们可以重新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

苗族民居建筑风格

苗族民居建筑风格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影响着当地族群的生活习性。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草原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羌族的民居是碉楼和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1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 因为本人是瑶族的。回家后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调查瑶族的文化风俗。于是我走访了我们县里的一个瑶族自治乡——小垣,也是我的老家。以下是我从居民的口中,县志和一些史书资料上整理的一些关于瑶族的文化风俗。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接下来我从语言、习俗、节日、婚俗、食俗、和信仰的方面来说明。 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习俗: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 气息的节味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 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 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他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

少数名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