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山,北有阴山山脉,

东有吕梁山脉及潼

关之固,真可谓表里

山河!而且南接巴蜀

汉中,东连伊洛地

区,有富裕的经济后

方,有方便的交通,

进可攻退可守,古代

王朝长期在此建都,

的确是这里具有得

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山西高原的东西两

侧是太行山和吕梁

山,中间夹着汾河谷

地,南与渭河平原相

接,也是中国文化重

要的发祥地。

15.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特征,首先是众多的

河流犹如血脉一样,

将大陆广大的地区

连系在一起,其次是

地理通道众多。16.竺可桢先生《中国近

五千年来气候变化

的初步研究》一文,

指出五千年来中国

气候的大势是由暖

变冷,分为四个大的

时期。①从公元前

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属于温暖

期。②从公元前1100

年到公元1400年,

为寒暖交错期。③东

汉、三国直到南北

朝,是第二个寒冷

期。④从1900年开

始,竺可桢称之为

“仪器观测期”。17.中国大陆的整体性,

影响着中国文化的

走向统一。中国文化

的发祥地虽也是黄

河流域,但不同于西

亚文化的是,它所依

赖的不是黄河干流

本身,而是它众多支

流河汊所形成的河

曲湿润地区。

18.中华祖先在创造它

的古代文明时,首先

面临着大地域上人

口构成多族群的特

点。

19.到西周时,“天下”

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20.从地理的角度观察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

展,应特别注意与北

方边地草原人群的

地缘关系,那里藏着

中国历史命运的重

要秘密。

21.古希腊、罗马文化带

动着欧洲文明的同

步,中原文化,则带

动着地域更加辽阔

的东亚文明的同步

化发展。

22.在南北朝时期,中国

文化的重心已经移

到南方,接着才是经

济中心的南移。因此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

出现这样的南北对

峙:南方的经济高潮

与北方的剧烈的民

族融合同时并举。文

化中心与经济中心

与西北向东南逐渐

移动,是中国几千年

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统一的国

家出现了政治中心

在北方,经济中心在

南方的局面。

24.《尚书》中的《禹贡》

篇中,以山川为标

志,将天下划分为

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

25.源于齐鲁的儒家文

化,源于三晋的法家

文化,源于南楚的道

家及楚辞文学,后来

汇集融合为中国古

代文化的骨干。

26.孟子提出了不违天

时的观念。

2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

的成就有:一是土地

的开垦,二是水利的

兴修,三是运河的开

凿。

28.古代开发利用自然

方面的主要失误,是

土地的过当开垦及

林木资源的过量开

采。

29.隋朝大运河西以洛

阳为中心;北宋的运

河以开封为中心,另

外还疏凿了广济河、

金水河及惠民河,与

汴水共称“通漕四

渠”。元朝开通京杭

大运河,北起通州,

南达杭州,基本是南

北方向。

30.新石器时代最重要

的特征是原始农业

的出现、陶器的制

造、磨光石器的广泛

使用以及村落出现、

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31.农业、制陶和石器的

磨制与钻孔,是新石

器时代三大文明成

就。

32.“三皇五帝”中,“三

皇”人物极不确定,

五帝的谱系是黄帝、

颛顼、高辛、尧、舜。

33.《史记》记载,尧舜

时代派人到四方去

测量一年的四季的

至点,将一年确定为

366日,并“以闰月

正四时”,以便“敬

授民时”。

3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

朝,时间约从公元前

21世纪到公元前17

世纪,历时近五百

年,夏尚忠。

3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

17世纪初至公元前

11世纪中期,共历

17世31王,商朝“事

鬼”,巫师在商朝政

治中占有崇高地位。

36.自五帝时期以来,宗

教崇拜大体有超自

然神、天地神祗和祖

先神三大分野。

37.周人极端重视农业,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

两方面的政治含义:

一是继承传统——

稼穑之事是周家“王

业”之所起,二是可

以防止贵族像商朝

的上层那样腐化。农

耕作为一种政道,还

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农事活动关乎民人

的和睦与道德的俭

朴,这一点尤其值得

注意。

38.春秋战国的历史大

势,可从两方面去

看:一是诸侯国之间

的混战和兼并,目的

在争夺周王室失落

的王权,另一方面是

民力的大发展。这是

百家争鸣的背景。

39.儒家的创始人是孔

子,思想核心是

“仁”,由孟子发展

而为“仁政”;孔子

也很看重“礼”;儒

家学说还有关于人

生理想的内容。《大

学》认为最有价值的

人生从“修身”开始,

一直到“治国”、“平

天下”。

40.先秦道家重要的人

物是老子、庄子,老

子“清虚自守,卑弱

自持”,政治上崇尚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道法自然”;

庄子哲学的宗旨重

在个精神解放,这种

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逍遥”,即无矛盾

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4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

表是齐国的管仲,魏

国的李悝,以及在楚

国、秦国变法的吴

起、商鞅等,后期法

家的集大成人物是

韩非子,他把商鞅的

“法”、申不害的

“术”、慎到的“势”

结合在一起,发展一

套专门为君主权力

斗争服务的法术之

学。

42.墨家学派创始人是

墨翟,思想核心是

“兼爱”、“尚同”、

“尚贤”、“节用”、

“非乐”等。

43.阴阳家以战国时期

的邹衍为代表。44.名家又称刑名家,创

始人是春秋时代郑

国的邓析,战国时期

的代表人物有公孙

龙、惠施。惠施的理

论涉及的是事物的

概念与实际(即名与

实)的关系问题,有

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45.狭义的西域指新疆

地区,广义的西域还

包括中亚、印度、伊

朗、阿富汗、巴基斯

坦一部分。

46.秦朝开始实施郡县

制,经过汉武帝一番

切实的削弱政策的

实施,郡县制作为王

朝惟一的政治制度,

最终得到确立,政治

大一统的格局由此

正式形成。

47.最高权力者称皇帝,

皇帝之下所谓“三

公”,即丞相、太尉

和御史大夫。三公之

下设掌管具体事务

的官吏,主要有九个

部门,在汉代称“九

卿”。

48.三老一职是从民间

推举出来的,没有行

政职务,也没有俸

禄,但位在啬夫之

上,而且可以直接上

书皇帝。

49.两汉选官方式多种

多样,最重要的有察

举、征辟、考试等方

法。察举就是选举。

选官科目中孝廉、茂

才、贤良方正文学三

科最显著。

50.后世王朝用人权在

中央,两汉则是中央

地方并行,这就是征

辟的内容。公府的征

辟仕途通达,是士人

主要的入仕途径。

51.重农主义观念把农

业视为“本”,把工

商业视为“末”。

52.武帝整治商贾先是

行“筭缗”法,强迫

他们自报家产,按财

产的多少抽取金额,

继而实施“告缗”法,

鼓励告发之风,中等

财产以上的富家几

乎皆遭告发。

53.公元134年,汉武帝

接受董仲舒《天人三

策》的建议,罢黜黄

老达家之言,独尊儒

术,自此儒家思想正

式上升为国家的统

治思想,一直延续了

两千年。乐府采诗制

度的实施,是汉武帝

“独尊儒术”的表

现。

54.武帝的政治,他的曾

孙宣帝说得好,“汉

家自有制度,本以霸

王道杂之”,实际是

内法外儒,“王道”

对付好人,“霸道”

对付坏人。

55.两汉儒学独尊的另

外一个重要结果是

士族阶层的养成。

56.士人群体出现于先

秦,但真正构变成一

个享有社会实际权

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两汉时期。

5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

因是“八王之乱”。

58.西晋时期,继统问题

的道德沦丧只是结

果和表象,深层的原

因是东汉以来世家

大族的势力膨胀,根

本妨碍着统一王朝

的稳固。

59.内侵的民族一般有

所谓“五胡”之说,

即匈奴、鲜卑、羯、

氐、羌。

60.魏晋最重要的学术

现象是玄学,一般认

为始于曹魏的何晏、

王弼,玄学之风在稍

后的嵇康、阮籍那里

有了新的含义。玄学

之风的一个重要现

象是“清谈”,清谈

是士流交际中的风

雅。

61.佛教产生于印度,约

在两汉之交传于中

国。

62.魏晋南北朝佛家教

义的流行可分为两

大阶段:前期以般若

学为主,后期以涅槃

学为主。般若学也就

是佛家“空宗”的理

论,强调以“空观”

看世界;涅槃学主要

讲成佛的问题,如何

成佛、成佛的理据及

成佛的阶段等。

63.佛教在南北朝的发

展,是有南北之分

的,南朝士人信佛,

“偏于谈理”,成北

朝的“偏于(传)教”

的倾向大相异趣。

64.佛教与中国固的社

会秩序、文化伦理的

矛盾与冲突在北朝

是寺院经济妨碍国

家利益,在南朝则表

现为义理的冲突,计

有沙门(即和尚)是

否应向王者致敬之

争,黑白论之争,神

灭神不灭之争以及

夷夏之争等。神灭论

的争论以范缜的《神

灭论》最著名。

65.隋唐在中央实行三

省六部制。三省即中

书省(隋称内史省)、

门下省、尚书省。尚

书省下设六部,即吏

部、户部(隋称民

部)、礼部、兵部、

刑部、工部,各部长

官称尚书。

66.中国佛教的宗派有

天台宗、华严宗、唯

识宗、律宗、净土宗、

禅宗,最终形成禅宗

独占天下的局面。67.茶叶在唐代就成为

包括一般平民百姓

在内全社会的日常

消费。

68.到宋代,景德镇已经

成为天下瓷都。69.纸币“交子”在昆宋

时期流通起来。70.讲述历史及人世间

故事的“说话”从中

唐以后兴旺起来,记

录“说话”的文章叫

“话本”,是后来白

话小说之祖。

71.让中国人自豪的四

大发明,除造纸术

外,火药、指南针及

活字印刷都是在唐

宋之际发明或广泛

应用的。

72.晚唐文学家陆龟蒙

的《耒耜经》记述了

各种农具,“中国科

学史上的里程碑”沈

括的《梦溪笔谈》问

世于北宋。

73.韩愈在《原道》等一

系列文章中,揭出了

“道统”,并认为这

个“道统”至孟子而

失传,由他加以继承

光大。

74.白居易代表的是诗

歌创作向传统的回

归倾向,他所领导的

以“但歌生民病”为

宗旨的“新乐府运

动”,实际有意恢复

着《诗经》、汉乐府

开辟的文学传统。75.北宋有以王安石为

首的“新党”,和以

司马光等为首的“旧

党”。

76.理学以阐发孔孟学

说中天道性命内容

为主。代表人物在北

宋有周敦颐、张载、

程颢、程颐,在南宋

有朱熹、陆象山。

77.四书是指《论语》、

《孟子》、《中庸》和

《大学》。

78.元朝把统治下的人

民分为四等,一等人

是蒙古人,是主人,

二等人是色目人,三

等人是汉人,四等人

是南人。

79.1291年,意大利方

济各会士孟德高维

诺到达泉州,是基督

教在中国传教的先

驱人物。除了传教

士,还有来自威尼斯

的商人,最著名的是

马可波罗,被任命为

扬州官员,写下了著

名的《马可波罗游

记》。

80.东西方的相遇,是东

西文化的大交流,西

方教士,明朝以利马

窦,清朝以汤若望、

南怀仁最为著名。

81.明朝朱元璋实行特

务制,设立锦衣卫,

监视大小衙门是否

公正,是否有不法行

为等。

82.元朝杂剧剧本的创

作以关汉卿、王实

甫、马致远等为代

表。

83.王学由明代王阳明

所开创。理学在南宋

明显分为朱熹和陆

象山两派,前者重

理,后者重心。

84.明朝代表作有:李时

珍《本草纲目》、徐

光启《农政全书》、

徐弘祖(号霞客)《徐

霞客游记》、宋应星

《天工开物》以及朱

载堉的乐律研究,都

获得空前的成就。

85.清朝三先生是指:王

夫之、顾炎武、黄宗

羲。文字狱多发于

康、雍、乾三朝。

86.清朝考据之学渐渐

兴旺起来,因在清乾

隆、嘉庆年间特别兴

盛,所以称之为乾嘉

学派。

87.早在公元前四五千

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就已出现了农耕业

的萌芽。

88.中国早期的农业文

化,发生在黄河和长

江两大流域。

89.汉代以后,中国出现

了历史上的第一个

农业盛世。宋元两

代,传统农具发展到

高峰期。

90.明中叶以后,出现了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的萌芽。

91.我国南方农业是稻

作型农耕文化,主要

标志是栽培水稻和

整修田埂、水渠,使

用水车等;北方农业

是麦黍型农耕文化,

主要标志是栽培麦

子、黍子等。

92.二十四节气是:立

春、雨水、惊蛰、春

分、清明、谷雨、立

夏、小满、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

秋、处暑、白露、秋

分、寒露、霜降、立

冬、小雪、大雪、冬

至、小寒、大寒。

93.农政思想的核心是

“政绩”观和“勤农”

观。“政绩”观指历

代统治者把农业收

成的丰歉,当做考察

国计民生的好坏和

自己得政或失政的

一个标准;“勤农”

观指确立以农为本

的原则和制订一套

劝勉农事的治国方

略。

94.历代的农书有:汉崔

实《四民月令》、北

朝贾思勰《齐民要

术》、明徐光启《农

政全书》、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清张

履祥《补农书》等。

95.历代农书提出的主

要农业经营思想与

生产知识有哪些?

①统筹水土利用规

划。②调整好农业生

产关系。③“荒政”

思想。

96.我国传统的市商贸

易活动有模式主要

有四种,即市、墟、

集、会。

97.市商贸易的方式有

三种:农商经营、行

商经营、坐商经营。

98.黄帝发明了指南车

和乐器,伏羲发明了

渔网;我国手行业传

说的代表作是鲁班

传说。

99.居住建筑的文化含

义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居住方式、居

100.

想、

101.

的环境标志、

志、

标志。

102.

义、

标志等。103.

仪中,

生礼、

和丧礼。104.

为“五服”,

齐缞、大功、

105.

结有:

俗传承、

习俗传承。106.

习俗传承有:

矩、

107.血缘九族制,

人为基准,

代,为九族。108.血亲五服制,

人为基准,

先。

109.

家谱、家风、

仪。

110.

共同体,其文化功能

有:血缘凝聚力、地

缘凝聚力。

111.中国日常生活的文

化习惯有:血缘社会

的礼俗美德、人情社

会的公益传统、耕读

社会的奋斗精神。

112.中国传统算学的特

点首先是其应用性,

其次是独特的筹算

记数法,三是以算

术、代数为主,几何

学不发达。

113.中医“四诊”技术即

望、闻、问、切。

114.医药学专著有:西晋

王叔和的《脉经》,

首次将脉诊法规范

化,皇甫谧的《针炙

甲乙经》,是我国针

炙学的第一部专著。

隋唐时期孙思邈编

写的《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代表了

当时方剂的盛况。在

宋代成书的《洗冤

录》则是中国、也是

世界少见的法医专

著。

115.在西汉时期当时出

现了《本草》一词,

所以中国古代的药

学,又称“本草”之

学。

116.现存最早的药学专

著是南朝道士陶弘

景补充修订的《神农

本草经》,以后明代

大医学家李时珍完

成伟大著作《本草纲

目》。

117.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宗法原则与君主

专制的政治体制相

结合的伦理政治是

中国政治制度的鲜

明特点。

118.宗法制的特点在于,

一方面用自然血缘

关系来确定人们的

社会关系,另一方面

又用自然关系将人

们紧紧连在一起,从

而限制着人们社会

关系的发展。在宗法

制度之下,社会结构

以宗族为基本单位。

119.宗族祭祀与军事征

伐是古代中国政治

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君王就是这两大国

家职能的体现者。

120.秦以前的周代,出现

了大一统的君主专

制政体雏形,这就是

宗法分封制。

121.宗法观念对王权政

治的最大影响是它

确立了绝对君权下

的“家天下”政权模

式,使传统中国的社

会政治出现“家国同

构”的格局。

122.汉代察举制度是中

国科举制度的雏形。

曹魏时期建立了一

套较察举严格的“九

品中正制”。

123.隋炀帝大业年间开

始向科举取士的方

向发展,人们一般以

大业三年(607年)

进士科的设置,作为

科举制度创立的开

始。

124.现代西方实行的文

官制度,就是以中国

古代科举制度为蓝

本。

125.东汉以后持续地开

展了引礼入法的运

动过程,这一过程至

唐代得以完成,《唐

律疏议》是这一过程

完成的标志。公元

654年唐高宗颁行的

《唐律疏议》是汉代

以来对于法律注释

解说的集大成著作,

它具有与法律同等

效力,是儒家经义法

典化的范本。

126.古代还根据家族内

的身分等级尊卑上

下来定罪轻重。

127.传统礼俗的核心是

保障宗法伦理关系,

因此有着鲜明的伦

理色彩。其表现有:

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调和性、规范性。

128.礼仪原则是礼制的

核心,它强调的是特

定的家族社会的伦

理情感。五伦是社会

的基本关系,即“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

129.古代国家五礼即:

吉、凶、宾、军、嘉;

《周礼》、《仪礼》、

《礼记》是记录与阐

释先秦礼仪制度的

三大礼书,俗称“三

礼”。

130.人生礼仪是将个体

生命加以社会程序

规范与对个体社会

属性进行确认的标

志。

13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

式,最有特色的是整

体思维、类比思维、

辩证思维。

13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

维是一种重整体、重

体悟、以经验为基础

的直观思维。

133.“天人合一”是中国

传统哲学的一个独

特的观点。其第一层

意义是,人是天地生

成的,人的生活服从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

界的普遍规律和人

类道德的最高原则

是一而二,二而一

的。

134.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明确

指出“天人合一”这

一专有名称的是宋

代的张载。

135.“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

和谐。

136.“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从孔子开始,人

们就把“言行一致”

作为道德修养问题

来说明。《尚书·说

命上》提出了“知易

行难”;荀子有“知

轻行重”说;宋代程

颐提出了“知先行

后”的主张;王阳明

强调“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提出了“行先知后”

说。

137.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道德修养、道德

实践方面的,通过道

德实践,使道德修养

“达到博厚高明、悠

久无疆”的境界。138.中国古代的宗教有:上帝崇拜、鬼魂崇

拜、祖先崇拜、前兆

迷信和占卜等。139.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

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尊称“太上老君”,

以《老子五千文》(道

德经)、《正一经》和

《太平洞级经》为主

要经典。道教的基本

教义是长生久视、全

性葆真。

140.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著有《抱朴

子·仙药篇》、《金匮

药方》、《肘后备急

方》、《神仙服食药

方》,都是药物学的

宝贵参考资料。

141.佛教与基督教、伊斯

兰教并称为世界三

大宗教。佛教由公王

子悉达多·乔答摩所

创立,佛教徒尊称他

为释迦牟尼。“四谛”

是四个最基本的道

理,指苦、集、灭、

道。主张依经、律、

论三藏,修持戒、定、

慧三学,以断除烦恼

实现成佛为最终目

的。

142.从魏晋开始,佛教的

主流是宣传以“空”

为中心的般若学。

143.禅宗以性净自悟为

宗旨,自悟渊源于道

生的顿悟成佛说,此

说是儒、佛两家学说

长处的综合。

144.佛教对儒家的影响,

突出表现于对新儒

学——宋明理学的

渗透。

145.带有宗教色彩的儒

学:先秦儒家的“天

命观”具有宗教色

彩;董仲舒的阴阳五

行说与今文经师的

谶纬使儒学宗教化。

146.宋明理学的宗教功

能表现在:把佛、道

二教的许多思想内

在化了,因而具备了

一定的宗教功能。宋

明理学摄取的佛教

思想,主要是隋唐佛

教的心性理论,宋明

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是“存天理,灭人

欲”。

147.孔子伦理思想的核

心是仁、义、礼,这

三个方面可以视为

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孟子的“四母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148.孟子将具体的人际

关系归纳为“五伦”,

即父子、夫妇、兄弟、

君臣、朋友。

149.三纲是: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妇

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董仲舒

在孟子的四母德的

基础上增加了“信”,

形成了五母德。

150.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仁爱孝悌、重义

轻利、谦和礼让、真

诚有信。

151.儒家所崇尚的理想

人格是圣贤。圣贤包

括两个层次的人格

追求,却圣和贤。圣

指圣王,主要是最高

统治者所追求的人

格目标;贤指道德修

养较高的人,是一般

士大夫和普通百姓

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其典范人物众多。贤

人在儒家经典中通

常是用“君子”一词

来表示的。

15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的基本特征有:重视

教育的社会作用,强

调教育的必要性,主

张德育和智育相结

合。

153.《大学》一开篇就明

确提出了当时大学

教育的三大纲领: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

国古代教育的三大

目标,为了实现这三

个目标,《大学》提

出了教育的八个步

骤: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154.中国古代的教育思

想有:因材施教、启

发诱导、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155.春秋时期编成的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现存305篇,

共分风、雅、颂三部

分,体现出了上古时

期诗、乐、舞三位一

体的文化特征。《诗

经》所创造的赋、比、

兴三种艺术表现方

法,奠定了中国诗歌

审美体系和抒情模

式的基本格局。

156.楚辞是战国时期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

文人创造的一种新

诗体,具有十分浓郁

的楚国地方文化色

彩。后世又称楚辞为

骚体诗。

157.汉赋和汉乐府民歌

是两种风格迥异的

文学样式;唐代的格

律诗是中国诗歌形

式美的极致;词的前

身是唐代民间配乐

歌唱的曲子词;杂剧

发展到元代,进入了

中国戏曲的辉煌时

期,代表作有关汉卿

《窦娥冤》、王实甫

《西厢记》;明清两

朝,中国戏曲的发展

高潮迭起,成果辉

煌,代表作有明代汤

显祖《牡丹亭》、清

代孔尚任《桃花扇》,

戏曲的特点最主要

的是其表演方式的

程式化,表演方式的

程式化首先表现为

角色的模式化。158.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

特点:民族性、民俗

性和地域性。

159.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

有“佛画之祖”的美

誉。唐代中国画的代

表作有:吴道子《天

王送子图》、阎立本

《步辇图》和《历代

帝王图》、张萱的《虢

国夫人游春图》、周

昉的《簪花仕女图》,

王维创造了“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的艺

术追求。

160.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

代表作。

161.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②以墨线为造型的

主要手段。③与诗、

书、印密切配合。162.建筑的特点:①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

筑在结构上的最大

特点。②左右对称是

中国建筑在布局上

的显著特点。③另一

个显著特点是具有

强烈的人文性,在建

筑物中寄寓着浓厚

的思想观念。

163.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有:诗言志、

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等。164.中国古代艺术的审

美观念有:中和之

美、尚意追求、尊崇

自然。

165.我国的五大语系是: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

系、南亚语系、南岛

语系和印欧语系。

166.现代汉语的七大方

言:北方话、吴语、

赣语、客家话、湘语、

闽语、粤语。

167.普通话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

168.汉代把共同语称为

“通语”,元代称为

“天下通语”,明清

称为“官话”,辛亥

革命以后称为“国

语”,现在称为“普

通话”。

169.朝鲜语、日本语、越

南语称为域外方言。

日本文字是汉字和

假名混合的文字,朝

鲜创制了谚文,越南

创造了字喃。

170.荀子提出的“约定俗

成”理论第一次阐明

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正确地说明了词的

意义和客观事物之

间的关系。

171.古人对汉字起源的

神化传说有:文字神

赐说和圣人造字说。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

神赐说的一个典型

代表,仓颉造字说是

圣人造字说的典型

代表。

172.仓颉是有历史记载

的从事汉字规范的

第一人。周宣王时,

太史籀整理大篆,作

《史籀篇》。东汉许

慎面对文字使用和

讲解中的混乱情况,

以小篆字形为主,作

《说文解字》,展示

出汉字的形体是一

个相互联系的体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

可妄自解说。

173.清代康熙皇帝钦敕

编纂《康熙字典》,

成为古代汉字正字

的总结之作。

174.六书即:象形、会意、

转注、处事、假借、

谐声。

175.南北朝时期,梁周兴

嗣编《千字文》,元

朝初年王应麟编写

了《三字经》。

176.汉字的修辞格有:对

偶、顶真、回文、析

字、复叠等。

177.汉字艺术主要包括

书法艺术和玺印艺

术,是一种由线条构

成的形体艺术。

178.印度佛教的传入与

中国化过程,是中国

文化与域外文化的

第一次大规模的交

流与融合。

179.禅宗是中国化最彻

底的佛教宗派。

180.明清之际的耶稣会

士在沟通中西文化

方面着重做了两方

面的事情:一是向中

国传播西方科技、文

化,以利马窦的工作

最有影响;二是向西

方介绍中国文化。

181.陈独秀的“七期”之

说,从器物(物质)

层面的文化变革,进

入制度层面的文化

变革,最后进入文化

变革的核心——精

神(价值观念)层面

的文化变革,洋务运

动、戊戌变法和五四

运动构成变迁的三

大阶段。

182.宋元时期中西文化

交流的最大事件莫

过地纸和造纸法、雕

版印刷术、罗盘(指

南针)、火药等中国

最伟大的“四大发

明”的西传。

183.中国制度文化对世

界的影响,主要是中

国古代的文官制度

与科举制度对西方

的议院制、考试制产

生过实质性的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西方

现代行政管理格局

的形成。

184.儒家是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的核心。儒家

思想的价值观深刻

地影响了被誉为“欧

洲孔子”的法国伏尔

泰等人;除了儒家思

想外,墨子的“非

攻”、“兼爱”等思想,

老庄“柔弱胜刚强”

的学说深受德国社

会哲学戏剧家莱布

尼茨的特别关注。

185.西方近代文明的核

心观念是个人本位、

自我中心和外在征

服型的主体性观念。

186.从世界思想、世界文

化发展的宏观视角

来看,中国文化思想

主流中贯穿的这种

超越个人本位、自我

中心的互主体性观

念,代表了一种迥然

不同于西方近现代

思想的新型的主体

性观念和价值观念。187.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

是这样三种思潮: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综合创新论”、自

由主义的“全盘西化

论”与保守主义的

“儒学复兴论”。

三.简答题。

1.为什么中国文化

能成为统一的、

整体的文化?

①它有着共

同的文化

源,各民族

共同创造

了上古的

青铜文化,

各民族共

同开发了

黄河中下

游的中原

大地。

②多元的各

民族文化,

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

相互交流、

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有许多交

融和契合

的地方,形

成了多元

一体的格

局。

③汉民族文

化在整个

中华文化

中起主导

作用,是中

华文化的

主体文化,

它在共同

体文化的

形成和发

展中直到

了团结和

凝聚各民

族文化的

作用。

2.中国地理与中

国文化的关

系?

①广大地域

形成“大一

统”即“天

下”的观

念。

②汉族与少

数民族的

不断冲突,

形成了多

民族融合

的局面。

③中国的地

域辽阔,为

中国历史

的发展提

供了可资

回旋的舞

台,是中国

文明历史

悠久的前

提条件之

一。

3.构成区域文化

的因素有哪

些?

①地域文化

形成的第

一个条件

是自然环

境。

②第二个因

素是地理

条件的特

殊或得天

独厚。

③第三方面

因素是稳

定区域的

人群有明

确的区域

意识,并与

其他区域

的人群形

成竞争关

系。

④典型人物

潜移默化

的影响,也

可以带出

特定地域

的文化特

色,是第方

面因素。

4.地域文化对统一

文化的作用有哪

些?(地域文化

对正统文化有什

么作用?)

①一开始没

有所谓正

统文化,中

原文化当

初实际只

是一个地

域文化,经

吸收融摄

后才上升

为一种正

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

文化是正

统文化的

资源。

②地域文化

的相互交

融,可以产

生文化的

典范人物、

典范著述,

从而推进

正统文化,

并作用于

地域文化

的发展。

③中国文化

从未断绝,

地域性的

保存之功

实在不小。

5.分封制的实施有

哪些特点和意

义?

①作为一种

制度,分封

实际承认

了包括商

人在内的

异族人生

存的权利。

②旨在维护

王室的统

治分封,实

际形成的

是周王与

诸侯共治

天下的局

面。

③分封制是

一个激发

历史创造

力的制度。

6.魏晋南北朝时间

的文化大势有什

么特点?

从东汉献帝建安元

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共

393年,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这是一个大分裂、

大动荡的时代。其文化

大势约有如下数端:

①北方民族

大举内侵

引起中原

人群的大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绪论 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 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 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三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四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 三我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点: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墨瞿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 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 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统计 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B.玄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玄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 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 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两税法的作用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 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放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 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B,勤业C.孝梯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切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B“修身”C“平天下”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止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A.黄帝、鲧、高辛,尧、舜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11.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始于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2.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是 A.民间推选制 B.官员推荐制 C.面向社会的公开考试 D.门阀世族世袭制 13.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 物竞天择的观念 C.天人之分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观念 14.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 A.岩壁文 B.石鼓文 C.青铜文 D.甲骨文 1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的是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16.古代识字课本《百家姓》出现于 A.唐代初年 B.北宋初年 C.明代初年 D.清代中期 17.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A.水利开发 B.农具应用 C.农业政策 D.农耕灌溉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名词解释 简答小抄

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经营的关系 简述实现节约型房地产开发的途径 简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分析方法中的SWOT分析法的分析思路 土地使用权行政划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简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作用 房地产经营的基本环节指的是什么?每个环节包括经营内容有哪些? 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简述土地征用的基本程序 简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关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形式的规定 简述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程序 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简述与房地产开发经营外部环境相关的风险 简述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审批权限规定 简述工程施工招标应具备的条件 组织竟标团队的工作主要内容 认真研究公告信息和相关文件,讨论本开发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条件以及是否有开发能力;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块具体位置,地块开发程度,地块周边情况,地块片区市场情况等内容;研究地块拟开发物业形态,政策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预测楼盘的销售或经营情况,以对地块价格进行准确测算;测算地块价格,便于编制标书或参加拍卖叫价;预测竟标风险,主要包括保证金风险,攀比风险,寻租损失风险等,并且提出可行措施方案.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关联性,可变性,相对性,层次性 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业及市场产生的双面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造成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减少,因为通货膨胀会严重影响开发成本,增大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市场需求扩大;因为具有保值效益的房地产产品,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会刺激以保值为目的的投资的增加,从而会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供求关系调整的缓慢性: 从供应角度看,房地产经营供应弹性小;地产市场由政府垄断,市场规律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大降低;土地的获得和招投标手续繁杂,牵涉部门多,房地产经营者短时间内很难增大市场供应量;无论市场上对某种房地产商品需求量有多大,价格有多高,房地产商都很难在较短时间或特定空间范围内大量生产! 从需求角度看,房地产经营弹性小,尽管房地产商品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其需求弹性较小,房地产作为基本物质条件,使用期限超过任何耐用消费品,房地产需求增长十分缓慢,只有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需求量才会增加 临时建筑,违章建筑的拆迁补偿规定 临时建筑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因此,拆除已经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给予补偿.对于尚没有超过批准使用年限的临时建筑,可考虑临时建筑在使用期限内的残值和剩余合法使用期限的长短,给予适当补偿.违章建筑是不合法的,拆除违章建筑坚决不给予补偿. 房地产价格制定的程序 确定定价目标2)测算开发经营成本3)估测目标市场需求4)分析竞争对手5)选择定价方法并进行测算6)确定销售价格 房地产开发商的安全任务 向承包商提供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措施的所需费用,及时将安全施工措施和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不得任意压缩施工工期,明示或者暗示承包人采用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规范标准 风险性决策的基本思路 根据已知条件下直接有的或计算出来的状态收益值或损失值及概率,计算出状态期望值,然后累计状态期望值得到方案期望值,即可能出现的所有自然状态出现的方案的期望值.最后根据方案期望值的大小来决定取舍.风险型决策判断的准则采用期望法,净现值期望法和最大可能法.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2019年4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重农主义 周人极度重视农耕生产。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在《无逸》篇中,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 (1)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

(2)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重农主义”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2. 血缘九族制 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3. 行业组织 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四、简答题 1.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②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③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④“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 历代农书所包含的思想及生产知识 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生产知识两部分的内容,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 3. 儿童启蒙读物的特点 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 ①知名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 ②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